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雜記簿(9)

二戰 軍事歷史 武器 陸軍 尼伯龍根工廠 2017-03-27

·芬蘭陸軍曾在1944年夏季“續戰”期間從蘇軍手中繳獲兩輛ISU-152自行火炮,其中之一很快就損失了,剩下一輛(車號Ps.745-1)後送修理,再也沒出現在前線。戰後曾被用作牽引車,目前在芬蘭帕羅拉博物館展出,1212這一戰術編號不確定是芬蘭人還是蘇軍所寫。

二戰雜記簿(9)二戰雜記簿(9)

·二戰德國的玻璃地雷(Glasmine 43)是一種簡易的反人員地雷替代產品,由蓋子,外殼,壓發引信和炸藥塊組成。因為後期的玻璃引信在裝配時容易碎掉,並不容易埋設,所以有大量此物留存到戰後。戰後玻璃地雷的外殼和蓋子被繪上圖案當作沙拉碗出售,由於銷售太火爆,1947年時這種樣式的沙拉碗還曾經恢復生產。

二戰雜記簿(9)二戰雜記簿(9)二戰雜記簿(9)二戰雜記簿(9)

·德軍實際上有兩種由蘇聯76.2mm野戰炮改裝的反坦克炮,其中之一是利用F-22野戰炮改裝的Pak 36(r),另外一種是相對較少見的,利用F-22 USV野戰炮改裝的Pak 39(r),兩者的改裝措施是差不多的。

二戰雜記簿(9)二戰雜記簿(9)

·一輛被蘇聯紅軍繳獲的四號G,炮塔兩側沒有觀察窗,但炮塔前臉仍保有兩個觀察窗,這說明在炮塔型式發生變化後,炮塔前臉和炮塔兩側的裝甲的搭配具有一定的隨機性。此為舊文《小專題:四號坦克短身管型號向長身管型號的過渡》的補充。

二戰雜記簿(9)

·某些KV-1 M1940的炮塔後機槍存在加強環狀結構。

二戰雜記簿(9)二戰雜記簿(9)

·某些KV-1 M1941 焊接炮塔裝甲加強型炮塔前臉兩側存在帶有附加裝甲的情況,這些車輛都是裝有F-32主炮的,生產時期較早的型號,似乎只出現於列寧格勒前線。以上兩條為《以岳父之名:前蘇聯KV重型坦克的歷史(三)》的補充,感謝本公號讀者“茶水博士”提供相關素材。

二戰雜記簿(9)二戰雜記簿(9)

·將SU-76M稱為SU-76其實是不正確的,在SU-76M出現之前,有一種項目代號為SU-12的自行火炮也被稱為SU-76。這是一種全封閉的自行火炮,通過兩套獨立的動力系統帶動兩側履帶,存在著比較嚴重的操縱和機械問題,而且戰鬥室的通風系統也不太好使,所以在生產了300多輛之後就停產了,轉為生產我們較為熟悉的SU-76M。

二戰雜記簿(9)二戰雜記簿(9)

·與如今的各種病態萌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二戰時期的戰鬥車輛綽號一般都相當粗俗,尤其以SU-76/SU-76M為甚,因為它們惡劣的操控品質和糟糕的裝甲防護,得到了“婊子”(сука),“小婊砸”(сучка)和“光腚斐迪南”(Голожопый Фердинанд)這三個綽號。

二戰雜記簿(9)

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如需瞭解更多關於二戰的詳細資料,敬請關注公眾號:尼伯龍根工廠(Niwerke)或同名頭條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