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讀100本書,卻什麼也記不住?如何有效學習'

讀書 戴爾 小歐姐微職場 2019-07-27
"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在朋友圈晒旅遊、晒名牌的了,因為,這些已經不是最高級的炫耀。

越來越多的人,朋友圈的畫風變成了:晒讀書。

一個月5本、半年100本、一年300本。。。

讀書,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變成了KPI。

但是,我們讀了這麼多書,除了感動了自己,真的有收穫嗎?

一、讀到不等於知道,知道不等於知識

之前,我看到有個朋友在朋友圈晒出一本新書,配上文字:今年第60本,好書!

這本書正好是我想讀的,於是,就發了個微信問了問他,關於這本書的評價。

結果,他發過來一段長長的文字。

開始我還挺興奮,心想原來人家也是有讀書心得的,只是沒發出來而已。

看了幾句,發現不對,他的這個“讀書心得”,就是亞馬遜上的介紹。

我問他,你到底看沒看呢?

他說,看了,但是因為時間緊,又想在計劃時間內看完,就看的比較快。自己的感受也跟這介紹上寫的差不多,直接發給你這個介紹就行。

我心裡默默地想:這樣看,即便一年看600本,又有什麼意義呢。

現在,越來越多的文章告訴我們要讀書、要自律、要制定目標。

而這種完成任務式的讀書,連走馬觀花都算不上,除了白白浪費自己的時間,還有什麼意義呢?

這樣讀下來的書,沒有任何思考,留不住任何印象,自然獲得不了知識。

讀書本應是一件完全個性化的事,你的節奏、速度、喜好,只有你能決定,明確了自己的目的,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有可能讓這本書的知識,影響你的思維和生活。

而當我們抱怨看了的書記不住時,是否要停下來想一想,我們是真的對這本書感興趣、想了解某些內容,還是隻為了打卡炫耀。

如果是前者,就不要想著我一定要什麼時候讀完,我今年的讀書任務是多少本。

而如果是後者,那你可以放下這本書了。

收穫知識的前提,是你真的尊重知識,而不是知識代表的逼格。

放棄攀比心、炫耀心,才能讓你迴歸學習的本真。

"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在朋友圈晒旅遊、晒名牌的了,因為,這些已經不是最高級的炫耀。

越來越多的人,朋友圈的畫風變成了:晒讀書。

一個月5本、半年100本、一年300本。。。

讀書,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變成了KPI。

但是,我們讀了這麼多書,除了感動了自己,真的有收穫嗎?

一、讀到不等於知道,知道不等於知識

之前,我看到有個朋友在朋友圈晒出一本新書,配上文字:今年第60本,好書!

這本書正好是我想讀的,於是,就發了個微信問了問他,關於這本書的評價。

結果,他發過來一段長長的文字。

開始我還挺興奮,心想原來人家也是有讀書心得的,只是沒發出來而已。

看了幾句,發現不對,他的這個“讀書心得”,就是亞馬遜上的介紹。

我問他,你到底看沒看呢?

他說,看了,但是因為時間緊,又想在計劃時間內看完,就看的比較快。自己的感受也跟這介紹上寫的差不多,直接發給你這個介紹就行。

我心裡默默地想:這樣看,即便一年看600本,又有什麼意義呢。

現在,越來越多的文章告訴我們要讀書、要自律、要制定目標。

而這種完成任務式的讀書,連走馬觀花都算不上,除了白白浪費自己的時間,還有什麼意義呢?

