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

壯麗征程,川報見證。重溫歷史,奮鬥新時代。四川日報·四川在線推出《記者一線行·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全媒體報道,以四川日報60多年來的優秀新聞報道為線索源泉和觀察窗口,以老記者為新聞“嚮導”,通過重返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新聞現場,追蹤新聞事件的發展變遷和現實新貌,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謳歌四川人民艱苦奮鬥、創新拼搏的精神,梳理四川對全國發展做出的重大探索和重要貢獻。同時,在薪火相傳中,錘鍊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本組報道將持續至9月。本期我們同川報老記者何玉文再訪綿陽,探訪“第二個都江堰”。

【我們的70年·舊聞識】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

壯麗征程,川報見證。重溫歷史,奮鬥新時代。四川日報·四川在線推出《記者一線行·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全媒體報道,以四川日報60多年來的優秀新聞報道為線索源泉和觀察窗口,以老記者為新聞“嚮導”,通過重返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新聞現場,追蹤新聞事件的發展變遷和現實新貌,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謳歌四川人民艱苦奮鬥、創新拼搏的精神,梳理四川對全國發展做出的重大探索和重要貢獻。同時,在薪火相傳中,錘鍊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本組報道將持續至9月。本期我們同川報老記者何玉文再訪綿陽,探訪“第二個都江堰”。

【我們的70年·舊聞識】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引水工程(以下簡稱“武引工程”),被譽為“第二個都江堰”。

但比起都江堰,武引工程的“身世”更為坎坷。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

壯麗征程,川報見證。重溫歷史,奮鬥新時代。四川日報·四川在線推出《記者一線行·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全媒體報道,以四川日報60多年來的優秀新聞報道為線索源泉和觀察窗口,以老記者為新聞“嚮導”,通過重返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新聞現場,追蹤新聞事件的發展變遷和現實新貌,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謳歌四川人民艱苦奮鬥、創新拼搏的精神,梳理四川對全國發展做出的重大探索和重要貢獻。同時,在薪火相傳中,錘鍊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本組報道將持續至9月。本期我們同川報老記者何玉文再訪綿陽,探訪“第二個都江堰”。

【我們的70年·舊聞識】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引水工程(以下簡稱“武引工程”),被譽為“第二個都江堰”。

但比起都江堰,武引工程的“身世”更為坎坷。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工程”時光軸】

1950年代:省級水利部門和原綿陽專區就開始著手武引工程相關論證。

1958年:工程第一次開工,1960年停建。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

壯麗征程,川報見證。重溫歷史,奮鬥新時代。四川日報·四川在線推出《記者一線行·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全媒體報道,以四川日報60多年來的優秀新聞報道為線索源泉和觀察窗口,以老記者為新聞“嚮導”,通過重返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新聞現場,追蹤新聞事件的發展變遷和現實新貌,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謳歌四川人民艱苦奮鬥、創新拼搏的精神,梳理四川對全國發展做出的重大探索和重要貢獻。同時,在薪火相傳中,錘鍊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本組報道將持續至9月。本期我們同川報老記者何玉文再訪綿陽,探訪“第二個都江堰”。

【我們的70年·舊聞識】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引水工程(以下簡稱“武引工程”),被譽為“第二個都江堰”。

但比起都江堰,武引工程的“身世”更為坎坷。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工程”時光軸】

1950年代:省級水利部門和原綿陽專區就開始著手武引工程相關論證。

1958年:工程第一次開工,1960年停建。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1958年,鄧小平同志考察武引工程選址情況,稱讚工程是“第二個都江堰”。

1978年:工程第二次開工,1980年停工。

1988年:最初方案修改後,“縮水版”武引工程一期灌區工程開工。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

壯麗征程,川報見證。重溫歷史,奮鬥新時代。四川日報·四川在線推出《記者一線行·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全媒體報道,以四川日報60多年來的優秀新聞報道為線索源泉和觀察窗口,以老記者為新聞“嚮導”,通過重返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新聞現場,追蹤新聞事件的發展變遷和現實新貌,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謳歌四川人民艱苦奮鬥、創新拼搏的精神,梳理四川對全國發展做出的重大探索和重要貢獻。同時,在薪火相傳中,錘鍊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本組報道將持續至9月。本期我們同川報老記者何玉文再訪綿陽,探訪“第二個都江堰”。

