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的山區小學老師,落後的山村留下了他們生命的芳華'

"
"
五六十年代的山區小學老師,落後的山村留下了他們生命的芳華


六月初我回到故鄉的第二天,大門口傳來弟弟高出八度的聲音:“姐,你看誰來了!”我急忙走出去,弟弟陪著一位清瘦而精神矍鑠的老人走了進來。我稍一遲疑,“張老師!”激動得迎上去抓住老師的雙手,細細地註釋著這張久違而又親切的面龐,一股溫熱湧上我的咽喉。老師明亮而深邃的眼睛裡,閃著異常興奮的光彩,這哪裡像一個80歲老人的眼睛,依然閃動著50多年前青春光華里的清澈,正是老師這雙眼睛讓我時常想起“一雙瞳人剪秋水”的詩句。

1962年下半年,我上一年級,張生兵老師作為新中國培養出的人民教師,來到了我的故鄉胡家灘,接替了原來的本地老教師張志平。太行腹地的層巒疊嶂,封閉了這裡的山清水秀,也封存了這裡的愚昧落後,從而成為井陘縣最窮的地方。沒有電、沒有公路、簡陋的校舍……選擇了這裡就是選擇了艱辛與寂寞。英俊而清瘦的新老師,高高的個子,一雙明亮的眼睛像兩汪幽深的清波,彷彿能裝下我們整個世界。

我們村是公社所在地,小學有六個年級,1——4年級只有本村的四十多個學生,採取複式教學。張老師擔任四個年級各門課程的任課兼班主任。第一次課,我們按照老師的指令,揹著雙手坐在凳子上腰板挺得直直的,興奮地聽著老師點名,被點到的同學站起來喊一聲“到!”與老師認真注視的目光對接。“許明明”“在哩——”引起一陣鬨堂大笑,明明哥是有名的“搗蛋鬼”,張老師靜靜地注視著他,眼睛裡射出異常冷靜的光,像一條條專為思想殺毒的無形“紫外線”,直到教室安靜下來,明明哥紅著臉低下了頭。下課後大家悄悄議論:“新老師能鎮得住!”

"
五六十年代的山區小學老師,落後的山村留下了他們生命的芳華


六月初我回到故鄉的第二天,大門口傳來弟弟高出八度的聲音:“姐,你看誰來了!”我急忙走出去,弟弟陪著一位清瘦而精神矍鑠的老人走了進來。我稍一遲疑,“張老師!”激動得迎上去抓住老師的雙手,細細地註釋著這張久違而又親切的面龐,一股溫熱湧上我的咽喉。老師明亮而深邃的眼睛裡,閃著異常興奮的光彩,這哪裡像一個80歲老人的眼睛,依然閃動著50多年前青春光華里的清澈,正是老師這雙眼睛讓我時常想起“一雙瞳人剪秋水”的詩句。

1962年下半年,我上一年級,張生兵老師作為新中國培養出的人民教師,來到了我的故鄉胡家灘,接替了原來的本地老教師張志平。太行腹地的層巒疊嶂,封閉了這裡的山清水秀,也封存了這裡的愚昧落後,從而成為井陘縣最窮的地方。沒有電、沒有公路、簡陋的校舍……選擇了這裡就是選擇了艱辛與寂寞。英俊而清瘦的新老師,高高的個子,一雙明亮的眼睛像兩汪幽深的清波,彷彿能裝下我們整個世界。

我們村是公社所在地,小學有六個年級,1——4年級只有本村的四十多個學生,採取複式教學。張老師擔任四個年級各門課程的任課兼班主任。第一次課,我們按照老師的指令,揹著雙手坐在凳子上腰板挺得直直的,興奮地聽著老師點名,被點到的同學站起來喊一聲“到!”與老師認真注視的目光對接。“許明明”“在哩——”引起一陣鬨堂大笑,明明哥是有名的“搗蛋鬼”,張老師靜靜地注視著他,眼睛裡射出異常冷靜的光,像一條條專為思想殺毒的無形“紫外線”,直到教室安靜下來,明明哥紅著臉低下了頭。下課後大家悄悄議論:“新老師能鎮得住!”

五六十年代的山區小學老師,落後的山村留下了他們生命的芳華

老師按照課程表的排列,有條不紊地穿行於四個年級不同的課程,佈置習題練習、生字默寫、講課、巡迴檢查。他的聲音十分洪亮,行為舉止格外機敏,稱得上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炯炯的目光在溫和與犀利中精準切換,哪一個小動作都逃不出他的眼睛。直爽、熱情、業務精湛的新老師,果然十分“厲害”!音樂和體育是四個年級一起上,那天上音樂課,老師讓四年級的男生幫著他抬進一個高高的“帶腿的棕黑色箱子”,我們都不知這箱子裝的什麼,打開蓋子露出了一排黑白琴鍵老師告訴我們這是腳踏風琴。上課了,老師腳踩踏板十指靈活地按著琴鍵,好聽的旋律在教室裡迴旋,老師唱了一句:“我們新中國的兒童”預備——起!大家跟著琴聲唱了起來:“我們新中國的兒童,我們新少年的先鋒,團結起來……”這是我們第一次聽到的鍵盤樂器,也是第一次跟著樂器唱歌,大家越唱越起勁兒,此後的音樂課老師教給了我們許多歌曲,《學習雷鋒好榜樣》《唱得幸福落滿坡》《社員都是向陽花》等,歌聲帶著我們的幸福和理想從校園飄向原野。

體育課上完操和隊列練習;老師便與我們一起跳繩、做丟手絹、盲人摸拐、老鷹抓小雞等遊戲;教我們打乒乓球。他的眼睛裡童真淹沒了威嚴,和我們一起開心地玩兒、開心地笑。有時候他跟高年級的學生、老師一起打籃球,老師在球場上靈活地運球、投籃,我們在場外給老師加油。在我們的眼裡老師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全才。這也許就是擔任複式教學的資格與原因。

課業繁重,還要對每一個同學及家庭情況進行全面瞭解。山區的孩子有的沒有大名,上學了還是“三三”“二蛋”“小五”的叫著,張老師與家長協商都給孩子一個正式的名字。那天,我拿著一個父親給我買回的十六開硬紙殼夾子,走進老師的辦公室,請求他為我寫上班級姓名,張老師麻利地手起筆落“胡家灘小學二年級”突然眉頭一蹙:“清新、清水,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你的名字加一個三滴水好不好?”我受寵若驚地回答:“老師說好就肯定好!”老師用工整漂亮的仿宋體地寫下了“許清清”三個字,那個三滴水,是老師的愛心和希冀,即便是微信時代,我也從來不改用暱稱。

