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樂亭:記樂亭一中校辦工廠

高考 社會 樂亭故鄉人 2017-04-11

唐山樂亭:記樂亭一中校辦工廠

作者:井伯庸 | 來源:樂亭故鄉人網站/《讀樂亭》雜誌網絡版

樂亭一中校辦工廠建於1971年,終結於2003年,歷時32年。

校辦工廠位於一中校院的的西北角。廠區東面與校院相連,北面是學校的北大門,與城區街道相通。南面是一棟尖頂廠房,廠房西面開一大門。自西向東依次是機床加工車間、電氣焊車間、無線電修理車間、電機修理車間。北邊有一棟平頂廠房四間相通,為鍊鐵翻砂車間。廠房佔地約500平方米,廠區佔地約2500平方米。1990年工廠大部遷到臨街門市。後建的冷凍廠、印刷廠留在了原廠區。

樂亭一中校辦工廠的前身是學生的學工工廠。1966年毛主席發表了“五、七”指示:“學生也是這樣,以學為主,兼學別樣,既不但要學文,也要學工、學農……”為落實毛主席的“五、七“指示,給學生創造學工條件,1971年學校決定開辦工廠。

當時學校資金短缺,沒有設備,缺少技術,辦廠困難較多。為建廠,校領導主動爭取市縣領導資金等方面給予支持,多方聯繫並徵得社會的廣泛援助,縣拖修廠(今汽車零件廠前身)等單位給了設備、技術上的大力支援,並建立了生產合作關係,工廠有了雛型,在邊籌建邊完善中投入了生產。

進廠學工之前,學校對學生學工活動做了統籌安排,定了3名教師為工廠管理人員,其中一人兼管財務。選派了3名物理老師和一名懂機床的教師為學生學工的指導教師。聘用了5名技術工人。學工活動納入了全年的教學計劃,每學期每班進廠學工一週。入廠前進行學工教育,學後有總結。

學生進廠後,劃分學工小組。體力強的男生去鍊鐵、翻砂和機修車間,女同學去電機和無線電修理車間。學工開始,一般由指導老師和工人師傅結合實物和設備做技術講解,然後學生再做具體操作,難度大的技術和危險環節,由教師和工人完成,輔助性勞動由學生去做。

走進廠區,鍊鐵翻砂車間首先映入眼簾。靠近翻砂車間有一個鍊鐵小高爐,爐身直徑約一米多,高約四、五米。鍊鐵的全過程包括清爐、備料、裝爐、冶煉、出爐幾個環節。備料由學生完成,把焦炭砸成小塊,把廢鐵件砸小,使其能裝入爐內。把焦炭和廢鐵裝入爐後,點火燃燒焦炭,爐旁有一個直徑一米多的大鼓風機不停地向爐內吹風助燃。爐內加熱到1500度時鐵料化成鐵水,這一環節由工人師傅觀察爐內亮度來判斷熔化程度。生鐵化成鐵水後,準備出爐,傾倒鐵水時學生幫助工人師傅撬動撬棍,使爐體傾斜,倒出鐵水,鐵水倒入一個用鐵皮包著耐火材料的長把大勺裡,準備澆鑄。澆鑄由鍊鐵和翻砂兩個環節組成。澆鑄以前,先做好翻砂造型準備。造型由砂圈、型體和型砂三部分完成。砂圈分上下兩部分,木製的圈形,用以固定型砂。型體是事先由學校木工做好,型體是與鑄造件完全一樣尺寸(稍大些)可反覆使用的木製物體。型砂要有耐火性。學生先把砂子中的小石子等雜物篩出,再加一定比例的粘合劑和水混合,使其有一定強度,以便成型,經得起鐵水的衝擊。造型時先把型體放在木板上的砂圈內,填上型砂,壓實,刮平,上面加一隔膜,在膜上放上砂圈,把圈內型砂壓實,留出進料口。然後拿走上砂圈,取走隔膜,拿出型體,再把上砂圈放回原處。開始澆鑄鐵水流入型體的空間。待鐵水冷卻後打碎型砂,取出鑄件,學生再清理鑄造件上的細砂,一個機械鑄造件就完成了。澆鑄車間除完成對外承接的皮帶輪等鑄造件外,還為本廠鑄造搖臂鑽床的零件。此外,車間還生產爐板爐篦子等生活生產用品對外銷售。機床加工車間有牛頭刨床搖臂鑽床、衝床、車床、銑床,電氣焊。指導教師和工人邊操作機床、邊給學生做機件加工示範,邊講解加工程序、技術要領及安全事項。學生一般不操作機床,大部分時間用以練習柴油機的拆卸和組裝。指導教師除完成學生學工指導外,還要完成承接的部件加工,本廠鑄造的搖臂鑽床部件加工後,自己組裝成搖臂鑽床,塗上漆,對外批量銷售。電機修理車間的學工,首先由教師指導學生拆卸電機,換線包安軸承等技術性強的環節,由教師和工人親自做,卸線圈,燒線包,清理定子轉子由學生去做。絕大多數學生通過學工,加深了對課本知識的理解,少數學生學工後能換線圈,安裝軸承並組裝電機。無線電車間主要是維修擴大器,收音機等電器,學生除協助教師做拆卸電器的輔助勞動外,還幫助教師組裝擴大器,對外批量銷售。

在上世紀七十年代,走進樂亭一中校園,會經常看到十六、七歲的學生身穿工作服,往來於校院和工廠之間。廠區鍊鐵爐的鼓風機隆隆作響,小高爐噴出的藍色火焰直衝天空,機床車間傳出陣陣加工作業的金屬聲響。這樣的場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以學工為主的校辦工廠一辦就是8年。

