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強的富力地產,為何卻被一致唱衰

30強的富力地產,為何卻被一致唱衰

富力聯席董事長 張力

30強的富力地產,為何卻被一致唱衰

富力董事長 李思廉


昔日華南五虎之首,卻被昔日小弟——恆大、碧桂園遠遠拋在了後面。2018年,恆大銷售額5513億,碧桂園銷售額3790億,而富力僅1400億。

拋開業績層面,更讓人唏噓的是富力的鉅額負債:市值451億,身負3000億的鉅債,負債率高達近700%,估計,張力和李思廉兩位董事長也早已成了熱鍋上的螞蟻。

比債務更致命的,是富力的戰略佈局。

2006年,算是富力發展的一道分水嶺,也是奠定了富力落後的基石。這一年,富力北上,大力發展商住項目,並試圖以商住地產建立核心競爭力。

然而,與萬達不同,富力並沒有強大的商業地產運營能力,或者是,富力步子邁得太大,根本無瑕沉下來深耕商業地產運營。

一是從寫字樓上,富力沒有傾力打造地標性建築;二是在商業地產運作上,並沒有建立商業地產運營體系,或者是自有的商業地產名片。

從根本上,還是張力和李思廉對商業地產的業態佈局過於狹隘,他們所認為的商業地產業態,無外乎是把自家的酒店業務、醫療養生業務、基礎商業簡單地疊加。

比如惠州富力灣,就是這種典型的產品思維,佔地460餘萬平方米的空間裡,就簡單粗暴地加塞了酒店、醫養等富力自有項目,並沒有形成完整的商業業態或者是商業名片。

在商業地產運作上,萬達、星河都堪稱是成功者的典範,萬達打造的萬達廣場,星河COCO系列,所到之處,無不成為商業中心的一張名片,應者雲集,商業繁華。

在地小皮看來,富力的敗筆不在於選錯了商業地產作為主打方向,而是在用經營住宅的方式經營商業地產。

而從2006年到2019年,富力有充足的時間調整戰略,但是富力沒有,而是沉浸在固有的思維中,繼續自嗨。

也許,從一些細節當中,可以窺見一斑。在酒店業務並未成熟的前提下,高負債從萬達手裡接手77家酒店,一是加重了負債,二是體量過大,再度陷入到酒店運營的困境中來。

富力運營酒店的模式,也是採用輕運營的“組合”模式,比如與麗思卡爾頓、希爾頓等合作,非自有品牌經營,所以,在品牌經營上,富力又是遜色一籌。

而且,據王健林事後透露,萬達酒店的年回報率不足4%,而富力卻舉債199億接盤,這筆賬,張力和李思廉要如何才能算得過來?

沒有多元化的品牌背書,而住宅業務不溫不火,而在近期的經營中,高負債下的富力已經不懼走鋼絲,步步鋌而走險。

2018年,為加速回款,惠州富力灣先是從均價0.95萬/平米降價到0.75萬/平米,更是祭出了預交2萬鎖房號,半年內交清首期款且可更名一次的營銷策略,這明顯是為了去化,急紅了眼。

更是在廣東惠州、梅州等多個城市啟動向分銷平臺預收保證金,解決資金週轉問題。但即便如此,仍然不能解決富力的營銷經費問題,賣了富力的房,遲遲結不了佣金,已經引起了業內中介的極大不滿。

但是,富力的樓盤,多為文旅或商住項目,中介渠道,是富力實現去化的核心資源。而佣金的結算效率,是直接影響中介推盤積極性的關鍵要素。加速去化是解決資金問題的根本,而資金問題又掣肘了營銷進度,富力,其實就是在作繭自縛。

但是,甲方拖傭是各中小開發商的通病,似乎,只有拖傭,方能彰顯甲方的風範。富力,就這麼甘心淪為了“老賴”的中小開發商。

其實,這反應的是一個企業的價值觀問題,而富力在海南紅樹灣問題上的應對,更是將他們粗鄙的價值觀暴露了出來。

富力紅樹灣項目違規開發,破壞紅樹林生態,在已收到4張罰單的前提下,卻不做任何整改,直至被處罰暫停銷售。

其實,這也暴露了,富力就是忽視規則、忽視客觀現實,而沉浸自嗨。

而富力紅樹灣並非首開,這或將直接影響到已售房源的交房時間,影響到數千業主的權益。

負債3000億,債臺高築的富力,如何解困,最根本的,還是要回到產品經營、客戶體驗上來。因為,富力囤地量沒有問題,貨量沒有問題,只是,去化,成了問題!


歡迎關注地小皮皮,一起交流探討更多地產問題!

30強的富力地產,為何卻被一致唱衰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