"
五六十年代的山區小學老師,落後的山村留下了他們生命的芳華


六月初我回到故鄉的第二天,大門口傳來弟弟高出八度的聲音:“姐,你看誰來了!”我急忙走出去,弟弟陪著一位清瘦而精神矍鑠的老人走了進來。我稍一遲疑,“張老師!”激動得迎上去抓住老師的雙手,細細地註釋著這張久違而又親切的面龐,一股溫熱湧上我的咽喉。老師明亮而深邃的眼睛裡,閃著異常興奮的光彩,這哪裡像一個80歲老人的眼睛,依然閃動著50多年前青春光華里的清澈,正是老師這雙眼睛讓我時常想起“一雙瞳人剪秋水”的詩句。

1962年下半年,我上一年級,張生兵老師作為新中國培養出的人民教師,來到了我的故鄉胡家灘,接替了原來的本地老教師張志平。太行腹地的層巒疊嶂,封閉了這裡的山清水秀,也封存了這裡的愚昧落後,從而成為井陘縣最窮的地方。沒有電、沒有公路、簡陋的校舍……選擇了這裡就是選擇了艱辛與寂寞。英俊而清瘦的新老師,高高的個子,一雙明亮的眼睛像兩汪幽深的清波,彷彿能裝下我們整個世界。

我們村是公社所在地,小學有六個年級,1——4年級只有本村的四十多個學生,採取複式教學。張老師擔任四個年級各門課程的任課兼班主任。第一次課,我們按照老師的指令,揹著雙手坐在凳子上腰板挺得直直的,興奮地聽著老師點名,被點到的同學站起來喊一聲“到!”與老師認真注視的目光對接。“許明明”“在哩——”引起一陣鬨堂大笑,明明哥是有名的“搗蛋鬼”,張老師靜靜地注視著他,眼睛裡射出異常冷靜的光,像一條條專為思想殺毒的無形“紫外線”,直到教室安靜下來,明明哥紅著臉低下了頭。下課後大家悄悄議論:“新老師能鎮得住!”

五六十年代的山區小學老師,落後的山村留下了他們生命的芳華

老師按照課程表的排列,有條不紊地穿行於四個年級不同的課程,佈置習題練習、生字默寫、講課、巡迴檢查。他的聲音十分洪亮,行為舉止格外機敏,稱得上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炯炯的目光在溫和與犀利中精準切換,哪一個小動作都逃不出他的眼睛。直爽、熱情、業務精湛的新老師,果然十分“厲害”!音樂和體育是四個年級一起上,那天上音樂課,老師讓四年級的男生幫著他抬進一個高高的“帶腿的棕黑色箱子”,我們都不知這箱子裝的什麼,打開蓋子露出了一排黑白琴鍵老師告訴我們這是腳踏風琴。上課了,老師腳踩踏板十指靈活地按著琴鍵,好聽的旋律在教室裡迴旋,老師唱了一句:“我們新中國的兒童”預備——起!大家跟著琴聲唱了起來:“我們新中國的兒童,我們新少年的先鋒,團結起來……”這是我們第一次聽到的鍵盤樂器,也是第一次跟著樂器唱歌,大家越唱越起勁兒,此後的音樂課老師教給了我們許多歌曲,《學習雷鋒好榜樣》《唱得幸福落滿坡》《社員都是向陽花》等,歌聲帶著我們的幸福和理想從校園飄向原野。

體育課上完操和隊列練習;老師便與我們一起跳繩、做丟手絹、盲人摸拐、老鷹抓小雞等遊戲;教我們打乒乓球。他的眼睛裡童真淹沒了威嚴,和我們一起開心地玩兒、開心地笑。有時候他跟高年級的學生、老師一起打籃球,老師在球場上靈活地運球、投籃,我們在場外給老師加油。在我們的眼裡老師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全才。這也許就是擔任複式教學的資格與原因。

課業繁重,還要對每一個同學及家庭情況進行全面瞭解。山區的孩子有的沒有大名,上學了還是“三三”“二蛋”“小五”的叫著,張老師與家長協商都給孩子一個正式的名字。那天,我拿著一個父親給我買回的十六開硬紙殼夾子,走進老師的辦公室,請求他為我寫上班級姓名,張老師麻利地手起筆落“胡家灘小學二年級”突然眉頭一蹙:“清新、清水,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你的名字加一個三滴水好不好?”我受寵若驚地回答:“老師說好就肯定好!”老師用工整漂亮的仿宋體地寫下了“許清清”三個字,那個三滴水,是老師的愛心和希冀,即便是微信時代,我也從來不改用暱稱。

五六十年代的山區小學老師,落後的山村留下了他們生命的芳華

語文課上,張老師用普通話教我們朗讀課文,改變了原來拉著長音唸經似的朗讀。根據文章的語言、節奏、句式、情感、格調,分出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使原來讀起來乾巴巴的課文,一下子變得像音樂一樣好聽而充滿感染力。我們深情飽滿地跟著老師念著:“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一遍又一遍饒有興趣的朗讀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模仿和體會老師以情傳聲、以聲帶情的聲情並茂,那些長長短短的句子,像音樂般地走進了自然記憶。那時的農村學校只放麥假和秋假,天氣炎熱的下午,老師帶著我們走出悶熱的教室,到學校南面紅堖崖下的小河邊,我們以年級為小組坐在一塊塊巨型大石頭上,進行分角色朗讀,至今還記得四年級的哥哥姐姐們把《東郭先生和狼》的課文讀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涼爽的風吹拂著我們,嘩嘩的河水為我們伴奏,我們大聲地朗讀著“秋天來了,天氣涼了,一片片黃葉從樹上落下來。一群大雁往南飛……”老師用他的一片愛心,為我們這些封閉在大山裡的孩子,打開了一扇能看到遠方的窗戶。我們愛上了閱讀、背誦,即使像《一個豆瓣的旅行》那樣長長的課文,在分段朗讀中也會很快記住。那是一個崇拜英雄的年代,我們聽著哥哥姐姐們的朗讀,像《黃繼光》這樣的課文,不到四年級時就已經爛熟於心。

在我們的心裡,老師是一切知識的源泉。有一天,我在河裡的大石頭上一邊唱歌一邊洗衣服。一個公社幹部也來洗衣服,他問了我許多當時的歌,我都會,他唱了一首老師沒教過的歌“麥苗兒青,菜花兒黃……”圓潤的嗓音使這優美的旋律更加好聽。但我認定一定是跟我們老師學的,他矢口否認,我認真地說:“你不是老師又不會彈琴,怎麼可能自己會唱?”他看著我認真的樣子,哈哈地笑著,端起洗好的衣服走了。

