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不是habit,而是hobby——猴叔說書之二'

讀書 不完美媽媽 評書 法國 林志穎 語文 猴叔講繪本 2019-08-05
"

經常有家長問我:“猴叔,怎樣才能讓孩子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呢?”這句話裡包含了對讀書的兩種態度,一個是“愛”,一個是“習慣”。我一般都會反問兩句話:“你自己愛讀書嗎?你在家裡有讀書的習慣嗎?”

愛書的人,一定有讀書的習慣。讀書這件事,從更深層面來看,是人們的一種Hobby(愛好),而不是自動化、機械化、沒有感覺、習以為常、平淡如水的Habit(習慣)。打個比方,每天吃飯是習慣,但熱愛烹飪和美食則是愛好,能通過食材、佐料、火候的精心勾兌,製造出某種口感,帶給我們精神的愉悅,這和頓頓吃飽肚子是不一樣的。閱讀也是如此,即使我們每天都有固定的閱讀時間,書籍還是會時常帶給我們一些感動,一些領悟,一些震撼和一些溫暖,能從閱讀中收穫這些確幸,才是愛書之人。

"

經常有家長問我:“猴叔,怎樣才能讓孩子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呢?”這句話裡包含了對讀書的兩種態度,一個是“愛”,一個是“習慣”。我一般都會反問兩句話:“你自己愛讀書嗎?你在家裡有讀書的習慣嗎?”

愛書的人,一定有讀書的習慣。讀書這件事,從更深層面來看,是人們的一種Hobby(愛好),而不是自動化、機械化、沒有感覺、習以為常、平淡如水的Habit(習慣)。打個比方,每天吃飯是習慣,但熱愛烹飪和美食則是愛好,能通過食材、佐料、火候的精心勾兌,製造出某種口感,帶給我們精神的愉悅,這和頓頓吃飽肚子是不一樣的。閱讀也是如此,即使我們每天都有固定的閱讀時間,書籍還是會時常帶給我們一些感動,一些領悟,一些震撼和一些溫暖,能從閱讀中收穫這些確幸,才是愛書之人。

讀書,不是habit,而是hobby——猴叔說書之二

工作的關係,猴叔經常坐高鐵。我在高鐵上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看紙質書。有時我也會抬頭看看其他乘客,希望尋找到一些讀書的同好,但絕大多數人還是在看手機,偶爾有幾位捧讀者,也經常是在讀某類考試的參考書。我們成年人,真的不愛讀書嗎?

今年4月份我看到一個報告——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佈的《2018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其中有這樣一組數字,對比一下很有意思。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而同年我國0-17週歲未成年人的人均圖書閱讀量為8.91本。再對未成年人做一個細分: 14-17週歲未成年人課外圖書的閱讀量最大,為11.56本;9-13週歲少年兒童人均圖書閱讀量為9.49本;0-8週歲兒童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10本。

從這個調研數字來看,在讀書習慣這個層面上,我國的成年人還真是不如未成年人。數字反映的只是在讀書方面每個人投入的時間,其實還反映不了閱讀的結果,也就是收穫了多少信息、知識和思想,也衡量不了閱讀帶來的精神價值,也就是我們有多少次在書中找到共鳴,受到感動,得到慰藉,獲取力量。

"

經常有家長問我:“猴叔,怎樣才能讓孩子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呢?”這句話裡包含了對讀書的兩種態度,一個是“愛”,一個是“習慣”。我一般都會反問兩句話:“你自己愛讀書嗎?你在家裡有讀書的習慣嗎?”

