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農業行業優秀企業——汾西縣高寒農牧專業合作社'

汾西 合作社 農業 山西 農民 4月吃什麼 技術 水果 臨汾 山西新聞網金融頻道 2019-07-27
"

進入汾西縣團柏鄉,沿著鄉間的柏油路往山裡走,撲面而來的梨花香淡雅清絕。放眼遠眺,連片的玉露香梨樹花開,素裝新裹,如煙似雪。田間地頭,分散在各園區的村民揮汗如雨,他們或輕扶枝頭細心疏花,或手握鐵鍬盡力疏土,他們幹活兒時的認真勁、呵護梨樹的細緻勁堪比照顧嬰兒一般。

出生於1975年的劉耀山是土生土長的團柏鄉柴窪莊村人,從小經歷過缺食少衣的苦日子,他誓言要帶領鄉親們共同致富。2013年,他多方籌備成立了以種植“玉露香”梨為主打產業的汾西縣高寒農牧專業合作社。在團柏鄉西山集中連片流轉茶房、棗坪、上團柏、柴窪莊、福窪莊五個自然村山旱地三千餘畝,全部用於栽種“玉露香”梨。7年的時間,3000畝10萬餘株玉露香梨樹已由“牙牙學語的嬰兒”茁壯成長為“神采奕奕的少年”,來自十里八鄉的村民跟著合作社不僅學會了技術更有了錢賺。

每天,在梨園都會見到劉耀山忙碌的身影。在他眼裡,茁壯成長的梨樹正是園子的守望者,經歷著風雨、見證著成長,一群普通的農民正埋頭巧幹改寫曾經這裡窮山惡水的命運,他們以實際行動講述梨園發展,向著美好生活不斷奮進。

高標準建梨園 發展步步為“贏”

生活在汾西縣城的楊文珍相約友人專程趕來這裡賞梨花,她透過攝影記者的航拍相機俯瞰三千畝梨園的如雪盛景感嘆不已。她說:“誰都知道這裡曾經是荒草灌木叢生,有三分之一是撂荒地、瘦塬薄坡畝產都不足百元,如今這裡一片生機,真是後來者居上啊!”

現在的三千畝梨園徹底顛覆了曾經百姓對這裡“貧瘠的註解”。21公里水泥路“全循環、無死角”延伸田間地頭,五座新建水庫滿足梨園用水需求、9.2萬米管(滴)灌網鋪設高效節能、深施近萬方農家肥確保土質養分打造綠色有機。

有了“好園子”還需配上“高人才”。劉耀山表示,合作社不斷開設“充電課”以增進農民內生致富動力。近年來,合作社依託省果研所的技術力量,採取“引進來、走出去”相結合的方法,既邀請省市縣果樹研究所專家“現身說法”又組織本地“土專家”果樹栽植愛好者外出學習。近5年來,合作社共舉辦了42次大型各類農業培訓,累計培訓人數達3000人。合作社打造出的精英技術團隊更成為業界的香餑餑。

園區管理走上了一個新水準,這裡先後被確定為“國家梨產業體系山西農科院果樹研究所玉露香梨實驗推廣基地”、“山西省農業廳玉露香梨汾西示範園區”、並榮獲2017年“臨汾市市長創新獎”。因品質優秀,2017年出口海外,實現了出口水果零的突破。

補“成員”之短板 良心發展穩步向前

4月是梨園最忙的時候,梨樹需要拉枝、刻芽、疏花、疏果、修剪等農活兒正逐步開展。果園生產存在勞動密集型、輕體力活、技能活為主的特點,對肢體殘疾者來說,正是很好就業選擇。

在第五片區,每天清早都能聽到三輪摩托車的轟鳴聲,那是生產隊工人朱玉明出行利器,他家住在距離梨園有五里遠的羊反村。30多年前在一場工作意外中,他的左腿沒了,裝了一支假肢,還能勉強行動。自後的生活,他與所有的工作再無“緣分”,全家5口人僅靠妻子耕種三畝地維持生計,連基本的溫飽都絕決不了。

