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畢莊村

村情簡介:大畢莊村,明永樂二年(1404年)建村,曾用名大張莊、大畢家莊,“文革”時曾更名永紅村。有3008戶,7055人,耕地面積4535畝。街道辦事處駐地,距區人民政府駐地張貴莊西北23公里,東至南何莊村界,西至徐莊子村界,南至第二煤氣廠,北至新開河。2013年,隨著東麗區政府對大畢莊村的規劃,原來的村子被拆掉,村民們統一搬遷到金鐘新市鎮居住。

村名的由來

明代以前大畢莊村已有人居住,原稱“裡沽”。明永樂二年(1404年),來自山西懷慶府喜鵲窩的張姓人家遷入此地,隨後畢姓等人家也到此定居,漸漸形成村落。由於張家是村中首富,亦是遷來最早的人家,因此村名叫作大張莊。

後來,明成祖朱棣海選天下佳麗,村中畢家有位絕色美女,經過層層選拔,進入宮中成為貴妃,深得朱棣寵愛。一人得道尚且雞犬升天,畢家出了一位皇貴妃,畢氏家族隨之興旺起來,成為村中大戶。村名也因此改以畢家姓氏命名,稱作大畢莊。

但曾經盛極一時的畢家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由於戰爭的長期摧殘,人丁凋零,財富銳減,衰落下來。後迫於生計,大部分人逃亡到河北省秦皇島一帶,只留下零零星星的幾個人留守村中。目前村中主要姓氏為張、王、李、趙。

講述人:張啟剛,72歲,村委會副經理、理財組組長

整理人:劉婉蕎

泰山行宮

提到大畢莊,就不得不說泰山行宮,它作為天津歷史古蹟,是大畢莊的標誌性建築,記載著大畢莊的歷史文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還曾充任過派出所駐地,1993年被定為區級保護單位。泰山行宮建於明末清初之際,確切時間已不可考,據道光十九年(1839年)《重修碑記》載,此廟已歷經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道光十九年(1839年)三次修葺。

泰山行宮坐落於村西,佔地面積750平方米。行宮是一座仿宮殿式的古建築,由山門、前殿和後殿三部分組成,規模宏大、氣勢雄渾,一眼望去甚是壯觀。

走過門前的一條路,拾級而上,入目所及是兩頭威嚴的石獅子,好似兩個莊嚴肅穆的守護神,守護著泰山行宮的安寧祥和。石獅子身後是一道硃紅色的山門,山門上有四條帶子,遵從“官三、廟四、民五”的傳統。山門四角共探出四個龍頭,每逢重大節日便掛起紅色的宮燈。東鬥版畫畫著寓意吉祥、喜慶和象徵好運的喜鵲登梅,西鬥版畫描繪了楊五郎五臺山出家的情景,色彩豔麗,人物活靈活現。

步入山門抬眼望去,是一塊黑色牌匾,牌匾上書著“泰山行宮”四個金光燦燦的大字,蒼勁有力,牌匾下襬放著一尊佛像。門洞內東西兩側是四大天王像,各有特色,引人注目。東側為持國天王和增長天王。持國天王身穿白色戰衣,右手輕撫青色琵琶。增長天王身著青色甲冑,手持金色寶劍置於胸前,眼神堅毅,姿態英武。西側為廣目天王和多聞天王。廣目天王穿著紅色甲冑,手臂上纏一條同色長蛇。多聞天王,一身綠色甲冑,右手持寶傘,左握一銀鼠。這四大天王皆神情嚴肅,目光炯炯,使人望之生畏。

轉過門洞,一隻青色的香爐位於大殿正前方,終日青煙不斷,香火鼎盛。繞過香爐,正式進入主殿。主殿結構為四樑八柱,簡潔大方。四根硃紅色的柱子,細膩而光滑,穩穩地支撐著厚重的屋頂,大殿正中供奉著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五個化身,分別是養生、送生、催生、往生、接生五位娘娘,皆面帶笑容,目光溫和地俯視眾人。東側供奉著南海觀音,西側供奉著彌勒、地藏、韋陀、柳二爺。

