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推薦 ▏《海邊的曼徹斯特》:你要是原諒自己,生活也沒有這麼難'

"

今年年初的聖丹斯電影節,當人們的目光都聚集於發行權售價創紀錄的《一個國家的誕生》時,一部名叫《海邊的曼徹斯特》的電影似乎被人忽視。而將近一年過去,《一個國家的誕生》因為導演的陳年爛事和不盡如人意的影片質量在明年初的頒獎季競賽中節節落後,而《海邊的曼徹斯特》卻在多倫多、倫敦等電影節持續發酵口碑,成為了明年奧斯卡最佳電影的最有力爭奪者之一。

初聽這個片名,不免讓人想到英國的工業城市曼徹斯特,以及鼎鼎大名的足球隊曼徹斯特聯。然而事實上這是一部純正的美國片,片名中的“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就是一個完整的小鎮名稱,坐落於美國馬薩諸塞州,人口總數只有5136,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海邊小鎮。

本片導演Kenneth Lonergan編劇出身,曾憑藉《紐約黑幫》和《請在靠近我》兩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海邊的曼徹斯特》也是他自2000年的《請再靠近我》和2011年的《瑪格麗特》之後的第三部劇情長片。頗為低產的他選擇了2014年便上了好萊塢劇本黑名單的《海邊的曼徹斯特》,製片人馬特·達蒙一度想要自導自演,最終因為檔期問題將它交給了Lonergan。

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正確的選擇,擁有良好編劇素養的Kenneth Lonergan沒有辜負一個好劇本,踏踏實實的講了一個好故事。

正如馬薩諸塞州極寒的冬天一樣,《海邊的曼徹斯特》同樣是一部冷靜、冷冽、甚至冷徹骨髓的影片。鏡頭跟隨一個名叫Lee(卡西·阿弗萊克)的男人,敘述了哥哥因病去世,Lee不得不照顧失去父親的侄子Patrick的故事。

影片以一串平實的生活鏡頭剪接開場,我們看到這個名叫Lee的普通中年男人,做著最普通的藍領工人工作:修馬桶、修水管、剷雪。他似乎沒有家庭,收工之後就前往酒吧喝悶酒,沉默寡言卻一點就著,怒火彷彿扣動扳機,瞬間出膛而出,直衝面門。一個孤獨、寡言、易怒,同時又有些失敗的靈魂通過一連串的簡單鏡頭,便呈現在每個觀眾面前。

一通電話打破了他無聊甚至有些頹廢的生活軌跡,醫院的人通知他,他的親生哥哥Joe因心臟病去世,Lee放下手頭的工作,驅車前往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

出人意料的是,並沒有生離死別的悲傷,也沒有失去親人的落淚。沉默是Lee唯一的表態,即使走進停屍間,看到已經冰涼的哥哥的遺體。隨後Joe16歲的兒子Patrick出現,同樣的冷靜、寡言,在停屍間停留的時間,甚至比Lee還要短。“好的,推回去吧”,同樣的鏡頭角度,更短的時長,如同一段可有可無的空鏡頭,這便是父子之間的最後一次見面。

這也是《海邊的曼徹斯特》的最大特點,導演Kenneth Lonergan將劇本中最悲痛的情節小心翼翼的隱藏起來,就如同片中角色對待這些事情的態度,埋入心底,只在獨處的時候才重新拾起,默默舔舐傷口。

隨後故事的走向依舊平緩,根據Joe的遺囑,Lee莫名其妙的成為了Patrick的法定監護人,要照顧他到18歲成人。這本是一個看似合理的要求,舉目無親的Patrick似乎只有叔叔可以依靠。但Lee猶豫了,他坐在政府的辦公室渾身顫抖,之後的一段閃回戲交代了他如此的原因,也交代了他如今失敗的生活的根本原因。

