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審美,為何被群嘲?丨可讀

佛像 金馬獎 張震 設計師 音樂 中國經濟網新媒體 2019-02-10

審美,是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積澱。雖然中國有數千年的文明,有世界第二的經濟地位,但審美在中國卻不是一個輕鬆的話題。

前陣子,第27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的海報和金馬獎海報的一張對比圖被頂上了熱搜。

中國式審美,為何被群嘲?丨可讀中國式審美,為何被群嘲?丨可讀

所謂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再來看看頒獎現場背景板對比圖,傷害也許更大。

中國式審美,為何被群嘲?丨可讀中國式審美,為何被群嘲?丨可讀

你確定上面那個,不是鄉鎮企業家表彰大會的現場嗎?

據悉2018年金馬獎海報由設計師方序中操刀,以面對電影,每個人都是配角的角度出發,這四個側臉分別來自李安、侯孝賢、鞏俐、小野,組成了光影疊嶂的山峰。

第53屆金馬獎主視覺海報由著名海報設計師黃海創作。

選取了獲得金馬獎最佳影片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創意,海報中央是當年14歲的男主角張震拿手電筒照向暗處的身影。

中國式審美,為何被群嘲?丨可讀

木心說:“沒有審美力是絕症,知識也解救不了。”

兩盆一模一樣的貓糧,貓都只吃那個好看的碗裡裝的。

中國式審美,為何被群嘲?丨可讀

實用主義,正在毀掉中國人的審美

前段時間,一篇《看完父母新裝修的房子,想離家出走》的文章在朋友圈裡火了。

網友們紛紛吐槽父母裝修房子的審美,只能用四個詞來形容“不忍直視”。

中國式審美,為何被群嘲?丨可讀中國式審美,為何被群嘲?丨可讀

我們的父輩,曾經在物質文明不那麼發達的時期裡生活,對於他們來說,更重要的講究的是實用主義。

他們覺得菜就是用來吃的,盤子的目的是裝菜、實用,不漏不撒就行。超市裡的幾塊錢盤子最划算。

房子能住就行,最好搞個大紅木的沙發,夏天不熱,冬天放個墊子能坐就行。

中國式審美,為何被群嘲?丨可讀

過度追求實用化的人都是這樣,直奔目標而去,一切過程中的修飾和審美對他們都沒有什麼意義。

美學家蔣勳曾經說過:“美學基本規則——無用的,才是美。”

早在一萬年前,石器時代結束的時候,人們就將石斧做成了玉斧,人們用更美好的質地,更精細的手工來紀念過去的文明。“藝術”與“實用”分開了,“美”產生了。

中國式審美,為何被群嘲?丨可讀

在現代一個物質空前豐盛、什麼都不缺的年代,佔有物質很難再刺激我們的感官,讓我們獲得長久的滿足。

而審美力已經逐漸發展為新時代需要的能力。我們更需要住美的居所,穿美的衣服,吃美的食物,將美滲透至生活的細節。

中國式審美,為何被群嘲?丨可讀

審美力,才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微博上有一組圖片熱搜,源於敦煌研究院榆林窟講解員許鑫。

圖片的主要內容,是四川省安嶽縣的石窟佛像修補前和修補後的對比。

修補前的佛像,神態悲憫安詳,整體造型兼具唐代之渾厚和宋代之精美。佛像中的端莊肅穆,仿若從石中生長出的人體和五官超自然美感。

中國式審美,為何被群嘲?丨可讀

被修補後的佛像,顏色超奇怪,失去了刻線的流動,巨石的材質的厚重與堅硬的質感,超自然美感蕩然無存。

中國式審美,為何被群嘲?丨可讀

還有南宋時候的一尊藝術價值極高的拈花微笑造像,也未能倖免:

中國式審美,為何被群嘲?丨可讀

修補後的樣子變得文物價值盡失。宗教藝術中的慈悲,謙遜從佛像中透出的美感被毀於一旦。

中國式審美,為何被群嘲?丨可讀

主管部門說是信眾們在1994年和2015年,自發籌錢做的佛像修補。相信這些修補佛像的人,初心也是想要維護文物,絕非是有意破壞文物。

他們有錢、有心意、有修護文物的熱情,但是,卻唯獨缺少了對藝術的審美。

太多國人的審美,還停留在“紅紅綠綠的多喜氣”、“金燦燦的就是好”。

吳冠中先生說:“今天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季羨林先生曾在他的隨筆中一針見血地指出:

“我們的民族,是一個注重實際的民族。”

因為注重實際,小學的美術老師、音樂老師最經常“被代課”;

因為注重實際,太多家長認為:愛打扮的女孩肯定成績差,愛畫畫就是不務正業;

因為注重實際,花錢帶孩子去博物館、藝術展,還不如多給孩子買兩斤肉吃。

因為注重實用,缺乏審美教育,正在悄悄地將我們的下一代,變成徹頭徹尾的“美盲”。

吉林大學教授也曾在2018年畢業典禮上發表過這樣的演講:

“看看我們的校園裡,許多男同學穿著一條大短褲,露著帶毛的雙腿,穿一雙拖鞋,身披莊嚴的畢業禮服滿校園逛。你們覺得美嗎?