1977年全國恢復了高考,學校工作開始轉軌,由原來的學工學農,重點轉向了抓教學,抓質量。學工活動隨之停了下來,由於多年忽視教學工作,學校不僅面臨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壓力,教育經費不足,也制約著學校工作的開展。為給學校提供更多的資金,以學工為主的校辦工廠開始轉向以盈利為主的校辦企業,工廠步入了勤工儉學的軌道。

為了進一步完善校辦工廠,學校採取了多項改革措施。

整頓調整,增建新廠。學工活動停止後,學生回到了課堂,教師重返了教學崗位,工廠的管理和生產力量減弱了,加之部分業務量的減少,鍊鐵翻砂車間停產了。為了保持工廠的生產規模,1981年新建了冷凍廠,蓋了廠房,上了整套製冷設備。1986年在農場場部建了餌料加工廠。1987年新建了印刷廠,上了全套印刷裁紙設備,新建了廠房。幾年調整,校辦工廠出現了新的轉機。1989年學校對外轉讓了蝦場,回收了資金。隨之停辦了餌料加工廠。

彙集資金,增強工廠實力。1988年餌料加工廠停辦後,學校組織力量催收外債,幾經努力共討回外債兩萬多元。。1991年,為了緩解學校經費不足的實際困難,國家出臺了對校辦企業免稅的政策,為了用足用好國家的優惠政策,學校除了積極組織工廠各攤增加生產擴大稅源外,並與稅務局城關稅務所的領導和工作人員經常保持聯繫,爭取在免稅的具體工作上給予支持。1991年至1993年三年免稅共返還稅金23萬元。

從改革入手,改進管理辦法。由學工工廠轉為校辦企業後,工廠仍由學校統一管理,工廠吃學校的大鍋飯。為了調動工人的積極性,改變生產的被動局面,自1985年起,校辦工廠開始實行學校資產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各車間逐步實行半承包和責任管理。管理者和工人的工資獎金與效益掛鉤。各車間單獨核算,獨立經營,分別建帳。學校派會計,現金各一人,做財務管理。學校成立了勤工儉學辦公室,設一名副主任對校辦工廠實施宏觀管控。

創建校辦工廠一條街,擴大工廠的社會影響。校辦工廠原在校院內,較為避塞,知名度不高,業務受到一定影響。1990年,經校領導研究決定,利用學校北排閒置學生宿舍臨街靠路的優勢,打通隔山,臨街開門,統一規劃。自東向西,依次是電機修理車間,無線電及家電維修車間,機床加工車間,漆包線門市部,印刷廠。形成了樂亭一中校辦工廠一條街。增加了業務量,效益有了大幅度提高。1997年校辦工廠一條街拆除翻建成二層門市樓。底層為工廠廠房。

更新設備,深挖潛能。九十年代初,機床加工車間設備老化,多是老舊機床,已不能滿足生產需求,特別是沒有大型加長車床,不能承攬大型機件加工業務。設備老化不足制約了工廠的發展。1990年,學校後勤人員和工廠廠長先後去北京、瀋陽考察機床,由北京購入三臺機床。我和校主要領導去秦皇島找一中校友張兆全(時任秦皇島菸草機械廠廠長),他得知學校困難後,當即支援學校兩臺3米加長車床,價值3萬多元,解決了工廠設備不足的實際困難。1990年學校翻建了印刷廠廠房,購入一臺裁紙機、一臺印刷機。進一步提高了工廠的生產能力。

在調整中完善,在改革中發展。樂亭一中校辦工廠在學工後的10年裡走過了一段不平凡的道路。自1989年以後的十幾年裡工廠的利潤有了較大幅度的提升。從1989年開始,工廠效益走出了低谷。到1993年前後的幾年裡,工廠呈現出生機勃勃的景象,達到了最好的時期。冷凍廠在夏秋大忙季節加工冷飲和海產品,經常燈火通明,白天黑夜連續生產。印刷廠是學校的骨幹企業,利潤高,效益穩定。主要是嚴格管理,廣開業務渠道,為滿足客戶需要經常加班作業。電機修理車間,當時是縣內僅有的兩家電機修理廠之一,維修業務遍及縣內各行各業,並輻射到港口、漁民和周邊鄰縣。為急用戶所需有時忘餐不眠,連續維修,據統計,自建廠以來,為用戶維修電機上萬臺。機床修理車間,在春播三夏三秋農忙季節,經常加點搶修農機具,家電維修車間和漆包線門市部,技術精湛,服務優良,常年繁忙。多年來,校辦工廠在服務質量,維修技術,收費價格等方面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認可,工廠不僅為學校提供了資金,還直接服務於縣內工農業生產,各行各業,為縣域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據統計,自工廠投產以來,上交學校利潤220多萬元。有力地支持了學校工作的正常開展,為師生的福利需求提供了資金,為學校的建設發展做了貢獻。由於成績突出,1982到1993年期間曾六次被省教委授予勤工儉學先進單位。《改革促進了樂亭一中校辦企業的發展》的管理經驗刊載在省勤工儉學刊物上,在全省範圍內推廣。

1998年印刷廠轉賣給個人。其餘各廠2003年全部轉為個人企業,歷時30多年的校辦工廠退出了歷史舞臺。校辦工廠沒有了,但工廠廠房仍在,廠房租用給個體企業,學校收取房租費。企業一條街依舊,各車間仍從事著原來的生產項目。所以,在人們的視野裡,工廠還有一個不清晰的影子。2010年,隨著縣城規劃,廠房全部拆除。樂亭一中校辦工廠的影子徹底消失了,但他的足跡卻永久留在了人們的記憶裡……

(作者井伯庸,樂亭職校原副校長。)

來源:樂亭故鄉人網站,www.guxiangren.com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