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陸戰明星兵器-蘇聯波波沙衝鋒槍

二戰 衝鋒槍 軍事歷史 武器 射擊 ZZ雜貨鋪 2018-12-03

蘇聯波波沙衝鋒槍——單憑外形就極具“明星”範,充斥著雄性荷爾蒙的張力,擁有流暢的黃金分割比例,彰顯冷峻粗獷的暴力美學風格(這裡單指波波沙41式),不愧一代世界經典名槍。在蘇俄關於二戰的電影和圖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蘇聯紅軍戰士頭戴鋼盔、手持波波沙衝鋒槍的鏡頭,這款辨識度極高的衝鋒槍已然是蘇軍的象徵符號。波波沙衝鋒槍僅在二戰期間就生產了600多萬支,也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衝鋒槍。波波沙衝鋒槍不僅是蘇聯紅軍的主力裝備,在戰鬥中波波沙衝鋒槍更是以猛烈持續的火力讓德寇聞風喪膽,被稱為“赤色利劍”、“衝鋒槍霸主”。

二戰陸戰明星兵器-蘇聯波波沙衝鋒槍

蘇聯波波沙41式衝鋒槍諸元:口徑7.62毫米(使用7.62×25mm託卡列夫手槍彈),容彈量71發彈鼓/35發彈匣,空槍重3.63公斤,全槍重71發彈鼓5.4公斤/35發彈匣4.31公斤,全槍長843毫米,槍管長269毫米,槍口初速488米/秒,理論射速900發/分鐘,有效射程200米。

衝鋒槍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塹壕戰催生的產物,呆萌的意大利人在1915年率先搞了個“帕洛沙”M1915衝鋒槍,這奇葩雙管槍除了耍耍寶不堪實用;還是嚴謹的德國人一出手就整出個引領世界的MP18衝鋒槍,即“伯格曼”衝鋒槍(在中國稱為“花機關”),在1918年8月雷姆斯戰役中首次使用就一鳴驚人,之後成為許多國家效仿的樣本。自大的蘇俄對自己的莫辛·納甘步槍情有獨鍾,對新生的衝鋒槍不甚感冒,反應極其遲鈍。直到1935年,蘇聯人好歹弄出了個PPD34衝鋒槍,但此槍結構複雜,加工繁瑣,造價高昂,到二戰爆發時也僅生產了幾萬支,主要供蘇聯內務部隊使用。

蘇聯輕視衝鋒槍的惡果終於被自己吞下了,而且是吃了大虧。1939年11月蘇芬戰爭爆發,驍勇的芬蘭士兵幾乎人手一支國產“索米”M1931式衝鋒槍,腳踏滑雪板,身穿白色偽裝衣,神出鬼沒於白雪皚皚的密林深處,以密集的火力給蘇軍造成重大傷亡。這場代價高昂的戰爭使蘇軍傷亡超過60萬人,這深深刺激了斯大林和蘇軍高層,從而決定儘快研製並大量裝備新型衝鋒槍。此時,蘇聯槍械設計師喬治·斯帕金正在研製一款衝鋒槍,這位大師曾有一句至理名言廣為流傳:“要使某些事情變得非常複雜是非常簡單的,但要使它變得簡單將非常複雜。”斯帕金的成功正是將之前複雜的衝鋒槍變得簡單起來,他設計的這款衝鋒槍可以說是集各家之長的“混血兒”,從中可以看到德國“伯格曼”、芬蘭“索米”、蘇聯PPD衝鋒槍的身影,同時,又創新性地極大簡化了槍械結構、零部件和加工工藝。1940年9月斯帕金研製出樣槍,12月經選型競爭被蘇聯國防委員會正式採用,新槍命名為“ППШ-41”,英文為“PPSh-41”,即“斯帕金衝鋒手槍1941年型”的縮寫,中文譯為“波波沙41式衝鋒槍”。

