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

在第1次世界大戰的大部分時間段內,美國一直保持中立旁觀的態度,並且利用他的中立地位和工業能力向歐洲大量的出口工業製成品甚至是糧食。美國人可以說是在戰爭貿易之中賺的盆滿缽滿。

而且還不止於此,美國政府從本質上來講是根本不希望參加第1次世界大戰的,因為在一戰之前,同盟國對美國的貿易總額要遠遠高於協約國(後因戰爭爆發加上英國的封鎖導致同盟國和美國無法通商),不過天知道德國人瘋了,無限制潛艇戰逼的美國不得不參戰,以保護它的對外貿易不遭受過於龐大的損失。

"

在第1次世界大戰的大部分時間段內,美國一直保持中立旁觀的態度,並且利用他的中立地位和工業能力向歐洲大量的出口工業製成品甚至是糧食。美國人可以說是在戰爭貿易之中賺的盆滿缽滿。

而且還不止於此,美國政府從本質上來講是根本不希望參加第1次世界大戰的,因為在一戰之前,同盟國對美國的貿易總額要遠遠高於協約國(後因戰爭爆發加上英國的封鎖導致同盟國和美國無法通商),不過天知道德國人瘋了,無限制潛艇戰逼的美國不得不參戰,以保護它的對外貿易不遭受過於龐大的損失。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不過既然參加了一次世界大戰,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美國在一戰時期實行全國動員,幾百萬的年輕小夥子本來應該在工廠工作,結果都被送到軍營裡去訓練了,大量的軍事訂單開始直接下發到工廠手上。

為了保護商船,美國人制造了大量的獵潛艇和戰艦,結果美國參戰之後不久同盟國就戰敗了。這不是美國人想要的結果,所以美國人在戰後的秩序建立上也不給英法面子,在凡爾賽體系之外另搞了一套華盛頓體系。

在第1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出現了一個短暫的經濟蕭條期。原因很簡單,大量的工廠原本接受了美國的軍事訂單,結果因為德國戰敗,這些訂單一下全部泡湯了,工廠開始倒閉。

從軍隊中復員的那些軍人,也因此面臨著就業問題。不過相比於作為戰場的歐洲大陸和從頭到尾一直參戰的英國來說,美國的這點問題還是很容易解決的,在戰後美國的經濟真正算得上蕭條的也只有一年,即1920~1921年。

戰後繁榮

1921年蕭條過後,美國的經濟就開始逐漸併入正常軌道,並且迅速達到繁榮狀態,其繁榮期從1923起年直到1929因經濟危機爆發而告終,平均每年的工業增長率達到了4%。

在這一時期,美國的工業產能增進增長近一倍,國民總收入從1919年的650億美金增至1929年的828.1億美金,人均收入從1919年的620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680美元,而且這個是中位數還不是平均數。

"

在第1次世界大戰的大部分時間段內,美國一直保持中立旁觀的態度,並且利用他的中立地位和工業能力向歐洲大量的出口工業製成品甚至是糧食。美國人可以說是在戰爭貿易之中賺的盆滿缽滿。

而且還不止於此,美國政府從本質上來講是根本不希望參加第1次世界大戰的,因為在一戰之前,同盟國對美國的貿易總額要遠遠高於協約國(後因戰爭爆發加上英國的封鎖導致同盟國和美國無法通商),不過天知道德國人瘋了,無限制潛艇戰逼的美國不得不參戰,以保護它的對外貿易不遭受過於龐大的損失。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不過既然參加了一次世界大戰,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美國在一戰時期實行全國動員,幾百萬的年輕小夥子本來應該在工廠工作,結果都被送到軍營裡去訓練了,大量的軍事訂單開始直接下發到工廠手上。

為了保護商船,美國人制造了大量的獵潛艇和戰艦,結果美國參戰之後不久同盟國就戰敗了。這不是美國人想要的結果,所以美國人在戰後的秩序建立上也不給英法面子,在凡爾賽體系之外另搞了一套華盛頓體系。

在第1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出現了一個短暫的經濟蕭條期。原因很簡單,大量的工廠原本接受了美國的軍事訂單,結果因為德國戰敗,這些訂單一下全部泡湯了,工廠開始倒閉。

從軍隊中復員的那些軍人,也因此面臨著就業問題。不過相比於作為戰場的歐洲大陸和從頭到尾一直參戰的英國來說,美國的這點問題還是很容易解決的,在戰後美國的經濟真正算得上蕭條的也只有一年,即1920~1921年。

戰後繁榮

1921年蕭條過後,美國的經濟就開始逐漸併入正常軌道,並且迅速達到繁榮狀態,其繁榮期從1923起年直到1929因經濟危機爆發而告終,平均每年的工業增長率達到了4%。

在這一時期,美國的工業產能增進增長近一倍,國民總收入從1919年的650億美金增至1929年的828.1億美金,人均收入從1919年的620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680美元,而且這個是中位數還不是平均數。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美國這次的經濟繁榮主要表現在工業生產上,特別是汽車工業、電氣工業、建築工業和鋼鐵工業。實際生產量從1919年到1929年增長了255%,汽車數量從1921年的1050萬輛增至1929年的2600多萬輛。

且當時的美國汽車市場大部分都是國內消化,其次則是通過海外投資的方式利用魏瑪德國的工廠生產再向歐洲出口,所以當時美國汽車行業也不擔心英法高關稅會對其造成太大的影響。

汽車工業直接和間接的為500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並且促進了石油、輪胎製造、公路修建以及鋼鐵冶金工業。

僅次於汽車的重要工業是電氣機械,尤其是家用電器的製造,當時美國的電熨斗、洗衣機、吸塵器以及電冰箱等製造產業均十分發達,甚至到了大蕭條以後,收音機以及拍攝有聲電影的相關設備生產商還撈了一筆。

美國用於120個城市的房屋建築費用,在1919年為12億美元,1926年上升到128億美元,且其中大部分為非住宅建築,說白了都是大型工廠和一些辦公樓。這樣,汽車工業、電氣工業和建築業就成為了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的主要支柱。

"

在第1次世界大戰的大部分時間段內,美國一直保持中立旁觀的態度,並且利用他的中立地位和工業能力向歐洲大量的出口工業製成品甚至是糧食。美國人可以說是在戰爭貿易之中賺的盆滿缽滿。

而且還不止於此,美國政府從本質上來講是根本不希望參加第1次世界大戰的,因為在一戰之前,同盟國對美國的貿易總額要遠遠高於協約國(後因戰爭爆發加上英國的封鎖導致同盟國和美國無法通商),不過天知道德國人瘋了,無限制潛艇戰逼的美國不得不參戰,以保護它的對外貿易不遭受過於龐大的損失。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不過既然參加了一次世界大戰,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美國在一戰時期實行全國動員,幾百萬的年輕小夥子本來應該在工廠工作,結果都被送到軍營裡去訓練了,大量的軍事訂單開始直接下發到工廠手上。

為了保護商船,美國人制造了大量的獵潛艇和戰艦,結果美國參戰之後不久同盟國就戰敗了。這不是美國人想要的結果,所以美國人在戰後的秩序建立上也不給英法面子,在凡爾賽體系之外另搞了一套華盛頓體系。

在第1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出現了一個短暫的經濟蕭條期。原因很簡單,大量的工廠原本接受了美國的軍事訂單,結果因為德國戰敗,這些訂單一下全部泡湯了,工廠開始倒閉。

從軍隊中復員的那些軍人,也因此面臨著就業問題。不過相比於作為戰場的歐洲大陸和從頭到尾一直參戰的英國來說,美國的這點問題還是很容易解決的,在戰後美國的經濟真正算得上蕭條的也只有一年,即1920~1921年。

戰後繁榮

1921年蕭條過後,美國的經濟就開始逐漸併入正常軌道,並且迅速達到繁榮狀態,其繁榮期從1923起年直到1929因經濟危機爆發而告終,平均每年的工業增長率達到了4%。

在這一時期,美國的工業產能增進增長近一倍,國民總收入從1919年的650億美金增至1929年的828.1億美金,人均收入從1919年的620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680美元,而且這個是中位數還不是平均數。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美國這次的經濟繁榮主要表現在工業生產上,特別是汽車工業、電氣工業、建築工業和鋼鐵工業。實際生產量從1919年到1929年增長了255%,汽車數量從1921年的1050萬輛增至1929年的2600多萬輛。

