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了許多年的賀歲片之後,馮小剛就開始任性了。

從《集結號》到《1942》,再到去年的《我不是潘金蓮》,以至今年正在拍攝的《芳華》,這位成功的商業片導演越來越不商業化,雖然他依然想要高票房,但他已經在任性地拍著自己真正想拍的電影。


其實我挺喜歡不拍喜劇的馮小剛



其實眼袋君蠻喜歡馮小剛那些賀歲喜劇之外的電影。

雖然並不出眾,卻處處透著一股子認真勁兒。

說狠了叫“寧死不屈”,說少了用北京話說叫“軸”。

他其實有種堅持,一直滲透在電影裡。

今天眼袋君就說說馮小剛這輩子拍的最認真的一部電影:

《1942》


其實我挺喜歡不拍喜劇的馮小剛



豆瓣7.2分,和當年同檔期李安導演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所獲得的9.0高分相比,有些相形見絀。

可豆瓣向來有給國產片打分苛刻的傳統,7.2分的國產電影,在網友心裡也還算得上好片。

當然,僅僅算得上好片,顯然不是馮小剛當年拍攝《一九四二》時想要的結果。

作為他的野心之作,他希望《一九四二》能成為一部真正意義上的史詩大片,能一部現實主義經典之作,能成為一部足以讓他進入中國電影史的里程碑作品。

然而,除了票房的滑鐵盧之後,時隔五年,已經很少有人提起這部電影。

在當年,《一九四二》更是因為搶佔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IMAX數額而被很多影迷無端攻擊。

這到底是部怎樣的電影?


其實我挺喜歡不拍喜劇的馮小剛


毫無疑問,《一九四二》是一部好片,但馮小剛的野心太大,想要表達的內容太過深遠,反而使得這部電影有點兒無法承載。

首先,從演員上來看,《一九四二》貢獻了近年來最出色的群戲。

無論業界以及媒體對馮小剛有再多的批評聲,我們也無法否認他的選角能力以及對中國好演員們的號召力。

一部《一九四二》,可以說集齊了中國最好的一批演員。

和國內電影動輒出現小鮮肉不同,《一九四二》裡,遍地都是老戲骨。

男主角張國立,是馮小剛的老朋友,也是馮小剛在葛優之外的另一個御用男主。


其實我挺喜歡不拍喜劇的馮小剛



張國立是國家一級演員,在本片中的發揮,也絕對配得上“一級”這兩個字。

在影片的最後,張國立所扮演的逃荒地主歷經磨難,一家人在逃荒中一個一個的離他而去,最終只剩下了一個小孫子和他從河南到了陝西。

可不幸的是,忍飢挨餓,頂著戰火,眼看到了陝西,他卻不小心悶死了自己的孫子。

那一瞬間,張國立老師將角色悲痛欲絕又又有些被命運捉弄到麻木的心情表現地淋漓盡致,讓觀者無不心中一凜。


其實我挺喜歡不拍喜劇的馮小剛



而能達到那樣的效果,和張國立對於這個角色的付出與鑽研不無關係。

他為了演出饑民的感覺,連續很長一段時間不吃飯只吃水果,最終臉上都出現了浮腫。

他還告訴編劇劉震雲:“臺詞有些多了,真正餓的人不想說話。”

那是因為他感受到了飢餓的恐怖之處。

除了主角張國立是老戲骨外,幾個配角也都是老戲骨。

飾演常凱申(具體可自行百度)的陳道明一直都是蟲哥和蟲妹共同的男神,不說話便霸氣側漏,說話則氣場十足,這樣的表演力度,也只有明叔能夠做到。


其實我挺喜歡不拍喜劇的馮小剛



李雪健老師在本片中出演河南省主席李培基,對於李雪健老師,我一直都強調,在當今中國,演技最好的演員就是他。

他,就是戲骨中的戲骨。

李培基這個角色,看似並沒有太多的特點,卻十分難演。


其實我挺喜歡不拍喜劇的馮小剛



作為一個“承上啟下”的人物,李培基身上那種進退失據,八面玲瓏卻又八面不討好的特點,被李雪健生動地詮釋出來了。

李雪健老師也憑藉本片拿到了金馬獎的最佳男配,可以說是真·實至名歸。

除了這三位老戲骨,馮遠征、張涵予、範偉、呂中、徐帆、段奕宏等國內演技派紛紛上陣,對於喜歡看這些好演員飆戲的人來說,《一九四二》是一場盛宴。

兩位外國老戲骨的加盟在當時也足以勾起很多歐美影迷對《一九四二》的興趣,奧斯卡影帝阿德里安.布羅迪和《肖申克的救贖》男主蒂姆.羅賓斯的出現對於大家來說都算是一個不小的驚喜,他們在影片中的表現,也對得起自己的名氣。


其實我挺喜歡不拍喜劇的馮小剛



總之,從演員的表演上看,這部《一九四二》完成的相當出色。

但在故事結構和敘事節奏上,本片出現了較大的問題。

前面我就說了,馮小剛的野心實在是太大。

他想要面面俱到,進行了多線敘事,卻讓整個故事顯得冗長而沒有重點。

第一條線是地主範殿元、長工瞎鹿、長工栓柱等人從河南向陝西逃荒的故事線。

這道線本就已經足夠沉重,瞎鹿栓柱的慘死、瞎鹿老婆花枝的被賣、範殿元女兒的被賣,無不讓人觸目驚心。


其實我挺喜歡不拍喜劇的馮小剛



可以由於別的線對時間的佔用,這一道線點到為止,有的感情煽出來了,卻沒有把後勁做足。

而第二條線,則是國民黨中央的那道線。

這條線其實處理地還算不錯,高層的嘴臉顯露無疑,但時間所限,又顯得有些膚淺。


其實我挺喜歡不拍喜劇的馮小剛


而李培基的第三道線則更是有些草草了事。

如果馮小剛能集中力量辦大事,只抓住一條線來展開故事,影片的敘事節奏將會簡潔明快許多,也不至於讓很多人覺得148分鐘的電影冗長沉悶。

雖然故事講的並不好,但這部《一九四二》依然講了一個很值得去讓更多觀眾瞭解的故事。

在劉震雲的原著裡,第一句話就是:“1942年,在我的家鄉河南,發生了吃的問題。”

這就是故事的核心:吃的問題。

河南饑荒,饑荒下的浮世繪被電影拍了出來,自上到下,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面對饑荒,形形色色的人演出了一幕幕或悲涼或荒誕的景象,讓人慨嘆,也讓人唏噓。


其實我挺喜歡不拍喜劇的馮小剛



影片的核心落腳點其實不是歷史,而是人性。

當人類面對真正的生命威脅時,人性會醜陋到何種地步,沒有經歷過的人絕未可知。

而影片也殘酷地給了我們答案:有的人會不惜一死,有的人會忘記尊嚴,有的人甚至會去做漢奸。

從這一點上,《一九四二》講出了導演想要表達的內容。

馮小剛是有表達欲的,在這一點上,雖然他毒舌,雖然他有時候有點兒混不吝,但他還是想做出一些作品,這和很多已經完全商業化的導演相比,就已經彌足珍貴。

也許他的才華註定到達不了更高的層次(大師),但他的存在,對於現在的華語影壇,一定是有益的。

畢竟,這個圈子裡,能拍好電影,也想拍好電影,又有足夠聲望拍自己想拍的電影的人,也就這麼幾個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