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給美國重創,為何美國卻掉頭去打德國

二戰 日本 歐洲 軍事歷史 山本五十六 張生全精彩歷史 2018-12-06

1941年12月7日,山本五十六精心策劃的陰謀終於得以實施,日本飛機偷襲了美國夏威夷珍珠港的太平洋海軍軍事基地,美國海軍遭到重大打擊。

明明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給美國重創,為何美國卻掉頭去打德國

(偷襲珍珠港)

憤怒的羅斯福將12月7日定為國恥日,並在次日對日宣戰。

幾天之後,羅斯福興沖沖地派遣了大量美軍前往歐洲戰場。

那麼,明明是日本偷襲了美國,為什麼羅斯福反而將戰爭重心放在了歐洲呢?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之初,德國閃電襲擊波蘭開始,美國就開始密切關注歐洲戰事。要知道,當時的歐洲是整個世界的經濟和政治中心,美國想要制霸全球,就必須能掌控歐洲的局勢。

當時的英法兩國,最先對德國在歐洲侵略,選擇了袖手旁觀。在他們眼中,德國作為一戰中的戰敗國,對於自身遭受的一些不平等條約不太滿意,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鬧就鬧吧,只要不鬧到自己身上就行。

然而英法的不作為,卻正中德國下懷。在極短的時間內,德國就佔領了荷蘭、比利時在內的大半個歐洲,眼看著就要統一歐洲大陸,英法兩國才回過神來。

等到他們真正下定決定要和德國作戰時,才發現德國軍隊強悍無比,英法聯軍被打得丟盔棄甲。只能從敦刻爾克撤退,逃亡到英國。而逃亡的代價就是法國全部淪陷。

明明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給美國重創,為何美國卻掉頭去打德國

(羅斯福舊照)

這個時候,一直默默圍觀的美國坐不住了。本來美國是指望著歐洲國家相互消耗國力,最後自己跳出來扮演救世主,從而牢牢掌控歐洲。

但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德國在歐洲根本就無人能擋,隱隱有著成為下一個超級大國的勢頭。這樣一來,美國在歐洲還有什麼利益可言呢?

雖然美國一直對英國進行著各方面的援助,但無奈別人德國軍隊實在太厲害,要想保住在歐洲的利益,就必須對德國宣戰了,但是美國能以什麼理由宣戰呢?

這個時候,日本人送來了“溫暖”。

作為德國在亞洲的盟友,日本的實力自然不容小覷。但不幸地是,日本卻一腳踩在了泥潭裡。中國軍隊的韌性,讓日本根本難以抽身。

明明是日本偷襲珍珠港,給美國重創,為何美國卻掉頭去打德國

(山本五十六舊照)

日本本來就是一個資源極其貧乏的島國,在中國戰場上耗了幾年之後,戰爭儲備完全不夠了。石油快沒了,美國也慢慢停止資源出口了,補給都快跟不上了。所以,日本才選擇了冒險的“南下”策略,到東南亞去掠奪豐富的資源。

之所以說是冒險,是因為東南亞諸國早成為了美國還有歐洲一些國家的殖民地。日本想要繼續侵略,實現自己的野心,只能選擇和這些國家開戰。因此日本選擇了對美國進行偷襲。

但可惜的是,雖然日本想法很不錯,也確實打擊了美國的海軍力量,但是想讓美國傷筋動骨,那是遠遠不夠。

日本的冒險舉動,終於讓美國人找到了參戰的理由,美國渴望參戰太久了。

任何一次戰爭,都牽涉到了利益以及資源的重新分配,更何況還是世界大戰。日本的舉動,不僅能讓美國保住自身在歐洲利益,還能夠參與資源利益的重新分配,對美國而言,真是一場及時雨。

在美國眼中,日本只是個彈丸小國,本來自身資源就匱乏,其主力部隊還陷在中國戰場上。只要美國持續在背後幫持中國政府,讓中國拖出日本的腳步,既能消耗日本的國力,還能讓中國這頭睡獅繼續受創傷,保持沉睡。這簡直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而反觀歐洲戰場上的德國,不僅工業已經高度發達,經常能發明一些戰場上的新式武器。而且最關鍵的是,陸軍部隊實在太過於凶殘,如果沒能及時遏制,恐怕會對美國非常不利。

因此,美國明確了先歐後亞的作戰策略。先重點解決掉了歐洲戰場上的大敵德國,回過頭再收拾身心俱疲的日本。

從結果來看,顯然美國的策略是相當正確的。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史》)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