且當時的美國汽車市場大部分都是國內消化,其次則是通過海外投資的方式利用魏瑪德國的工廠生產再向歐洲出口,所以當時美國汽車行業也不擔心英法高關稅會對其造成太大的影響。

汽車工業直接和間接的為500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並且促進了石油、輪胎製造、公路修建以及鋼鐵冶金工業。

僅次於汽車的重要工業是電氣機械,尤其是家用電器的製造,當時美國的電熨斗、洗衣機、吸塵器以及電冰箱等製造產業均十分發達,甚至到了大蕭條以後,收音機以及拍攝有聲電影的相關設備生產商還撈了一筆。

美國用於120個城市的房屋建築費用,在1919年為12億美元,1926年上升到128億美元,且其中大部分為非住宅建築,說白了都是大型工廠和一些辦公樓。這樣,汽車工業、電氣工業和建築業就成為了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的主要支柱。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經濟的極大繁榮,刺激了美國向海外的投資。1919年,美國輸出資本額度僅為70億美金,到1929年增至172億美金。而且這還不算美國以利用德國戰債危機變相輸入到歐洲的大量資金。

這些輸出的資金全砸在了歐洲身上。原因很簡單,戰後的歐洲需要經濟恢復,而且美國人需要經濟恢復後的歐洲去購買美國的產品。美國商品,在1922年,對歐洲的出口量為30.9億美金,1929年增至51.6億美金。

當然一戰之後,美國的工廠之所以能像怪物一樣不斷的製造生產各種設備,也不是上帝白白送給美國人的。20年代美國的所有工廠,幾乎都實施福特製和泰羅制。所謂福特製即流水線生產製,而泰羅制即是按照工人的工作性質,分配不同的工作量,給予不同的工資和報酬。

這兩條在英國直到二戰之後才大規模鋪開。美國從1923年到1929年期間,每個工人每個工時的產量提高了32%,1919年到1929年,美國的工業生產率提高了40%,農業提高了26%。

並且大規模出口所帶來的利潤,又被重新投入到購買新設備和技術研發上。裝配線技術是當時剛剛興起的技術,但很快就在汽車製造、造船、飛機引擎以及軍火部門廣泛使用。鋼鐵工業開始採用連續扎鋼機,效率提高40~50倍。

建築工業開始大規模採用風動工具、水泥攪拌機以及傳送帶。為了推動技術改造,從20年代開始,許多公司建立起獨立的工業研究室(研發成本一直是製造業最高的成本。在此之前,各國的工廠和製造業部門都選擇逃避這個成本)。到了1927年至少有1000家美國公司獨立或聯合進行研發工作。

城市人口的增長,女權運動的膨脹

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的直接結果是城市人口猛增,在1920年至1929年的十年中,有約2000萬人從農村流入城市。1900年的美國,100人萬以上的城市只有紐約、芝加哥和費城三個。

到了20年代,人口超過100萬的大城市增至10個,並且在這些城市周圍又建立了許多衛星城市,但美國的衛星城市和歐洲的衛星城市不一樣,他們的發展極具獨立性,這也抑制了美國中心城市的惡性擴大,成為了一個良性循環。

"

在第1次世界大戰的大部分時間段內,美國一直保持中立旁觀的態度,並且利用他的中立地位和工業能力向歐洲大量的出口工業製成品甚至是糧食。美國人可以說是在戰爭貿易之中賺的盆滿缽滿。

而且還不止於此,美國政府從本質上來講是根本不希望參加第1次世界大戰的,因為在一戰之前,同盟國對美國的貿易總額要遠遠高於協約國(後因戰爭爆發加上英國的封鎖導致同盟國和美國無法通商),不過天知道德國人瘋了,無限制潛艇戰逼的美國不得不參戰,以保護它的對外貿易不遭受過於龐大的損失。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不過既然參加了一次世界大戰,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美國在一戰時期實行全國動員,幾百萬的年輕小夥子本來應該在工廠工作,結果都被送到軍營裡去訓練了,大量的軍事訂單開始直接下發到工廠手上。

為了保護商船,美國人制造了大量的獵潛艇和戰艦,結果美國參戰之後不久同盟國就戰敗了。這不是美國人想要的結果,所以美國人在戰後的秩序建立上也不給英法面子,在凡爾賽體系之外另搞了一套華盛頓體系。

在第1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出現了一個短暫的經濟蕭條期。原因很簡單,大量的工廠原本接受了美國的軍事訂單,結果因為德國戰敗,這些訂單一下全部泡湯了,工廠開始倒閉。

從軍隊中復員的那些軍人,也因此面臨著就業問題。不過相比於作為戰場的歐洲大陸和從頭到尾一直參戰的英國來說,美國的這點問題還是很容易解決的,在戰後美國的經濟真正算得上蕭條的也只有一年,即1920~1921年。

戰後繁榮

1921年蕭條過後,美國的經濟就開始逐漸併入正常軌道,並且迅速達到繁榮狀態,其繁榮期從1923起年直到1929因經濟危機爆發而告終,平均每年的工業增長率達到了4%。

在這一時期,美國的工業產能增進增長近一倍,國民總收入從1919年的650億美金增至1929年的828.1億美金,人均收入從1919年的620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680美元,而且這個是中位數還不是平均數。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美國這次的經濟繁榮主要表現在工業生產上,特別是汽車工業、電氣工業、建築工業和鋼鐵工業。實際生產量從1919年到1929年增長了255%,汽車數量從1921年的1050萬輛增至1929年的2600多萬輛。

且當時的美國汽車市場大部分都是國內消化,其次則是通過海外投資的方式利用魏瑪德國的工廠生產再向歐洲出口,所以當時美國汽車行業也不擔心英法高關稅會對其造成太大的影響。

汽車工業直接和間接的為500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並且促進了石油、輪胎製造、公路修建以及鋼鐵冶金工業。

僅次於汽車的重要工業是電氣機械,尤其是家用電器的製造,當時美國的電熨斗、洗衣機、吸塵器以及電冰箱等製造產業均十分發達,甚至到了大蕭條以後,收音機以及拍攝有聲電影的相關設備生產商還撈了一筆。

美國用於120個城市的房屋建築費用,在1919年為12億美元,1926年上升到128億美元,且其中大部分為非住宅建築,說白了都是大型工廠和一些辦公樓。這樣,汽車工業、電氣工業和建築業就成為了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的主要支柱。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經濟的極大繁榮,刺激了美國向海外的投資。1919年,美國輸出資本額度僅為70億美金,到1929年增至172億美金。而且這還不算美國以利用德國戰債危機變相輸入到歐洲的大量資金。

這些輸出的資金全砸在了歐洲身上。原因很簡單,戰後的歐洲需要經濟恢復,而且美國人需要經濟恢復後的歐洲去購買美國的產品。美國商品,在1922年,對歐洲的出口量為30.9億美金,1929年增至51.6億美金。

當然一戰之後,美國的工廠之所以能像怪物一樣不斷的製造生產各種設備,也不是上帝白白送給美國人的。20年代美國的所有工廠,幾乎都實施福特製和泰羅制。所謂福特製即流水線生產製,而泰羅制即是按照工人的工作性質,分配不同的工作量,給予不同的工資和報酬。

這兩條在英國直到二戰之後才大規模鋪開。美國從1923年到1929年期間,每個工人每個工時的產量提高了32%,1919年到1929年,美國的工業生產率提高了40%,農業提高了26%。

並且大規模出口所帶來的利潤,又被重新投入到購買新設備和技術研發上。裝配線技術是當時剛剛興起的技術,但很快就在汽車製造、造船、飛機引擎以及軍火部門廣泛使用。鋼鐵工業開始採用連續扎鋼機,效率提高40~50倍。

建築工業開始大規模採用風動工具、水泥攪拌機以及傳送帶。為了推動技術改造,從20年代開始,許多公司建立起獨立的工業研究室(研發成本一直是製造業最高的成本。在此之前,各國的工廠和製造業部門都選擇逃避這個成本)。到了1927年至少有1000家美國公司獨立或聯合進行研發工作。

城市人口的增長,女權運動的膨脹

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的直接結果是城市人口猛增,在1920年至1929年的十年中,有約2000萬人從農村流入城市。1900年的美國,100人萬以上的城市只有紐約、芝加哥和費城三個。

