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

新京報訊(記者 曹晶瑞)位於房山區蒲窪鄉的富合村,因為掛在懸崖峭壁間而被稱為北京的“懸崖村”,素有“北京的郭亮”之稱。如今,村裡的年輕人早已走出大山,留下的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老人。多年來,因進村的山路狹窄而陡峭,七八旬的老人只能待在村裡,很少出去,四五十歲相對年輕的村民則多數依靠步行下山,有時還要順路從山下給年長的鄉親們帶些生活用品回來。

8月26日,這個從北京城區驅車需要兩三個小時才能抵達的“懸崖村”迎來了一趟特別的“公交車”,和住在城市裡的人對公交車的印象不同,因為富合村地理位置、道路環境的特殊性,這趟“公交車”是一輛包括駕駛員在內只能載客7人的GL8商務“公交車”。新京報記者專門前往富合村,探一探這個掛在懸崖邊的小村莊,也順便體驗一下這趟特別的公交車。

"

新京報訊(記者 曹晶瑞)位於房山區蒲窪鄉的富合村,因為掛在懸崖峭壁間而被稱為北京的“懸崖村”,素有“北京的郭亮”之稱。如今,村裡的年輕人早已走出大山,留下的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老人。多年來,因進村的山路狹窄而陡峭,七八旬的老人只能待在村裡,很少出去,四五十歲相對年輕的村民則多數依靠步行下山,有時還要順路從山下給年長的鄉親們帶些生活用品回來。

8月26日,這個從北京城區驅車需要兩三個小時才能抵達的“懸崖村”迎來了一趟特別的“公交車”,和住在城市裡的人對公交車的印象不同,因為富合村地理位置、道路環境的特殊性,這趟“公交車”是一輛包括駕駛員在內只能載客7人的GL8商務“公交車”。新京報記者專門前往富合村,探一探這個掛在懸崖邊的小村莊,也順便體驗一下這趟特別的公交車。

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富合村有了特別的公交車。新京報記者 王巍 製作

村裡山路陡峭狹窄 常規公交開不進來

在地圖搜索“富合村”就會發現,其距離北京城區130多公里,因山路崎嶇,駕車需要三個多小時,即便是從房山十渡景區開車過去,也還要趕一個小時的山路。

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遊走在北京的邊界,一路搖搖晃晃總算到達了山清水秀的房山區蒲窪鄉,在鄉政府門前F19路公交站旁的停車場上,新京報記者看到了傳說中那趟特別的“公交車”——一輛銀灰色的別克商務轎車。車窗前,一個紅色的牌子用白色的字體寫著“蒲窪鄉政府——富合村”字樣,上面印有北京公交集團的標識。

"

新京報訊(記者 曹晶瑞)位於房山區蒲窪鄉的富合村,因為掛在懸崖峭壁間而被稱為北京的“懸崖村”,素有“北京的郭亮”之稱。如今,村裡的年輕人早已走出大山,留下的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老人。多年來,因進村的山路狹窄而陡峭,七八旬的老人只能待在村裡,很少出去,四五十歲相對年輕的村民則多數依靠步行下山,有時還要順路從山下給年長的鄉親們帶些生活用品回來。

8月26日,這個從北京城區驅車需要兩三個小時才能抵達的“懸崖村”迎來了一趟特別的“公交車”,和住在城市裡的人對公交車的印象不同,因為富合村地理位置、道路環境的特殊性,這趟“公交車”是一輛包括駕駛員在內只能載客7人的GL8商務“公交車”。新京報記者專門前往富合村,探一探這個掛在懸崖邊的小村莊,也順便體驗一下這趟特別的公交車。

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富合村有了特別的公交車。新京報記者 王巍 製作

村裡山路陡峭狹窄 常規公交開不進來

在地圖搜索“富合村”就會發現,其距離北京城區130多公里,因山路崎嶇,駕車需要三個多小時,即便是從房山十渡景區開車過去,也還要趕一個小時的山路。

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遊走在北京的邊界,一路搖搖晃晃總算到達了山清水秀的房山區蒲窪鄉,在鄉政府門前F19路公交站旁的停車場上,新京報記者看到了傳說中那趟特別的“公交車”——一輛銀灰色的別克商務轎車。車窗前,一個紅色的牌子用白色的字體寫著“蒲窪鄉政府——富合村”字樣,上面印有北京公交集團的標識。

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公交駕駛員晉師傅正在等待他的乘客。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站在車旁的北京公交集團第六客運分公司駕駛員晉師傅穿著員工服,正在等待他的乘客。據晉師傅介紹,8月26日,第六客運分公司共開通了3條特色公交線路,分別通往富河村、森水村、三流水村三個不同的村子。“這三條線路中,路最陡峭、最難走的就是通往的富合村這趟線。”晉師傅介紹說。

他告訴記者,這趟車和普通的公交車不同,屬於“特色公交”,特色之處就在於車型、乘車方式、載客量等都和普通的公交車有所不同。“從這裡,也就是蒲窪鄉政府到富合村約6公里,雖然距離很近,但一路全是彎曲、狹窄、陡峭的山路,最寬的地方也不過3米,最窄的地方只有2米多,普通的公交車根本開不上來。”晉師傅說。正因如此,公交部門才選用商務轎車,給這個村和房山另外兩個村子量身定製開通了“特色公交”。

