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朋友圈裡,有多少人在假裝讀書?

我們的朋友圈裡,有多少人在假裝讀書?

很多“知識”只是長得像知識,很多人也只是裝作愛學習。


作者 | 木蹊

01

每次去咖啡館寫東西,總會看到有人在假裝讀書。

有一次我看觀察到一個女生,來到店裡點了一杯咖啡和一份甜點,等服務員把東西端上來,也不喝不吃,而是從包裡拿出一本書,然後放在美食旁,各種角度地拍起照片……

等拍好了,還是不吃不喝,一心一意地在修圖。

我想,那張照片配上一段文藝的話發到朋友圈,應該會收穫不少贊吧。

想起身邊有個朋友,也常常在朋友圈晒書的封面。

有一次,她發了一個朋友圈:這一年,讀了100本書,每天半小時,遇見更好的自己。

不過後來一次聚會,我們才發現,這每天的半小時,有20多分鐘是在朋友圈。問她的讀書心得,她也說不上來。

人人都說讀書好,可是認真讀書的人卻很少,假裝讀書的人越來越多。

有多少人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讀書呢?我們並沒有一個確切的統計,倒是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問題,十分暴擊:

那些極力推崇讀書的人,為什麼不把上網的時間都用來讀書?

在讀書量成為可供炫耀的指標、愛讀書成為朋友圈人設的今天,很多人其實喪失了認真讀一本書的能力。


我們的朋友圈裡,有多少人在假裝讀書?


根據2017年4月18日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佈的第14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顯示,僅有1.7%的國民認為自己的閱讀數量很多。

所以當你聽到有人一本正經地說“我最喜歡的作家是春上村樹”時,不要覺得太詫異。

即使是知名知識分子、書店創辦人許知遠,在面對年輕後輩李誕窮追不捨的靈魂拷問時,也不得不承認:自己的確會“找一些書評期刊引用自己根本沒看過的冷門圖書”。

“戲精”常有,“老戲骨”難得。

曾經英國廣播公司的一項閱讀調查就發現:有14%的英國人想過要讀“世界經典文學名著”,不過,真正完整讀過的只有4%。

當這些人被記者問及為何撒謊,他們表示:主要是為了給談話對象留下深刻印象。

02

為什麼總有人在朋友圈裡假裝讀書?

讀萬卷書,行千里路,你讀過多少書,並不會被別人知曉。

不過,在人均幾十元的咖啡館裡讀一本小書,拍個照片,可能在朋友圈的點贊轉化率會高一些。

同事也好,父母也好,追自己的備胎也好,都會在朋友圈象徵性地點上一個贊:嗯,文化人。

不僅如此,很多明星也熱衷於這種“文化人”的人設。

比如演員靳東的人設是 “人生導師”,他曾引用“梵高”的句子:

“在這個薄情的世界上深情地活著”。


我們的朋友圈裡,有多少人在假裝讀書?


高大上吧,還是繁體字……可是這句話很快被證實,是出自心理學界資深導師曾奇峰。

他還說過,自己最喜歡的一本書就是西點軍校出的《沒有任何藉口》。但在2004年,這本書就被證實是一本徹頭徹尾的偽書。

當然,不止是靳東,馬思純等女演員也在“讀書”上栽過跟頭。


我們的朋友圈裡,有多少人在假裝讀書?


其實大部部分人閱讀,都屬於道聽途說式的。

舉一個經典的例子:倉央嘉措。


我們的朋友圈裡,有多少人在假裝讀書?


很多人想到他的詩都會記得經典的《那一夜》,並且常常引用。

那一夜 我聽了一宿梵唱 不為參悟 只為尋你的一絲氣息

那一月 我轉過所有經筒 不為超度 只為觸摸你的指尖

……

——倉央嘉措

可是,稍微有點文學歷史常識的人都會懷疑,康熙年間的僧人,怎麼就能寫出那麼好的白話文出來?這讓魯迅、胡適等新文化舵手的老臉往哪放?


我們的朋友圈裡,有多少人在假裝讀書?


人無癖不可交,沒有了解過一丁點的歷史人文,怎麼能一起假裝閱讀。

很多時候,我們都是被這樣的“二手知識”所欺騙,並以訛傳訛。

所以不要輕信那些販賣人生經驗的大V,兜售生活片段的網紅、意見領袖和消費達人們。

因為,那不是讀書,而是一種“營銷”,一種自我形象的販賣。


我們的朋友圈裡,有多少人在假裝讀書?


03

當然,假裝讀書的不僅僅是把重點放在營銷上的人,還有一些,是不知道為什麼讀書,讀什麼書的人。

我有一個朋友,他喜歡 Kindle 勝過 iPad,在家看耶魯大學公開課,學過30多個 MOOC 課程,36氪每日必讀,馬雲的創業史瞭如指掌,每天聽一本書,睡前還要聽一段巴菲特的投資邏輯……

儘管看過很多書,每本書也都做了詳細的讀書筆記,不過看過的多數書後來都遺忘了,內化的知識感覺像餵了狗一樣……

最終道理學了一大堆,但是本事卻一個也沒學到。


我們的朋友圈裡,有多少人在假裝讀書?