在老師的影響下,我和很多同學都喜歡上了朗讀與唱歌。我十歲那年,張老師和高年級的杜老師組織編排了一臺元旦晚會節目,我們第一次登上了那個神祕而高不可攀的舞臺,兩個老師忙著為我們化妝,開演時間推了又推,全村陷入了節日的沸騰,人們在臺下唧唧喳喳地耐心等候。由自己的娃娃們登臺演出新節目,還是開天闢地頭一回。我是報幕員,該出場了心咚咚直跳,老師站在大幕口微笑著用力點了點頭,輕輕地拍了一下我的肩,我立刻覺得什麼也不怕了,大大方方地走到臺上:“胡家灘小學宣傳隊,新年演出現—在—開始——!第一個節目,合唱!”臺下響起熱烈的掌聲,我十分自豪地走進合唱隊伍,杜老師的二胡拉起前奏,大家挺著脖子大聲齊唱:“今天是新年呀,我們搞宣傳,首先代表全體師生,向大家拜個年……”臺下的掌聲讓同學們越唱越有勁。整臺形式多樣的精彩節目,演出圓滿結束,大隊幹部和家長們興奮地走上後臺,激動地拉著老師們的手:“真沒想到,孩子們讓你們教得這麼有出息!”這次演出,拉開了宣傳新思想、新文化的序幕,給大山深處的新文化生活帶來了活力。我們在老師的精心培育下茁壯成長,我也成了老師心目中的“臺柱子”。

"
五六十年代的山區小學老師,落後的山村留下了他們生命的芳華


六月初我回到故鄉的第二天,大門口傳來弟弟高出八度的聲音:“姐,你看誰來了!”我急忙走出去,弟弟陪著一位清瘦而精神矍鑠的老人走了進來。我稍一遲疑,“張老師!”激動得迎上去抓住老師的雙手,細細地註釋著這張久違而又親切的面龐,一股溫熱湧上我的咽喉。老師明亮而深邃的眼睛裡,閃著異常興奮的光彩,這哪裡像一個80歲老人的眼睛,依然閃動著50多年前青春光華里的清澈,正是老師這雙眼睛讓我時常想起“一雙瞳人剪秋水”的詩句。

1962年下半年,我上一年級,張生兵老師作為新中國培養出的人民教師,來到了我的故鄉胡家灘,接替了原來的本地老教師張志平。太行腹地的層巒疊嶂,封閉了這裡的山清水秀,也封存了這裡的愚昧落後,從而成為井陘縣最窮的地方。沒有電、沒有公路、簡陋的校舍……選擇了這裡就是選擇了艱辛與寂寞。英俊而清瘦的新老師,高高的個子,一雙明亮的眼睛像兩汪幽深的清波,彷彿能裝下我們整個世界。

我們村是公社所在地,小學有六個年級,1——4年級只有本村的四十多個學生,採取複式教學。張老師擔任四個年級各門課程的任課兼班主任。第一次課,我們按照老師的指令,揹著雙手坐在凳子上腰板挺得直直的,興奮地聽著老師點名,被點到的同學站起來喊一聲“到!”與老師認真注視的目光對接。“許明明”“在哩——”引起一陣鬨堂大笑,明明哥是有名的“搗蛋鬼”,張老師靜靜地注視著他,眼睛裡射出異常冷靜的光,像一條條專為思想殺毒的無形“紫外線”,直到教室安靜下來,明明哥紅著臉低下了頭。下課後大家悄悄議論:“新老師能鎮得住!”

五六十年代的山區小學老師,落後的山村留下了他們生命的芳華

老師按照課程表的排列,有條不紊地穿行於四個年級不同的課程,佈置習題練習、生字默寫、講課、巡迴檢查。他的聲音十分洪亮,行為舉止格外機敏,稱得上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炯炯的目光在溫和與犀利中精準切換,哪一個小動作都逃不出他的眼睛。直爽、熱情、業務精湛的新老師,果然十分“厲害”!音樂和體育是四個年級一起上,那天上音樂課,老師讓四年級的男生幫著他抬進一個高高的“帶腿的棕黑色箱子”,我們都不知這箱子裝的什麼,打開蓋子露出了一排黑白琴鍵老師告訴我們這是腳踏風琴。上課了,老師腳踩踏板十指靈活地按著琴鍵,好聽的旋律在教室裡迴旋,老師唱了一句:“我們新中國的兒童”預備——起!大家跟著琴聲唱了起來:“我們新中國的兒童,我們新少年的先鋒,團結起來……”這是我們第一次聽到的鍵盤樂器,也是第一次跟著樂器唱歌,大家越唱越起勁兒,此後的音樂課老師教給了我們許多歌曲,《學習雷鋒好榜樣》《唱得幸福落滿坡》《社員都是向陽花》等,歌聲帶著我們的幸福和理想從校園飄向原野。

體育課上完操和隊列練習;老師便與我們一起跳繩、做丟手絹、盲人摸拐、老鷹抓小雞等遊戲;教我們打乒乓球。他的眼睛裡童真淹沒了威嚴,和我們一起開心地玩兒、開心地笑。有時候他跟高年級的學生、老師一起打籃球,老師在球場上靈活地運球、投籃,我們在場外給老師加油。在我們的眼裡老師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全才。這也許就是擔任複式教學的資格與原因。

課業繁重,還要對每一個同學及家庭情況進行全面瞭解。山區的孩子有的沒有大名,上學了還是“三三”“二蛋”“小五”的叫著,張老師與家長協商都給孩子一個正式的名字。那天,我拿著一個父親給我買回的十六開硬紙殼夾子,走進老師的辦公室,請求他為我寫上班級姓名,張老師麻利地手起筆落“胡家灘小學二年級”突然眉頭一蹙:“清新、清水,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你的名字加一個三滴水好不好?”我受寵若驚地回答:“老師說好就肯定好!”老師用工整漂亮的仿宋體地寫下了“許清清”三個字,那個三滴水,是老師的愛心和希冀,即便是微信時代,我也從來不改用暱稱。

五六十年代的山區小學老師,落後的山村留下了他們生命的芳華

語文課上,張老師用普通話教我們朗讀課文,改變了原來拉著長音唸經似的朗讀。根據文章的語言、節奏、句式、情感、格調,分出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使原來讀起來乾巴巴的課文,一下子變得像音樂一樣好聽而充滿感染力。我們深情飽滿地跟著老師念著:“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一遍又一遍饒有興趣的朗讀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模仿和體會老師以情傳聲、以聲帶情的聲情並茂,那些長長短短的句子,像音樂般地走進了自然記憶。那時的農村學校只放麥假和秋假,天氣炎熱的下午,老師帶著我們走出悶熱的教室,到學校南面紅堖崖下的小河邊,我們以年級為小組坐在一塊塊巨型大石頭上,進行分角色朗讀,至今還記得四年級的哥哥姐姐們把《東郭先生和狼》的課文讀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涼爽的風吹拂著我們,嘩嘩的河水為我們伴奏,我們大聲地朗讀著“秋天來了,天氣涼了,一片片黃葉從樹上落下來。一群大雁往南飛……”老師用他的一片愛心,為我們這些封閉在大山裡的孩子,打開了一扇能看到遠方的窗戶。我們愛上了閱讀、背誦,即使像《一個豆瓣的旅行》那樣長長的課文,在分段朗讀中也會很快記住。那是一個崇拜英雄的年代,我們聽著哥哥姐姐們的朗讀,像《黃繼光》這樣的課文,不到四年級時就已經爛熟於心。