柳二爺是大畢莊泰山行宮獨有之神。傳聞柳二爺原是大畢莊的一條青蛇,自有意識起,便吸取天地日月之精華,勤加修煉,終於修成正果,位列仙班。為了感謝大畢莊村民的幫助,便留在此地,保佑當地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

穿過前殿到達後殿,後殿正中央供奉著三座神像。供奉之神有兩種說法,有人說是三皇,即天皇(伏羲青帝)、地皇(神農炎帝)和人皇(軒轅黃帝);也有人說供奉的是藥師佛、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這三世佛。後殿屋脊上雕刻著二龍戲珠的圖案,栩栩如生。龍的兩側為十二屬相的獸形磚刻,東側依次為鼠、牛、虎、兔、龍、蛇,西側依次為馬、羊、猴、雞、狗、豬。東西兩側無形中形成對峙之勢,因此當地人戲稱之為“東拉西扯”。

講述人:張啟剛,72歲,村委會副經理、理財組組長

整理人:劉婉蕎

泰山行宮的由來

相傳,明朝時期道教盛行,皇帝亦大力扶持道教,四處修建行宮,作為暫時的落腳之處。畢家那位被皇上選召入宮的美麗姑娘,在皇宮中備受皇帝寵愛,盛極一時。

一日,皇帝陪她用餐時,問她可有什麼心願未了。她低頭回答道:“臣妾能得到皇上眷顧,實在是三生有幸,哪裡還會有什麼未了的心願呢?不過,若非要說有什麼遺憾,那大概是臣妾已進宮多時,許久未曾見過家人,有點想家罷了。”皇帝聽罷,便說:“既是這般,那朕就在愛妃的家鄉建一座泰山行宮,方便你往來於皇宮和家鄉之間,以解你的思鄉之情,如何?”娘娘聽到皇帝的話,不由得喜笑顏開,連聲謝恩。皇帝見貴妃娘娘笑容明媚,甚是歡喜,便命工部在十個月之內在大畢莊建成一座行宮,作為送給貴妃的生日禮物。

工部得到命令後,立即召集經驗豐富的工匠連夜趕畫設計圖。不眠不休地工作了三天以後,工匠終於畫出一份新穎別緻的圖樣。工部侍郎看後甚是滿意,命地方官立即召集人手,即日動工。當地百姓聽聞要修建行宮,酬勞豐厚,紛紛奔走相告,爭相加入修築大軍。百姓們築牆的築牆,上瓦的上瓦,各司其職,整個工程有條不紊地進行。終於,在貴妃生日的前五天,及時完成整個工程。

貴妃生日當天,皇帝攜貴妃駕臨泰山行宮。參拜完後,貴妃見行宮氣勢恢宏,金碧輝煌,不由得對皇帝道:“臣妾謝陛下一片美意,這座行宮真是別出心裁、巧奪天工呢!”皇帝聽罷貴妃的話,龍顏大悅,下令封賞參與工程的主要官員。

此後,泰山行宮作為當地的標誌性寺廟,求福、求富、求貴、求子的人絡繹不絕,連廟外的那條小路都被越踏越寬了。

講述人:張啟剛,72歲,村委會副經理、理財組組長

整理人:劉婉蕎

旗杆上的琉璃頂

行至泰山行宮前,可看到兩根高約20米的旗杆(最早為木質,後維修換成鐵製),旗杆用雙石夾持插入基座,杆端有黃色琉璃頂。乍看之下似乎沒有什麼特別之處,細看便可以發現一根旗杆的頂端是黃色琉璃頂,另一根旗杆的頂端是木製圓球。其實,這兩根旗杆頂部原本都是琉璃所制。

