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平有史以來的水災記憶!老人們一般都知道……'

"

阜平水災記憶


最近接連不斷的大雨,讓小編想起往年的大水,現總結下阜平歷史上的水災。本文所有數據均來自官方,小編把阜平有史料記載以來的水災編輯整理如下。

相關:阜平廣大車友注意:雨季,在河灘停車要小心……


阜平縣東南到西北海拔高差在2000米之間,為主體型氣候;降水變率大,春秋兩季的月變率最大平均為77%年降水量分佈不均,有75%的雨量集中在夏季。因此,阜平是一個災害頻繁的縣份,水、旱、風、雹等災害年年交錯發生,一種災害一年之內有時多次發生。春夏久旱不雨容易造成旱災,夏秋雨水集中又容易發生洪澇災害,幾乎年年都要遭災。

水災是影響阜平農業生產的主要災害之一。從明清到建國初期,本縣幾乎年年都有水災,以明正統九年、清乾隆二十二年、民國六年、民國廿八年等年的洪水災害為最大,大澇年份為十年一遇。由於水土保持差,防洪堤壩不堅固,全縣主要產糧區——沿河兩岸的灘地常常被水衝沙壓,糧食減產或絕產無收。伴隨洪水成災的泥石流,是本縣頻繁的突發性災害。常常危害溝谷中的村莊。大暴雨短時間內就釀成一個或幾個流域的災害。連陰雨在本縣分為三種,一種是春播連陰雨對冬小麥有一定危害,一種是麥收時節的爛場雨,另一種是秋季的連陰雨,妨害甘薯晒乾和大棗成熟。1963年大水災後, 本縣加強水土保持,加強農田水利建設,防洪抗洪能力大為加強。到1995年底沒再發生大的洪澇災害。

PS.由於防洪措施得力,雖發過大水,但受災程度並不嚴重

附錄:大水災年份

1671年,清朝康熙十年,水衝沙壓耕地1.24萬畝。

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五月近,長壽莊數裡雨雹麥苗棗實盡落。

1801年,清嘉慶六年,發生洪澇災害。

1878年,清道光七年發生水災。

1917年,清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大雪,民凍餓而死。

1917年(民國六年),一入汛期,便陰雨連綿不斷。致使洪水暴漲,境內主要河道一片窪澤,胭 脂河南坡根至北坡根都是水。地被淹沒後,洪水沖刷河邊山坡,造成北果園村東桑園村南和崔家莊村 西幾個低窪水汪,直到1995年這些窪地依然存在。沙河南岸大小白河、榆樹工等村被洪水圍困,平地水深1米以上,村民只好爬到樹上躲避洪水。有的人呆坐在麥秸上眼睜睜被洪水沖走淹死。白河村的自然村——白河灘(早已不存在),村中楊家被這場洪水沖走32人。東莊、西莊兩村和沙河南岸的 石坊村之間原來只有一個橙槽(園木鑿成的凹通水渠),大水之後兩岸灘地都被衝成白沙灘。大沙河 水波浪滔天直逼縣城,居民奮力在西門背土打壩數高丈,才把洪水住。群眾衣食無著,只好食樹皮、 草根,沿河村莊楊柳被採光後,就扒樹皮,一時間所有的榆樹幾乎都成了白光幹。

1939年7月9日-8月30日全縣普降大雨,史稱1939年“海河大水”,縣民俗稱“民國二十八 年大水。

1945年9月16日開始連續5天大雨造成水災,大沙河沿岸77%的灘地受災,胭脂河沿岸受災耕 地佔61%,共損失糧食120萬公斤,水衝沙壓耕地2萬多畝,沖走樹木5.3萬株,受災人口2.34萬、 6051戶。

1948年8月入伏以後,陰雨連綿,造成1939年以後的又一次大水災,胭脂河流域從易家莊到王快沿岸20個村受災。共沖毀灘地1.16萬畝、旱地800畝,倒塌房屋1360間,死傷牲畜300頭,沖毀 沿河堤壩15道,沖走樹木2800株。

1954年7月1日-14日,陰雨連綿,山洪爆發,全縣交通中斷。水衝沙壓耕地2600畝,沖毀稻 田1000畝,水澇青苗500畝,共減產糧食19. 38萬公斤,沖毀集體林木180畝,季星樹木270萬棵, 毀大渠5條,全縣大部分房屋漏雨,倒塌房屋32間。