【我們的70年·舊聞識】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引水工程(以下簡稱“武引工程”),被譽為“第二個都江堰”。

但比起都江堰,武引工程的“身世”更為坎坷。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工程”時光軸】

1950年代:省級水利部門和原綿陽專區就開始著手武引工程相關論證。

1958年:工程第一次開工,1960年停建。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1958年,鄧小平同志考察武引工程選址情況,稱讚工程是“第二個都江堰”。

1978年:工程第二次開工,1980年停工。

1988年:最初方案修改後,“縮水版”武引工程一期灌區工程開工。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一期建設掀起“十萬人馬戰武引”的熱潮,各縣群眾投工投勞開挖平臺。

1997年:一期工程乾渠通水。

2000年:一期工程全面建成,灌溉面積127萬畝,受益人口500多萬。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

壯麗征程,川報見證。重溫歷史,奮鬥新時代。四川日報·四川在線推出《記者一線行·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全媒體報道,以四川日報60多年來的優秀新聞報道為線索源泉和觀察窗口,以老記者為新聞“嚮導”,通過重返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新聞現場,追蹤新聞事件的發展變遷和現實新貌,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謳歌四川人民艱苦奮鬥、創新拼搏的精神,梳理四川對全國發展做出的重大探索和重要貢獻。同時,在薪火相傳中,錘鍊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本組報道將持續至9月。本期我們同川報老記者何玉文再訪綿陽,探訪“第二個都江堰”。

【我們的70年·舊聞識】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引水工程(以下簡稱“武引工程”),被譽為“第二個都江堰”。

但比起都江堰,武引工程的“身世”更為坎坷。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工程”時光軸】

1950年代:省級水利部門和原綿陽專區就開始著手武引工程相關論證。

1958年:工程第一次開工,1960年停建。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1958年,鄧小平同志考察武引工程選址情況,稱讚工程是“第二個都江堰”。

1978年:工程第二次開工,1980年停工。

1988年:最初方案修改後,“縮水版”武引工程一期灌區工程開工。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一期建設掀起“十萬人馬戰武引”的熱潮,各縣群眾投工投勞開挖平臺。

1997年:一期工程乾渠通水。

2000年:一期工程全面建成,灌溉面積127萬畝,受益人口500多萬。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一期總乾渠

2004年:灌區二期工程和武都水庫同時開工。

2011年:武都水庫大壩封頂,灌區供水能力大大提高,涪江沿線城市防洪標準不同程度提升。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

壯麗征程,川報見證。重溫歷史,奮鬥新時代。四川日報·四川在線推出《記者一線行·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全媒體報道,以四川日報60多年來的優秀新聞報道為線索源泉和觀察窗口,以老記者為新聞“嚮導”,通過重返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新聞現場,追蹤新聞事件的發展變遷和現實新貌,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謳歌四川人民艱苦奮鬥、創新拼搏的精神,梳理四川對全國發展做出的重大探索和重要貢獻。同時,在薪火相傳中,錘鍊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本組報道將持續至9月。本期我們同川報老記者何玉文再訪綿陽,探訪“第二個都江堰”。

【我們的70年·舊聞識】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引水工程(以下簡稱“武引工程”),被譽為“第二個都江堰”。

但比起都江堰,武引工程的“身世”更為坎坷。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工程”時光軸】

1950年代:省級水利部門和原綿陽專區就開始著手武引工程相關論證。

1958年:工程第一次開工,1960年停建。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1958年,鄧小平同志考察武引工程選址情況,稱讚工程是“第二個都江堰”。

1978年:工程第二次開工,1980年停工。

1988年:最初方案修改後,“縮水版”武引工程一期灌區工程開工。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一期建設掀起“十萬人馬戰武引”的熱潮,各縣群眾投工投勞開挖平臺。

1997年:一期工程乾渠通水。

2000年:一期工程全面建成,灌溉面積127萬畝,受益人口500多萬。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一期總乾渠