這樣讀下來的書,沒有任何思考,留不住任何印象,自然獲得不了知識。

讀書本應是一件完全個性化的事,你的節奏、速度、喜好,只有你能決定,明確了自己的目的,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有可能讓這本書的知識,影響你的思維和生活。

而當我們抱怨看了的書記不住時,是否要停下來想一想,我們是真的對這本書感興趣、想了解某些內容,還是隻為了打卡炫耀。

如果是前者,就不要想著我一定要什麼時候讀完,我今年的讀書任務是多少本。

而如果是後者,那你可以放下這本書了。

收穫知識的前提,是你真的尊重知識,而不是知識代表的逼格。

放棄攀比心、炫耀心,才能讓你迴歸學習的本真。

一年讀100本書,卻什麼也記不住?如何有效學習

二、系統化學習

解決了心病,接下來,怎麼學的方法也很重要。

科學表明,人腦在學習知識或技能時,是通過一段一段神經元相互連接而形成的。

唯一能讓我們在某個領域、某個知識點上不斷精進的辦法,就是讓這條由多組神經元組成的鏈條,一環扣一環地,不斷延長。

因此,當我們想學習或掌握某個領域的技能,最有效地方式,就是集中精力,深打井:一段時間內,只將精力聚焦在這一個領域上,實現有系統地學。

系統學習的核心,就是捋清邏輯,做好計劃,先掌握大框架,再逐步填充細節,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避免散點式學習。

舉一個實用的例子,比如,這段時間你非常想學習溝通技巧方面的知識,用系統化學習的方式,該如何做呢:

1. 找到這個領域的權威和經典書籍(並不一定是教科書);

2. 拿到書後,先不急著從第一個字看起,而是先理清這些經典中所包含的架構,即:這個領域的知識,都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3. 再花較多的時間,從頭認真看起;

4. 完成了經典的閱讀,再找來同等領域內的不同方向、不同時代的好書、暢銷書,查漏補缺。

這樣一套流程下來,對這個領域從根基到前沿,就瞭解的差不多了。

系統化學習,會節省我們大量時間。

當你掌握了這個領域的基礎框架,有了基本知識儲備後,再去看其他相關書籍時,就不需要從頭一個字一個字讀了。

因為,很多書是為對這個領域完全不瞭解的人寫的,所以都會用一定篇幅來普及該領域的背景知識,而你因為有了紮實的基礎,就可以直接跳過。

另外,即便是讀經典時,也並非要把書上的每個字都牢記在心。

曾經有個作家講到,作者在寫一本書時,是這樣的一個流程:

會先搭一個框架,明確自己要傳遞的核心理念和知識,然後用各種素材、案例進行填充,支持自己的觀點,並且讓讀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所以,如果你已經理解了作者的觀點,你就已經掌握了全書的精華,就沒有必要對所有的素材一字不漏地看下來。

"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在朋友圈晒旅遊、晒名牌的了,因為,這些已經不是最高級的炫耀。

越來越多的人,朋友圈的畫風變成了:晒讀書。

一個月5本、半年100本、一年300本。。。

讀書,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變成了KPI。

但是,我們讀了這麼多書,除了感動了自己,真的有收穫嗎?

一、讀到不等於知道,知道不等於知識

之前,我看到有個朋友在朋友圈晒出一本新書,配上文字:今年第60本,好書!

這本書正好是我想讀的,於是,就發了個微信問了問他,關於這本書的評價。

結果,他發過來一段長長的文字。

開始我還挺興奮,心想原來人家也是有讀書心得的,只是沒發出來而已。

看了幾句,發現不對,他的這個“讀書心得”,就是亞馬遜上的介紹。

我問他,你到底看沒看呢?

他說,看了,但是因為時間緊,又想在計劃時間內看完,就看的比較快。自己的感受也跟這介紹上寫的差不多,直接發給你這個介紹就行。

我心裡默默地想:這樣看,即便一年看600本,又有什麼意義呢。

現在,越來越多的文章告訴我們要讀書、要自律、要制定目標。

而這種完成任務式的讀書,連走馬觀花都算不上,除了白白浪費自己的時間,還有什麼意義呢?