到了20年代,人口超過100萬的大城市增至10個,並且在這些城市周圍又建立了許多衛星城市,但美國的衛星城市和歐洲的衛星城市不一樣,他們的發展極具獨立性,這也抑制了美國中心城市的惡性擴大,成為了一個良性循環。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的最極端表現,就是偉大的婦女同胞們站起來了。1920年美國憲法第19條修正案正式頒佈,美國婦女獲得了選舉權(這個時候情況還算正常)。之後,隨著工業的不斷髮展,大量的女性也進入工廠工作,而且其中大部分還是已婚婦女。

1920年至1930年,已婚婦女參加工作的人數由190萬增至310萬人,這看起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不過它短時間內造成的影響卻並不好。

因為當時美國大部分的工作崗位都是工人,而且工廠裡的工人絕大部分仍然是男性。且已婚婦女參加工作,所承受的壓力巨大。

這導致兩個後果,第一、當時美國的婦女普遍晚婚,並且出現了生育率減少的現象。第二、離婚率攀高,大量女性和男性都選擇不婚。

在這個時期,美國的女權主義運動開始向畸形的方向發展。簡而言之,她們認為只要男的能做的事情,女人一定也能做得到。所以在美國婦女中開始大量流行吸菸飲酒、穿短裙剪短髮(短裙短髮無可厚非屬無害現象)、公開討論性問題、所謂的“男友社交約會”開始廣泛流行、有些富有女性的生活甚至極端放縱。

"

在第1次世界大戰的大部分時間段內,美國一直保持中立旁觀的態度,並且利用他的中立地位和工業能力向歐洲大量的出口工業製成品甚至是糧食。美國人可以說是在戰爭貿易之中賺的盆滿缽滿。

而且還不止於此,美國政府從本質上來講是根本不希望參加第1次世界大戰的,因為在一戰之前,同盟國對美國的貿易總額要遠遠高於協約國(後因戰爭爆發加上英國的封鎖導致同盟國和美國無法通商),不過天知道德國人瘋了,無限制潛艇戰逼的美國不得不參戰,以保護它的對外貿易不遭受過於龐大的損失。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不過既然參加了一次世界大戰,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美國在一戰時期實行全國動員,幾百萬的年輕小夥子本來應該在工廠工作,結果都被送到軍營裡去訓練了,大量的軍事訂單開始直接下發到工廠手上。

為了保護商船,美國人制造了大量的獵潛艇和戰艦,結果美國參戰之後不久同盟國就戰敗了。這不是美國人想要的結果,所以美國人在戰後的秩序建立上也不給英法面子,在凡爾賽體系之外另搞了一套華盛頓體系。

在第1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出現了一個短暫的經濟蕭條期。原因很簡單,大量的工廠原本接受了美國的軍事訂單,結果因為德國戰敗,這些訂單一下全部泡湯了,工廠開始倒閉。

從軍隊中復員的那些軍人,也因此面臨著就業問題。不過相比於作為戰場的歐洲大陸和從頭到尾一直參戰的英國來說,美國的這點問題還是很容易解決的,在戰後美國的經濟真正算得上蕭條的也只有一年,即1920~1921年。

戰後繁榮

1921年蕭條過後,美國的經濟就開始逐漸併入正常軌道,並且迅速達到繁榮狀態,其繁榮期從1923起年直到1929因經濟危機爆發而告終,平均每年的工業增長率達到了4%。

在這一時期,美國的工業產能增進增長近一倍,國民總收入從1919年的650億美金增至1929年的828.1億美金,人均收入從1919年的620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680美元,而且這個是中位數還不是平均數。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美國這次的經濟繁榮主要表現在工業生產上,特別是汽車工業、電氣工業、建築工業和鋼鐵工業。實際生產量從1919年到1929年增長了255%,汽車數量從1921年的1050萬輛增至1929年的2600多萬輛。

且當時的美國汽車市場大部分都是國內消化,其次則是通過海外投資的方式利用魏瑪德國的工廠生產再向歐洲出口,所以當時美國汽車行業也不擔心英法高關稅會對其造成太大的影響。

汽車工業直接和間接的為500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並且促進了石油、輪胎製造、公路修建以及鋼鐵冶金工業。

僅次於汽車的重要工業是電氣機械,尤其是家用電器的製造,當時美國的電熨斗、洗衣機、吸塵器以及電冰箱等製造產業均十分發達,甚至到了大蕭條以後,收音機以及拍攝有聲電影的相關設備生產商還撈了一筆。

美國用於120個城市的房屋建築費用,在1919年為12億美元,1926年上升到128億美元,且其中大部分為非住宅建築,說白了都是大型工廠和一些辦公樓。這樣,汽車工業、電氣工業和建築業就成為了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的主要支柱。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經濟的極大繁榮,刺激了美國向海外的投資。1919年,美國輸出資本額度僅為70億美金,到1929年增至172億美金。而且這還不算美國以利用德國戰債危機變相輸入到歐洲的大量資金。

這些輸出的資金全砸在了歐洲身上。原因很簡單,戰後的歐洲需要經濟恢復,而且美國人需要經濟恢復後的歐洲去購買美國的產品。美國商品,在1922年,對歐洲的出口量為30.9億美金,1929年增至51.6億美金。

當然一戰之後,美國的工廠之所以能像怪物一樣不斷的製造生產各種設備,也不是上帝白白送給美國人的。20年代美國的所有工廠,幾乎都實施福特製和泰羅制。所謂福特製即流水線生產製,而泰羅制即是按照工人的工作性質,分配不同的工作量,給予不同的工資和報酬。

這兩條在英國直到二戰之後才大規模鋪開。美國從1923年到1929年期間,每個工人每個工時的產量提高了32%,1919年到1929年,美國的工業生產率提高了40%,農業提高了26%。

並且大規模出口所帶來的利潤,又被重新投入到購買新設備和技術研發上。裝配線技術是當時剛剛興起的技術,但很快就在汽車製造、造船、飛機引擎以及軍火部門廣泛使用。鋼鐵工業開始採用連續扎鋼機,效率提高40~50倍。

建築工業開始大規模採用風動工具、水泥攪拌機以及傳送帶。為了推動技術改造,從20年代開始,許多公司建立起獨立的工業研究室(研發成本一直是製造業最高的成本。在此之前,各國的工廠和製造業部門都選擇逃避這個成本)。到了1927年至少有1000家美國公司獨立或聯合進行研發工作。

城市人口的增長,女權運動的膨脹

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的直接結果是城市人口猛增,在1920年至1929年的十年中,有約2000萬人從農村流入城市。1900年的美國,100人萬以上的城市只有紐約、芝加哥和費城三個。

到了20年代,人口超過100萬的大城市增至10個,並且在這些城市周圍又建立了許多衛星城市,但美國的衛星城市和歐洲的衛星城市不一樣,他們的發展極具獨立性,這也抑制了美國中心城市的惡性擴大,成為了一個良性循環。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的最極端表現,就是偉大的婦女同胞們站起來了。1920年美國憲法第19條修正案正式頒佈,美國婦女獲得了選舉權(這個時候情況還算正常)。之後,隨著工業的不斷髮展,大量的女性也進入工廠工作,而且其中大部分還是已婚婦女。

1920年至1930年,已婚婦女參加工作的人數由190萬增至310萬人,這看起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不過它短時間內造成的影響卻並不好。

因為當時美國大部分的工作崗位都是工人,而且工廠裡的工人絕大部分仍然是男性。且已婚婦女參加工作,所承受的壓力巨大。

這導致兩個後果,第一、當時美國的婦女普遍晚婚,並且出現了生育率減少的現象。第二、離婚率攀高,大量女性和男性都選擇不婚。

在這個時期,美國的女權主義運動開始向畸形的方向發展。簡而言之,她們認為只要男的能做的事情,女人一定也能做得到。所以在美國婦女中開始大量流行吸菸飲酒、穿短裙剪短髮(短裙短髮無可厚非屬無害現象)、公開討論性問題、所謂的“男友社交約會”開始廣泛流行、有些富有女性的生活甚至極端放縱。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不過偉大的美國婦女同胞們的行為只是整個美國社會價值觀變化的冰山一角。美國傳統的社會價值觀,是十分典型的清教徒觀念——努力工作,個人奮鬥,節約物慾,崇尚理性,反對浪費。說道美國傳統價值觀,其代表人物之一就是《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此書乃是美國文學史中繞不開的名著,如果拿現當代各國作家的作品和它相比,可以說完全不屬於一個層次。