"

新京報訊(記者 曹晶瑞)位於房山區蒲窪鄉的富合村,因為掛在懸崖峭壁間而被稱為北京的“懸崖村”,素有“北京的郭亮”之稱。如今,村裡的年輕人早已走出大山,留下的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老人。多年來,因進村的山路狹窄而陡峭,七八旬的老人只能待在村裡,很少出去,四五十歲相對年輕的村民則多數依靠步行下山,有時還要順路從山下給年長的鄉親們帶些生活用品回來。

8月26日,這個從北京城區驅車需要兩三個小時才能抵達的“懸崖村”迎來了一趟特別的“公交車”,和住在城市裡的人對公交車的印象不同,因為富合村地理位置、道路環境的特殊性,這趟“公交車”是一輛包括駕駛員在內只能載客7人的GL8商務“公交車”。新京報記者專門前往富合村,探一探這個掛在懸崖邊的小村莊,也順便體驗一下這趟特別的公交車。

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富合村有了特別的公交車。新京報記者 王巍 製作

村裡山路陡峭狹窄 常規公交開不進來

在地圖搜索“富合村”就會發現,其距離北京城區130多公里,因山路崎嶇,駕車需要三個多小時,即便是從房山十渡景區開車過去,也還要趕一個小時的山路。

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遊走在北京的邊界,一路搖搖晃晃總算到達了山清水秀的房山區蒲窪鄉,在鄉政府門前F19路公交站旁的停車場上,新京報記者看到了傳說中那趟特別的“公交車”——一輛銀灰色的別克商務轎車。車窗前,一個紅色的牌子用白色的字體寫著“蒲窪鄉政府——富合村”字樣,上面印有北京公交集團的標識。

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公交駕駛員晉師傅正在等待他的乘客。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站在車旁的北京公交集團第六客運分公司駕駛員晉師傅穿著員工服,正在等待他的乘客。據晉師傅介紹,8月26日,第六客運分公司共開通了3條特色公交線路,分別通往富河村、森水村、三流水村三個不同的村子。“這三條線路中,路最陡峭、最難走的就是通往的富合村這趟線。”晉師傅介紹說。

他告訴記者,這趟車和普通的公交車不同,屬於“特色公交”,特色之處就在於車型、乘車方式、載客量等都和普通的公交車有所不同。“從這裡,也就是蒲窪鄉政府到富合村約6公里,雖然距離很近,但一路全是彎曲、狹窄、陡峭的山路,最寬的地方也不過3米,最窄的地方只有2米多,普通的公交車根本開不上來。”晉師傅說。正因如此,公交部門才選用商務轎車,給這個村和房山另外兩個村子量身定製開通了“特色公交”。

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蒲窪鄉政府到富合村開通了“特色公交”。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新京報記者隨後搭乘晉師傅駕駛的“公交車”前往富合村,一路上,狹窄的山路只能允許一輛車通行,一旦對面來車,就要有一方視路況倒車至稍微寬敞的路段讓行。山路最窄的地方,就連記者所乘的商務型轎車也是沿兒可沿兒通過。

新京報記者查詢發現,這款商務型轎車寬度約為1.88米,而目前本市公交車中身材最瘦小的是6米長的微型公交“小黃蜂”,其車身寬度也在2.1米左右。常規的公交車想要從這裡通行,近乎沒有可能。

由於山路蜿蜒,每每遇到彎路,晉師傅都會提前鳴笛,以確保行車的安全。正因如此,乘坐這趟“特色公交車”的乘客都必須上車就係好安全帶。記者剛一上車,就被晉師傅提示必須繫好安全帶。

"

新京報訊(記者 曹晶瑞)位於房山區蒲窪鄉的富合村,因為掛在懸崖峭壁間而被稱為北京的“懸崖村”,素有“北京的郭亮”之稱。如今,村裡的年輕人早已走出大山,留下的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老人。多年來,因進村的山路狹窄而陡峭,七八旬的老人只能待在村裡,很少出去,四五十歲相對年輕的村民則多數依靠步行下山,有時還要順路從山下給年長的鄉親們帶些生活用品回來。

8月26日,這個從北京城區驅車需要兩三個小時才能抵達的“懸崖村”迎來了一趟特別的“公交車”,和住在城市裡的人對公交車的印象不同,因為富合村地理位置、道路環境的特殊性,這趟“公交車”是一輛包括駕駛員在內只能載客7人的GL8商務“公交車”。新京報記者專門前往富合村,探一探這個掛在懸崖邊的小村莊,也順便體驗一下這趟特別的公交車。

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富合村有了特別的公交車。新京報記者 王巍 製作

村裡山路陡峭狹窄 常規公交開不進來

在地圖搜索“富合村”就會發現,其距離北京城區130多公里,因山路崎嶇,駕車需要三個多小時,即便是從房山十渡景區開車過去,也還要趕一個小時的山路。

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遊走在北京的邊界,一路搖搖晃晃總算到達了山清水秀的房山區蒲窪鄉,在鄉政府門前F19路公交站旁的停車場上,新京報記者看到了傳說中那趟特別的“公交車”——一輛銀灰色的別克商務轎車。車窗前,一個紅色的牌子用白色的字體寫著“蒲窪鄉政府——富合村”字樣,上面印有北京公交集團的標識。