1955年8月14日-19日,5天之內全縣即降雨684毫米,致使山洪暴發,造成大水災。

1956年,年降雨量979.8毫米,7月20日至27日,連續8天降雨,共降雨330毫米(史家寨一 帶為500毫米),造成全縣大水

1959年,年降雨量1003.5毫米,不少鄉村多次遭受洪澇災害。

1963年8月2-9日,全縣連續7天7夜降雨,降雨量達600毫米以上,造成嚴重水災。

阜平往事:1963大洪水沖毀我的家,我休學蓋房考上清華

1979年,年降雨量690.9毫米。7月17日22時左右,神仙山一帶出現暴雨歷時110分鐘,降雨 80毫米,大臺公社的6個大隊和臺峪受災嚴重,共沖毀土地1504畝,倒塌房屋41間,沖走大牲畜11 頭,豬羊105頭(只),沖走大樹6000餘棵,糧食1700公斤,土豆2.6萬公斤,柴油機2臺。8月9日,段莊公社出現大暴雨,歷時6小時降雨量300毫米,鷂子河最高洪峰流量達到900多立 方米/每秒,並伴有大型泥石流。

1988年,年降雨量850毫米。全縣從6月下旬到8月9日即降雨825毫米。沿河村莊遭受水災, 受災總耕地面積10.1萬畝,糧食減產1000萬公斤。

以下是較為詳細的災情記錄

1939年7月9日開始,阜平縣同整個華北地區一樣,普降大雨,持續20多天,連陰 50多天,造成阜平歷史上有名的“民國二十八年大水”,境內三官廟、北沙樑、小工、 龍王廟、謝地、炭灰鋪等6個村莊被大水沖毀,其中北沙樑村(原在三官廟南面沙河河道中,現已不存在)最為悽慘。全村共有20戶人家84口人,被這場大水沖走44人, 重傷10人,倒塌房屋78間。

7月12日10時左右,洪水湧入村中,有的人上樹,有的人 上房,有的人把孩子裝進木櫃,想往河北岸劃,亂成一團。14時左右,水位越漲越高, 逃到村外在大沙埂上的20多人,順著大沙埂往上跑,後被一棵大柳樹分開洪水,人們才僥倖逃脫。是年全縣有2000多戶人家,3.45萬口人受災,共溺死1000多人,倒塌房屋2000多間,水衝沙壓土地10多萬畝,沖走糧食1600多萬公斤,沖毀樹木5.7萬多棵。

"

阜平水災記憶


最近接連不斷的大雨,讓小編想起往年的大水,現總結下阜平歷史上的水災。本文所有數據均來自官方,小編把阜平有史料記載以來的水災編輯整理如下。

相關:阜平廣大車友注意:雨季,在河灘停車要小心……


阜平縣東南到西北海拔高差在2000米之間,為主體型氣候;降水變率大,春秋兩季的月變率最大平均為77%年降水量分佈不均,有75%的雨量集中在夏季。因此,阜平是一個災害頻繁的縣份,水、旱、風、雹等災害年年交錯發生,一種災害一年之內有時多次發生。春夏久旱不雨容易造成旱災,夏秋雨水集中又容易發生洪澇災害,幾乎年年都要遭災。

水災是影響阜平農業生產的主要災害之一。從明清到建國初期,本縣幾乎年年都有水災,以明正統九年、清乾隆二十二年、民國六年、民國廿八年等年的洪水災害為最大,大澇年份為十年一遇。由於水土保持差,防洪堤壩不堅固,全縣主要產糧區——沿河兩岸的灘地常常被水衝沙壓,糧食減產或絕產無收。伴隨洪水成災的泥石流,是本縣頻繁的突發性災害。常常危害溝谷中的村莊。大暴雨短時間內就釀成一個或幾個流域的災害。連陰雨在本縣分為三種,一種是春播連陰雨對冬小麥有一定危害,一種是麥收時節的爛場雨,另一種是秋季的連陰雨,妨害甘薯晒乾和大棗成熟。1963年大水災後, 本縣加強水土保持,加強農田水利建設,防洪抗洪能力大為加強。到1995年底沒再發生大的洪澇災害。

