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灌馬路:四川第一條公路

蒐集撰文 王國平

老灌縣故事丨四川第一條公路:成都-灌縣馬路

中國近代交通是隨著晚清中國“洋務運動”的興起而開始的,人們開始尋找出了馬車、轎子和雞公車等交通工具之外的其他快捷交通方式。1909年,中國人修建了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1913年,湖南修建了中國第一條公路——長譚公路。而都江堰市作為川西北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交通要塞,成都和藏區的重要通道,世界遺產九寨•黃龍——青城山•都江堰——樂山大佛•峨眉山的黃金旅遊線中樞,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近100年來的交通變化,折射出時代的巨大變遷。

公路通車前的灌縣交通

老灌縣故事丨四川第一條公路:成都-灌縣馬路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僅供欣賞 如有涉權請聯繫刪除

1926年之前,都江堰市的交通工具幾乎是靠騾馬、雞公車、轎子、自行車和人力車。

當時通往藏區的主要道路是鬆茂古道。鬆茂古道,又稱“灌鬆茶馬古道”,南起西街,沿岷江河谷,北至松潘縣城,全長320公里。是北連甘、青邊區,南接川西平原的商旅通衢和軍事要道,亦為溝通成都平原和川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重要走廊和連接藏、羌、回、漢各族人民的紐帶。現都江堰景區內的鬆茂古道,也是灌鬆茶馬古道僅存和保存完好的起始段。

有學者認為,李冰創建都江堰時,曾得到少數民族湔氐的大力相助,為了表示謝意,李冰建堰成功之後,組織人力打通龍溪、娘子嶺通往冉駹的山道,後經多方努力建成鬆茂古道。數千年來,這條迢遙的古道一直是川藏經濟的生命線,藏區人民就從是通過這條古道用他們的毛皮、馬匹等貨物換回生活所需的鹽巴、糧食和茶葉……許多悲歡離合的故事也在這段窄窄的古道上演。

無數的歷史遺蹟證明,最遲在三國時期,鬆茂古道就已經相當繁榮了。從茂縣較場疊溪地震遺址的唐代摩崖造像推測,在公元七世紀時鬆茂古道就已經是一條往來商賈不絕於途的交通大動脈了,明代時的茶馬互市讓鬆茂古道的繁盛達到了巔峰,所以“鬆茂古道”又稱為“灌鬆茶馬古道”。

這一段路曾經是異常繁華的商業要道,各路商賈用騾馬、犛牛從藏區運出毛皮、山貨、藥材,然後在都江堰市西街換回藏區人民生活的必需品:糧食、鹽巴、茶葉、布匹和玉器。又因其是南方通往藏區的唯一商業通道,所以又被稱為“南方絲綢之路”。西街就是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每到交易那天,西街就人山人海,熱鬧非常,高聲叫賣的、低聲還價的,大聲爭執的響成一片,經過商量、比較、計算,一筆筆生意在一條不大的街上談成了。山貨、毛皮、藥材從騾馬背上卸了下來,換作了一包包清香的茶葉、好看的布匹和急需的鹽巴。貨物被重新放到馬背上,人群慢慢散去,人聲漸漸遙遠……氣味沖鼻的藥材隨著蹄聲遠去,連騾馬的糞便也被晒乾,被當作燃料化為灰燼。吵鬧而又繁華的西街在短暫的熱鬧之後又恢復了昔日的寧靜和冷清,只有偶爾傳來的一兩聲輕脆的敲打玉器聲,為這條寂靜的街道帶來一兩線生機。

然後,人們從這裡經汶川、茂縣,然後才能到達松潘。近七百里漫漫長路,人們要經過三堖(壽星堖、西瓜堖、東界堖)、九坪(豆芽坪、銀杏坪、興文坪、大邑坪、楊木坪、富陽坪、周倉坪、麂子坪、鎮坪)、十八關(玉壘關、茶關、沙坪關、徹底關、桃關、飛沙關、新保關、雁門關、七星關、渭門關、石大關、平定關、鎮江關、北定關、歸化關、崖塘關、安順關、西寧關)、一鑼(羅圈灣)、一鼓(石鼓)才能到達松潘,“三堖九坪十八關,一鑼一鼓到松潘”是當時交通的寫照。