愛書的人,一定有讀書的習慣。讀書這件事,從更深層面來看,是人們的一種Hobby(愛好),而不是自動化、機械化、沒有感覺、習以為常、平淡如水的Habit(習慣)。打個比方,每天吃飯是習慣,但熱愛烹飪和美食則是愛好,能通過食材、佐料、火候的精心勾兌,製造出某種口感,帶給我們精神的愉悅,這和頓頓吃飽肚子是不一樣的。閱讀也是如此,即使我們每天都有固定的閱讀時間,書籍還是會時常帶給我們一些感動,一些領悟,一些震撼和一些溫暖,能從閱讀中收穫這些確幸,才是愛書之人。

讀書,不是habit,而是hobby——猴叔說書之二

工作的關係,猴叔經常坐高鐵。我在高鐵上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看紙質書。有時我也會抬頭看看其他乘客,希望尋找到一些讀書的同好,但絕大多數人還是在看手機,偶爾有幾位捧讀者,也經常是在讀某類考試的參考書。我們成年人,真的不愛讀書嗎?

今年4月份我看到一個報告——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佈的《2018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其中有這樣一組數字,對比一下很有意思。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而同年我國0-17週歲未成年人的人均圖書閱讀量為8.91本。再對未成年人做一個細分: 14-17週歲未成年人課外圖書的閱讀量最大,為11.56本;9-13週歲少年兒童人均圖書閱讀量為9.49本;0-8週歲兒童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10本。

從這個調研數字來看,在讀書習慣這個層面上,我國的成年人還真是不如未成年人。數字反映的只是在讀書方面每個人投入的時間,其實還反映不了閱讀的結果,也就是收穫了多少信息、知識和思想,也衡量不了閱讀帶來的精神價值,也就是我們有多少次在書中找到共鳴,受到感動,得到慰藉,獲取力量。

讀書,不是habit,而是hobby——猴叔說書之二

我們有很多很多種辦法,可以立竿見影地提升未成年人的閱讀量,比如家長們都在關注未來中考和高考的政策導向等等。但危險的是,任何事情一旦與考學這類功利的目的掛上鉤,就一定會轉變成孩子身上的壓力和父母心中的焦慮,轉變成雨後春筍般湧現的課外輔導班,於是孩子的時間表更加緊張,自由的時間更加稀缺,而自由的時間,恰恰是孩子們自發愛上書籍的土壤和陽光。

猴叔講的第一個故事,說的是為什麼孩子應該以閱讀為興趣,而不僅僅是養成習慣。有一年夏天,林志穎帶著兒子Kim到法國里昂旅遊,恰好趕上市立圖書館舉辦的少兒讀書活動,兩週內誰讀的書最多,將會獲得一份大禮。 林志穎也為Kim報了名,一週後,Kim讀完了3本,而其他的法國小朋友一本都沒有讀完。 林志穎鼓勵兒子再接再厲,這時市立圖書館工作人員來了,帶著一份要給第一名的禮物對林志穎說:“禮物可以先發給你,但希望你的孩子放棄這次讀書活動。”

"

經常有家長問我:“猴叔,怎樣才能讓孩子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呢?”這句話裡包含了對讀書的兩種態度,一個是“愛”,一個是“習慣”。我一般都會反問兩句話:“你自己愛讀書嗎?你在家裡有讀書的習慣嗎?”

愛書的人,一定有讀書的習慣。讀書這件事,從更深層面來看,是人們的一種Hobby(愛好),而不是自動化、機械化、沒有感覺、習以為常、平淡如水的Habit(習慣)。打個比方,每天吃飯是習慣,但熱愛烹飪和美食則是愛好,能通過食材、佐料、火候的精心勾兌,製造出某種口感,帶給我們精神的愉悅,這和頓頓吃飽肚子是不一樣的。閱讀也是如此,即使我們每天都有固定的閱讀時間,書籍還是會時常帶給我們一些感動,一些領悟,一些震撼和一些溫暖,能從閱讀中收穫這些確幸,才是愛書之人。

讀書,不是habit,而是hobby——猴叔說書之二

工作的關係,猴叔經常坐高鐵。我在高鐵上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看紙質書。有時我也會抬頭看看其他乘客,希望尋找到一些讀書的同好,但絕大多數人還是在看手機,偶爾有幾位捧讀者,也經常是在讀某類考試的參考書。我們成年人,真的不愛讀書嗎?