這樣讀下來的書,沒有任何思考,留不住任何印象,自然獲得不了知識。

讀書本應是一件完全個性化的事,你的節奏、速度、喜好,只有你能決定,明確了自己的目的,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有可能讓這本書的知識,影響你的思維和生活。

而當我們抱怨看了的書記不住時,是否要停下來想一想,我們是真的對這本書感興趣、想了解某些內容,還是隻為了打卡炫耀。

如果是前者,就不要想著我一定要什麼時候讀完,我今年的讀書任務是多少本。

而如果是後者,那你可以放下這本書了。

收穫知識的前提,是你真的尊重知識,而不是知識代表的逼格。

放棄攀比心、炫耀心,才能讓你迴歸學習的本真。

一年讀100本書,卻什麼也記不住?如何有效學習

二、系統化學習

解決了心病,接下來,怎麼學的方法也很重要。

科學表明,人腦在學習知識或技能時,是通過一段一段神經元相互連接而形成的。

唯一能讓我們在某個領域、某個知識點上不斷精進的辦法,就是讓這條由多組神經元組成的鏈條,一環扣一環地,不斷延長。

因此,當我們想學習或掌握某個領域的技能,最有效地方式,就是集中精力,深打井:一段時間內,只將精力聚焦在這一個領域上,實現有系統地學。

系統學習的核心,就是捋清邏輯,做好計劃,先掌握大框架,再逐步填充細節,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避免散點式學習。

舉一個實用的例子,比如,這段時間你非常想學習溝通技巧方面的知識,用系統化學習的方式,該如何做呢:

1. 找到這個領域的權威和經典書籍(並不一定是教科書);

2. 拿到書後,先不急著從第一個字看起,而是先理清這些經典中所包含的架構,即:這個領域的知識,都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3. 再花較多的時間,從頭認真看起;

4. 完成了經典的閱讀,再找來同等領域內的不同方向、不同時代的好書、暢銷書,查漏補缺。

這樣一套流程下來,對這個領域從根基到前沿,就瞭解的差不多了。

系統化學習,會節省我們大量時間。

當你掌握了這個領域的基礎框架,有了基本知識儲備後,再去看其他相關書籍時,就不需要從頭一個字一個字讀了。

因為,很多書是為對這個領域完全不瞭解的人寫的,所以都會用一定篇幅來普及該領域的背景知識,而你因為有了紮實的基礎,就可以直接跳過。

另外,即便是讀經典時,也並非要把書上的每個字都牢記在心。

曾經有個作家講到,作者在寫一本書時,是這樣的一個流程:

會先搭一個框架,明確自己要傳遞的核心理念和知識,然後用各種素材、案例進行填充,支持自己的觀點,並且讓讀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所以,如果你已經理解了作者的觀點,你就已經掌握了全書的精華,就沒有必要對所有的素材一字不漏地看下來。

一年讀100本書,卻什麼也記不住?如何有效學習

三、輸出

如果做好了以上兩點,我們就能把看過的知識變為自己的,讓知識流量變為存量嗎?

不能。

美國學者愛德加•戴爾,在1946年提出了一個“學習金字塔”模型。

"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在朋友圈晒旅遊、晒名牌的了,因為,這些已經不是最高級的炫耀。

越來越多的人,朋友圈的畫風變成了:晒讀書。

一個月5本、半年100本、一年300本。。。

讀書,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變成了KPI。

但是,我們讀了這麼多書,除了感動了自己,真的有收穫嗎?

一、讀到不等於知道,知道不等於知識

之前,我看到有個朋友在朋友圈晒出一本新書,配上文字:今年第60本,好書!

這本書正好是我想讀的,於是,就發了個微信問了問他,關於這本書的評價。

結果,他發過來一段長長的文字。

開始我還挺興奮,心想原來人家也是有讀書心得的,只是沒發出來而已。

看了幾句,發現不對,他的這個“讀書心得”,就是亞馬遜上的介紹。

我問他,你到底看沒看呢?