PS.由於防洪措施得力,雖發過大水,但受災程度並不嚴重

附錄:大水災年份

1671年,清朝康熙十年,水衝沙壓耕地1.24萬畝。

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五月近,長壽莊數裡雨雹麥苗棗實盡落。

1801年,清嘉慶六年,發生洪澇災害。

1878年,清道光七年發生水災。

1917年,清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大雪,民凍餓而死。

1917年(民國六年),一入汛期,便陰雨連綿不斷。致使洪水暴漲,境內主要河道一片窪澤,胭 脂河南坡根至北坡根都是水。地被淹沒後,洪水沖刷河邊山坡,造成北果園村東桑園村南和崔家莊村 西幾個低窪水汪,直到1995年這些窪地依然存在。沙河南岸大小白河、榆樹工等村被洪水圍困,平地水深1米以上,村民只好爬到樹上躲避洪水。有的人呆坐在麥秸上眼睜睜被洪水沖走淹死。白河村的自然村——白河灘(早已不存在),村中楊家被這場洪水沖走32人。東莊、西莊兩村和沙河南岸的 石坊村之間原來只有一個橙槽(園木鑿成的凹通水渠),大水之後兩岸灘地都被衝成白沙灘。大沙河 水波浪滔天直逼縣城,居民奮力在西門背土打壩數高丈,才把洪水住。群眾衣食無著,只好食樹皮、 草根,沿河村莊楊柳被採光後,就扒樹皮,一時間所有的榆樹幾乎都成了白光幹。

1939年7月9日-8月30日全縣普降大雨,史稱1939年“海河大水”,縣民俗稱“民國二十八 年大水。

1945年9月16日開始連續5天大雨造成水災,大沙河沿岸77%的灘地受災,胭脂河沿岸受災耕 地佔61%,共損失糧食120萬公斤,水衝沙壓耕地2萬多畝,沖走樹木5.3萬株,受災人口2.34萬、 6051戶。

1948年8月入伏以後,陰雨連綿,造成1939年以後的又一次大水災,胭脂河流域從易家莊到王快沿岸20個村受災。共沖毀灘地1.16萬畝、旱地800畝,倒塌房屋1360間,死傷牲畜300頭,沖毀 沿河堤壩15道,沖走樹木2800株。

1954年7月1日-14日,陰雨連綿,山洪爆發,全縣交通中斷。水衝沙壓耕地2600畝,沖毀稻 田1000畝,水澇青苗500畝,共減產糧食19. 38萬公斤,沖毀集體林木180畝,季星樹木270萬棵, 毀大渠5條,全縣大部分房屋漏雨,倒塌房屋32間。

1955年8月14日-19日,5天之內全縣即降雨684毫米,致使山洪暴發,造成大水災。

1956年,年降雨量979.8毫米,7月20日至27日,連續8天降雨,共降雨330毫米(史家寨一 帶為500毫米),造成全縣大水

1959年,年降雨量1003.5毫米,不少鄉村多次遭受洪澇災害。

1963年8月2-9日,全縣連續7天7夜降雨,降雨量達600毫米以上,造成嚴重水災。

阜平往事:1963大洪水沖毀我的家,我休學蓋房考上清華

1979年,年降雨量690.9毫米。7月17日22時左右,神仙山一帶出現暴雨歷時110分鐘,降雨 80毫米,大臺公社的6個大隊和臺峪受災嚴重,共沖毀土地1504畝,倒塌房屋41間,沖走大牲畜11 頭,豬羊105頭(只),沖走大樹6000餘棵,糧食1700公斤,土豆2.6萬公斤,柴油機2臺。8月9日,段莊公社出現大暴雨,歷時6小時降雨量300毫米,鷂子河最高洪峰流量達到900多立 方米/每秒,並伴有大型泥石流。

1988年,年降雨量850毫米。全縣從6月下旬到8月9日即降雨825毫米。沿河村莊遭受水災, 受災總耕地面積10.1萬畝,糧食減產1000萬公斤。

以下是較為詳細的災情記錄

1939年7月9日開始,阜平縣同整個華北地區一樣,普降大雨,持續20多天,連陰 50多天,造成阜平歷史上有名的“民國二十八年大水”,境內三官廟、北沙樑、小工、 龍王廟、謝地、炭灰鋪等6個村莊被大水沖毀,其中北沙樑村(原在三官廟南面沙河河道中,現已不存在)最為悽慘。全村共有20戶人家84口人,被這場大水沖走44人, 重傷10人,倒塌房屋78間。

7月12日10時左右,洪水湧入村中,有的人上樹,有的人 上房,有的人把孩子裝進木櫃,想往河北岸劃,亂成一團。14時左右,水位越漲越高, 逃到村外在大沙埂上的20多人,順著大沙埂往上跑,後被一棵大柳樹分開洪水,人們才僥倖逃脫。是年全縣有2000多戶人家,3.45萬口人受災,共溺死1000多人,倒塌房屋2000多間,水衝沙壓土地10多萬畝,沖走糧食1600多萬公斤,沖毀樹木5.7萬多棵。