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公交駕駛員晉師傅正在等待他的乘客。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站在車旁的北京公交集團第六客運分公司駕駛員晉師傅穿著員工服,正在等待他的乘客。據晉師傅介紹,8月26日,第六客運分公司共開通了3條特色公交線路,分別通往富河村、森水村、三流水村三個不同的村子。“這三條線路中,路最陡峭、最難走的就是通往的富合村這趟線。”晉師傅介紹說。

他告訴記者,這趟車和普通的公交車不同,屬於“特色公交”,特色之處就在於車型、乘車方式、載客量等都和普通的公交車有所不同。“從這裡,也就是蒲窪鄉政府到富合村約6公里,雖然距離很近,但一路全是彎曲、狹窄、陡峭的山路,最寬的地方也不過3米,最窄的地方只有2米多,普通的公交車根本開不上來。”晉師傅說。正因如此,公交部門才選用商務轎車,給這個村和房山另外兩個村子量身定製開通了“特色公交”。

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蒲窪鄉政府到富合村開通了“特色公交”。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新京報記者隨後搭乘晉師傅駕駛的“公交車”前往富合村,一路上,狹窄的山路只能允許一輛車通行,一旦對面來車,就要有一方視路況倒車至稍微寬敞的路段讓行。山路最窄的地方,就連記者所乘的商務型轎車也是沿兒可沿兒通過。

新京報記者查詢發現,這款商務型轎車寬度約為1.88米,而目前本市公交車中身材最瘦小的是6米長的微型公交“小黃蜂”,其車身寬度也在2.1米左右。常規的公交車想要從這裡通行,近乎沒有可能。

由於山路蜿蜒,每每遇到彎路,晉師傅都會提前鳴笛,以確保行車的安全。正因如此,乘坐這趟“特色公交車”的乘客都必須上車就係好安全帶。記者剛一上車,就被晉師傅提示必須繫好安全帶。

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去往富合村山路蜿蜒。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設專員幫村民網上約車 一位乘客也準點發車

說起這趟“特色公交”的特別之處還在於村民的買票方式。新京報記者在採訪時瞭解到,這個坐落在峭壁間的“懸崖村”村內僅有100餘人,村民中年紀最長的老人已近九旬,最年輕也有四五十歲了。因為乘客量不大,外加山路崎嶇,才特別選用了商務轎車,並採取預約乘車的模式,也就是說,村民如果想要乘車,需要提前一到兩天在網上預約車輛。

網上約車?對於長期居住在深山裡的老人來說,刷卡乘車都不一定能適應,更別說上網約車了。為此,村裡聯合公交部門共同設立一位“專員”,負責幫助村民約車。村民想乘車,可以將票款交給這位專員,讓專員幫忙約車。

記者採訪當天見到了這位公交專員胡紅娟。胡紅娟就是富合村的村民,打小兒在村裡長大。“鄉親們把票錢給我,我來負責給他們約車。因為村裡鄉間的,大夥兒都認識我,需要約車的,有的直接就上村委會或者來我家找我,有的乾脆直接打電話給我讓我幫忙約車。”胡紅娟說,從8月26日開通以來,幾乎每天都有乘客找她約車出門。即便只有一位乘客,晉師傅也會把車打掃得乾乾淨淨,準點發車接送村民。

村民告別抄“小道兒”徒步上下山的日子

“有了這趟車,村民都挺高興的。”胡紅娟說,村裡老人居多,雖然距離山下的蒲窪鄉只有短短6公里的路程,但對於村裡老人來說,出門卻有點犯難。“村裡年輕些的就抄小道兒步行下山,順路給村民帶點生活用品回來。”胡紅娟口中的“小道兒”也是一級一級的臺階,腿腳慢的需要走上一個小時,腿腳利索的走下來也要半小時到40分鐘。

"

新京報訊(記者 曹晶瑞)位於房山區蒲窪鄉的富合村,因為掛在懸崖峭壁間而被稱為北京的“懸崖村”,素有“北京的郭亮”之稱。如今,村裡的年輕人早已走出大山,留下的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老人。多年來,因進村的山路狹窄而陡峭,七八旬的老人只能待在村裡,很少出去,四五十歲相對年輕的村民則多數依靠步行下山,有時還要順路從山下給年長的鄉親們帶些生活用品回來。

8月26日,這個從北京城區驅車需要兩三個小時才能抵達的“懸崖村”迎來了一趟特別的“公交車”,和住在城市裡的人對公交車的印象不同,因為富合村地理位置、道路環境的特殊性,這趟“公交車”是一輛包括駕駛員在內只能載客7人的GL8商務“公交車”。新京報記者專門前往富合村,探一探這個掛在懸崖邊的小村莊,也順便體驗一下這趟特別的公交車。

