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大彥: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

讀書 語文 邱少雲 中國創新教育視界 2019-05-26

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

廣安市前鋒區石橋小學校 陶大彥

陶大彥: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

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發生了變化。在教學中,教師要大膽放手,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精神,而質疑是主動探究的第一步,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也是創新的動力。愛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此,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培養學生敢於質疑問難的勇氣和善於質疑問難的能力,正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重要手段與途徑之一。那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呢?

陶大彥: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

一、創設寬鬆氛圍,鼓勵學生質疑

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想辦法讓課堂形成一種輕鬆、自由、熱烈的氣氛,使學生感受到質疑問難的心理自由,幫助學生克服質疑問難的心理障礙,增強其勇氣和自信心,讓學生敢於質疑。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有一定深度、難度時,老師給予表揚、鼓勵,這是不難做到的。但是當學生提出的問題比較幼稚或偏離教學要求,會引起全班學生鬨堂大笑,即使老師不責怪提問的學生,也會挫傷提問學生的自尊心,也許還會導致該學生從此以後在課堂上沉默下來。所以對於不善於提問題的學生加以鼓勵,表揚他們敢於提問題的行為,保護他們質疑的積極性,增強他們提問題的勇氣,是非常重要的。

陶大彥: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

二、有質疑有解釋,謹慎維護自尊

學生受強烈的求知慾望驅使,開動腦筋,提出了問題。這時,他們迫切希望能夠得到一個滿意的答覆。遇到這種情況,不管通過什麼途徑或辦法,都要使學生求知慾望儘可能得到滿足。只有這樣,學生質疑的積極性才能保持下去。這就要求教師備課必須非常充分,既吃透教材,又吃透學生。吃透教材,就是吃透教材中的知識以及與教材密切相關的知識,吃透學生就是深入瞭解本班學生水平,做到有備無患。“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裡方是長進。”如果對學生的質疑置之不理,將壓抑學生的積極性,釋疑的方法不妥,也將影響質疑問難的作用。面對學生的質疑,教師不要急於回答,更不能輕易否定,有時可把問題交給學生去討論,老師起組織作用,得出正確結論必然會產生更深刻的效果。如教學《狼和小羊》,在教學總結時,學生手教師語言誘發,又提出了以下的疑問:“狼向小羊身上撲去,是不是把小羊吃掉了呢?”老師根據這個同學的疑問組織大家展開討論,一部分同學的回答是,可一部分學生的看法則相反。學生們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這是一種積極的創造性思維。

當學生提出的問題與教材無關,甚至刁鑽古怪,老師一時難以解答時,決不能採用簡單的方法,粗暴的態度,更不能把錯誤的東西隨意塞給學生,而是要想方設法尋找問題的正確答案,然後在適當的場合告訴學生。

陶大彥: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

三、注重“授之以漁”,拓寬質疑路徑

學生有時提出的問題往往抓不住要領。要改變這種現狀,就要培養學生大膽探索、獨立思考的能力,拓寬學生質疑的思路。為了把學生質疑的水平從一個高度提高到另一個新的高度,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發現和提出問題。

從課題質疑: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抓課題質疑,往往可以起到牽一髮而動全身的作用。所以,很好地對課題質疑,可以訓練學生審題以及概括能力。如在教學《珍珠鳥》一課、出示課題後,學生從課題質疑:珍珠鳥給我怎樣的感覺?我如何與珍珠鳥之間建立深厚的感情?而這些問題正是課文的重點,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後再去讀書、自學自悟,相信不用費老師太多的口舌學生就能理出人與動物之間的相互信賴能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如教《姥姥的剪紙》時,可讓學生根據課題能提出哪些問題,在學習文本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質疑、探究,在學習結束後再一次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合作、探究、解決。逐步培養學生質疑習慣。

從課文的內容上質疑。為了幫助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深化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應訓練學生找出句、段中的重點字詞。用課文中的這部分內容和那部分內容比較發現和提出問題。如學習《林海)一課,“親切與舒服”在文中一共出現了三次,學生問:為什麼這兒要寫三次?它們有什麼不同?《凡卡》中,學生讀了凡卡寫的信封“鄉下,爺爺收”“康司坦丁·瑪卡里奇”問:信封這樣寫,爺爺能收到信來接他回鄉下嗎?……這些問題,都是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認知經驗產生的疑問,對理解文章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提出後,探究的興趣高漲,積極思考討論,就能更深入理解這些內容。

從課文中的難點處質疑,即從自己認為不懂、奇怪的地方質疑。學生面對一篇閱讀材料,原有的認知結構與新接受的信息總有不相適應的地方。由於知識面不廣,往往會弄不懂。這就是課文的疑難點,就是學生難以理解之處。例如,在教學《我的戰友邱少雲》時,初讀時,老師佈置學生讀懂這篇課文寫的是邱少雲,描寫的是“我”的心理活動。照理課文應寫邱少雲的內心活動。可是課文裡為什麼不寫邱少雲的內心活動,而寫“我”的內心活動?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同學們圍繞自己發現和提出的問題,展開熱烈的討論,各抒己見。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也提高了他們的思維能力。

抓課文關鍵詞句發問。學起於疑,思源於疑。疑就是問題。問題是思維的火花,學生在閱讀中能發現和提出問題,是獨立思考的表現。在初讀課文時,一般是要求學生提出不理解的詞,而在精讀課文時則應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進行質疑,尤其是那些與中心緊密相關的詞句。

培養學生提問的方法很多,既可以在課堂上問老師,也可以學生相互討論;既可以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也可以在課外活動中進行;既可以在課前預習中進行,也可以在課後聯繫作業中進行。

陶大彥:在教學中培養學生質疑能力

四、養成質疑習慣,促進能力發展

質疑能力的培養並非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問題。學生敢問,這是前提。學生愛問,養成良好習慣,這是關鍵。學生敢問、愛問還不夠,還要使學生會問、善問,能提出有質量的問題,這是培養質疑能力的核心。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教師要作好“打持久戰”的準備,鍥而不捨地把這項工作貫穿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始終,使學生養成“質疑問難”的好習慣。通過不斷的實踐、訓練,讓同學不懂就問,敢於發問、學問的積累就要靠好學和善問。對於怕問的學生側重於從培養敢問入手,對於有膽量問的學生則進行會問、善問的培養,以最終形成質疑、釋疑的學習氛圍。這樣讓全體學生在掌握質疑方法,獲取知識的同時,能力得到培養,智力得到發展。

學習是由“疑”起“思”的,“思”和“疑”是相輔相成的。當學生的思維能力強了,他們的質疑能力也就會強,所發現和提出的問題就會有深度。反過來說,學生質疑能力強,也會進一步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正因為如此,我們必須把學生思維能力和質疑能力的培養結合起來進行,以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