阜平有史以來的水災記憶!老人們一般都知道……


"

阜平水災記憶


最近接連不斷的大雨,讓小編想起往年的大水,現總結下阜平歷史上的水災。本文所有數據均來自官方,小編把阜平有史料記載以來的水災編輯整理如下。

相關:阜平廣大車友注意:雨季,在河灘停車要小心……


阜平縣東南到西北海拔高差在2000米之間,為主體型氣候;降水變率大,春秋兩季的月變率最大平均為77%年降水量分佈不均,有75%的雨量集中在夏季。因此,阜平是一個災害頻繁的縣份,水、旱、風、雹等災害年年交錯發生,一種災害一年之內有時多次發生。春夏久旱不雨容易造成旱災,夏秋雨水集中又容易發生洪澇災害,幾乎年年都要遭災。

水災是影響阜平農業生產的主要災害之一。從明清到建國初期,本縣幾乎年年都有水災,以明正統九年、清乾隆二十二年、民國六年、民國廿八年等年的洪水災害為最大,大澇年份為十年一遇。由於水土保持差,防洪堤壩不堅固,全縣主要產糧區——沿河兩岸的灘地常常被水衝沙壓,糧食減產或絕產無收。伴隨洪水成災的泥石流,是本縣頻繁的突發性災害。常常危害溝谷中的村莊。大暴雨短時間內就釀成一個或幾個流域的災害。連陰雨在本縣分為三種,一種是春播連陰雨對冬小麥有一定危害,一種是麥收時節的爛場雨,另一種是秋季的連陰雨,妨害甘薯晒乾和大棗成熟。1963年大水災後, 本縣加強水土保持,加強農田水利建設,防洪抗洪能力大為加強。到1995年底沒再發生大的洪澇災害。

PS.由於防洪措施得力,雖發過大水,但受災程度並不嚴重

附錄:大水災年份

1671年,清朝康熙十年,水衝沙壓耕地1.24萬畝。

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五月近,長壽莊數裡雨雹麥苗棗實盡落。

1801年,清嘉慶六年,發生洪澇災害。

1878年,清道光七年發生水災。

1917年,清同治十二年十一月大雪,民凍餓而死。

1917年(民國六年),一入汛期,便陰雨連綿不斷。致使洪水暴漲,境內主要河道一片窪澤,胭 脂河南坡根至北坡根都是水。地被淹沒後,洪水沖刷河邊山坡,造成北果園村東桑園村南和崔家莊村 西幾個低窪水汪,直到1995年這些窪地依然存在。沙河南岸大小白河、榆樹工等村被洪水圍困,平地水深1米以上,村民只好爬到樹上躲避洪水。有的人呆坐在麥秸上眼睜睜被洪水沖走淹死。白河村的自然村——白河灘(早已不存在),村中楊家被這場洪水沖走32人。東莊、西莊兩村和沙河南岸的 石坊村之間原來只有一個橙槽(園木鑿成的凹通水渠),大水之後兩岸灘地都被衝成白沙灘。大沙河 水波浪滔天直逼縣城,居民奮力在西門背土打壩數高丈,才把洪水住。群眾衣食無著,只好食樹皮、 草根,沿河村莊楊柳被採光後,就扒樹皮,一時間所有的榆樹幾乎都成了白光幹。

1939年7月9日-8月30日全縣普降大雨,史稱1939年“海河大水”,縣民俗稱“民國二十八 年大水。

1945年9月16日開始連續5天大雨造成水災,大沙河沿岸77%的灘地受災,胭脂河沿岸受災耕 地佔61%,共損失糧食120萬公斤,水衝沙壓耕地2萬多畝,沖走樹木5.3萬株,受災人口2.34萬、 6051戶。

1948年8月入伏以後,陰雨連綿,造成1939年以後的又一次大水災,胭脂河流域從易家莊到王快沿岸20個村受災。共沖毀灘地1.16萬畝、旱地800畝,倒塌房屋1360間,死傷牲畜300頭,沖毀 沿河堤壩15道,沖走樹木2800株。

1954年7月1日-14日,陰雨連綿,山洪爆發,全縣交通中斷。水衝沙壓耕地2600畝,沖毀稻 田1000畝,水澇青苗500畝,共減產糧食19. 38萬公斤,沖毀集體林木180畝,季星樹木270萬棵, 毀大渠5條,全縣大部分房屋漏雨,倒塌房屋32間。