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富合村有了特別的公交車。新京報記者 王巍 製作

村裡山路陡峭狹窄 常規公交開不進來

在地圖搜索“富合村”就會發現,其距離北京城區130多公里,因山路崎嶇,駕車需要三個多小時,即便是從房山十渡景區開車過去,也還要趕一個小時的山路。

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遊走在北京的邊界,一路搖搖晃晃總算到達了山清水秀的房山區蒲窪鄉,在鄉政府門前F19路公交站旁的停車場上,新京報記者看到了傳說中那趟特別的“公交車”——一輛銀灰色的別克商務轎車。車窗前,一個紅色的牌子用白色的字體寫著“蒲窪鄉政府——富合村”字樣,上面印有北京公交集團的標識。

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公交駕駛員晉師傅正在等待他的乘客。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站在車旁的北京公交集團第六客運分公司駕駛員晉師傅穿著員工服,正在等待他的乘客。據晉師傅介紹,8月26日,第六客運分公司共開通了3條特色公交線路,分別通往富河村、森水村、三流水村三個不同的村子。“這三條線路中,路最陡峭、最難走的就是通往的富合村這趟線。”晉師傅介紹說。

他告訴記者,這趟車和普通的公交車不同,屬於“特色公交”,特色之處就在於車型、乘車方式、載客量等都和普通的公交車有所不同。“從這裡,也就是蒲窪鄉政府到富合村約6公里,雖然距離很近,但一路全是彎曲、狹窄、陡峭的山路,最寬的地方也不過3米,最窄的地方只有2米多,普通的公交車根本開不上來。”晉師傅說。正因如此,公交部門才選用商務轎車,給這個村和房山另外兩個村子量身定製開通了“特色公交”。

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蒲窪鄉政府到富合村開通了“特色公交”。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新京報記者隨後搭乘晉師傅駕駛的“公交車”前往富合村,一路上,狹窄的山路只能允許一輛車通行,一旦對面來車,就要有一方視路況倒車至稍微寬敞的路段讓行。山路最窄的地方,就連記者所乘的商務型轎車也是沿兒可沿兒通過。

新京報記者查詢發現,這款商務型轎車寬度約為1.88米,而目前本市公交車中身材最瘦小的是6米長的微型公交“小黃蜂”,其車身寬度也在2.1米左右。常規的公交車想要從這裡通行,近乎沒有可能。

由於山路蜿蜒,每每遇到彎路,晉師傅都會提前鳴笛,以確保行車的安全。正因如此,乘坐這趟“特色公交車”的乘客都必須上車就係好安全帶。記者剛一上車,就被晉師傅提示必須繫好安全帶。

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去往富合村山路蜿蜒。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設專員幫村民網上約車 一位乘客也準點發車

說起這趟“特色公交”的特別之處還在於村民的買票方式。新京報記者在採訪時瞭解到,這個坐落在峭壁間的“懸崖村”村內僅有100餘人,村民中年紀最長的老人已近九旬,最年輕也有四五十歲了。因為乘客量不大,外加山路崎嶇,才特別選用了商務轎車,並採取預約乘車的模式,也就是說,村民如果想要乘車,需要提前一到兩天在網上預約車輛。

網上約車?對於長期居住在深山裡的老人來說,刷卡乘車都不一定能適應,更別說上網約車了。為此,村裡聯合公交部門共同設立一位“專員”,負責幫助村民約車。村民想乘車,可以將票款交給這位專員,讓專員幫忙約車。

記者採訪當天見到了這位公交專員胡紅娟。胡紅娟就是富合村的村民,打小兒在村裡長大。“鄉親們把票錢給我,我來負責給他們約車。因為村裡鄉間的,大夥兒都認識我,需要約車的,有的直接就上村委會或者來我家找我,有的乾脆直接打電話給我讓我幫忙約車。”胡紅娟說,從8月26日開通以來,幾乎每天都有乘客找她約車出門。即便只有一位乘客,晉師傅也會把車打掃得乾乾淨淨,準點發車接送村民。

村民告別抄“小道兒”徒步上下山的日子

“有了這趟車,村民都挺高興的。”胡紅娟說,村裡老人居多,雖然距離山下的蒲窪鄉只有短短6公里的路程,但對於村裡老人來說,出門卻有點犯難。“村裡年輕些的就抄小道兒步行下山,順路給村民帶點生活用品回來。”胡紅娟口中的“小道兒”也是一級一級的臺階,腿腳慢的需要走上一個小時,腿腳利索的走下來也要半小時到40分鐘。

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車開通了,村民都挺高興,偉大爺老兩口站在車前和司機師傅合影。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有時候,村民下山半路看到車,會伸手攔下,嘗試搭車,但村子偏僻,少有人來,能搭上車的時候太少了。所以,更多的時候是徒步下山,或者打電話給附近熟悉的‘司機’,讓他們上山來接。那樣的話,6公里的路,來回至少要花五六十塊錢。約晉師傅的公交車3塊錢就夠了,來回也就6塊錢。車還是新的,坐著也舒服,安全上也有保障。”胡紅娟說。