2004年:灌區二期工程和武都水庫同時開工。

2011年:武都水庫大壩封頂,灌區供水能力大大提高,涪江沿線城市防洪標準不同程度提升。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水庫下閘蓄水

2013年:二期灌區工程開工,設計灌面105.32萬畝,主體工程預計今年底完工。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

壯麗征程,川報見證。重溫歷史,奮鬥新時代。四川日報·四川在線推出《記者一線行·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全媒體報道,以四川日報60多年來的優秀新聞報道為線索源泉和觀察窗口,以老記者為新聞“嚮導”,通過重返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新聞現場,追蹤新聞事件的發展變遷和現實新貌,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謳歌四川人民艱苦奮鬥、創新拼搏的精神,梳理四川對全國發展做出的重大探索和重要貢獻。同時,在薪火相傳中,錘鍊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本組報道將持續至9月。本期我們同川報老記者何玉文再訪綿陽,探訪“第二個都江堰”。

【我們的70年·舊聞識】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引水工程(以下簡稱“武引工程”),被譽為“第二個都江堰”。

但比起都江堰,武引工程的“身世”更為坎坷。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工程”時光軸】

1950年代:省級水利部門和原綿陽專區就開始著手武引工程相關論證。

1958年:工程第一次開工,1960年停建。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1958年,鄧小平同志考察武引工程選址情況,稱讚工程是“第二個都江堰”。

1978年:工程第二次開工,1980年停工。

1988年:最初方案修改後,“縮水版”武引工程一期灌區工程開工。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一期建設掀起“十萬人馬戰武引”的熱潮,各縣群眾投工投勞開挖平臺。

1997年:一期工程乾渠通水。

2000年:一期工程全面建成,灌溉面積127萬畝,受益人口500多萬。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一期總乾渠

2004年:灌區二期工程和武都水庫同時開工。

2011年:武都水庫大壩封頂,灌區供水能力大大提高,涪江沿線城市防洪標準不同程度提升。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水庫下閘蓄水

2013年:二期灌區工程開工,設計灌面105.32萬畝,主體工程預計今年底完工。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綿陽市梓潼縣境內已建成的武都引水第二期灌區工程宏仁渡槽。

2016年:三期灌區工程開工,設計灌面94.7萬畝,預計2022年底前完工。

2019年:籌劃與都江堰灌區和升鍾灌區“水系連通”,實現灌區間“互通有無”。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

壯麗征程,川報見證。重溫歷史,奮鬥新時代。四川日報·四川在線推出《記者一線行·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全媒體報道,以四川日報60多年來的優秀新聞報道為線索源泉和觀察窗口,以老記者為新聞“嚮導”,通過重返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新聞現場,追蹤新聞事件的發展變遷和現實新貌,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謳歌四川人民艱苦奮鬥、創新拼搏的精神,梳理四川對全國發展做出的重大探索和重要貢獻。同時,在薪火相傳中,錘鍊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本組報道將持續至9月。本期我們同川報老記者何玉文再訪綿陽,探訪“第二個都江堰”。

【我們的70年·舊聞識】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引水工程(以下簡稱“武引工程”),被譽為“第二個都江堰”。

但比起都江堰,武引工程的“身世”更為坎坷。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工程”時光軸】

1950年代:省級水利部門和原綿陽專區就開始著手武引工程相關論證。

1958年:工程第一次開工,1960年停建。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1958年,鄧小平同志考察武引工程選址情況,稱讚工程是“第二個都江堰”。

1978年:工程第二次開工,1980年停工。

1988年:最初方案修改後,“縮水版”武引工程一期灌區工程開工。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一期建設掀起“十萬人馬戰武引”的熱潮,各縣群眾投工投勞開挖平臺。

1997年:一期工程乾渠通水。

2000年:一期工程全面建成,灌溉面積127萬畝,受益人口500多萬。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一期總乾渠

2004年:灌區二期工程和武都水庫同時開工。

2011年:武都水庫大壩封頂,灌區供水能力大大提高,涪江沿線城市防洪標準不同程度提升。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水庫下閘蓄水

2013年:二期灌區工程開工,設計灌面105.32萬畝,主體工程預計今年底完工。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綿陽市梓潼縣境內已建成的武都引水第二期灌區工程宏仁渡槽。