今年4月份我看到一個報告——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佈的《2018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其中有這樣一組數字,對比一下很有意思。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而同年我國0-17週歲未成年人的人均圖書閱讀量為8.91本。再對未成年人做一個細分: 14-17週歲未成年人課外圖書的閱讀量最大,為11.56本;9-13週歲少年兒童人均圖書閱讀量為9.49本;0-8週歲兒童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10本。

從這個調研數字來看,在讀書習慣這個層面上,我國的成年人還真是不如未成年人。數字反映的只是在讀書方面每個人投入的時間,其實還反映不了閱讀的結果,也就是收穫了多少信息、知識和思想,也衡量不了閱讀帶來的精神價值,也就是我們有多少次在書中找到共鳴,受到感動,得到慰藉,獲取力量。

讀書,不是habit,而是hobby——猴叔說書之二

我們有很多很多種辦法,可以立竿見影地提升未成年人的閱讀量,比如家長們都在關注未來中考和高考的政策導向等等。但危險的是,任何事情一旦與考學這類功利的目的掛上鉤,就一定會轉變成孩子身上的壓力和父母心中的焦慮,轉變成雨後春筍般湧現的課外輔導班,於是孩子的時間表更加緊張,自由的時間更加稀缺,而自由的時間,恰恰是孩子們自發愛上書籍的土壤和陽光。

猴叔講的第一個故事,說的是為什麼孩子應該以閱讀為興趣,而不僅僅是養成習慣。有一年夏天,林志穎帶著兒子Kim到法國里昂旅遊,恰好趕上市立圖書館舉辦的少兒讀書活動,兩週內誰讀的書最多,將會獲得一份大禮。 林志穎也為Kim報了名,一週後,Kim讀完了3本,而其他的法國小朋友一本都沒有讀完。 林志穎鼓勵兒子再接再厲,這時市立圖書館工作人員來了,帶著一份要給第一名的禮物對林志穎說:“禮物可以先發給你,但希望你的孩子放棄這次讀書活動。”

讀書,不是habit,而是hobby——猴叔說書之二

林志穎很驚訝地問:“還有一週呢,為什麼提前給禮物啊?為什麼讓我孩子退出?” 工作人員說:“因為你的孩子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想爭第一,而不理解內容,沒有感覺到讀書的樂趣。讀書不是比賽,沒有功利性。他這樣瘋狂地讀,要是得了第一會給其他孩子做出不好的榜樣。他退出了,別的孩子就沒有了競爭帶來的壓力和焦慮,才會用心去感受讀書的快樂。”這件事對林志穎觸動很大,他感慨道: “我們教育孩子讀書,目的都不純,規定了目標,好像是為了完成任務。這次法國之行讓我明白了,讀書就是放鬆,就是享受,孩子讀書僅僅因為讀書快樂,就這麼簡單。”

猴叔講的第二個故事,說的是讀書這件事,需要靠孩子們的內驅力,而不能依賴外部驅動。話說美國有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挑選了一些原本就很愛閱讀的小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對比組)不做任何獎懲機制,只是讓他們按照自己的興趣讀書,另一組(實驗組)設立獎懲機制,每個月統計讀書的數量,每讀一本書,獎勵5美元。一個學期之後,對比組的孩子們閱讀習慣沒有什麼變化,而實驗組的孩子則發生了有趣的變化:他們讀的書冊數上看確實多了,但讀的書普遍變得更薄了。之後,實驗者撤銷了一本5美元的獎勵,又過了一個學期。你猜怎麼著?對比組的孩子仍然一如既往地愛閱讀,而實驗組的孩子的閱讀量居然下降到了開始實驗之前的水平以下。

"

經常有家長問我:“猴叔,怎樣才能讓孩子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呢?”這句話裡包含了對讀書的兩種態度,一個是“愛”,一個是“習慣”。我一般都會反問兩句話:“你自己愛讀書嗎?你在家裡有讀書的習慣嗎?”