司機晉師傅:土生土長蒲窪人 駕駛公交盤山11年

胡紅娟一口一個晉師傅叫得親切,記者打探後才得知,駕駛這趟特色公交的晉師傅名叫晉懷軍,土生土長的蒲窪鄉蒲窪村人。“車隊之所以選我駕駛這趟車,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我打小兒在這兒長大,對這山裡的路、氣候、人都比較熟悉。”晉師傅告訴記者,他原本是917路的駕駛員,從天橋汽車站始發,中途穿行整個十渡景區,也是盤山路居多。晉師傅僅駕駛917路公交走盤山路就已有11年了,豐富的山路駕駛經驗,外加對富合村很熟悉,讓他成為了駕駛這趟特色公交的不二人選。記者在搭乘晉師傅的車時也發現,村民見到晉師傅都會熱情地打招呼。

別看乘客都是鄉里鄉親,別看車子就那麼幾個座位,晉師傅還是會和駕駛常規公交線路一樣,發車前半小時抵達場站,擦洗車輛、對車況進行全面檢查。

晉師傅說,這趟“特色公交”在有人預約的情況下定點發車,以便和山下的F19路“對點”接駁,為此行車時要注意時間。所以,對晉師傅來說,既要保證準點發車、按時抵達目的地,也要保證行車過程的絕對安全。“按照規定,我們這趟車最高車速不能超過30邁,所以從山頂的富合村到山下的公交車站,短短6公里的路,我大概也需要開上足足半個小時。”晉師傅說。

“為了確保乘客安全,一旦遇到雨雪等特殊天氣,車隊會有專門的安全員提前上山勘察路況,一旦不適合行車,我們也會提前告知村民乘客。”

懸崖村:盛產花椒核桃 歷史悠久

說了這麼多,懸崖邊的富合村到底怎樣一番景象呢?

驅車快要抵達山頂時,能看到山路拐角處的一塊大石頭上寫著“富合村”三個紅色大字,拐過這個山彎,就算真正抵達了富合村。

"

新京報訊(記者 曹晶瑞)位於房山區蒲窪鄉的富合村,因為掛在懸崖峭壁間而被稱為北京的“懸崖村”,素有“北京的郭亮”之稱。如今,村裡的年輕人早已走出大山,留下的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老人。多年來,因進村的山路狹窄而陡峭,七八旬的老人只能待在村裡,很少出去,四五十歲相對年輕的村民則多數依靠步行下山,有時還要順路從山下給年長的鄉親們帶些生活用品回來。

8月26日,這個從北京城區驅車需要兩三個小時才能抵達的“懸崖村”迎來了一趟特別的“公交車”,和住在城市裡的人對公交車的印象不同,因為富合村地理位置、道路環境的特殊性,這趟“公交車”是一輛包括駕駛員在內只能載客7人的GL8商務“公交車”。新京報記者專門前往富合村,探一探這個掛在懸崖邊的小村莊,也順便體驗一下這趟特別的公交車。

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富合村有了特別的公交車。新京報記者 王巍 製作

村裡山路陡峭狹窄 常規公交開不進來

在地圖搜索“富合村”就會發現,其距離北京城區130多公里,因山路崎嶇,駕車需要三個多小時,即便是從房山十渡景區開車過去,也還要趕一個小時的山路。

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遊走在北京的邊界,一路搖搖晃晃總算到達了山清水秀的房山區蒲窪鄉,在鄉政府門前F19路公交站旁的停車場上,新京報記者看到了傳說中那趟特別的“公交車”——一輛銀灰色的別克商務轎車。車窗前,一個紅色的牌子用白色的字體寫著“蒲窪鄉政府——富合村”字樣,上面印有北京公交集團的標識。

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公交駕駛員晉師傅正在等待他的乘客。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站在車旁的北京公交集團第六客運分公司駕駛員晉師傅穿著員工服,正在等待他的乘客。據晉師傅介紹,8月26日,第六客運分公司共開通了3條特色公交線路,分別通往富河村、森水村、三流水村三個不同的村子。“這三條線路中,路最陡峭、最難走的就是通往的富合村這趟線。”晉師傅介紹說。

他告訴記者,這趟車和普通的公交車不同,屬於“特色公交”,特色之處就在於車型、乘車方式、載客量等都和普通的公交車有所不同。“從這裡,也就是蒲窪鄉政府到富合村約6公里,雖然距離很近,但一路全是彎曲、狹窄、陡峭的山路,最寬的地方也不過3米,最窄的地方只有2米多,普通的公交車根本開不上來。”晉師傅說。正因如此,公交部門才選用商務轎車,給這個村和房山另外兩個村子量身定製開通了“特色公交”。

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蒲窪鄉政府到富合村開通了“特色公交”。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新京報記者隨後搭乘晉師傅駕駛的“公交車”前往富合村,一路上,狹窄的山路只能允許一輛車通行,一旦對面來車,就要有一方視路況倒車至稍微寬敞的路段讓行。山路最窄的地方,就連記者所乘的商務型轎車也是沿兒可沿兒通過。

新京報記者查詢發現,這款商務型轎車寬度約為1.88米,而目前本市公交車中身材最瘦小的是6米長的微型公交“小黃蜂”,其車身寬度也在2.1米左右。常規的公交車想要從這裡通行,近乎沒有可能。

