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想成為秀才,只讀一本書就夠了

“藏書如山積,讀書如水流。山形有限度,水流無時休。”南京自古以來書坊林立、出版業發達,讀書人和藏書家眾多,文化傳承千年而歷久彌新。


在古代想成為秀才,只讀一本書就夠了


圖片源於視覺中國

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閱讀學研究會名譽會長徐雁做客“共讀南京”解讀《南京的書香》,在時光的長河中解密書香故事。

“書香”起源於一根芸香草

《紅樓夢》中,描述林黛玉父親林如海為“雖系鐘鼎之家,卻亦是書香之族”,其中的“書香”在現代白話文的語境中,大多是作為“讀書好風尚”的形容詞。那麼它在古代的本意是什麼呢?

“捧起一本書,它的氣味來源於紙張與墨香。”在講座中,徐雁道破謎底,“但是‘書香’真正是指古代書籍中夾放的芸香草所散發出來的香味。”


在古代想成為秀才,只讀一本書就夠了


據瞭解,芸香草主體分佈於我國的四川、雲南等地,最早記載這種草的典籍是《禮記》:“(仲冬之月)芸始生。”

古人常拿芸香草防止蟲咬噬書籍,徐雁提到:“讀書人常將晒乾後的芸香草放在書櫃裡、書頁中間,蛀蟲聞到這個味道會遠遠地躲開。”


在古代想成為秀才,只讀一本書就夠了


圖片源於網友曉風非殘月

寧波天一閣號稱沒有被蛀過的書,便是因為放了芸香草的緣故。

值得一提的是,經過乾燥的芸香草越經過時間的流逝香氣更加濃郁,能保持二十年之久。芸香草有一股清香之氣,夾帶芸香草的書本打開時清香襲人,故稱之為“書香”。

芸香草防蛀蟲的功效,早在唐朝就被先民發現,所以讀書檯又稱為芸臺。唐代詩人白居易做過校書郎,因此他又被稱作芸香吏。

想中秀才就讀《昭明文選》

昭明太子讀書檯是南京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所謂的“臺”,原本是指古代一種既高又平的土木混合結構的建築,通常為四方形。後來文人墨客往往倚傍人工建築的臺,或者天然的高墩聳石,作為讀書修身之地。

景以人而名,昭明太子讀書之處便因此得名昭明太子讀書檯。

徐雁在講座中說道:“在南京還能找到兩處與昭明太子有關的讀書檯。一處位於玄武湖中間的梁州,遺蹟已經不再了。另一處位於紫金山,民間流傳那裡曾是昭明太子曾讀過書的地方。”

位於鎮江的昭明讀書檯面闊3間12米,單簷歇山頂,四面有迴廊。約1500年前,昭明太子攜南京宮廷萬卷藏書,前往鎮江招隱寺編書。


在古代想成為秀才,只讀一本書就夠了


《昭明文選》書影

昭明太子將前人和當時有名望的文人共挑選出一百三十多名,選出四百八十篇好文章、詩作七百餘篇,這部書的名字被稱作《文選》,後亦被稱為《昭明文選》。

隋唐以後,《昭明文選》一直是一門顯學,被讀書人視作必讀書目。宋代繼承唐代科舉制度,仍以詩賦納士,《明朝文選》仍然是必讀書目的重點。

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就曾要求兒子“熟讀文選理”。詩人陸游在《老學菴筆記》回憶過去讀書時的經歷,就曾說道:“《昭明文選》爛,秀才半。”意為要想考中秀才進入仕途,就必須把《昭明文選》讀爛為止。

直到王安石變法,以新經學取士,《昭明文選》才不再成為士人的必讀課本,但其文學價值仍影響深遠。

古代讀書人的書香經驗

在封建時代,世人奉行“惟有讀書高”的普世價值觀,在一代又一代的讀書教育中,古人們的閱讀方法又是什麼呢?

徐雁舉例,古代學子為了干擾環境對自己學習的影響,常捂住耳朵搖頭晃腦:“古代讓學生誦讀,這個行為本身就相當於在孩子的大腦中裝軟件的過程。通過往後閱歷、文化的進一步增長,學生就會通過知識儲備解析它。”


在古代想成為秀才,只讀一本書就夠了


圖片源於視覺中國

在熟讀的基礎上,去偽存真、去粗存精,才能品悟出書香的真滋味。

清代張之洞認為讀書有“三貴”,即貴博、貴精、貴通,只有“熟讀深思已自知”,才能舉一反三誦讀更多的經典。

“元代教育家陳端禮所說‘勞於讀書,逸於作文’,便是點明瞭廣泛閱讀對寫作的重要性。多誦、多讀、多記憶、多理解、多激發生活的感悟,在寫作中將自己的所思所聞記錄下來,這樣的作文才有生命。”徐雁說道。

現場,徐雁以一句話總結古人的閱讀經驗,即“與其誦經萬卷,何如精讀一經”。

來源:紫金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