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服飾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美稱,服飾文化更是體現著這個偉大東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量。在東方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用服飾來妝扮自己的身體、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和彰顯著自己的身份,用服飾來標示彼此關係、融入共同的社會生活。潮起潮落,歷代服飾的傳承,不僅在服飾藝術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時代,同時也像活化石一樣反映著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民俗。一部服飾史,既是一部華夏民族的物質文明發展史,又是一部炎黃兒女的共同生活記憶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撰文、供圖丨高春明(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服飾史專家)

"

服飾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美稱,服飾文化更是體現著這個偉大東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量。在東方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用服飾來妝扮自己的身體、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和彰顯著自己的身份,用服飾來標示彼此關係、融入共同的社會生活。潮起潮落,歷代服飾的傳承,不僅在服飾藝術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時代,同時也像活化石一樣反映著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民俗。一部服飾史,既是一部華夏民族的物質文明發展史,又是一部炎黃兒女的共同生活記憶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撰文、供圖丨高春明(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服飾史專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明代皇后的鳳冠 北京昌平定陵出土

服飾藝術從荒蠻中走出

遠古時期,中國先民從茹毛飲血的混沌時代邁開了走向文明的腳步,開始了服飾文化的創造。與漁獵、採集的生產生活方式相一致,他們以動物皮毛為服飾的“原料”,製作出了避寒遮羞的最早服裝。最初的先民衣式,僅僅是一塊圍繫於下腹至隱私部位的皮毛。從遮前到蔽後,從禦寒到遮羞,“衣冠王國”的服飾從最初的這塊皮毛開始了漫長的演化。

衣和裳是中國古代先民服裝中最為基本的一種形式。他們最初是圍系在下腹的皮毛,既可用來護腹,又可用於遮羞,雖然形制比較簡單,但卻從赤身裸體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後來布帛產生,服裝之制逐漸完善,人們仍然在下腹部位圍系一塊長條狀皮革飾物,叫蔽膝,就是為了表示對先民所創衣式的紀念。這種飾物後來被一種前後分成兩片的圍裙狀服裝替代,這就是裳。下體之服出現之後,人們又對上體之服進行創造性嘗試,將大塊獸皮割下,以動物的韌帶或植物的葛藤為線,用骨錐、骨針等工具穿綴縫合,製成背心式服裝,這樣就形成了衣。

"

服飾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美稱,服飾文化更是體現著這個偉大東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量。在東方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用服飾來妝扮自己的身體、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和彰顯著自己的身份,用服飾來標示彼此關係、融入共同的社會生活。潮起潮落,歷代服飾的傳承,不僅在服飾藝術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時代,同時也像活化石一樣反映著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民俗。一部服飾史,既是一部華夏民族的物質文明發展史,又是一部炎黃兒女的共同生活記憶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撰文、供圖丨高春明(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服飾史專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明代皇后的鳳冠 北京昌平定陵出土

服飾藝術從荒蠻中走出

遠古時期,中國先民從茹毛飲血的混沌時代邁開了走向文明的腳步,開始了服飾文化的創造。與漁獵、採集的生產生活方式相一致,他們以動物皮毛為服飾的“原料”,製作出了避寒遮羞的最早服裝。最初的先民衣式,僅僅是一塊圍繫於下腹至隱私部位的皮毛。從遮前到蔽後,從禦寒到遮羞,“衣冠王國”的服飾從最初的這塊皮毛開始了漫長的演化。

衣和裳是中國古代先民服裝中最為基本的一種形式。他們最初是圍系在下腹的皮毛,既可用來護腹,又可用於遮羞,雖然形制比較簡單,但卻從赤身裸體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後來布帛產生,服裝之制逐漸完善,人們仍然在下腹部位圍系一塊長條狀皮革飾物,叫蔽膝,就是為了表示對先民所創衣式的紀念。這種飾物後來被一種前後分成兩片的圍裙狀服裝替代,這就是裳。下體之服出現之後,人們又對上體之服進行創造性嘗試,將大塊獸皮割下,以動物的韌帶或植物的葛藤為線,用骨錐、骨針等工具穿綴縫合,製成背心式服裝,這樣就形成了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毛線氈帽 新疆若羌縣樓蘭遺址出土

伴隨著衣裳的產生,原始的帽子、褲子、鞋履等也都相繼產生。最初的帽子和衣服一樣,也是用毛皮製成的。原始的褲子只能包裹在腿部,也用毛皮製成,既可保暖,又兼有防護功能,可防止荊棘刺傷皮膚。早期的鞋履或用皮製,或用草編製成,同樣具有保暖和防護功能。

"

服飾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美稱,服飾文化更是體現著這個偉大東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量。在東方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用服飾來妝扮自己的身體、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和彰顯著自己的身份,用服飾來標示彼此關係、融入共同的社會生活。潮起潮落,歷代服飾的傳承,不僅在服飾藝術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時代,同時也像活化石一樣反映著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民俗。一部服飾史,既是一部華夏民族的物質文明發展史,又是一部炎黃兒女的共同生活記憶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撰文、供圖丨高春明(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服飾史專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明代皇后的鳳冠 北京昌平定陵出土

服飾藝術從荒蠻中走出

遠古時期,中國先民從茹毛飲血的混沌時代邁開了走向文明的腳步,開始了服飾文化的創造。與漁獵、採集的生產生活方式相一致,他們以動物皮毛為服飾的“原料”,製作出了避寒遮羞的最早服裝。最初的先民衣式,僅僅是一塊圍繫於下腹至隱私部位的皮毛。從遮前到蔽後,從禦寒到遮羞,“衣冠王國”的服飾從最初的這塊皮毛開始了漫長的演化。

衣和裳是中國古代先民服裝中最為基本的一種形式。他們最初是圍系在下腹的皮毛,既可用來護腹,又可用於遮羞,雖然形制比較簡單,但卻從赤身裸體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後來布帛產生,服裝之制逐漸完善,人們仍然在下腹部位圍系一塊長條狀皮革飾物,叫蔽膝,就是為了表示對先民所創衣式的紀念。這種飾物後來被一種前後分成兩片的圍裙狀服裝替代,這就是裳。下體之服出現之後,人們又對上體之服進行創造性嘗試,將大塊獸皮割下,以動物的韌帶或植物的葛藤為線,用骨錐、骨針等工具穿綴縫合,製成背心式服裝,這樣就形成了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毛線氈帽 新疆若羌縣樓蘭遺址出土

伴隨著衣裳的產生,原始的帽子、褲子、鞋履等也都相繼產生。最初的帽子和衣服一樣,也是用毛皮製成的。原始的褲子只能包裹在腿部,也用毛皮製成,既可保暖,又兼有防護功能,可防止荊棘刺傷皮膚。早期的鞋履或用皮製,或用草編製成,同樣具有保暖和防護功能。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獸皮衣裳的伏羲 宋·馬麟《歷代帝王像》

衣冠之治的初步建立

公元前22世紀末,夏朝建立。至公元前16世紀,商湯推翻夏朝,建立起商朝。從商代開始,中國的冠服制度開始初步建立,服裝初步具有劃分身份等級的功能。殷商時期社會生產力普遍較為低下,大規模的絲織生產尚未得以確立。人們普遍穿著樸素,一般百姓製作衣服所用材料主要為粗布和毛褐。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取代商建立政權,社會生產力比之商代有大幅度進步,尤其是周代的紡織技藝大大提高,國家出現了專門為貴族生產絲綢的作坊,絲綢的規模性生產從此開始。衣冠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逐步完善。被後世尊為圭臬的《周禮》完成了周代衣冠服飾制度系統的完整建構,從此,上自天子卿士,下及庶民百姓,衣帽服飾各有等差,衣冠服飾貴賤有別、尊卑有序的服飾等級系統運行起來。到了周代後期,奴隸社會土崩瓦解,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冠服制度又被納入了“禮治”的範疇,作為禮儀的表現形式,成為國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

服飾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美稱,服飾文化更是體現著這個偉大東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量。在東方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用服飾來妝扮自己的身體、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和彰顯著自己的身份,用服飾來標示彼此關係、融入共同的社會生活。潮起潮落,歷代服飾的傳承,不僅在服飾藝術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時代,同時也像活化石一樣反映著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民俗。一部服飾史,既是一部華夏民族的物質文明發展史,又是一部炎黃兒女的共同生活記憶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撰文、供圖丨高春明(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服飾史專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明代皇后的鳳冠 北京昌平定陵出土

服飾藝術從荒蠻中走出

遠古時期,中國先民從茹毛飲血的混沌時代邁開了走向文明的腳步,開始了服飾文化的創造。與漁獵、採集的生產生活方式相一致,他們以動物皮毛為服飾的“原料”,製作出了避寒遮羞的最早服裝。最初的先民衣式,僅僅是一塊圍繫於下腹至隱私部位的皮毛。從遮前到蔽後,從禦寒到遮羞,“衣冠王國”的服飾從最初的這塊皮毛開始了漫長的演化。

衣和裳是中國古代先民服裝中最為基本的一種形式。他們最初是圍系在下腹的皮毛,既可用來護腹,又可用於遮羞,雖然形制比較簡單,但卻從赤身裸體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後來布帛產生,服裝之制逐漸完善,人們仍然在下腹部位圍系一塊長條狀皮革飾物,叫蔽膝,就是為了表示對先民所創衣式的紀念。這種飾物後來被一種前後分成兩片的圍裙狀服裝替代,這就是裳。下體之服出現之後,人們又對上體之服進行創造性嘗試,將大塊獸皮割下,以動物的韌帶或植物的葛藤為線,用骨錐、骨針等工具穿綴縫合,製成背心式服裝,這樣就形成了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毛線氈帽 新疆若羌縣樓蘭遺址出土

伴隨著衣裳的產生,原始的帽子、褲子、鞋履等也都相繼產生。最初的帽子和衣服一樣,也是用毛皮製成的。原始的褲子只能包裹在腿部,也用毛皮製成,既可保暖,又兼有防護功能,可防止荊棘刺傷皮膚。早期的鞋履或用皮製,或用草編製成,同樣具有保暖和防護功能。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獸皮衣裳的伏羲 宋·馬麟《歷代帝王像》

衣冠之治的初步建立

公元前22世紀末,夏朝建立。至公元前16世紀,商湯推翻夏朝,建立起商朝。從商代開始,中國的冠服制度開始初步建立,服裝初步具有劃分身份等級的功能。殷商時期社會生產力普遍較為低下,大規模的絲織生產尚未得以確立。人們普遍穿著樸素,一般百姓製作衣服所用材料主要為粗布和毛褐。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取代商建立政權,社會生產力比之商代有大幅度進步,尤其是周代的紡織技藝大大提高,國家出現了專門為貴族生產絲綢的作坊,絲綢的規模性生產從此開始。衣冠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逐步完善。被後世尊為圭臬的《周禮》完成了周代衣冠服飾制度系統的完整建構,從此,上自天子卿士,下及庶民百姓,衣帽服飾各有等差,衣冠服飾貴賤有別、尊卑有序的服飾等級系統運行起來。到了周代後期,奴隸社會土崩瓦解,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冠服制度又被納入了“禮治”的範疇,作為禮儀的表現形式,成為國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戰國刺繡鑲錦邊服裝 湖北江陵馬山楚墓出土

春秋戰國相交之際,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隸制度。在這段時期裡,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與這種政治風雲相適應,各階級、階層和集團的代表人物都從本身的利益出發,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張和哲學理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對當時衣冠服飾制度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這個時期的服飾形制異彩紛呈,各異其制。

"

服飾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美稱,服飾文化更是體現著這個偉大東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量。在東方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用服飾來妝扮自己的身體、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和彰顯著自己的身份,用服飾來標示彼此關係、融入共同的社會生活。潮起潮落,歷代服飾的傳承,不僅在服飾藝術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時代,同時也像活化石一樣反映著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民俗。一部服飾史,既是一部華夏民族的物質文明發展史,又是一部炎黃兒女的共同生活記憶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撰文、供圖丨高春明(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服飾史專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明代皇后的鳳冠 北京昌平定陵出土

服飾藝術從荒蠻中走出

遠古時期,中國先民從茹毛飲血的混沌時代邁開了走向文明的腳步,開始了服飾文化的創造。與漁獵、採集的生產生活方式相一致,他們以動物皮毛為服飾的“原料”,製作出了避寒遮羞的最早服裝。最初的先民衣式,僅僅是一塊圍繫於下腹至隱私部位的皮毛。從遮前到蔽後,從禦寒到遮羞,“衣冠王國”的服飾從最初的這塊皮毛開始了漫長的演化。

衣和裳是中國古代先民服裝中最為基本的一種形式。他們最初是圍系在下腹的皮毛,既可用來護腹,又可用於遮羞,雖然形制比較簡單,但卻從赤身裸體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後來布帛產生,服裝之制逐漸完善,人們仍然在下腹部位圍系一塊長條狀皮革飾物,叫蔽膝,就是為了表示對先民所創衣式的紀念。這種飾物後來被一種前後分成兩片的圍裙狀服裝替代,這就是裳。下體之服出現之後,人們又對上體之服進行創造性嘗試,將大塊獸皮割下,以動物的韌帶或植物的葛藤為線,用骨錐、骨針等工具穿綴縫合,製成背心式服裝,這樣就形成了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毛線氈帽 新疆若羌縣樓蘭遺址出土

伴隨著衣裳的產生,原始的帽子、褲子、鞋履等也都相繼產生。最初的帽子和衣服一樣,也是用毛皮製成的。原始的褲子只能包裹在腿部,也用毛皮製成,既可保暖,又兼有防護功能,可防止荊棘刺傷皮膚。早期的鞋履或用皮製,或用草編製成,同樣具有保暖和防護功能。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獸皮衣裳的伏羲 宋·馬麟《歷代帝王像》

衣冠之治的初步建立

公元前22世紀末,夏朝建立。至公元前16世紀,商湯推翻夏朝,建立起商朝。從商代開始,中國的冠服制度開始初步建立,服裝初步具有劃分身份等級的功能。殷商時期社會生產力普遍較為低下,大規模的絲織生產尚未得以確立。人們普遍穿著樸素,一般百姓製作衣服所用材料主要為粗布和毛褐。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取代商建立政權,社會生產力比之商代有大幅度進步,尤其是周代的紡織技藝大大提高,國家出現了專門為貴族生產絲綢的作坊,絲綢的規模性生產從此開始。衣冠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逐步完善。被後世尊為圭臬的《周禮》完成了周代衣冠服飾制度系統的完整建構,從此,上自天子卿士,下及庶民百姓,衣帽服飾各有等差,衣冠服飾貴賤有別、尊卑有序的服飾等級系統運行起來。到了周代後期,奴隸社會土崩瓦解,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冠服制度又被納入了“禮治”的範疇,作為禮儀的表現形式,成為國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戰國刺繡鑲錦邊服裝 湖北江陵馬山楚墓出土

春秋戰國相交之際,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隸制度。在這段時期裡,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與這種政治風雲相適應,各階級、階層和集團的代表人物都從本身的利益出發,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張和哲學理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對當時衣冠服飾制度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這個時期的服飾形制異彩紛呈,各異其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秦代馭手服飾 陝西臨潼兵馬俑坑出土

禮崩樂壞後衣冠制度的重建

公元前221年,秦國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篤信陰陽五行學說,建國伊始,秦統一各諸侯國的車馬服飾制度,改變了戰國時期各項制度混雜的混亂局面。秦的統一隻有短短十五年,系統的服飾制度尚未健全。受陰陽學說的影響,秦朝服飾崇尚黑色,舉國以黑色服裝為貴,但服裝在款式上還是延續了春秋時期的基本形式。

隨著大漢王朝的一統天下,衣冠制度走入了新的時期。釐定服制、修訂冠帽、整飭佩綬,禮崩樂壞後的冠服體系第一次在大一統的王朝中復興。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絲路開通,中原華夏服飾文化第一次越過西域古道上四起的煙塵,穿行於亞洲與歐洲。

"

服飾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美稱,服飾文化更是體現著這個偉大東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量。在東方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用服飾來妝扮自己的身體、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和彰顯著自己的身份,用服飾來標示彼此關係、融入共同的社會生活。潮起潮落,歷代服飾的傳承,不僅在服飾藝術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時代,同時也像活化石一樣反映著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民俗。一部服飾史,既是一部華夏民族的物質文明發展史,又是一部炎黃兒女的共同生活記憶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撰文、供圖丨高春明(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服飾史專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明代皇后的鳳冠 北京昌平定陵出土

服飾藝術從荒蠻中走出

遠古時期,中國先民從茹毛飲血的混沌時代邁開了走向文明的腳步,開始了服飾文化的創造。與漁獵、採集的生產生活方式相一致,他們以動物皮毛為服飾的“原料”,製作出了避寒遮羞的最早服裝。最初的先民衣式,僅僅是一塊圍繫於下腹至隱私部位的皮毛。從遮前到蔽後,從禦寒到遮羞,“衣冠王國”的服飾從最初的這塊皮毛開始了漫長的演化。

衣和裳是中國古代先民服裝中最為基本的一種形式。他們最初是圍系在下腹的皮毛,既可用來護腹,又可用於遮羞,雖然形制比較簡單,但卻從赤身裸體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後來布帛產生,服裝之制逐漸完善,人們仍然在下腹部位圍系一塊長條狀皮革飾物,叫蔽膝,就是為了表示對先民所創衣式的紀念。這種飾物後來被一種前後分成兩片的圍裙狀服裝替代,這就是裳。下體之服出現之後,人們又對上體之服進行創造性嘗試,將大塊獸皮割下,以動物的韌帶或植物的葛藤為線,用骨錐、骨針等工具穿綴縫合,製成背心式服裝,這樣就形成了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毛線氈帽 新疆若羌縣樓蘭遺址出土

伴隨著衣裳的產生,原始的帽子、褲子、鞋履等也都相繼產生。最初的帽子和衣服一樣,也是用毛皮製成的。原始的褲子只能包裹在腿部,也用毛皮製成,既可保暖,又兼有防護功能,可防止荊棘刺傷皮膚。早期的鞋履或用皮製,或用草編製成,同樣具有保暖和防護功能。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獸皮衣裳的伏羲 宋·馬麟《歷代帝王像》

衣冠之治的初步建立

公元前22世紀末,夏朝建立。至公元前16世紀,商湯推翻夏朝,建立起商朝。從商代開始,中國的冠服制度開始初步建立,服裝初步具有劃分身份等級的功能。殷商時期社會生產力普遍較為低下,大規模的絲織生產尚未得以確立。人們普遍穿著樸素,一般百姓製作衣服所用材料主要為粗布和毛褐。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取代商建立政權,社會生產力比之商代有大幅度進步,尤其是周代的紡織技藝大大提高,國家出現了專門為貴族生產絲綢的作坊,絲綢的規模性生產從此開始。衣冠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逐步完善。被後世尊為圭臬的《周禮》完成了周代衣冠服飾制度系統的完整建構,從此,上自天子卿士,下及庶民百姓,衣帽服飾各有等差,衣冠服飾貴賤有別、尊卑有序的服飾等級系統運行起來。到了周代後期,奴隸社會土崩瓦解,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冠服制度又被納入了“禮治”的範疇,作為禮儀的表現形式,成為國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戰國刺繡鑲錦邊服裝 湖北江陵馬山楚墓出土

春秋戰國相交之際,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隸制度。在這段時期裡,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與這種政治風雲相適應,各階級、階層和集團的代表人物都從本身的利益出發,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張和哲學理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對當時衣冠服飾制度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這個時期的服飾形制異彩紛呈,各異其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秦代馭手服飾 陝西臨潼兵馬俑坑出土

禮崩樂壞後衣冠制度的重建

公元前221年,秦國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篤信陰陽五行學說,建國伊始,秦統一各諸侯國的車馬服飾制度,改變了戰國時期各項制度混雜的混亂局面。秦的統一隻有短短十五年,系統的服飾制度尚未健全。受陰陽學說的影響,秦朝服飾崇尚黑色,舉國以黑色服裝為貴,但服裝在款式上還是延續了春秋時期的基本形式。

隨著大漢王朝的一統天下,衣冠制度走入了新的時期。釐定服制、修訂冠帽、整飭佩綬,禮崩樂壞後的冠服體系第一次在大一統的王朝中復興。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絲路開通,中原華夏服飾文化第一次越過西域古道上四起的煙塵,穿行於亞洲與歐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漢代印花敷彩襜褕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

漢初建國,衣冠制度還未完備,帝王百官參加祭祀,仍沿用秦朝舊制,不分尊卑,都穿黑色之衣。直到公元59年,才根據文獻記載,正式議定了車服制度。上自帝王諸侯,下及士庶百姓,衣冠服飾各有等差。

服飾的職別等級,尤其體現在冠帽和佩綬之上。漢代冠式豐富,名目繁多,這些冠式是區別身份等級的重要標誌,需要根據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場合進行佩戴。如帝王與臣僚出席重大祭祀儀式時戴冕冠,文官、儒士上朝時戴進賢冠等。

隨著政權的鞏固、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社會風尚發生了顯著變化。人們對裝飾的要求越來越高,穿著打扮日趨華麗。史稱漢文帝提倡儉樸,反對奢侈,自己所穿服裝十分樸素,而京師貴戚服飾卻“奢過王制”。在一些貴族家庭,連地位卑下的奴僕侍從服裝都用文組彩牒、錦繡綺紈,所佩飾物也十分珍異,犀象珠玉,琥珀玳瑁,金銀錯鏤,無不窮極。

"

服飾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美稱,服飾文化更是體現著這個偉大東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量。在東方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用服飾來妝扮自己的身體、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和彰顯著自己的身份,用服飾來標示彼此關係、融入共同的社會生活。潮起潮落,歷代服飾的傳承,不僅在服飾藝術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時代,同時也像活化石一樣反映著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民俗。一部服飾史,既是一部華夏民族的物質文明發展史,又是一部炎黃兒女的共同生活記憶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撰文、供圖丨高春明(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服飾史專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明代皇后的鳳冠 北京昌平定陵出土

服飾藝術從荒蠻中走出

遠古時期,中國先民從茹毛飲血的混沌時代邁開了走向文明的腳步,開始了服飾文化的創造。與漁獵、採集的生產生活方式相一致,他們以動物皮毛為服飾的“原料”,製作出了避寒遮羞的最早服裝。最初的先民衣式,僅僅是一塊圍繫於下腹至隱私部位的皮毛。從遮前到蔽後,從禦寒到遮羞,“衣冠王國”的服飾從最初的這塊皮毛開始了漫長的演化。

衣和裳是中國古代先民服裝中最為基本的一種形式。他們最初是圍系在下腹的皮毛,既可用來護腹,又可用於遮羞,雖然形制比較簡單,但卻從赤身裸體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後來布帛產生,服裝之制逐漸完善,人們仍然在下腹部位圍系一塊長條狀皮革飾物,叫蔽膝,就是為了表示對先民所創衣式的紀念。這種飾物後來被一種前後分成兩片的圍裙狀服裝替代,這就是裳。下體之服出現之後,人們又對上體之服進行創造性嘗試,將大塊獸皮割下,以動物的韌帶或植物的葛藤為線,用骨錐、骨針等工具穿綴縫合,製成背心式服裝,這樣就形成了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毛線氈帽 新疆若羌縣樓蘭遺址出土

伴隨著衣裳的產生,原始的帽子、褲子、鞋履等也都相繼產生。最初的帽子和衣服一樣,也是用毛皮製成的。原始的褲子只能包裹在腿部,也用毛皮製成,既可保暖,又兼有防護功能,可防止荊棘刺傷皮膚。早期的鞋履或用皮製,或用草編製成,同樣具有保暖和防護功能。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獸皮衣裳的伏羲 宋·馬麟《歷代帝王像》

衣冠之治的初步建立

公元前22世紀末,夏朝建立。至公元前16世紀,商湯推翻夏朝,建立起商朝。從商代開始,中國的冠服制度開始初步建立,服裝初步具有劃分身份等級的功能。殷商時期社會生產力普遍較為低下,大規模的絲織生產尚未得以確立。人們普遍穿著樸素,一般百姓製作衣服所用材料主要為粗布和毛褐。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取代商建立政權,社會生產力比之商代有大幅度進步,尤其是周代的紡織技藝大大提高,國家出現了專門為貴族生產絲綢的作坊,絲綢的規模性生產從此開始。衣冠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逐步完善。被後世尊為圭臬的《周禮》完成了周代衣冠服飾制度系統的完整建構,從此,上自天子卿士,下及庶民百姓,衣帽服飾各有等差,衣冠服飾貴賤有別、尊卑有序的服飾等級系統運行起來。到了周代後期,奴隸社會土崩瓦解,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冠服制度又被納入了“禮治”的範疇,作為禮儀的表現形式,成為國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戰國刺繡鑲錦邊服裝 湖北江陵馬山楚墓出土

春秋戰國相交之際,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隸制度。在這段時期裡,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與這種政治風雲相適應,各階級、階層和集團的代表人物都從本身的利益出發,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張和哲學理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對當時衣冠服飾制度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這個時期的服飾形制異彩紛呈,各異其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秦代馭手服飾 陝西臨潼兵馬俑坑出土

禮崩樂壞後衣冠制度的重建

公元前221年,秦國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篤信陰陽五行學說,建國伊始,秦統一各諸侯國的車馬服飾制度,改變了戰國時期各項制度混雜的混亂局面。秦的統一隻有短短十五年,系統的服飾制度尚未健全。受陰陽學說的影響,秦朝服飾崇尚黑色,舉國以黑色服裝為貴,但服裝在款式上還是延續了春秋時期的基本形式。

隨著大漢王朝的一統天下,衣冠制度走入了新的時期。釐定服制、修訂冠帽、整飭佩綬,禮崩樂壞後的冠服體系第一次在大一統的王朝中復興。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絲路開通,中原華夏服飾文化第一次越過西域古道上四起的煙塵,穿行於亞洲與歐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漢代印花敷彩襜褕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

漢初建國,衣冠制度還未完備,帝王百官參加祭祀,仍沿用秦朝舊制,不分尊卑,都穿黑色之衣。直到公元59年,才根據文獻記載,正式議定了車服制度。上自帝王諸侯,下及士庶百姓,衣冠服飾各有等差。

服飾的職別等級,尤其體現在冠帽和佩綬之上。漢代冠式豐富,名目繁多,這些冠式是區別身份等級的重要標誌,需要根據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場合進行佩戴。如帝王與臣僚出席重大祭祀儀式時戴冕冠,文官、儒士上朝時戴進賢冠等。

隨著政權的鞏固、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社會風尚發生了顯著變化。人們對裝飾的要求越來越高,穿著打扮日趨華麗。史稱漢文帝提倡儉樸,反對奢侈,自己所穿服裝十分樸素,而京師貴戚服飾卻“奢過王制”。在一些貴族家庭,連地位卑下的奴僕侍從服裝都用文組彩牒、錦繡綺紈,所佩飾物也十分珍異,犀象珠玉,琥珀玳瑁,金銀錯鏤,無不窮極。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胡服的北周男子 陝西西安安迦墓出土石榻彩繪