2016年:三期灌區工程開工,設計灌面94.7萬畝,預計2022年底前完工。

2019年:籌劃與都江堰灌區和升鍾灌區“水系連通”,實現灌區間“互通有無”。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1997年10月28日,本報頭版刊發《武都引水工程總乾渠竣工放水》一文,宣告了“第二個都江堰”——新中國成立以來全省新建灌面最大的灌區工程通水。這篇消息介紹了四川藉助世行貸款,經歷數十年艱辛,武引工程第一期工程的主幹渠終於通水,將涪江之水引到了川中和川東老旱區。

20多年後,記者與稿件的作者、67歲的川報老記者何玉文再訪現場,重溫武引工程1958年開工、歷經“兩下三上”、前後建設長達60餘年的故事。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

壯麗征程,川報見證。重溫歷史,奮鬥新時代。四川日報·四川在線推出《記者一線行·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全媒體報道,以四川日報60多年來的優秀新聞報道為線索源泉和觀察窗口,以老記者為新聞“嚮導”,通過重返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新聞現場,追蹤新聞事件的發展變遷和現實新貌,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謳歌四川人民艱苦奮鬥、創新拼搏的精神,梳理四川對全國發展做出的重大探索和重要貢獻。同時,在薪火相傳中,錘鍊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本組報道將持續至9月。本期我們同川報老記者何玉文再訪綿陽,探訪“第二個都江堰”。

【我們的70年·舊聞識】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引水工程(以下簡稱“武引工程”),被譽為“第二個都江堰”。

但比起都江堰,武引工程的“身世”更為坎坷。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工程”時光軸】

1950年代:省級水利部門和原綿陽專區就開始著手武引工程相關論證。

1958年:工程第一次開工,1960年停建。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1958年,鄧小平同志考察武引工程選址情況,稱讚工程是“第二個都江堰”。

1978年:工程第二次開工,1980年停工。

1988年:最初方案修改後,“縮水版”武引工程一期灌區工程開工。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一期建設掀起“十萬人馬戰武引”的熱潮,各縣群眾投工投勞開挖平臺。

1997年:一期工程乾渠通水。

2000年:一期工程全面建成,灌溉面積127萬畝,受益人口500多萬。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一期總乾渠

2004年:灌區二期工程和武都水庫同時開工。

2011年:武都水庫大壩封頂,灌區供水能力大大提高,涪江沿線城市防洪標準不同程度提升。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水庫下閘蓄水

2013年:二期灌區工程開工,設計灌面105.32萬畝,主體工程預計今年底完工。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綿陽市梓潼縣境內已建成的武都引水第二期灌區工程宏仁渡槽。

2016年:三期灌區工程開工,設計灌面94.7萬畝,預計2022年底前完工。

2019年:籌劃與都江堰灌區和升鍾灌區“水系連通”,實現灌區間“互通有無”。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1997年10月28日,本報頭版刊發《武都引水工程總乾渠竣工放水》一文,宣告了“第二個都江堰”——新中國成立以來全省新建灌面最大的灌區工程通水。這篇消息介紹了四川藉助世行貸款,經歷數十年艱辛,武引工程第一期工程的主幹渠終於通水,將涪江之水引到了川中和川東老旱區。

20多年後,記者與稿件的作者、67歲的川報老記者何玉文再訪現場,重溫武引工程1958年開工、歷經“兩下三上”、前後建設長達60餘年的故事。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蒲香琳川報觀察記者王成棟 攝影 楊樹

這條路我來過幾十次。”8月17日下午,看著車窗外田地裡的玉米和水稻,何玉文感慨萬千。1988年,他調任四川日報駐綿陽記者,這條由綿陽城區前往武引水庫的路,他不知道走了多少遍。

31年前,武引工程正式復工。31年後,一條條水渠伸向遠方,所到之處是一片片綠色的田野。生命之水,終於改變了涪江東岸至嘉陵江西岸之間老旱區的容顏。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