二戰陸戰明星兵器-蘇聯波波沙衝鋒槍

強烈刺激了蘇聯人的芬蘭“索米”M-1931式衝鋒槍,當時對波波沙衝鋒槍設計的要求就是要超過這款芬蘭製造。波波沙衝鋒槍作為後起之秀,有鮮明的特長:一是結構簡單,易於加工,成本低廉,便於大規模生產裝備。全槍只有87個零件,大部分零件都用鋼板衝壓、焊接、鉚接工藝製成,極大減少了機床切削等工序,這一點也只有英國的司登衝鋒槍能夠超越,只是粗製濫造的司登衝鋒槍故障率較高又易走火。二是可靠性好,故障率低。波波沙衝鋒槍的機件堅固耐用,不懼泥沙塵土,尤其適應蘇聯的嚴寒氣候,相比精緻的德國MP-38/40衝鋒槍在極寒氣候中就容易發生卡殼。三是火力猛烈而持續。當時的各型衝鋒槍一般理論射速在500發/分鐘上下,彈匣容量30發左右,而波波沙衝鋒槍的理論射速高達900發/分鐘,又可使用71發彈鼓,子彈初速高侵徹力強,再加上波波沙的槍管帶有散熱筒,可保證長時間持續射擊,近戰中火力密集性和持續性超群。三是射擊準確,後坐力小。斯帕金的天分充分體現在槍口設計上,看似簡單效果非凡,孔狀散熱筒比槍管口長出約40毫米,呈上長下短的斜角,可利用子彈發射氣流有效抑制後坐力和槍口上跳,堅固的木質槍托使重心靠後也增加了射擊穩定性,三發點射基本在一個極小圈內,這在衝鋒槍中是難得的。四是易於訓練和保養。波波沙衝鋒槍採用結構簡單的自由槍機、保險、單連發設定等裝置,操作方便,簡單易學,分解保養也很容易掌握,新兵稍加訓練就能學會使用和拆卸,由於蘇軍大量徵召新兵,這一點也很重要。以上優勢綜合在一起,波波沙衝鋒槍將其他各國的衝鋒槍甩掉兩條街,堪稱二戰期間最好的衝鋒槍,沒有之一。

波波沙衝鋒槍誕生時距蘇德戰爭爆發只有6個月,而新建配套加工機械和流水線也需要時間,僅生產出少量波波沙衝鋒,蘇軍廣大步兵手中依然是莫辛·納甘手動步槍。1941年6月22日,強大的德軍裝甲兵團以“閃擊戰”向蘇聯發起突然進攻,剛經歷“大清洗”的蘇軍倉促應戰,潰敗千里,損失了大量兵員和各種武器,包括軍火倉庫的儲備。此時德軍已裝備MP38/40衝鋒槍,近戰中蘇軍再次吃到缺乏衝鋒槍的苦頭。因此,蘇軍一團糟的前線急需大量武器尤其是衝鋒槍。關鍵時刻,波波沙衝鋒槍“最簡單的結構、最經濟的工藝、最優良的火力”的優勢充分顯示出來,蘇聯有廣袤的國土和豐富的資源,各個槍械兵工廠迅速以主要精力投入波波沙衝鋒槍的生產。製造1支波波沙只需7.3個工時,新手也能很快上手,戰爭使蘇聯大部分青壯年男子上了前線,大量蘇聯婦女、老人進入兵工廠,成為波波沙的生產者。新槍以最高月產超過10萬支的速度裝備蘇軍,快速彌補了蘇軍輕武器短缺的問題,且波波沙衝鋒槍並非應急充數之作,而是使用可靠威力巨大的近戰殺器。

二戰陸戰明星兵器-蘇聯波波沙衝鋒槍

蘇德戰爭前中期很多大戰役是圍繞城市展開的,著名的有基輔戰役、莫斯科戰役、列寧格勒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哈爾科夫戰役等等;1944年蘇軍轉入戰略大反攻,解放了德軍佔領下的蘇聯西部,再橫掃東歐諸國並殺入德國境內,這些地方的城市極為密集,德軍及僕從軍幾乎是處處設防,蘇軍對德國法西斯的致命一擊直指大都市柏林,蘇德戰爭的終極之戰則是圍繞千塔之城布拉格展開。這也就是說城市巷戰幾乎貫穿蘇德戰爭的始終,尤以斯大林格勒和柏林的巷戰規模最大,也最為慘烈。正所謂時勢造英雄,在無數城市巷戰中大有用武之地的波波沙衝鋒槍,充分展現了其近戰“英雄”本色,成為步兵手中可信賴的“夥伴”。在殘酷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中,波波沙衝鋒槍與手榴彈和狙擊步槍並列為蘇軍獲得戰鬥勝利的三大法寶。