飄逸灑脫的魏晉風度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多種服飾文化相碰撞與融合的時代。戰爭頻仍、王朝更迭、社會動盪、民眾遷徙,多民族的文化傳播與融合正是在這種風雲變幻的年代開始。中原人民與北方各少數民族互相影響,服飾風尚發生顯著的變化;佛教的傳播,玄學的盛行,各種思想文化風起雲湧,折射出時代特定的審美取向。總的來說,魏晉服飾崇尚飄逸灑脫,大開大合。

魏晉時期的士大夫喜歡穿大袖寬衫,上自王公名士,下及文人儒生,無不大袖翩翩。衫子的穿法也非常隨意,有的敞開領襟,有的袒胸露臂。這種不拘禮法、崇尚自由的服裝風格就是在當時的文化思潮下產生的。

"

服飾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美稱,服飾文化更是體現著這個偉大東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量。在東方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用服飾來妝扮自己的身體、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和彰顯著自己的身份,用服飾來標示彼此關係、融入共同的社會生活。潮起潮落,歷代服飾的傳承,不僅在服飾藝術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時代,同時也像活化石一樣反映著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民俗。一部服飾史,既是一部華夏民族的物質文明發展史,又是一部炎黃兒女的共同生活記憶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撰文、供圖丨高春明(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服飾史專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明代皇后的鳳冠 北京昌平定陵出土

服飾藝術從荒蠻中走出

遠古時期,中國先民從茹毛飲血的混沌時代邁開了走向文明的腳步,開始了服飾文化的創造。與漁獵、採集的生產生活方式相一致,他們以動物皮毛為服飾的“原料”,製作出了避寒遮羞的最早服裝。最初的先民衣式,僅僅是一塊圍繫於下腹至隱私部位的皮毛。從遮前到蔽後,從禦寒到遮羞,“衣冠王國”的服飾從最初的這塊皮毛開始了漫長的演化。

衣和裳是中國古代先民服裝中最為基本的一種形式。他們最初是圍系在下腹的皮毛,既可用來護腹,又可用於遮羞,雖然形制比較簡單,但卻從赤身裸體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後來布帛產生,服裝之制逐漸完善,人們仍然在下腹部位圍系一塊長條狀皮革飾物,叫蔽膝,就是為了表示對先民所創衣式的紀念。這種飾物後來被一種前後分成兩片的圍裙狀服裝替代,這就是裳。下體之服出現之後,人們又對上體之服進行創造性嘗試,將大塊獸皮割下,以動物的韌帶或植物的葛藤為線,用骨錐、骨針等工具穿綴縫合,製成背心式服裝,這樣就形成了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毛線氈帽 新疆若羌縣樓蘭遺址出土

伴隨著衣裳的產生,原始的帽子、褲子、鞋履等也都相繼產生。最初的帽子和衣服一樣,也是用毛皮製成的。原始的褲子只能包裹在腿部,也用毛皮製成,既可保暖,又兼有防護功能,可防止荊棘刺傷皮膚。早期的鞋履或用皮製,或用草編製成,同樣具有保暖和防護功能。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獸皮衣裳的伏羲 宋·馬麟《歷代帝王像》

衣冠之治的初步建立

公元前22世紀末,夏朝建立。至公元前16世紀,商湯推翻夏朝,建立起商朝。從商代開始,中國的冠服制度開始初步建立,服裝初步具有劃分身份等級的功能。殷商時期社會生產力普遍較為低下,大規模的絲織生產尚未得以確立。人們普遍穿著樸素,一般百姓製作衣服所用材料主要為粗布和毛褐。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取代商建立政權,社會生產力比之商代有大幅度進步,尤其是周代的紡織技藝大大提高,國家出現了專門為貴族生產絲綢的作坊,絲綢的規模性生產從此開始。衣冠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逐步完善。被後世尊為圭臬的《周禮》完成了周代衣冠服飾制度系統的完整建構,從此,上自天子卿士,下及庶民百姓,衣帽服飾各有等差,衣冠服飾貴賤有別、尊卑有序的服飾等級系統運行起來。到了周代後期,奴隸社會土崩瓦解,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冠服制度又被納入了“禮治”的範疇,作為禮儀的表現形式,成為國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戰國刺繡鑲錦邊服裝 湖北江陵馬山楚墓出土

春秋戰國相交之際,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隸制度。在這段時期裡,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與這種政治風雲相適應,各階級、階層和集團的代表人物都從本身的利益出發,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張和哲學理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對當時衣冠服飾制度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這個時期的服飾形制異彩紛呈,各異其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秦代馭手服飾 陝西臨潼兵馬俑坑出土

禮崩樂壞後衣冠制度的重建

公元前221年,秦國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篤信陰陽五行學說,建國伊始,秦統一各諸侯國的車馬服飾制度,改變了戰國時期各項制度混雜的混亂局面。秦的統一隻有短短十五年,系統的服飾制度尚未健全。受陰陽學說的影響,秦朝服飾崇尚黑色,舉國以黑色服裝為貴,但服裝在款式上還是延續了春秋時期的基本形式。

隨著大漢王朝的一統天下,衣冠制度走入了新的時期。釐定服制、修訂冠帽、整飭佩綬,禮崩樂壞後的冠服體系第一次在大一統的王朝中復興。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絲路開通,中原華夏服飾文化第一次越過西域古道上四起的煙塵,穿行於亞洲與歐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漢代印花敷彩襜褕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

漢初建國,衣冠制度還未完備,帝王百官參加祭祀,仍沿用秦朝舊制,不分尊卑,都穿黑色之衣。直到公元59年,才根據文獻記載,正式議定了車服制度。上自帝王諸侯,下及士庶百姓,衣冠服飾各有等差。

服飾的職別等級,尤其體現在冠帽和佩綬之上。漢代冠式豐富,名目繁多,這些冠式是區別身份等級的重要標誌,需要根據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場合進行佩戴。如帝王與臣僚出席重大祭祀儀式時戴冕冠,文官、儒士上朝時戴進賢冠等。

隨著政權的鞏固、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社會風尚發生了顯著變化。人們對裝飾的要求越來越高,穿著打扮日趨華麗。史稱漢文帝提倡儉樸,反對奢侈,自己所穿服裝十分樸素,而京師貴戚服飾卻“奢過王制”。在一些貴族家庭,連地位卑下的奴僕侍從服裝都用文組彩牒、錦繡綺紈,所佩飾物也十分珍異,犀象珠玉,琥珀玳瑁,金銀錯鏤,無不窮極。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胡服的北周男子 陝西西安安迦墓出土石榻彩繪

飄逸灑脫的魏晉風度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多種服飾文化相碰撞與融合的時代。戰爭頻仍、王朝更迭、社會動盪、民眾遷徙,多民族的文化傳播與融合正是在這種風雲變幻的年代開始。中原人民與北方各少數民族互相影響,服飾風尚發生顯著的變化;佛教的傳播,玄學的盛行,各種思想文化風起雲湧,折射出時代特定的審美取向。總的來說,魏晉服飾崇尚飄逸灑脫,大開大合。

魏晉時期的士大夫喜歡穿大袖寬衫,上自王公名士,下及文人儒生,無不大袖翩翩。衫子的穿法也非常隨意,有的敞開領襟,有的袒胸露臂。這種不拘禮法、崇尚自由的服裝風格就是在當時的文化思潮下產生的。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戴冠、穿大袖衫的魏晉男子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基本上仍按本族習俗穿著服裝。以後受漢文化的影響,模仿起漢代的典章制度及帝王百官的服飾威儀,也穿起漢族服裝。公元494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群臣遷都洛陽,全面推行漢化政策,鼓勵鮮卑和漢族同化,禁止三十歲以下在朝人士講鮮卑語,禁止鮮卑士民穿著胡服;不久,又頒佈了更大規模的服制改革。孝文帝親自穿著漢族的袞冕衣裳祭祀朝會,並參照漢魏服制制定了五品以上職官的各種禮服及佩綬制度。

中原人民也從北方少數民族那裡吸取了不少服飾精華,紛紛將衣服裁製得更加緊身適體。西北少數民族的服裝──胡服,漸成為社會上的普遍裝束,中原及江南士庶多胡人打扮,不僅用於家居閒處,而且還用於禮見朝會。

帝國雄風中服飾魅力的彰顯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中國封建文化達到巔峰。在唐代近三百年曆史中,曾有過“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兩個高度發展的階段。尤其在初唐至盛唐一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整個國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唐朝首都長安,不僅是當時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會和東西文化交流的樞紐。燦爛的中國文化——包括服飾文化,通過使者與商人的穿梭往來傳遍世界,直至今日,中國東鄰地區的一些國家,仍將隋唐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禮服,可見影響之大。

"

服飾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美稱,服飾文化更是體現著這個偉大東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量。在東方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用服飾來妝扮自己的身體、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和彰顯著自己的身份,用服飾來標示彼此關係、融入共同的社會生活。潮起潮落,歷代服飾的傳承,不僅在服飾藝術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時代,同時也像活化石一樣反映著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民俗。一部服飾史,既是一部華夏民族的物質文明發展史,又是一部炎黃兒女的共同生活記憶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撰文、供圖丨高春明(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服飾史專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明代皇后的鳳冠 北京昌平定陵出土

服飾藝術從荒蠻中走出

遠古時期,中國先民從茹毛飲血的混沌時代邁開了走向文明的腳步,開始了服飾文化的創造。與漁獵、採集的生產生活方式相一致,他們以動物皮毛為服飾的“原料”,製作出了避寒遮羞的最早服裝。最初的先民衣式,僅僅是一塊圍繫於下腹至隱私部位的皮毛。從遮前到蔽後,從禦寒到遮羞,“衣冠王國”的服飾從最初的這塊皮毛開始了漫長的演化。

衣和裳是中國古代先民服裝中最為基本的一種形式。他們最初是圍系在下腹的皮毛,既可用來護腹,又可用於遮羞,雖然形制比較簡單,但卻從赤身裸體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後來布帛產生,服裝之制逐漸完善,人們仍然在下腹部位圍系一塊長條狀皮革飾物,叫蔽膝,就是為了表示對先民所創衣式的紀念。這種飾物後來被一種前後分成兩片的圍裙狀服裝替代,這就是裳。下體之服出現之後,人們又對上體之服進行創造性嘗試,將大塊獸皮割下,以動物的韌帶或植物的葛藤為線,用骨錐、骨針等工具穿綴縫合,製成背心式服裝,這樣就形成了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毛線氈帽 新疆若羌縣樓蘭遺址出土

伴隨著衣裳的產生,原始的帽子、褲子、鞋履等也都相繼產生。最初的帽子和衣服一樣,也是用毛皮製成的。原始的褲子只能包裹在腿部,也用毛皮製成,既可保暖,又兼有防護功能,可防止荊棘刺傷皮膚。早期的鞋履或用皮製,或用草編製成,同樣具有保暖和防護功能。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獸皮衣裳的伏羲 宋·馬麟《歷代帝王像》

衣冠之治的初步建立

公元前22世紀末,夏朝建立。至公元前16世紀,商湯推翻夏朝,建立起商朝。從商代開始,中國的冠服制度開始初步建立,服裝初步具有劃分身份等級的功能。殷商時期社會生產力普遍較為低下,大規模的絲織生產尚未得以確立。人們普遍穿著樸素,一般百姓製作衣服所用材料主要為粗布和毛褐。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取代商建立政權,社會生產力比之商代有大幅度進步,尤其是周代的紡織技藝大大提高,國家出現了專門為貴族生產絲綢的作坊,絲綢的規模性生產從此開始。衣冠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逐步完善。被後世尊為圭臬的《周禮》完成了周代衣冠服飾制度系統的完整建構,從此,上自天子卿士,下及庶民百姓,衣帽服飾各有等差,衣冠服飾貴賤有別、尊卑有序的服飾等級系統運行起來。到了周代後期,奴隸社會土崩瓦解,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冠服制度又被納入了“禮治”的範疇,作為禮儀的表現形式,成為國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戰國刺繡鑲錦邊服裝 湖北江陵馬山楚墓出土

春秋戰國相交之際,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隸制度。在這段時期裡,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與這種政治風雲相適應,各階級、階層和集團的代表人物都從本身的利益出發,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張和哲學理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對當時衣冠服飾制度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這個時期的服飾形制異彩紛呈,各異其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秦代馭手服飾 陝西臨潼兵馬俑坑出土

禮崩樂壞後衣冠制度的重建

公元前221年,秦國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篤信陰陽五行學說,建國伊始,秦統一各諸侯國的車馬服飾制度,改變了戰國時期各項制度混雜的混亂局面。秦的統一隻有短短十五年,系統的服飾制度尚未健全。受陰陽學說的影響,秦朝服飾崇尚黑色,舉國以黑色服裝為貴,但服裝在款式上還是延續了春秋時期的基本形式。

隨著大漢王朝的一統天下,衣冠制度走入了新的時期。釐定服制、修訂冠帽、整飭佩綬,禮崩樂壞後的冠服體系第一次在大一統的王朝中復興。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絲路開通,中原華夏服飾文化第一次越過西域古道上四起的煙塵,穿行於亞洲與歐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漢代印花敷彩襜褕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

漢初建國,衣冠制度還未完備,帝王百官參加祭祀,仍沿用秦朝舊制,不分尊卑,都穿黑色之衣。直到公元59年,才根據文獻記載,正式議定了車服制度。上自帝王諸侯,下及士庶百姓,衣冠服飾各有等差。

服飾的職別等級,尤其體現在冠帽和佩綬之上。漢代冠式豐富,名目繁多,這些冠式是區別身份等級的重要標誌,需要根據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場合進行佩戴。如帝王與臣僚出席重大祭祀儀式時戴冕冠,文官、儒士上朝時戴進賢冠等。

隨著政權的鞏固、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社會風尚發生了顯著變化。人們對裝飾的要求越來越高,穿著打扮日趨華麗。史稱漢文帝提倡儉樸,反對奢侈,自己所穿服裝十分樸素,而京師貴戚服飾卻“奢過王制”。在一些貴族家庭,連地位卑下的奴僕侍從服裝都用文組彩牒、錦繡綺紈,所佩飾物也十分珍異,犀象珠玉,琥珀玳瑁,金銀錯鏤,無不窮極。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胡服的北周男子 陝西西安安迦墓出土石榻彩繪

飄逸灑脫的魏晉風度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多種服飾文化相碰撞與融合的時代。戰爭頻仍、王朝更迭、社會動盪、民眾遷徙,多民族的文化傳播與融合正是在這種風雲變幻的年代開始。中原人民與北方各少數民族互相影響,服飾風尚發生顯著的變化;佛教的傳播,玄學的盛行,各種思想文化風起雲湧,折射出時代特定的審美取向。總的來說,魏晉服飾崇尚飄逸灑脫,大開大合。

魏晉時期的士大夫喜歡穿大袖寬衫,上自王公名士,下及文人儒生,無不大袖翩翩。衫子的穿法也非常隨意,有的敞開領襟,有的袒胸露臂。這種不拘禮法、崇尚自由的服裝風格就是在當時的文化思潮下產生的。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戴冠、穿大袖衫的魏晉男子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基本上仍按本族習俗穿著服裝。以後受漢文化的影響,模仿起漢代的典章制度及帝王百官的服飾威儀,也穿起漢族服裝。公元494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群臣遷都洛陽,全面推行漢化政策,鼓勵鮮卑和漢族同化,禁止三十歲以下在朝人士講鮮卑語,禁止鮮卑士民穿著胡服;不久,又頒佈了更大規模的服制改革。孝文帝親自穿著漢族的袞冕衣裳祭祀朝會,並參照漢魏服制制定了五品以上職官的各種禮服及佩綬制度。

中原人民也從北方少數民族那裡吸取了不少服飾精華,紛紛將衣服裁製得更加緊身適體。西北少數民族的服裝──胡服,漸成為社會上的普遍裝束,中原及江南士庶多胡人打扮,不僅用於家居閒處,而且還用於禮見朝會。

帝國雄風中服飾魅力的彰顯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中國封建文化達到巔峰。在唐代近三百年曆史中,曾有過“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兩個高度發展的階段。尤其在初唐至盛唐一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整個國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唐朝首都長安,不僅是當時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會和東西文化交流的樞紐。燦爛的中國文化——包括服飾文化,通過使者與商人的穿梭往來傳遍世界,直至今日,中國東鄰地區的一些國家,仍將隋唐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禮服,可見影響之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唐代雲頭錦鞋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

公元621年,朝廷頒佈衣服之令,初步擬定了冠服制度。公元624年,又對原有的服制作了修訂,重新頒佈了新的律令——《武德衣服令》,自此唐朝服飾有章可循。按新令規定,皇帝之服有大裘冕、袞冕等14種,皇后之服有褘衣、鞠衣及鈿釵衣3種,文武百官之服有袞冕、繡冕等10種,命婦之服有翟衣、鈿釵禮衣等6種。這套服制制定以後為後世沿襲,各朝雖然都作過修訂,但總體上變化不大。

"

服飾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美稱,服飾文化更是體現著這個偉大東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量。在東方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用服飾來妝扮自己的身體、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和彰顯著自己的身份,用服飾來標示彼此關係、融入共同的社會生活。潮起潮落,歷代服飾的傳承,不僅在服飾藝術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時代,同時也像活化石一樣反映著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民俗。一部服飾史,既是一部華夏民族的物質文明發展史,又是一部炎黃兒女的共同生活記憶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撰文、供圖丨高春明(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服飾史專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明代皇后的鳳冠 北京昌平定陵出土

服飾藝術從荒蠻中走出

遠古時期,中國先民從茹毛飲血的混沌時代邁開了走向文明的腳步,開始了服飾文化的創造。與漁獵、採集的生產生活方式相一致,他們以動物皮毛為服飾的“原料”,製作出了避寒遮羞的最早服裝。最初的先民衣式,僅僅是一塊圍繫於下腹至隱私部位的皮毛。從遮前到蔽後,從禦寒到遮羞,“衣冠王國”的服飾從最初的這塊皮毛開始了漫長的演化。

衣和裳是中國古代先民服裝中最為基本的一種形式。他們最初是圍系在下腹的皮毛,既可用來護腹,又可用於遮羞,雖然形制比較簡單,但卻從赤身裸體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後來布帛產生,服裝之制逐漸完善,人們仍然在下腹部位圍系一塊長條狀皮革飾物,叫蔽膝,就是為了表示對先民所創衣式的紀念。這種飾物後來被一種前後分成兩片的圍裙狀服裝替代,這就是裳。下體之服出現之後,人們又對上體之服進行創造性嘗試,將大塊獸皮割下,以動物的韌帶或植物的葛藤為線,用骨錐、骨針等工具穿綴縫合,製成背心式服裝,這樣就形成了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毛線氈帽 新疆若羌縣樓蘭遺址出土

伴隨著衣裳的產生,原始的帽子、褲子、鞋履等也都相繼產生。最初的帽子和衣服一樣,也是用毛皮製成的。原始的褲子只能包裹在腿部,也用毛皮製成,既可保暖,又兼有防護功能,可防止荊棘刺傷皮膚。早期的鞋履或用皮製,或用草編製成,同樣具有保暖和防護功能。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獸皮衣裳的伏羲 宋·馬麟《歷代帝王像》

衣冠之治的初步建立

公元前22世紀末,夏朝建立。至公元前16世紀,商湯推翻夏朝,建立起商朝。從商代開始,中國的冠服制度開始初步建立,服裝初步具有劃分身份等級的功能。殷商時期社會生產力普遍較為低下,大規模的絲織生產尚未得以確立。人們普遍穿著樸素,一般百姓製作衣服所用材料主要為粗布和毛褐。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取代商建立政權,社會生產力比之商代有大幅度進步,尤其是周代的紡織技藝大大提高,國家出現了專門為貴族生產絲綢的作坊,絲綢的規模性生產從此開始。衣冠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逐步完善。被後世尊為圭臬的《周禮》完成了周代衣冠服飾制度系統的完整建構,從此,上自天子卿士,下及庶民百姓,衣帽服飾各有等差,衣冠服飾貴賤有別、尊卑有序的服飾等級系統運行起來。到了周代後期,奴隸社會土崩瓦解,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冠服制度又被納入了“禮治”的範疇,作為禮儀的表現形式,成為國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戰國刺繡鑲錦邊服裝 湖北江陵馬山楚墓出土

春秋戰國相交之際,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隸制度。在這段時期裡,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與這種政治風雲相適應,各階級、階層和集團的代表人物都從本身的利益出發,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張和哲學理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對當時衣冠服飾制度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這個時期的服飾形制異彩紛呈,各異其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秦代馭手服飾 陝西臨潼兵馬俑坑出土

禮崩樂壞後衣冠制度的重建

公元前221年,秦國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篤信陰陽五行學說,建國伊始,秦統一各諸侯國的車馬服飾制度,改變了戰國時期各項制度混雜的混亂局面。秦的統一隻有短短十五年,系統的服飾制度尚未健全。受陰陽學說的影響,秦朝服飾崇尚黑色,舉國以黑色服裝為貴,但服裝在款式上還是延續了春秋時期的基本形式。

隨著大漢王朝的一統天下,衣冠制度走入了新的時期。釐定服制、修訂冠帽、整飭佩綬,禮崩樂壞後的冠服體系第一次在大一統的王朝中復興。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絲路開通,中原華夏服飾文化第一次越過西域古道上四起的煙塵,穿行於亞洲與歐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漢代印花敷彩襜褕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

漢初建國,衣冠制度還未完備,帝王百官參加祭祀,仍沿用秦朝舊制,不分尊卑,都穿黑色之衣。直到公元59年,才根據文獻記載,正式議定了車服制度。上自帝王諸侯,下及士庶百姓,衣冠服飾各有等差。

服飾的職別等級,尤其體現在冠帽和佩綬之上。漢代冠式豐富,名目繁多,這些冠式是區別身份等級的重要標誌,需要根據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場合進行佩戴。如帝王與臣僚出席重大祭祀儀式時戴冕冠,文官、儒士上朝時戴進賢冠等。

隨著政權的鞏固、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社會風尚發生了顯著變化。人們對裝飾的要求越來越高,穿著打扮日趨華麗。史稱漢文帝提倡儉樸,反對奢侈,自己所穿服裝十分樸素,而京師貴戚服飾卻“奢過王制”。在一些貴族家庭,連地位卑下的奴僕侍從服裝都用文組彩牒、錦繡綺紈,所佩飾物也十分珍異,犀象珠玉,琥珀玳瑁,金銀錯鏤,無不窮極。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胡服的北周男子 陝西西安安迦墓出土石榻彩繪

飄逸灑脫的魏晉風度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多種服飾文化相碰撞與融合的時代。戰爭頻仍、王朝更迭、社會動盪、民眾遷徙,多民族的文化傳播與融合正是在這種風雲變幻的年代開始。中原人民與北方各少數民族互相影響,服飾風尚發生顯著的變化;佛教的傳播,玄學的盛行,各種思想文化風起雲湧,折射出時代特定的審美取向。總的來說,魏晉服飾崇尚飄逸灑脫,大開大合。

魏晉時期的士大夫喜歡穿大袖寬衫,上自王公名士,下及文人儒生,無不大袖翩翩。衫子的穿法也非常隨意,有的敞開領襟,有的袒胸露臂。這種不拘禮法、崇尚自由的服裝風格就是在當時的文化思潮下產生的。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戴冠、穿大袖衫的魏晉男子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基本上仍按本族習俗穿著服裝。以後受漢文化的影響,模仿起漢代的典章制度及帝王百官的服飾威儀,也穿起漢族服裝。公元494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群臣遷都洛陽,全面推行漢化政策,鼓勵鮮卑和漢族同化,禁止三十歲以下在朝人士講鮮卑語,禁止鮮卑士民穿著胡服;不久,又頒佈了更大規模的服制改革。孝文帝親自穿著漢族的袞冕衣裳祭祀朝會,並參照漢魏服制制定了五品以上職官的各種禮服及佩綬制度。

中原人民也從北方少數民族那裡吸取了不少服飾精華,紛紛將衣服裁製得更加緊身適體。西北少數民族的服裝──胡服,漸成為社會上的普遍裝束,中原及江南士庶多胡人打扮,不僅用於家居閒處,而且還用於禮見朝會。

帝國雄風中服飾魅力的彰顯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中國封建文化達到巔峰。在唐代近三百年曆史中,曾有過“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兩個高度發展的階段。尤其在初唐至盛唐一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整個國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唐朝首都長安,不僅是當時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會和東西文化交流的樞紐。燦爛的中國文化——包括服飾文化,通過使者與商人的穿梭往來傳遍世界,直至今日,中國東鄰地區的一些國家,仍將隋唐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禮服,可見影響之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唐代雲頭錦鞋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

公元621年,朝廷頒佈衣服之令,初步擬定了冠服制度。公元624年,又對原有的服制作了修訂,重新頒佈了新的律令——《武德衣服令》,自此唐朝服飾有章可循。按新令規定,皇帝之服有大裘冕、袞冕等14種,皇后之服有褘衣、鞠衣及鈿釵衣3種,文武百官之服有袞冕、繡冕等10種,命婦之服有翟衣、鈿釵禮衣等6種。這套服制制定以後為後世沿襲,各朝雖然都作過修訂,但總體上變化不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袞冕服的帝王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

這一時期女性的服飾裝扮,瑰麗美豔,風格大膽開放,是文化上的交流與融合在服裝上的體現。初唐婦女的服飾,上穿窄袖短襦,下著緊身長裙。裙腰束至腋下,腰間繫扎絲帛之帶。以後數百年間,雖屢經變化,但始終保持這一特色,即使在胡服盛行之時,這種服式也沒有被廢棄。盛唐以後,還出現一種“綺羅纖縷見肌膚”的服裝:上身不穿內衣,以裙腰遮住雙乳,外用輕紗蔽體,這種裝扮在中晚唐貴族婦女中特別流行,並一直延續到五代。

"

服飾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美稱,服飾文化更是體現著這個偉大東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量。在東方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用服飾來妝扮自己的身體、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和彰顯著自己的身份,用服飾來標示彼此關係、融入共同的社會生活。潮起潮落,歷代服飾的傳承,不僅在服飾藝術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時代,同時也像活化石一樣反映著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民俗。一部服飾史,既是一部華夏民族的物質文明發展史,又是一部炎黃兒女的共同生活記憶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撰文、供圖丨高春明(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服飾史專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明代皇后的鳳冠 北京昌平定陵出土

