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打的最後3秒,以底線球助攻的方式助球隊實現驚天絕殺,伊萬艾德斯庫說:“美國隊很不服氣,但那並不對。當時正值冷戰期,美國人出於他們本性的驕傲和對祖國的熱愛而難以接受失敗。他們什麼都不想輸,尤其是籃球。”

以1972年奧運會男籃決賽勝利者的姿態,40多年後的俄羅斯人拍出了電影《絕殺慕尼黑》,成為票房和口碑的雙料贏家。通過電影,更多人對歷史有所瞭解,對兩位貝洛夫印象深刻。

“絕殺慕尼黑”如同豐碑,他們是俄羅斯人民心中的英雄

1972年奧運會蘇聯男籃隊員合影。

大明星貝洛夫

參加1972年奧運會的蘇聯男籃中,謝爾蓋·貝洛夫是頭號球星,也是當時公認的非美籍巨星之一,連美國人對他的實力都頗為忌憚,稱他為“蘇聯的傑裡·韋斯特”。他的球員生涯集齊了奧運會、世錦賽和歐錦賽冠軍,對此後的俄羅斯籃球來說,謝爾蓋的地位同樣無人能及。

慕尼黑奧運會決賽,謝爾蓋轟下20分,風頭全然蓋過對手陣中的大學生們。重打的最後3秒,謝爾蓋被美國人牢牢包夾,但他率領的蘇聯隊還是實現了絕殺。對這爭議的3秒,謝爾蓋從他的角度解釋了原本比賽的3秒發生了什麼:“時間應該在我接到球后開始走,而不是伊德什科發球的時候。瓊斯伸出了3根手指,意思是還得再打3秒鐘,剩下的就是歷史了。”

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謝爾蓋作為最後一棒火炬手,在主體育場點燃了聖火。2013年,謝爾蓋因病去世,他安眠在莫斯科人民公墓,墓碑前豎起他的雕像。這是從蘇聯時期就有的傳統——人民英雄與人民共眠。

絕殺手貝洛夫

一場比賽,短短數分鐘,讓20歲的亞歷山大·貝洛夫體會到了從“罪人”到“功臣”的急速反轉。

“絕殺慕尼黑”如同豐碑,他們是俄羅斯人民心中的英雄

亞歷山大·貝洛夫投進最後的絕殺球。

終場前讀秒時刻,他因為傳球失誤,又不得不賠上犯規,把道格·科林斯送上罰球線。美國隊在還剩3秒時完成了反超,幾乎奪下勝利。此後,面對“失而復得”的3秒,薩沙(亞歷山大的暱稱)沒有再辜負全隊的期望,他冷靜地在籃下利用假動作騙過對手後出手,實現了載入史冊的“絕殺”。

天妒英才這個詞總令人心疼。電影裡的薩沙在比賽期間被查出患有罕見的心臟病;而現實中的亞歷山大當時是健康的,但6年後,他因惡性血管皮內細胞瘤去世,年僅26歲。1991年,亞歷山大入選FIBA50大巨星;2007年入選FIBA名人堂。

後輩受到激勵

無論如何,這場“絕殺”都是蘇聯和俄羅斯體育史上的一座豐碑。隨著貝洛夫的時代結束,俄羅斯籃球也幾經沉浮,但仍舊是歐洲籃壇的一支強隊。貝洛夫和那支蘇聯男籃締造的神話至今都激勵著“戰鬥民族”的籃球人。

“絕殺慕尼黑”如同豐碑,他們是俄羅斯人民心中的英雄

基裡連科現在已成為俄羅斯籃協主席。圖/Osports

謝爾蓋·貝洛夫之後,安德烈·基裡連科成為俄羅斯又一位偉大的籃球明星。他帶隊拿到2007年歐錦賽冠軍、2012年奧運會銅牌等榮譽,一度讓外界看到俄羅斯籃球復興的希望,但隨著“AK-47”在2015年退役,俄羅斯男籃無緣里約奧運會,跌入低谷。

如今,基裡連科成為俄羅斯籃協主席。以掌門人身份來到中國參加今年世界盃抽籤時,這位從小受到“絕殺慕尼黑”激勵的一代再度表達了“美國隊並非不可戰勝”,並喊出“我們很有可能拿到一枚獎牌”,展現出他的雄心。

新京報記者 劉晨

編輯 張雲鋒 校對 何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