壯麗征程,川報見證。重溫歷史,奮鬥新時代。四川日報·四川在線推出《記者一線行·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全媒體報道,以四川日報60多年來的優秀新聞報道為線索源泉和觀察窗口,以老記者為新聞“嚮導”,通過重返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新聞現場,追蹤新聞事件的發展變遷和現實新貌,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謳歌四川人民艱苦奮鬥、創新拼搏的精神,梳理四川對全國發展做出的重大探索和重要貢獻。同時,在薪火相傳中,錘鍊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本組報道將持續至9月。本期我們同川報老記者何玉文再訪綿陽,探訪“第二個都江堰”。

【我們的70年·舊聞識】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引水工程(以下簡稱“武引工程”),被譽為“第二個都江堰”。

但比起都江堰,武引工程的“身世”更為坎坷。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工程”時光軸】

1950年代:省級水利部門和原綿陽專區就開始著手武引工程相關論證。

1958年:工程第一次開工,1960年停建。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1958年,鄧小平同志考察武引工程選址情況,稱讚工程是“第二個都江堰”。

1978年:工程第二次開工,1980年停工。

1988年:最初方案修改後,“縮水版”武引工程一期灌區工程開工。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一期建設掀起“十萬人馬戰武引”的熱潮,各縣群眾投工投勞開挖平臺。

1997年:一期工程乾渠通水。

2000年:一期工程全面建成,灌溉面積127萬畝,受益人口500多萬。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一期總乾渠

2004年:灌區二期工程和武都水庫同時開工。

2011年:武都水庫大壩封頂,灌區供水能力大大提高,涪江沿線城市防洪標準不同程度提升。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水庫下閘蓄水

2013年:二期灌區工程開工,設計灌面105.32萬畝,主體工程預計今年底完工。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綿陽市梓潼縣境內已建成的武都引水第二期灌區工程宏仁渡槽。

2016年:三期灌區工程開工,設計灌面94.7萬畝,預計2022年底前完工。

2019年:籌劃與都江堰灌區和升鍾灌區“水系連通”,實現灌區間“互通有無”。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1997年10月28日,本報頭版刊發《武都引水工程總乾渠竣工放水》一文,宣告了“第二個都江堰”——新中國成立以來全省新建灌面最大的灌區工程通水。這篇消息介紹了四川藉助世行貸款,經歷數十年艱辛,武引工程第一期工程的主幹渠終於通水,將涪江之水引到了川中和川東老旱區。

20多年後,記者與稿件的作者、67歲的川報老記者何玉文再訪現場,重溫武引工程1958年開工、歷經“兩下三上”、前後建設長達60餘年的故事。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蒲香琳川報觀察記者王成棟 攝影 楊樹

這條路我來過幾十次。”8月17日下午,看著車窗外田地裡的玉米和水稻,何玉文感慨萬千。1988年,他調任四川日報駐綿陽記者,這條由綿陽城區前往武引水庫的路,他不知道走了多少遍。

31年前,武引工程正式復工。31年後,一條條水渠伸向遠方,所到之處是一片片綠色的田野。生命之水,終於改變了涪江東岸至嘉陵江西岸之間老旱區的容顏。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水庫工程一期現場,四川日報老記者何玉文(左)向年輕記者回憶當年的採訪情景

坎坷建設路

經歷“兩下三上” “外援助力”+“瘦身”後終開建

8月17日14時,站在江油市武都鎮武都水庫下方的乾渠旁,已退休的武引工程管理局第二任局長張健緊緊握住何玉文的手,一起感慨“不容易!”

武引工程實在坎坷。“工程本身不復雜,難的是缺錢。”省水利廳總工程師樑軍說,要解決涪江東岸(左岸)至嘉陵江西岸(右岸)老旱區的用水問題,這一帶地形西南高、東北低,把西南方向的涪江之水引來,形成自流灌區,是最佳選擇。

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工程上馬的呼聲漸高。張健記得,工程首次動工是在1958年。彼時的方案,是要在涪江干流的江油市武都鎮一帶,修建一座庫容14億立方米的特大型水庫,然後通過輸水管網,徹底解決涪江和嘉陵江之間區域的用水問題,武引灌區的灌溉面積將超過700萬畝。