服飾藝術從荒蠻中走出

遠古時期,中國先民從茹毛飲血的混沌時代邁開了走向文明的腳步,開始了服飾文化的創造。與漁獵、採集的生產生活方式相一致,他們以動物皮毛為服飾的“原料”,製作出了避寒遮羞的最早服裝。最初的先民衣式,僅僅是一塊圍繫於下腹至隱私部位的皮毛。從遮前到蔽後,從禦寒到遮羞,“衣冠王國”的服飾從最初的這塊皮毛開始了漫長的演化。

衣和裳是中國古代先民服裝中最為基本的一種形式。他們最初是圍系在下腹的皮毛,既可用來護腹,又可用於遮羞,雖然形制比較簡單,但卻從赤身裸體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後來布帛產生,服裝之制逐漸完善,人們仍然在下腹部位圍系一塊長條狀皮革飾物,叫蔽膝,就是為了表示對先民所創衣式的紀念。這種飾物後來被一種前後分成兩片的圍裙狀服裝替代,這就是裳。下體之服出現之後,人們又對上體之服進行創造性嘗試,將大塊獸皮割下,以動物的韌帶或植物的葛藤為線,用骨錐、骨針等工具穿綴縫合,製成背心式服裝,這樣就形成了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毛線氈帽 新疆若羌縣樓蘭遺址出土

伴隨著衣裳的產生,原始的帽子、褲子、鞋履等也都相繼產生。最初的帽子和衣服一樣,也是用毛皮製成的。原始的褲子只能包裹在腿部,也用毛皮製成,既可保暖,又兼有防護功能,可防止荊棘刺傷皮膚。早期的鞋履或用皮製,或用草編製成,同樣具有保暖和防護功能。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獸皮衣裳的伏羲 宋·馬麟《歷代帝王像》

衣冠之治的初步建立

公元前22世紀末,夏朝建立。至公元前16世紀,商湯推翻夏朝,建立起商朝。從商代開始,中國的冠服制度開始初步建立,服裝初步具有劃分身份等級的功能。殷商時期社會生產力普遍較為低下,大規模的絲織生產尚未得以確立。人們普遍穿著樸素,一般百姓製作衣服所用材料主要為粗布和毛褐。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取代商建立政權,社會生產力比之商代有大幅度進步,尤其是周代的紡織技藝大大提高,國家出現了專門為貴族生產絲綢的作坊,絲綢的規模性生產從此開始。衣冠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逐步完善。被後世尊為圭臬的《周禮》完成了周代衣冠服飾制度系統的完整建構,從此,上自天子卿士,下及庶民百姓,衣帽服飾各有等差,衣冠服飾貴賤有別、尊卑有序的服飾等級系統運行起來。到了周代後期,奴隸社會土崩瓦解,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冠服制度又被納入了“禮治”的範疇,作為禮儀的表現形式,成為國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戰國刺繡鑲錦邊服裝 湖北江陵馬山楚墓出土

春秋戰國相交之際,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隸制度。在這段時期裡,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與這種政治風雲相適應,各階級、階層和集團的代表人物都從本身的利益出發,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張和哲學理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對當時衣冠服飾制度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這個時期的服飾形制異彩紛呈,各異其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秦代馭手服飾 陝西臨潼兵馬俑坑出土

禮崩樂壞後衣冠制度的重建

公元前221年,秦國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篤信陰陽五行學說,建國伊始,秦統一各諸侯國的車馬服飾制度,改變了戰國時期各項制度混雜的混亂局面。秦的統一隻有短短十五年,系統的服飾制度尚未健全。受陰陽學說的影響,秦朝服飾崇尚黑色,舉國以黑色服裝為貴,但服裝在款式上還是延續了春秋時期的基本形式。

隨著大漢王朝的一統天下,衣冠制度走入了新的時期。釐定服制、修訂冠帽、整飭佩綬,禮崩樂壞後的冠服體系第一次在大一統的王朝中復興。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絲路開通,中原華夏服飾文化第一次越過西域古道上四起的煙塵,穿行於亞洲與歐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漢代印花敷彩襜褕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

漢初建國,衣冠制度還未完備,帝王百官參加祭祀,仍沿用秦朝舊制,不分尊卑,都穿黑色之衣。直到公元59年,才根據文獻記載,正式議定了車服制度。上自帝王諸侯,下及士庶百姓,衣冠服飾各有等差。

服飾的職別等級,尤其體現在冠帽和佩綬之上。漢代冠式豐富,名目繁多,這些冠式是區別身份等級的重要標誌,需要根據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場合進行佩戴。如帝王與臣僚出席重大祭祀儀式時戴冕冠,文官、儒士上朝時戴進賢冠等。

隨著政權的鞏固、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社會風尚發生了顯著變化。人們對裝飾的要求越來越高,穿著打扮日趨華麗。史稱漢文帝提倡儉樸,反對奢侈,自己所穿服裝十分樸素,而京師貴戚服飾卻“奢過王制”。在一些貴族家庭,連地位卑下的奴僕侍從服裝都用文組彩牒、錦繡綺紈,所佩飾物也十分珍異,犀象珠玉,琥珀玳瑁,金銀錯鏤,無不窮極。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胡服的北周男子 陝西西安安迦墓出土石榻彩繪

飄逸灑脫的魏晉風度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多種服飾文化相碰撞與融合的時代。戰爭頻仍、王朝更迭、社會動盪、民眾遷徙,多民族的文化傳播與融合正是在這種風雲變幻的年代開始。中原人民與北方各少數民族互相影響,服飾風尚發生顯著的變化;佛教的傳播,玄學的盛行,各種思想文化風起雲湧,折射出時代特定的審美取向。總的來說,魏晉服飾崇尚飄逸灑脫,大開大合。

魏晉時期的士大夫喜歡穿大袖寬衫,上自王公名士,下及文人儒生,無不大袖翩翩。衫子的穿法也非常隨意,有的敞開領襟,有的袒胸露臂。這種不拘禮法、崇尚自由的服裝風格就是在當時的文化思潮下產生的。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戴冠、穿大袖衫的魏晉男子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基本上仍按本族習俗穿著服裝。以後受漢文化的影響,模仿起漢代的典章制度及帝王百官的服飾威儀,也穿起漢族服裝。公元494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群臣遷都洛陽,全面推行漢化政策,鼓勵鮮卑和漢族同化,禁止三十歲以下在朝人士講鮮卑語,禁止鮮卑士民穿著胡服;不久,又頒佈了更大規模的服制改革。孝文帝親自穿著漢族的袞冕衣裳祭祀朝會,並參照漢魏服制制定了五品以上職官的各種禮服及佩綬制度。

中原人民也從北方少數民族那裡吸取了不少服飾精華,紛紛將衣服裁製得更加緊身適體。西北少數民族的服裝──胡服,漸成為社會上的普遍裝束,中原及江南士庶多胡人打扮,不僅用於家居閒處,而且還用於禮見朝會。

帝國雄風中服飾魅力的彰顯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中國封建文化達到巔峰。在唐代近三百年曆史中,曾有過“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兩個高度發展的階段。尤其在初唐至盛唐一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整個國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唐朝首都長安,不僅是當時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會和東西文化交流的樞紐。燦爛的中國文化——包括服飾文化,通過使者與商人的穿梭往來傳遍世界,直至今日,中國東鄰地區的一些國家,仍將隋唐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禮服,可見影響之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唐代雲頭錦鞋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

公元621年,朝廷頒佈衣服之令,初步擬定了冠服制度。公元624年,又對原有的服制作了修訂,重新頒佈了新的律令——《武德衣服令》,自此唐朝服飾有章可循。按新令規定,皇帝之服有大裘冕、袞冕等14種,皇后之服有褘衣、鞠衣及鈿釵衣3種,文武百官之服有袞冕、繡冕等10種,命婦之服有翟衣、鈿釵禮衣等6種。這套服制制定以後為後世沿襲,各朝雖然都作過修訂,但總體上變化不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袞冕服的帝王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

這一時期女性的服飾裝扮,瑰麗美豔,風格大膽開放,是文化上的交流與融合在服裝上的體現。初唐婦女的服飾,上穿窄袖短襦,下著緊身長裙。裙腰束至腋下,腰間繫扎絲帛之帶。以後數百年間,雖屢經變化,但始終保持這一特色,即使在胡服盛行之時,這種服式也沒有被廢棄。盛唐以後,還出現一種“綺羅纖縷見肌膚”的服裝:上身不穿內衣,以裙腰遮住雙乳,外用輕紗蔽體,這種裝扮在中晚唐貴族婦女中特別流行,並一直延續到五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綺羅衫的唐代女子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

唐代絲綢生產達到歷史高峰,開元天寶年間,朝廷收入絲織品就達740餘萬匹,為中國曆代絲綢貢賦最高值。長安就有少府監織染署,掖庭局、貴妃院及內作使等機構下設官營絲綢作坊。全國的絲綢生產空前擴大,無論在織造技術或是圖案紋樣上都有新的、重大的變化,其品種之豐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為當時千般奢華的服飾競豔提供了充足多樣的質料。

"

服飾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美稱,服飾文化更是體現著這個偉大東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量。在東方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用服飾來妝扮自己的身體、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和彰顯著自己的身份,用服飾來標示彼此關係、融入共同的社會生活。潮起潮落,歷代服飾的傳承,不僅在服飾藝術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時代,同時也像活化石一樣反映著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民俗。一部服飾史,既是一部華夏民族的物質文明發展史,又是一部炎黃兒女的共同生活記憶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撰文、供圖丨高春明(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服飾史專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明代皇后的鳳冠 北京昌平定陵出土

服飾藝術從荒蠻中走出

遠古時期,中國先民從茹毛飲血的混沌時代邁開了走向文明的腳步,開始了服飾文化的創造。與漁獵、採集的生產生活方式相一致,他們以動物皮毛為服飾的“原料”,製作出了避寒遮羞的最早服裝。最初的先民衣式,僅僅是一塊圍繫於下腹至隱私部位的皮毛。從遮前到蔽後,從禦寒到遮羞,“衣冠王國”的服飾從最初的這塊皮毛開始了漫長的演化。

衣和裳是中國古代先民服裝中最為基本的一種形式。他們最初是圍系在下腹的皮毛,既可用來護腹,又可用於遮羞,雖然形制比較簡單,但卻從赤身裸體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後來布帛產生,服裝之制逐漸完善,人們仍然在下腹部位圍系一塊長條狀皮革飾物,叫蔽膝,就是為了表示對先民所創衣式的紀念。這種飾物後來被一種前後分成兩片的圍裙狀服裝替代,這就是裳。下體之服出現之後,人們又對上體之服進行創造性嘗試,將大塊獸皮割下,以動物的韌帶或植物的葛藤為線,用骨錐、骨針等工具穿綴縫合,製成背心式服裝,這樣就形成了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毛線氈帽 新疆若羌縣樓蘭遺址出土

伴隨著衣裳的產生,原始的帽子、褲子、鞋履等也都相繼產生。最初的帽子和衣服一樣,也是用毛皮製成的。原始的褲子只能包裹在腿部,也用毛皮製成,既可保暖,又兼有防護功能,可防止荊棘刺傷皮膚。早期的鞋履或用皮製,或用草編製成,同樣具有保暖和防護功能。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獸皮衣裳的伏羲 宋·馬麟《歷代帝王像》

衣冠之治的初步建立

公元前22世紀末,夏朝建立。至公元前16世紀,商湯推翻夏朝,建立起商朝。從商代開始,中國的冠服制度開始初步建立,服裝初步具有劃分身份等級的功能。殷商時期社會生產力普遍較為低下,大規模的絲織生產尚未得以確立。人們普遍穿著樸素,一般百姓製作衣服所用材料主要為粗布和毛褐。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取代商建立政權,社會生產力比之商代有大幅度進步,尤其是周代的紡織技藝大大提高,國家出現了專門為貴族生產絲綢的作坊,絲綢的規模性生產從此開始。衣冠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逐步完善。被後世尊為圭臬的《周禮》完成了周代衣冠服飾制度系統的完整建構,從此,上自天子卿士,下及庶民百姓,衣帽服飾各有等差,衣冠服飾貴賤有別、尊卑有序的服飾等級系統運行起來。到了周代後期,奴隸社會土崩瓦解,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冠服制度又被納入了“禮治”的範疇,作為禮儀的表現形式,成為國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戰國刺繡鑲錦邊服裝 湖北江陵馬山楚墓出土

春秋戰國相交之際,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隸制度。在這段時期裡,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與這種政治風雲相適應,各階級、階層和集團的代表人物都從本身的利益出發,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張和哲學理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對當時衣冠服飾制度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這個時期的服飾形制異彩紛呈,各異其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秦代馭手服飾 陝西臨潼兵馬俑坑出土

禮崩樂壞後衣冠制度的重建

公元前221年,秦國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篤信陰陽五行學說,建國伊始,秦統一各諸侯國的車馬服飾制度,改變了戰國時期各項制度混雜的混亂局面。秦的統一隻有短短十五年,系統的服飾制度尚未健全。受陰陽學說的影響,秦朝服飾崇尚黑色,舉國以黑色服裝為貴,但服裝在款式上還是延續了春秋時期的基本形式。

隨著大漢王朝的一統天下,衣冠制度走入了新的時期。釐定服制、修訂冠帽、整飭佩綬,禮崩樂壞後的冠服體系第一次在大一統的王朝中復興。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絲路開通,中原華夏服飾文化第一次越過西域古道上四起的煙塵,穿行於亞洲與歐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漢代印花敷彩襜褕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

漢初建國,衣冠制度還未完備,帝王百官參加祭祀,仍沿用秦朝舊制,不分尊卑,都穿黑色之衣。直到公元59年,才根據文獻記載,正式議定了車服制度。上自帝王諸侯,下及士庶百姓,衣冠服飾各有等差。

服飾的職別等級,尤其體現在冠帽和佩綬之上。漢代冠式豐富,名目繁多,這些冠式是區別身份等級的重要標誌,需要根據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場合進行佩戴。如帝王與臣僚出席重大祭祀儀式時戴冕冠,文官、儒士上朝時戴進賢冠等。

隨著政權的鞏固、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社會風尚發生了顯著變化。人們對裝飾的要求越來越高,穿著打扮日趨華麗。史稱漢文帝提倡儉樸,反對奢侈,自己所穿服裝十分樸素,而京師貴戚服飾卻“奢過王制”。在一些貴族家庭,連地位卑下的奴僕侍從服裝都用文組彩牒、錦繡綺紈,所佩飾物也十分珍異,犀象珠玉,琥珀玳瑁,金銀錯鏤,無不窮極。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胡服的北周男子 陝西西安安迦墓出土石榻彩繪

飄逸灑脫的魏晉風度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多種服飾文化相碰撞與融合的時代。戰爭頻仍、王朝更迭、社會動盪、民眾遷徙,多民族的文化傳播與融合正是在這種風雲變幻的年代開始。中原人民與北方各少數民族互相影響,服飾風尚發生顯著的變化;佛教的傳播,玄學的盛行,各種思想文化風起雲湧,折射出時代特定的審美取向。總的來說,魏晉服飾崇尚飄逸灑脫,大開大合。

魏晉時期的士大夫喜歡穿大袖寬衫,上自王公名士,下及文人儒生,無不大袖翩翩。衫子的穿法也非常隨意,有的敞開領襟,有的袒胸露臂。這種不拘禮法、崇尚自由的服裝風格就是在當時的文化思潮下產生的。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戴冠、穿大袖衫的魏晉男子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基本上仍按本族習俗穿著服裝。以後受漢文化的影響,模仿起漢代的典章制度及帝王百官的服飾威儀,也穿起漢族服裝。公元494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群臣遷都洛陽,全面推行漢化政策,鼓勵鮮卑和漢族同化,禁止三十歲以下在朝人士講鮮卑語,禁止鮮卑士民穿著胡服;不久,又頒佈了更大規模的服制改革。孝文帝親自穿著漢族的袞冕衣裳祭祀朝會,並參照漢魏服制制定了五品以上職官的各種禮服及佩綬制度。

中原人民也從北方少數民族那裡吸取了不少服飾精華,紛紛將衣服裁製得更加緊身適體。西北少數民族的服裝──胡服,漸成為社會上的普遍裝束,中原及江南士庶多胡人打扮,不僅用於家居閒處,而且還用於禮見朝會。

帝國雄風中服飾魅力的彰顯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中國封建文化達到巔峰。在唐代近三百年曆史中,曾有過“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兩個高度發展的階段。尤其在初唐至盛唐一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整個國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唐朝首都長安,不僅是當時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會和東西文化交流的樞紐。燦爛的中國文化——包括服飾文化,通過使者與商人的穿梭往來傳遍世界,直至今日,中國東鄰地區的一些國家,仍將隋唐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禮服,可見影響之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唐代雲頭錦鞋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

公元621年,朝廷頒佈衣服之令,初步擬定了冠服制度。公元624年,又對原有的服制作了修訂,重新頒佈了新的律令——《武德衣服令》,自此唐朝服飾有章可循。按新令規定,皇帝之服有大裘冕、袞冕等14種,皇后之服有褘衣、鞠衣及鈿釵衣3種,文武百官之服有袞冕、繡冕等10種,命婦之服有翟衣、鈿釵禮衣等6種。這套服制制定以後為後世沿襲,各朝雖然都作過修訂,但總體上變化不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袞冕服的帝王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

這一時期女性的服飾裝扮,瑰麗美豔,風格大膽開放,是文化上的交流與融合在服裝上的體現。初唐婦女的服飾,上穿窄袖短襦,下著緊身長裙。裙腰束至腋下,腰間繫扎絲帛之帶。以後數百年間,雖屢經變化,但始終保持這一特色,即使在胡服盛行之時,這種服式也沒有被廢棄。盛唐以後,還出現一種“綺羅纖縷見肌膚”的服裝:上身不穿內衣,以裙腰遮住雙乳,外用輕紗蔽體,這種裝扮在中晚唐貴族婦女中特別流行,並一直延續到五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綺羅衫的唐代女子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

唐代絲綢生產達到歷史高峰,開元天寶年間,朝廷收入絲織品就達740餘萬匹,為中國曆代絲綢貢賦最高值。長安就有少府監織染署,掖庭局、貴妃院及內作使等機構下設官營絲綢作坊。全國的絲綢生產空前擴大,無論在織造技術或是圖案紋樣上都有新的、重大的變化,其品種之豐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為當時千般奢華的服飾競豔提供了充足多樣的質料。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窄袖短襦、長裙的唐代女子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女俑

程朱理學影響下的服飾變異

公元960年,趙匡胤稱帝,建立宋朝。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動亂不安的政治局面,中國社會出現了一段承平時期,經濟、文化都有所發展,都市的商業經濟也漸趨發達。然而宋王朝在初期短暫的繁榮過後,便陷入了與遼、金、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峙的局面。在內憂外患的政治現實之下,宋朝政府依然對制定服制十分重視,不斷調整服飾禮制。公元961年,以《周禮》為藍本的服飾體系正式頒行,並實行了70餘年,以後又經過多次修訂。

"

服飾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美稱,服飾文化更是體現著這個偉大東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量。在東方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用服飾來妝扮自己的身體、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和彰顯著自己的身份,用服飾來標示彼此關係、融入共同的社會生活。潮起潮落,歷代服飾的傳承,不僅在服飾藝術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時代,同時也像活化石一樣反映著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民俗。一部服飾史,既是一部華夏民族的物質文明發展史,又是一部炎黃兒女的共同生活記憶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撰文、供圖丨高春明(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服飾史專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明代皇后的鳳冠 北京昌平定陵出土

服飾藝術從荒蠻中走出

遠古時期,中國先民從茹毛飲血的混沌時代邁開了走向文明的腳步,開始了服飾文化的創造。與漁獵、採集的生產生活方式相一致,他們以動物皮毛為服飾的“原料”,製作出了避寒遮羞的最早服裝。最初的先民衣式,僅僅是一塊圍繫於下腹至隱私部位的皮毛。從遮前到蔽後,從禦寒到遮羞,“衣冠王國”的服飾從最初的這塊皮毛開始了漫長的演化。

衣和裳是中國古代先民服裝中最為基本的一種形式。他們最初是圍系在下腹的皮毛,既可用來護腹,又可用於遮羞,雖然形制比較簡單,但卻從赤身裸體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後來布帛產生,服裝之制逐漸完善,人們仍然在下腹部位圍系一塊長條狀皮革飾物,叫蔽膝,就是為了表示對先民所創衣式的紀念。這種飾物後來被一種前後分成兩片的圍裙狀服裝替代,這就是裳。下體之服出現之後,人們又對上體之服進行創造性嘗試,將大塊獸皮割下,以動物的韌帶或植物的葛藤為線,用骨錐、骨針等工具穿綴縫合,製成背心式服裝,這樣就形成了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毛線氈帽 新疆若羌縣樓蘭遺址出土

伴隨著衣裳的產生,原始的帽子、褲子、鞋履等也都相繼產生。最初的帽子和衣服一樣,也是用毛皮製成的。原始的褲子只能包裹在腿部,也用毛皮製成,既可保暖,又兼有防護功能,可防止荊棘刺傷皮膚。早期的鞋履或用皮製,或用草編製成,同樣具有保暖和防護功能。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獸皮衣裳的伏羲 宋·馬麟《歷代帝王像》

衣冠之治的初步建立

公元前22世紀末,夏朝建立。至公元前16世紀,商湯推翻夏朝,建立起商朝。從商代開始,中國的冠服制度開始初步建立,服裝初步具有劃分身份等級的功能。殷商時期社會生產力普遍較為低下,大規模的絲織生產尚未得以確立。人們普遍穿著樸素,一般百姓製作衣服所用材料主要為粗布和毛褐。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取代商建立政權,社會生產力比之商代有大幅度進步,尤其是周代的紡織技藝大大提高,國家出現了專門為貴族生產絲綢的作坊,絲綢的規模性生產從此開始。衣冠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逐步完善。被後世尊為圭臬的《周禮》完成了周代衣冠服飾制度系統的完整建構,從此,上自天子卿士,下及庶民百姓,衣帽服飾各有等差,衣冠服飾貴賤有別、尊卑有序的服飾等級系統運行起來。到了周代後期,奴隸社會土崩瓦解,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冠服制度又被納入了“禮治”的範疇,作為禮儀的表現形式,成為國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戰國刺繡鑲錦邊服裝 湖北江陵馬山楚墓出土

春秋戰國相交之際,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隸制度。在這段時期裡,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與這種政治風雲相適應,各階級、階層和集團的代表人物都從本身的利益出發,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張和哲學理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對當時衣冠服飾制度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這個時期的服飾形制異彩紛呈,各異其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秦代馭手服飾 陝西臨潼兵馬俑坑出土

禮崩樂壞後衣冠制度的重建

公元前221年,秦國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篤信陰陽五行學說,建國伊始,秦統一各諸侯國的車馬服飾制度,改變了戰國時期各項制度混雜的混亂局面。秦的統一隻有短短十五年,系統的服飾制度尚未健全。受陰陽學說的影響,秦朝服飾崇尚黑色,舉國以黑色服裝為貴,但服裝在款式上還是延續了春秋時期的基本形式。

隨著大漢王朝的一統天下,衣冠制度走入了新的時期。釐定服制、修訂冠帽、整飭佩綬,禮崩樂壞後的冠服體系第一次在大一統的王朝中復興。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絲路開通,中原華夏服飾文化第一次越過西域古道上四起的煙塵,穿行於亞洲與歐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漢代印花敷彩襜褕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

漢初建國,衣冠制度還未完備,帝王百官參加祭祀,仍沿用秦朝舊制,不分尊卑,都穿黑色之衣。直到公元59年,才根據文獻記載,正式議定了車服制度。上自帝王諸侯,下及士庶百姓,衣冠服飾各有等差。

服飾的職別等級,尤其體現在冠帽和佩綬之上。漢代冠式豐富,名目繁多,這些冠式是區別身份等級的重要標誌,需要根據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場合進行佩戴。如帝王與臣僚出席重大祭祀儀式時戴冕冠,文官、儒士上朝時戴進賢冠等。

隨著政權的鞏固、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社會風尚發生了顯著變化。人們對裝飾的要求越來越高,穿著打扮日趨華麗。史稱漢文帝提倡儉樸,反對奢侈,自己所穿服裝十分樸素,而京師貴戚服飾卻“奢過王制”。在一些貴族家庭,連地位卑下的奴僕侍從服裝都用文組彩牒、錦繡綺紈,所佩飾物也十分珍異,犀象珠玉,琥珀玳瑁,金銀錯鏤,無不窮極。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胡服的北周男子 陝西西安安迦墓出土石榻彩繪

飄逸灑脫的魏晉風度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多種服飾文化相碰撞與融合的時代。戰爭頻仍、王朝更迭、社會動盪、民眾遷徙,多民族的文化傳播與融合正是在這種風雲變幻的年代開始。中原人民與北方各少數民族互相影響,服飾風尚發生顯著的變化;佛教的傳播,玄學的盛行,各種思想文化風起雲湧,折射出時代特定的審美取向。總的來說,魏晉服飾崇尚飄逸灑脫,大開大合。

魏晉時期的士大夫喜歡穿大袖寬衫,上自王公名士,下及文人儒生,無不大袖翩翩。衫子的穿法也非常隨意,有的敞開領襟,有的袒胸露臂。這種不拘禮法、崇尚自由的服裝風格就是在當時的文化思潮下產生的。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戴冠、穿大袖衫的魏晉男子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基本上仍按本族習俗穿著服裝。以後受漢文化的影響,模仿起漢代的典章制度及帝王百官的服飾威儀,也穿起漢族服裝。公元494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群臣遷都洛陽,全面推行漢化政策,鼓勵鮮卑和漢族同化,禁止三十歲以下在朝人士講鮮卑語,禁止鮮卑士民穿著胡服;不久,又頒佈了更大規模的服制改革。孝文帝親自穿著漢族的袞冕衣裳祭祀朝會,並參照漢魏服制制定了五品以上職官的各種禮服及佩綬制度。

中原人民也從北方少數民族那裡吸取了不少服飾精華,紛紛將衣服裁製得更加緊身適體。西北少數民族的服裝──胡服,漸成為社會上的普遍裝束,中原及江南士庶多胡人打扮,不僅用於家居閒處,而且還用於禮見朝會。

帝國雄風中服飾魅力的彰顯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中國封建文化達到巔峰。在唐代近三百年曆史中,曾有過“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兩個高度發展的階段。尤其在初唐至盛唐一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整個國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唐朝首都長安,不僅是當時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會和東西文化交流的樞紐。燦爛的中國文化——包括服飾文化,通過使者與商人的穿梭往來傳遍世界,直至今日,中國東鄰地區的一些國家,仍將隋唐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禮服,可見影響之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唐代雲頭錦鞋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

