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五鎮”是什麼,它們緣何成為民間流傳的神奇“鎮物”?'

"

《書·舜典》中說,華夏大地,每個州都有名山大川為一州之鎮。北京為一國之都城,虎踞龍盤,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右擁太行,左注滄海,撫中原,正南面,天然帝居,理應有五鎮以助金湯之固。

京城五鎮之說,見諸《清朝野史大觀·京師五鎮》:“京師俗傳有五鎮。”此五鎮分別是:東方之鎮黃木廠;南方之鎮煙墩;西方之鎮大鐘寺;北方之鎮昆明湖;中方之鎮景山。

五鎮分列於五個方位,對應金、木、水、火、土之五行;每個方位正好可以佔兩個天干。於是有了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的說法。

《清朝野史大觀》是一部輯錄清代遺聞軼事的著作,於民國初年的1915年編輯出版。書中收集了有清一代二百數十年間的逸聞軼事,文章來自清人的野史筆記,上自宮闈祕聞,下至坊間雜論,鉅細無遺,蔚為大觀。關於京師五鎮的說法,文章說來自“京師俗傳”;從所列的五鎮之物來看,此說形成於乾隆年間。

黃木廠有“神木”?

東方甲乙木之鎮為黃木廠,其實應為黃木廠之木。黃木廠應為皇木廠,又稱神木廠,位於廣渠門東一公里、通惠河南200米處,是明代永樂年間營建紫禁城存放木料之處。《天咫偶聞》記載:“大通橋之南有皇木廠,屬工部”——皇木,即皇家之木料。永樂四年秋天,朱棣任命泰寧侯陳珪負責營建北京宮殿的工程,派大臣前往四川、湖南、湖北等地採伐木材。十餘年後,大量木材運抵京城。不難想象,永樂十八年前後,這裡堆積了大量木材,都是採自南方、通過運河運到北京的。明末清初孫承澤的《春明夢餘錄》中說:“京師神木廠所積大木,皆永樂時物。其中最巨者,曰‘樟扁頭’,圍二丈外,臥四丈餘。騎而過其下,高可隱身。”也就是說,直到明朝末年,這裡還堆積著許多粗大木料。“樟扁頭”是最大的一根,長十多米、直徑超過七米,橫臥在地上,看不到對面騎馬的人。此外還有幾根,都有名字刻在木上,如:“王二姐”“張點頭”“嫌河窄”“混江龍”什麼的。

為什麼叫神木?據傳說,負責採集木料的大臣在四川大涼山發現一批特大金絲楠木,正要令人砍伐,晚上雷聲大作,這些樹木都消失了。第二天一看,這些木材都已經浮出山谷、抵達江上了。朱棣聽說這件事非常高興:“此乃神助我也!”遂命名這批木材為“神木”。這個說法不經之甚,姑妄聽之可也。

到了清朝,這批神木已經歷時二百年,太陽晒風雨淋木質腐朽。乾隆皇帝下令予以保護,並修欄建亭,立碑以記。碑文為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皇帝御製的《神木謠》從這首《神木謠》中“甲乙青氣鎮權輿”的詩句來看,乾隆二十三年,此神木已經列為“五鎮”之首了。

新中國成立後,碑亭已坍塌,神木更為腐朽。1952年,北京鋼琴廠在這裡選址建廠。上個世紀70年代,該廠將殘存神木破成板材做成了八張會議桌。

現鋼琴廠已然遷走,乾隆《神木謠》碑已被重新樹立起來,供人憑弔。

煙墩本是烽火臺

南方丙丁火之鎮是永定門外的煙墩,又稱為燕墩,俗稱石幢,在永定門外一里多。昔人有詩云:“沙路迢迢古蹟存,石幢高立號燕墩。大都舊事誰能說?正對當年麗正門。”

煙墩原是一座烽火臺。據說始建於元代,原為土臺,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築外城時,才包砌以磚。它有兩丈多高,上窄下寬;北面西偏有一石門,進門拾階而上可至臺頂。臺上繚有圍牆,正中央立著一座方碑,碑頂有石簷,簷下有石雕3層,碑頂為四角攢尖頂,四脊各有一龍。碑的北南兩面分別鐫刻著乾隆皇帝寫於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兩篇文章:《帝都篇》和《皇都篇》。

燕墩1984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維修了臺頂部分,並對碑身進行了防護處理。2004年闢為燕墩公園,規劃面積1.19公頃。2012年,燕墩與北京中軸線上其他建築一起參與北京中軸線申遺。

