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運城稷山歷史由來

稷山縣古稱“高涼邑”,為山西省運城市下轄縣。轄區地處華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連接處的山西省西南端,運城市正北端。東連新絳縣,西臨河津市,南靠稷王山和聞喜縣、萬榮縣接壤,北依呂梁山與鄉寧縣相連。

稷山縣是后稷故里,古屬冀川,春秋屬晉,戰國屬魏,唐屬絳州。稷山縣是山西省的文物大縣,境內代表文物有最大的祭祀后稷廟宇稷王廟和最大的土塑釋迦牟尼像。稷山縣是晉南商貿重鎮,素有“晉陝豫交界的小天津和旱碼頭”之稱。

稷山縣治在汾水北岸稷峰鎮。至2015年,縣域國土面積686平方公里,耕地58萬畝,下轄5個鎮、2個鄉、1個社區辦事處,全縣總人口36萬。

山西運城稷山歷史由來

稷山,春秋稱“稷”,屬晉。漢為河東郡聞喜縣地。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於今城關東南15千米置高涼縣、郡,隸東雍州。

西魏大統中年於今縣境置南汾州,郡徙治今河津市境。廢帝三年(554年)南汾州改勳州,北周升總管府。武成初年廢勳州,絳州治徙此。建德六年(577年)州、縣治徙今城關西南6千米吳城村。

隋開皇三年(583年)絳州治徙今新絳縣境,十八年(600年)高涼縣改稷山縣,徙治今城關,屬絳郡。唐先後屬絳州、絳郡、河中府。五代屬絳州。

宋屬絳州絳郡。金興定初年屬晉安府。元、明、清仍屬絳州。

民國初年廢州,縣改屬河東道,道廢后直屬省。

山西運城稷山歷史由來

1949年屬晉南區新絳分區,隸陝甘寧邊區。後復歸山西省,屬運城專區。

1954年,運城、臨汾兩地區合併為晉南專署,縣隨。

1958年,稷山、河津兩縣和萬榮縣大部,以及鄉寧縣部分合併為稷山縣,屬晉南專署。

1959年,原萬榮縣劃歸稷山地盤分出。

1961年,河津縣析出;西坡、尉莊兩公社復歸鄉寧,稷山縣境恢復原貌。

1970年,晉南專署分為臨汾、運城兩專署,後改為行政公署,縣屬運城行政公署。

2003年,運城地區撤地建市,稷山屬運城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