楊林柯:高考不是學習的結束,而是生命重建的開始

高考 大學 武漢大學 叔本華 華商網 2017-06-26
楊林柯:高考不是學習的結束,而是生命重建的開始

2017年的高考實戰結束了,對許多高三學子而言,這標誌著一個“標準答案”時代的結束,新的人生階段的到來,比如選擇學校和專業,它在某種程度上比努力更重要,這並不是每個人都明白的道理,因為高考成績好壞已經是無力改變的現實,重要的是能不能把握好自我,選擇好適合自己的專業,不同的選擇引導不同的人生。

選擇能力考驗著每個學生認識自我的眼光,也考驗著每一個家庭和一個學生的綜合判斷力。實際上,選擇實際上比個人的努力要重要得多,但我們很多人往往忽視了這一點,對人生的關鍵點往往採取順其自然或者糊里糊塗的態度,這是對生命的辜負。

特殊的國情造就特殊的教育,使得中國的孩子從幼兒園、小學階段開始,就奔向一個目標:大學。似乎大學就是人生的終極目標,大學就代表著成功。這是後科舉時代的價值遺存,這種教育價值觀導致很多認識上的誤區和生命的悲劇。“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些格言不知誤導了多少國人,導致人們不能看到更遠的目標、更高的價值。

現在,高考終於結束了,高考的升學率也由十幾年前的5%到了現在的80%以上,大部分孩子都可以繼續讀書。但人生的弔詭在於,一個目標沒有實現會痛苦,實現了則容易無聊,所謂“希望”不過存留於過程之中。按照叔本華的觀點,人生就是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的過程。這話雖不至於終結真理,卻講出了部分人性真實。

擺在面前的問題是:高考完後做什麼?

記得幾年前高考結束後,一個學生告訴我說:“老師,我覺得自己的生命好像終結了,因為我爸我媽從小就說要我考大學,現在我終於給他們考上了,卻突然不知道要做什麼。”在一個學生QQ群裡,我也發現,一個高三學生把“無聊”二字打了有100多遍,看來真的無聊。許多學生都在互晒自己吃喝玩樂的成績,很少有繼續讀書的。這是功利教育的後遺症,就是在一個目標到達後,生命突然失重,不知何去何從?

如何走出這種困境?這是12年基礎教育之後每個畢業生必須面對的人生答卷,它在某種程度上比高考更有價值。

其實,考場小天地,人生大課堂。高考不過是人生一個小目標,雖然不可忽視,但人生才是大目標。在學校裡,考試做題經常會有“標準答案”,而人生哪裡有標準答案?標準答案思維必然是固陋簡單的“問題思維”,因為這個世界從來都是不斷出現問題,而沒有什麼“標準解決辦法”。

12年的應試馬拉松,現在終於結束,我想,各位考生利用這一階段的時間,能不能研究一下中國的城市和大學?能不能關注一下南北地理人文的不同?能不能讀幾本“無用”而有趣的書?能不能去學個駕照?能不能幫父母做一頓飯、拖拖地、搞搞衛生?能不能見幾個自己想見的人、走一兩處自己想去的地方?當然,也可以組織同學打幾場籃球,看幾場電影,逛幾次書店,練練書法,也可到各處走走開開眼界,瞭解一下社會,別盡泡在遊戲裡……當被外界控制的生命真正歸屬於自己,考生能不能處理好與自我的關係,能不能把握好身體的自由與精神的自由?需要明白的是:自由絕不是放任,它意味著責任,在一個人倫鏈條中,對自己負責也是對他人的道德。

當高考分數出來之後,我們需要冷靜面對,不管好壞都是無可改變的事實,和過去多次考試的變化一樣,在前的突然在後,在後的突然在前,這都是可能發生的,畢竟,平時的成績只是一種參考,最後的成績才最有說服力,但沒必要亂比較,參差多態乃幸福之本源,所有的比較都是人的一種執著和妄念,它並不能給自己帶來幸福和安慰,反而可能會造成很多不安。後悔或沮喪都沒有用,關鍵是人生選擇。從長遠看,人生的好壞不決定於考試分數,它有許多可能性,價值窄化的教育讓人的判斷很狹隘。其實,高考以後的岔路和意外還有很多,無論如何,要對未來充滿希望。放下分別心,平靜面對現實。再說,中國的大學都差不多,同質化嚴重,將來在大學裡能學到什麼,關鍵在於自己。

記得武漢大學前校長劉道玉先生說過:“一個人能不能成才,基本不決定於名師名校,不決定於學歷和學位的高低,而是決定於你自己。”這是他思考研究幾十年得出的結論。我們身邊也有許多並非畢業於名校而成為卓越人才的例子,關鍵是能不能正確認識自己,能不能懷抱理想,努力實現自己。雖然在這個時代說“理想”似乎有些奢侈,但有理想的人和沒有理想的人會活在不同的世界,生命質量會很不一樣,最後取得的成就也會很不一樣。

人生,還是放長遠了看。學會用未來思考現在,也當學會用觀念對抗觀念:高考不是中學生學習的結束,而是生命重建的開始。

給你不一樣的感覺

————————————————

————————————————————

編輯:凡聞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