公元621年,朝廷頒佈衣服之令,初步擬定了冠服制度。公元624年,又對原有的服制作了修訂,重新頒佈了新的律令——《武德衣服令》,自此唐朝服飾有章可循。按新令規定,皇帝之服有大裘冕、袞冕等14種,皇后之服有褘衣、鞠衣及鈿釵衣3種,文武百官之服有袞冕、繡冕等10種,命婦之服有翟衣、鈿釵禮衣等6種。這套服制制定以後為後世沿襲,各朝雖然都作過修訂,但總體上變化不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袞冕服的帝王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

這一時期女性的服飾裝扮,瑰麗美豔,風格大膽開放,是文化上的交流與融合在服裝上的體現。初唐婦女的服飾,上穿窄袖短襦,下著緊身長裙。裙腰束至腋下,腰間繫扎絲帛之帶。以後數百年間,雖屢經變化,但始終保持這一特色,即使在胡服盛行之時,這種服式也沒有被廢棄。盛唐以後,還出現一種“綺羅纖縷見肌膚”的服裝:上身不穿內衣,以裙腰遮住雙乳,外用輕紗蔽體,這種裝扮在中晚唐貴族婦女中特別流行,並一直延續到五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綺羅衫的唐代女子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

唐代絲綢生產達到歷史高峰,開元天寶年間,朝廷收入絲織品就達740餘萬匹,為中國曆代絲綢貢賦最高值。長安就有少府監織染署,掖庭局、貴妃院及內作使等機構下設官營絲綢作坊。全國的絲綢生產空前擴大,無論在織造技術或是圖案紋樣上都有新的、重大的變化,其品種之豐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為當時千般奢華的服飾競豔提供了充足多樣的質料。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窄袖短襦、長裙的唐代女子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女俑

程朱理學影響下的服飾變異

公元960年,趙匡胤稱帝,建立宋朝。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動亂不安的政治局面,中國社會出現了一段承平時期,經濟、文化都有所發展,都市的商業經濟也漸趨發達。然而宋王朝在初期短暫的繁榮過後,便陷入了與遼、金、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峙的局面。在內憂外患的政治現實之下,宋朝政府依然對制定服制十分重視,不斷調整服飾禮制。公元961年,以《周禮》為藍本的服飾體系正式頒行,並實行了70餘年,以後又經過多次修訂。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宋代纏足婦女所穿的三寸金蓮 福建福州黃升墓出土

程朱理學在宋代具有較高的思想地位,它強調封建的倫理綱常,力戒浮華侈靡。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人們的審美意識有較大改變。社會輿論普遍認為衣冠服飾不應過分華麗,而應崇尚簡樸,尤其是婦女服飾,應淡然素雅。各朝皇帝也三令五申,整飭服飾務從簡樸,不得奢僭。宋寧宗嘉泰年間,朝廷還將宮中婦女的金翠首飾堆放至街道上點火焚燒,以示崇簡決心。在理學思想的影響和法令禁律的規範下,宋代的衣冠服飾總體上顯得拘謹保守,款式變化不多,色彩也不夠豐富,和唐代形成鮮明的對比。歷經了盛唐的絢麗之後,宋代的服飾風格走向了質樸、潔淨和自然。

從宋代開始,中國婦女中出現了纏足陋習。纏足婦女所穿的鞋履以纖小為尚,和唐代婦女的笏頭履、雲頭履迥然不同。這種鞋子的鞋頭大多做得很尖,如蓮花之瓣,因有“三寸金蓮”的形容。這種戕害婦女身體的纏足之風在中國一直延續了上千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開始逐漸廢除。

"

服飾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美稱,服飾文化更是體現著這個偉大東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量。在東方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用服飾來妝扮自己的身體、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和彰顯著自己的身份,用服飾來標示彼此關係、融入共同的社會生活。潮起潮落,歷代服飾的傳承,不僅在服飾藝術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時代,同時也像活化石一樣反映著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民俗。一部服飾史,既是一部華夏民族的物質文明發展史,又是一部炎黃兒女的共同生活記憶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撰文、供圖丨高春明(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服飾史專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明代皇后的鳳冠 北京昌平定陵出土

服飾藝術從荒蠻中走出

遠古時期,中國先民從茹毛飲血的混沌時代邁開了走向文明的腳步,開始了服飾文化的創造。與漁獵、採集的生產生活方式相一致,他們以動物皮毛為服飾的“原料”,製作出了避寒遮羞的最早服裝。最初的先民衣式,僅僅是一塊圍繫於下腹至隱私部位的皮毛。從遮前到蔽後,從禦寒到遮羞,“衣冠王國”的服飾從最初的這塊皮毛開始了漫長的演化。

衣和裳是中國古代先民服裝中最為基本的一種形式。他們最初是圍系在下腹的皮毛,既可用來護腹,又可用於遮羞,雖然形制比較簡單,但卻從赤身裸體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後來布帛產生,服裝之制逐漸完善,人們仍然在下腹部位圍系一塊長條狀皮革飾物,叫蔽膝,就是為了表示對先民所創衣式的紀念。這種飾物後來被一種前後分成兩片的圍裙狀服裝替代,這就是裳。下體之服出現之後,人們又對上體之服進行創造性嘗試,將大塊獸皮割下,以動物的韌帶或植物的葛藤為線,用骨錐、骨針等工具穿綴縫合,製成背心式服裝,這樣就形成了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毛線氈帽 新疆若羌縣樓蘭遺址出土

伴隨著衣裳的產生,原始的帽子、褲子、鞋履等也都相繼產生。最初的帽子和衣服一樣,也是用毛皮製成的。原始的褲子只能包裹在腿部,也用毛皮製成,既可保暖,又兼有防護功能,可防止荊棘刺傷皮膚。早期的鞋履或用皮製,或用草編製成,同樣具有保暖和防護功能。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獸皮衣裳的伏羲 宋·馬麟《歷代帝王像》

衣冠之治的初步建立

公元前22世紀末,夏朝建立。至公元前16世紀,商湯推翻夏朝,建立起商朝。從商代開始,中國的冠服制度開始初步建立,服裝初步具有劃分身份等級的功能。殷商時期社會生產力普遍較為低下,大規模的絲織生產尚未得以確立。人們普遍穿著樸素,一般百姓製作衣服所用材料主要為粗布和毛褐。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取代商建立政權,社會生產力比之商代有大幅度進步,尤其是周代的紡織技藝大大提高,國家出現了專門為貴族生產絲綢的作坊,絲綢的規模性生產從此開始。衣冠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逐步完善。被後世尊為圭臬的《周禮》完成了周代衣冠服飾制度系統的完整建構,從此,上自天子卿士,下及庶民百姓,衣帽服飾各有等差,衣冠服飾貴賤有別、尊卑有序的服飾等級系統運行起來。到了周代後期,奴隸社會土崩瓦解,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冠服制度又被納入了“禮治”的範疇,作為禮儀的表現形式,成為國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戰國刺繡鑲錦邊服裝 湖北江陵馬山楚墓出土

春秋戰國相交之際,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隸制度。在這段時期裡,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與這種政治風雲相適應,各階級、階層和集團的代表人物都從本身的利益出發,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張和哲學理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對當時衣冠服飾制度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這個時期的服飾形制異彩紛呈,各異其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秦代馭手服飾 陝西臨潼兵馬俑坑出土

禮崩樂壞後衣冠制度的重建

公元前221年,秦國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篤信陰陽五行學說,建國伊始,秦統一各諸侯國的車馬服飾制度,改變了戰國時期各項制度混雜的混亂局面。秦的統一隻有短短十五年,系統的服飾制度尚未健全。受陰陽學說的影響,秦朝服飾崇尚黑色,舉國以黑色服裝為貴,但服裝在款式上還是延續了春秋時期的基本形式。

隨著大漢王朝的一統天下,衣冠制度走入了新的時期。釐定服制、修訂冠帽、整飭佩綬,禮崩樂壞後的冠服體系第一次在大一統的王朝中復興。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絲路開通,中原華夏服飾文化第一次越過西域古道上四起的煙塵,穿行於亞洲與歐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漢代印花敷彩襜褕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

漢初建國,衣冠制度還未完備,帝王百官參加祭祀,仍沿用秦朝舊制,不分尊卑,都穿黑色之衣。直到公元59年,才根據文獻記載,正式議定了車服制度。上自帝王諸侯,下及士庶百姓,衣冠服飾各有等差。

服飾的職別等級,尤其體現在冠帽和佩綬之上。漢代冠式豐富,名目繁多,這些冠式是區別身份等級的重要標誌,需要根據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場合進行佩戴。如帝王與臣僚出席重大祭祀儀式時戴冕冠,文官、儒士上朝時戴進賢冠等。

隨著政權的鞏固、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社會風尚發生了顯著變化。人們對裝飾的要求越來越高,穿著打扮日趨華麗。史稱漢文帝提倡儉樸,反對奢侈,自己所穿服裝十分樸素,而京師貴戚服飾卻“奢過王制”。在一些貴族家庭,連地位卑下的奴僕侍從服裝都用文組彩牒、錦繡綺紈,所佩飾物也十分珍異,犀象珠玉,琥珀玳瑁,金銀錯鏤,無不窮極。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胡服的北周男子 陝西西安安迦墓出土石榻彩繪

飄逸灑脫的魏晉風度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多種服飾文化相碰撞與融合的時代。戰爭頻仍、王朝更迭、社會動盪、民眾遷徙,多民族的文化傳播與融合正是在這種風雲變幻的年代開始。中原人民與北方各少數民族互相影響,服飾風尚發生顯著的變化;佛教的傳播,玄學的盛行,各種思想文化風起雲湧,折射出時代特定的審美取向。總的來說,魏晉服飾崇尚飄逸灑脫,大開大合。

魏晉時期的士大夫喜歡穿大袖寬衫,上自王公名士,下及文人儒生,無不大袖翩翩。衫子的穿法也非常隨意,有的敞開領襟,有的袒胸露臂。這種不拘禮法、崇尚自由的服裝風格就是在當時的文化思潮下產生的。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戴冠、穿大袖衫的魏晉男子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基本上仍按本族習俗穿著服裝。以後受漢文化的影響,模仿起漢代的典章制度及帝王百官的服飾威儀,也穿起漢族服裝。公元494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群臣遷都洛陽,全面推行漢化政策,鼓勵鮮卑和漢族同化,禁止三十歲以下在朝人士講鮮卑語,禁止鮮卑士民穿著胡服;不久,又頒佈了更大規模的服制改革。孝文帝親自穿著漢族的袞冕衣裳祭祀朝會,並參照漢魏服制制定了五品以上職官的各種禮服及佩綬制度。

中原人民也從北方少數民族那裡吸取了不少服飾精華,紛紛將衣服裁製得更加緊身適體。西北少數民族的服裝──胡服,漸成為社會上的普遍裝束,中原及江南士庶多胡人打扮,不僅用於家居閒處,而且還用於禮見朝會。

帝國雄風中服飾魅力的彰顯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中國封建文化達到巔峰。在唐代近三百年曆史中,曾有過“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兩個高度發展的階段。尤其在初唐至盛唐一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整個國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唐朝首都長安,不僅是當時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會和東西文化交流的樞紐。燦爛的中國文化——包括服飾文化,通過使者與商人的穿梭往來傳遍世界,直至今日,中國東鄰地區的一些國家,仍將隋唐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禮服,可見影響之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唐代雲頭錦鞋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

公元621年,朝廷頒佈衣服之令,初步擬定了冠服制度。公元624年,又對原有的服制作了修訂,重新頒佈了新的律令——《武德衣服令》,自此唐朝服飾有章可循。按新令規定,皇帝之服有大裘冕、袞冕等14種,皇后之服有褘衣、鞠衣及鈿釵衣3種,文武百官之服有袞冕、繡冕等10種,命婦之服有翟衣、鈿釵禮衣等6種。這套服制制定以後為後世沿襲,各朝雖然都作過修訂,但總體上變化不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袞冕服的帝王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

這一時期女性的服飾裝扮,瑰麗美豔,風格大膽開放,是文化上的交流與融合在服裝上的體現。初唐婦女的服飾,上穿窄袖短襦,下著緊身長裙。裙腰束至腋下,腰間繫扎絲帛之帶。以後數百年間,雖屢經變化,但始終保持這一特色,即使在胡服盛行之時,這種服式也沒有被廢棄。盛唐以後,還出現一種“綺羅纖縷見肌膚”的服裝:上身不穿內衣,以裙腰遮住雙乳,外用輕紗蔽體,這種裝扮在中晚唐貴族婦女中特別流行,並一直延續到五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綺羅衫的唐代女子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

唐代絲綢生產達到歷史高峰,開元天寶年間,朝廷收入絲織品就達740餘萬匹,為中國曆代絲綢貢賦最高值。長安就有少府監織染署,掖庭局、貴妃院及內作使等機構下設官營絲綢作坊。全國的絲綢生產空前擴大,無論在織造技術或是圖案紋樣上都有新的、重大的變化,其品種之豐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為當時千般奢華的服飾競豔提供了充足多樣的質料。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窄袖短襦、長裙的唐代女子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女俑

程朱理學影響下的服飾變異

公元960年,趙匡胤稱帝,建立宋朝。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動亂不安的政治局面,中國社會出現了一段承平時期,經濟、文化都有所發展,都市的商業經濟也漸趨發達。然而宋王朝在初期短暫的繁榮過後,便陷入了與遼、金、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峙的局面。在內憂外患的政治現實之下,宋朝政府依然對制定服制十分重視,不斷調整服飾禮制。公元961年,以《周禮》為藍本的服飾體系正式頒行,並實行了70餘年,以後又經過多次修訂。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宋代纏足婦女所穿的三寸金蓮 福建福州黃升墓出土

程朱理學在宋代具有較高的思想地位,它強調封建的倫理綱常,力戒浮華侈靡。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人們的審美意識有較大改變。社會輿論普遍認為衣冠服飾不應過分華麗,而應崇尚簡樸,尤其是婦女服飾,應淡然素雅。各朝皇帝也三令五申,整飭服飾務從簡樸,不得奢僭。宋寧宗嘉泰年間,朝廷還將宮中婦女的金翠首飾堆放至街道上點火焚燒,以示崇簡決心。在理學思想的影響和法令禁律的規範下,宋代的衣冠服飾總體上顯得拘謹保守,款式變化不多,色彩也不夠豐富,和唐代形成鮮明的對比。歷經了盛唐的絢麗之後,宋代的服飾風格走向了質樸、潔淨和自然。

從宋代開始,中國婦女中出現了纏足陋習。纏足婦女所穿的鞋履以纖小為尚,和唐代婦女的笏頭履、雲頭履迥然不同。這種鞋子的鞋頭大多做得很尖,如蓮花之瓣,因有“三寸金蓮”的形容。這種戕害婦女身體的纏足之風在中國一直延續了上千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開始逐漸廢除。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素雅的宋代女裝 明·仇英臨宋人《妃子浴兒圖》

民族服飾的交流與融合

公元10世紀前後,中國歷史上除了宋朝政權以外,還先後建立過遼、西夏、金、元等政權。這些都是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政權:遼由契丹族建立,西夏由党項族建立,金由女真族建立,元由蒙古族建立。這些民族取得政權後,一方面從漢族服飾中吸取精華,不斷完善本族服制;一方面依仗武力,在其統治地區強制推行本族服制,致使漢族服飾全面胡化,服裝功能也從注重禮儀轉向注重實用。

契丹在建國以前,世居遼河流域,以遊牧狩獵為業,生活得非常艱苦。由於契丹是一個從氏族社會跳躍到封建社會的民族,早期服飾只以獸皮裹身,一直到立國前夕,才學會種植桑麻,紡織布帛,穿著起布制的衣服。太祖耶律阿保機在北方稱帝時,衣冠服制尚未具備。公元916,阿保機建立了遼國,於公元938年頒佈服制,在後晉服制的基礎上創立自己的衣冠服制。以遼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皇帝、漢官俱穿漢服,太后及契丹臣僚則穿胡服,採取了兩種不同的體制。

"

服飾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美稱,服飾文化更是體現著這個偉大東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量。在東方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用服飾來妝扮自己的身體、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和彰顯著自己的身份,用服飾來標示彼此關係、融入共同的社會生活。潮起潮落,歷代服飾的傳承,不僅在服飾藝術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時代,同時也像活化石一樣反映著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民俗。一部服飾史,既是一部華夏民族的物質文明發展史,又是一部炎黃兒女的共同生活記憶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撰文、供圖丨高春明(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服飾史專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明代皇后的鳳冠 北京昌平定陵出土

服飾藝術從荒蠻中走出

遠古時期,中國先民從茹毛飲血的混沌時代邁開了走向文明的腳步,開始了服飾文化的創造。與漁獵、採集的生產生活方式相一致,他們以動物皮毛為服飾的“原料”,製作出了避寒遮羞的最早服裝。最初的先民衣式,僅僅是一塊圍繫於下腹至隱私部位的皮毛。從遮前到蔽後,從禦寒到遮羞,“衣冠王國”的服飾從最初的這塊皮毛開始了漫長的演化。

衣和裳是中國古代先民服裝中最為基本的一種形式。他們最初是圍系在下腹的皮毛,既可用來護腹,又可用於遮羞,雖然形制比較簡單,但卻從赤身裸體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後來布帛產生,服裝之制逐漸完善,人們仍然在下腹部位圍系一塊長條狀皮革飾物,叫蔽膝,就是為了表示對先民所創衣式的紀念。這種飾物後來被一種前後分成兩片的圍裙狀服裝替代,這就是裳。下體之服出現之後,人們又對上體之服進行創造性嘗試,將大塊獸皮割下,以動物的韌帶或植物的葛藤為線,用骨錐、骨針等工具穿綴縫合,製成背心式服裝,這樣就形成了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毛線氈帽 新疆若羌縣樓蘭遺址出土

伴隨著衣裳的產生,原始的帽子、褲子、鞋履等也都相繼產生。最初的帽子和衣服一樣,也是用毛皮製成的。原始的褲子只能包裹在腿部,也用毛皮製成,既可保暖,又兼有防護功能,可防止荊棘刺傷皮膚。早期的鞋履或用皮製,或用草編製成,同樣具有保暖和防護功能。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獸皮衣裳的伏羲 宋·馬麟《歷代帝王像》

衣冠之治的初步建立

公元前22世紀末,夏朝建立。至公元前16世紀,商湯推翻夏朝,建立起商朝。從商代開始,中國的冠服制度開始初步建立,服裝初步具有劃分身份等級的功能。殷商時期社會生產力普遍較為低下,大規模的絲織生產尚未得以確立。人們普遍穿著樸素,一般百姓製作衣服所用材料主要為粗布和毛褐。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取代商建立政權,社會生產力比之商代有大幅度進步,尤其是周代的紡織技藝大大提高,國家出現了專門為貴族生產絲綢的作坊,絲綢的規模性生產從此開始。衣冠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逐步完善。被後世尊為圭臬的《周禮》完成了周代衣冠服飾制度系統的完整建構,從此,上自天子卿士,下及庶民百姓,衣帽服飾各有等差,衣冠服飾貴賤有別、尊卑有序的服飾等級系統運行起來。到了周代後期,奴隸社會土崩瓦解,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冠服制度又被納入了“禮治”的範疇,作為禮儀的表現形式,成為國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戰國刺繡鑲錦邊服裝 湖北江陵馬山楚墓出土

春秋戰國相交之際,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隸制度。在這段時期裡,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與這種政治風雲相適應,各階級、階層和集團的代表人物都從本身的利益出發,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張和哲學理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對當時衣冠服飾制度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這個時期的服飾形制異彩紛呈,各異其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秦代馭手服飾 陝西臨潼兵馬俑坑出土

禮崩樂壞後衣冠制度的重建

公元前221年,秦國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篤信陰陽五行學說,建國伊始,秦統一各諸侯國的車馬服飾制度,改變了戰國時期各項制度混雜的混亂局面。秦的統一隻有短短十五年,系統的服飾制度尚未健全。受陰陽學說的影響,秦朝服飾崇尚黑色,舉國以黑色服裝為貴,但服裝在款式上還是延續了春秋時期的基本形式。

隨著大漢王朝的一統天下,衣冠制度走入了新的時期。釐定服制、修訂冠帽、整飭佩綬,禮崩樂壞後的冠服體系第一次在大一統的王朝中復興。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絲路開通,中原華夏服飾文化第一次越過西域古道上四起的煙塵,穿行於亞洲與歐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漢代印花敷彩襜褕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

漢初建國,衣冠制度還未完備,帝王百官參加祭祀,仍沿用秦朝舊制,不分尊卑,都穿黑色之衣。直到公元59年,才根據文獻記載,正式議定了車服制度。上自帝王諸侯,下及士庶百姓,衣冠服飾各有等差。

服飾的職別等級,尤其體現在冠帽和佩綬之上。漢代冠式豐富,名目繁多,這些冠式是區別身份等級的重要標誌,需要根據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場合進行佩戴。如帝王與臣僚出席重大祭祀儀式時戴冕冠,文官、儒士上朝時戴進賢冠等。

隨著政權的鞏固、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社會風尚發生了顯著變化。人們對裝飾的要求越來越高,穿著打扮日趨華麗。史稱漢文帝提倡儉樸,反對奢侈,自己所穿服裝十分樸素,而京師貴戚服飾卻“奢過王制”。在一些貴族家庭,連地位卑下的奴僕侍從服裝都用文組彩牒、錦繡綺紈,所佩飾物也十分珍異,犀象珠玉,琥珀玳瑁,金銀錯鏤,無不窮極。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胡服的北周男子 陝西西安安迦墓出土石榻彩繪

飄逸灑脫的魏晉風度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多種服飾文化相碰撞與融合的時代。戰爭頻仍、王朝更迭、社會動盪、民眾遷徙,多民族的文化傳播與融合正是在這種風雲變幻的年代開始。中原人民與北方各少數民族互相影響,服飾風尚發生顯著的變化;佛教的傳播,玄學的盛行,各種思想文化風起雲湧,折射出時代特定的審美取向。總的來說,魏晉服飾崇尚飄逸灑脫,大開大合。

魏晉時期的士大夫喜歡穿大袖寬衫,上自王公名士,下及文人儒生,無不大袖翩翩。衫子的穿法也非常隨意,有的敞開領襟,有的袒胸露臂。這種不拘禮法、崇尚自由的服裝風格就是在當時的文化思潮下產生的。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戴冠、穿大袖衫的魏晉男子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基本上仍按本族習俗穿著服裝。以後受漢文化的影響,模仿起漢代的典章制度及帝王百官的服飾威儀,也穿起漢族服裝。公元494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群臣遷都洛陽,全面推行漢化政策,鼓勵鮮卑和漢族同化,禁止三十歲以下在朝人士講鮮卑語,禁止鮮卑士民穿著胡服;不久,又頒佈了更大規模的服制改革。孝文帝親自穿著漢族的袞冕衣裳祭祀朝會,並參照漢魏服制制定了五品以上職官的各種禮服及佩綬制度。

中原人民也從北方少數民族那裡吸取了不少服飾精華,紛紛將衣服裁製得更加緊身適體。西北少數民族的服裝──胡服,漸成為社會上的普遍裝束,中原及江南士庶多胡人打扮,不僅用於家居閒處,而且還用於禮見朝會。

帝國雄風中服飾魅力的彰顯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中國封建文化達到巔峰。在唐代近三百年曆史中,曾有過“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兩個高度發展的階段。尤其在初唐至盛唐一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整個國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唐朝首都長安,不僅是當時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會和東西文化交流的樞紐。燦爛的中國文化——包括服飾文化,通過使者與商人的穿梭往來傳遍世界,直至今日,中國東鄰地區的一些國家,仍將隋唐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禮服,可見影響之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唐代雲頭錦鞋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

公元621年,朝廷頒佈衣服之令,初步擬定了冠服制度。公元624年,又對原有的服制作了修訂,重新頒佈了新的律令——《武德衣服令》,自此唐朝服飾有章可循。按新令規定,皇帝之服有大裘冕、袞冕等14種,皇后之服有褘衣、鞠衣及鈿釵衣3種,文武百官之服有袞冕、繡冕等10種,命婦之服有翟衣、鈿釵禮衣等6種。這套服制制定以後為後世沿襲,各朝雖然都作過修訂,但總體上變化不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袞冕服的帝王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

這一時期女性的服飾裝扮,瑰麗美豔,風格大膽開放,是文化上的交流與融合在服裝上的體現。初唐婦女的服飾,上穿窄袖短襦,下著緊身長裙。裙腰束至腋下,腰間繫扎絲帛之帶。以後數百年間,雖屢經變化,但始終保持這一特色,即使在胡服盛行之時,這種服式也沒有被廢棄。盛唐以後,還出現一種“綺羅纖縷見肌膚”的服裝:上身不穿內衣,以裙腰遮住雙乳,外用輕紗蔽體,這種裝扮在中晚唐貴族婦女中特別流行,並一直延續到五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綺羅衫的唐代女子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

唐代絲綢生產達到歷史高峰,開元天寶年間,朝廷收入絲織品就達740餘萬匹,為中國曆代絲綢貢賦最高值。長安就有少府監織染署,掖庭局、貴妃院及內作使等機構下設官營絲綢作坊。全國的絲綢生產空前擴大,無論在織造技術或是圖案紋樣上都有新的、重大的變化,其品種之豐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為當時千般奢華的服飾競豔提供了充足多樣的質料。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窄袖短襦、長裙的唐代女子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女俑

程朱理學影響下的服飾變異

公元960年,趙匡胤稱帝,建立宋朝。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動亂不安的政治局面,中國社會出現了一段承平時期,經濟、文化都有所發展,都市的商業經濟也漸趨發達。然而宋王朝在初期短暫的繁榮過後,便陷入了與遼、金、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峙的局面。在內憂外患的政治現實之下,宋朝政府依然對制定服制十分重視,不斷調整服飾禮制。公元961年,以《周禮》為藍本的服飾體系正式頒行,並實行了70餘年,以後又經過多次修訂。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宋代纏足婦女所穿的三寸金蓮 福建福州黃升墓出土

程朱理學在宋代具有較高的思想地位,它強調封建的倫理綱常,力戒浮華侈靡。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人們的審美意識有較大改變。社會輿論普遍認為衣冠服飾不應過分華麗,而應崇尚簡樸,尤其是婦女服飾,應淡然素雅。各朝皇帝也三令五申,整飭服飾務從簡樸,不得奢僭。宋寧宗嘉泰年間,朝廷還將宮中婦女的金翠首飾堆放至街道上點火焚燒,以示崇簡決心。在理學思想的影響和法令禁律的規範下,宋代的衣冠服飾總體上顯得拘謹保守,款式變化不多,色彩也不夠豐富,和唐代形成鮮明的對比。歷經了盛唐的絢麗之後,宋代的服飾風格走向了質樸、潔淨和自然。