關於丙丁火的南方之鎮,還有個良鄉昊天塔的說法。因為昊天塔立於燎石崗上,燎石崗上的土為紅土,據說是宋朝的孟良來此盜楊業之骨,將隨身帶的火葫蘆摔碎後燃起大火,將山岡燒成紅色的。選這裡為南方之鎮,也是因為在京之南、又有“火”的因素。

《昊天塔孟良盜骨》是一出雜劇,演述楊家將故事:楊令公死後,骨殖被遼人掛在昊天塔,每日箭射,靈魂受辱,託夢楊景(即楊六郎)搭救。楊景與孟良一起來盜骨,遼將韓延壽發現,率兵來追。楊景逃至五臺山,遇見失散多年的楊五郎。五郎設計殺死了韓延壽,祭奠亡父。劇中的故事不是歷史。昊天塔宋遼時期位於兩國邊界的遼國一側,有軍事瞭望塔的作用。

朱棣為什麼造永樂大鐘?

西方庚辛金之鎮是大鐘寺的大鐘。大鐘寺為始建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的覺生寺,因永樂大鐘遷於此寺,俗呼為大鐘寺。

永樂大鐘鑄於明京師鑄鐘廠,鑄成後存放在漢經廠。永樂年間,遇到萬壽聖節等節日,都在漢經廠作佛事。明萬曆年間,神宗朱翊鈞將其從漢經廠移置萬壽寺,每天由六個和尚敲鐘。天啟年間,時局動盪,朝中有人說:京西為“白虎地”,不宜有鐘聲。於是大鐘被棄於地上。

"

《書·舜典》中說,華夏大地,每個州都有名山大川為一州之鎮。北京為一國之都城,虎踞龍盤,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右擁太行,左注滄海,撫中原,正南面,天然帝居,理應有五鎮以助金湯之固。

京城五鎮之說,見諸《清朝野史大觀·京師五鎮》:“京師俗傳有五鎮。”此五鎮分別是:東方之鎮黃木廠;南方之鎮煙墩;西方之鎮大鐘寺;北方之鎮昆明湖;中方之鎮景山。

五鎮分列於五個方位,對應金、木、水、火、土之五行;每個方位正好可以佔兩個天干。於是有了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的說法。

《清朝野史大觀》是一部輯錄清代遺聞軼事的著作,於民國初年的1915年編輯出版。書中收集了有清一代二百數十年間的逸聞軼事,文章來自清人的野史筆記,上自宮闈祕聞,下至坊間雜論,鉅細無遺,蔚為大觀。關於京師五鎮的說法,文章說來自“京師俗傳”;從所列的五鎮之物來看,此說形成於乾隆年間。

黃木廠有“神木”?

東方甲乙木之鎮為黃木廠,其實應為黃木廠之木。黃木廠應為皇木廠,又稱神木廠,位於廣渠門東一公里、通惠河南200米處,是明代永樂年間營建紫禁城存放木料之處。《天咫偶聞》記載:“大通橋之南有皇木廠,屬工部”——皇木,即皇家之木料。永樂四年秋天,朱棣任命泰寧侯陳珪負責營建北京宮殿的工程,派大臣前往四川、湖南、湖北等地採伐木材。十餘年後,大量木材運抵京城。不難想象,永樂十八年前後,這裡堆積了大量木材,都是採自南方、通過運河運到北京的。明末清初孫承澤的《春明夢餘錄》中說:“京師神木廠所積大木,皆永樂時物。其中最巨者,曰‘樟扁頭’,圍二丈外,臥四丈餘。騎而過其下,高可隱身。”也就是說,直到明朝末年,這裡還堆積著許多粗大木料。“樟扁頭”是最大的一根,長十多米、直徑超過七米,橫臥在地上,看不到對面騎馬的人。此外還有幾根,都有名字刻在木上,如:“王二姐”“張點頭”“嫌河窄”“混江龍”什麼的。

為什麼叫神木?據傳說,負責採集木料的大臣在四川大涼山發現一批特大金絲楠木,正要令人砍伐,晚上雷聲大作,這些樹木都消失了。第二天一看,這些木材都已經浮出山谷、抵達江上了。朱棣聽說這件事非常高興:“此乃神助我也!”遂命名這批木材為“神木”。這個說法不經之甚,姑妄聽之可也。