愛書的人,一定有讀書的習慣。讀書這件事,從更深層面來看,是人們的一種Hobby(愛好),而不是自動化、機械化、沒有感覺、習以為常、平淡如水的Habit(習慣)。打個比方,每天吃飯是習慣,但熱愛烹飪和美食則是愛好,能通過食材、佐料、火候的精心勾兌,製造出某種口感,帶給我們精神的愉悅,這和頓頓吃飽肚子是不一樣的。閱讀也是如此,即使我們每天都有固定的閱讀時間,書籍還是會時常帶給我們一些感動,一些領悟,一些震撼和一些溫暖,能從閱讀中收穫這些確幸,才是愛書之人。

讀書,不是habit,而是hobby——猴叔說書之二

工作的關係,猴叔經常坐高鐵。我在高鐵上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看紙質書。有時我也會抬頭看看其他乘客,希望尋找到一些讀書的同好,但絕大多數人還是在看手機,偶爾有幾位捧讀者,也經常是在讀某類考試的參考書。我們成年人,真的不愛讀書嗎?

今年4月份我看到一個報告——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佈的《2018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其中有這樣一組數字,對比一下很有意思。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而同年我國0-17週歲未成年人的人均圖書閱讀量為8.91本。再對未成年人做一個細分: 14-17週歲未成年人課外圖書的閱讀量最大,為11.56本;9-13週歲少年兒童人均圖書閱讀量為9.49本;0-8週歲兒童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10本。

從這個調研數字來看,在讀書習慣這個層面上,我國的成年人還真是不如未成年人。數字反映的只是在讀書方面每個人投入的時間,其實還反映不了閱讀的結果,也就是收穫了多少信息、知識和思想,也衡量不了閱讀帶來的精神價值,也就是我們有多少次在書中找到共鳴,受到感動,得到慰藉,獲取力量。

讀書,不是habit,而是hobby——猴叔說書之二

我們有很多很多種辦法,可以立竿見影地提升未成年人的閱讀量,比如家長們都在關注未來中考和高考的政策導向等等。但危險的是,任何事情一旦與考學這類功利的目的掛上鉤,就一定會轉變成孩子身上的壓力和父母心中的焦慮,轉變成雨後春筍般湧現的課外輔導班,於是孩子的時間表更加緊張,自由的時間更加稀缺,而自由的時間,恰恰是孩子們自發愛上書籍的土壤和陽光。

猴叔講的第一個故事,說的是為什麼孩子應該以閱讀為興趣,而不僅僅是養成習慣。有一年夏天,林志穎帶著兒子Kim到法國里昂旅遊,恰好趕上市立圖書館舉辦的少兒讀書活動,兩週內誰讀的書最多,將會獲得一份大禮。 林志穎也為Kim報了名,一週後,Kim讀完了3本,而其他的法國小朋友一本都沒有讀完。 林志穎鼓勵兒子再接再厲,這時市立圖書館工作人員來了,帶著一份要給第一名的禮物對林志穎說:“禮物可以先發給你,但希望你的孩子放棄這次讀書活動。”

讀書,不是habit,而是hobby——猴叔說書之二

林志穎很驚訝地問:“還有一週呢,為什麼提前給禮物啊?為什麼讓我孩子退出?” 工作人員說:“因為你的孩子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想爭第一,而不理解內容,沒有感覺到讀書的樂趣。讀書不是比賽,沒有功利性。他這樣瘋狂地讀,要是得了第一會給其他孩子做出不好的榜樣。他退出了,別的孩子就沒有了競爭帶來的壓力和焦慮,才會用心去感受讀書的快樂。”這件事對林志穎觸動很大,他感慨道: “我們教育孩子讀書,目的都不純,規定了目標,好像是為了完成任務。這次法國之行讓我明白了,讀書就是放鬆,就是享受,孩子讀書僅僅因為讀書快樂,就這麼簡單。”