今天,走在世界上任何地方,判斷一個人是否是中國人的標準,基本上就是服飾與行為。

相對於其他亞洲人,中國人的服裝搭配比如衣褲、鞋帽、鞋襪等的搭配基本是不合體的,遠遠一看便知道是中國人。”

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深厚的底蘊和根基,值得我們去學習和傳承。中國的美學在宋朝時期到達了頂峰,被稱為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時期。

張彥遠在著名的《歷代名畫記》裡說“草木敷榮,不待丹碌之彩。雲雪飄揚,不待粉鉛而白”。

“是故運墨而五色具”,使用單一的墨色創造繪畫的色彩藝術已經早於歐洲一千年了。

宋瓷更接近哲學上的審美氣質,被稱為瓷器藝術的頂峰,全世界至今還在仿宋瓷。

中國式審美,為何被群嘲?丨可讀

范寬被稱為千年第一人,《雪景寒林圖》是壯美的,上留天之位,下留地之位,由隱而顯,由虛而實,意境深遠。

中國式審美,為何被群嘲?丨可讀

可是現在,對美的麻木、對實用性的追求、美學教育的缺失,使我們漸漸失去了審美能力。

現在很多人窮,往往窮的不是物質,而是精神。

沒有審美力,生活剝露出最務實最粗俗的一面,越來越追求實用化的背後,就是越來越平庸,越來越枯萎。

審美是一種歷史積澱,前提是一個國家歷史、文化的連續性。對個人而言,審美是一種品質和修養。

美學家蔣勳說過一句話:

一個人審美水平的高低,決定了他的競爭力水平。因為審美不僅代表著整體思維,也代表著細節思維。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就是培養他的審美力。

審美力,其實就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中國式審美,為何被群嘲?丨可讀

美能夠喚醒我們對生活的尊重

相信大家都聽過乞丐和玫瑰花的故事:

一個賣花的小女孩送給了乞丐一隻玫瑰花,乞丐回到家之後,他在家裡找出一個瓶子裝上水,把玫瑰花插進去養起來。

他突然間覺得,這麼漂亮的花怎麼能隨意插在這麼髒的瓶子上,所以他決定把瓶子洗乾淨,這樣才配得上這麼美麗的玫瑰!

做完這些工作後,他又坐在邊上靜靜地欣賞著美麗的玫瑰,突然間他感覺這麼漂亮的玫瑰怎麼能放在這麼雜亂的房間裡呢? 於是他做了一個決定,把整個房間打掃一遍,把所有的物品擺放整齊,把所有的垃圾清理出房間.......

突然間整個房間因為有了這朵玫瑰花的映射而變得溫馨起來。這時他彷彿忘記了自己所在何處,正在陶醉時,突然發現鏡子中反射出一個蓬頭垢面、不修邊幅,衣裳襤褸的年輕人,他沒想到自己居然是這個樣子,這樣的人有什麼資格呆在這樣的房間裡與玫瑰相伴呢?

於是他立刻去洗了幾年來唯一洗過的,也是第一次澡,洗完之後找出幾件雖然顯得有點舊,但稍微乾淨的衣服,刮完鬍子之後,把自己從頭到下整理了一番,然後再照照鏡子,突然間發現一個從未有過的年輕帥氣的臉出現在鏡子中!

這時候,他突然間覺得自己也很不錯,為什麼要去當乞丐呢?這是他當乞丐以來第一次這樣問自己,他的靈魂在瞬間覺醒了,其實我也很不錯,再看看房間中的一切,再看看這朵美麗的玫瑰,他當下立刻做出了一個人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去找工作,自此之後,他努力勤奮的工作,成為了企業家。

簡單的一個故事卻折射了一個簡單的哲理:

美能夠滌盪人的心靈,改變人的精神面貌。它能喚醒我們對內心的尊重,因而去尊重生活。

來源:智谷趨勢(ID:zgtrend)

責任編輯:彭金美

支持我們請點贊或使用評論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