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之二:山東煙臺格瑞特果品專業合作社'

合作社 煙臺 山東 農民 棲霞 蘋果 農村 青島 中國農民合作社 2019-09-04
"


"


2019年全國農民合作社典型案例之二:山東煙臺格瑞特果品專業合作社

——煙臺格瑞特果品專業合作社由山東省棲霞市東院頭村黨支部領辦、180戶村民以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成立。合作社改變了過去一家一戶的單一生產經營模式,將200多畝土地成方連片,建成了標準化、集約化、現代化的有機矮化蘋果園,為村莊發展注入了“源頭活水”,帶領村民走出了一條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社富帶民富,村民共富,強村與富民“雙贏”、集體與群眾“雙增收”的新路子。

黨建帶社建 村民變股東

煙臺格瑞特果品專業合作社

煙臺格瑞特果品專業合作社成立於2013年3月,位於山東省棲霞市蛇窩泊鎮東院頭村。合作社在村黨支部指導下,組織群眾抱團發展蘋果產業,取得富民強村、產業興旺、鄉村振興的良好效果,先後榮獲“山東省級示範社”“山東省黨建帶社建村社共建示範點”等稱號。

一、強化支部引領,“小農戶”變身“大股東”

東院頭村共有319戶852人,常住人口不到600人,其中有44名黨員,土地面積近4000畝,村民歷來靠種蘋果為生。2011年以前,村裡黨員隊伍“一盤散沙”,曾連續8年沒有村支書,集體沒有一分錢,村集體欠下60多萬元的債務,僅有的幾間辦公室也被私人佔用;村裡沒有一條水泥路,亂堆亂放到處都是,成了全市的墊底村,老百姓怨聲載道,恨班子不爭氣,怨黨員沒骨氣。

2011年9月,村裡組建了新的村黨支部。面對村裡“人老、樹老”的現實,村兩委決心改變本村落後面貌、重塑支部形象、帶領村民徹底擺脫貧窮。通過學習國家政策和外出調研,村兩委認為成立合作社、流轉土地、發展產業項目,是農村實現現代化發展的大趨勢。

為打消村民對成立合作社的疑慮,村黨支部1個月內組織召開12次村民大會,還專門邀請青島農業大學合作社學院專家,為村民面對面講解辦合作社的好處、怎麼建合作社、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優勢,並展示了全國成功案例。講座那天天特別冷,就在村大街上進行,3個多小時沒有一個村民離開,大家聽得很認真、很用心。

當天晚上,支部成員就走家串戶動員,發放調查問卷,問村民同不同意加入合作社。第二天上午一統計,村民入社同意率達到75%。村黨支部引導老百姓算大賬、算長遠賬。最終確定採用入股、置換、租賃相結合的方式實現村土地股份合作。入股,就是村民以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每畝地折價8000元,1畝為1股,並以此標準接受現金入股。置換,就是村民之間進行土地互換,將規劃區內的土地集中起來。租賃,就是結合當地每畝地純收入在4000元/年左右的實際情況,按每畝地4000元/年的價格,以個人名義租賃村民的土地。

有了新思路新方法,村委會趁熱打鐵,號召“幹部帶頭入、黨員先入”,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其他兩委成員、普通黨員,除了土地入股,還分別率先現金入股20萬元、10萬元、5萬元、3萬元。在組織運行上,村兩委與合作社實行“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村黨支部書記兼任合作社黨支部書記、理事長,村委會主任兼任監事長,其他村兩委成員及黨員任理事、監事,實現合作社發展與村級事務共同研究、一體推進。最終,共發動180戶村民、籌集2200萬股,成立了煙臺市第一個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邁出了抱團發展、富民強村的關鍵一步。

二、發展蘋果產業,“小土地”長出“大產業”

合作社把果業作為主攻方向,做大做強果品產業。一是實施集約栽培。2013年,合作社建設200多畝蘋果示範園,採用國內最先進的矮化高紡錘形寬行密植種植模式,三年掛果,四年進入盛果期,盛果期畝產約4000公斤,每畝收入約3萬元,淨利潤達1萬元。二是拉長產業鏈條。合作社抓住棲霞市推進果品產業更新換代機遇,2013年新建100畝苗木基地,成立生物菌肥廠、生物製劑廠、生物菌種廠。三是放大規模效應。2015年以來,針對本村成方連片果園供應不足問題,合作社採取“走出去”戰略,通過租賃方式,先後在周邊村新建4處蘋果示範園,面積達到3000畝,吸引496戶果農入社,年增加群眾土地租賃收入500萬元,實現合作社種植規模與成員規模“二連跳”。

三、富民強村並舉,“小資本”發揮“大潛能”

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成立,激活了土地、資金、果農等生產要素和村級發展潛力,推動了強村與富民的有機統一。一是合理分配。合作社每年提出5%的經營盈餘作為公積金用於合作社發展壯大,提出3%的盈餘作為公益金用於成員培訓、困難救助、公益事業等,凡是年齡達到70週歲以上的成員進住敬老院,如果他的土地分紅不夠住敬老院的標準,合作社就從公益金中給予補助,從而形成土地養老模式。剩餘92%全部分配給成員和村集體,最大限度讓利於民,保證始終有收入、年年有進賬。二是保障群眾收益。成員將果園交給合作社統一管理,每年除了獲得穩定分紅,公積金盈餘再分紅,還可優先到合作社所屬的3個企業和示範園打工賺錢,實現“交地不離地、收入有保障”。合作社每年給村民發放務工工資200多萬元。同時,入社果農還可享受合作社統一提供的低價農資,每年減少成本支出100多萬元。三是壯大集體經濟。合作社將過去碎片化的土地整理為成方連片的大田,建成示範園,增加了10%左右的土地種植面積,多出的這部分作為集體土地,連同一個水塘和周邊幾畝荒灘一起加入合作社,集體股佔總股本的15%左右,2018年每股分紅0.5元,每畝地分到4000元,集體分紅收益118670元。合作社收回了村集體的25畝預留地種上蘋果苗木,從2016年開始每年收入30萬元左右。合作社在村級辦公場所建起120千瓦的光伏發電項目,每年收入18萬元左右。合作社利用集體的廢棄廠房和土地入股引進的生物菌肥廠,每年收入10萬元左右。四是發展民生事業。合作社每年投入100多萬元,先後組織開展村級組織活動和群眾娛樂、村路硬化、光伏發電、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等惠民實事,村容村貌煥然一新,村風民風明顯好轉,群眾生活幸福指數節節攀升,黨支部班子凝聚力、戰鬥力顯著增強。

來源:農業農村部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