這種傳統的社會價值觀在當時的美國農村地區仍然流行,不過隨著年輕人口大量的流入城市,傳統的價值觀受到了嚴重衝擊。一夜暴富成了全社會最大的希望,投機活動備受青睞、有組織的犯罪活動盛行。

儘管很多有識之士對這些問題進行了些批判,其中包括海明威(雖然他自己活的就挺頹廢的)。但這無法改變整個20年代美國的社會風氣。現代美國的歷史學家,將這個時期直接稱之為“瘋狂的20年代”。

矛盾與隱患

美國20年代的繁榮並非是完全虛假的,他也有著許多堅實的成就。但是這種繁榮並不是永久的。

首先,大量的勞動力湧入城市,導致了美國的農業長期處於不景氣狀態,這種不景氣的狀態直到二戰爆發之後才有所緩解。1920年至1921年的經濟蕭條,曾經嚴重打擊過所有美國的農場主。在1923年,農業生產有小幅度回升,但依舊不景氣。

1919年農場主的收入佔國民收入的16%,到了1929年只佔8%,1929年農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全國均數的1/3左右,1914年至1927年間,農場主的抵押債務增長一倍以上,許多農場主破產。

其次,20年代的工業高漲,主要發生在一些新興的工業部門。一些設備陳舊的傳統工業,如採煤、冶鐵等工業部門,都面臨著嚴重的開工不足問題,且傳統工業部門又是新型工業的原材料和配件供應源,這個矛盾在整個繁榮時期都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輕工業方面還出現了減產危機,大批工人因此而失業。

第三,從根本上來說,20年代的經濟繁榮是建立在一個狹窄的基礎之上的。在這一個時期,美國的兼併之風盛行,財富越來越多的流入到少數人手中,1925年16家最大的財閥控制著全國國民生產總值的53%。到1929年時,15家大公司集團控制了全美電力的80%,20個集團控制了98.5%的跨州輸電路線。

這意味著成千上萬家公司在競爭中消失,壟斷組織控制經濟命脈,造成國民收入分配越來越不均衡,貧富差距逐漸擴大。在大蕭條爆發前的1929年,約60%的美國家庭只有一年2000美元的收入,甚至是在這一水平之下,這意味著他們的收入僅能夠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並且,普通民眾的收入在全國總收入中佔比24%,這些都不能不造成市場的相對狹小。

最後,國際貿易中的潛在風險也是實也是不可忽視的。1920年,歐洲國家共欠美國約133億美元的貸款(魏瑪德國在這裡高居榜首),歐洲的窮困和各國之間的高額關稅,使歐洲國家不可能用本國貨幣或商品來加以償還,大宗交易普遍傾向於直接使用黃金或與黃金直接掛鉤的貨幣。

美國的出口始終多於進口,1928年出超額度過多,從而使世界的黃金大部分流向美國,其直接結果是歐洲的貨幣大幅貶值、導致購買力縮小。美國商品的海外市場也日益縮小。

"

在第1次世界大戰的大部分時間段內,美國一直保持中立旁觀的態度,並且利用他的中立地位和工業能力向歐洲大量的出口工業製成品甚至是糧食。美國人可以說是在戰爭貿易之中賺的盆滿缽滿。

而且還不止於此,美國政府從本質上來講是根本不希望參加第1次世界大戰的,因為在一戰之前,同盟國對美國的貿易總額要遠遠高於協約國(後因戰爭爆發加上英國的封鎖導致同盟國和美國無法通商),不過天知道德國人瘋了,無限制潛艇戰逼的美國不得不參戰,以保護它的對外貿易不遭受過於龐大的損失。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不過既然參加了一次世界大戰,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美國在一戰時期實行全國動員,幾百萬的年輕小夥子本來應該在工廠工作,結果都被送到軍營裡去訓練了,大量的軍事訂單開始直接下發到工廠手上。

為了保護商船,美國人制造了大量的獵潛艇和戰艦,結果美國參戰之後不久同盟國就戰敗了。這不是美國人想要的結果,所以美國人在戰後的秩序建立上也不給英法面子,在凡爾賽體系之外另搞了一套華盛頓體系。

在第1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出現了一個短暫的經濟蕭條期。原因很簡單,大量的工廠原本接受了美國的軍事訂單,結果因為德國戰敗,這些訂單一下全部泡湯了,工廠開始倒閉。

從軍隊中復員的那些軍人,也因此面臨著就業問題。不過相比於作為戰場的歐洲大陸和從頭到尾一直參戰的英國來說,美國的這點問題還是很容易解決的,在戰後美國的經濟真正算得上蕭條的也只有一年,即1920~1921年。

戰後繁榮

1921年蕭條過後,美國的經濟就開始逐漸併入正常軌道,並且迅速達到繁榮狀態,其繁榮期從1923起年直到1929因經濟危機爆發而告終,平均每年的工業增長率達到了4%。

在這一時期,美國的工業產能增進增長近一倍,國民總收入從1919年的650億美金增至1929年的828.1億美金,人均收入從1919年的620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680美元,而且這個是中位數還不是平均數。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美國這次的經濟繁榮主要表現在工業生產上,特別是汽車工業、電氣工業、建築工業和鋼鐵工業。實際生產量從1919年到1929年增長了255%,汽車數量從1921年的1050萬輛增至1929年的2600多萬輛。

且當時的美國汽車市場大部分都是國內消化,其次則是通過海外投資的方式利用魏瑪德國的工廠生產再向歐洲出口,所以當時美國汽車行業也不擔心英法高關稅會對其造成太大的影響。

汽車工業直接和間接的為500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並且促進了石油、輪胎製造、公路修建以及鋼鐵冶金工業。

僅次於汽車的重要工業是電氣機械,尤其是家用電器的製造,當時美國的電熨斗、洗衣機、吸塵器以及電冰箱等製造產業均十分發達,甚至到了大蕭條以後,收音機以及拍攝有聲電影的相關設備生產商還撈了一筆。

美國用於120個城市的房屋建築費用,在1919年為12億美元,1926年上升到128億美元,且其中大部分為非住宅建築,說白了都是大型工廠和一些辦公樓。這樣,汽車工業、電氣工業和建築業就成為了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的主要支柱。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經濟的極大繁榮,刺激了美國向海外的投資。1919年,美國輸出資本額度僅為70億美金,到1929年增至172億美金。而且這還不算美國以利用德國戰債危機變相輸入到歐洲的大量資金。

這些輸出的資金全砸在了歐洲身上。原因很簡單,戰後的歐洲需要經濟恢復,而且美國人需要經濟恢復後的歐洲去購買美國的產品。美國商品,在1922年,對歐洲的出口量為30.9億美金,1929年增至51.6億美金。

當然一戰之後,美國的工廠之所以能像怪物一樣不斷的製造生產各種設備,也不是上帝白白送給美國人的。20年代美國的所有工廠,幾乎都實施福特製和泰羅制。所謂福特製即流水線生產製,而泰羅制即是按照工人的工作性質,分配不同的工作量,給予不同的工資和報酬。

這兩條在英國直到二戰之後才大規模鋪開。美國從1923年到1929年期間,每個工人每個工時的產量提高了32%,1919年到1929年,美國的工業生產率提高了40%,農業提高了26%。

並且大規模出口所帶來的利潤,又被重新投入到購買新設備和技術研發上。裝配線技術是當時剛剛興起的技術,但很快就在汽車製造、造船、飛機引擎以及軍火部門廣泛使用。鋼鐵工業開始採用連續扎鋼機,效率提高40~50倍。

建築工業開始大規模採用風動工具、水泥攪拌機以及傳送帶。為了推動技術改造,從20年代開始,許多公司建立起獨立的工業研究室(研發成本一直是製造業最高的成本。在此之前,各國的工廠和製造業部門都選擇逃避這個成本)。到了1927年至少有1000家美國公司獨立或聯合進行研發工作。

城市人口的增長,女權運動的膨脹

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的直接結果是城市人口猛增,在1920年至1929年的十年中,有約2000萬人從農村流入城市。1900年的美國,100人萬以上的城市只有紐約、芝加哥和費城三個。