而當時,灌縣人前往省城成都,要麼步行,要麼坐轎、要麼騎馬、要麼乘坐馬車,沒錢的人只能坐極其便宜的雞公車。有據可考的是,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英國攝影家伊莎貝拉•伯德女士來灌縣考察時就坐的是轎子。

一條修了12年的公路

老灌縣故事丨四川第一條公路:成都-灌縣馬路

四川的交通變革始於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在這之前的1909年,中國人修建了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1913年,湖南修建了中國第一條公路——長譚公路。

這一年,四川省都督兼民政長鬍景伊發起修建成灌馬路,即成都至灌縣(今都江堰市)的公路,設置了成灌馬路總局。委巡警總監戴鴻疇為總辦,聘主任技師劉錫鬆測量,從灌縣起,止於省城成都,擬修六十公里,委派巡警總監戴洪疇為築路總辦。修路經費由政府出錢,收購土地。聘技師進行路線測量,但受到當地土匪、地主的橫加阻撓。民間衝突不斷髮生,再由於經費困難,為時二年,從灌口鎮觀風樓至趙家院子只修了2里長的馬路,作為示範路,整個工程被迫完全中斷。

1922年,成灌馬路動工9年後,四川省道局成立,劉湘兼督辦,孫榮為局長,第一、二、三軍軍長但懋辛、楊森、劉成勳為會辦。接著公佈《四川省道條例》,這是四川省近代首部與交通有關的法律,條例劃定省道6幹線,以成都為中心,通往巴縣、萬縣、嘉定(今樂山)、康定、灌縣、廣元,是為四川省道之始。

隨後,延請第3軍軍長劉成勳籌辦成灌馬路。劉委林鏡臺為馬路督辦。時為省議員的林烺青,倡議修建成灌馬路(現稱公路),經四川軍政督理楊森批准,委任林為成灌馬路之總辦,設成灌馬路局於灌縣(今都江堰市),並在成都設辦事處。林倡導官商合辦,幾經招募商股,多方集資,於當年冬天,局部動工。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楊森督理四川軍務,擔任四川省道路分會會長,決定招募商股,因江津縣張鹿秋捐資入股最多,被委任為路局會辦,路局遂由灌縣遷至成都張鹿秋公館辦公。

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冬,成灌馬路全線完工,全長53.6公里,路基、路面寬5—7米,泥結碎石路面。從此,四川有了歷史上第一條可以通汽車的公路——成灌馬路。

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1月1日,正值一元復始的元旦佳節,成灌馬路通車典禮在成都隆重舉行,在一片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的熱烈場面中,成灌公路正式通車!一輛16座美製福特汽車由成都駛往灌縣。先後經過了成都西門(鄉農市)、郫縣、灌縣等三處長途汽車站,從此結束了四川沒有公路的歷史,拉開了四川機械化長途交通序幕。

成灌馬路建成後,四川開始修建其他公路。1925年,成都經新繁至彭縣馬路動工。成都至康定馬路動工;1926年,成都至嘉定(今樂山)馬路動工;1927年,成都至簡陽馬路動工。嶽池至順慶(今南充)馬路動工……四川交通從此翻開嶄新篇章。

成灌馬路總辦林烺青

此處有必要介紹一下成灌馬路之總辦林烺青。

林烺青(1871—1944),名景星,灌縣(今都江堰市)白沙鄉(今紫坪鋪鎮)石廠灣人,清末秀才。辛亥革命前加入同盟會,1919—1927年任第二屆四川省議會議員。

1917年,林烺青任“敬業樂群學社”社長,學社創辦了“宏模學校”,林任校長。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在省議會任職的他立刻從成都寫信,要求“學社”聲援北京學生的正義行為。學社成員和“宏模學校”師生還走上接頭遊行,並向商會提出不買賣東洋貨的要求。