他說,看了,但是因為時間緊,又想在計劃時間內看完,就看的比較快。自己的感受也跟這介紹上寫的差不多,直接發給你這個介紹就行。

我心裡默默地想:這樣看,即便一年看600本,又有什麼意義呢。

現在,越來越多的文章告訴我們要讀書、要自律、要制定目標。

而這種完成任務式的讀書,連走馬觀花都算不上,除了白白浪費自己的時間,還有什麼意義呢?

這樣讀下來的書,沒有任何思考,留不住任何印象,自然獲得不了知識。

讀書本應是一件完全個性化的事,你的節奏、速度、喜好,只有你能決定,明確了自己的目的,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有可能讓這本書的知識,影響你的思維和生活。

而當我們抱怨看了的書記不住時,是否要停下來想一想,我們是真的對這本書感興趣、想了解某些內容,還是隻為了打卡炫耀。

如果是前者,就不要想著我一定要什麼時候讀完,我今年的讀書任務是多少本。

而如果是後者,那你可以放下這本書了。

收穫知識的前提,是你真的尊重知識,而不是知識代表的逼格。

放棄攀比心、炫耀心,才能讓你迴歸學習的本真。

一年讀100本書,卻什麼也記不住?如何有效學習

二、系統化學習

解決了心病,接下來,怎麼學的方法也很重要。

科學表明,人腦在學習知識或技能時,是通過一段一段神經元相互連接而形成的。

唯一能讓我們在某個領域、某個知識點上不斷精進的辦法,就是讓這條由多組神經元組成的鏈條,一環扣一環地,不斷延長。

因此,當我們想學習或掌握某個領域的技能,最有效地方式,就是集中精力,深打井:一段時間內,只將精力聚焦在這一個領域上,實現有系統地學。

系統學習的核心,就是捋清邏輯,做好計劃,先掌握大框架,再逐步填充細節,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避免散點式學習。

舉一個實用的例子,比如,這段時間你非常想學習溝通技巧方面的知識,用系統化學習的方式,該如何做呢:

1. 找到這個領域的權威和經典書籍(並不一定是教科書);

2. 拿到書後,先不急著從第一個字看起,而是先理清這些經典中所包含的架構,即:這個領域的知識,都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3. 再花較多的時間,從頭認真看起;

4. 完成了經典的閱讀,再找來同等領域內的不同方向、不同時代的好書、暢銷書,查漏補缺。

這樣一套流程下來,對這個領域從根基到前沿,就瞭解的差不多了。

系統化學習,會節省我們大量時間。

當你掌握了這個領域的基礎框架,有了基本知識儲備後,再去看其他相關書籍時,就不需要從頭一個字一個字讀了。

因為,很多書是為對這個領域完全不瞭解的人寫的,所以都會用一定篇幅來普及該領域的背景知識,而你因為有了紮實的基礎,就可以直接跳過。

另外,即便是讀經典時,也並非要把書上的每個字都牢記在心。

曾經有個作家講到,作者在寫一本書時,是這樣的一個流程:

會先搭一個框架,明確自己要傳遞的核心理念和知識,然後用各種素材、案例進行填充,支持自己的觀點,並且讓讀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所以,如果你已經理解了作者的觀點,你就已經掌握了全書的精華,就沒有必要對所有的素材一字不漏地看下來。

一年讀100本書,卻什麼也記不住?如何有效學習

三、輸出

如果做好了以上兩點,我們就能把看過的知識變為自己的,讓知識流量變為存量嗎?