由於山路蜿蜒,每每遇到彎路,晉師傅都會提前鳴笛,以確保行車的安全。正因如此,乘坐這趟“特色公交車”的乘客都必須上車就係好安全帶。記者剛一上車,就被晉師傅提示必須繫好安全帶。

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去往富合村山路蜿蜒。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設專員幫村民網上約車 一位乘客也準點發車

說起這趟“特色公交”的特別之處還在於村民的買票方式。新京報記者在採訪時瞭解到,這個坐落在峭壁間的“懸崖村”村內僅有100餘人,村民中年紀最長的老人已近九旬,最年輕也有四五十歲了。因為乘客量不大,外加山路崎嶇,才特別選用了商務轎車,並採取預約乘車的模式,也就是說,村民如果想要乘車,需要提前一到兩天在網上預約車輛。

網上約車?對於長期居住在深山裡的老人來說,刷卡乘車都不一定能適應,更別說上網約車了。為此,村裡聯合公交部門共同設立一位“專員”,負責幫助村民約車。村民想乘車,可以將票款交給這位專員,讓專員幫忙約車。

記者採訪當天見到了這位公交專員胡紅娟。胡紅娟就是富合村的村民,打小兒在村裡長大。“鄉親們把票錢給我,我來負責給他們約車。因為村裡鄉間的,大夥兒都認識我,需要約車的,有的直接就上村委會或者來我家找我,有的乾脆直接打電話給我讓我幫忙約車。”胡紅娟說,從8月26日開通以來,幾乎每天都有乘客找她約車出門。即便只有一位乘客,晉師傅也會把車打掃得乾乾淨淨,準點發車接送村民。

村民告別抄“小道兒”徒步上下山的日子

“有了這趟車,村民都挺高興的。”胡紅娟說,村裡老人居多,雖然距離山下的蒲窪鄉只有短短6公里的路程,但對於村裡老人來說,出門卻有點犯難。“村裡年輕些的就抄小道兒步行下山,順路給村民帶點生活用品回來。”胡紅娟口中的“小道兒”也是一級一級的臺階,腿腳慢的需要走上一個小時,腿腳利索的走下來也要半小時到40分鐘。

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車開通了,村民都挺高興,偉大爺老兩口站在車前和司機師傅合影。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有時候,村民下山半路看到車,會伸手攔下,嘗試搭車,但村子偏僻,少有人來,能搭上車的時候太少了。所以,更多的時候是徒步下山,或者打電話給附近熟悉的‘司機’,讓他們上山來接。那樣的話,6公里的路,來回至少要花五六十塊錢。約晉師傅的公交車3塊錢就夠了,來回也就6塊錢。車還是新的,坐著也舒服,安全上也有保障。”胡紅娟說。

司機晉師傅:土生土長蒲窪人 駕駛公交盤山11年

胡紅娟一口一個晉師傅叫得親切,記者打探後才得知,駕駛這趟特色公交的晉師傅名叫晉懷軍,土生土長的蒲窪鄉蒲窪村人。“車隊之所以選我駕駛這趟車,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我打小兒在這兒長大,對這山裡的路、氣候、人都比較熟悉。”晉師傅告訴記者,他原本是917路的駕駛員,從天橋汽車站始發,中途穿行整個十渡景區,也是盤山路居多。晉師傅僅駕駛917路公交走盤山路就已有11年了,豐富的山路駕駛經驗,外加對富合村很熟悉,讓他成為了駕駛這趟特色公交的不二人選。記者在搭乘晉師傅的車時也發現,村民見到晉師傅都會熱情地打招呼。

別看乘客都是鄉里鄉親,別看車子就那麼幾個座位,晉師傅還是會和駕駛常規公交線路一樣,發車前半小時抵達場站,擦洗車輛、對車況進行全面檢查。

晉師傅說,這趟“特色公交”在有人預約的情況下定點發車,以便和山下的F19路“對點”接駁,為此行車時要注意時間。所以,對晉師傅來說,既要保證準點發車、按時抵達目的地,也要保證行車過程的絕對安全。“按照規定,我們這趟車最高車速不能超過30邁,所以從山頂的富合村到山下的公交車站,短短6公里的路,我大概也需要開上足足半個小時。”晉師傅說。

“為了確保乘客安全,一旦遇到雨雪等特殊天氣,車隊會有專門的安全員提前上山勘察路況,一旦不適合行車,我們也會提前告知村民乘客。”

懸崖村:盛產花椒核桃 歷史悠久

說了這麼多,懸崖邊的富合村到底怎樣一番景象呢?