1923年冬天,四川省督署委派林烺青為成灌馬路總辦,督修成灌馬路,其時經費困難,阻力很大,為籌集經費和減少阻力,林烺青請準招商入股,改官辦為官商合辦,克服經費和修建中的困難,林烺青還籌辦長途汽車公司,兼任經理,成灌馬路建成通車,林烺青貢獻甚巨。

1927年,林烺青受國民黨四川省黨部委派來灌,建立了中國國民黨灌縣黨部籌委會,並被推舉為出席國民黨四川省代表大會代表。1928年,他當選為國民黨四川省黨部執行委員會候補委員。1930年,灌縣政府決定籌建“都江公園”(今離堆古園),由林烺青任籌備主任,他親自主持規劃,制定實施方案,今天都江堰景區離堆古園的佈局大體是林烺青當初的設想。

“中美合作”的客運汽車

老灌縣故事丨四川第一條公路:成都-灌縣馬路

1925年10月31日,第一輛汽車出現在成都。是四川軍務督理楊森讓張仲華以成灌馬路總局的名義從上海買回來的奧斯汀轎車。張仲華從四川高等工業學校畢業,是車務部長。當時一共買了美國1.25噸福特卡車底盤8輛、英國4座軟蓬奧斯汀轎車1輛。車子先從上海用輪船運到重慶,再用木船運攏成都。成都的人力車商怕生意被搶,不準汽車進城。成灌馬路總局就在望江樓擺酒席搞招待,造聲勢。張仲華就親自駕駛披紅戴彩的奧斯汀小轎車,沿錦江河畔試車,慢慢開進城,據當時的老人回憶:“小轎車開到哪裡都放火炮,放煙花,熱鬧慘了。”

張仲華購買的美國1.25噸福特卡車底盤8輛一到成都,便讓木工和技工做了8輛福特車的軟蓬車廂,後來就成了四川第一批客運車輛,堪稱是美國機械師和中國木工合作的產品。

為了成灌馬路按期運行,成灌馬路總局迅速籌建了成灌長途汽車公司,於成都西門(鄉農市)、郫縣、灌縣籌設汽車站,是為四川省最早的一批長途汽車站。

成灌馬路通車後,8輛“中美合作”的美國1.25噸福特卡車作為四川第一批客運車輛,先在成灌馬路跑,四川的汽車生意就開張了。當時的福特車有4缸,高、低、倒3個擋,時速25公里,車廂裡面擺幾根長條凳,用稻草包好當座墊,可以坐16人,中間放行李,每天對開3班,客票大洋2元。

乘客既坐車又推車

儘管當時的福特車是燒木炭的“打屁車”,四鄉八里的鄉民們還牽襟襟掛綹綹的來看“洋房子走路”,通車最開始那一段時間,成灌馬路站滿了從四面八方趕來看希奇的人。

當年跑成灌馬路的福特車經常扯拐,開不動。跑十來里路就要停下來加一次木炭和水。由於成灌馬路是泥結碎石路面,坑坑窪窪,路況很差,車子只要碰到一個小坑就可能熄火。於是,司機就會跳下來喊:“請各位下車幫忙推一下。”坐車的人都很自覺,一窩蜂跳下車就把車子推出小坑,據當年的乘客回憶:“跑一趟成灌馬路,坐車的人要下來推車十多次。”到成都還要好一點,因為是下坡路。而回灌縣就慘了,全是上坡路,坡度稍高一點,駕駛員副手就提著一塊三角木跟到車子跑,車子向前移動一步,副手就用三角木擋住後輪,怕車子倒退,幾乎是走一路停一路。

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美軍曾開來幾輛小吉普車到灌縣,白天人多,過不了太平橋和鎖龍橋,只好夜間過橋後,開到公園門口和東門城門口停放,圍觀者甚多。

成灌馬路上的第一輛私營客車

老灌縣故事丨四川第一條公路:成都-灌縣馬路

據江明義在《老灌縣的龍門陣》一書中記述,隨著客運需求越來越大,1940年代,灌縣生意人“楊湯圓”從成都買了一臺老式燒木炭的蒸氣發動汽車,準備拉客到成都,做起了公交車的生意,可能他是灌縣第一個私營汽車老闆。當時,那款老式車的車廂頂上有一個篷篷,可以站30多人,“楊湯圓”在灌縣太平街觀鳳樓附近找了一個光壩子做車站,每天開成都一趟,早出晚歸。