不能。

美國學者愛德加•戴爾,在1946年提出了一個“學習金字塔”模型。

一年讀100本書,卻什麼也記不住?如何有效學習

圖片來源:網絡

他指出,無論是聽課也好,讀書也好,即便我們做的再好,學習的內容平均留存率(即學到的知識在頭腦中保留2周以上的比率)也只有30%。

因為,這些方式,都屬於被動學習。

要想做到真正地掌握知識,必須進入“主動學習”階段,核心就是:輸出。

而近幾年被廣為推崇的費曼學習法,其實也講了類似的原理:

1. 選擇要學習的主題,閱讀資料,做筆記;

2. 假裝自己要作為老師,給學生講解這個主題,確保你可以用盡量簡單的詞彙來描述;

3. 卡殼時,回到書本找答案;

4. 重新講解,用更簡潔以及類比的方式,解釋複雜問題。

而以我自己個人的經驗,寫作的這半年多,無論從知識體系,還是從對某些知識的掌握深度上,都遠遠高出我之前幾年的積累。

因為有輸出的“硬性指標”,所以不得不逼自己大量輸入,並且把輸入的內容吃透、消化,反覆使用,最終成為自己的知識體系一部分。

主動學習的關鍵,是參與。

就像施瓦辛格說的:看我鍛鍊,你是長不出來肌肉的。

同樣,看了再多書,聽了再多課,沒有自己的參與,也無法長出自己的知識。

"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在朋友圈晒旅遊、晒名牌的了,因為,這些已經不是最高級的炫耀。

越來越多的人,朋友圈的畫風變成了:晒讀書。

一個月5本、半年100本、一年300本。。。

讀書,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變成了KPI。

但是,我們讀了這麼多書,除了感動了自己,真的有收穫嗎?

一、讀到不等於知道,知道不等於知識

之前,我看到有個朋友在朋友圈晒出一本新書,配上文字:今年第60本,好書!

這本書正好是我想讀的,於是,就發了個微信問了問他,關於這本書的評價。

結果,他發過來一段長長的文字。

開始我還挺興奮,心想原來人家也是有讀書心得的,只是沒發出來而已。

看了幾句,發現不對,他的這個“讀書心得”,就是亞馬遜上的介紹。

我問他,你到底看沒看呢?

他說,看了,但是因為時間緊,又想在計劃時間內看完,就看的比較快。自己的感受也跟這介紹上寫的差不多,直接發給你這個介紹就行。

我心裡默默地想:這樣看,即便一年看600本,又有什麼意義呢。

現在,越來越多的文章告訴我們要讀書、要自律、要制定目標。

而這種完成任務式的讀書,連走馬觀花都算不上,除了白白浪費自己的時間,還有什麼意義呢?

這樣讀下來的書,沒有任何思考,留不住任何印象,自然獲得不了知識。

讀書本應是一件完全個性化的事,你的節奏、速度、喜好,只有你能決定,明確了自己的目的,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有可能讓這本書的知識,影響你的思維和生活。

而當我們抱怨看了的書記不住時,是否要停下來想一想,我們是真的對這本書感興趣、想了解某些內容,還是隻為了打卡炫耀。

如果是前者,就不要想著我一定要什麼時候讀完,我今年的讀書任務是多少本。

而如果是後者,那你可以放下這本書了。

收穫知識的前提,是你真的尊重知識,而不是知識代表的逼格。

放棄攀比心、炫耀心,才能讓你迴歸學習的本真。

一年讀100本書,卻什麼也記不住?如何有效學習

二、系統化學習

解決了心病,接下來,怎麼學的方法也很重要。

科學表明,人腦在學習知識或技能時,是通過一段一段神經元相互連接而形成的。

唯一能讓我們在某個領域、某個知識點上不斷精進的辦法,就是讓這條由多組神經元組成的鏈條,一環扣一環地,不斷延長。

因此,當我們想學習或掌握某個領域的技能,最有效地方式,就是集中精力,深打井:一段時間內,只將精力聚焦在這一個領域上,實現有系統地學。

系統學習的核心,就是捋清邏輯,做好計劃,先掌握大框架,再逐步填充細節,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避免散點式學習。

舉一個實用的例子,比如,這段時間你非常想學習溝通技巧方面的知識,用系統化學習的方式,該如何做呢:

1. 找到這個領域的權威和經典書籍(並不一定是教科書);