1955年8月14日-19日,5天之內全縣即降雨684毫米,致使山洪暴發,造成大水災。

1956年,年降雨量979.8毫米,7月20日至27日,連續8天降雨,共降雨330毫米(史家寨一 帶為500毫米),造成全縣大水

1959年,年降雨量1003.5毫米,不少鄉村多次遭受洪澇災害。

1963年8月2-9日,全縣連續7天7夜降雨,降雨量達600毫米以上,造成嚴重水災。

阜平往事:1963大洪水沖毀我的家,我休學蓋房考上清華

1979年,年降雨量690.9毫米。7月17日22時左右,神仙山一帶出現暴雨歷時110分鐘,降雨 80毫米,大臺公社的6個大隊和臺峪受災嚴重,共沖毀土地1504畝,倒塌房屋41間,沖走大牲畜11 頭,豬羊105頭(只),沖走大樹6000餘棵,糧食1700公斤,土豆2.6萬公斤,柴油機2臺。8月9日,段莊公社出現大暴雨,歷時6小時降雨量300毫米,鷂子河最高洪峰流量達到900多立 方米/每秒,並伴有大型泥石流。

1988年,年降雨量850毫米。全縣從6月下旬到8月9日即降雨825毫米。沿河村莊遭受水災, 受災總耕地面積10.1萬畝,糧食減產1000萬公斤。

以下是較為詳細的災情記錄

1939年7月9日開始,阜平縣同整個華北地區一樣,普降大雨,持續20多天,連陰 50多天,造成阜平歷史上有名的“民國二十八年大水”,境內三官廟、北沙樑、小工、 龍王廟、謝地、炭灰鋪等6個村莊被大水沖毀,其中北沙樑村(原在三官廟南面沙河河道中,現已不存在)最為悽慘。全村共有20戶人家84口人,被這場大水沖走44人, 重傷10人,倒塌房屋78間。

7月12日10時左右,洪水湧入村中,有的人上樹,有的人 上房,有的人把孩子裝進木櫃,想往河北岸劃,亂成一團。14時左右,水位越漲越高, 逃到村外在大沙埂上的20多人,順著大沙埂往上跑,後被一棵大柳樹分開洪水,人們才僥倖逃脫。是年全縣有2000多戶人家,3.45萬口人受災,共溺死1000多人,倒塌房屋2000多間,水衝沙壓土地10多萬畝,沖走糧食1600多萬公斤,沖毀樹木5.7萬多棵。

阜平有史以來的水災記憶!老人們一般都知道……


阜平有史以來的水災記憶!老人們一般都知道……


1954、1955、1956三年抗洪鬥爭建國初期,由於阜平經濟力量薄弱,防汛物料和手段落後,加上山上植被較差. 1954、1955、1956三年大水,使這個時期新修的谷坊壩和防洪堤受到毀滅性損壞,一到 洪水期交通郵電就會全部中斷,渡過大沙河要坐簸籮才能過去。

1955年8月17日,大沙河洪水從南街湧入縣城西街大槐樹下,縣北溝洪水也逼進縣城。縣委書記吳合法等領導幹部帶領120名縣直機關幹部和180名縣城居民,冒著大雨在小西門構築防洪壩,通 過奮力搶險,保護了縣城人民的生命財產。

1956年7月20日至27日陰雨連綿,小麥不能收打人倉,縣、區、級幹部組成工作 隊深入各村幫助收打,組織高級社社員卷自家的炕蓆和其它防雨用品苫蓋麥垛,雖然沒 有徹底解決黴爛發芽問題,但是幹部群眾共同抗災的好作風傳為佳話。

1963年抗洪鬥爭 是年8月2日-10日,全縣連續降雨,縣內平均降雨量608毫米,下莊、橋南溝等 處達到700毫米以上。由於雨量過於集中,引起全縣山洪爆發,河水猛漲,大沙河洪峰 流量達到3380立方米/秒,胭胭河為1914立方米/秒。全縣所有河道下游的耕地大部分 被沖毀,25個公社、205個大隊不同程度受災,其中重災生產隊中佔全縣生產隊總數的 60%以上,據統計全縣共淹死15人,受傷200人,倒塌房屋1.9萬間,死傷大牲畜29 頭,豬130頭,羊3019只,水衝沙壓土地2.53萬畝,佔全縣總耕地面積26.5%以上, 減產糧食575.4萬公斤,油料8萬公斤,沖毀葦田2400畝,成片林木1800畝,零星樹 木12.7萬株,沖毀大小渠道3400條,塘壩3座,護岸石牆977處,梯田埝階11.7萬 道,沖毀公路189座,橋3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