這樣的行為,也可以說是在 “假裝讀書”。

後來我問他,那些形形色色的線上課程和訓練營給你帶來了哪些收穫?

他想了一會兒說:“主要是心裡踏實吧“,比如上的時候放一段名師音訊,就覺得時間沒白過,充了點兒電。

他又說:“後來買了很多課都沒來得及聽。“


我們的朋友圈裡,有多少人在假裝讀書?


在過去一年中,我們見識過了很多看似火爆的知識付費項目,但這些項目都怎樣了呢?

2017年3月,“羅輯思維“的創始人羅振宇披露,他的總用戶數為558.48萬,日均活躍用戶數為45.45萬,專欄日打開率為29.3%。

也就是說,學習者雖然花了錢,但每天聽課的佔比不到三成。


我們的朋友圈裡,有多少人在假裝讀書?


這不是個別現象。實際上,喜馬拉雅等平臺的公開資料顯示,付費用戶的打開率和播放率都在大幅下降。花錢買了卻不聽的大有人在,且這一類人數的比例在持續上升。

為什麼會出現花了錢,也不上課的情況呢?

其實,這些課程還是由用戶的焦慮、恐慌和好奇心驅動的。

在當下這個變幻莫測、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人們的內心滿是知識焦慮和知識恐慌,這時候,每當有人包裝出一個你必須關注的未來或是某些成功之道時,人們就忙不迭地想去一窺究竟。


我們的朋友圈裡,有多少人在假裝讀書?


這種情形像極了家長們熱衷於把自己的孩子送進各種奧數班、寫作班、智力開發班、才藝班……

僅僅是因為別人家都在上,我們不上,輸在起跑線上怎麼辦?

很多愛學習的人都有類似的困惑:

買了很多書,但沒時間看、記不住、看不下去;

報了很多線上課程,但聽後除了覺得老師很棒,並沒覺得自己變得更好。

制訂了很多計劃:鍛鍊身體、學習英語、少玩手機、堅持早起……

但大部分都沒堅持下來。有時候你可能會想:就算堅持下來了,又能怎麼樣呢?


我們的朋友圈裡,有多少人在假裝讀書?


我有個同事,最近發了條要開始讀書的朋友圈:我決定安靜下來看書,從哪本開始呢?都這麼迷人。然後圖片是幾本小說。

過了兩天,我問他:看了多少了?他說:還沒開始,最近迷上了抖音,沒時間看了。

這兩年,各種線上學習資源越來越多:keep健身、學習類公眾號、線上微課、線上訓練營和各種大V等。

不過,大部分人在學習時聽聽激動,想想感動,過後不動的問題本質上沒有改變,只是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了。

當然,這些偽學習也不見得都不好。有人學成了大俠,武藝高超;也有人學成了大夫,治病救人。

只是大俠和大夫都鳳毛麟角,大部分人並沒有什麼成長。


我們的朋友圈裡,有多少人在假裝讀書?


而且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有些人翻了一堆書、收藏了一堆精華、參加了一堆微課之後,以為自己已經聚沙成塔,其實還是一盤散沙。

那麼,對於那些真的想改變自己人來說,怎樣實現真正的讀書呢?


我們的朋友圈裡,有多少人在假裝讀書?


其實,讀書的過程註定是孤單的,因為它是自己與書本的單純對話,你見過真正的學霸有時間發朋友圈嗎。

所以,不要看見有人讀書,有人倡導讀書,有人炫耀讀書,你也隨波逐流,買本書擺著好看,下個電子書安慰自己,或者朋友圈發個動態,讓大家都知道你在讀書。


我們的朋友圈裡,有多少人在假裝讀書?


其次,讀書是要帶著目的。

它可以是提升自己的修養,或是增長自己的見識;或是想在某個行業精進,這都需要通過讀書獲取更多的專業知識。


我們的朋友圈裡,有多少人在假裝讀書?


總之,不能沉迷於不解決實際問題的努力,否則,讀多少忘多少,結果就是花了錢,也得不到什麼提升。

最後,我想說,並不需要為自己不讀書,而感到焦慮。

讀書是進步的一種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有些人可能常年都不讀書,但卻有自己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渠道,可能源自生活,也可能源自行走,很多創業者並不是讀書起家的,而是實幹興業的。


我們的朋友圈裡,有多少人在假裝讀書?


所以說,愛讀書不光榮,不愛讀書也不可恥。

歸根結底,讀書還是自己的事,讀或不讀,讀多或讀少,讀紙質書或電子書,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怎樣實現它,並真正積極地行動起來。


我們的朋友圈裡,有多少人在假裝讀書?


因為讀書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裝點門面,炫耀攀比。

何況這也沒有什麼值得炫耀的,朋友圈的各種晒都會過去,最終沉澱下來的才是真正的風景,那才是屬於你的生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