在我們的心裡,老師是一切知識的源泉。有一天,我在河裡的大石頭上一邊唱歌一邊洗衣服。一個公社幹部也來洗衣服,他問了我許多當時的歌,我都會,他唱了一首老師沒教過的歌“麥苗兒青,菜花兒黃……”圓潤的嗓音使這優美的旋律更加好聽。但我認定一定是跟我們老師學的,他矢口否認,我認真地說:“你不是老師又不會彈琴,怎麼可能自己會唱?”他看著我認真的樣子,哈哈地笑著,端起洗好的衣服走了。

在老師的影響下,我和很多同學都喜歡上了朗讀與唱歌。我十歲那年,張老師和高年級的杜老師組織編排了一臺元旦晚會節目,我們第一次登上了那個神祕而高不可攀的舞臺,兩個老師忙著為我們化妝,開演時間推了又推,全村陷入了節日的沸騰,人們在臺下唧唧喳喳地耐心等候。由自己的娃娃們登臺演出新節目,還是開天闢地頭一回。我是報幕員,該出場了心咚咚直跳,老師站在大幕口微笑著用力點了點頭,輕輕地拍了一下我的肩,我立刻覺得什麼也不怕了,大大方方地走到臺上:“胡家灘小學宣傳隊,新年演出現—在—開始——!第一個節目,合唱!”臺下響起熱烈的掌聲,我十分自豪地走進合唱隊伍,杜老師的二胡拉起前奏,大家挺著脖子大聲齊唱:“今天是新年呀,我們搞宣傳,首先代表全體師生,向大家拜個年……”臺下的掌聲讓同學們越唱越有勁。整臺形式多樣的精彩節目,演出圓滿結束,大隊幹部和家長們興奮地走上後臺,激動地拉著老師們的手:“真沒想到,孩子們讓你們教得這麼有出息!”這次演出,拉開了宣傳新思想、新文化的序幕,給大山深處的新文化生活帶來了活力。我們在老師的精心培育下茁壯成長,我也成了老師心目中的“臺柱子”。

五六十年代的山區小學老師,落後的山村留下了他們生命的芳華

三年級那年,井陘縣文教局為了推廣普通話教學,在全縣範圍內組織一次朗讀比賽,由各中心小學選派參賽學生,在工委初賽,優勝選手到縣裡參加決賽。張老師根據我的優勢精心選材,認真地為我分析文中人物的感情、角度以及應該把握的節奏、語氣、表現力的突破口,一字一句地糾正發音,像是在打磨一個精品。我利用課餘時間反覆理解領會、不厭其煩地練習、提高。比賽那天,我和5年級的兩個姐姐跟著帶隊老師,翻山越嶺徒步20裡山路到測魚工委去參賽。賽場設在測魚中學的一個大教室,講臺下第一排坐滿了威嚴的評委老師,按照抽號各個代表隊盡顯鋒芒。兩個姐姐朗讀的《老班長》是紅軍長征路上的故事,她們的表現十分到位,把臺下的人們都感動哭了。她們倆給了我足夠的信心,輪到我的《小郭強買書》了,由於演出練就的心理素質和準備的充分,加上文中爺爺、奶奶、小郭強三個角色的強烈反差拿捏得比較準確,贏得了評委的一致好評。結果宣佈:“胡家灘小學張喜文、杜拉秀的《老班長》,許清清的《小郭強買書》代表測魚工委六個公社的小學到縣裡參加比賽!”我們高興地差點跳了起來。

那時的我,最遠只到過測魚。無數次聽別人講起過縣城的繁華,汽車、火車、電燈、百貨大樓、新華書店等都引起我無限的憧憬。故鄉離縣城有70多里路,當時還不通公共汽車,要步行到25裡外的南障城才有通往縣城的車。張老師問我:“那麼遠的路,能跟上嗎?”“沒問題!”我信心滿滿。比賽的日子到了,我早早起來穿上母親為我準備的新衣服,打開大門等候著帶隊老師和姐姐們,母親把兩元錢的路費裝到我的上衣口袋裡用一個別針別好,叮囑我一定不要丟了,上車前先交給帶隊老師。門口傳來了腳步聲,我“嗖”地一下跑出來,只見張老師一人走進來,衝著母親說:“嫂子,實在對不起,有一個同學不去了,她們是雙人朗誦,只剩下孩子一個人,校長決定放棄參賽。”瞬間,像一盆涼水從我的頭上澆下來,我緊緊地咬著下嘴脣不讓眼淚流下來。母親無奈地看著張老師吁了一口氣:“聽老師的吧。”張老師心疼地摸著我的頭:“好好學習,以後會有好多機會,將來到外面去上中學。”小小的我看不透世事的茫然,想不通為什麼放棄,眼淚還是不聽話地掉了下來。多年後想起,清貧的歲月,或許能讓兩元錢的路費成為一道無解的難題。

被動地放棄了那次參賽的機會,但朗讀激發了我對語文和閱讀的極大興趣,文學成為我一生的精神滋養。長大後我不負老師的期望,走出大山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這麼多年還是在省城見過老師一次,至今也有30年了。但心裡從來不曾忘記在老師精心培育、呵護下的點點滴滴。童年的心田,是人生春天裡最好的墒情,老師認真負責、甘於奉獻的精神,雷厲風行的作風,對學生誠然無私、純淨透明的愛,都是播在我心靈裡的種子,成長為精神世界的參天大樹,內化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精神骨肉。

"
五六十年代的山區小學老師,落後的山村留下了他們生命的芳華


六月初我回到故鄉的第二天,大門口傳來弟弟高出八度的聲音:“姐,你看誰來了!”我急忙走出去,弟弟陪著一位清瘦而精神矍鑠的老人走了進來。我稍一遲疑,“張老師!”激動得迎上去抓住老師的雙手,細細地註釋著這張久違而又親切的面龐,一股溫熱湧上我的咽喉。老師明亮而深邃的眼睛裡,閃著異常興奮的光彩,這哪裡像一個80歲老人的眼睛,依然閃動著50多年前青春光華里的清澈,正是老師這雙眼睛讓我時常想起“一雙瞳人剪秋水”的詩句。