到了清朝,這批神木已經歷時二百年,太陽晒風雨淋木質腐朽。乾隆皇帝下令予以保護,並修欄建亭,立碑以記。碑文為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皇帝御製的《神木謠》從這首《神木謠》中“甲乙青氣鎮權輿”的詩句來看,乾隆二十三年,此神木已經列為“五鎮”之首了。

新中國成立後,碑亭已坍塌,神木更為腐朽。1952年,北京鋼琴廠在這裡選址建廠。上個世紀70年代,該廠將殘存神木破成板材做成了八張會議桌。

現鋼琴廠已然遷走,乾隆《神木謠》碑已被重新樹立起來,供人憑弔。

煙墩本是烽火臺

南方丙丁火之鎮是永定門外的煙墩,又稱為燕墩,俗稱石幢,在永定門外一里多。昔人有詩云:“沙路迢迢古蹟存,石幢高立號燕墩。大都舊事誰能說?正對當年麗正門。”

煙墩原是一座烽火臺。據說始建於元代,原為土臺,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築外城時,才包砌以磚。它有兩丈多高,上窄下寬;北面西偏有一石門,進門拾階而上可至臺頂。臺上繚有圍牆,正中央立著一座方碑,碑頂有石簷,簷下有石雕3層,碑頂為四角攢尖頂,四脊各有一龍。碑的北南兩面分別鐫刻著乾隆皇帝寫於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兩篇文章:《帝都篇》和《皇都篇》。

燕墩1984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維修了臺頂部分,並對碑身進行了防護處理。2004年闢為燕墩公園,規劃面積1.19公頃。2012年,燕墩與北京中軸線上其他建築一起參與北京中軸線申遺。

關於丙丁火的南方之鎮,還有個良鄉昊天塔的說法。因為昊天塔立於燎石崗上,燎石崗上的土為紅土,據說是宋朝的孟良來此盜楊業之骨,將隨身帶的火葫蘆摔碎後燃起大火,將山岡燒成紅色的。選這裡為南方之鎮,也是因為在京之南、又有“火”的因素。

《昊天塔孟良盜骨》是一出雜劇,演述楊家將故事:楊令公死後,骨殖被遼人掛在昊天塔,每日箭射,靈魂受辱,託夢楊景(即楊六郎)搭救。楊景與孟良一起來盜骨,遼將韓延壽發現,率兵來追。楊景逃至五臺山,遇見失散多年的楊五郎。五郎設計殺死了韓延壽,祭奠亡父。劇中的故事不是歷史。昊天塔宋遼時期位於兩國邊界的遼國一側,有軍事瞭望塔的作用。

朱棣為什麼造永樂大鐘?

西方庚辛金之鎮是大鐘寺的大鐘。大鐘寺為始建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的覺生寺,因永樂大鐘遷於此寺,俗呼為大鐘寺。

永樂大鐘鑄於明京師鑄鐘廠,鑄成後存放在漢經廠。永樂年間,遇到萬壽聖節等節日,都在漢經廠作佛事。明萬曆年間,神宗朱翊鈞將其從漢經廠移置萬壽寺,每天由六個和尚敲鐘。天啟年間,時局動盪,朝中有人說:京西為“白虎地”,不宜有鐘聲。於是大鐘被棄於地上。

“京師五鎮”是什麼,它們緣何成為民間流傳的神奇“鎮物”?

大鐘寺舊影

清朝的君臣們根據陰陽五行相生相剋之說,認為大鐘屬金,北方屬水,金水相生,因此,應該把它放在京城之北。於是雍正皇帝最後決定,將此鍾置放在地處“右隔城市之囂,左繞山川之勝”的覺生寺。雍正十一年(1733年),大鐘被移至覺生寺,並專門修建一座上圓下方的兩層鐘樓,用以懸掛大鐘。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移鍾工程才告最後完成。據說乾隆皇帝駐蹕圓明園時,每天都要側耳遙聽大鐘寺的鐘聲。

朱棣為什麼要鑄造永樂大鐘?據說依據是《太祖實錄》裡的說法:“唯功大者鍾大。”其實不盡然。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封為燕王,燕王府即是昔日元大都的皇宮。朱元璋死後,將皇位傳給了他的長孫朱允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攻下南京,從他侄兒的手中奪取了皇位,並遷都北京。因為他的皇位是建築在無數死難者屍骨之上的,未免於心不安,為了超度亡靈,於是下令鑄造了這樣一口大鐘,敲一下,等於把周身的經咒唸了一遍。