從宋代開始,中國婦女中出現了纏足陋習。纏足婦女所穿的鞋履以纖小為尚,和唐代婦女的笏頭履、雲頭履迥然不同。這種鞋子的鞋頭大多做得很尖,如蓮花之瓣,因有“三寸金蓮”的形容。這種戕害婦女身體的纏足之風在中國一直延續了上千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開始逐漸廢除。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素雅的宋代女裝 明·仇英臨宋人《妃子浴兒圖》

民族服飾的交流與融合

公元10世紀前後,中國歷史上除了宋朝政權以外,還先後建立過遼、西夏、金、元等政權。這些都是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政權:遼由契丹族建立,西夏由党項族建立,金由女真族建立,元由蒙古族建立。這些民族取得政權後,一方面從漢族服飾中吸取精華,不斷完善本族服制;一方面依仗武力,在其統治地區強制推行本族服制,致使漢族服飾全面胡化,服裝功能也從注重禮儀轉向注重實用。

契丹在建國以前,世居遼河流域,以遊牧狩獵為業,生活得非常艱苦。由於契丹是一個從氏族社會跳躍到封建社會的民族,早期服飾只以獸皮裹身,一直到立國前夕,才學會種植桑麻,紡織布帛,穿著起布制的衣服。太祖耶律阿保機在北方稱帝時,衣冠服制尚未具備。公元916,阿保機建立了遼國,於公元938年頒佈服制,在後晉服制的基礎上創立自己的衣冠服制。以遼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皇帝、漢官俱穿漢服,太后及契丹臣僚則穿胡服,採取了兩種不同的體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金代貴族的雲鶴紋織金錦棉袍 黑龍江阿城齊國王墓出土

党項為羌族中的一支,原居於析支,北周後期勢力逐漸擴大,隋唐時內附於中原王朝,向中原王朝稱臣。公元1038年,元昊立國稱帝,建國號為大夏。党項原為遊牧民族,以武功立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西夏政權建立之後,十分仰慕漢族文化,逐漸崇尚起儒學,在衣冠服飾上建立了兼具中原漢族與本民族特色的服飾制度。

女真族長期生活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和長白山地區,隋唐時期還過著原始的氏族部落生活,以漁獵為生。公元1115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稱帝,定國號為大金。統治北中國大部分地區一百餘年。金人剛進入燕地時,輿服效仿遼代做法,也分南、北兩制,後得宋朝半壁江山,遂參酌宋朝服制而略加變易。公元1140年,制定冠服之制,上自皇帝冕服、朝服,皇后冠服,下及臣僚朝服、常服一一定明。大定年間,又補充了百官公服及庶民之服。至此,金代服制基本具備。

"

服飾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美稱,服飾文化更是體現著這個偉大東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量。在東方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用服飾來妝扮自己的身體、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和彰顯著自己的身份,用服飾來標示彼此關係、融入共同的社會生活。潮起潮落,歷代服飾的傳承,不僅在服飾藝術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時代,同時也像活化石一樣反映著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民俗。一部服飾史,既是一部華夏民族的物質文明發展史,又是一部炎黃兒女的共同生活記憶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撰文、供圖丨高春明(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服飾史專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明代皇后的鳳冠 北京昌平定陵出土

服飾藝術從荒蠻中走出

遠古時期,中國先民從茹毛飲血的混沌時代邁開了走向文明的腳步,開始了服飾文化的創造。與漁獵、採集的生產生活方式相一致,他們以動物皮毛為服飾的“原料”,製作出了避寒遮羞的最早服裝。最初的先民衣式,僅僅是一塊圍繫於下腹至隱私部位的皮毛。從遮前到蔽後,從禦寒到遮羞,“衣冠王國”的服飾從最初的這塊皮毛開始了漫長的演化。

衣和裳是中國古代先民服裝中最為基本的一種形式。他們最初是圍系在下腹的皮毛,既可用來護腹,又可用於遮羞,雖然形制比較簡單,但卻從赤身裸體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後來布帛產生,服裝之制逐漸完善,人們仍然在下腹部位圍系一塊長條狀皮革飾物,叫蔽膝,就是為了表示對先民所創衣式的紀念。這種飾物後來被一種前後分成兩片的圍裙狀服裝替代,這就是裳。下體之服出現之後,人們又對上體之服進行創造性嘗試,將大塊獸皮割下,以動物的韌帶或植物的葛藤為線,用骨錐、骨針等工具穿綴縫合,製成背心式服裝,這樣就形成了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毛線氈帽 新疆若羌縣樓蘭遺址出土

伴隨著衣裳的產生,原始的帽子、褲子、鞋履等也都相繼產生。最初的帽子和衣服一樣,也是用毛皮製成的。原始的褲子只能包裹在腿部,也用毛皮製成,既可保暖,又兼有防護功能,可防止荊棘刺傷皮膚。早期的鞋履或用皮製,或用草編製成,同樣具有保暖和防護功能。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獸皮衣裳的伏羲 宋·馬麟《歷代帝王像》

衣冠之治的初步建立

公元前22世紀末,夏朝建立。至公元前16世紀,商湯推翻夏朝,建立起商朝。從商代開始,中國的冠服制度開始初步建立,服裝初步具有劃分身份等級的功能。殷商時期社會生產力普遍較為低下,大規模的絲織生產尚未得以確立。人們普遍穿著樸素,一般百姓製作衣服所用材料主要為粗布和毛褐。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取代商建立政權,社會生產力比之商代有大幅度進步,尤其是周代的紡織技藝大大提高,國家出現了專門為貴族生產絲綢的作坊,絲綢的規模性生產從此開始。衣冠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逐步完善。被後世尊為圭臬的《周禮》完成了周代衣冠服飾制度系統的完整建構,從此,上自天子卿士,下及庶民百姓,衣帽服飾各有等差,衣冠服飾貴賤有別、尊卑有序的服飾等級系統運行起來。到了周代後期,奴隸社會土崩瓦解,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冠服制度又被納入了“禮治”的範疇,作為禮儀的表現形式,成為國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戰國刺繡鑲錦邊服裝 湖北江陵馬山楚墓出土

春秋戰國相交之際,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隸制度。在這段時期裡,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與這種政治風雲相適應,各階級、階層和集團的代表人物都從本身的利益出發,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張和哲學理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對當時衣冠服飾制度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這個時期的服飾形制異彩紛呈,各異其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秦代馭手服飾 陝西臨潼兵馬俑坑出土

禮崩樂壞後衣冠制度的重建

公元前221年,秦國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篤信陰陽五行學說,建國伊始,秦統一各諸侯國的車馬服飾制度,改變了戰國時期各項制度混雜的混亂局面。秦的統一隻有短短十五年,系統的服飾制度尚未健全。受陰陽學說的影響,秦朝服飾崇尚黑色,舉國以黑色服裝為貴,但服裝在款式上還是延續了春秋時期的基本形式。

隨著大漢王朝的一統天下,衣冠制度走入了新的時期。釐定服制、修訂冠帽、整飭佩綬,禮崩樂壞後的冠服體系第一次在大一統的王朝中復興。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絲路開通,中原華夏服飾文化第一次越過西域古道上四起的煙塵,穿行於亞洲與歐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漢代印花敷彩襜褕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

漢初建國,衣冠制度還未完備,帝王百官參加祭祀,仍沿用秦朝舊制,不分尊卑,都穿黑色之衣。直到公元59年,才根據文獻記載,正式議定了車服制度。上自帝王諸侯,下及士庶百姓,衣冠服飾各有等差。

服飾的職別等級,尤其體現在冠帽和佩綬之上。漢代冠式豐富,名目繁多,這些冠式是區別身份等級的重要標誌,需要根據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場合進行佩戴。如帝王與臣僚出席重大祭祀儀式時戴冕冠,文官、儒士上朝時戴進賢冠等。

隨著政權的鞏固、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社會風尚發生了顯著變化。人們對裝飾的要求越來越高,穿著打扮日趨華麗。史稱漢文帝提倡儉樸,反對奢侈,自己所穿服裝十分樸素,而京師貴戚服飾卻“奢過王制”。在一些貴族家庭,連地位卑下的奴僕侍從服裝都用文組彩牒、錦繡綺紈,所佩飾物也十分珍異,犀象珠玉,琥珀玳瑁,金銀錯鏤,無不窮極。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胡服的北周男子 陝西西安安迦墓出土石榻彩繪

飄逸灑脫的魏晉風度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多種服飾文化相碰撞與融合的時代。戰爭頻仍、王朝更迭、社會動盪、民眾遷徙,多民族的文化傳播與融合正是在這種風雲變幻的年代開始。中原人民與北方各少數民族互相影響,服飾風尚發生顯著的變化;佛教的傳播,玄學的盛行,各種思想文化風起雲湧,折射出時代特定的審美取向。總的來說,魏晉服飾崇尚飄逸灑脫,大開大合。

魏晉時期的士大夫喜歡穿大袖寬衫,上自王公名士,下及文人儒生,無不大袖翩翩。衫子的穿法也非常隨意,有的敞開領襟,有的袒胸露臂。這種不拘禮法、崇尚自由的服裝風格就是在當時的文化思潮下產生的。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戴冠、穿大袖衫的魏晉男子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基本上仍按本族習俗穿著服裝。以後受漢文化的影響,模仿起漢代的典章制度及帝王百官的服飾威儀,也穿起漢族服裝。公元494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群臣遷都洛陽,全面推行漢化政策,鼓勵鮮卑和漢族同化,禁止三十歲以下在朝人士講鮮卑語,禁止鮮卑士民穿著胡服;不久,又頒佈了更大規模的服制改革。孝文帝親自穿著漢族的袞冕衣裳祭祀朝會,並參照漢魏服制制定了五品以上職官的各種禮服及佩綬制度。

中原人民也從北方少數民族那裡吸取了不少服飾精華,紛紛將衣服裁製得更加緊身適體。西北少數民族的服裝──胡服,漸成為社會上的普遍裝束,中原及江南士庶多胡人打扮,不僅用於家居閒處,而且還用於禮見朝會。

帝國雄風中服飾魅力的彰顯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中國封建文化達到巔峰。在唐代近三百年曆史中,曾有過“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兩個高度發展的階段。尤其在初唐至盛唐一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整個國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唐朝首都長安,不僅是當時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會和東西文化交流的樞紐。燦爛的中國文化——包括服飾文化,通過使者與商人的穿梭往來傳遍世界,直至今日,中國東鄰地區的一些國家,仍將隋唐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禮服,可見影響之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唐代雲頭錦鞋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

公元621年,朝廷頒佈衣服之令,初步擬定了冠服制度。公元624年,又對原有的服制作了修訂,重新頒佈了新的律令——《武德衣服令》,自此唐朝服飾有章可循。按新令規定,皇帝之服有大裘冕、袞冕等14種,皇后之服有褘衣、鞠衣及鈿釵衣3種,文武百官之服有袞冕、繡冕等10種,命婦之服有翟衣、鈿釵禮衣等6種。這套服制制定以後為後世沿襲,各朝雖然都作過修訂,但總體上變化不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袞冕服的帝王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

這一時期女性的服飾裝扮,瑰麗美豔,風格大膽開放,是文化上的交流與融合在服裝上的體現。初唐婦女的服飾,上穿窄袖短襦,下著緊身長裙。裙腰束至腋下,腰間繫扎絲帛之帶。以後數百年間,雖屢經變化,但始終保持這一特色,即使在胡服盛行之時,這種服式也沒有被廢棄。盛唐以後,還出現一種“綺羅纖縷見肌膚”的服裝:上身不穿內衣,以裙腰遮住雙乳,外用輕紗蔽體,這種裝扮在中晚唐貴族婦女中特別流行,並一直延續到五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綺羅衫的唐代女子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

唐代絲綢生產達到歷史高峰,開元天寶年間,朝廷收入絲織品就達740餘萬匹,為中國曆代絲綢貢賦最高值。長安就有少府監織染署,掖庭局、貴妃院及內作使等機構下設官營絲綢作坊。全國的絲綢生產空前擴大,無論在織造技術或是圖案紋樣上都有新的、重大的變化,其品種之豐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為當時千般奢華的服飾競豔提供了充足多樣的質料。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窄袖短襦、長裙的唐代女子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女俑

程朱理學影響下的服飾變異

公元960年,趙匡胤稱帝,建立宋朝。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動亂不安的政治局面,中國社會出現了一段承平時期,經濟、文化都有所發展,都市的商業經濟也漸趨發達。然而宋王朝在初期短暫的繁榮過後,便陷入了與遼、金、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峙的局面。在內憂外患的政治現實之下,宋朝政府依然對制定服制十分重視,不斷調整服飾禮制。公元961年,以《周禮》為藍本的服飾體系正式頒行,並實行了70餘年,以後又經過多次修訂。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宋代纏足婦女所穿的三寸金蓮 福建福州黃升墓出土

程朱理學在宋代具有較高的思想地位,它強調封建的倫理綱常,力戒浮華侈靡。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人們的審美意識有較大改變。社會輿論普遍認為衣冠服飾不應過分華麗,而應崇尚簡樸,尤其是婦女服飾,應淡然素雅。各朝皇帝也三令五申,整飭服飾務從簡樸,不得奢僭。宋寧宗嘉泰年間,朝廷還將宮中婦女的金翠首飾堆放至街道上點火焚燒,以示崇簡決心。在理學思想的影響和法令禁律的規範下,宋代的衣冠服飾總體上顯得拘謹保守,款式變化不多,色彩也不夠豐富,和唐代形成鮮明的對比。歷經了盛唐的絢麗之後,宋代的服飾風格走向了質樸、潔淨和自然。

從宋代開始,中國婦女中出現了纏足陋習。纏足婦女所穿的鞋履以纖小為尚,和唐代婦女的笏頭履、雲頭履迥然不同。這種鞋子的鞋頭大多做得很尖,如蓮花之瓣,因有“三寸金蓮”的形容。這種戕害婦女身體的纏足之風在中國一直延續了上千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開始逐漸廢除。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素雅的宋代女裝 明·仇英臨宋人《妃子浴兒圖》

民族服飾的交流與融合

公元10世紀前後,中國歷史上除了宋朝政權以外,還先後建立過遼、西夏、金、元等政權。這些都是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政權:遼由契丹族建立,西夏由党項族建立,金由女真族建立,元由蒙古族建立。這些民族取得政權後,一方面從漢族服飾中吸取精華,不斷完善本族服制;一方面依仗武力,在其統治地區強制推行本族服制,致使漢族服飾全面胡化,服裝功能也從注重禮儀轉向注重實用。

契丹在建國以前,世居遼河流域,以遊牧狩獵為業,生活得非常艱苦。由於契丹是一個從氏族社會跳躍到封建社會的民族,早期服飾只以獸皮裹身,一直到立國前夕,才學會種植桑麻,紡織布帛,穿著起布制的衣服。太祖耶律阿保機在北方稱帝時,衣冠服制尚未具備。公元916,阿保機建立了遼國,於公元938年頒佈服制,在後晉服制的基礎上創立自己的衣冠服制。以遼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皇帝、漢官俱穿漢服,太后及契丹臣僚則穿胡服,採取了兩種不同的體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金代貴族的雲鶴紋織金錦棉袍 黑龍江阿城齊國王墓出土

党項為羌族中的一支,原居於析支,北周後期勢力逐漸擴大,隋唐時內附於中原王朝,向中原王朝稱臣。公元1038年,元昊立國稱帝,建國號為大夏。党項原為遊牧民族,以武功立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西夏政權建立之後,十分仰慕漢族文化,逐漸崇尚起儒學,在衣冠服飾上建立了兼具中原漢族與本民族特色的服飾制度。

女真族長期生活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和長白山地區,隋唐時期還過著原始的氏族部落生活,以漁獵為生。公元1115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稱帝,定國號為大金。統治北中國大部分地區一百餘年。金人剛進入燕地時,輿服效仿遼代做法,也分南、北兩制,後得宋朝半壁江山,遂參酌宋朝服制而略加變易。公元1140年,制定冠服之制,上自皇帝冕服、朝服,皇后冠服,下及臣僚朝服、常服一一定明。大定年間,又補充了百官公服及庶民之服。至此,金代服制基本具備。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戴暖帽、穿織金錦龍袍的元代帝王 元·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

蒙古人原來長期生活在黑龍江額爾古納河岸的深山密林之中,後遷徙至漠北草原,與當地的突厥、回紇部落雜處,散居成許多互不相屬的部落,經過近百年的吞併掠奪,最後由成吉思汗完成蒙古族的統一。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公元1271年,建國號為大元。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以遊牧為主,衣冠服飾較漢族簡樸,入主中原後,在生活習俗上受漢族影響較深,服飾日益講究。元初立國,初創各項制度,冠服車輿保留原有特色。元世祖統一天下後,近取金宋,遠法漢唐,依然未能完善冠服制度;至英宗時冠服制度才完備,上而天子冕服、腰輿、儀衛、隊仗,下而百官祭服、朝服以至士庶百姓服色一一定明,井然有序。

這些少數民族雖然在服飾制度上取法中原,但在服飾元素與特質上,依然保留著本民族的特色,具有明顯識別性。

"

服飾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美稱,服飾文化更是體現著這個偉大東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量。在東方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用服飾來妝扮自己的身體、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和彰顯著自己的身份,用服飾來標示彼此關係、融入共同的社會生活。潮起潮落,歷代服飾的傳承,不僅在服飾藝術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時代,同時也像活化石一樣反映著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民俗。一部服飾史,既是一部華夏民族的物質文明發展史,又是一部炎黃兒女的共同生活記憶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撰文、供圖丨高春明(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服飾史專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明代皇后的鳳冠 北京昌平定陵出土

服飾藝術從荒蠻中走出

遠古時期,中國先民從茹毛飲血的混沌時代邁開了走向文明的腳步,開始了服飾文化的創造。與漁獵、採集的生產生活方式相一致,他們以動物皮毛為服飾的“原料”,製作出了避寒遮羞的最早服裝。最初的先民衣式,僅僅是一塊圍繫於下腹至隱私部位的皮毛。從遮前到蔽後,從禦寒到遮羞,“衣冠王國”的服飾從最初的這塊皮毛開始了漫長的演化。

衣和裳是中國古代先民服裝中最為基本的一種形式。他們最初是圍系在下腹的皮毛,既可用來護腹,又可用於遮羞,雖然形制比較簡單,但卻從赤身裸體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後來布帛產生,服裝之制逐漸完善,人們仍然在下腹部位圍系一塊長條狀皮革飾物,叫蔽膝,就是為了表示對先民所創衣式的紀念。這種飾物後來被一種前後分成兩片的圍裙狀服裝替代,這就是裳。下體之服出現之後,人們又對上體之服進行創造性嘗試,將大塊獸皮割下,以動物的韌帶或植物的葛藤為線,用骨錐、骨針等工具穿綴縫合,製成背心式服裝,這樣就形成了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毛線氈帽 新疆若羌縣樓蘭遺址出土

伴隨著衣裳的產生,原始的帽子、褲子、鞋履等也都相繼產生。最初的帽子和衣服一樣,也是用毛皮製成的。原始的褲子只能包裹在腿部,也用毛皮製成,既可保暖,又兼有防護功能,可防止荊棘刺傷皮膚。早期的鞋履或用皮製,或用草編製成,同樣具有保暖和防護功能。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獸皮衣裳的伏羲 宋·馬麟《歷代帝王像》

衣冠之治的初步建立

公元前22世紀末,夏朝建立。至公元前16世紀,商湯推翻夏朝,建立起商朝。從商代開始,中國的冠服制度開始初步建立,服裝初步具有劃分身份等級的功能。殷商時期社會生產力普遍較為低下,大規模的絲織生產尚未得以確立。人們普遍穿著樸素,一般百姓製作衣服所用材料主要為粗布和毛褐。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取代商建立政權,社會生產力比之商代有大幅度進步,尤其是周代的紡織技藝大大提高,國家出現了專門為貴族生產絲綢的作坊,絲綢的規模性生產從此開始。衣冠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逐步完善。被後世尊為圭臬的《周禮》完成了周代衣冠服飾制度系統的完整建構,從此,上自天子卿士,下及庶民百姓,衣帽服飾各有等差,衣冠服飾貴賤有別、尊卑有序的服飾等級系統運行起來。到了周代後期,奴隸社會土崩瓦解,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冠服制度又被納入了“禮治”的範疇,作為禮儀的表現形式,成為國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戰國刺繡鑲錦邊服裝 湖北江陵馬山楚墓出土

春秋戰國相交之際,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隸制度。在這段時期裡,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與這種政治風雲相適應,各階級、階層和集團的代表人物都從本身的利益出發,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張和哲學理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對當時衣冠服飾制度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這個時期的服飾形制異彩紛呈,各異其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秦代馭手服飾 陝西臨潼兵馬俑坑出土

禮崩樂壞後衣冠制度的重建

公元前221年,秦國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篤信陰陽五行學說,建國伊始,秦統一各諸侯國的車馬服飾制度,改變了戰國時期各項制度混雜的混亂局面。秦的統一隻有短短十五年,系統的服飾制度尚未健全。受陰陽學說的影響,秦朝服飾崇尚黑色,舉國以黑色服裝為貴,但服裝在款式上還是延續了春秋時期的基本形式。

隨著大漢王朝的一統天下,衣冠制度走入了新的時期。釐定服制、修訂冠帽、整飭佩綬,禮崩樂壞後的冠服體系第一次在大一統的王朝中復興。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絲路開通,中原華夏服飾文化第一次越過西域古道上四起的煙塵,穿行於亞洲與歐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漢代印花敷彩襜褕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

漢初建國,衣冠制度還未完備,帝王百官參加祭祀,仍沿用秦朝舊制,不分尊卑,都穿黑色之衣。直到公元59年,才根據文獻記載,正式議定了車服制度。上自帝王諸侯,下及士庶百姓,衣冠服飾各有等差。

服飾的職別等級,尤其體現在冠帽和佩綬之上。漢代冠式豐富,名目繁多,這些冠式是區別身份等級的重要標誌,需要根據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場合進行佩戴。如帝王與臣僚出席重大祭祀儀式時戴冕冠,文官、儒士上朝時戴進賢冠等。

隨著政權的鞏固、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社會風尚發生了顯著變化。人們對裝飾的要求越來越高,穿著打扮日趨華麗。史稱漢文帝提倡儉樸,反對奢侈,自己所穿服裝十分樸素,而京師貴戚服飾卻“奢過王制”。在一些貴族家庭,連地位卑下的奴僕侍從服裝都用文組彩牒、錦繡綺紈,所佩飾物也十分珍異,犀象珠玉,琥珀玳瑁,金銀錯鏤,無不窮極。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胡服的北周男子 陝西西安安迦墓出土石榻彩繪

飄逸灑脫的魏晉風度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多種服飾文化相碰撞與融合的時代。戰爭頻仍、王朝更迭、社會動盪、民眾遷徙,多民族的文化傳播與融合正是在這種風雲變幻的年代開始。中原人民與北方各少數民族互相影響,服飾風尚發生顯著的變化;佛教的傳播,玄學的盛行,各種思想文化風起雲湧,折射出時代特定的審美取向。總的來說,魏晉服飾崇尚飄逸灑脫,大開大合。

魏晉時期的士大夫喜歡穿大袖寬衫,上自王公名士,下及文人儒生,無不大袖翩翩。衫子的穿法也非常隨意,有的敞開領襟,有的袒胸露臂。這種不拘禮法、崇尚自由的服裝風格就是在當時的文化思潮下產生的。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戴冠、穿大袖衫的魏晉男子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基本上仍按本族習俗穿著服裝。以後受漢文化的影響,模仿起漢代的典章制度及帝王百官的服飾威儀,也穿起漢族服裝。公元494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群臣遷都洛陽,全面推行漢化政策,鼓勵鮮卑和漢族同化,禁止三十歲以下在朝人士講鮮卑語,禁止鮮卑士民穿著胡服;不久,又頒佈了更大規模的服制改革。孝文帝親自穿著漢族的袞冕衣裳祭祀朝會,並參照漢魏服制制定了五品以上職官的各種禮服及佩綬制度。

中原人民也從北方少數民族那裡吸取了不少服飾精華,紛紛將衣服裁製得更加緊身適體。西北少數民族的服裝──胡服,漸成為社會上的普遍裝束,中原及江南士庶多胡人打扮,不僅用於家居閒處,而且還用於禮見朝會。

帝國雄風中服飾魅力的彰顯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中國封建文化達到巔峰。在唐代近三百年曆史中,曾有過“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兩個高度發展的階段。尤其在初唐至盛唐一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整個國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唐朝首都長安,不僅是當時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會和東西文化交流的樞紐。燦爛的中國文化——包括服飾文化,通過使者與商人的穿梭往來傳遍世界,直至今日,中國東鄰地區的一些國家,仍將隋唐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禮服,可見影響之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唐代雲頭錦鞋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

公元621年,朝廷頒佈衣服之令,初步擬定了冠服制度。公元624年,又對原有的服制作了修訂,重新頒佈了新的律令——《武德衣服令》,自此唐朝服飾有章可循。按新令規定,皇帝之服有大裘冕、袞冕等14種,皇后之服有褘衣、鞠衣及鈿釵衣3種,文武百官之服有袞冕、繡冕等10種,命婦之服有翟衣、鈿釵禮衣等6種。這套服制制定以後為後世沿襲,各朝雖然都作過修訂,但總體上變化不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袞冕服的帝王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

這一時期女性的服飾裝扮,瑰麗美豔,風格大膽開放,是文化上的交流與融合在服裝上的體現。初唐婦女的服飾,上穿窄袖短襦,下著緊身長裙。裙腰束至腋下,腰間繫扎絲帛之帶。以後數百年間,雖屢經變化,但始終保持這一特色,即使在胡服盛行之時,這種服式也沒有被廢棄。盛唐以後,還出現一種“綺羅纖縷見肌膚”的服裝:上身不穿內衣,以裙腰遮住雙乳,外用輕紗蔽體,這種裝扮在中晚唐貴族婦女中特別流行,並一直延續到五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綺羅衫的唐代女子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

唐代絲綢生產達到歷史高峰,開元天寶年間,朝廷收入絲織品就達740餘萬匹,為中國曆代絲綢貢賦最高值。長安就有少府監織染署,掖庭局、貴妃院及內作使等機構下設官營絲綢作坊。全國的絲綢生產空前擴大,無論在織造技術或是圖案紋樣上都有新的、重大的變化,其品種之豐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為當時千般奢華的服飾競豔提供了充足多樣的質料。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窄袖短襦、長裙的唐代女子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女俑