2. 拿到書後,先不急著從第一個字看起,而是先理清這些經典中所包含的架構,即:這個領域的知識,都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3. 再花較多的時間,從頭認真看起;

4. 完成了經典的閱讀,再找來同等領域內的不同方向、不同時代的好書、暢銷書,查漏補缺。

這樣一套流程下來,對這個領域從根基到前沿,就瞭解的差不多了。

系統化學習,會節省我們大量時間。

當你掌握了這個領域的基礎框架,有了基本知識儲備後,再去看其他相關書籍時,就不需要從頭一個字一個字讀了。

因為,很多書是為對這個領域完全不瞭解的人寫的,所以都會用一定篇幅來普及該領域的背景知識,而你因為有了紮實的基礎,就可以直接跳過。

另外,即便是讀經典時,也並非要把書上的每個字都牢記在心。

曾經有個作家講到,作者在寫一本書時,是這樣的一個流程:

會先搭一個框架,明確自己要傳遞的核心理念和知識,然後用各種素材、案例進行填充,支持自己的觀點,並且讓讀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所以,如果你已經理解了作者的觀點,你就已經掌握了全書的精華,就沒有必要對所有的素材一字不漏地看下來。

一年讀100本書,卻什麼也記不住?如何有效學習

三、輸出

如果做好了以上兩點,我們就能把看過的知識變為自己的,讓知識流量變為存量嗎?

不能。

美國學者愛德加•戴爾,在1946年提出了一個“學習金字塔”模型。

一年讀100本書,卻什麼也記不住?如何有效學習

圖片來源:網絡

他指出,無論是聽課也好,讀書也好,即便我們做的再好,學習的內容平均留存率(即學到的知識在頭腦中保留2周以上的比率)也只有30%。

因為,這些方式,都屬於被動學習。

要想做到真正地掌握知識,必須進入“主動學習”階段,核心就是:輸出。

而近幾年被廣為推崇的費曼學習法,其實也講了類似的原理:

1. 選擇要學習的主題,閱讀資料,做筆記;

2. 假裝自己要作為老師,給學生講解這個主題,確保你可以用盡量簡單的詞彙來描述;

3. 卡殼時,回到書本找答案;

4. 重新講解,用更簡潔以及類比的方式,解釋複雜問題。

而以我自己個人的經驗,寫作的這半年多,無論從知識體系,還是從對某些知識的掌握深度上,都遠遠高出我之前幾年的積累。

因為有輸出的“硬性指標”,所以不得不逼自己大量輸入,並且把輸入的內容吃透、消化,反覆使用,最終成為自己的知識體系一部分。

主動學習的關鍵,是參與。

就像施瓦辛格說的:看我鍛鍊,你是長不出來肌肉的。

同樣,看了再多書,聽了再多課,沒有自己的參與,也無法長出自己的知識。

一年讀100本書,卻什麼也記不住?如何有效學習

4

延伸:將知識點打通,形成你的“知識柵欄”

有一次,《圓桌派》討論讀書的問題,嘉賓裡有蔣方舟、樑文道和讀庫的主編六哥張立憲。

蔣方舟作為唯一一個女性,又很年輕,但她的知識面,絲毫不輸在場的幾位大叔。

六哥就說:方舟是看了很多書,已經能將各個知識點融會貫通了。

的確,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碰到一些牛人,他們對很多領域都十分精通,他們,就做到了學習的延伸。

查理芒格曾有一個註明的柵欄理論,大致是講:

當我們深入學習並掌握了某一領域的知識時,就在頭腦中形成了關於這個知識的一個“一”的思維體系;

在這個“一”上的某一點,我們可能非常感興趣,又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學習,“一”就變成了“T”;

當我們學了很多知識後,頭腦中就有了很多“T”,那些有交集的“T”,就形成了“H”;

而當我們的“H”越積累越多,我們就形成了自己的知識柵欄,做到融會貫通,一通百通。

如果說前面三個方法,我們只是在探討如何將已有的、別人的知識更好地吸收掌握,形成自己的“知識柵欄”的過程,才是創造和形成只屬於你的知識體系的過程,也是你能將知識加以利用的,最有效的方式。

"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在朋友圈晒旅遊、晒名牌的了,因為,這些已經不是最高級的炫耀。

越來越多的人,朋友圈的畫風變成了:晒讀書。

一個月5本、半年100本、一年300本。。。

讀書,不知從什麼時候起,變成了KPI。

但是,我們讀了這麼多書,除了感動了自己,真的有收穫嗎?