永樂大鐘有“五絕”:第一絕是形大量重、歷史悠久;第二絕是銘文字數最多;第三絕是音響奇妙優美;第四絕是懸掛方法科學;第五絕是鑄造工藝高超。

永樂大鐘重46.5噸,在沒有起重設備的清朝,是怎麼把它拖到大鐘寺、又是怎樣把它掛起來的?據說是在冬季,挖一條大溝,溝中潑水凍成冰,用大批牲畜通過冰道把大鐘拖到大鐘寺工地,再把它滑到一個高起的凍土堆上。來年開春,打地基、架屋樑、蓋鐘樓。鐘樓建好後,大鐘已然在樑上了。挖去大鐘身下的土,大鐘便懸掛起來了。

永樂大鐘,凝結著我國古人冶煉、鑄造等多方面的智慧。

前要照 後要靠

北方壬癸水之鎮是昆明湖,位於京城河湖的上游。當時除此之外,京城近畿再沒有更大的水面了。

昆明湖原名西湖、西海子,初由玉泉山的泉水彙集而成,因位置在甕山之陽,又稱甕山泊。元朝郭守敬為補充通惠河水量,修築了一道從昌平白浮泉至甕山泊的堤堰,將白浮泉及西山諸泉之水引入甕山泊,使之成為一個大蓄水池。及至清朝,甕山泊水草叢生,泥沙淤積。乾隆十五年(1749年),乾隆皇帝為給其母親慶祝六十大壽,在甕山上建造大報恩延壽寺,更名甕山為萬壽山;又以興修水利之名,動用國家帑金僱用民夫,芟除雜草,疏浚泥沙,圍湖造堤,設置涵閘,使“新湖之廓與深兩倍於舊”——面積擴大了一倍,深度是原來的兩倍,“及湖成而水通,則汪洋漭沆,較舊倍盛”,更名為昆明湖。乾隆皇帝在御製《萬壽山昆明湖記》碑文中說,自昆明湖修成之後,通惠河水量更充裕,有利於漕糧和貨物運輸;京城護城河裡的水多了,原來深不足一尺,現在有三尺深了;海淀過去沒有水田,現在水田越來越多了;還能利用這片水域操練水軍。大臣們恭維說:昆明湖“實萬世永賴之利也”。

"

《書·舜典》中說,華夏大地,每個州都有名山大川為一州之鎮。北京為一國之都城,虎踞龍盤,形勢雄偉,南控江淮,北連朔漠,右擁太行,左注滄海,撫中原,正南面,天然帝居,理應有五鎮以助金湯之固。

京城五鎮之說,見諸《清朝野史大觀·京師五鎮》:“京師俗傳有五鎮。”此五鎮分別是:東方之鎮黃木廠;南方之鎮煙墩;西方之鎮大鐘寺;北方之鎮昆明湖;中方之鎮景山。

五鎮分列於五個方位,對應金、木、水、火、土之五行;每個方位正好可以佔兩個天干。於是有了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的說法。

《清朝野史大觀》是一部輯錄清代遺聞軼事的著作,於民國初年的1915年編輯出版。書中收集了有清一代二百數十年間的逸聞軼事,文章來自清人的野史筆記,上自宮闈祕聞,下至坊間雜論,鉅細無遺,蔚為大觀。關於京師五鎮的說法,文章說來自“京師俗傳”;從所列的五鎮之物來看,此說形成於乾隆年間。

黃木廠有“神木”?

東方甲乙木之鎮為黃木廠,其實應為黃木廠之木。黃木廠應為皇木廠,又稱神木廠,位於廣渠門東一公里、通惠河南200米處,是明代永樂年間營建紫禁城存放木料之處。《天咫偶聞》記載:“大通橋之南有皇木廠,屬工部”——皇木,即皇家之木料。永樂四年秋天,朱棣任命泰寧侯陳珪負責營建北京宮殿的工程,派大臣前往四川、湖南、湖北等地採伐木材。十餘年後,大量木材運抵京城。不難想象,永樂十八年前後,這裡堆積了大量木材,都是採自南方、通過運河運到北京的。明末清初孫承澤的《春明夢餘錄》中說:“京師神木廠所積大木,皆永樂時物。其中最巨者,曰‘樟扁頭’,圍二丈外,臥四丈餘。騎而過其下,高可隱身。”也就是說,直到明朝末年,這裡還堆積著許多粗大木料。“樟扁頭”是最大的一根,長十多米、直徑超過七米,橫臥在地上,看不到對面騎馬的人。此外還有幾根,都有名字刻在木上,如:“王二姐”“張點頭”“嫌河窄”“混江龍”什麼的。