到了20年代,人口超過100萬的大城市增至10個,並且在這些城市周圍又建立了許多衛星城市,但美國的衛星城市和歐洲的衛星城市不一樣,他們的發展極具獨立性,這也抑制了美國中心城市的惡性擴大,成為了一個良性循環。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的最極端表現,就是偉大的婦女同胞們站起來了。1920年美國憲法第19條修正案正式頒佈,美國婦女獲得了選舉權(這個時候情況還算正常)。之後,隨著工業的不斷髮展,大量的女性也進入工廠工作,而且其中大部分還是已婚婦女。

1920年至1930年,已婚婦女參加工作的人數由190萬增至310萬人,這看起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不過它短時間內造成的影響卻並不好。

因為當時美國大部分的工作崗位都是工人,而且工廠裡的工人絕大部分仍然是男性。且已婚婦女參加工作,所承受的壓力巨大。

這導致兩個後果,第一、當時美國的婦女普遍晚婚,並且出現了生育率減少的現象。第二、離婚率攀高,大量女性和男性都選擇不婚。

在這個時期,美國的女權主義運動開始向畸形的方向發展。簡而言之,她們認為只要男的能做的事情,女人一定也能做得到。所以在美國婦女中開始大量流行吸菸飲酒、穿短裙剪短髮(短裙短髮無可厚非屬無害現象)、公開討論性問題、所謂的“男友社交約會”開始廣泛流行、有些富有女性的生活甚至極端放縱。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不過偉大的美國婦女同胞們的行為只是整個美國社會價值觀變化的冰山一角。美國傳統的社會價值觀,是十分典型的清教徒觀念——努力工作,個人奮鬥,節約物慾,崇尚理性,反對浪費。說道美國傳統價值觀,其代表人物之一就是《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此書乃是美國文學史中繞不開的名著,如果拿現當代各國作家的作品和它相比,可以說完全不屬於一個層次。

這種傳統的社會價值觀在當時的美國農村地區仍然流行,不過隨著年輕人口大量的流入城市,傳統的價值觀受到了嚴重衝擊。一夜暴富成了全社會最大的希望,投機活動備受青睞、有組織的犯罪活動盛行。

儘管很多有識之士對這些問題進行了些批判,其中包括海明威(雖然他自己活的就挺頹廢的)。但這無法改變整個20年代美國的社會風氣。現代美國的歷史學家,將這個時期直接稱之為“瘋狂的20年代”。

矛盾與隱患

美國20年代的繁榮並非是完全虛假的,他也有著許多堅實的成就。但是這種繁榮並不是永久的。

首先,大量的勞動力湧入城市,導致了美國的農業長期處於不景氣狀態,這種不景氣的狀態直到二戰爆發之後才有所緩解。1920年至1921年的經濟蕭條,曾經嚴重打擊過所有美國的農場主。在1923年,農業生產有小幅度回升,但依舊不景氣。

1919年農場主的收入佔國民收入的16%,到了1929年只佔8%,1929年農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全國均數的1/3左右,1914年至1927年間,農場主的抵押債務增長一倍以上,許多農場主破產。

其次,20年代的工業高漲,主要發生在一些新興的工業部門。一些設備陳舊的傳統工業,如採煤、冶鐵等工業部門,都面臨著嚴重的開工不足問題,且傳統工業部門又是新型工業的原材料和配件供應源,這個矛盾在整個繁榮時期都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輕工業方面還出現了減產危機,大批工人因此而失業。

第三,從根本上來說,20年代的經濟繁榮是建立在一個狹窄的基礎之上的。在這一個時期,美國的兼併之風盛行,財富越來越多的流入到少數人手中,1925年16家最大的財閥控制著全國國民生產總值的53%。到1929年時,15家大公司集團控制了全美電力的80%,20個集團控制了98.5%的跨州輸電路線。

這意味著成千上萬家公司在競爭中消失,壟斷組織控制經濟命脈,造成國民收入分配越來越不均衡,貧富差距逐漸擴大。在大蕭條爆發前的1929年,約60%的美國家庭只有一年2000美元的收入,甚至是在這一水平之下,這意味著他們的收入僅能夠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並且,普通民眾的收入在全國總收入中佔比24%,這些都不能不造成市場的相對狹小。

最後,國際貿易中的潛在風險也是實也是不可忽視的。1920年,歐洲國家共欠美國約133億美元的貸款(魏瑪德國在這裡高居榜首),歐洲的窮困和各國之間的高額關稅,使歐洲國家不可能用本國貨幣或商品來加以償還,大宗交易普遍傾向於直接使用黃金或與黃金直接掛鉤的貨幣。

美國的出口始終多於進口,1928年出超額度過多,從而使世界的黃金大部分流向美國,其直接結果是歐洲的貨幣大幅貶值、導致購買力縮小。美國商品的海外市場也日益縮小。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瘋狂的投機,無為的總統

在威爾遜總統於1920年卸任之後,在20年代美國迎來了三任共和黨總統,哈定、柯立芝和胡福。

哈定總統被稱為“碌碌無為的活動家”,他上任之後就實行恢復常態政策,也就是將美國的經濟從戰時的國家壟斷,直接恢復到戰前的私人壟斷的常態。他上臺之後,即開始執行放任自由政策。輔之以共和黨傳統的關稅保護,官方不過問企業合併組合和發行股票等等事項。放棄控制物價和調節生產的一切計劃。

哈定把許多大的資本家及代理人公開安置在內閣的重要位置上。在哈定總統任期內,貪汙腐敗成風,其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內政部長福爾竟然把海軍使用的政府油田轉手到一批土地投機商人手中,從而獲取鉅額的酬金。海軍部長、司法部長、退伍軍人局長都受到牽連。

1923年8月哈定總統突然逝世,柯立芝繼任總統。柯立芝將哈定的所有政策沿襲下來並發展到極端,當時美國正處在經濟繁榮時期。

柯立芝任期內的經濟政策,仍然是自由放任和無為而治的,他強調美國政府要保證大資本家的利益,他認為美國的事業便是企業,他曾經說過:“一個人建造一個工廠便是建造一座教堂。”他把政府的任務理解為:“在最少的監督下,為企業發展創造最好的條件。”他的名言是:“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價值的,因而政府應謹防多數人的意見,由於貧困或是罪惡的因果報應,政府不應該向高尚的富人徵稅去幫助卑賤的窮人,由於富人最瞭解他們的利益之所在,政府便不應干預他們經營的企業,而應促進其發展。”

這是柯立芝總統執政時期貫徹至終的理念,也是二戰之後各國政府在經濟問題上的典型反面教材。因為企業家和富人的財富積累是靠著工人和窮人的勞動所獲得的。而後者不僅僅是企業家和富人創造財富的手段,同時又是最大的消費群體。

"

在第1次世界大戰的大部分時間段內,美國一直保持中立旁觀的態度,並且利用他的中立地位和工業能力向歐洲大量的出口工業製成品甚至是糧食。美國人可以說是在戰爭貿易之中賺的盆滿缽滿。

而且還不止於此,美國政府從本質上來講是根本不希望參加第1次世界大戰的,因為在一戰之前,同盟國對美國的貿易總額要遠遠高於協約國(後因戰爭爆發加上英國的封鎖導致同盟國和美國無法通商),不過天知道德國人瘋了,無限制潛艇戰逼的美國不得不參戰,以保護它的對外貿易不遭受過於龐大的損失。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不過既然參加了一次世界大戰,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美國在一戰時期實行全國動員,幾百萬的年輕小夥子本來應該在工廠工作,結果都被送到軍營裡去訓練了,大量的軍事訂單開始直接下發到工廠手上。

為了保護商船,美國人制造了大量的獵潛艇和戰艦,結果美國參戰之後不久同盟國就戰敗了。這不是美國人想要的結果,所以美國人在戰後的秩序建立上也不給英法面子,在凡爾賽體系之外另搞了一套華盛頓體系。

在第1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出現了一個短暫的經濟蕭條期。原因很簡單,大量的工廠原本接受了美國的軍事訂單,結果因為德國戰敗,這些訂單一下全部泡湯了,工廠開始倒閉。

從軍隊中復員的那些軍人,也因此面臨著就業問題。不過相比於作為戰場的歐洲大陸和從頭到尾一直參戰的英國來說,美國的這點問題還是很容易解決的,在戰後美國的經濟真正算得上蕭條的也只有一年,即1920~1921年。