“楊湯圓”的私人汽車第一次試營業時,車上坐了20多人,個個都好不愜意,喜笑顏開,做起了“玩洋格”的美夢,車子早上8點從灌縣出發,大約12點就到達成都西門。乘客感覺道:“車子開得比自行車稍快一點,就是一路要推車。”

成灌馬路上的車禍

成灌馬路雖是當時四川省最好的公路,但是依然會出車禍。

1942年,一代佛學宗師袁煥仙在灌縣靈巖寺閉關。一天他的岳母、夫人、女兒和外甥等來看他,乘一輛小型商車從成灌馬路而來,車上乘客多達五十餘人。當車過一板橋時,橋折斷,車後兩輪陷入其中,橋下水流湍急,如奔萬馬。乘客大呼小叫,驚恐不已,都以為必死無疑,而車突然自躍上道,脫離險境,於是板橋折斷而車上眾人安然無恙,可謂驚險之極。

當時有人認為是袁煥仙以神力挽救眾乘客。袁煥仙聽說後大罵:“醜!簡直把我說成妖魔鬼怪了。”

當年的兩位乘客

今年94歲,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享譽海內外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當年經常乘車往返成灌之間。據他回憶,他當時二十多歲,任中央軍校教官、政治處主任。為了去灌縣靈巖寺,他有時三四天趕一次車,有時禮拜天趕一次車。他說:“當時有一條馬路,也有了汽車,只不過路太爛了,坑坑窪窪的,跑得慢。”

南先生說,當時在四川大後方特別是成灌馬路上流行一首詩,是根據古詩改編的。原詩是“一去二三裡,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經過幽默的四川人一改,就成了“一去二三裡,拋錨四五回。前行六七步,八九十人推。”

而另一位94歲高齡的著名國學家、書法家和道教學者李啟明當時在灌縣一家地下錢莊當學徒,經常去成都“公幹”,因此堪稱成灌馬路客運汽車的常客。1947年除夕,他坐車從成都返回灌縣準備過年。車到郫縣就出了大故障,司機喊乘客下來推車,推了十多分鐘,個個累得大汗淋漓,衣服都溼透了,車子還是發動不起來,李啟明他們只好坐在公路邊等師傅來修車。

天都已經快黑了,大家都等得很著急,因為是大年三十,很多乘客都在成都備了年貨,忙到回家團年。到了晚上十一點種,修車師傅滿臉油汙地從車肚子底下鑽出來,一邊喘著粗氣一邊說:“車子修不好,向大家道歉,請大家今晚委屈一下,找個小店住一晚上,很對不起。” 等著回家過年的乘客們氣得吐血,但是毫無辦法,只好在附近找一家小店過夜。誰知第二天一早,車沒修好,車頭倒燃燒了起來,乘客們又充當“消防員”,幫到司機把車頭的火撲滅了。車子坐不成了,大年初一,大家只好揹著行李,提著年貨,走路回灌縣。

李啟明說:“當年在成灌馬路上遇到這種事情很普遍,也沒有人去埋怨司機,因為大家心裡都很清楚,也習以為常,坐車就該推車,推不動就自己走,只怪自己是土老坎,不會玩洋盤。”

老灌縣故事丨四川第一條公路:成都-灌縣馬路

四川省第一條公路——成灌馬路通車後,四川省歷史上的第一條柏油馬路——成灌公路也在成都至都江堰市之間建成通車。2000年,中國第一條省會城市通往縣級城市的公路——成灌高速建成通車。2010年,四川第一條高速鐵路——成灌快快建成通車……都江堰市的交通史,書寫了四川交通史上的四個第一,成為四川百年交通的歷史縮影。

老灌縣故事丨四川第一條公路:成都-灌縣馬路

老灌縣故事丨四川第一條公路:成都-灌縣馬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