1900年,義和團“扶清滅洋”,西太后聽聞義和團刀槍不入,覺得民心可用,便向屢犯中華的八大列強宣戰。英、美、法、俄、德、日、意、奧八國組成聯合侵略軍先攻天津逼近北京,兩聖(西太后、光緒帝)倉皇出逃,史稱“庚子國變”。常言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大畢莊也在這場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中遭受了浩劫。1900年的一天,一群俄國兵的闖入打破了村莊的安寧。俄國兵,隸屬於沙皇俄國,被村民俗稱為“老毛子”。這夥兒老毛子多來自西伯利亞苦寒之地,覺得中國地大物博,有不少好東西,於是見什麼拿什麼。

在村民家中搜刮一番後,這些俄國兵徑直走進泰山行宮。他們不僅不給泰山聖母行禮,還大肆搜刮值錢物件。這種褻瀆神靈的行為激怒了村民,他們對俄國人怒目而視。但俄國兵絲毫不理會,甚至將供桌上的貢品拿來食用。村民被徹底激怒,把俄國兵追打到廟外。衝突之中,一個俄國兵一槍將旗杆上的琉璃頂打落,村民先是十分震驚,反應過來後,更加怒不可遏地追打俄國兵,雙方又陷入混戰。手無寸鐵的村民只憑一股熱血,哪裡敵得過武裝到牙齒的俄國兵,最終五個村民被打死,而那些俄國兵帶著搜刮到的東西揚長而去。

這兩根旗杆自泰山行宮建成之日起就立於廟前,一隻琉璃頂被毀,村民無法找到合適的琉璃頂與之匹配,只好請來木匠,用木製圓球代替。

講述人:張啟剛,72歲,村委會副經理、理財組組長

整理人:劉婉蕎

周總理簽署的獎狀

大畢莊村委會辦公室裡掛著一張十分珍貴的獎狀,微微泛黃的獎狀可看出時間的印記。這個獎狀系國務院於1958年在全國農業先進單位表彰大會上授予的,為了表彰大畢莊村在蔬菜生產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獎狀上面書寫著“獎給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河北省天津市河北區興澱人民公社大畢莊大隊”,落款處有周恩來總理的親筆簽名。

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大畢莊就以蔬菜口感香甜、色澤鮮美聞名於津門,一經上市便被搶購一空。但可惜的是村中大部分良田控制在地主手中,佃戶們在地主的壓迫下,雖辛苦勞作卻食不果腹。掙扎於溫飽的村民們根本無心考慮提高技術和改進農具等事宜,再加上連綿不斷的戰火影響,大畢莊的蔬菜雖小有名氣,但整體發展緩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農民翻身當家做主,家家戶戶為新生活而奮鬥。然而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不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求,村民們發現收成並沒有達到預期,頗為失落,正值此時,中央開始推動農村開展互助組協作生產。

互助組顧名思義就是村民不分你我,互相幫助共同種地。大家說幹就幹,推選了有點文化的村民老張為組長,由他統一規劃和組織蔬菜生產。老張接下重任後,即刻組織人手統計了十戶人家的土地、耕畜、農具和勞動力。全面瞭解各家的情況後,他首先將在書上學到的農業知識教給村民,使他們學會如何科學、合理地種地。隨後,又依據土地位置和土質的不同,將土地分割成片,詳細研究哪裡適合種糧食、哪裡適合種蔬菜以及種什麼品種的蔬菜,合理地規劃種植蔬菜的種類、時間、地方和所需要的人力。

老張將村民們召集到家中,給大家詳細講解了自己的研究結果和種菜計劃。村民們帶著期盼,嚴格按照張大哥的計劃種地,一切都有條不紊地進行著。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互助組的菜長勢一片大好。到了收穫期,為了減少零售過程中的損耗,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老張搶先找到合作社(即後來的供銷社),與其達成協議。村民們興奮地拉著小車,拿著鐮刀,奔向田間,砍下蔬菜,賣給早早等在田邊的批發商。