戰後繁榮

1921年蕭條過後,美國的經濟就開始逐漸併入正常軌道,並且迅速達到繁榮狀態,其繁榮期從1923起年直到1929因經濟危機爆發而告終,平均每年的工業增長率達到了4%。

在這一時期,美國的工業產能增進增長近一倍,國民總收入從1919年的650億美金增至1929年的828.1億美金,人均收入從1919年的620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680美元,而且這個是中位數還不是平均數。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美國這次的經濟繁榮主要表現在工業生產上,特別是汽車工業、電氣工業、建築工業和鋼鐵工業。實際生產量從1919年到1929年增長了255%,汽車數量從1921年的1050萬輛增至1929年的2600多萬輛。

且當時的美國汽車市場大部分都是國內消化,其次則是通過海外投資的方式利用魏瑪德國的工廠生產再向歐洲出口,所以當時美國汽車行業也不擔心英法高關稅會對其造成太大的影響。

汽車工業直接和間接的為500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並且促進了石油、輪胎製造、公路修建以及鋼鐵冶金工業。

僅次於汽車的重要工業是電氣機械,尤其是家用電器的製造,當時美國的電熨斗、洗衣機、吸塵器以及電冰箱等製造產業均十分發達,甚至到了大蕭條以後,收音機以及拍攝有聲電影的相關設備生產商還撈了一筆。

美國用於120個城市的房屋建築費用,在1919年為12億美元,1926年上升到128億美元,且其中大部分為非住宅建築,說白了都是大型工廠和一些辦公樓。這樣,汽車工業、電氣工業和建築業就成為了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的主要支柱。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經濟的極大繁榮,刺激了美國向海外的投資。1919年,美國輸出資本額度僅為70億美金,到1929年增至172億美金。而且這還不算美國以利用德國戰債危機變相輸入到歐洲的大量資金。

這些輸出的資金全砸在了歐洲身上。原因很簡單,戰後的歐洲需要經濟恢復,而且美國人需要經濟恢復後的歐洲去購買美國的產品。美國商品,在1922年,對歐洲的出口量為30.9億美金,1929年增至51.6億美金。

當然一戰之後,美國的工廠之所以能像怪物一樣不斷的製造生產各種設備,也不是上帝白白送給美國人的。20年代美國的所有工廠,幾乎都實施福特製和泰羅制。所謂福特製即流水線生產製,而泰羅制即是按照工人的工作性質,分配不同的工作量,給予不同的工資和報酬。

這兩條在英國直到二戰之後才大規模鋪開。美國從1923年到1929年期間,每個工人每個工時的產量提高了32%,1919年到1929年,美國的工業生產率提高了40%,農業提高了26%。

並且大規模出口所帶來的利潤,又被重新投入到購買新設備和技術研發上。裝配線技術是當時剛剛興起的技術,但很快就在汽車製造、造船、飛機引擎以及軍火部門廣泛使用。鋼鐵工業開始採用連續扎鋼機,效率提高40~50倍。

建築工業開始大規模採用風動工具、水泥攪拌機以及傳送帶。為了推動技術改造,從20年代開始,許多公司建立起獨立的工業研究室(研發成本一直是製造業最高的成本。在此之前,各國的工廠和製造業部門都選擇逃避這個成本)。到了1927年至少有1000家美國公司獨立或聯合進行研發工作。

城市人口的增長,女權運動的膨脹

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的直接結果是城市人口猛增,在1920年至1929年的十年中,有約2000萬人從農村流入城市。1900年的美國,100人萬以上的城市只有紐約、芝加哥和費城三個。

到了20年代,人口超過100萬的大城市增至10個,並且在這些城市周圍又建立了許多衛星城市,但美國的衛星城市和歐洲的衛星城市不一樣,他們的發展極具獨立性,這也抑制了美國中心城市的惡性擴大,成為了一個良性循環。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的最極端表現,就是偉大的婦女同胞們站起來了。1920年美國憲法第19條修正案正式頒佈,美國婦女獲得了選舉權(這個時候情況還算正常)。之後,隨著工業的不斷髮展,大量的女性也進入工廠工作,而且其中大部分還是已婚婦女。

1920年至1930年,已婚婦女參加工作的人數由190萬增至310萬人,這看起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不過它短時間內造成的影響卻並不好。

因為當時美國大部分的工作崗位都是工人,而且工廠裡的工人絕大部分仍然是男性。且已婚婦女參加工作,所承受的壓力巨大。

這導致兩個後果,第一、當時美國的婦女普遍晚婚,並且出現了生育率減少的現象。第二、離婚率攀高,大量女性和男性都選擇不婚。

在這個時期,美國的女權主義運動開始向畸形的方向發展。簡而言之,她們認為只要男的能做的事情,女人一定也能做得到。所以在美國婦女中開始大量流行吸菸飲酒、穿短裙剪短髮(短裙短髮無可厚非屬無害現象)、公開討論性問題、所謂的“男友社交約會”開始廣泛流行、有些富有女性的生活甚至極端放縱。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不過偉大的美國婦女同胞們的行為只是整個美國社會價值觀變化的冰山一角。美國傳統的社會價值觀,是十分典型的清教徒觀念——努力工作,個人奮鬥,節約物慾,崇尚理性,反對浪費。說道美國傳統價值觀,其代表人物之一就是《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此書乃是美國文學史中繞不開的名著,如果拿現當代各國作家的作品和它相比,可以說完全不屬於一個層次。

這種傳統的社會價值觀在當時的美國農村地區仍然流行,不過隨著年輕人口大量的流入城市,傳統的價值觀受到了嚴重衝擊。一夜暴富成了全社會最大的希望,投機活動備受青睞、有組織的犯罪活動盛行。

儘管很多有識之士對這些問題進行了些批判,其中包括海明威(雖然他自己活的就挺頹廢的)。但這無法改變整個20年代美國的社會風氣。現代美國的歷史學家,將這個時期直接稱之為“瘋狂的20年代”。

矛盾與隱患

美國20年代的繁榮並非是完全虛假的,他也有著許多堅實的成就。但是這種繁榮並不是永久的。

首先,大量的勞動力湧入城市,導致了美國的農業長期處於不景氣狀態,這種不景氣的狀態直到二戰爆發之後才有所緩解。1920年至1921年的經濟蕭條,曾經嚴重打擊過所有美國的農場主。在1923年,農業生產有小幅度回升,但依舊不景氣。

1919年農場主的收入佔國民收入的16%,到了1929年只佔8%,1929年農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全國均數的1/3左右,1914年至1927年間,農場主的抵押債務增長一倍以上,許多農場主破產。

其次,20年代的工業高漲,主要發生在一些新興的工業部門。一些設備陳舊的傳統工業,如採煤、冶鐵等工業部門,都面臨著嚴重的開工不足問題,且傳統工業部門又是新型工業的原材料和配件供應源,這個矛盾在整個繁榮時期都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輕工業方面還出現了減產危機,大批工人因此而失業。

第三,從根本上來說,20年代的經濟繁榮是建立在一個狹窄的基礎之上的。在這一個時期,美國的兼併之風盛行,財富越來越多的流入到少數人手中,1925年16家最大的財閥控制著全國國民生產總值的53%。到1929年時,15家大公司集團控制了全美電力的80%,20個集團控制了98.5%的跨州輸電路線。

這意味著成千上萬家公司在競爭中消失,壟斷組織控制經濟命脈,造成國民收入分配越來越不均衡,貧富差距逐漸擴大。在大蕭條爆發前的1929年,約60%的美國家庭只有一年2000美元的收入,甚至是在這一水平之下,這意味著他們的收入僅能夠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並且,普通民眾的收入在全國總收入中佔比24%,這些都不能不造成市場的相對狹小。

最後,國際貿易中的潛在風險也是實也是不可忽視的。1920年,歐洲國家共欠美國約133億美元的貸款(魏瑪德國在這裡高居榜首),歐洲的窮困和各國之間的高額關稅,使歐洲國家不可能用本國貨幣或商品來加以償還,大宗交易普遍傾向於直接使用黃金或與黃金直接掛鉤的貨幣。

美國的出口始終多於進口,1928年出超額度過多,從而使世界的黃金大部分流向美國,其直接結果是歐洲的貨幣大幅貶值、導致購買力縮小。美國商品的海外市場也日益縮小。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瘋狂的投機,無為的總統