猴叔講的第二個故事,說的是讀書這件事,需要靠孩子們的內驅力,而不能依賴外部驅動。話說美國有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挑選了一些原本就很愛閱讀的小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對比組)不做任何獎懲機制,只是讓他們按照自己的興趣讀書,另一組(實驗組)設立獎懲機制,每個月統計讀書的數量,每讀一本書,獎勵5美元。一個學期之後,對比組的孩子們閱讀習慣沒有什麼變化,而實驗組的孩子則發生了有趣的變化:他們讀的書冊數上看確實多了,但讀的書普遍變得更薄了。之後,實驗者撤銷了一本5美元的獎勵,又過了一個學期。你猜怎麼著?對比組的孩子仍然一如既往地愛閱讀,而實驗組的孩子的閱讀量居然下降到了開始實驗之前的水平以下。

讀書,不是habit,而是hobby——猴叔說書之二

你發現了嗎?本來愛閱讀的孩子,因為物質獎勵的加入,他們原本自發的閱讀行為,變得充滿了功利性,於是他們會想辦法走捷徑,而當獎勵機制停止時,他們原來擁有的閱讀動力,也降低了。物質獎勵替代了孩子們本來愛讀書的內在動機。毫無疑問,這是個短期有效,且效果有限,而長期消極的激勵方式。

在國內,大家越來越重視未成年人的閱讀,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但在種“重視”當中,我們應該冷靜地區分出來功利的成分,慎用一些短期效應的方法。比如,現在很多學校和機構都會開展一些閱讀打卡式的活動,打卡晒的只能是形式,而不是本質。前一陣還有新聞報道,有語文老師給小學生建立了虛擬的“讀書銀行”,孩子們每讀1頁書,就可以在存摺上獲得虛擬的1毛錢,學期期末孩子可以找家長兌現。這種物質激勵,仍然是強調外部驅動,而忽視了孩子本身就對閱讀有熱情這個根本。這類形式,一定是短期看有效果,長期看負面大於正面的。

"

經常有家長問我:“猴叔,怎樣才能讓孩子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呢?”這句話裡包含了對讀書的兩種態度,一個是“愛”,一個是“習慣”。我一般都會反問兩句話:“你自己愛讀書嗎?你在家裡有讀書的習慣嗎?”

愛書的人,一定有讀書的習慣。讀書這件事,從更深層面來看,是人們的一種Hobby(愛好),而不是自動化、機械化、沒有感覺、習以為常、平淡如水的Habit(習慣)。打個比方,每天吃飯是習慣,但熱愛烹飪和美食則是愛好,能通過食材、佐料、火候的精心勾兌,製造出某種口感,帶給我們精神的愉悅,這和頓頓吃飽肚子是不一樣的。閱讀也是如此,即使我們每天都有固定的閱讀時間,書籍還是會時常帶給我們一些感動,一些領悟,一些震撼和一些溫暖,能從閱讀中收穫這些確幸,才是愛書之人。

讀書,不是habit,而是hobby——猴叔說書之二

工作的關係,猴叔經常坐高鐵。我在高鐵上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看紙質書。有時我也會抬頭看看其他乘客,希望尋找到一些讀書的同好,但絕大多數人還是在看手機,偶爾有幾位捧讀者,也經常是在讀某類考試的參考書。我們成年人,真的不愛讀書嗎?

