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牛班的春天》——春天的花開

《放牛班的春天》是2004年上映的一部法國音樂電影,由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執導。傑拉爾·朱諾、尚-巴堤·莫里耶、弗朗西斯·貝爾蘭德等人主演。相信很多人對這個電影並不陌生,這部2005年法國的票房黑馬,一經上映立刻掀起巨大的好評。瘋狂捲走當年奧斯卡的最佳外語片、最佳原創歌曲等十多個獎項。

《放牛班的春天》——春天的花開

影片採用倒敘的手法,一開始就講述了大音樂家莫朗奇(影片主角之一)的母親過世,他回到老家參加母親的葬禮,就在老家回憶的時候,一位自稱皮比諾的童年玩伴找了過來,給了他一本回憶錄,一起回憶起那段灰暗又充滿光明的童年。

《放牛班的春天》——春天的花開

1947年,莫朗奇和皮比諾都是一所叫“池塘底”的全禁閉學校的學生。這裡的學生不是失去雙親就是打架鬧事的,因此學校採用高壓管理方式。

老師嚴苛,學生叛逆,久而久之行成惡性循環,成了大多數師生所謂的“臭名昭著”的學院。

克萊門特.馬修(影片主角),一個懷揣音樂夢想的教書匠,就是在這樣迫不得已的情況下,被分配到這所“池塘底”學校。

《放牛班的春天》——春天的花開

他到來的第一天,負責學校日常起居的大叔就被調皮的學生使壞砸到了眼角。

馬修親眼看到調皮的學生是如何叛逆如何刁蠻,校長哈森是如何的蠻橫不講理,體育老師又是如何的強勢打壓,這一切都讓他感到心力交瘁。

桀驁不馴的學生,和老師們似乎都站在對立面,成為了永遠解不開的死敵。

《放牛班的春天》——春天的花開

馬修原本也想像其他老師一樣,熬完一段時間就走,可是偶然一次,他發現了孩子們唱歌很有天賦,音樂夢想在心裡重新燃燒,他打算用歌聲重新感化孩子們。

他組建了合唱團,偷偷的唱,那些純粹的天籟之聲,像是從天堂傳來,如春風化雨,漸漸感化了孩子們的心靈。他開始深夜為孩子們寫歌。

《放牛班的春天》——春天的花開

校長哈森在董事會面前將合唱團的功勞歸於自己,馬修雖然無奈卻也沒有抗議,一切都在向著美好的方向發展,可是一場蓄意已久的大火,卻悉數斷絕了他與孩子們的緣分。

孩子們沒有受傷,校長哈森卻失去了晉升資格,自私且殘酷的哈森惱羞成怒,解除了馬修的教師資格。

《放牛班的春天》——春天的花開

當無奈的老師走出校園,那些揮舞的小手,那漫天飛舞的紙飛機,那飄揚遠去的歌聲。誰能證明他的付出?誰又能抹殺他的付出?

馬修提著行李,攥著紙飛機離開的時候,他說:我想告訴全世界,可我又能告訴誰呢?克萊門特.馬修,一個失敗的音樂家,一個失敗的學監。

克萊門特.馬修,他一輩子也沒能成為音樂家,可是他卻拯救了一個天賦異凜的音樂家,他拯救了一群孩子的未來。

《放牛班的春天》——春天的花開

愛的力量是無限的,也許如“池塘底”學校的孩子們,他們也只是需要一隻手伸向他們,拉著他們走向光明。

寓意深遠,使這部影片成了教育界的必看神作。

同樣,影片本身的觀賞性也尤其出彩。其中,孩子們的天籟之聲,如同天堂傳來,純粹得不染一絲塵埃,淨化心靈。

本片的兩位小男主演各自與馬修的一段故事,也成了情節的重中之重。敏感的莫朗奇,失去雙親卻依舊期盼著的皮比諾,都代表了孩子們對愛的嚮往。

《放牛班的春天》——春天的花開

馬修發現了莫朗奇的天賦,對其重點培養,為了打磨莫朗奇的自矜驕傲,特地在董事蒞臨時給了莫朗奇機會,馬修是莫朗奇的伯樂,更是他的光明。

在整部電影沉重又灰暗的基調中,優美的音樂和一些幽默的片段使得本片變得輕快起來。

有趣的是,一開始馬修剛來到“池塘底”,皮比諾站在校園門口等他已經去世的爸爸。

“爸爸週六來接我。”

《放牛班的春天》——春天的花開

影評的最後,馬修被趕離學校,皮比諾鼓起勇氣抱著他的小熊追上去,請求馬修帶他離開。

那一天,正好是週六。

那一天,皮比諾終於等到了他的“爸爸”。

一個圓滿的結局,一個愛的結局。

如果說,馬修是拯救孩子們的天使,那麼,皮比諾就是相信愛的天使,他相信爸爸會來接他,他相信愛的到來。

這部影片雖然也有很多現實難以解決的問題,比如冥頑不靈的蒙冬,比如馬修坎坷而失落的暗戀。但是更多的是愛與希望。

《放牛班的春天》——春天的花開

一開始倡導“行動——反應”的體育老師,會在孩子們沒有熱水洗澡的時候偷用校長藏起來的庫存柴火。

他堅信體育和音樂是沒有國界的,是每個孩子都有資格擁有的。數學老師會搞來一架鋼琴,給孩子們的合唱團更添一抹悠揚等等。

每一個孩子都是天使,我們需要做的,是給他們愛,給他們一個飛向天空的紙飛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