程朱理學影響下的服飾變異

公元960年,趙匡胤稱帝,建立宋朝。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動亂不安的政治局面,中國社會出現了一段承平時期,經濟、文化都有所發展,都市的商業經濟也漸趨發達。然而宋王朝在初期短暫的繁榮過後,便陷入了與遼、金、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峙的局面。在內憂外患的政治現實之下,宋朝政府依然對制定服制十分重視,不斷調整服飾禮制。公元961年,以《周禮》為藍本的服飾體系正式頒行,並實行了70餘年,以後又經過多次修訂。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宋代纏足婦女所穿的三寸金蓮 福建福州黃升墓出土

程朱理學在宋代具有較高的思想地位,它強調封建的倫理綱常,力戒浮華侈靡。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人們的審美意識有較大改變。社會輿論普遍認為衣冠服飾不應過分華麗,而應崇尚簡樸,尤其是婦女服飾,應淡然素雅。各朝皇帝也三令五申,整飭服飾務從簡樸,不得奢僭。宋寧宗嘉泰年間,朝廷還將宮中婦女的金翠首飾堆放至街道上點火焚燒,以示崇簡決心。在理學思想的影響和法令禁律的規範下,宋代的衣冠服飾總體上顯得拘謹保守,款式變化不多,色彩也不夠豐富,和唐代形成鮮明的對比。歷經了盛唐的絢麗之後,宋代的服飾風格走向了質樸、潔淨和自然。

從宋代開始,中國婦女中出現了纏足陋習。纏足婦女所穿的鞋履以纖小為尚,和唐代婦女的笏頭履、雲頭履迥然不同。這種鞋子的鞋頭大多做得很尖,如蓮花之瓣,因有“三寸金蓮”的形容。這種戕害婦女身體的纏足之風在中國一直延續了上千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開始逐漸廢除。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素雅的宋代女裝 明·仇英臨宋人《妃子浴兒圖》

民族服飾的交流與融合

公元10世紀前後,中國歷史上除了宋朝政權以外,還先後建立過遼、西夏、金、元等政權。這些都是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政權:遼由契丹族建立,西夏由党項族建立,金由女真族建立,元由蒙古族建立。這些民族取得政權後,一方面從漢族服飾中吸取精華,不斷完善本族服制;一方面依仗武力,在其統治地區強制推行本族服制,致使漢族服飾全面胡化,服裝功能也從注重禮儀轉向注重實用。

契丹在建國以前,世居遼河流域,以遊牧狩獵為業,生活得非常艱苦。由於契丹是一個從氏族社會跳躍到封建社會的民族,早期服飾只以獸皮裹身,一直到立國前夕,才學會種植桑麻,紡織布帛,穿著起布制的衣服。太祖耶律阿保機在北方稱帝時,衣冠服制尚未具備。公元916,阿保機建立了遼國,於公元938年頒佈服制,在後晉服制的基礎上創立自己的衣冠服制。以遼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皇帝、漢官俱穿漢服,太后及契丹臣僚則穿胡服,採取了兩種不同的體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金代貴族的雲鶴紋織金錦棉袍 黑龍江阿城齊國王墓出土

党項為羌族中的一支,原居於析支,北周後期勢力逐漸擴大,隋唐時內附於中原王朝,向中原王朝稱臣。公元1038年,元昊立國稱帝,建國號為大夏。党項原為遊牧民族,以武功立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西夏政權建立之後,十分仰慕漢族文化,逐漸崇尚起儒學,在衣冠服飾上建立了兼具中原漢族與本民族特色的服飾制度。

女真族長期生活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和長白山地區,隋唐時期還過著原始的氏族部落生活,以漁獵為生。公元1115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稱帝,定國號為大金。統治北中國大部分地區一百餘年。金人剛進入燕地時,輿服效仿遼代做法,也分南、北兩制,後得宋朝半壁江山,遂參酌宋朝服制而略加變易。公元1140年,制定冠服之制,上自皇帝冕服、朝服,皇后冠服,下及臣僚朝服、常服一一定明。大定年間,又補充了百官公服及庶民之服。至此,金代服制基本具備。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戴暖帽、穿織金錦龍袍的元代帝王 元·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

蒙古人原來長期生活在黑龍江額爾古納河岸的深山密林之中,後遷徙至漠北草原,與當地的突厥、回紇部落雜處,散居成許多互不相屬的部落,經過近百年的吞併掠奪,最後由成吉思汗完成蒙古族的統一。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公元1271年,建國號為大元。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以遊牧為主,衣冠服飾較漢族簡樸,入主中原後,在生活習俗上受漢族影響較深,服飾日益講究。元初立國,初創各項制度,冠服車輿保留原有特色。元世祖統一天下後,近取金宋,遠法漢唐,依然未能完善冠服制度;至英宗時冠服制度才完備,上而天子冕服、腰輿、儀衛、隊仗,下而百官祭服、朝服以至士庶百姓服色一一定明,井然有序。

這些少數民族雖然在服飾制度上取法中原,但在服飾元素與特質上,依然保留著本民族的特色,具有明顯識別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戴冠、穿長袍的西夏貴婦 內蒙古黑水城出土唐卡

禮制迴歸下的服飾文化復興

公元1368年,以朱元璋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起明朝政權。明朝建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的有效措施,使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生產技術顯著進步。隨著生產力提高和市場開拓,工商業人口不斷增加,一批新興城市逐漸形成。生產技術進步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以紡織業為例,相繼出現了南京、北京、蘇州、杭州、嘉興等一大批專業生產地區,絲綢產品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明朝從蒙古統治者手中奪得政權,對整頓和恢復傳統的漢族禮儀制度相當重視。建國不久,便作出廢棄蒙元服制的決定,並根據漢族的傳統習俗,上採周漢,下取唐宋,著手製訂新的服制。公元1370年,明代的冠服制度初步制定,其中包括皇帝冕服、常服,后妃禮服、常服,文武百官常朝之服及士庶階層的巾服等。公元1393年,朝廷又對原定的服制作了一次大規模調整,以後數百年間變動不大,只是在服裝的顏色及禁忌方面作了些更為具體的規定,如不許官民人等服用蟒龍、飛魚圖案,不準用元色(黑色)、黃色和紫色等。

"

服飾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美稱,服飾文化更是體現著這個偉大東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量。在東方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用服飾來妝扮自己的身體、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和彰顯著自己的身份,用服飾來標示彼此關係、融入共同的社會生活。潮起潮落,歷代服飾的傳承,不僅在服飾藝術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時代,同時也像活化石一樣反映著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民俗。一部服飾史,既是一部華夏民族的物質文明發展史,又是一部炎黃兒女的共同生活記憶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撰文、供圖丨高春明(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服飾史專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明代皇后的鳳冠 北京昌平定陵出土

服飾藝術從荒蠻中走出

遠古時期,中國先民從茹毛飲血的混沌時代邁開了走向文明的腳步,開始了服飾文化的創造。與漁獵、採集的生產生活方式相一致,他們以動物皮毛為服飾的“原料”,製作出了避寒遮羞的最早服裝。最初的先民衣式,僅僅是一塊圍繫於下腹至隱私部位的皮毛。從遮前到蔽後,從禦寒到遮羞,“衣冠王國”的服飾從最初的這塊皮毛開始了漫長的演化。

衣和裳是中國古代先民服裝中最為基本的一種形式。他們最初是圍系在下腹的皮毛,既可用來護腹,又可用於遮羞,雖然形制比較簡單,但卻從赤身裸體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後來布帛產生,服裝之制逐漸完善,人們仍然在下腹部位圍系一塊長條狀皮革飾物,叫蔽膝,就是為了表示對先民所創衣式的紀念。這種飾物後來被一種前後分成兩片的圍裙狀服裝替代,這就是裳。下體之服出現之後,人們又對上體之服進行創造性嘗試,將大塊獸皮割下,以動物的韌帶或植物的葛藤為線,用骨錐、骨針等工具穿綴縫合,製成背心式服裝,這樣就形成了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毛線氈帽 新疆若羌縣樓蘭遺址出土

伴隨著衣裳的產生,原始的帽子、褲子、鞋履等也都相繼產生。最初的帽子和衣服一樣,也是用毛皮製成的。原始的褲子只能包裹在腿部,也用毛皮製成,既可保暖,又兼有防護功能,可防止荊棘刺傷皮膚。早期的鞋履或用皮製,或用草編製成,同樣具有保暖和防護功能。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獸皮衣裳的伏羲 宋·馬麟《歷代帝王像》

衣冠之治的初步建立

公元前22世紀末,夏朝建立。至公元前16世紀,商湯推翻夏朝,建立起商朝。從商代開始,中國的冠服制度開始初步建立,服裝初步具有劃分身份等級的功能。殷商時期社會生產力普遍較為低下,大規模的絲織生產尚未得以確立。人們普遍穿著樸素,一般百姓製作衣服所用材料主要為粗布和毛褐。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取代商建立政權,社會生產力比之商代有大幅度進步,尤其是周代的紡織技藝大大提高,國家出現了專門為貴族生產絲綢的作坊,絲綢的規模性生產從此開始。衣冠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逐步完善。被後世尊為圭臬的《周禮》完成了周代衣冠服飾制度系統的完整建構,從此,上自天子卿士,下及庶民百姓,衣帽服飾各有等差,衣冠服飾貴賤有別、尊卑有序的服飾等級系統運行起來。到了周代後期,奴隸社會土崩瓦解,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冠服制度又被納入了“禮治”的範疇,作為禮儀的表現形式,成為國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戰國刺繡鑲錦邊服裝 湖北江陵馬山楚墓出土

春秋戰國相交之際,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隸制度。在這段時期裡,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與這種政治風雲相適應,各階級、階層和集團的代表人物都從本身的利益出發,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張和哲學理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對當時衣冠服飾制度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這個時期的服飾形制異彩紛呈,各異其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秦代馭手服飾 陝西臨潼兵馬俑坑出土

禮崩樂壞後衣冠制度的重建

公元前221年,秦國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篤信陰陽五行學說,建國伊始,秦統一各諸侯國的車馬服飾制度,改變了戰國時期各項制度混雜的混亂局面。秦的統一隻有短短十五年,系統的服飾制度尚未健全。受陰陽學說的影響,秦朝服飾崇尚黑色,舉國以黑色服裝為貴,但服裝在款式上還是延續了春秋時期的基本形式。

隨著大漢王朝的一統天下,衣冠制度走入了新的時期。釐定服制、修訂冠帽、整飭佩綬,禮崩樂壞後的冠服體系第一次在大一統的王朝中復興。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絲路開通,中原華夏服飾文化第一次越過西域古道上四起的煙塵,穿行於亞洲與歐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漢代印花敷彩襜褕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

漢初建國,衣冠制度還未完備,帝王百官參加祭祀,仍沿用秦朝舊制,不分尊卑,都穿黑色之衣。直到公元59年,才根據文獻記載,正式議定了車服制度。上自帝王諸侯,下及士庶百姓,衣冠服飾各有等差。

服飾的職別等級,尤其體現在冠帽和佩綬之上。漢代冠式豐富,名目繁多,這些冠式是區別身份等級的重要標誌,需要根據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場合進行佩戴。如帝王與臣僚出席重大祭祀儀式時戴冕冠,文官、儒士上朝時戴進賢冠等。

隨著政權的鞏固、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社會風尚發生了顯著變化。人們對裝飾的要求越來越高,穿著打扮日趨華麗。史稱漢文帝提倡儉樸,反對奢侈,自己所穿服裝十分樸素,而京師貴戚服飾卻“奢過王制”。在一些貴族家庭,連地位卑下的奴僕侍從服裝都用文組彩牒、錦繡綺紈,所佩飾物也十分珍異,犀象珠玉,琥珀玳瑁,金銀錯鏤,無不窮極。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胡服的北周男子 陝西西安安迦墓出土石榻彩繪

飄逸灑脫的魏晉風度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多種服飾文化相碰撞與融合的時代。戰爭頻仍、王朝更迭、社會動盪、民眾遷徙,多民族的文化傳播與融合正是在這種風雲變幻的年代開始。中原人民與北方各少數民族互相影響,服飾風尚發生顯著的變化;佛教的傳播,玄學的盛行,各種思想文化風起雲湧,折射出時代特定的審美取向。總的來說,魏晉服飾崇尚飄逸灑脫,大開大合。

魏晉時期的士大夫喜歡穿大袖寬衫,上自王公名士,下及文人儒生,無不大袖翩翩。衫子的穿法也非常隨意,有的敞開領襟,有的袒胸露臂。這種不拘禮法、崇尚自由的服裝風格就是在當時的文化思潮下產生的。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戴冠、穿大袖衫的魏晉男子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基本上仍按本族習俗穿著服裝。以後受漢文化的影響,模仿起漢代的典章制度及帝王百官的服飾威儀,也穿起漢族服裝。公元494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群臣遷都洛陽,全面推行漢化政策,鼓勵鮮卑和漢族同化,禁止三十歲以下在朝人士講鮮卑語,禁止鮮卑士民穿著胡服;不久,又頒佈了更大規模的服制改革。孝文帝親自穿著漢族的袞冕衣裳祭祀朝會,並參照漢魏服制制定了五品以上職官的各種禮服及佩綬制度。

中原人民也從北方少數民族那裡吸取了不少服飾精華,紛紛將衣服裁製得更加緊身適體。西北少數民族的服裝──胡服,漸成為社會上的普遍裝束,中原及江南士庶多胡人打扮,不僅用於家居閒處,而且還用於禮見朝會。

帝國雄風中服飾魅力的彰顯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中國封建文化達到巔峰。在唐代近三百年曆史中,曾有過“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兩個高度發展的階段。尤其在初唐至盛唐一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整個國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唐朝首都長安,不僅是當時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會和東西文化交流的樞紐。燦爛的中國文化——包括服飾文化,通過使者與商人的穿梭往來傳遍世界,直至今日,中國東鄰地區的一些國家,仍將隋唐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禮服,可見影響之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唐代雲頭錦鞋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

公元621年,朝廷頒佈衣服之令,初步擬定了冠服制度。公元624年,又對原有的服制作了修訂,重新頒佈了新的律令——《武德衣服令》,自此唐朝服飾有章可循。按新令規定,皇帝之服有大裘冕、袞冕等14種,皇后之服有褘衣、鞠衣及鈿釵衣3種,文武百官之服有袞冕、繡冕等10種,命婦之服有翟衣、鈿釵禮衣等6種。這套服制制定以後為後世沿襲,各朝雖然都作過修訂,但總體上變化不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袞冕服的帝王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

這一時期女性的服飾裝扮,瑰麗美豔,風格大膽開放,是文化上的交流與融合在服裝上的體現。初唐婦女的服飾,上穿窄袖短襦,下著緊身長裙。裙腰束至腋下,腰間繫扎絲帛之帶。以後數百年間,雖屢經變化,但始終保持這一特色,即使在胡服盛行之時,這種服式也沒有被廢棄。盛唐以後,還出現一種“綺羅纖縷見肌膚”的服裝:上身不穿內衣,以裙腰遮住雙乳,外用輕紗蔽體,這種裝扮在中晚唐貴族婦女中特別流行,並一直延續到五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綺羅衫的唐代女子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

唐代絲綢生產達到歷史高峰,開元天寶年間,朝廷收入絲織品就達740餘萬匹,為中國曆代絲綢貢賦最高值。長安就有少府監織染署,掖庭局、貴妃院及內作使等機構下設官營絲綢作坊。全國的絲綢生產空前擴大,無論在織造技術或是圖案紋樣上都有新的、重大的變化,其品種之豐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為當時千般奢華的服飾競豔提供了充足多樣的質料。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窄袖短襦、長裙的唐代女子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女俑

程朱理學影響下的服飾變異

公元960年,趙匡胤稱帝,建立宋朝。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動亂不安的政治局面,中國社會出現了一段承平時期,經濟、文化都有所發展,都市的商業經濟也漸趨發達。然而宋王朝在初期短暫的繁榮過後,便陷入了與遼、金、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峙的局面。在內憂外患的政治現實之下,宋朝政府依然對制定服制十分重視,不斷調整服飾禮制。公元961年,以《周禮》為藍本的服飾體系正式頒行,並實行了70餘年,以後又經過多次修訂。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宋代纏足婦女所穿的三寸金蓮 福建福州黃升墓出土

程朱理學在宋代具有較高的思想地位,它強調封建的倫理綱常,力戒浮華侈靡。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人們的審美意識有較大改變。社會輿論普遍認為衣冠服飾不應過分華麗,而應崇尚簡樸,尤其是婦女服飾,應淡然素雅。各朝皇帝也三令五申,整飭服飾務從簡樸,不得奢僭。宋寧宗嘉泰年間,朝廷還將宮中婦女的金翠首飾堆放至街道上點火焚燒,以示崇簡決心。在理學思想的影響和法令禁律的規範下,宋代的衣冠服飾總體上顯得拘謹保守,款式變化不多,色彩也不夠豐富,和唐代形成鮮明的對比。歷經了盛唐的絢麗之後,宋代的服飾風格走向了質樸、潔淨和自然。

從宋代開始,中國婦女中出現了纏足陋習。纏足婦女所穿的鞋履以纖小為尚,和唐代婦女的笏頭履、雲頭履迥然不同。這種鞋子的鞋頭大多做得很尖,如蓮花之瓣,因有“三寸金蓮”的形容。這種戕害婦女身體的纏足之風在中國一直延續了上千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開始逐漸廢除。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素雅的宋代女裝 明·仇英臨宋人《妃子浴兒圖》

民族服飾的交流與融合

公元10世紀前後,中國歷史上除了宋朝政權以外,還先後建立過遼、西夏、金、元等政權。這些都是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政權:遼由契丹族建立,西夏由党項族建立,金由女真族建立,元由蒙古族建立。這些民族取得政權後,一方面從漢族服飾中吸取精華,不斷完善本族服制;一方面依仗武力,在其統治地區強制推行本族服制,致使漢族服飾全面胡化,服裝功能也從注重禮儀轉向注重實用。

契丹在建國以前,世居遼河流域,以遊牧狩獵為業,生活得非常艱苦。由於契丹是一個從氏族社會跳躍到封建社會的民族,早期服飾只以獸皮裹身,一直到立國前夕,才學會種植桑麻,紡織布帛,穿著起布制的衣服。太祖耶律阿保機在北方稱帝時,衣冠服制尚未具備。公元916,阿保機建立了遼國,於公元938年頒佈服制,在後晉服制的基礎上創立自己的衣冠服制。以遼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皇帝、漢官俱穿漢服,太后及契丹臣僚則穿胡服,採取了兩種不同的體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金代貴族的雲鶴紋織金錦棉袍 黑龍江阿城齊國王墓出土

党項為羌族中的一支,原居於析支,北周後期勢力逐漸擴大,隋唐時內附於中原王朝,向中原王朝稱臣。公元1038年,元昊立國稱帝,建國號為大夏。党項原為遊牧民族,以武功立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西夏政權建立之後,十分仰慕漢族文化,逐漸崇尚起儒學,在衣冠服飾上建立了兼具中原漢族與本民族特色的服飾制度。

女真族長期生活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和長白山地區,隋唐時期還過著原始的氏族部落生活,以漁獵為生。公元1115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稱帝,定國號為大金。統治北中國大部分地區一百餘年。金人剛進入燕地時,輿服效仿遼代做法,也分南、北兩制,後得宋朝半壁江山,遂參酌宋朝服制而略加變易。公元1140年,制定冠服之制,上自皇帝冕服、朝服,皇后冠服,下及臣僚朝服、常服一一定明。大定年間,又補充了百官公服及庶民之服。至此,金代服制基本具備。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戴暖帽、穿織金錦龍袍的元代帝王 元·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

蒙古人原來長期生活在黑龍江額爾古納河岸的深山密林之中,後遷徙至漠北草原,與當地的突厥、回紇部落雜處,散居成許多互不相屬的部落,經過近百年的吞併掠奪,最後由成吉思汗完成蒙古族的統一。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公元1271年,建國號為大元。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以遊牧為主,衣冠服飾較漢族簡樸,入主中原後,在生活習俗上受漢族影響較深,服飾日益講究。元初立國,初創各項制度,冠服車輿保留原有特色。元世祖統一天下後,近取金宋,遠法漢唐,依然未能完善冠服制度;至英宗時冠服制度才完備,上而天子冕服、腰輿、儀衛、隊仗,下而百官祭服、朝服以至士庶百姓服色一一定明,井然有序。

這些少數民族雖然在服飾制度上取法中原,但在服飾元素與特質上,依然保留著本民族的特色,具有明顯識別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戴冠、穿長袍的西夏貴婦 內蒙古黑水城出土唐卡

禮制迴歸下的服飾文化復興

公元1368年,以朱元璋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起明朝政權。明朝建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的有效措施,使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生產技術顯著進步。隨著生產力提高和市場開拓,工商業人口不斷增加,一批新興城市逐漸形成。生產技術進步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以紡織業為例,相繼出現了南京、北京、蘇州、杭州、嘉興等一大批專業生產地區,絲綢產品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明朝從蒙古統治者手中奪得政權,對整頓和恢復傳統的漢族禮儀制度相當重視。建國不久,便作出廢棄蒙元服制的決定,並根據漢族的傳統習俗,上採周漢,下取唐宋,著手製訂新的服制。公元1370年,明代的冠服制度初步制定,其中包括皇帝冕服、常服,后妃禮服、常服,文武百官常朝之服及士庶階層的巾服等。公元1393年,朝廷又對原定的服制作了一次大規模調整,以後數百年間變動不大,只是在服裝的顏色及禁忌方面作了些更為具體的規定,如不許官民人等服用蟒龍、飛魚圖案,不準用元色(黑色)、黃色和紫色等。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龍袍的明代皇帝 明人《朱由校朝服像》

宋元以後,中國的文化重心有逐漸向江浙一帶轉移的趨勢。松江府成為江南地區的文化中心之一,尤其以上海地區為典型。明代以來,上海一向崇尚奢華,衣必求貴,綺羅輕裘。在衣著的色彩、用料、式樣上均越份逾規,朝廷的服飾典制在這裡幾乎成為一紙空文。從明朝中後期開始,江南士人的服飾逐漸趨向華麗鮮豔,質地追求絲綢綾羅,式樣也追求奇異翻新,甚至男著女裝,圖案上也出現了團龍、立龍,逾越名分。這一趨勢的出現,與明代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繁縟龐雜的服飾體系

公元1644年,愛新覺羅·福臨率群臣於天壇祭祀天地,同時宣告清王朝的建立。滿族為女真後裔,在衣冠服飾及風尚習俗方面,都保留著女真族習慣。清軍入關後,立即採用金代的做法,強令漢族男子依照滿族習俗改變髮式:剃去額發,結髮垂辮。1645年,清軍攻下江南,朝廷採取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高壓政策,釀成了江南屠城的慘劇。清朝政府還強迫漢族軍民改穿滿族人的服裝,唯婦女、儒生、徒隸、伶人、和尚、道士以及穿婚服、喪服的人不在禁限範圍之內。定都北京後,清政府將本族服裝定為法服,綿延兩千多年、歷經變遷的漢民族冠服制度在清代遂告終結。

"

服飾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美稱,服飾文化更是體現著這個偉大東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量。在東方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用服飾來妝扮自己的身體、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和彰顯著自己的身份,用服飾來標示彼此關係、融入共同的社會生活。潮起潮落,歷代服飾的傳承,不僅在服飾藝術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時代,同時也像活化石一樣反映著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民俗。一部服飾史,既是一部華夏民族的物質文明發展史,又是一部炎黃兒女的共同生活記憶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撰文、供圖丨高春明(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服飾史專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明代皇后的鳳冠 北京昌平定陵出土

服飾藝術從荒蠻中走出

遠古時期,中國先民從茹毛飲血的混沌時代邁開了走向文明的腳步,開始了服飾文化的創造。與漁獵、採集的生產生活方式相一致,他們以動物皮毛為服飾的“原料”,製作出了避寒遮羞的最早服裝。最初的先民衣式,僅僅是一塊圍繫於下腹至隱私部位的皮毛。從遮前到蔽後,從禦寒到遮羞,“衣冠王國”的服飾從最初的這塊皮毛開始了漫長的演化。

衣和裳是中國古代先民服裝中最為基本的一種形式。他們最初是圍系在下腹的皮毛,既可用來護腹,又可用於遮羞,雖然形制比較簡單,但卻從赤身裸體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後來布帛產生,服裝之制逐漸完善,人們仍然在下腹部位圍系一塊長條狀皮革飾物,叫蔽膝,就是為了表示對先民所創衣式的紀念。這種飾物後來被一種前後分成兩片的圍裙狀服裝替代,這就是裳。下體之服出現之後,人們又對上體之服進行創造性嘗試,將大塊獸皮割下,以動物的韌帶或植物的葛藤為線,用骨錐、骨針等工具穿綴縫合,製成背心式服裝,這樣就形成了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毛線氈帽 新疆若羌縣樓蘭遺址出土

伴隨著衣裳的產生,原始的帽子、褲子、鞋履等也都相繼產生。最初的帽子和衣服一樣,也是用毛皮製成的。原始的褲子只能包裹在腿部,也用毛皮製成,既可保暖,又兼有防護功能,可防止荊棘刺傷皮膚。早期的鞋履或用皮製,或用草編製成,同樣具有保暖和防護功能。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獸皮衣裳的伏羲 宋·馬麟《歷代帝王像》

衣冠之治的初步建立

公元前22世紀末,夏朝建立。至公元前16世紀,商湯推翻夏朝,建立起商朝。從商代開始,中國的冠服制度開始初步建立,服裝初步具有劃分身份等級的功能。殷商時期社會生產力普遍較為低下,大規模的絲織生產尚未得以確立。人們普遍穿著樸素,一般百姓製作衣服所用材料主要為粗布和毛褐。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取代商建立政權,社會生產力比之商代有大幅度進步,尤其是周代的紡織技藝大大提高,國家出現了專門為貴族生產絲綢的作坊,絲綢的規模性生產從此開始。衣冠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逐步完善。被後世尊為圭臬的《周禮》完成了周代衣冠服飾制度系統的完整建構,從此,上自天子卿士,下及庶民百姓,衣帽服飾各有等差,衣冠服飾貴賤有別、尊卑有序的服飾等級系統運行起來。到了周代後期,奴隸社會土崩瓦解,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冠服制度又被納入了“禮治”的範疇,作為禮儀的表現形式,成為國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戰國刺繡鑲錦邊服裝 湖北江陵馬山楚墓出土

春秋戰國相交之際,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隸制度。在這段時期裡,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與這種政治風雲相適應,各階級、階層和集團的代表人物都從本身的利益出發,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張和哲學理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對當時衣冠服飾制度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這個時期的服飾形制異彩紛呈,各異其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秦代馭手服飾 陝西臨潼兵馬俑坑出土

禮崩樂壞後衣冠制度的重建

公元前221年,秦國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篤信陰陽五行學說,建國伊始,秦統一各諸侯國的車馬服飾制度,改變了戰國時期各項制度混雜的混亂局面。秦的統一隻有短短十五年,系統的服飾制度尚未健全。受陰陽學說的影響,秦朝服飾崇尚黑色,舉國以黑色服裝為貴,但服裝在款式上還是延續了春秋時期的基本形式。

