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公平正義,講了多年的改革成了真

法律 時政 團結湖參考 團結湖參考 2017-10-02

為了公平正義,講了多年的改革成了真

為了公平正義,講了多年的改革成了真

最近,反映十八大以來各領域改革成就的電視專題片特別多。以《永遠在路上》等為代表的專題片,因其揭示問題深刻、披露情節翔實,取得了非常好的社會效果。中央黨政機關紛紛跟進,以專題片的形式剖析問題、總結成績,無疑對於政務透明、凝聚共識具有正向意義。畢竟,坦誠公開是有其力量的。

由中央政法委與中央電視臺聯合制作的六集政論專題片《為了公平正義》,最近連續播出。十八大以來國家各個領域取得的改革成果非常豐富,對於吃瓜群眾而言,有兩類案件的圍觀度最高。一是貪官落馬,二是冤案平反。改革的獲得感,常常從這些與自己並無直接利害關係、但關乎公平正義的事件中油然而生。而後者,正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戰略之下,司法體制改革、撥亂反正的最直觀成果,也是這部專題片所要論述的內容。

這部片子一開始就揭示了一個令人尷尬的現實,長期以來人民群眾“信訪不信法”,司法的公信力受到懷疑。這一現象成因複雜,只有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方式現代化中才能根本解決。但無可諱言,司法不公、關係案、金錢案這些體制弊病,妨礙了司法實現公平正義,是造成這一後果的直接原因。

司法行政化、權力干預司法是法學界長期關注的焦點。審理案件的法官沒有做出判決的權力,而有決策權的庭長、院長,則不參與具體的審理。這種責任不清的體制,使案件各個環節的參與者,缺乏應有的謹慎和責任心。於是冤假錯案易於發生,卻又難以追責。

從2014年正式開始的本輪司法體制改革,就遵循司法親歷性的規律,將建立“司法責任制”作為主題內容,總體目標就是“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其中法官、檢察官“員額制”,被視為落實司法責任制的基石。

簡單地說,員額制就是根據地區實際情況,確定一線法官檢察官的數量限額,凡是進入員額的,都要在司法一線辦案,並對案件終身負責。這項改革改變了以往大量佔據編制的司法人員不辦案的狀況,將司法系統中的精英集中到一線,全國範圍內一線辦案力量增加20%以上。入額以後,具體承辦案件的法官檢察官依法獨立行使職權,並承擔審理案件的責任。以往逐級請示、層層審批的行政化模式,變成法官檢察官為中心的決策模式。

我參加過幾次由中央政法委書記孟建柱主持的政法工作相關會議,突出印象是他非常鼓勵改革創新。他曾強調對於司法體制創新,“不要隨意指責批評。努力讓實踐走在爭議之前,根據實際效果判斷是非。”在這種氛圍下,許多後來被推廣的經驗,都是由地方自主先行先試起來的。比如面對內設機關冗雜分散、人力資源無法集中的問題,吉林省人民檢察院主動“拆廟減官”,將之前設置的34個處室,整合為“九部一委”。處室少了,“官兒”就少了,效率也提高了。 改革後,吉林省檢察院業務人員佔比增長15.4%。在省院帶頭下,吉林全省檢察機構四個多月就完成了改革。

十八大以來司法體制改革另一大特點是,那些媒體討論多年,民眾呼喚良久的改革舉措,總能及時得到迴應和落實。比如討論了整整十年的勞動教養制度,終於在2013年被廢止。再比如適時修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正式實施全面兩孩政策。立案登記制度、居民身份證異地辦理、依法解決無戶口人員戶口登記問題等,無不使法律及其實施充分體現人民意志。

通過《為了公平正義》這部專題片,我們瞭解到,十八大以來重大的司法改革舉措,都是由習近平總書記為組長的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來審定。由中央統籌部署“高位推動”,顯示了這次改革的全局意義。早在2014年中央政法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司法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將司法體制改革納入到政治體制改革的高度考量,我們有理由懷抱更多期待!

(文/於永傑)

微信號:Talkpark

商務合作及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聲明:文章如需轉載,請添加文章作者、文章出處、微信號等信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