驅車快要抵達山頂時,能看到山路拐角處的一塊大石頭上寫著“富合村”三個紅色大字,拐過這個山彎,就算真正抵達了富合村。

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快到山頂時,山路拐角大石頭上寫著“富合村”。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沿著狹窄、崎嶇山路而建的民房,保持著原始村的樣子。漫山遍野的花椒樹、核桃樹將整個村子裝扮得更加古樸、雅緻。偶爾出現在門院前、大樹下的村裡的老人,聚集在某個樹下搖著蒲扇閒談的三五個村民……整個村子充滿了煙火氣。

如若在距離山頂百餘米的位置停下,遙望富合村,便能真正理解緣何這個村子被賦予了“懸崖村”的稱號。藍天白雲下、懸崖峭壁間,富合村就紮根在那裡。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富合村黨支部書記隗有林告訴新京報記者,村裡主產花椒和核桃,每年9、10月份,花椒、核桃成熟時就會有河北的商販到村裡來收,而這也成了部分村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之一。

隗有林介紹,富合村歷史悠久,因為地處懸崖峭壁而少有人煙,保持著原始村的風貌。不過,近兩年,隨著“懸崖村”的名氣不斷擴大,不少攝影愛好者、遊客開始慕名到村裡來。

"

新京報訊(記者 曹晶瑞)位於房山區蒲窪鄉的富合村,因為掛在懸崖峭壁間而被稱為北京的“懸崖村”,素有“北京的郭亮”之稱。如今,村裡的年輕人早已走出大山,留下的都是四五十歲以上的老人。多年來,因進村的山路狹窄而陡峭,七八旬的老人只能待在村裡,很少出去,四五十歲相對年輕的村民則多數依靠步行下山,有時還要順路從山下給年長的鄉親們帶些生活用品回來。

8月26日,這個從北京城區驅車需要兩三個小時才能抵達的“懸崖村”迎來了一趟特別的“公交車”,和住在城市裡的人對公交車的印象不同,因為富合村地理位置、道路環境的特殊性,這趟“公交車”是一輛包括駕駛員在內只能載客7人的GL8商務“公交車”。新京報記者專門前往富合村,探一探這個掛在懸崖邊的小村莊,也順便體驗一下這趟特別的公交車。

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富合村有了特別的公交車。新京報記者 王巍 製作

村裡山路陡峭狹窄 常規公交開不進來

在地圖搜索“富合村”就會發現,其距離北京城區130多公里,因山路崎嶇,駕車需要三個多小時,即便是從房山十渡景區開車過去,也還要趕一個小時的山路。

沿著彎彎曲曲的山路,遊走在北京的邊界,一路搖搖晃晃總算到達了山清水秀的房山區蒲窪鄉,在鄉政府門前F19路公交站旁的停車場上,新京報記者看到了傳說中那趟特別的“公交車”——一輛銀灰色的別克商務轎車。車窗前,一個紅色的牌子用白色的字體寫著“蒲窪鄉政府——富合村”字樣,上面印有北京公交集團的標識。

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公交駕駛員晉師傅正在等待他的乘客。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站在車旁的北京公交集團第六客運分公司駕駛員晉師傅穿著員工服,正在等待他的乘客。據晉師傅介紹,8月26日,第六客運分公司共開通了3條特色公交線路,分別通往富河村、森水村、三流水村三個不同的村子。“這三條線路中,路最陡峭、最難走的就是通往的富合村這趟線。”晉師傅介紹說。

他告訴記者,這趟車和普通的公交車不同,屬於“特色公交”,特色之處就在於車型、乘車方式、載客量等都和普通的公交車有所不同。“從這裡,也就是蒲窪鄉政府到富合村約6公里,雖然距離很近,但一路全是彎曲、狹窄、陡峭的山路,最寬的地方也不過3米,最窄的地方只有2米多,普通的公交車根本開不上來。”晉師傅說。正因如此,公交部門才選用商務轎車,給這個村和房山另外兩個村子量身定製開通了“特色公交”。

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蒲窪鄉政府到富合村開通了“特色公交”。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新京報記者隨後搭乘晉師傅駕駛的“公交車”前往富合村,一路上,狹窄的山路只能允許一輛車通行,一旦對面來車,就要有一方視路況倒車至稍微寬敞的路段讓行。山路最窄的地方,就連記者所乘的商務型轎車也是沿兒可沿兒通過。

新京報記者查詢發現,這款商務型轎車寬度約為1.88米,而目前本市公交車中身材最瘦小的是6米長的微型公交“小黃蜂”,其車身寬度也在2.1米左右。常規的公交車想要從這裡通行,近乎沒有可能。

由於山路蜿蜒,每每遇到彎路,晉師傅都會提前鳴笛,以確保行車的安全。正因如此,乘坐這趟“特色公交車”的乘客都必須上車就係好安全帶。記者剛一上車,就被晉師傅提示必須繫好安全帶。

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去往富合村山路蜿蜒。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設專員幫村民網上約車 一位乘客也準點發車

說起這趟“特色公交”的特別之處還在於村民的買票方式。新京報記者在採訪時瞭解到,這個坐落在峭壁間的“懸崖村”村內僅有100餘人,村民中年紀最長的老人已近九旬,最年輕也有四五十歲了。因為乘客量不大,外加山路崎嶇,才特別選用了商務轎車,並採取預約乘車的模式,也就是說,村民如果想要乘車,需要提前一到兩天在網上預約車輛。

網上約車?對於長期居住在深山裡的老人來說,刷卡乘車都不一定能適應,更別說上網約車了。為此,村裡聯合公交部門共同設立一位“專員”,負責幫助村民約車。村民想乘車,可以將票款交給這位專員,讓專員幫忙約車。