1962年下半年,我上一年級,張生兵老師作為新中國培養出的人民教師,來到了我的故鄉胡家灘,接替了原來的本地老教師張志平。太行腹地的層巒疊嶂,封閉了這裡的山清水秀,也封存了這裡的愚昧落後,從而成為井陘縣最窮的地方。沒有電、沒有公路、簡陋的校舍……選擇了這裡就是選擇了艱辛與寂寞。英俊而清瘦的新老師,高高的個子,一雙明亮的眼睛像兩汪幽深的清波,彷彿能裝下我們整個世界。

我們村是公社所在地,小學有六個年級,1——4年級只有本村的四十多個學生,採取複式教學。張老師擔任四個年級各門課程的任課兼班主任。第一次課,我們按照老師的指令,揹著雙手坐在凳子上腰板挺得直直的,興奮地聽著老師點名,被點到的同學站起來喊一聲“到!”與老師認真注視的目光對接。“許明明”“在哩——”引起一陣鬨堂大笑,明明哥是有名的“搗蛋鬼”,張老師靜靜地注視著他,眼睛裡射出異常冷靜的光,像一條條專為思想殺毒的無形“紫外線”,直到教室安靜下來,明明哥紅著臉低下了頭。下課後大家悄悄議論:“新老師能鎮得住!”

五六十年代的山區小學老師,落後的山村留下了他們生命的芳華

老師按照課程表的排列,有條不紊地穿行於四個年級不同的課程,佈置習題練習、生字默寫、講課、巡迴檢查。他的聲音十分洪亮,行為舉止格外機敏,稱得上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炯炯的目光在溫和與犀利中精準切換,哪一個小動作都逃不出他的眼睛。直爽、熱情、業務精湛的新老師,果然十分“厲害”!音樂和體育是四個年級一起上,那天上音樂課,老師讓四年級的男生幫著他抬進一個高高的“帶腿的棕黑色箱子”,我們都不知這箱子裝的什麼,打開蓋子露出了一排黑白琴鍵老師告訴我們這是腳踏風琴。上課了,老師腳踩踏板十指靈活地按著琴鍵,好聽的旋律在教室裡迴旋,老師唱了一句:“我們新中國的兒童”預備——起!大家跟著琴聲唱了起來:“我們新中國的兒童,我們新少年的先鋒,團結起來……”這是我們第一次聽到的鍵盤樂器,也是第一次跟著樂器唱歌,大家越唱越起勁兒,此後的音樂課老師教給了我們許多歌曲,《學習雷鋒好榜樣》《唱得幸福落滿坡》《社員都是向陽花》等,歌聲帶著我們的幸福和理想從校園飄向原野。

體育課上完操和隊列練習;老師便與我們一起跳繩、做丟手絹、盲人摸拐、老鷹抓小雞等遊戲;教我們打乒乓球。他的眼睛裡童真淹沒了威嚴,和我們一起開心地玩兒、開心地笑。有時候他跟高年級的學生、老師一起打籃球,老師在球場上靈活地運球、投籃,我們在場外給老師加油。在我們的眼裡老師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全才。這也許就是擔任複式教學的資格與原因。

課業繁重,還要對每一個同學及家庭情況進行全面瞭解。山區的孩子有的沒有大名,上學了還是“三三”“二蛋”“小五”的叫著,張老師與家長協商都給孩子一個正式的名字。那天,我拿著一個父親給我買回的十六開硬紙殼夾子,走進老師的辦公室,請求他為我寫上班級姓名,張老師麻利地手起筆落“胡家灘小學二年級”突然眉頭一蹙:“清新、清水,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你的名字加一個三滴水好不好?”我受寵若驚地回答:“老師說好就肯定好!”老師用工整漂亮的仿宋體地寫下了“許清清”三個字,那個三滴水,是老師的愛心和希冀,即便是微信時代,我也從來不改用暱稱。

五六十年代的山區小學老師,落後的山村留下了他們生命的芳華

語文課上,張老師用普通話教我們朗讀課文,改變了原來拉著長音唸經似的朗讀。根據文章的語言、節奏、句式、情感、格調,分出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使原來讀起來乾巴巴的課文,一下子變得像音樂一樣好聽而充滿感染力。我們深情飽滿地跟著老師念著:“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一遍又一遍饒有興趣的朗讀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模仿和體會老師以情傳聲、以聲帶情的聲情並茂,那些長長短短的句子,像音樂般地走進了自然記憶。那時的農村學校只放麥假和秋假,天氣炎熱的下午,老師帶著我們走出悶熱的教室,到學校南面紅堖崖下的小河邊,我們以年級為小組坐在一塊塊巨型大石頭上,進行分角色朗讀,至今還記得四年級的哥哥姐姐們把《東郭先生和狼》的課文讀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涼爽的風吹拂著我們,嘩嘩的河水為我們伴奏,我們大聲地朗讀著“秋天來了,天氣涼了,一片片黃葉從樹上落下來。一群大雁往南飛……”老師用他的一片愛心,為我們這些封閉在大山裡的孩子,打開了一扇能看到遠方的窗戶。我們愛上了閱讀、背誦,即使像《一個豆瓣的旅行》那樣長長的課文,在分段朗讀中也會很快記住。那是一個崇拜英雄的年代,我們聽著哥哥姐姐們的朗讀,像《黃繼光》這樣的課文,不到四年級時就已經爛熟於心。

在我們的心裡,老師是一切知識的源泉。有一天,我在河裡的大石頭上一邊唱歌一邊洗衣服。一個公社幹部也來洗衣服,他問了我許多當時的歌,我都會,他唱了一首老師沒教過的歌“麥苗兒青,菜花兒黃……”圓潤的嗓音使這優美的旋律更加好聽。但我認定一定是跟我們老師學的,他矢口否認,我認真地說:“你不是老師又不會彈琴,怎麼可能自己會唱?”他看著我認真的樣子,哈哈地笑著,端起洗好的衣服走了。

在老師的影響下,我和很多同學都喜歡上了朗讀與唱歌。我十歲那年,張老師和高年級的杜老師組織編排了一臺元旦晚會節目,我們第一次登上了那個神祕而高不可攀的舞臺,兩個老師忙著為我們化妝,開演時間推了又推,全村陷入了節日的沸騰,人們在臺下唧唧喳喳地耐心等候。由自己的娃娃們登臺演出新節目,還是開天闢地頭一回。我是報幕員,該出場了心咚咚直跳,老師站在大幕口微笑著用力點了點頭,輕輕地拍了一下我的肩,我立刻覺得什麼也不怕了,大大方方地走到臺上:“胡家灘小學宣傳隊,新年演出現—在—開始——!第一個節目,合唱!”臺下響起熱烈的掌聲,我十分自豪地走進合唱隊伍,杜老師的二胡拉起前奏,大家挺著脖子大聲齊唱:“今天是新年呀,我們搞宣傳,首先代表全體師生,向大家拜個年……”臺下的掌聲讓同學們越唱越有勁。整臺形式多樣的精彩節目,演出圓滿結束,大隊幹部和家長們興奮地走上後臺,激動地拉著老師們的手:“真沒想到,孩子們讓你們教得這麼有出息!”這次演出,拉開了宣傳新思想、新文化的序幕,給大山深處的新文化生活帶來了活力。我們在老師的精心培育下茁壯成長,我也成了老師心目中的“臺柱子”。