隨著大漢王朝的一統天下,衣冠制度走入了新的時期。釐定服制、修訂冠帽、整飭佩綬,禮崩樂壞後的冠服體系第一次在大一統的王朝中復興。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絲路開通,中原華夏服飾文化第一次越過西域古道上四起的煙塵,穿行於亞洲與歐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漢代印花敷彩襜褕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

漢初建國,衣冠制度還未完備,帝王百官參加祭祀,仍沿用秦朝舊制,不分尊卑,都穿黑色之衣。直到公元59年,才根據文獻記載,正式議定了車服制度。上自帝王諸侯,下及士庶百姓,衣冠服飾各有等差。

服飾的職別等級,尤其體現在冠帽和佩綬之上。漢代冠式豐富,名目繁多,這些冠式是區別身份等級的重要標誌,需要根據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場合進行佩戴。如帝王與臣僚出席重大祭祀儀式時戴冕冠,文官、儒士上朝時戴進賢冠等。

隨著政權的鞏固、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社會風尚發生了顯著變化。人們對裝飾的要求越來越高,穿著打扮日趨華麗。史稱漢文帝提倡儉樸,反對奢侈,自己所穿服裝十分樸素,而京師貴戚服飾卻“奢過王制”。在一些貴族家庭,連地位卑下的奴僕侍從服裝都用文組彩牒、錦繡綺紈,所佩飾物也十分珍異,犀象珠玉,琥珀玳瑁,金銀錯鏤,無不窮極。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胡服的北周男子 陝西西安安迦墓出土石榻彩繪

飄逸灑脫的魏晉風度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多種服飾文化相碰撞與融合的時代。戰爭頻仍、王朝更迭、社會動盪、民眾遷徙,多民族的文化傳播與融合正是在這種風雲變幻的年代開始。中原人民與北方各少數民族互相影響,服飾風尚發生顯著的變化;佛教的傳播,玄學的盛行,各種思想文化風起雲湧,折射出時代特定的審美取向。總的來說,魏晉服飾崇尚飄逸灑脫,大開大合。

魏晉時期的士大夫喜歡穿大袖寬衫,上自王公名士,下及文人儒生,無不大袖翩翩。衫子的穿法也非常隨意,有的敞開領襟,有的袒胸露臂。這種不拘禮法、崇尚自由的服裝風格就是在當時的文化思潮下產生的。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戴冠、穿大袖衫的魏晉男子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基本上仍按本族習俗穿著服裝。以後受漢文化的影響,模仿起漢代的典章制度及帝王百官的服飾威儀,也穿起漢族服裝。公元494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群臣遷都洛陽,全面推行漢化政策,鼓勵鮮卑和漢族同化,禁止三十歲以下在朝人士講鮮卑語,禁止鮮卑士民穿著胡服;不久,又頒佈了更大規模的服制改革。孝文帝親自穿著漢族的袞冕衣裳祭祀朝會,並參照漢魏服制制定了五品以上職官的各種禮服及佩綬制度。

中原人民也從北方少數民族那裡吸取了不少服飾精華,紛紛將衣服裁製得更加緊身適體。西北少數民族的服裝──胡服,漸成為社會上的普遍裝束,中原及江南士庶多胡人打扮,不僅用於家居閒處,而且還用於禮見朝會。

帝國雄風中服飾魅力的彰顯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中國封建文化達到巔峰。在唐代近三百年曆史中,曾有過“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兩個高度發展的階段。尤其在初唐至盛唐一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整個國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唐朝首都長安,不僅是當時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會和東西文化交流的樞紐。燦爛的中國文化——包括服飾文化,通過使者與商人的穿梭往來傳遍世界,直至今日,中國東鄰地區的一些國家,仍將隋唐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禮服,可見影響之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唐代雲頭錦鞋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

公元621年,朝廷頒佈衣服之令,初步擬定了冠服制度。公元624年,又對原有的服制作了修訂,重新頒佈了新的律令——《武德衣服令》,自此唐朝服飾有章可循。按新令規定,皇帝之服有大裘冕、袞冕等14種,皇后之服有褘衣、鞠衣及鈿釵衣3種,文武百官之服有袞冕、繡冕等10種,命婦之服有翟衣、鈿釵禮衣等6種。這套服制制定以後為後世沿襲,各朝雖然都作過修訂,但總體上變化不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袞冕服的帝王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

這一時期女性的服飾裝扮,瑰麗美豔,風格大膽開放,是文化上的交流與融合在服裝上的體現。初唐婦女的服飾,上穿窄袖短襦,下著緊身長裙。裙腰束至腋下,腰間繫扎絲帛之帶。以後數百年間,雖屢經變化,但始終保持這一特色,即使在胡服盛行之時,這種服式也沒有被廢棄。盛唐以後,還出現一種“綺羅纖縷見肌膚”的服裝:上身不穿內衣,以裙腰遮住雙乳,外用輕紗蔽體,這種裝扮在中晚唐貴族婦女中特別流行,並一直延續到五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綺羅衫的唐代女子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

唐代絲綢生產達到歷史高峰,開元天寶年間,朝廷收入絲織品就達740餘萬匹,為中國曆代絲綢貢賦最高值。長安就有少府監織染署,掖庭局、貴妃院及內作使等機構下設官營絲綢作坊。全國的絲綢生產空前擴大,無論在織造技術或是圖案紋樣上都有新的、重大的變化,其品種之豐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為當時千般奢華的服飾競豔提供了充足多樣的質料。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窄袖短襦、長裙的唐代女子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女俑

程朱理學影響下的服飾變異

公元960年,趙匡胤稱帝,建立宋朝。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動亂不安的政治局面,中國社會出現了一段承平時期,經濟、文化都有所發展,都市的商業經濟也漸趨發達。然而宋王朝在初期短暫的繁榮過後,便陷入了與遼、金、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峙的局面。在內憂外患的政治現實之下,宋朝政府依然對制定服制十分重視,不斷調整服飾禮制。公元961年,以《周禮》為藍本的服飾體系正式頒行,並實行了70餘年,以後又經過多次修訂。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宋代纏足婦女所穿的三寸金蓮 福建福州黃升墓出土

程朱理學在宋代具有較高的思想地位,它強調封建的倫理綱常,力戒浮華侈靡。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人們的審美意識有較大改變。社會輿論普遍認為衣冠服飾不應過分華麗,而應崇尚簡樸,尤其是婦女服飾,應淡然素雅。各朝皇帝也三令五申,整飭服飾務從簡樸,不得奢僭。宋寧宗嘉泰年間,朝廷還將宮中婦女的金翠首飾堆放至街道上點火焚燒,以示崇簡決心。在理學思想的影響和法令禁律的規範下,宋代的衣冠服飾總體上顯得拘謹保守,款式變化不多,色彩也不夠豐富,和唐代形成鮮明的對比。歷經了盛唐的絢麗之後,宋代的服飾風格走向了質樸、潔淨和自然。

從宋代開始,中國婦女中出現了纏足陋習。纏足婦女所穿的鞋履以纖小為尚,和唐代婦女的笏頭履、雲頭履迥然不同。這種鞋子的鞋頭大多做得很尖,如蓮花之瓣,因有“三寸金蓮”的形容。這種戕害婦女身體的纏足之風在中國一直延續了上千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開始逐漸廢除。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素雅的宋代女裝 明·仇英臨宋人《妃子浴兒圖》

民族服飾的交流與融合

公元10世紀前後,中國歷史上除了宋朝政權以外,還先後建立過遼、西夏、金、元等政權。這些都是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政權:遼由契丹族建立,西夏由党項族建立,金由女真族建立,元由蒙古族建立。這些民族取得政權後,一方面從漢族服飾中吸取精華,不斷完善本族服制;一方面依仗武力,在其統治地區強制推行本族服制,致使漢族服飾全面胡化,服裝功能也從注重禮儀轉向注重實用。

契丹在建國以前,世居遼河流域,以遊牧狩獵為業,生活得非常艱苦。由於契丹是一個從氏族社會跳躍到封建社會的民族,早期服飾只以獸皮裹身,一直到立國前夕,才學會種植桑麻,紡織布帛,穿著起布制的衣服。太祖耶律阿保機在北方稱帝時,衣冠服制尚未具備。公元916,阿保機建立了遼國,於公元938年頒佈服制,在後晉服制的基礎上創立自己的衣冠服制。以遼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皇帝、漢官俱穿漢服,太后及契丹臣僚則穿胡服,採取了兩種不同的體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金代貴族的雲鶴紋織金錦棉袍 黑龍江阿城齊國王墓出土

党項為羌族中的一支,原居於析支,北周後期勢力逐漸擴大,隋唐時內附於中原王朝,向中原王朝稱臣。公元1038年,元昊立國稱帝,建國號為大夏。党項原為遊牧民族,以武功立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西夏政權建立之後,十分仰慕漢族文化,逐漸崇尚起儒學,在衣冠服飾上建立了兼具中原漢族與本民族特色的服飾制度。

女真族長期生活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和長白山地區,隋唐時期還過著原始的氏族部落生活,以漁獵為生。公元1115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稱帝,定國號為大金。統治北中國大部分地區一百餘年。金人剛進入燕地時,輿服效仿遼代做法,也分南、北兩制,後得宋朝半壁江山,遂參酌宋朝服制而略加變易。公元1140年,制定冠服之制,上自皇帝冕服、朝服,皇后冠服,下及臣僚朝服、常服一一定明。大定年間,又補充了百官公服及庶民之服。至此,金代服制基本具備。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戴暖帽、穿織金錦龍袍的元代帝王 元·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

蒙古人原來長期生活在黑龍江額爾古納河岸的深山密林之中,後遷徙至漠北草原,與當地的突厥、回紇部落雜處,散居成許多互不相屬的部落,經過近百年的吞併掠奪,最後由成吉思汗完成蒙古族的統一。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公元1271年,建國號為大元。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以遊牧為主,衣冠服飾較漢族簡樸,入主中原後,在生活習俗上受漢族影響較深,服飾日益講究。元初立國,初創各項制度,冠服車輿保留原有特色。元世祖統一天下後,近取金宋,遠法漢唐,依然未能完善冠服制度;至英宗時冠服制度才完備,上而天子冕服、腰輿、儀衛、隊仗,下而百官祭服、朝服以至士庶百姓服色一一定明,井然有序。

這些少數民族雖然在服飾制度上取法中原,但在服飾元素與特質上,依然保留著本民族的特色,具有明顯識別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戴冠、穿長袍的西夏貴婦 內蒙古黑水城出土唐卡

禮制迴歸下的服飾文化復興

公元1368年,以朱元璋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起明朝政權。明朝建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的有效措施,使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生產技術顯著進步。隨著生產力提高和市場開拓,工商業人口不斷增加,一批新興城市逐漸形成。生產技術進步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以紡織業為例,相繼出現了南京、北京、蘇州、杭州、嘉興等一大批專業生產地區,絲綢產品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明朝從蒙古統治者手中奪得政權,對整頓和恢復傳統的漢族禮儀制度相當重視。建國不久,便作出廢棄蒙元服制的決定,並根據漢族的傳統習俗,上採周漢,下取唐宋,著手製訂新的服制。公元1370年,明代的冠服制度初步制定,其中包括皇帝冕服、常服,后妃禮服、常服,文武百官常朝之服及士庶階層的巾服等。公元1393年,朝廷又對原定的服制作了一次大規模調整,以後數百年間變動不大,只是在服裝的顏色及禁忌方面作了些更為具體的規定,如不許官民人等服用蟒龍、飛魚圖案,不準用元色(黑色)、黃色和紫色等。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龍袍的明代皇帝 明人《朱由校朝服像》

宋元以後,中國的文化重心有逐漸向江浙一帶轉移的趨勢。松江府成為江南地區的文化中心之一,尤其以上海地區為典型。明代以來,上海一向崇尚奢華,衣必求貴,綺羅輕裘。在衣著的色彩、用料、式樣上均越份逾規,朝廷的服飾典制在這裡幾乎成為一紙空文。從明朝中後期開始,江南士人的服飾逐漸趨向華麗鮮豔,質地追求絲綢綾羅,式樣也追求奇異翻新,甚至男著女裝,圖案上也出現了團龍、立龍,逾越名分。這一趨勢的出現,與明代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繁縟龐雜的服飾體系

公元1644年,愛新覺羅·福臨率群臣於天壇祭祀天地,同時宣告清王朝的建立。滿族為女真後裔,在衣冠服飾及風尚習俗方面,都保留著女真族習慣。清軍入關後,立即採用金代的做法,強令漢族男子依照滿族習俗改變髮式:剃去額發,結髮垂辮。1645年,清軍攻下江南,朝廷採取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高壓政策,釀成了江南屠城的慘劇。清朝政府還強迫漢族軍民改穿滿族人的服裝,唯婦女、儒生、徒隸、伶人、和尚、道士以及穿婚服、喪服的人不在禁限範圍之內。定都北京後,清政府將本族服裝定為法服,綿延兩千多年、歷經變遷的漢民族冠服制度在清代遂告終結。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戴暖帽、穿長褂的清代官吏 清·金昆等《冰嬉圖》

清朝服制擬定於入關之前,定都北京後,又吸收了部分漢族服制進行修訂。公元1652年,《服色肩輿永例》經世祖欽定後頒行天下,從此,清朝服制正式確立。從整個服裝發展史來看,清代服飾形制在中國曆代服飾中最為龐雜繁縟,規章制度也多於任何朝代。對皇帝、親王、皇后、皇妃以及百官的朝服、冠帽、飾品各有規定,根據等級、身份、場合、季節的不同,需要穿著的服裝也各有不同。冠服制度作為政治體系的組成部分,成為清王朝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清朝晚期,封建社會已瀕臨崩潰的境地。甲午戰爭以後,西方文化伴隨著列強的武力入侵向中國滲透,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發起的百日維新是近代對“衣冠之治”的第一波衝擊,維新派要求皇帝作出表率,率先斷髮易服,為天下頒佈法令,令官員百姓均依令效行。雖然服制改革沒有以政府詔令的形式在全國推行,但是各省學堂中紛紛出現了效仿西式服裝、短衣皮靴、文武無別的著裝風格。此後,關於服飾變革的要求便在採用西式服裝、剪掉髮辮、放棄纏足三個主要方面展開,不斷有改革派在進行服飾改革努力。

"

服飾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美稱,服飾文化更是體現著這個偉大東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量。在東方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用服飾來妝扮自己的身體、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和彰顯著自己的身份,用服飾來標示彼此關係、融入共同的社會生活。潮起潮落,歷代服飾的傳承,不僅在服飾藝術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時代,同時也像活化石一樣反映著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民俗。一部服飾史,既是一部華夏民族的物質文明發展史,又是一部炎黃兒女的共同生活記憶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撰文、供圖丨高春明(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服飾史專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明代皇后的鳳冠 北京昌平定陵出土

服飾藝術從荒蠻中走出

遠古時期,中國先民從茹毛飲血的混沌時代邁開了走向文明的腳步,開始了服飾文化的創造。與漁獵、採集的生產生活方式相一致,他們以動物皮毛為服飾的“原料”,製作出了避寒遮羞的最早服裝。最初的先民衣式,僅僅是一塊圍繫於下腹至隱私部位的皮毛。從遮前到蔽後,從禦寒到遮羞,“衣冠王國”的服飾從最初的這塊皮毛開始了漫長的演化。

衣和裳是中國古代先民服裝中最為基本的一種形式。他們最初是圍系在下腹的皮毛,既可用來護腹,又可用於遮羞,雖然形制比較簡單,但卻從赤身裸體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後來布帛產生,服裝之制逐漸完善,人們仍然在下腹部位圍系一塊長條狀皮革飾物,叫蔽膝,就是為了表示對先民所創衣式的紀念。這種飾物後來被一種前後分成兩片的圍裙狀服裝替代,這就是裳。下體之服出現之後,人們又對上體之服進行創造性嘗試,將大塊獸皮割下,以動物的韌帶或植物的葛藤為線,用骨錐、骨針等工具穿綴縫合,製成背心式服裝,這樣就形成了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毛線氈帽 新疆若羌縣樓蘭遺址出土

伴隨著衣裳的產生,原始的帽子、褲子、鞋履等也都相繼產生。最初的帽子和衣服一樣,也是用毛皮製成的。原始的褲子只能包裹在腿部,也用毛皮製成,既可保暖,又兼有防護功能,可防止荊棘刺傷皮膚。早期的鞋履或用皮製,或用草編製成,同樣具有保暖和防護功能。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獸皮衣裳的伏羲 宋·馬麟《歷代帝王像》

衣冠之治的初步建立

公元前22世紀末,夏朝建立。至公元前16世紀,商湯推翻夏朝,建立起商朝。從商代開始,中國的冠服制度開始初步建立,服裝初步具有劃分身份等級的功能。殷商時期社會生產力普遍較為低下,大規模的絲織生產尚未得以確立。人們普遍穿著樸素,一般百姓製作衣服所用材料主要為粗布和毛褐。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取代商建立政權,社會生產力比之商代有大幅度進步,尤其是周代的紡織技藝大大提高,國家出現了專門為貴族生產絲綢的作坊,絲綢的規模性生產從此開始。衣冠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逐步完善。被後世尊為圭臬的《周禮》完成了周代衣冠服飾制度系統的完整建構,從此,上自天子卿士,下及庶民百姓,衣帽服飾各有等差,衣冠服飾貴賤有別、尊卑有序的服飾等級系統運行起來。到了周代後期,奴隸社會土崩瓦解,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冠服制度又被納入了“禮治”的範疇,作為禮儀的表現形式,成為國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戰國刺繡鑲錦邊服裝 湖北江陵馬山楚墓出土

春秋戰國相交之際,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隸制度。在這段時期裡,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與這種政治風雲相適應,各階級、階層和集團的代表人物都從本身的利益出發,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張和哲學理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對當時衣冠服飾制度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這個時期的服飾形制異彩紛呈,各異其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秦代馭手服飾 陝西臨潼兵馬俑坑出土

禮崩樂壞後衣冠制度的重建

公元前221年,秦國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篤信陰陽五行學說,建國伊始,秦統一各諸侯國的車馬服飾制度,改變了戰國時期各項制度混雜的混亂局面。秦的統一隻有短短十五年,系統的服飾制度尚未健全。受陰陽學說的影響,秦朝服飾崇尚黑色,舉國以黑色服裝為貴,但服裝在款式上還是延續了春秋時期的基本形式。

隨著大漢王朝的一統天下,衣冠制度走入了新的時期。釐定服制、修訂冠帽、整飭佩綬,禮崩樂壞後的冠服體系第一次在大一統的王朝中復興。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絲路開通,中原華夏服飾文化第一次越過西域古道上四起的煙塵,穿行於亞洲與歐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漢代印花敷彩襜褕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

漢初建國,衣冠制度還未完備,帝王百官參加祭祀,仍沿用秦朝舊制,不分尊卑,都穿黑色之衣。直到公元59年,才根據文獻記載,正式議定了車服制度。上自帝王諸侯,下及士庶百姓,衣冠服飾各有等差。

服飾的職別等級,尤其體現在冠帽和佩綬之上。漢代冠式豐富,名目繁多,這些冠式是區別身份等級的重要標誌,需要根據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場合進行佩戴。如帝王與臣僚出席重大祭祀儀式時戴冕冠,文官、儒士上朝時戴進賢冠等。

隨著政權的鞏固、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社會風尚發生了顯著變化。人們對裝飾的要求越來越高,穿著打扮日趨華麗。史稱漢文帝提倡儉樸,反對奢侈,自己所穿服裝十分樸素,而京師貴戚服飾卻“奢過王制”。在一些貴族家庭,連地位卑下的奴僕侍從服裝都用文組彩牒、錦繡綺紈,所佩飾物也十分珍異,犀象珠玉,琥珀玳瑁,金銀錯鏤,無不窮極。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胡服的北周男子 陝西西安安迦墓出土石榻彩繪

飄逸灑脫的魏晉風度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多種服飾文化相碰撞與融合的時代。戰爭頻仍、王朝更迭、社會動盪、民眾遷徙,多民族的文化傳播與融合正是在這種風雲變幻的年代開始。中原人民與北方各少數民族互相影響,服飾風尚發生顯著的變化;佛教的傳播,玄學的盛行,各種思想文化風起雲湧,折射出時代特定的審美取向。總的來說,魏晉服飾崇尚飄逸灑脫,大開大合。

魏晉時期的士大夫喜歡穿大袖寬衫,上自王公名士,下及文人儒生,無不大袖翩翩。衫子的穿法也非常隨意,有的敞開領襟,有的袒胸露臂。這種不拘禮法、崇尚自由的服裝風格就是在當時的文化思潮下產生的。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戴冠、穿大袖衫的魏晉男子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基本上仍按本族習俗穿著服裝。以後受漢文化的影響,模仿起漢代的典章制度及帝王百官的服飾威儀,也穿起漢族服裝。公元494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群臣遷都洛陽,全面推行漢化政策,鼓勵鮮卑和漢族同化,禁止三十歲以下在朝人士講鮮卑語,禁止鮮卑士民穿著胡服;不久,又頒佈了更大規模的服制改革。孝文帝親自穿著漢族的袞冕衣裳祭祀朝會,並參照漢魏服制制定了五品以上職官的各種禮服及佩綬制度。

中原人民也從北方少數民族那裡吸取了不少服飾精華,紛紛將衣服裁製得更加緊身適體。西北少數民族的服裝──胡服,漸成為社會上的普遍裝束,中原及江南士庶多胡人打扮,不僅用於家居閒處,而且還用於禮見朝會。

帝國雄風中服飾魅力的彰顯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中國封建文化達到巔峰。在唐代近三百年曆史中,曾有過“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兩個高度發展的階段。尤其在初唐至盛唐一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整個國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唐朝首都長安,不僅是當時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會和東西文化交流的樞紐。燦爛的中國文化——包括服飾文化,通過使者與商人的穿梭往來傳遍世界,直至今日,中國東鄰地區的一些國家,仍將隋唐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禮服,可見影響之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唐代雲頭錦鞋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

公元621年,朝廷頒佈衣服之令,初步擬定了冠服制度。公元624年,又對原有的服制作了修訂,重新頒佈了新的律令——《武德衣服令》,自此唐朝服飾有章可循。按新令規定,皇帝之服有大裘冕、袞冕等14種,皇后之服有褘衣、鞠衣及鈿釵衣3種,文武百官之服有袞冕、繡冕等10種,命婦之服有翟衣、鈿釵禮衣等6種。這套服制制定以後為後世沿襲,各朝雖然都作過修訂,但總體上變化不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袞冕服的帝王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

這一時期女性的服飾裝扮,瑰麗美豔,風格大膽開放,是文化上的交流與融合在服裝上的體現。初唐婦女的服飾,上穿窄袖短襦,下著緊身長裙。裙腰束至腋下,腰間繫扎絲帛之帶。以後數百年間,雖屢經變化,但始終保持這一特色,即使在胡服盛行之時,這種服式也沒有被廢棄。盛唐以後,還出現一種“綺羅纖縷見肌膚”的服裝:上身不穿內衣,以裙腰遮住雙乳,外用輕紗蔽體,這種裝扮在中晚唐貴族婦女中特別流行,並一直延續到五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綺羅衫的唐代女子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

唐代絲綢生產達到歷史高峰,開元天寶年間,朝廷收入絲織品就達740餘萬匹,為中國曆代絲綢貢賦最高值。長安就有少府監織染署,掖庭局、貴妃院及內作使等機構下設官營絲綢作坊。全國的絲綢生產空前擴大,無論在織造技術或是圖案紋樣上都有新的、重大的變化,其品種之豐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為當時千般奢華的服飾競豔提供了充足多樣的質料。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窄袖短襦、長裙的唐代女子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女俑

程朱理學影響下的服飾變異

公元960年,趙匡胤稱帝,建立宋朝。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動亂不安的政治局面,中國社會出現了一段承平時期,經濟、文化都有所發展,都市的商業經濟也漸趨發達。然而宋王朝在初期短暫的繁榮過後,便陷入了與遼、金、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峙的局面。在內憂外患的政治現實之下,宋朝政府依然對制定服制十分重視,不斷調整服飾禮制。公元961年,以《周禮》為藍本的服飾體系正式頒行,並實行了70餘年,以後又經過多次修訂。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宋代纏足婦女所穿的三寸金蓮 福建福州黃升墓出土

程朱理學在宋代具有較高的思想地位,它強調封建的倫理綱常,力戒浮華侈靡。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人們的審美意識有較大改變。社會輿論普遍認為衣冠服飾不應過分華麗,而應崇尚簡樸,尤其是婦女服飾,應淡然素雅。各朝皇帝也三令五申,整飭服飾務從簡樸,不得奢僭。宋寧宗嘉泰年間,朝廷還將宮中婦女的金翠首飾堆放至街道上點火焚燒,以示崇簡決心。在理學思想的影響和法令禁律的規範下,宋代的衣冠服飾總體上顯得拘謹保守,款式變化不多,色彩也不夠豐富,和唐代形成鮮明的對比。歷經了盛唐的絢麗之後,宋代的服飾風格走向了質樸、潔淨和自然。

從宋代開始,中國婦女中出現了纏足陋習。纏足婦女所穿的鞋履以纖小為尚,和唐代婦女的笏頭履、雲頭履迥然不同。這種鞋子的鞋頭大多做得很尖,如蓮花之瓣,因有“三寸金蓮”的形容。這種戕害婦女身體的纏足之風在中國一直延續了上千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開始逐漸廢除。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素雅的宋代女裝 明·仇英臨宋人《妃子浴兒圖》

民族服飾的交流與融合

公元10世紀前後,中國歷史上除了宋朝政權以外,還先後建立過遼、西夏、金、元等政權。這些都是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政權:遼由契丹族建立,西夏由党項族建立,金由女真族建立,元由蒙古族建立。這些民族取得政權後,一方面從漢族服飾中吸取精華,不斷完善本族服制;一方面依仗武力,在其統治地區強制推行本族服制,致使漢族服飾全面胡化,服裝功能也從注重禮儀轉向注重實用。

契丹在建國以前,世居遼河流域,以遊牧狩獵為業,生活得非常艱苦。由於契丹是一個從氏族社會跳躍到封建社會的民族,早期服飾只以獸皮裹身,一直到立國前夕,才學會種植桑麻,紡織布帛,穿著起布制的衣服。太祖耶律阿保機在北方稱帝時,衣冠服制尚未具備。公元916,阿保機建立了遼國,於公元938年頒佈服制,在後晉服制的基礎上創立自己的衣冠服制。以遼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皇帝、漢官俱穿漢服,太后及契丹臣僚則穿胡服,採取了兩種不同的體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金代貴族的雲鶴紋織金錦棉袍 黑龍江阿城齊國王墓出土