算賬時發現,一年的產量竟比過去三年的產量都要高,蔬菜的種類較之以往也更為豐富。看到互助組的效益如此之好,其他人紛紛要求入社,互助組積極吸收未入社的村民,到了1956年,除一戶沒有入社外,其他人都是合作社的成員,這時的生產管理已經較為完善。同時,為了適應實際情況,互助組制訂了“春提前,夏排開,秋錯開,冬儲藏”的生產方針,解決了淡季蔬菜需求量不足、旺季蔬菜供應量不足的問題,除豐富了市場之外,還保證了特需供應。1956年底,全村年收入120萬,人均收入900元,公益金提成達15%,社員分值0.334。這些成績使大畢莊成為全國合作社的佼佼者,農業部副部長特地帶著30多個省市的農科院教授和院長前來參觀、開座談會。

就這樣,大畢莊因蔬菜業成績突出,受邀參加全國農業先進單位表彰大會,由村主任代表全村人去北京領獎。這張珍貴的獎狀一直激勵著大畢莊人不斷奮進,把村子建設得更加美好。

講述人:張啟剛,72歲,村委會副經理、理財組組長

整理人:劉婉蕎

紅極一時的農民業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大畢莊80%的村民都目不識丁。讀書是有錢人家的少爺才能享有的權利,貧苦農民連摸一摸書本的機會都沒有。1951年,天津市政府將大畢莊定為重點掃盲村,決定自下半年開始籌建農民業校,由村生產和教育委員兼民校校長王倛負責。村民們聽聞此消息後十分開心,去找王校長報名的人絡繹不絕。

建學校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老師少、教室缺、學員人數眾多、空閒時間不同、知識水平差異大等問題幾乎讓王校長愁白了頭。天津市政府瞭解情況後,從匯文中學、新學院中學、廣東中學、平實中學等市名牌中學選調了一批老師前來支援大畢莊的掃盲活動。

隨後,王校長把村民們召集起來,向大家說明建校存在的困難。村民們熱情高漲,積極支持業校,願意捐房捐地充作教室。經過協商,最終在有限的空間裡騰出兩處房屋,再加上泰山行宮,形成西校、南校和大廟三個校區。村民們可就近上學。這樣既解決了教室不足的問題,又縮短了村民去學校的距離。

面對學員人數眾多、空閒時間不同的情況,學校決定設17個班,分夜班和日班兩種。為適應知識水平不一的學員,業校為零基礎的學員開設掃盲課程,從最簡單的拼音教起,並引進祁建華速成識字法以加快掃盲速度;為有一定基礎的學員開設了從小學一年級到初中的課程,可視個人情況選擇班級。

克服了重重困難後,農民業校終於在萬眾期待中建成。舊社會沒有機會讀書,受盡了沒文化的罪,農民業校的建立為村民們提供了一個昇華自己的契機,村民們都十分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每日,未到上課時間,村民們就早早地等在教室,或相互討論不懂的問題,或安靜地坐在一旁溫習昨日所學內容。上課時,村民們聚精會神地盯著黑板,豎起耳朵不願錯過老師的任何一句話。沒錢買紙筆,便折一段樹枝,尋一處空地,反覆練習老師上課所教之字。學完老師教授的字後,又找來廢報紙,一字一句學習報紙上的文章。

“那幾年學到的知識比我前半輩子學到的東西還多呢,真是多虧了農民業校呀。”王校長的妻子張俊蘭經常對王校長感嘆。她原本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目不識丁。參加農民業校後,認識了許多基礎的字,現在年老了沒事經常看看報紙,消磨時光。貧農孫在義參加掃盲班後,勤奮刻苦,除了文化進步神速之外,政治覺悟也不斷提升,幾年以後當選了村中的治保主任。

1958年農民業校由盛轉衰,一方面是掃盲工作基本完成,另一方面則是大畢莊新成立了人民公社,村民過上了掙工分、吃大鍋飯的日子,全身心地投入到大生產之中,往日門庭若市的農民業校漸漸冷卻下來,直至消失。

講述人:張啟剛,72歲,村委會副經理、理財組組長

整理人:劉婉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