五六十年代的山區小學老師,落後的山村留下了他們生命的芳華

三年級那年,井陘縣文教局為了推廣普通話教學,在全縣範圍內組織一次朗讀比賽,由各中心小學選派參賽學生,在工委初賽,優勝選手到縣裡參加決賽。張老師根據我的優勢精心選材,認真地為我分析文中人物的感情、角度以及應該把握的節奏、語氣、表現力的突破口,一字一句地糾正發音,像是在打磨一個精品。我利用課餘時間反覆理解領會、不厭其煩地練習、提高。比賽那天,我和5年級的兩個姐姐跟著帶隊老師,翻山越嶺徒步20裡山路到測魚工委去參賽。賽場設在測魚中學的一個大教室,講臺下第一排坐滿了威嚴的評委老師,按照抽號各個代表隊盡顯鋒芒。兩個姐姐朗讀的《老班長》是紅軍長征路上的故事,她們的表現十分到位,把臺下的人們都感動哭了。她們倆給了我足夠的信心,輪到我的《小郭強買書》了,由於演出練就的心理素質和準備的充分,加上文中爺爺、奶奶、小郭強三個角色的強烈反差拿捏得比較準確,贏得了評委的一致好評。結果宣佈:“胡家灘小學張喜文、杜拉秀的《老班長》,許清清的《小郭強買書》代表測魚工委六個公社的小學到縣裡參加比賽!”我們高興地差點跳了起來。

那時的我,最遠只到過測魚。無數次聽別人講起過縣城的繁華,汽車、火車、電燈、百貨大樓、新華書店等都引起我無限的憧憬。故鄉離縣城有70多里路,當時還不通公共汽車,要步行到25裡外的南障城才有通往縣城的車。張老師問我:“那麼遠的路,能跟上嗎?”“沒問題!”我信心滿滿。比賽的日子到了,我早早起來穿上母親為我準備的新衣服,打開大門等候著帶隊老師和姐姐們,母親把兩元錢的路費裝到我的上衣口袋裡用一個別針別好,叮囑我一定不要丟了,上車前先交給帶隊老師。門口傳來了腳步聲,我“嗖”地一下跑出來,只見張老師一人走進來,衝著母親說:“嫂子,實在對不起,有一個同學不去了,她們是雙人朗誦,只剩下孩子一個人,校長決定放棄參賽。”瞬間,像一盆涼水從我的頭上澆下來,我緊緊地咬著下嘴脣不讓眼淚流下來。母親無奈地看著張老師吁了一口氣:“聽老師的吧。”張老師心疼地摸著我的頭:“好好學習,以後會有好多機會,將來到外面去上中學。”小小的我看不透世事的茫然,想不通為什麼放棄,眼淚還是不聽話地掉了下來。多年後想起,清貧的歲月,或許能讓兩元錢的路費成為一道無解的難題。

被動地放棄了那次參賽的機會,但朗讀激發了我對語文和閱讀的極大興趣,文學成為我一生的精神滋養。長大後我不負老師的期望,走出大山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這麼多年還是在省城見過老師一次,至今也有30年了。但心裡從來不曾忘記在老師精心培育、呵護下的點點滴滴。童年的心田,是人生春天裡最好的墒情,老師認真負責、甘於奉獻的精神,雷厲風行的作風,對學生誠然無私、純淨透明的愛,都是播在我心靈裡的種子,成長為精神世界的參天大樹,內化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精神骨肉。

五六十年代的山區小學老師,落後的山村留下了他們生命的芳華

陪同老師一起來的戰國(張老師的小兒子)曾經在故鄉的鎮政府工作過,由於老師的關係,我們一直很親。他附在我的耳邊高興地說:“姐,你不知道,我爸好長時間沒有這樣開心地笑過了。”一句話,讓萬千感慨在我的心裡掠過,是啊,老師故地重遊,每一條視線都會牽出一個場景和故事。來到穿村而過的那條河邊,河水已經乾涸,但它永遠流淌著我們不滅的記憶。當年的河水四季流淌,雨季的山洪肆虐之後,在臌脹的河水下,出現許多深淺難測的暗坑與洞穴,這條河滋養過快樂也吞噬過生命。老師無數次揪著那些偷偷跑到河裡耍水的調皮男生的耳朵,在教室窗前罰站。個別千方百計瞞天過海的人,卻總逃不出他的火眼金睛,縱然忍著暴晒把頭髮晒乾也無濟於事。張老師拽過“可疑分子”,用小手指甲在泡過的胳膊上輕輕一劃,便留下一道白色的印記,面對“罪證”,只好老實“招供”。招供者免除體罰,罰做十道數學題。雖是教鞭嚴師的年代,但老師從未打過學生。上下學時,張老師無數次跳進湍急流深的河水裡,把我們住在西灘的同學拉過河,一年級體弱的小弟弟妹妹們趴在老師的背上,緊緊地摟著老師的脖子被老師背過河去。他用一雙溫暖的大手,為我們擋住了恐懼與無助。

這裡的每一條小巷都印滿老師家訪的足跡,時光的隧道里,總迴響著許多不同聲音傳來的相同話語:“張老師,把孩子交給你俺放心,你管嚴點兒,該打就打!”老師深厚的涵養、謙遜的美德,註定與家長們格外融洽,教育的王國裡,師愛有著情同父母的深沉。五六十年代的山區小學老師,都是畢業於專業院校的科班師範優秀畢業生,美麗的青春被層層大山所裹挾,落後的山村留下了他們生命的芳華。

親愛的老師,貧瘠因您的到來而充滿希望,童年的天空因您知識的火把而更加燦爛。您用結實的肩膀把我們扛出大山,卻把自己的一生交給了山區教育。


作者簡介

"
五六十年代的山區小學老師,落後的山村留下了他們生命的芳華


六月初我回到故鄉的第二天,大門口傳來弟弟高出八度的聲音:“姐,你看誰來了!”我急忙走出去,弟弟陪著一位清瘦而精神矍鑠的老人走了進來。我稍一遲疑,“張老師!”激動得迎上去抓住老師的雙手,細細地註釋著這張久違而又親切的面龐,一股溫熱湧上我的咽喉。老師明亮而深邃的眼睛裡,閃著異常興奮的光彩,這哪裡像一個80歲老人的眼睛,依然閃動著50多年前青春光華里的清澈,正是老師這雙眼睛讓我時常想起“一雙瞳人剪秋水”的詩句。