二戰中不論是蘇軍還是德軍,不論是城市作戰還是開闊地帶作戰,都對塹壕工事的構築極為重視,一次戰役挖掘塹壕的總長度動輒幾百上千公里,在斯大林格勒巷戰的許多圖片中我們可以看到,在殘破的街區樓宇之間都構築了塹壕,塹壕戰可以說無時不刻在進行中。野戰塹壕並非一條直線,而是由不斷的拐角和大小掩體構成,進入塹壕內就是衝鋒槍手和擲彈手的天下,在對戰雙方經驗值相近的情況下,德軍士兵如果使用的是98K手動步槍,即使其大名鼎鼎,但與蘇軍波波沙衝鋒槍交火卻是勝算無幾。

大量城市巷戰、塹壕戰也使蘇軍形成獨特的使用衝鋒槍手的編制規模,蘇軍的步兵連隊一般都編有一個衝鋒槍手排,並且還整營整團主要裝備波波沙衝鋒槍,成建制地投入到近戰之中。當時專為衝鋒槍手製作的帆布單兵裝具可放入1個彈鼓、3個彈匣,加上槍上1個彈鼓,單兵共可攜子彈247發。別看帶這麼多子彈,真打起來也不經用,高射速的波波沙5秒鐘就可以打光71發彈鼓,當然有經驗的老兵會以長短點射控制,這確實使蘇軍後勤亞歷山大,據統計二戰中蘇軍共消耗子彈170億發,這其中波波沙用得最多。

在蘇德戰爭前期,由於蘇軍坦克手技不如人以及步坦協同等問題,蘇軍坦克的損失是德軍的六倍以上,尤其是德軍步兵大量裝備“鐵拳”單兵火箭彈和磁性反坦克手雷,隱蔽在塹壕、樓房等處突然襲擊,給蘇軍坦克以很大的殺傷,而蘇軍又缺乏可以協同坦克作戰的裝甲運兵車。為扭轉這種被動局面,蘇軍廣泛採用衝鋒槍手搭乘坦克戰術,作戰中每輛坦克炮塔周圍搭乘五、六名波波沙衝鋒槍手,每遇有德軍反坦克手等隱蔽目標,衝鋒槍手就立即跳下前進中的坦克,消滅敵人後再飛身躍上行駛中的坦克。當時這些衝鋒槍手都要經過與坦克的協同訓練,像咱們的鐵道游擊隊扒火車一樣,身輕如燕上下自如才行,他們被稱為“坦克騎兵”。這一戰術雖是權宜之計,也造成衝鋒槍手一定程度的傷亡,但卻能使蘇軍坦克和坦克手的損失大為減少,算總“帳”還是賺的。

二戰陸戰明星兵器-蘇聯波波沙衝鋒槍

波波沙的死對頭德國MP40衝鋒槍,口徑9毫米(使用9×19mm派拉貝魯姆手槍彈),32發彈匣,全槍重(帶實彈匣)4.697公斤,槍口初速381米/秒,理論射速500發/分鐘,有效射程200米。在二戰前中期德軍步兵班的標準配置一般是:1支MP38/40衝鋒槍(班長使用),7支98K步槍,1挺MG34/42通用機槍。這樣在近距離的城市巷戰和塹壕戰中,蘇軍步兵衝鋒槍手部隊就具有壓倒德軍步兵火力的絕對優勢,即使德軍有精良的MP38/40衝鋒槍,火力的密集性和持續性上還是波波沙衝鋒槍佔上風。直到1944年之後,德軍也學著蘇軍的樣子,在步兵連中編成1個衝鋒槍手排,德軍稱之為突擊排。無奈德國MP38/40衝鋒槍總產量不過120萬支,後期還少量生產了一些G43半自動步槍和G44自動步槍,可德軍是四面出擊再分到東線就更少了,如何抗衡總產量600萬支的波波沙?窘迫的德軍自然就看上了蘇軍的波波沙衝鋒槍。