今年4月份我看到一個報告——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佈的《2018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其中有這樣一組數字,對比一下很有意思。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而同年我國0-17週歲未成年人的人均圖書閱讀量為8.91本。再對未成年人做一個細分: 14-17週歲未成年人課外圖書的閱讀量最大,為11.56本;9-13週歲少年兒童人均圖書閱讀量為9.49本;0-8週歲兒童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10本。

從這個調研數字來看,在讀書習慣這個層面上,我國的成年人還真是不如未成年人。數字反映的只是在讀書方面每個人投入的時間,其實還反映不了閱讀的結果,也就是收穫了多少信息、知識和思想,也衡量不了閱讀帶來的精神價值,也就是我們有多少次在書中找到共鳴,受到感動,得到慰藉,獲取力量。

讀書,不是habit,而是hobby——猴叔說書之二

我們有很多很多種辦法,可以立竿見影地提升未成年人的閱讀量,比如家長們都在關注未來中考和高考的政策導向等等。但危險的是,任何事情一旦與考學這類功利的目的掛上鉤,就一定會轉變成孩子身上的壓力和父母心中的焦慮,轉變成雨後春筍般湧現的課外輔導班,於是孩子的時間表更加緊張,自由的時間更加稀缺,而自由的時間,恰恰是孩子們自發愛上書籍的土壤和陽光。

猴叔講的第一個故事,說的是為什麼孩子應該以閱讀為興趣,而不僅僅是養成習慣。有一年夏天,林志穎帶著兒子Kim到法國里昂旅遊,恰好趕上市立圖書館舉辦的少兒讀書活動,兩週內誰讀的書最多,將會獲得一份大禮。 林志穎也為Kim報了名,一週後,Kim讀完了3本,而其他的法國小朋友一本都沒有讀完。 林志穎鼓勵兒子再接再厲,這時市立圖書館工作人員來了,帶著一份要給第一名的禮物對林志穎說:“禮物可以先發給你,但希望你的孩子放棄這次讀書活動。”

讀書,不是habit,而是hobby——猴叔說書之二

林志穎很驚訝地問:“還有一週呢,為什麼提前給禮物啊?為什麼讓我孩子退出?” 工作人員說:“因為你的孩子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想爭第一,而不理解內容,沒有感覺到讀書的樂趣。讀書不是比賽,沒有功利性。他這樣瘋狂地讀,要是得了第一會給其他孩子做出不好的榜樣。他退出了,別的孩子就沒有了競爭帶來的壓力和焦慮,才會用心去感受讀書的快樂。”這件事對林志穎觸動很大,他感慨道: “我們教育孩子讀書,目的都不純,規定了目標,好像是為了完成任務。這次法國之行讓我明白了,讀書就是放鬆,就是享受,孩子讀書僅僅因為讀書快樂,就這麼簡單。”

猴叔講的第二個故事,說的是讀書這件事,需要靠孩子們的內驅力,而不能依賴外部驅動。話說美國有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挑選了一些原本就很愛閱讀的小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對比組)不做任何獎懲機制,只是讓他們按照自己的興趣讀書,另一組(實驗組)設立獎懲機制,每個月統計讀書的數量,每讀一本書,獎勵5美元。一個學期之後,對比組的孩子們閱讀習慣沒有什麼變化,而實驗組的孩子則發生了有趣的變化:他們讀的書冊數上看確實多了,但讀的書普遍變得更薄了。之後,實驗者撤銷了一本5美元的獎勵,又過了一個學期。你猜怎麼著?對比組的孩子仍然一如既往地愛閱讀,而實驗組的孩子的閱讀量居然下降到了開始實驗之前的水平以下。

讀書,不是habit,而是hobby——猴叔說書之二

你發現了嗎?本來愛閱讀的孩子,因為物質獎勵的加入,他們原本自發的閱讀行為,變得充滿了功利性,於是他們會想辦法走捷徑,而當獎勵機制停止時,他們原來擁有的閱讀動力,也降低了。物質獎勵替代了孩子們本來愛讀書的內在動機。毫無疑問,這是個短期有效,且效果有限,而長期消極的激勵方式。