1962年下半年,我上一年級,張生兵老師作為新中國培養出的人民教師,來到了我的故鄉胡家灘,接替了原來的本地老教師張志平。太行腹地的層巒疊嶂,封閉了這裡的山清水秀,也封存了這裡的愚昧落後,從而成為井陘縣最窮的地方。沒有電、沒有公路、簡陋的校舍……選擇了這裡就是選擇了艱辛與寂寞。英俊而清瘦的新老師,高高的個子,一雙明亮的眼睛像兩汪幽深的清波,彷彿能裝下我們整個世界。

我們村是公社所在地,小學有六個年級,1——4年級只有本村的四十多個學生,採取複式教學。張老師擔任四個年級各門課程的任課兼班主任。第一次課,我們按照老師的指令,揹著雙手坐在凳子上腰板挺得直直的,興奮地聽著老師點名,被點到的同學站起來喊一聲“到!”與老師認真注視的目光對接。“許明明”“在哩——”引起一陣鬨堂大笑,明明哥是有名的“搗蛋鬼”,張老師靜靜地注視著他,眼睛裡射出異常冷靜的光,像一條條專為思想殺毒的無形“紫外線”,直到教室安靜下來,明明哥紅著臉低下了頭。下課後大家悄悄議論:“新老師能鎮得住!”

五六十年代的山區小學老師,落後的山村留下了他們生命的芳華

老師按照課程表的排列,有條不紊地穿行於四個年級不同的課程,佈置習題練習、生字默寫、講課、巡迴檢查。他的聲音十分洪亮,行為舉止格外機敏,稱得上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炯炯的目光在溫和與犀利中精準切換,哪一個小動作都逃不出他的眼睛。直爽、熱情、業務精湛的新老師,果然十分“厲害”!音樂和體育是四個年級一起上,那天上音樂課,老師讓四年級的男生幫著他抬進一個高高的“帶腿的棕黑色箱子”,我們都不知這箱子裝的什麼,打開蓋子露出了一排黑白琴鍵老師告訴我們這是腳踏風琴。上課了,老師腳踩踏板十指靈活地按著琴鍵,好聽的旋律在教室裡迴旋,老師唱了一句:“我們新中國的兒童”預備——起!大家跟著琴聲唱了起來:“我們新中國的兒童,我們新少年的先鋒,團結起來……”這是我們第一次聽到的鍵盤樂器,也是第一次跟著樂器唱歌,大家越唱越起勁兒,此後的音樂課老師教給了我們許多歌曲,《學習雷鋒好榜樣》《唱得幸福落滿坡》《社員都是向陽花》等,歌聲帶著我們的幸福和理想從校園飄向原野。

體育課上完操和隊列練習;老師便與我們一起跳繩、做丟手絹、盲人摸拐、老鷹抓小雞等遊戲;教我們打乒乓球。他的眼睛裡童真淹沒了威嚴,和我們一起開心地玩兒、開心地笑。有時候他跟高年級的學生、老師一起打籃球,老師在球場上靈活地運球、投籃,我們在場外給老師加油。在我們的眼裡老師是一個無所不能的全才。這也許就是擔任複式教學的資格與原因。

課業繁重,還要對每一個同學及家庭情況進行全面瞭解。山區的孩子有的沒有大名,上學了還是“三三”“二蛋”“小五”的叫著,張老師與家長協商都給孩子一個正式的名字。那天,我拿著一個父親給我買回的十六開硬紙殼夾子,走進老師的辦公室,請求他為我寫上班級姓名,張老師麻利地手起筆落“胡家灘小學二年級”突然眉頭一蹙:“清新、清水,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你的名字加一個三滴水好不好?”我受寵若驚地回答:“老師說好就肯定好!”老師用工整漂亮的仿宋體地寫下了“許清清”三個字,那個三滴水,是老師的愛心和希冀,即便是微信時代,我也從來不改用暱稱。

五六十年代的山區小學老師,落後的山村留下了他們生命的芳華

語文課上,張老師用普通話教我們朗讀課文,改變了原來拉著長音唸經似的朗讀。根據文章的語言、節奏、句式、情感、格調,分出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使原來讀起來乾巴巴的課文,一下子變得像音樂一樣好聽而充滿感染力。我們深情飽滿地跟著老師念著:“彎彎的月兒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兒兩頭尖……”一遍又一遍饒有興趣的朗讀中,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模仿和體會老師以情傳聲、以聲帶情的聲情並茂,那些長長短短的句子,像音樂般地走進了自然記憶。那時的農村學校只放麥假和秋假,天氣炎熱的下午,老師帶著我們走出悶熱的教室,到學校南面紅堖崖下的小河邊,我們以年級為小組坐在一塊塊巨型大石頭上,進行分角色朗讀,至今還記得四年級的哥哥姐姐們把《東郭先生和狼》的課文讀得有聲有色、惟妙惟肖。涼爽的風吹拂著我們,嘩嘩的河水為我們伴奏,我們大聲地朗讀著“秋天來了,天氣涼了,一片片黃葉從樹上落下來。一群大雁往南飛……”老師用他的一片愛心,為我們這些封閉在大山裡的孩子,打開了一扇能看到遠方的窗戶。我們愛上了閱讀、背誦,即使像《一個豆瓣的旅行》那樣長長的課文,在分段朗讀中也會很快記住。那是一個崇拜英雄的年代,我們聽著哥哥姐姐們的朗讀,像《黃繼光》這樣的課文,不到四年級時就已經爛熟於心。

在我們的心裡,老師是一切知識的源泉。有一天,我在河裡的大石頭上一邊唱歌一邊洗衣服。一個公社幹部也來洗衣服,他問了我許多當時的歌,我都會,他唱了一首老師沒教過的歌“麥苗兒青,菜花兒黃……”圓潤的嗓音使這優美的旋律更加好聽。但我認定一定是跟我們老師學的,他矢口否認,我認真地說:“你不是老師又不會彈琴,怎麼可能自己會唱?”他看著我認真的樣子,哈哈地笑著,端起洗好的衣服走了。

在老師的影響下,我和很多同學都喜歡上了朗讀與唱歌。我十歲那年,張老師和高年級的杜老師組織編排了一臺元旦晚會節目,我們第一次登上了那個神祕而高不可攀的舞臺,兩個老師忙著為我們化妝,開演時間推了又推,全村陷入了節日的沸騰,人們在臺下唧唧喳喳地耐心等候。由自己的娃娃們登臺演出新節目,還是開天闢地頭一回。我是報幕員,該出場了心咚咚直跳,老師站在大幕口微笑著用力點了點頭,輕輕地拍了一下我的肩,我立刻覺得什麼也不怕了,大大方方地走到臺上:“胡家灘小學宣傳隊,新年演出現—在—開始——!第一個節目,合唱!”臺下響起熱烈的掌聲,我十分自豪地走進合唱隊伍,杜老師的二胡拉起前奏,大家挺著脖子大聲齊唱:“今天是新年呀,我們搞宣傳,首先代表全體師生,向大家拜個年……”臺下的掌聲讓同學們越唱越有勁。整臺形式多樣的精彩節目,演出圓滿結束,大隊幹部和家長們興奮地走上後臺,激動地拉著老師們的手:“真沒想到,孩子們讓你們教得這麼有出息!”這次演出,拉開了宣傳新思想、新文化的序幕,給大山深處的新文化生活帶來了活力。我們在老師的精心培育下茁壯成長,我也成了老師心目中的“臺柱子”。