在威爾遜總統於1920年卸任之後,在20年代美國迎來了三任共和黨總統,哈定、柯立芝和胡福。

哈定總統被稱為“碌碌無為的活動家”,他上任之後就實行恢復常態政策,也就是將美國的經濟從戰時的國家壟斷,直接恢復到戰前的私人壟斷的常態。他上臺之後,即開始執行放任自由政策。輔之以共和黨傳統的關稅保護,官方不過問企業合併組合和發行股票等等事項。放棄控制物價和調節生產的一切計劃。

哈定把許多大的資本家及代理人公開安置在內閣的重要位置上。在哈定總統任期內,貪汙腐敗成風,其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內政部長福爾竟然把海軍使用的政府油田轉手到一批土地投機商人手中,從而獲取鉅額的酬金。海軍部長、司法部長、退伍軍人局長都受到牽連。

1923年8月哈定總統突然逝世,柯立芝繼任總統。柯立芝將哈定的所有政策沿襲下來並發展到極端,當時美國正處在經濟繁榮時期。

柯立芝任期內的經濟政策,仍然是自由放任和無為而治的,他強調美國政府要保證大資本家的利益,他認為美國的事業便是企業,他曾經說過:“一個人建造一個工廠便是建造一座教堂。”他把政府的任務理解為:“在最少的監督下,為企業發展創造最好的條件。”他的名言是:“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價值的,因而政府應謹防多數人的意見,由於貧困或是罪惡的因果報應,政府不應該向高尚的富人徵稅去幫助卑賤的窮人,由於富人最瞭解他們的利益之所在,政府便不應干預他們經營的企業,而應促進其發展。”

這是柯立芝總統執政時期貫徹至終的理念,也是二戰之後各國政府在經濟問題上的典型反面教材。因為企業家和富人的財富積累是靠著工人和窮人的勞動所獲得的。而後者不僅僅是企業家和富人創造財富的手段,同時又是最大的消費群體。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最要命的是,當時的柯立芝總統對美國瘋狂的金融投機活動,不加任何干預甚至予以鼓勵,柯立芝的財政部長梅龍自己就深陷投資的債務危機之中。其結果就是美國的證券市場在柯立芝執政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兌現困難的現象。

而且投機活動更是發展到令人難以相信的極端,股票甚至以其賬面價值的三倍到20倍的價格賣出,這種情況在直到現當代都再無出現過,可說是曠古絕今。

"

在第1次世界大戰的大部分時間段內,美國一直保持中立旁觀的態度,並且利用他的中立地位和工業能力向歐洲大量的出口工業製成品甚至是糧食。美國人可以說是在戰爭貿易之中賺的盆滿缽滿。

而且還不止於此,美國政府從本質上來講是根本不希望參加第1次世界大戰的,因為在一戰之前,同盟國對美國的貿易總額要遠遠高於協約國(後因戰爭爆發加上英國的封鎖導致同盟國和美國無法通商),不過天知道德國人瘋了,無限制潛艇戰逼的美國不得不參戰,以保護它的對外貿易不遭受過於龐大的損失。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不過既然參加了一次世界大戰,就要付出相應的代價。美國在一戰時期實行全國動員,幾百萬的年輕小夥子本來應該在工廠工作,結果都被送到軍營裡去訓練了,大量的軍事訂單開始直接下發到工廠手上。

為了保護商船,美國人制造了大量的獵潛艇和戰艦,結果美國參戰之後不久同盟國就戰敗了。這不是美國人想要的結果,所以美國人在戰後的秩序建立上也不給英法面子,在凡爾賽體系之外另搞了一套華盛頓體系。

在第1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出現了一個短暫的經濟蕭條期。原因很簡單,大量的工廠原本接受了美國的軍事訂單,結果因為德國戰敗,這些訂單一下全部泡湯了,工廠開始倒閉。

從軍隊中復員的那些軍人,也因此面臨著就業問題。不過相比於作為戰場的歐洲大陸和從頭到尾一直參戰的英國來說,美國的這點問題還是很容易解決的,在戰後美國的經濟真正算得上蕭條的也只有一年,即1920~1921年。

戰後繁榮

1921年蕭條過後,美國的經濟就開始逐漸併入正常軌道,並且迅速達到繁榮狀態,其繁榮期從1923起年直到1929因經濟危機爆發而告終,平均每年的工業增長率達到了4%。

在這一時期,美國的工業產能增進增長近一倍,國民總收入從1919年的650億美金增至1929年的828.1億美金,人均收入從1919年的620美元增加到1929年的680美元,而且這個是中位數還不是平均數。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美國這次的經濟繁榮主要表現在工業生產上,特別是汽車工業、電氣工業、建築工業和鋼鐵工業。實際生產量從1919年到1929年增長了255%,汽車數量從1921年的1050萬輛增至1929年的2600多萬輛。

且當時的美國汽車市場大部分都是國內消化,其次則是通過海外投資的方式利用魏瑪德國的工廠生產再向歐洲出口,所以當時美國汽車行業也不擔心英法高關稅會對其造成太大的影響。

汽車工業直接和間接的為500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並且促進了石油、輪胎製造、公路修建以及鋼鐵冶金工業。

僅次於汽車的重要工業是電氣機械,尤其是家用電器的製造,當時美國的電熨斗、洗衣機、吸塵器以及電冰箱等製造產業均十分發達,甚至到了大蕭條以後,收音機以及拍攝有聲電影的相關設備生產商還撈了一筆。

美國用於120個城市的房屋建築費用,在1919年為12億美元,1926年上升到128億美元,且其中大部分為非住宅建築,說白了都是大型工廠和一些辦公樓。這樣,汽車工業、電氣工業和建築業就成為了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的主要支柱。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經濟的極大繁榮,刺激了美國向海外的投資。1919年,美國輸出資本額度僅為70億美金,到1929年增至172億美金。而且這還不算美國以利用德國戰債危機變相輸入到歐洲的大量資金。

這些輸出的資金全砸在了歐洲身上。原因很簡單,戰後的歐洲需要經濟恢復,而且美國人需要經濟恢復後的歐洲去購買美國的產品。美國商品,在1922年,對歐洲的出口量為30.9億美金,1929年增至51.6億美金。

當然一戰之後,美國的工廠之所以能像怪物一樣不斷的製造生產各種設備,也不是上帝白白送給美國人的。20年代美國的所有工廠,幾乎都實施福特製和泰羅制。所謂福特製即流水線生產製,而泰羅制即是按照工人的工作性質,分配不同的工作量,給予不同的工資和報酬。

這兩條在英國直到二戰之後才大規模鋪開。美國從1923年到1929年期間,每個工人每個工時的產量提高了32%,1919年到1929年,美國的工業生產率提高了40%,農業提高了26%。

並且大規模出口所帶來的利潤,又被重新投入到購買新設備和技術研發上。裝配線技術是當時剛剛興起的技術,但很快就在汽車製造、造船、飛機引擎以及軍火部門廣泛使用。鋼鐵工業開始採用連續扎鋼機,效率提高40~50倍。

建築工業開始大規模採用風動工具、水泥攪拌機以及傳送帶。為了推動技術改造,從20年代開始,許多公司建立起獨立的工業研究室(研發成本一直是製造業最高的成本。在此之前,各國的工廠和製造業部門都選擇逃避這個成本)。到了1927年至少有1000家美國公司獨立或聯合進行研發工作。

城市人口的增長,女權運動的膨脹

美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的直接結果是城市人口猛增,在1920年至1929年的十年中,有約2000萬人從農村流入城市。1900年的美國,100人萬以上的城市只有紐約、芝加哥和費城三個。

到了20年代,人口超過100萬的大城市增至10個,並且在這些城市周圍又建立了許多衛星城市,但美國的衛星城市和歐洲的衛星城市不一樣,他們的發展極具獨立性,這也抑制了美國中心城市的惡性擴大,成為了一個良性循環。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20年代美國經濟繁榮的最極端表現,就是偉大的婦女同胞們站起來了。1920年美國憲法第19條修正案正式頒佈,美國婦女獲得了選舉權(這個時候情況還算正常)。之後,隨著工業的不斷髮展,大量的女性也進入工廠工作,而且其中大部分還是已婚婦女。