蘇德戰爭中“戰鬥民族”有把燒不開提不起的“壺”,就是蘇軍被俘或叛變的人數累計超過450萬人,蘇軍大量完好無損的各種武器被德軍繳獲,這其中也包括眾多的波波沙衝鋒槍。德軍士兵十分喜愛使用波波沙,想方設法也要搞一支波波沙心裡才踏實。相比德制MP38/40衝鋒槍,波波沙極少出故障,彈容量高出一倍多,火力更猛,還可以直接使用德制毛瑟C96手槍的7.63×25毫米子彈。德軍還將相當多的波波沙改裝成可以發射MP38/40衝鋒槍9×19毫米口徑子彈,以方便後勤保障。被改成9毫米口徑的波波沙德軍編號MP41;而未轉換口徑的波波沙編為MP717,德軍甚至還印製和分發如何使用波波沙衝鋒槍的德文小冊子,可見其在德軍中數量不少,這從一個側面也說明波波沙確實好使。所以,波波沙竟成為德軍裝備數量第二多的衝鋒槍,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德軍衝鋒槍不足的問題。

凡事有利就有弊,波波沙41式衝鋒槍的長處也附帶出一些問題:一是全槍較重,使用71發實彈鼓時重5.4公斤,在持續射擊中動作容易變形;二是高射速造成彈藥消耗量巨大,對逼仄的後勤來說是件麻煩事;三是843毫米的槍長對於裝甲兵、傘兵、偵察兵等特殊兵種來說還是偏長。有意思的是對波波沙衝鋒槍的改動並非原創者斯帕金主持,而是由被圍困中的列寧格勒兵工廠工程師蘇達洛夫在1942年完成的,稱為波波沙42式,1943年又進行小幅修改定型為波波沙43式。好在一切為了戰爭,否則這不得打知識產權官司?

二戰陸戰明星兵器-蘇聯波波沙衝鋒槍

波波沙43式衝鋒槍,外形設計偏離了原創者的風格,彈匣之後過長失去美感。與波波沙41式相比43式衝鋒槍的主要改動是(注意不是改進):將木質槍托換成摺疊式金屬槍托(槍托摺疊後槍長615毫米),方便特種兵攜帶;理論射速從900發/分鐘降到650發/分鐘;不再使用71發彈鼓,固定使用35發彈匣;取消了快慢機,只能連發射擊;空槍重從3.63公斤降到3.36公斤(列寧格勒缺鋼少木啊)。波波沙43式的出現,只能說是給各兵種及不同任務的士兵以選擇的餘地,絕不是波波沙41式就不好或被取代了。因為在高烈度的近戰中,熊腰虎背的老兵寧願選用大彈鼓的波波沙41式,殺敵保命當前,槍重那就不是個事,更何況波波沙43式的內在和“顏值”都比41式差了個檔次。所以,新出的波波沙43式更像是一款低配的“猴版”。之後兩款衝鋒槍一直同時在生產,只是至戰爭結束43式生產了100餘萬支,而41式產量達500多萬支。

縱觀二戰,德軍打“閃擊戰”(運動戰)確實不是蓋的,突破、穿插、分割、包圍、聚殲一氣呵成,蘇軍為此也吃了不少虧。可一旦德軍與蘇軍打成陣地戰或城市攻防戰、德軍又無法切斷蘇軍後勤供應線時,蘇軍就可以依靠源源不斷的物資、兵員補充與德軍耗,最終耗不起的是德軍。波波沙衝鋒槍正是打消耗戰的利器,海量的槍、海量的子彈、海量的槍手,總能堅持到底,最終成為壓垮德軍的最後一根“稻草”,電影《南征北戰》中那句“大炮不能上刺刀,解決戰鬥還要靠我們步兵”說的正是此理。

二戰之後,蘇聯波波沙衝鋒槍仍在繼續生產,成為社會主義陣營國家軍隊的主力裝備,一些國家還獲得授權生產,同時也大量向亞非拉各國出口,使波波沙累計產量超過1千萬支,直到後來被AK47自動步槍取代。新中國成立後,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我國兵工廠先仿製波波沙41式衝鋒槍成功,命名為50式衝鋒槍,定型後迅速投入量產,1950年就生產了36000多支,加上蘇聯直接援助的波波沙衝鋒槍,中國人民志願軍用此槍在朝鮮與美軍展開血戰,讓美國大兵吃盡了這種高速衝鋒槍的苦頭。1954年我國兵工廠又仿製了波波沙43式衝鋒槍,命名為54式衝鋒槍,成為解放軍1950—1960年代的主要制式裝備。雷鋒那張著名的持槍照片,正是源自波波沙43式的國產54式衝鋒槍。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