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案分享丨巧用溫法治療咽喉疾病!歡迎探討!

醫案,客觀的記述了每個醫生在診治過程中,對於方藥使用的獨到之處。如這則《多法並用治頑咳醫案》,看似與方劑主治無關係的疾病,一旦詳細的辨證後,用方往往超出常規。

鄭州市中醫院肺病科楊彥偉醫師記錄醫案,得師指導,從中思考治療中的錯誤,總結出很寶貴的辯證經驗。平凡之中,亦見真奇,願大家閱有所得。

案1:王某,男,8歲,2011年10月16日初診。

病史:入睡打呼嚕1年餘,喉間出氣不暢,曾至某醫院診斷因扁桃體腫大所致,予頭孢克肟等消炎藥口服無效。刻診:面黃,咽喉不痛,納可,口淡不渴,喜溫飲,大便乾結,4-5日一行,有時需用開塞露,舌淡齒痕,苔薄白,脈沉細數。查:雙側扁桃體Ⅲ°腫大,不紅。

醫案分享丨巧用溫法治療咽喉疾病!歡迎探討!

辨證治則處方

辨證治則方藥:脾陽虛為本,痰凝滯為標,治以溫中健脾、化痰散結,理中湯合半夏湯加減:黨蔘10克,生白朮40克,乾薑10克,炙甘草15克,桂枝10克,清半夏15克,桔梗6克,木蝴蝶6克。5劑,水煎服。

隨訪:1周後電話得知打鼾已除,大便通暢,扁桃腺明顯縮小,原方繼續治療。

案1辨證以面黃、扁桃體不紅,舌淡為著眼點,以理中湯溫中健脾,重用白朮通便健脾,半夏散及湯化痰散寒,桔梗、木蝴蝶利咽。然脈沉細數,是陰虛內熱嗎?否。數脈可見於熱證,也可見於虛證,如《傷寒論》122條: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谷,以胃中虛冷,故吐也。”雖為沉細數脈,無口乾咽燥等陰虛內熱像,此因脾胃陽氣虧虛所致。

案2. 陳某,女,24歲,2012年3月16日診。

病史:咽痛5日,伴右下頜痛,吞嚥困難,服頭孢克肟顆粒、清熱散結膠囊、雙黃連口服液無效,口淡不渴,舌暗淡,苔少,脈沉細微。查:咽後壁稍紅,右側扁桃體Ⅰ°腫大。

辨證治則處方

辨證治則方藥:寒凝陽衰,治以散寒溫陽,麻黃附子細辛湯合半夏湯加減:麻黃9克,細辛6克,制附子12克,桂枝15克,清半夏15克,桔梗9克,炙甘草15克。3劑,水煎服。

隨訪:患者告第一次服藥後有輕微汗出,疼痛大減,可進流質飲食,再服未見汗出,三劑盡症狀消失。

按:清熱解毒,似乎是目前治療咽喉疾病的主流方法。然臨床屬熱者故多,屬寒者亦不鮮見。

案2辨證以口淡不渴,舌暗淡,脈沉細微為要點,屢用清熱藥無效也是佐證。病起突然,考慮有外感因素,故以麻黃附子細辛湯溫陽散寒祛風、半夏散及湯化痰散結止痛。今人困於“十八反”之說,附子、半夏同用較少。雖然自仲景起,歷代醫家二藥同用者不在少數,但在醫患關係緊張的今天,筆者一般也不敢貿然違背,但對較熟悉患者,曾多次投用,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咽喉疾病屬寒凝者,仲景的半夏散及湯當為祖方。本方由半夏、桂枝、炙甘草3味組成,有散寒、化痰、祛風功效,對寒凝痰滯咽痛有奇效,以上兩則病例,均合方用之,可為驗證。

醫師簡介

醫案分享丨巧用溫法治療咽喉疾病!歡迎探討!

楊彥偉,主治中醫師,碩士研究生,畢業於上海中醫藥大學,師從全國名老中醫張懷亮教授、上海市名中醫張煒教授。喜讀經典,勤於臨床,擅長運用中醫傳統思路、中西醫結合方法治療急性發熱、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及內科雜病。第一作者在核心期刊、國家級雜誌發表專業論文6篇,在中國中醫藥報發表心得體會近20篇,主編整理《張懷亮臨證經驗錄》一書。曾獲“河南省中醫知識競賽一等獎”“鄭州市中醫知識競賽第二名”“鄭州市技術標兵”等榮譽稱號。

(鄭州市中醫院 供稿)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