在國內,大家越來越重視未成年人的閱讀,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但在種“重視”當中,我們應該冷靜地區分出來功利的成分,慎用一些短期效應的方法。比如,現在很多學校和機構都會開展一些閱讀打卡式的活動,打卡晒的只能是形式,而不是本質。前一陣還有新聞報道,有語文老師給小學生建立了虛擬的“讀書銀行”,孩子們每讀1頁書,就可以在存摺上獲得虛擬的1毛錢,學期期末孩子可以找家長兌現。這種物質激勵,仍然是強調外部驅動,而忽視了孩子本身就對閱讀有熱情這個根本。這類形式,一定是短期看有效果,長期看負面大於正面的。

讀書,不是habit,而是hobby——猴叔說書之二

要讓孩子愛上書,我們其實只需要做三件事:第一,自己做一個愛讀書的好榜樣;第二,給他準備足夠的適合他的好書;第三,給他足夠多的自由時間。家長朋友們,我們不妨自我測評一下,在這三件事情上,你做的怎麼樣呢?

"

經常有家長問我:“猴叔,怎樣才能讓孩子養成愛讀書的習慣呢?”這句話裡包含了對讀書的兩種態度,一個是“愛”,一個是“習慣”。我一般都會反問兩句話:“你自己愛讀書嗎?你在家裡有讀書的習慣嗎?”

愛書的人,一定有讀書的習慣。讀書這件事,從更深層面來看,是人們的一種Hobby(愛好),而不是自動化、機械化、沒有感覺、習以為常、平淡如水的Habit(習慣)。打個比方,每天吃飯是習慣,但熱愛烹飪和美食則是愛好,能通過食材、佐料、火候的精心勾兌,製造出某種口感,帶給我們精神的愉悅,這和頓頓吃飽肚子是不一樣的。閱讀也是如此,即使我們每天都有固定的閱讀時間,書籍還是會時常帶給我們一些感動,一些領悟,一些震撼和一些溫暖,能從閱讀中收穫這些確幸,才是愛書之人。

讀書,不是habit,而是hobby——猴叔說書之二

工作的關係,猴叔經常坐高鐵。我在高鐵上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看紙質書。有時我也會抬頭看看其他乘客,希望尋找到一些讀書的同好,但絕大多數人還是在看手機,偶爾有幾位捧讀者,也經常是在讀某類考試的參考書。我們成年人,真的不愛讀書嗎?

今年4月份我看到一個報告——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佈的《2018全國國民閱讀調查報告》。其中有這樣一組數字,對比一下很有意思。2018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67本,而同年我國0-17週歲未成年人的人均圖書閱讀量為8.91本。再對未成年人做一個細分: 14-17週歲未成年人課外圖書的閱讀量最大,為11.56本;9-13週歲少年兒童人均圖書閱讀量為9.49本;0-8週歲兒童人均圖書閱讀量為7.10本。

從這個調研數字來看,在讀書習慣這個層面上,我國的成年人還真是不如未成年人。數字反映的只是在讀書方面每個人投入的時間,其實還反映不了閱讀的結果,也就是收穫了多少信息、知識和思想,也衡量不了閱讀帶來的精神價值,也就是我們有多少次在書中找到共鳴,受到感動,得到慰藉,獲取力量。

讀書,不是habit,而是hobby——猴叔說書之二

我們有很多很多種辦法,可以立竿見影地提升未成年人的閱讀量,比如家長們都在關注未來中考和高考的政策導向等等。但危險的是,任何事情一旦與考學這類功利的目的掛上鉤,就一定會轉變成孩子身上的壓力和父母心中的焦慮,轉變成雨後春筍般湧現的課外輔導班,於是孩子的時間表更加緊張,自由的時間更加稀缺,而自由的時間,恰恰是孩子們自發愛上書籍的土壤和陽光。