為什麼叫神木?據傳說,負責採集木料的大臣在四川大涼山發現一批特大金絲楠木,正要令人砍伐,晚上雷聲大作,這些樹木都消失了。第二天一看,這些木材都已經浮出山谷、抵達江上了。朱棣聽說這件事非常高興:“此乃神助我也!”遂命名這批木材為“神木”。這個說法不經之甚,姑妄聽之可也。

到了清朝,這批神木已經歷時二百年,太陽晒風雨淋木質腐朽。乾隆皇帝下令予以保護,並修欄建亭,立碑以記。碑文為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皇帝御製的《神木謠》從這首《神木謠》中“甲乙青氣鎮權輿”的詩句來看,乾隆二十三年,此神木已經列為“五鎮”之首了。

新中國成立後,碑亭已坍塌,神木更為腐朽。1952年,北京鋼琴廠在這裡選址建廠。上個世紀70年代,該廠將殘存神木破成板材做成了八張會議桌。

現鋼琴廠已然遷走,乾隆《神木謠》碑已被重新樹立起來,供人憑弔。

煙墩本是烽火臺

南方丙丁火之鎮是永定門外的煙墩,又稱為燕墩,俗稱石幢,在永定門外一里多。昔人有詩云:“沙路迢迢古蹟存,石幢高立號燕墩。大都舊事誰能說?正對當年麗正門。”

煙墩原是一座烽火臺。據說始建於元代,原為土臺,至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修築外城時,才包砌以磚。它有兩丈多高,上窄下寬;北面西偏有一石門,進門拾階而上可至臺頂。臺上繚有圍牆,正中央立著一座方碑,碑頂有石簷,簷下有石雕3層,碑頂為四角攢尖頂,四脊各有一龍。碑的北南兩面分別鐫刻著乾隆皇帝寫於乾隆十八年(1753年)的兩篇文章:《帝都篇》和《皇都篇》。

燕墩1984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維修了臺頂部分,並對碑身進行了防護處理。2004年闢為燕墩公園,規劃面積1.19公頃。2012年,燕墩與北京中軸線上其他建築一起參與北京中軸線申遺。

關於丙丁火的南方之鎮,還有個良鄉昊天塔的說法。因為昊天塔立於燎石崗上,燎石崗上的土為紅土,據說是宋朝的孟良來此盜楊業之骨,將隨身帶的火葫蘆摔碎後燃起大火,將山岡燒成紅色的。選這裡為南方之鎮,也是因為在京之南、又有“火”的因素。

《昊天塔孟良盜骨》是一出雜劇,演述楊家將故事:楊令公死後,骨殖被遼人掛在昊天塔,每日箭射,靈魂受辱,託夢楊景(即楊六郎)搭救。楊景與孟良一起來盜骨,遼將韓延壽發現,率兵來追。楊景逃至五臺山,遇見失散多年的楊五郎。五郎設計殺死了韓延壽,祭奠亡父。劇中的故事不是歷史。昊天塔宋遼時期位於兩國邊界的遼國一側,有軍事瞭望塔的作用。

朱棣為什麼造永樂大鐘?

西方庚辛金之鎮是大鐘寺的大鐘。大鐘寺為始建於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的覺生寺,因永樂大鐘遷於此寺,俗呼為大鐘寺。

永樂大鐘鑄於明京師鑄鐘廠,鑄成後存放在漢經廠。永樂年間,遇到萬壽聖節等節日,都在漢經廠作佛事。明萬曆年間,神宗朱翊鈞將其從漢經廠移置萬壽寺,每天由六個和尚敲鐘。天啟年間,時局動盪,朝中有人說:京西為“白虎地”,不宜有鐘聲。於是大鐘被棄於地上。

“京師五鎮”是什麼,它們緣何成為民間流傳的神奇“鎮物”?

