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賽道上,民辦教育如何加速跑

法律 市場營銷 軟件 教育 人民網 2017-05-05

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辦教育促進法》今年9月1日起即將施行,它第一次在法律上界定了教育產業的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在保障義務教育非營利化的同時,也明確了營利性民辦教育企業“能做”“不能做”的界限,解決了以往一直糾纏不清的營利與合理回報問題。

非營利性民辦教育和營利性民辦教育之間的“賽道”分明瞭、規則清楚了,更有利於教育產業“加速跑”。

今後,兩者各司其職、涇渭分明:非營利性民辦教育為公眾提供公平的、優質的教育;而差異化的教育需求、創新化的教育產品及服務,則由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來拓展完成,教育的提供方式將更多樣、更多可選項。

產業歸屬明晰了,對民辦教育企業來說,也迎來了發展契機。選擇走營利性道路,實質上是利用市場規律,進行教育資源的優化配置,滿足不同層次的教育需求。與之相對應的,是必須加大學校在硬件設施和軟件建設上的投入,提高自身綜合實力和在教育產業中的競爭力,源源不斷地吸引和培養優質生源。

同時,民辦教育企業作為供給側,也要有結構性改革和方式的創新。比如,新通教育在國際教育領域近幾年不僅限於“走出去”,而是“有進有出”,嘗試引進大量國外課程、輸出漢語類的課程,更好地實現國際交流合作。這樣,來中國學習語言文化的外國人和希望接受國際化教育的中國人,就形成了一種互動體驗。

當然,民辦教育企業同樣到了“洗牌”的關鍵階段,開啟“淘汰賽”模式:過去一些民辦教育企業賴以生存的營銷導向模式,將難以持續。今後,課程體系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凸顯出重要性,民辦教育企業要把更多力氣用在產品創新和用戶體驗的提升上。誰不提高誰就要被淘汰,在這樣的競爭倒逼之下,實質上有利於擴大教育的優質供給,從而帶動和提升一個多元化教育格局的整體水平。

(作者為新通國際教育集團總裁,本報記者江南整理)

《 人民日報 》( 2017年05月04日 12 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