一、讀到不等於知道,知道不等於知識

之前,我看到有個朋友在朋友圈晒出一本新書,配上文字:今年第60本,好書!

這本書正好是我想讀的,於是,就發了個微信問了問他,關於這本書的評價。

結果,他發過來一段長長的文字。

開始我還挺興奮,心想原來人家也是有讀書心得的,只是沒發出來而已。

看了幾句,發現不對,他的這個“讀書心得”,就是亞馬遜上的介紹。

我問他,你到底看沒看呢?

他說,看了,但是因為時間緊,又想在計劃時間內看完,就看的比較快。自己的感受也跟這介紹上寫的差不多,直接發給你這個介紹就行。

我心裡默默地想:這樣看,即便一年看600本,又有什麼意義呢。

現在,越來越多的文章告訴我們要讀書、要自律、要制定目標。

而這種完成任務式的讀書,連走馬觀花都算不上,除了白白浪費自己的時間,還有什麼意義呢?

這樣讀下來的書,沒有任何思考,留不住任何印象,自然獲得不了知識。

讀書本應是一件完全個性化的事,你的節奏、速度、喜好,只有你能決定,明確了自己的目的,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有可能讓這本書的知識,影響你的思維和生活。

而當我們抱怨看了的書記不住時,是否要停下來想一想,我們是真的對這本書感興趣、想了解某些內容,還是隻為了打卡炫耀。

如果是前者,就不要想著我一定要什麼時候讀完,我今年的讀書任務是多少本。

而如果是後者,那你可以放下這本書了。

收穫知識的前提,是你真的尊重知識,而不是知識代表的逼格。

放棄攀比心、炫耀心,才能讓你迴歸學習的本真。

一年讀100本書,卻什麼也記不住?如何有效學習

二、系統化學習

解決了心病,接下來,怎麼學的方法也很重要。

科學表明,人腦在學習知識或技能時,是通過一段一段神經元相互連接而形成的。

唯一能讓我們在某個領域、某個知識點上不斷精進的辦法,就是讓這條由多組神經元組成的鏈條,一環扣一環地,不斷延長。

因此,當我們想學習或掌握某個領域的技能,最有效地方式,就是集中精力,深打井:一段時間內,只將精力聚焦在這一個領域上,實現有系統地學。

系統學習的核心,就是捋清邏輯,做好計劃,先掌握大框架,再逐步填充細節,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避免散點式學習。

舉一個實用的例子,比如,這段時間你非常想學習溝通技巧方面的知識,用系統化學習的方式,該如何做呢:

1. 找到這個領域的權威和經典書籍(並不一定是教科書);

2. 拿到書後,先不急著從第一個字看起,而是先理清這些經典中所包含的架構,即:這個領域的知識,都應該包括哪些內容;

3. 再花較多的時間,從頭認真看起;

4. 完成了經典的閱讀,再找來同等領域內的不同方向、不同時代的好書、暢銷書,查漏補缺。

這樣一套流程下來,對這個領域從根基到前沿,就瞭解的差不多了。

系統化學習,會節省我們大量時間。

當你掌握了這個領域的基礎框架,有了基本知識儲備後,再去看其他相關書籍時,就不需要從頭一個字一個字讀了。

因為,很多書是為對這個領域完全不瞭解的人寫的,所以都會用一定篇幅來普及該領域的背景知識,而你因為有了紮實的基礎,就可以直接跳過。

另外,即便是讀經典時,也並非要把書上的每個字都牢記在心。

曾經有個作家講到,作者在寫一本書時,是這樣的一個流程:

會先搭一個框架,明確自己要傳遞的核心理念和知識,然後用各種素材、案例進行填充,支持自己的觀點,並且讓讀者容易理解和接受。

所以,如果你已經理解了作者的觀點,你就已經掌握了全書的精華,就沒有必要對所有的素材一字不漏地看下來。

一年讀100本書,卻什麼也記不住?如何有效學習

三、輸出

如果做好了以上兩點,我們就能把看過的知識變為自己的,讓知識流量變為存量嗎?

不能。

美國學者愛德加•戴爾,在1946年提出了一個“學習金字塔”模型。

一年讀100本書,卻什麼也記不住?如何有效學習

圖片來源:網絡

他指出,無論是聽課也好,讀書也好,即便我們做的再好,學習的內容平均留存率(即學到的知識在頭腦中保留2周以上的比率)也只有30%。

因為,這些方式,都屬於被動學習。

要想做到真正地掌握知識,必須進入“主動學習”階段,核心就是:輸出。

而近幾年被廣為推崇的費曼學習法,其實也講了類似的原理:

1. 選擇要學習的主題,閱讀資料,做筆記;

2. 假裝自己要作為老師,給學生講解這個主題,確保你可以用盡量簡單的詞彙來描述;

3. 卡殼時,回到書本找答案;

4. 重新講解,用更簡潔以及類比的方式,解釋複雜問題。

而以我自己個人的經驗,寫作的這半年多,無論從知識體系,還是從對某些知識的掌握深度上,都遠遠高出我之前幾年的積累。

因為有輸出的“硬性指標”,所以不得不逼自己大量輸入,並且把輸入的內容吃透、消化,反覆使用,最終成為自己的知識體系一部分。

主動學習的關鍵,是參與。

就像施瓦辛格說的:看我鍛鍊,你是長不出來肌肉的。

同樣,看了再多書,聽了再多課,沒有自己的參與,也無法長出自己的知識。

一年讀100本書,卻什麼也記不住?如何有效學習

4

延伸:將知識點打通,形成你的“知識柵欄”

有一次,《圓桌派》討論讀書的問題,嘉賓裡有蔣方舟、樑文道和讀庫的主編六哥張立憲。

蔣方舟作為唯一一個女性,又很年輕,但她的知識面,絲毫不輸在場的幾位大叔。

六哥就說:方舟是看了很多書,已經能將各個知識點融會貫通了。

的確,生活中,我們也經常碰到一些牛人,他們對很多領域都十分精通,他們,就做到了學習的延伸。

查理芒格曾有一個註明的柵欄理論,大致是講:

當我們深入學習並掌握了某一領域的知識時,就在頭腦中形成了關於這個知識的一個“一”的思維體系;

在這個“一”上的某一點,我們可能非常感興趣,又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學習,“一”就變成了“T”;

當我們學了很多知識後,頭腦中就有了很多“T”,那些有交集的“T”,就形成了“H”;

而當我們的“H”越積累越多,我們就形成了自己的知識柵欄,做到融會貫通,一通百通。

如果說前面三個方法,我們只是在探討如何將已有的、別人的知識更好地吸收掌握,形成自己的“知識柵欄”的過程,才是創造和形成只屬於你的知識體系的過程,也是你能將知識加以利用的,最有效的方式。

一年讀100本書,卻什麼也記不住?如何有效學習

只追求數量,泛泛而讀,知識就像大浪淘沙,只是我們頭腦中的過客;

系統化學習,能讓我們在一段時間內,熟知某個領域的知識,卻無法保證永遠記住它們;

做到自如輸出,我們就做到了掌握這個知識點;

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特有的知識柵欄,才是獲得知識的,高級樂趣。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