大鐘寺舊影

清朝的君臣們根據陰陽五行相生相剋之說,認為大鐘屬金,北方屬水,金水相生,因此,應該把它放在京城之北。於是雍正皇帝最後決定,將此鍾置放在地處“右隔城市之囂,左繞山川之勝”的覺生寺。雍正十一年(1733年),大鐘被移至覺生寺,並專門修建一座上圓下方的兩層鐘樓,用以懸掛大鐘。直到乾隆八年(1743年),移鍾工程才告最後完成。據說乾隆皇帝駐蹕圓明園時,每天都要側耳遙聽大鐘寺的鐘聲。

朱棣為什麼要鑄造永樂大鐘?據說依據是《太祖實錄》裡的說法:“唯功大者鍾大。”其實不盡然。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個兒子,封為燕王,燕王府即是昔日元大都的皇宮。朱元璋死後,將皇位傳給了他的長孫朱允炆。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攻下南京,從他侄兒的手中奪取了皇位,並遷都北京。因為他的皇位是建築在無數死難者屍骨之上的,未免於心不安,為了超度亡靈,於是下令鑄造了這樣一口大鐘,敲一下,等於把周身的經咒唸了一遍。

永樂大鐘有“五絕”:第一絕是形大量重、歷史悠久;第二絕是銘文字數最多;第三絕是音響奇妙優美;第四絕是懸掛方法科學;第五絕是鑄造工藝高超。

永樂大鐘重46.5噸,在沒有起重設備的清朝,是怎麼把它拖到大鐘寺、又是怎樣把它掛起來的?據說是在冬季,挖一條大溝,溝中潑水凍成冰,用大批牲畜通過冰道把大鐘拖到大鐘寺工地,再把它滑到一個高起的凍土堆上。來年開春,打地基、架屋樑、蓋鐘樓。鐘樓建好後,大鐘已然在樑上了。挖去大鐘身下的土,大鐘便懸掛起來了。

永樂大鐘,凝結著我國古人冶煉、鑄造等多方面的智慧。

前要照 後要靠

北方壬癸水之鎮是昆明湖,位於京城河湖的上游。當時除此之外,京城近畿再沒有更大的水面了。

昆明湖原名西湖、西海子,初由玉泉山的泉水彙集而成,因位置在甕山之陽,又稱甕山泊。元朝郭守敬為補充通惠河水量,修築了一道從昌平白浮泉至甕山泊的堤堰,將白浮泉及西山諸泉之水引入甕山泊,使之成為一個大蓄水池。及至清朝,甕山泊水草叢生,泥沙淤積。乾隆十五年(1749年),乾隆皇帝為給其母親慶祝六十大壽,在甕山上建造大報恩延壽寺,更名甕山為萬壽山;又以興修水利之名,動用國家帑金僱用民夫,芟除雜草,疏浚泥沙,圍湖造堤,設置涵閘,使“新湖之廓與深兩倍於舊”——面積擴大了一倍,深度是原來的兩倍,“及湖成而水通,則汪洋漭沆,較舊倍盛”,更名為昆明湖。乾隆皇帝在御製《萬壽山昆明湖記》碑文中說,自昆明湖修成之後,通惠河水量更充裕,有利於漕糧和貨物運輸;京城護城河裡的水多了,原來深不足一尺,現在有三尺深了;海淀過去沒有水田,現在水田越來越多了;還能利用這片水域操練水軍。大臣們恭維說:昆明湖“實萬世永賴之利也”。

“京師五鎮”是什麼,它們緣何成為民間流傳的神奇“鎮物”?

昆明湖舊影

乾隆皇帝亦作詩為自己歌功頌德。在今天看來,乾隆皇帝疏浚昆明湖,確實是給後人做了一件好事。

頤和園昆明湖邊,一尊銅牛臥伏在雕花石座上,以神態生動、形似真牛著稱。這尊銅牛於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鑄造,稱為“金牛”,據傳是為鎮壓水患而建。牛背上還鑄有八十字的篆體銘文《金牛銘》。

中央戊己土之鎮是景山,在神武門北,原名煤山、萬歲山,形成於明朝永樂十五年,是永樂年間拆除元故宮、修建紫禁城時,用建築廢墟、渣土和挑筒子河的泥土堆積起來的。這一點,已經於1963年有關研究單位鑽探得到了證明。

堆起一座景山,是為了給紫禁城充當鎮山。按照“前要照、後要靠”的說法,紫禁城之北需要有座山。北海的瓊華島,曾經是元皇宮的鎮山。明朝的皇宮向東移了,所以要再堆起一座來。

景山是北京城中軸線上的制高點。登上景山可以眺望大內、俯瞰全城。清代的時候,每逢重陽節開放一日,準百姓登臨。但是“不與門吏接洽、贈以金錢,仍不能入也”。

京城五鎮的說法可能不科學。但是這五鎮增添了北京城的歷史厚重感,豐富了北京城的文化內涵,甚至還影響到了北京城的氣候環境,不失為前人留下的寶貴遺產,很值得珍惜。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