1920年至1930年,已婚婦女參加工作的人數由190萬增至310萬人,這看起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不過它短時間內造成的影響卻並不好。

因為當時美國大部分的工作崗位都是工人,而且工廠裡的工人絕大部分仍然是男性。且已婚婦女參加工作,所承受的壓力巨大。

這導致兩個後果,第一、當時美國的婦女普遍晚婚,並且出現了生育率減少的現象。第二、離婚率攀高,大量女性和男性都選擇不婚。

在這個時期,美國的女權主義運動開始向畸形的方向發展。簡而言之,她們認為只要男的能做的事情,女人一定也能做得到。所以在美國婦女中開始大量流行吸菸飲酒、穿短裙剪短髮(短裙短髮無可厚非屬無害現象)、公開討論性問題、所謂的“男友社交約會”開始廣泛流行、有些富有女性的生活甚至極端放縱。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不過偉大的美國婦女同胞們的行為只是整個美國社會價值觀變化的冰山一角。美國傳統的社會價值觀,是十分典型的清教徒觀念——努力工作,個人奮鬥,節約物慾,崇尚理性,反對浪費。說道美國傳統價值觀,其代表人物之一就是《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此書乃是美國文學史中繞不開的名著,如果拿現當代各國作家的作品和它相比,可以說完全不屬於一個層次。

這種傳統的社會價值觀在當時的美國農村地區仍然流行,不過隨著年輕人口大量的流入城市,傳統的價值觀受到了嚴重衝擊。一夜暴富成了全社會最大的希望,投機活動備受青睞、有組織的犯罪活動盛行。

儘管很多有識之士對這些問題進行了些批判,其中包括海明威(雖然他自己活的就挺頹廢的)。但這無法改變整個20年代美國的社會風氣。現代美國的歷史學家,將這個時期直接稱之為“瘋狂的20年代”。

矛盾與隱患

美國20年代的繁榮並非是完全虛假的,他也有著許多堅實的成就。但是這種繁榮並不是永久的。

首先,大量的勞動力湧入城市,導致了美國的農業長期處於不景氣狀態,這種不景氣的狀態直到二戰爆發之後才有所緩解。1920年至1921年的經濟蕭條,曾經嚴重打擊過所有美國的農場主。在1923年,農業生產有小幅度回升,但依舊不景氣。

1919年農場主的收入佔國民收入的16%,到了1929年只佔8%,1929年農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全國均數的1/3左右,1914年至1927年間,農場主的抵押債務增長一倍以上,許多農場主破產。

其次,20年代的工業高漲,主要發生在一些新興的工業部門。一些設備陳舊的傳統工業,如採煤、冶鐵等工業部門,都面臨著嚴重的開工不足問題,且傳統工業部門又是新型工業的原材料和配件供應源,這個矛盾在整個繁榮時期都沒有得到有效解決。輕工業方面還出現了減產危機,大批工人因此而失業。

第三,從根本上來說,20年代的經濟繁榮是建立在一個狹窄的基礎之上的。在這一個時期,美國的兼併之風盛行,財富越來越多的流入到少數人手中,1925年16家最大的財閥控制著全國國民生產總值的53%。到1929年時,15家大公司集團控制了全美電力的80%,20個集團控制了98.5%的跨州輸電路線。

這意味著成千上萬家公司在競爭中消失,壟斷組織控制經濟命脈,造成國民收入分配越來越不均衡,貧富差距逐漸擴大。在大蕭條爆發前的1929年,約60%的美國家庭只有一年2000美元的收入,甚至是在這一水平之下,這意味著他們的收入僅能夠維持基本的生活水平。並且,普通民眾的收入在全國總收入中佔比24%,這些都不能不造成市場的相對狹小。

最後,國際貿易中的潛在風險也是實也是不可忽視的。1920年,歐洲國家共欠美國約133億美元的貸款(魏瑪德國在這裡高居榜首),歐洲的窮困和各國之間的高額關稅,使歐洲國家不可能用本國貨幣或商品來加以償還,大宗交易普遍傾向於直接使用黃金或與黃金直接掛鉤的貨幣。

美國的出口始終多於進口,1928年出超額度過多,從而使世界的黃金大部分流向美國,其直接結果是歐洲的貨幣大幅貶值、導致購買力縮小。美國商品的海外市場也日益縮小。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瘋狂的投機,無為的總統

在威爾遜總統於1920年卸任之後,在20年代美國迎來了三任共和黨總統,哈定、柯立芝和胡福。

哈定總統被稱為“碌碌無為的活動家”,他上任之後就實行恢復常態政策,也就是將美國的經濟從戰時的國家壟斷,直接恢復到戰前的私人壟斷的常態。他上臺之後,即開始執行放任自由政策。輔之以共和黨傳統的關稅保護,官方不過問企業合併組合和發行股票等等事項。放棄控制物價和調節生產的一切計劃。

哈定把許多大的資本家及代理人公開安置在內閣的重要位置上。在哈定總統任期內,貪汙腐敗成風,其中最重大的事件之一是內政部長福爾竟然把海軍使用的政府油田轉手到一批土地投機商人手中,從而獲取鉅額的酬金。海軍部長、司法部長、退伍軍人局長都受到牽連。

1923年8月哈定總統突然逝世,柯立芝繼任總統。柯立芝將哈定的所有政策沿襲下來並發展到極端,當時美國正處在經濟繁榮時期。

柯立芝任期內的經濟政策,仍然是自由放任和無為而治的,他強調美國政府要保證大資本家的利益,他認為美國的事業便是企業,他曾經說過:“一個人建造一個工廠便是建造一座教堂。”他把政府的任務理解為:“在最少的監督下,為企業發展創造最好的條件。”他的名言是:“既然只有富人才是有價值的,因而政府應謹防多數人的意見,由於貧困或是罪惡的因果報應,政府不應該向高尚的富人徵稅去幫助卑賤的窮人,由於富人最瞭解他們的利益之所在,政府便不應干預他們經營的企業,而應促進其發展。”

這是柯立芝總統執政時期貫徹至終的理念,也是二戰之後各國政府在經濟問題上的典型反面教材。因為企業家和富人的財富積累是靠著工人和窮人的勞動所獲得的。而後者不僅僅是企業家和富人創造財富的手段,同時又是最大的消費群體。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最要命的是,當時的柯立芝總統對美國瘋狂的金融投機活動,不加任何干預甚至予以鼓勵,柯立芝的財政部長梅龍自己就深陷投資的債務危機之中。其結果就是美國的證券市場在柯立芝執政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兌現困難的現象。

而且投機活動更是發展到令人難以相信的極端,股票甚至以其賬面價值的三倍到20倍的價格賣出,這種情況在直到現當代都再無出現過,可說是曠古絕今。

美國“瘋狂的20年代”:實在的繁榮、無節制投機、無為而治的總統

胡福在他1928年10月的競選演說中曾經宣稱:“我現在比以往的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消除人民生活貧困和恐懼的終極理想,只要讓我們繼續執行過去8年的政策,借上帝之助,我們很快將看到貧窮從這個國家消失。”

不過說句公道話,胡副總統從上任之後,即開始試圖穩定美國的股票和債券,但是一切嘗試均已為時已晚,瘋狂的資本投機所帶來的惡性循環早已積重難返。1929年,大蕭條爆發了。

結語

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經濟繁榮,在很大程度上是實實在在的繁榮。這表現在製造業的發展上。但是,經濟繁榮所帶來的社會風氣變化和資本投機的瘋狂發展,再加上政府對私人壟斷的不干預政策,最終讓繁榮變成了危機。在柯立芝總統任期時,美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儲備國,卻對瘋狂的金融投機不加任何干預。到了胡福手上,可以說是隻能順水推舟了。

20年代美國經濟的繁榮和它造成的大蕭條,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同時,它的教訓深刻的影響到了現當代所有的國家。可以這樣來說,二戰後極少有國家對壟斷資本尤其是私人壟斷採取放任不管的政策的(雖然實際上歐美各個行業都已經被壟斷,但政府一直採取干預政策,這裡就包括美國),在投機市場也再沒出現過20年代那種“瘋狂”的狀態了。

參考資料:

淺析1929-1933年經濟危機

二十年代美國工業研究勃興的原因及其影響淺析

社會經濟發展中收入差距問題分析——基於美國柯立芝繁榮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