党項為羌族中的一支,原居於析支,北周後期勢力逐漸擴大,隋唐時內附於中原王朝,向中原王朝稱臣。公元1038年,元昊立國稱帝,建國號為大夏。党項原為遊牧民族,以武功立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西夏政權建立之後,十分仰慕漢族文化,逐漸崇尚起儒學,在衣冠服飾上建立了兼具中原漢族與本民族特色的服飾制度。

女真族長期生活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和長白山地區,隋唐時期還過著原始的氏族部落生活,以漁獵為生。公元1115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稱帝,定國號為大金。統治北中國大部分地區一百餘年。金人剛進入燕地時,輿服效仿遼代做法,也分南、北兩制,後得宋朝半壁江山,遂參酌宋朝服制而略加變易。公元1140年,制定冠服之制,上自皇帝冕服、朝服,皇后冠服,下及臣僚朝服、常服一一定明。大定年間,又補充了百官公服及庶民之服。至此,金代服制基本具備。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戴暖帽、穿織金錦龍袍的元代帝王 元·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

蒙古人原來長期生活在黑龍江額爾古納河岸的深山密林之中,後遷徙至漠北草原,與當地的突厥、回紇部落雜處,散居成許多互不相屬的部落,經過近百年的吞併掠奪,最後由成吉思汗完成蒙古族的統一。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公元1271年,建國號為大元。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以遊牧為主,衣冠服飾較漢族簡樸,入主中原後,在生活習俗上受漢族影響較深,服飾日益講究。元初立國,初創各項制度,冠服車輿保留原有特色。元世祖統一天下後,近取金宋,遠法漢唐,依然未能完善冠服制度;至英宗時冠服制度才完備,上而天子冕服、腰輿、儀衛、隊仗,下而百官祭服、朝服以至士庶百姓服色一一定明,井然有序。

這些少數民族雖然在服飾制度上取法中原,但在服飾元素與特質上,依然保留著本民族的特色,具有明顯識別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戴冠、穿長袍的西夏貴婦 內蒙古黑水城出土唐卡

禮制迴歸下的服飾文化復興

公元1368年,以朱元璋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起明朝政權。明朝建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的有效措施,使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生產技術顯著進步。隨著生產力提高和市場開拓,工商業人口不斷增加,一批新興城市逐漸形成。生產技術進步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以紡織業為例,相繼出現了南京、北京、蘇州、杭州、嘉興等一大批專業生產地區,絲綢產品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明朝從蒙古統治者手中奪得政權,對整頓和恢復傳統的漢族禮儀制度相當重視。建國不久,便作出廢棄蒙元服制的決定,並根據漢族的傳統習俗,上採周漢,下取唐宋,著手製訂新的服制。公元1370年,明代的冠服制度初步制定,其中包括皇帝冕服、常服,后妃禮服、常服,文武百官常朝之服及士庶階層的巾服等。公元1393年,朝廷又對原定的服制作了一次大規模調整,以後數百年間變動不大,只是在服裝的顏色及禁忌方面作了些更為具體的規定,如不許官民人等服用蟒龍、飛魚圖案,不準用元色(黑色)、黃色和紫色等。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龍袍的明代皇帝 明人《朱由校朝服像》

宋元以後,中國的文化重心有逐漸向江浙一帶轉移的趨勢。松江府成為江南地區的文化中心之一,尤其以上海地區為典型。明代以來,上海一向崇尚奢華,衣必求貴,綺羅輕裘。在衣著的色彩、用料、式樣上均越份逾規,朝廷的服飾典制在這裡幾乎成為一紙空文。從明朝中後期開始,江南士人的服飾逐漸趨向華麗鮮豔,質地追求絲綢綾羅,式樣也追求奇異翻新,甚至男著女裝,圖案上也出現了團龍、立龍,逾越名分。這一趨勢的出現,與明代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繁縟龐雜的服飾體系

公元1644年,愛新覺羅·福臨率群臣於天壇祭祀天地,同時宣告清王朝的建立。滿族為女真後裔,在衣冠服飾及風尚習俗方面,都保留著女真族習慣。清軍入關後,立即採用金代的做法,強令漢族男子依照滿族習俗改變髮式:剃去額發,結髮垂辮。1645年,清軍攻下江南,朝廷採取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高壓政策,釀成了江南屠城的慘劇。清朝政府還強迫漢族軍民改穿滿族人的服裝,唯婦女、儒生、徒隸、伶人、和尚、道士以及穿婚服、喪服的人不在禁限範圍之內。定都北京後,清政府將本族服裝定為法服,綿延兩千多年、歷經變遷的漢民族冠服制度在清代遂告終結。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戴暖帽、穿長褂的清代官吏 清·金昆等《冰嬉圖》

清朝服制擬定於入關之前,定都北京後,又吸收了部分漢族服制進行修訂。公元1652年,《服色肩輿永例》經世祖欽定後頒行天下,從此,清朝服制正式確立。從整個服裝發展史來看,清代服飾形制在中國曆代服飾中最為龐雜繁縟,規章制度也多於任何朝代。對皇帝、親王、皇后、皇妃以及百官的朝服、冠帽、飾品各有規定,根據等級、身份、場合、季節的不同,需要穿著的服裝也各有不同。冠服制度作為政治體系的組成部分,成為清王朝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清朝晚期,封建社會已瀕臨崩潰的境地。甲午戰爭以後,西方文化伴隨著列強的武力入侵向中國滲透,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發起的百日維新是近代對“衣冠之治”的第一波衝擊,維新派要求皇帝作出表率,率先斷髮易服,為天下頒佈法令,令官員百姓均依令效行。雖然服制改革沒有以政府詔令的形式在全國推行,但是各省學堂中紛紛出現了效仿西式服裝、短衣皮靴、文武無別的著裝風格。此後,關於服飾變革的要求便在採用西式服裝、剪掉髮辮、放棄纏足三個主要方面展開,不斷有改革派在進行服飾改革努力。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圓領窄袖繡花蝶紋氅衣 清·傳世實物

冠服制度作為一項政治制度,在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社會中,為了維繫政權以及相應的封建等級秩序一直髮揮著它的作用。統治者頒佈建立冠服制度,以之宣告自身權力的合法性,進而將這種統治意識形態滲透進著裝禮儀、日常文化中,保證統治權力的延續。從商周以至晚清,其間服制變遷不斷,但其首要的用意莫不以此為大。晚清以降,隨西風東漸,改良、革命風起雲湧,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進入了劇烈的變動中,服飾概莫能外。一場服飾文化、觀念的現代轉型由此肇始。


"

服飾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的美稱,服飾文化更是體現著這個偉大東方民族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量。在東方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用服飾來妝扮自己的身體、扮演著自己的角色和彰顯著自己的身份,用服飾來標示彼此關係、融入共同的社會生活。潮起潮落,歷代服飾的傳承,不僅在服飾藝術上創造出一個又一個的高峰時代,同時也像活化石一樣反映著特定社會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和民俗。一部服飾史,既是一部華夏民族的物質文明發展史,又是一部炎黃兒女的共同生活記憶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撰文、供圖丨高春明(上海市非遺保護中心常務副主任,中國服飾史專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明代皇后的鳳冠 北京昌平定陵出土

服飾藝術從荒蠻中走出

遠古時期,中國先民從茹毛飲血的混沌時代邁開了走向文明的腳步,開始了服飾文化的創造。與漁獵、採集的生產生活方式相一致,他們以動物皮毛為服飾的“原料”,製作出了避寒遮羞的最早服裝。最初的先民衣式,僅僅是一塊圍繫於下腹至隱私部位的皮毛。從遮前到蔽後,從禦寒到遮羞,“衣冠王國”的服飾從最初的這塊皮毛開始了漫長的演化。

衣和裳是中國古代先民服裝中最為基本的一種形式。他們最初是圍系在下腹的皮毛,既可用來護腹,又可用於遮羞,雖然形制比較簡單,但卻從赤身裸體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後來布帛產生,服裝之制逐漸完善,人們仍然在下腹部位圍系一塊長條狀皮革飾物,叫蔽膝,就是為了表示對先民所創衣式的紀念。這種飾物後來被一種前後分成兩片的圍裙狀服裝替代,這就是裳。下體之服出現之後,人們又對上體之服進行創造性嘗試,將大塊獸皮割下,以動物的韌帶或植物的葛藤為線,用骨錐、骨針等工具穿綴縫合,製成背心式服裝,這樣就形成了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毛線氈帽 新疆若羌縣樓蘭遺址出土

伴隨著衣裳的產生,原始的帽子、褲子、鞋履等也都相繼產生。最初的帽子和衣服一樣,也是用毛皮製成的。原始的褲子只能包裹在腿部,也用毛皮製成,既可保暖,又兼有防護功能,可防止荊棘刺傷皮膚。早期的鞋履或用皮製,或用草編製成,同樣具有保暖和防護功能。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獸皮衣裳的伏羲 宋·馬麟《歷代帝王像》

衣冠之治的初步建立

公元前22世紀末,夏朝建立。至公元前16世紀,商湯推翻夏朝,建立起商朝。從商代開始,中國的冠服制度開始初步建立,服裝初步具有劃分身份等級的功能。殷商時期社會生產力普遍較為低下,大規模的絲織生產尚未得以確立。人們普遍穿著樸素,一般百姓製作衣服所用材料主要為粗布和毛褐。

公元前11世紀,西周取代商建立政權,社會生產力比之商代有大幅度進步,尤其是周代的紡織技藝大大提高,國家出現了專門為貴族生產絲綢的作坊,絲綢的規模性生產從此開始。衣冠制度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逐步完善。被後世尊為圭臬的《周禮》完成了周代衣冠服飾制度系統的完整建構,從此,上自天子卿士,下及庶民百姓,衣帽服飾各有等差,衣冠服飾貴賤有別、尊卑有序的服飾等級系統運行起來。到了周代後期,奴隸社會土崩瓦解,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冠服制度又被納入了“禮治”的範疇,作為禮儀的表現形式,成為國家政治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戰國刺繡鑲錦邊服裝 湖北江陵馬山楚墓出土

春秋戰國相交之際,封建制度逐步取代了奴隸制度。在這段時期裡,中國社會的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發生了急劇的變化。與這種政治風雲相適應,各階級、階層和集團的代表人物都從本身的利益出發,提出各自的政治主張和哲學理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對當時衣冠服飾制度也帶來了一定的影響。這個時期的服飾形制異彩紛呈,各異其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秦代馭手服飾 陝西臨潼兵馬俑坑出土

禮崩樂壞後衣冠制度的重建

公元前221年,秦國結束了春秋戰國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完成了統一中國的大業,建立起一箇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秦始皇篤信陰陽五行學說,建國伊始,秦統一各諸侯國的車馬服飾制度,改變了戰國時期各項制度混雜的混亂局面。秦的統一隻有短短十五年,系統的服飾制度尚未健全。受陰陽學說的影響,秦朝服飾崇尚黑色,舉國以黑色服裝為貴,但服裝在款式上還是延續了春秋時期的基本形式。

隨著大漢王朝的一統天下,衣冠制度走入了新的時期。釐定服制、修訂冠帽、整飭佩綬,禮崩樂壞後的冠服體系第一次在大一統的王朝中復興。張騫出使西域各國,絲路開通,中原華夏服飾文化第一次越過西域古道上四起的煙塵,穿行於亞洲與歐洲。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漢代印花敷彩襜褕 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

漢初建國,衣冠制度還未完備,帝王百官參加祭祀,仍沿用秦朝舊制,不分尊卑,都穿黑色之衣。直到公元59年,才根據文獻記載,正式議定了車服制度。上自帝王諸侯,下及士庶百姓,衣冠服飾各有等差。

服飾的職別等級,尤其體現在冠帽和佩綬之上。漢代冠式豐富,名目繁多,這些冠式是區別身份等級的重要標誌,需要根據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場合進行佩戴。如帝王與臣僚出席重大祭祀儀式時戴冕冠,文官、儒士上朝時戴進賢冠等。

隨著政權的鞏固、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社會風尚發生了顯著變化。人們對裝飾的要求越來越高,穿著打扮日趨華麗。史稱漢文帝提倡儉樸,反對奢侈,自己所穿服裝十分樸素,而京師貴戚服飾卻“奢過王制”。在一些貴族家庭,連地位卑下的奴僕侍從服裝都用文組彩牒、錦繡綺紈,所佩飾物也十分珍異,犀象珠玉,琥珀玳瑁,金銀錯鏤,無不窮極。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胡服的北周男子 陝西西安安迦墓出土石榻彩繪

飄逸灑脫的魏晉風度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多種服飾文化相碰撞與融合的時代。戰爭頻仍、王朝更迭、社會動盪、民眾遷徙,多民族的文化傳播與融合正是在這種風雲變幻的年代開始。中原人民與北方各少數民族互相影響,服飾風尚發生顯著的變化;佛教的傳播,玄學的盛行,各種思想文化風起雲湧,折射出時代特定的審美取向。總的來說,魏晉服飾崇尚飄逸灑脫,大開大合。

魏晉時期的士大夫喜歡穿大袖寬衫,上自王公名士,下及文人儒生,無不大袖翩翩。衫子的穿法也非常隨意,有的敞開領襟,有的袒胸露臂。這種不拘禮法、崇尚自由的服裝風格就是在當時的文化思潮下產生的。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戴冠、穿大袖衫的魏晉男子 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

南北朝各少數民族初建政權時,基本上仍按本族習俗穿著服裝。以後受漢文化的影響,模仿起漢代的典章制度及帝王百官的服飾威儀,也穿起漢族服裝。公元494年,魏孝文帝親自率領群臣遷都洛陽,全面推行漢化政策,鼓勵鮮卑和漢族同化,禁止三十歲以下在朝人士講鮮卑語,禁止鮮卑士民穿著胡服;不久,又頒佈了更大規模的服制改革。孝文帝親自穿著漢族的袞冕衣裳祭祀朝會,並參照漢魏服制制定了五品以上職官的各種禮服及佩綬制度。

中原人民也從北方少數民族那裡吸取了不少服飾精華,紛紛將衣服裁製得更加緊身適體。西北少數民族的服裝──胡服,漸成為社會上的普遍裝束,中原及江南士庶多胡人打扮,不僅用於家居閒處,而且還用於禮見朝會。

帝國雄風中服飾魅力的彰顯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中國封建文化達到巔峰。在唐代近三百年曆史中,曾有過“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兩個高度發展的階段。尤其在初唐至盛唐一百多年間,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整個國家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唐朝首都長安,不僅是當時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著名的都會和東西文化交流的樞紐。燦爛的中國文化——包括服飾文化,通過使者與商人的穿梭往來傳遍世界,直至今日,中國東鄰地區的一些國家,仍將隋唐時期的服飾作為正式禮服,可見影響之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唐代雲頭錦鞋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

公元621年,朝廷頒佈衣服之令,初步擬定了冠服制度。公元624年,又對原有的服制作了修訂,重新頒佈了新的律令——《武德衣服令》,自此唐朝服飾有章可循。按新令規定,皇帝之服有大裘冕、袞冕等14種,皇后之服有褘衣、鞠衣及鈿釵衣3種,文武百官之服有袞冕、繡冕等10種,命婦之服有翟衣、鈿釵禮衣等6種。這套服制制定以後為後世沿襲,各朝雖然都作過修訂,但總體上變化不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袞冕服的帝王 唐·閻立本《歷代帝王圖》

這一時期女性的服飾裝扮,瑰麗美豔,風格大膽開放,是文化上的交流與融合在服裝上的體現。初唐婦女的服飾,上穿窄袖短襦,下著緊身長裙。裙腰束至腋下,腰間繫扎絲帛之帶。以後數百年間,雖屢經變化,但始終保持這一特色,即使在胡服盛行之時,這種服式也沒有被廢棄。盛唐以後,還出現一種“綺羅纖縷見肌膚”的服裝:上身不穿內衣,以裙腰遮住雙乳,外用輕紗蔽體,這種裝扮在中晚唐貴族婦女中特別流行,並一直延續到五代。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綺羅衫的唐代女子 唐·周昉《簪花仕女圖》

唐代絲綢生產達到歷史高峰,開元天寶年間,朝廷收入絲織品就達740餘萬匹,為中國曆代絲綢貢賦最高值。長安就有少府監織染署,掖庭局、貴妃院及內作使等機構下設官營絲綢作坊。全國的絲綢生產空前擴大,無論在織造技術或是圖案紋樣上都有新的、重大的變化,其品種之豐富,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為當時千般奢華的服飾競豔提供了充足多樣的質料。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窄袖短襦、長裙的唐代女子 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出土女俑

程朱理學影響下的服飾變異

公元960年,趙匡胤稱帝,建立宋朝。宋王朝的建立,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動亂不安的政治局面,中國社會出現了一段承平時期,經濟、文化都有所發展,都市的商業經濟也漸趨發達。然而宋王朝在初期短暫的繁榮過後,便陷入了與遼、金、西夏等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對峙的局面。在內憂外患的政治現實之下,宋朝政府依然對制定服制十分重視,不斷調整服飾禮制。公元961年,以《周禮》為藍本的服飾體系正式頒行,並實行了70餘年,以後又經過多次修訂。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宋代纏足婦女所穿的三寸金蓮 福建福州黃升墓出土

程朱理學在宋代具有較高的思想地位,它強調封建的倫理綱常,力戒浮華侈靡。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人們的審美意識有較大改變。社會輿論普遍認為衣冠服飾不應過分華麗,而應崇尚簡樸,尤其是婦女服飾,應淡然素雅。各朝皇帝也三令五申,整飭服飾務從簡樸,不得奢僭。宋寧宗嘉泰年間,朝廷還將宮中婦女的金翠首飾堆放至街道上點火焚燒,以示崇簡決心。在理學思想的影響和法令禁律的規範下,宋代的衣冠服飾總體上顯得拘謹保守,款式變化不多,色彩也不夠豐富,和唐代形成鮮明的對比。歷經了盛唐的絢麗之後,宋代的服飾風格走向了質樸、潔淨和自然。

從宋代開始,中國婦女中出現了纏足陋習。纏足婦女所穿的鞋履以纖小為尚,和唐代婦女的笏頭履、雲頭履迥然不同。這種鞋子的鞋頭大多做得很尖,如蓮花之瓣,因有“三寸金蓮”的形容。這種戕害婦女身體的纏足之風在中國一直延續了上千年,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才開始逐漸廢除。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素雅的宋代女裝 明·仇英臨宋人《妃子浴兒圖》

民族服飾的交流與融合

公元10世紀前後,中國歷史上除了宋朝政權以外,還先後建立過遼、西夏、金、元等政權。這些都是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政權:遼由契丹族建立,西夏由党項族建立,金由女真族建立,元由蒙古族建立。這些民族取得政權後,一方面從漢族服飾中吸取精華,不斷完善本族服制;一方面依仗武力,在其統治地區強制推行本族服制,致使漢族服飾全面胡化,服裝功能也從注重禮儀轉向注重實用。

契丹在建國以前,世居遼河流域,以遊牧狩獵為業,生活得非常艱苦。由於契丹是一個從氏族社會跳躍到封建社會的民族,早期服飾只以獸皮裹身,一直到立國前夕,才學會種植桑麻,紡織布帛,穿著起布制的衣服。太祖耶律阿保機在北方稱帝時,衣冠服制尚未具備。公元916,阿保機建立了遼國,於公元938年頒佈服制,在後晉服制的基礎上創立自己的衣冠服制。以遼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皇帝、漢官俱穿漢服,太后及契丹臣僚則穿胡服,採取了兩種不同的體制。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金代貴族的雲鶴紋織金錦棉袍 黑龍江阿城齊國王墓出土

党項為羌族中的一支,原居於析支,北周後期勢力逐漸擴大,隋唐時內附於中原王朝,向中原王朝稱臣。公元1038年,元昊立國稱帝,建國號為大夏。党項原為遊牧民族,以武功立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西夏政權建立之後,十分仰慕漢族文化,逐漸崇尚起儒學,在衣冠服飾上建立了兼具中原漢族與本民族特色的服飾制度。

女真族長期生活在黑龍江、松花江流域和長白山地區,隋唐時期還過著原始的氏族部落生活,以漁獵為生。公元1115年,女真首領完顏阿骨打稱帝,定國號為大金。統治北中國大部分地區一百餘年。金人剛進入燕地時,輿服效仿遼代做法,也分南、北兩制,後得宋朝半壁江山,遂參酌宋朝服制而略加變易。公元1140年,制定冠服之制,上自皇帝冕服、朝服,皇后冠服,下及臣僚朝服、常服一一定明。大定年間,又補充了百官公服及庶民之服。至此,金代服制基本具備。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戴暖帽、穿織金錦龍袍的元代帝王 元·劉貫道《元世祖出獵圖》

蒙古人原來長期生活在黑龍江額爾古納河岸的深山密林之中,後遷徙至漠北草原,與當地的突厥、回紇部落雜處,散居成許多互不相屬的部落,經過近百年的吞併掠奪,最後由成吉思汗完成蒙古族的統一。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公元1271年,建國號為大元。蒙古人的生活方式以遊牧為主,衣冠服飾較漢族簡樸,入主中原後,在生活習俗上受漢族影響較深,服飾日益講究。元初立國,初創各項制度,冠服車輿保留原有特色。元世祖統一天下後,近取金宋,遠法漢唐,依然未能完善冠服制度;至英宗時冠服制度才完備,上而天子冕服、腰輿、儀衛、隊仗,下而百官祭服、朝服以至士庶百姓服色一一定明,井然有序。

這些少數民族雖然在服飾制度上取法中原,但在服飾元素與特質上,依然保留著本民族的特色,具有明顯識別性。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戴冠、穿長袍的西夏貴婦 內蒙古黑水城出土唐卡

禮制迴歸下的服飾文化復興

公元1368年,以朱元璋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推翻了元朝統治,建立起明朝政權。明朝建國後,採取了一系列恢復生產、發展經濟的有效措施,使社會經濟得到迅速恢復,生產技術顯著進步。隨著生產力提高和市場開拓,工商業人口不斷增加,一批新興城市逐漸形成。生產技術進步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以紡織業為例,相繼出現了南京、北京、蘇州、杭州、嘉興等一大批專業生產地區,絲綢產品在海內外享有盛譽。

明朝從蒙古統治者手中奪得政權,對整頓和恢復傳統的漢族禮儀制度相當重視。建國不久,便作出廢棄蒙元服制的決定,並根據漢族的傳統習俗,上採周漢,下取唐宋,著手製訂新的服制。公元1370年,明代的冠服制度初步制定,其中包括皇帝冕服、常服,后妃禮服、常服,文武百官常朝之服及士庶階層的巾服等。公元1393年,朝廷又對原定的服制作了一次大規模調整,以後數百年間變動不大,只是在服裝的顏色及禁忌方面作了些更為具體的規定,如不許官民人等服用蟒龍、飛魚圖案,不準用元色(黑色)、黃色和紫色等。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穿龍袍的明代皇帝 明人《朱由校朝服像》

宋元以後,中國的文化重心有逐漸向江浙一帶轉移的趨勢。松江府成為江南地區的文化中心之一,尤其以上海地區為典型。明代以來,上海一向崇尚奢華,衣必求貴,綺羅輕裘。在衣著的色彩、用料、式樣上均越份逾規,朝廷的服飾典制在這裡幾乎成為一紙空文。從明朝中後期開始,江南士人的服飾逐漸趨向華麗鮮豔,質地追求絲綢綾羅,式樣也追求奇異翻新,甚至男著女裝,圖案上也出現了團龍、立龍,逾越名分。這一趨勢的出現,與明代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有相當密切的關係。

繁縟龐雜的服飾體系

公元1644年,愛新覺羅·福臨率群臣於天壇祭祀天地,同時宣告清王朝的建立。滿族為女真後裔,在衣冠服飾及風尚習俗方面,都保留著女真族習慣。清軍入關後,立即採用金代的做法,強令漢族男子依照滿族習俗改變髮式:剃去額發,結髮垂辮。1645年,清軍攻下江南,朝廷採取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高壓政策,釀成了江南屠城的慘劇。清朝政府還強迫漢族軍民改穿滿族人的服裝,唯婦女、儒生、徒隸、伶人、和尚、道士以及穿婚服、喪服的人不在禁限範圍之內。定都北京後,清政府將本族服裝定為法服,綿延兩千多年、歷經變遷的漢民族冠服制度在清代遂告終結。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戴暖帽、穿長褂的清代官吏 清·金昆等《冰嬉圖》

清朝服制擬定於入關之前,定都北京後,又吸收了部分漢族服制進行修訂。公元1652年,《服色肩輿永例》經世祖欽定後頒行天下,從此,清朝服制正式確立。從整個服裝發展史來看,清代服飾形制在中國曆代服飾中最為龐雜繁縟,規章制度也多於任何朝代。對皇帝、親王、皇后、皇妃以及百官的朝服、冠帽、飾品各有規定,根據等級、身份、場合、季節的不同,需要穿著的服裝也各有不同。冠服制度作為政治體系的組成部分,成為清王朝政治、文化生活中的一個重要方面。

清朝晚期,封建社會已瀕臨崩潰的境地。甲午戰爭以後,西方文化伴隨著列強的武力入侵向中國滲透,對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898年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發起的百日維新是近代對“衣冠之治”的第一波衝擊,維新派要求皇帝作出表率,率先斷髮易服,為天下頒佈法令,令官員百姓均依令效行。雖然服制改革沒有以政府詔令的形式在全國推行,但是各省學堂中紛紛出現了效仿西式服裝、短衣皮靴、文武無別的著裝風格。此後,關於服飾變革的要求便在採用西式服裝、剪掉髮辮、放棄纏足三個主要方面展開,不斷有改革派在進行服飾改革努力。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圓領窄袖繡花蝶紋氅衣 清·傳世實物

冠服制度作為一項政治制度,在中國兩千餘年的封建社會中,為了維繫政權以及相應的封建等級秩序一直髮揮著它的作用。統治者頒佈建立冠服制度,以之宣告自身權力的合法性,進而將這種統治意識形態滲透進著裝禮儀、日常文化中,保證統治權力的延續。從商周以至晚清,其間服制變遷不斷,但其首要的用意莫不以此為大。晚清以降,隨西風東漸,改良、革命風起雲湧,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進入了劇烈的變動中,服飾概莫能外。一場服飾文化、觀念的現代轉型由此肇始。


垂衣裳而天下治:中國古代服飾的演變

本文原刊載於《文明》雜誌2014年09期

掃描封面右下方二維碼,關注《文明》雜誌公眾號:WENMINGZAZHI,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文明》雜誌所使用的文章和圖片屬於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敬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版權作品,未經《文明》雜誌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客服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010-67135553/67112221。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