猴叔講的第一個故事,說的是為什麼孩子應該以閱讀為興趣,而不僅僅是養成習慣。有一年夏天,林志穎帶著兒子Kim到法國里昂旅遊,恰好趕上市立圖書館舉辦的少兒讀書活動,兩週內誰讀的書最多,將會獲得一份大禮。 林志穎也為Kim報了名,一週後,Kim讀完了3本,而其他的法國小朋友一本都沒有讀完。 林志穎鼓勵兒子再接再厲,這時市立圖書館工作人員來了,帶著一份要給第一名的禮物對林志穎說:“禮物可以先發給你,但希望你的孩子放棄這次讀書活動。”

讀書,不是habit,而是hobby——猴叔說書之二

林志穎很驚訝地問:“還有一週呢,為什麼提前給禮物啊?為什麼讓我孩子退出?” 工作人員說:“因為你的孩子為了讀書而讀書,只想爭第一,而不理解內容,沒有感覺到讀書的樂趣。讀書不是比賽,沒有功利性。他這樣瘋狂地讀,要是得了第一會給其他孩子做出不好的榜樣。他退出了,別的孩子就沒有了競爭帶來的壓力和焦慮,才會用心去感受讀書的快樂。”這件事對林志穎觸動很大,他感慨道: “我們教育孩子讀書,目的都不純,規定了目標,好像是為了完成任務。這次法國之行讓我明白了,讀書就是放鬆,就是享受,孩子讀書僅僅因為讀書快樂,就這麼簡單。”

猴叔講的第二個故事,說的是讀書這件事,需要靠孩子們的內驅力,而不能依賴外部驅動。話說美國有個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他挑選了一些原本就很愛閱讀的小學生,分為兩組。一組(對比組)不做任何獎懲機制,只是讓他們按照自己的興趣讀書,另一組(實驗組)設立獎懲機制,每個月統計讀書的數量,每讀一本書,獎勵5美元。一個學期之後,對比組的孩子們閱讀習慣沒有什麼變化,而實驗組的孩子則發生了有趣的變化:他們讀的書冊數上看確實多了,但讀的書普遍變得更薄了。之後,實驗者撤銷了一本5美元的獎勵,又過了一個學期。你猜怎麼著?對比組的孩子仍然一如既往地愛閱讀,而實驗組的孩子的閱讀量居然下降到了開始實驗之前的水平以下。

讀書,不是habit,而是hobby——猴叔說書之二

你發現了嗎?本來愛閱讀的孩子,因為物質獎勵的加入,他們原本自發的閱讀行為,變得充滿了功利性,於是他們會想辦法走捷徑,而當獎勵機制停止時,他們原來擁有的閱讀動力,也降低了。物質獎勵替代了孩子們本來愛讀書的內在動機。毫無疑問,這是個短期有效,且效果有限,而長期消極的激勵方式。

在國內,大家越來越重視未成年人的閱讀,這是一個很好的現象。但在種“重視”當中,我們應該冷靜地區分出來功利的成分,慎用一些短期效應的方法。比如,現在很多學校和機構都會開展一些閱讀打卡式的活動,打卡晒的只能是形式,而不是本質。前一陣還有新聞報道,有語文老師給小學生建立了虛擬的“讀書銀行”,孩子們每讀1頁書,就可以在存摺上獲得虛擬的1毛錢,學期期末孩子可以找家長兌現。這種物質激勵,仍然是強調外部驅動,而忽視了孩子本身就對閱讀有熱情這個根本。這類形式,一定是短期看有效果,長期看負面大於正面的。

讀書,不是habit,而是hobby——猴叔說書之二

要讓孩子愛上書,我們其實只需要做三件事:第一,自己做一個愛讀書的好榜樣;第二,給他準備足夠的適合他的好書;第三,給他足夠多的自由時間。家長朋友們,我們不妨自我測評一下,在這三件事情上,你做的怎麼樣呢?

讀書,不是habit,而是hobby——猴叔說書之二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