“梨園”來了,朱玉明的春天也來了。劉耀山在得知朱玉明的情況後,專程前往朱玉明家中,把梨園的輕體力的活計逐一講給他聽,並邀請他前往園子裡工作。

在朱玉明看來,腿部殘疾能有地方幹活,有錢賺這豈不是天上掉餡兒餅的好事。他深知修建果樹要求的技術強,他有股子不服輸的勁頭,園區組織的各次技術培訓,他總是最早一個到,最後一個走。經過一年多的磨練,他在修剪技術上已成為隊裡為數不多的“好剪子”。他說:“剪枝這技術,剛開始接觸感覺很簡單,可是越學越感覺剪枝技術的道道還真深,現在我是勉強出師了。去年還收入了一萬多元,這也是我三十多年來收入最多的一年。我要在這園子裡拼盡全力幹好活兒,離開這兒我什麼都不是,又得過上從前的苦日子。”梨園裡,跟朱玉明一樣的殘疾人勞動力還有17名,其中有5人已成為園區中的骨幹力量。第十生產隊2組的賈小偉常自豪地對人講,“梨園是咱的天,咱的家,有了她,咱就不愁沒活幹、沒飯吃。一把剪子、一把鋸,護好梨樹、養好家。”

為使身有殘疾的農民更好的端上“鐵飯碗”,合作社在每年多次不同時節舉辦的技術培訓中,有意讓他們多吃些偏飯,提高修剪技術。為鼓勵學習積極性,合作社還特意發放免費工具、工時補貼等方面的優惠,近三年來,僅在助殘方面的傾斜補助累計投入達八萬餘元。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梨園產業共拉動殘疾戶146戶268人,其中土地入股分紅18戶41人,入園務工34戶59人,利益聯結扶助87戶173人,由梨園發展隱射出的第三產業拉動(銷售、運輸、食宿等)了7戶13人的收益,其中一家單戶最高收入達到17600元、最低受益者也有500元。

話說,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在梨園農民辛勤工作的樣子最可愛。劉耀山告訴記者,“現如今的老百姓在家門口有活幹有錢賺,夫妻同心同氣、鄰里和睦相處,到處都是一片祥和之氣。他們每天上下工談的都是生產隊的事兒,比技術、拼勤快、爭效率。這樣積極向上的生活、工作氛圍更加固了社會的穩定性。”

產業鏈拉動強 農民穩穩有錢賺

每年到了4月裡,柴窪莊村的賈玉蘭都睡不好覺,原因就是天氣。去年的一場春寒,讓整個園區的梨花瞬間隕落,十萬餘株梨樹直接絕收。她清楚地記得那天清晨,自己抱著梨樹足足哭了一上午。

前些天,梨花漫山全開,她收到氣象預報夜裡有降溫,雖然合作社當晚採取了煙霧防寒措施,可她還是放心不下,每隔一小時看一回手機,只要預報顯示沒有跌入“零下”,她再倒頭睡兒。就這樣持續了一晚上,天矇矇亮時,賈玉蘭顧不上洗漱,一股腦快步奔向地裡,看著滿園的梨花安然敞開,她含淚笑了。

實際上,自打村裡的土地統一流轉後,賈玉蘭和丈夫率先承包了一個隊的果園生產。家中的十幾畝地每年得幾千元的土地入股紅利,自己和丈夫每天在園子裡幹活,還能另外得到工錢,一年下來收入也有5萬多元。7年來,她看著梨樹一天天長大,心裡早把這裡當成了自己的家。她常說,“鍋裡有了,碗裡自然有了。老闆講信用,答應我們的事兒都做到了。村裡的貧困戶都在這裡打工領工錢,日子過的越來越好。我盼著年年風調雨順,梨園豐收,老百姓就都豐收啦!”

賈玉蘭奮鬥的樣子,僅是梨園勤奮作業農民中的一個縮影。在梨園產業發展的同時,通過土地入股分紅、吸收本地農民務工、利益鏈接機制扶助等多種形式,共拉動22個村396戶貧困戶1044人。更為農村普遍存在“三八、六零”(婦女勞力、老年人)部隊成員提供了就業崗位。

未來梨園的發展之路如何穩步向前向上?劉耀山談到,要做大梨文章,企業增收與三產發展同步拓展是分不開的,與其外延產業鏈的發展是一對共生體。梨產品的外銷,必然會拉動冷儲、物流、電商、銷售、服務等一系列鏈條產業的同步發展,為更多的本地農民創造了務工崗位。產業的穩步發展為下一步開展田園一體化鄉村休閒觀光旅遊打造出了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平臺,廣大農戶,特別是貧困戶,也將會自然地參與服務行業的發展之中,成為貧困戶持續穩定脫貧的又一產業依託,為助農增收再添亮點,走出了一條農旅融合的鄉村振興“汾西路徑”。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