五六十年代的山區小學老師,落後的山村留下了他們生命的芳華

三年級那年,井陘縣文教局為了推廣普通話教學,在全縣範圍內組織一次朗讀比賽,由各中心小學選派參賽學生,在工委初賽,優勝選手到縣裡參加決賽。張老師根據我的優勢精心選材,認真地為我分析文中人物的感情、角度以及應該把握的節奏、語氣、表現力的突破口,一字一句地糾正發音,像是在打磨一個精品。我利用課餘時間反覆理解領會、不厭其煩地練習、提高。比賽那天,我和5年級的兩個姐姐跟著帶隊老師,翻山越嶺徒步20裡山路到測魚工委去參賽。賽場設在測魚中學的一個大教室,講臺下第一排坐滿了威嚴的評委老師,按照抽號各個代表隊盡顯鋒芒。兩個姐姐朗讀的《老班長》是紅軍長征路上的故事,她們的表現十分到位,把臺下的人們都感動哭了。她們倆給了我足夠的信心,輪到我的《小郭強買書》了,由於演出練就的心理素質和準備的充分,加上文中爺爺、奶奶、小郭強三個角色的強烈反差拿捏得比較準確,贏得了評委的一致好評。結果宣佈:“胡家灘小學張喜文、杜拉秀的《老班長》,許清清的《小郭強買書》代表測魚工委六個公社的小學到縣裡參加比賽!”我們高興地差點跳了起來。

那時的我,最遠只到過測魚。無數次聽別人講起過縣城的繁華,汽車、火車、電燈、百貨大樓、新華書店等都引起我無限的憧憬。故鄉離縣城有70多里路,當時還不通公共汽車,要步行到25裡外的南障城才有通往縣城的車。張老師問我:“那麼遠的路,能跟上嗎?”“沒問題!”我信心滿滿。比賽的日子到了,我早早起來穿上母親為我準備的新衣服,打開大門等候著帶隊老師和姐姐們,母親把兩元錢的路費裝到我的上衣口袋裡用一個別針別好,叮囑我一定不要丟了,上車前先交給帶隊老師。門口傳來了腳步聲,我“嗖”地一下跑出來,只見張老師一人走進來,衝著母親說:“嫂子,實在對不起,有一個同學不去了,她們是雙人朗誦,只剩下孩子一個人,校長決定放棄參賽。”瞬間,像一盆涼水從我的頭上澆下來,我緊緊地咬著下嘴脣不讓眼淚流下來。母親無奈地看著張老師吁了一口氣:“聽老師的吧。”張老師心疼地摸著我的頭:“好好學習,以後會有好多機會,將來到外面去上中學。”小小的我看不透世事的茫然,想不通為什麼放棄,眼淚還是不聽話地掉了下來。多年後想起,清貧的歲月,或許能讓兩元錢的路費成為一道無解的難題。

被動地放棄了那次參賽的機會,但朗讀激發了我對語文和閱讀的極大興趣,文學成為我一生的精神滋養。長大後我不負老師的期望,走出大山成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這麼多年還是在省城見過老師一次,至今也有30年了。但心裡從來不曾忘記在老師精心培育、呵護下的點點滴滴。童年的心田,是人生春天裡最好的墒情,老師認真負責、甘於奉獻的精神,雷厲風行的作風,對學生誠然無私、純淨透明的愛,都是播在我心靈裡的種子,成長為精神世界的參天大樹,內化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精神骨肉。

五六十年代的山區小學老師,落後的山村留下了他們生命的芳華

陪同老師一起來的戰國(張老師的小兒子)曾經在故鄉的鎮政府工作過,由於老師的關係,我們一直很親。他附在我的耳邊高興地說:“姐,你不知道,我爸好長時間沒有這樣開心地笑過了。”一句話,讓萬千感慨在我的心裡掠過,是啊,老師故地重遊,每一條視線都會牽出一個場景和故事。來到穿村而過的那條河邊,河水已經乾涸,但它永遠流淌著我們不滅的記憶。當年的河水四季流淌,雨季的山洪肆虐之後,在臌脹的河水下,出現許多深淺難測的暗坑與洞穴,這條河滋養過快樂也吞噬過生命。老師無數次揪著那些偷偷跑到河裡耍水的調皮男生的耳朵,在教室窗前罰站。個別千方百計瞞天過海的人,卻總逃不出他的火眼金睛,縱然忍著暴晒把頭髮晒乾也無濟於事。張老師拽過“可疑分子”,用小手指甲在泡過的胳膊上輕輕一劃,便留下一道白色的印記,面對“罪證”,只好老實“招供”。招供者免除體罰,罰做十道數學題。雖是教鞭嚴師的年代,但老師從未打過學生。上下學時,張老師無數次跳進湍急流深的河水裡,把我們住在西灘的同學拉過河,一年級體弱的小弟弟妹妹們趴在老師的背上,緊緊地摟著老師的脖子被老師背過河去。他用一雙溫暖的大手,為我們擋住了恐懼與無助。

這裡的每一條小巷都印滿老師家訪的足跡,時光的隧道里,總迴響著許多不同聲音傳來的相同話語:“張老師,把孩子交給你俺放心,你管嚴點兒,該打就打!”老師深厚的涵養、謙遜的美德,註定與家長們格外融洽,教育的王國裡,師愛有著情同父母的深沉。五六十年代的山區小學老師,都是畢業於專業院校的科班師範優秀畢業生,美麗的青春被層層大山所裹挾,落後的山村留下了他們生命的芳華。

親愛的老師,貧瘠因您的到來而充滿希望,童年的天空因您知識的火把而更加燦爛。您用結實的肩膀把我們扛出大山,卻把自己的一生交給了山區教育。


作者簡介

五六十年代的山區小學老師,落後的山村留下了他們生命的芳華

許清清, 1954年11月出生於河北省井陘縣胡家灘村。1974年就讀於河北化工學校,畢業後留校工作直至退休。2013年進入河北老年大學文學班學習,喜歡散文寫作。作品曾發表在《光明日報》《石家莊日報》《燕趙晚報》華盛頓華人報紙《美華商報》《中國人生科學》《老人世界》《太行文學》等報刊雜誌。現為石家莊市作家協會會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