記者採訪當天見到了這位公交專員胡紅娟。胡紅娟就是富合村的村民,打小兒在村裡長大。“鄉親們把票錢給我,我來負責給他們約車。因為村裡鄉間的,大夥兒都認識我,需要約車的,有的直接就上村委會或者來我家找我,有的乾脆直接打電話給我讓我幫忙約車。”胡紅娟說,從8月26日開通以來,幾乎每天都有乘客找她約車出門。即便只有一位乘客,晉師傅也會把車打掃得乾乾淨淨,準點發車接送村民。

村民告別抄“小道兒”徒步上下山的日子

“有了這趟車,村民都挺高興的。”胡紅娟說,村裡老人居多,雖然距離山下的蒲窪鄉只有短短6公里的路程,但對於村裡老人來說,出門卻有點犯難。“村裡年輕些的就抄小道兒步行下山,順路給村民帶點生活用品回來。”胡紅娟口中的“小道兒”也是一級一級的臺階,腿腳慢的需要走上一個小時,腿腳利索的走下來也要半小時到40分鐘。

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車開通了,村民都挺高興,偉大爺老兩口站在車前和司機師傅合影。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有時候,村民下山半路看到車,會伸手攔下,嘗試搭車,但村子偏僻,少有人來,能搭上車的時候太少了。所以,更多的時候是徒步下山,或者打電話給附近熟悉的‘司機’,讓他們上山來接。那樣的話,6公里的路,來回至少要花五六十塊錢。約晉師傅的公交車3塊錢就夠了,來回也就6塊錢。車還是新的,坐著也舒服,安全上也有保障。”胡紅娟說。

司機晉師傅:土生土長蒲窪人 駕駛公交盤山11年

胡紅娟一口一個晉師傅叫得親切,記者打探後才得知,駕駛這趟特色公交的晉師傅名叫晉懷軍,土生土長的蒲窪鄉蒲窪村人。“車隊之所以選我駕駛這趟車,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我打小兒在這兒長大,對這山裡的路、氣候、人都比較熟悉。”晉師傅告訴記者,他原本是917路的駕駛員,從天橋汽車站始發,中途穿行整個十渡景區,也是盤山路居多。晉師傅僅駕駛917路公交走盤山路就已有11年了,豐富的山路駕駛經驗,外加對富合村很熟悉,讓他成為了駕駛這趟特色公交的不二人選。記者在搭乘晉師傅的車時也發現,村民見到晉師傅都會熱情地打招呼。

別看乘客都是鄉里鄉親,別看車子就那麼幾個座位,晉師傅還是會和駕駛常規公交線路一樣,發車前半小時抵達場站,擦洗車輛、對車況進行全面檢查。

晉師傅說,這趟“特色公交”在有人預約的情況下定點發車,以便和山下的F19路“對點”接駁,為此行車時要注意時間。所以,對晉師傅來說,既要保證準點發車、按時抵達目的地,也要保證行車過程的絕對安全。“按照規定,我們這趟車最高車速不能超過30邁,所以從山頂的富合村到山下的公交車站,短短6公里的路,我大概也需要開上足足半個小時。”晉師傅說。

“為了確保乘客安全,一旦遇到雨雪等特殊天氣,車隊會有專門的安全員提前上山勘察路況,一旦不適合行車,我們也會提前告知村民乘客。”

懸崖村:盛產花椒核桃 歷史悠久

說了這麼多,懸崖邊的富合村到底怎樣一番景象呢?

驅車快要抵達山頂時,能看到山路拐角處的一塊大石頭上寫著“富合村”三個紅色大字,拐過這個山彎,就算真正抵達了富合村。

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快到山頂時,山路拐角大石頭上寫著“富合村”。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沿著狹窄、崎嶇山路而建的民房,保持著原始村的樣子。漫山遍野的花椒樹、核桃樹將整個村子裝扮得更加古樸、雅緻。偶爾出現在門院前、大樹下的村裡的老人,聚集在某個樹下搖著蒲扇閒談的三五個村民……整個村子充滿了煙火氣。

如若在距離山頂百餘米的位置停下,遙望富合村,便能真正理解緣何這個村子被賦予了“懸崖村”的稱號。藍天白雲下、懸崖峭壁間,富合村就紮根在那裡。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富合村黨支部書記隗有林告訴新京報記者,村裡主產花椒和核桃,每年9、10月份,花椒、核桃成熟時就會有河北的商販到村裡來收,而這也成了部分村民的主要經濟收入來源之一。

隗有林介紹,富合村歷史悠久,因為地處懸崖峭壁而少有人煙,保持著原始村的風貌。不過,近兩年,隨著“懸崖村”的名氣不斷擴大,不少攝影愛好者、遊客開始慕名到村裡來。

北京“懸崖村”村民坐上了特別的公交車

富合村初秋美景。新京報記者 王巍 攝

村裡的年輕人都出去了,逢年過節才會回來。但對於村裡的老人來說,他們愛這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

新京報記者下山時,發現通往富合村的山路正在加裝防護欄,或許,對於懸崖村的老人們來說,他們從未想過有一天要走出大山、走出蒲窪鄉,但路修通了、公交車開進來了,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這裡——這個隱藏在崇山峻嶺中、掛在懸崖邊的小村莊。“懸崖村”或許也將迎來新的生機。

新京報記者 曹晶瑞 攝影 王巍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王心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