他曾經也有妻子(米歇爾·威廉姆斯飾,戲份不多,但米歇爾卻用寥寥幾個鏡頭就證明,她是她這個年齡階段,最好的女演員之一)和三個可愛的孩子。一家人擠在一個不大的房子裡,雖然生活拮据,但也自給自足。但一場大火吞噬了兩個未入青春期的女兒和尚在襁褓中的幼子,也吞噬了原本幸福的生活。從商店買酒歸來的Lee看著變成一團熊熊火球的家,呆滯的不知所措,耳邊響著的,是自己妻子撕心裂肺的哭喊。

這是一個多麼悲傷地故事,隨後兩人離婚,妻子再嫁,而Lee離開海邊的曼徹斯特,來到了波士頓,重新開始了自己的生活,只不過這一次,他獨自一人。

而當觀眾知道這一切背後的故事時,影片已經行進60分鐘,導演用細碎的生活片段拼貼起一個沉默寡言、墨守成規、又極易爆發的人物形象。再用一個簡短的閃回交代這種性格的成因,這樣剋制的材料編排,需要極大地勇氣,和對自己編劇技巧極大的信心。好在,Kenneth Lonergan有這個能力。Kenneth Lonergan將故事中最悲痛的情節,和最戲謔的笑點緊緊的編排到在一起,觀眾還沒有從上一秒的沉重中走過來,便被下一個鏡頭猝不及防的逗得大笑。在觀眾的情緒控制上,Kenneth Lonergan已經趨於完美。這也說明,導演所想講的並不是一個失敗、悲痛的男人的故事。喪女離異、背井離鄉已是往事,如何找回希望才是當下。

於是Patrick出現了,這個曾經和Lee,Joe一起出海釣魚的胖小子如今長成了16歲的英俊少年,但他絕不是以前的乖寶寶。組樂隊,交女友,同時交好幾個女友,都是他的日常生活。一個青春題材的副線劇情讓影片平添活力,也讓Lee的生活漸漸的找回失去的色彩。

然而如果影片以這樣一個結尾結束,似乎和我們平時所見的那些“救贖”題材的電影並無二樣。影片最後,Patrick沒有離開曼徹斯特,在Lee的安排下到了爸爸的朋友家寄住;Lee經歷了與妻子的重逢,也沒能走出過去的創傷,他返回波士頓,重新回到了自己以前日復一日的生活。但是,他們之間的這一段的經歷卻讓影片更加貼近現實,一段經歷改變一個人的橋段只會在電影及小說中發生,在現實生活中,更有可能的只是輕微的改變一下航向,但卻依然朝著以前的目的地前行。

《海邊的曼徹斯特》是一部關於生活與痛苦的電影,這兩者並不矛盾,也並不衝突,在大多數時候,他們是共存的。片中角色或多或少都曾經掙扎於痛苦的泥潭之中,他們有的深陷,有的逃離,但一樣的是,都帶著一身泥濘,繼續前行。

影片冷感的色調貫穿始終,從慘白的雪景,到霧濛濛的口中呼氣,都將海邊曼徹斯特的冷冽展露無遺,與影片故事的氣質不謀而合。而在某些閃回片段中,又有著灑滿陽光的的金燦波瀾,預示著曾經美好的生活。

卡西·阿弗萊克奉獻了可能是從影以來最好的演出之一(和《神槍手之死》中的表演相媲美),這個長相中就帶著一絲懦弱與失敗的男人和自己的哥哥本·阿弗萊克截然不同。而在本·阿弗萊克穿上蝙蝠衣,卻因為面癱一般的演技飽受詬病的時候,卡西阿弗萊克卻持續在小成本文藝片中磨練自己,逐漸積蓄能量,《海邊的曼徹斯特》可能就是他爆發的時刻。在片中,他沒有太多肢體動作,僅靠一張臉就將Lee的悲痛與憤怒演繹的淋漓盡致。《海邊的曼徹斯特》成就了他,同時,沒有他,這部電影就根本立不起來。

137分鐘的時長對於一個體量並不大的劇本來說略長,但導演強大的編劇技巧和精準的節奏掌控讓著兩個多小時絲毫不顯冗長,甚至有些意猶未盡,散場之後回味十足。

痛苦必將永存,但生活還要繼續,就如那個冰封嚴寒的海邊曼徹斯特,也會有短暫的春天。【文:豆瓣@Madison】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