工程於1960年下馬。“我們不死心,還是要找機會上。”張健說,第二次上馬,是1978年。但兩年後,工程再次停建。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

壯麗征程,川報見證。重溫歷史,奮鬥新時代。四川日報·四川在線推出《記者一線行·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全媒體報道,以四川日報60多年來的優秀新聞報道為線索源泉和觀察窗口,以老記者為新聞“嚮導”,通過重返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新聞現場,追蹤新聞事件的發展變遷和現實新貌,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謳歌四川人民艱苦奮鬥、創新拼搏的精神,梳理四川對全國發展做出的重大探索和重要貢獻。同時,在薪火相傳中,錘鍊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本組報道將持續至9月。本期我們同川報老記者何玉文再訪綿陽,探訪“第二個都江堰”。

【我們的70年·舊聞識】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引水工程(以下簡稱“武引工程”),被譽為“第二個都江堰”。

但比起都江堰,武引工程的“身世”更為坎坷。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工程”時光軸】

1950年代:省級水利部門和原綿陽專區就開始著手武引工程相關論證。

1958年:工程第一次開工,1960年停建。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1958年,鄧小平同志考察武引工程選址情況,稱讚工程是“第二個都江堰”。

1978年:工程第二次開工,1980年停工。

1988年:最初方案修改後,“縮水版”武引工程一期灌區工程開工。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一期建設掀起“十萬人馬戰武引”的熱潮,各縣群眾投工投勞開挖平臺。

1997年:一期工程乾渠通水。

2000年:一期工程全面建成,灌溉面積127萬畝,受益人口500多萬。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一期總乾渠

2004年:灌區二期工程和武都水庫同時開工。

2011年:武都水庫大壩封頂,灌區供水能力大大提高,涪江沿線城市防洪標準不同程度提升。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水庫下閘蓄水

2013年:二期灌區工程開工,設計灌面105.32萬畝,主體工程預計今年底完工。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綿陽市梓潼縣境內已建成的武都引水第二期灌區工程宏仁渡槽。

2016年:三期灌區工程開工,設計灌面94.7萬畝,預計2022年底前完工。

2019年:籌劃與都江堰灌區和升鍾灌區“水系連通”,實現灌區間“互通有無”。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1997年10月28日,本報頭版刊發《武都引水工程總乾渠竣工放水》一文,宣告了“第二個都江堰”——新中國成立以來全省新建灌面最大的灌區工程通水。這篇消息介紹了四川藉助世行貸款,經歷數十年艱辛,武引工程第一期工程的主幹渠終於通水,將涪江之水引到了川中和川東老旱區。

20多年後,記者與稿件的作者、67歲的川報老記者何玉文再訪現場,重溫武引工程1958年開工、歷經“兩下三上”、前後建設長達60餘年的故事。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蒲香琳川報觀察記者王成棟 攝影 楊樹

這條路我來過幾十次。”8月17日下午,看著車窗外田地裡的玉米和水稻,何玉文感慨萬千。1988年,他調任四川日報駐綿陽記者,這條由綿陽城區前往武引水庫的路,他不知道走了多少遍。

31年前,武引工程正式復工。31年後,一條條水渠伸向遠方,所到之處是一片片綠色的田野。生命之水,終於改變了涪江東岸至嘉陵江西岸之間老旱區的容顏。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水庫工程一期現場,四川日報老記者何玉文(左)向年輕記者回憶當年的採訪情景

坎坷建設路

經歷“兩下三上” “外援助力”+“瘦身”後終開建

8月17日14時,站在江油市武都鎮武都水庫下方的乾渠旁,已退休的武引工程管理局第二任局長張健緊緊握住何玉文的手,一起感慨“不容易!”

武引工程實在坎坷。“工程本身不復雜,難的是缺錢。”省水利廳總工程師樑軍說,要解決涪江東岸(左岸)至嘉陵江西岸(右岸)老旱區的用水問題,這一帶地形西南高、東北低,把西南方向的涪江之水引來,形成自流灌區,是最佳選擇。

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工程上馬的呼聲漸高。張健記得,工程首次動工是在1958年。彼時的方案,是要在涪江干流的江油市武都鎮一帶,修建一座庫容14億立方米的特大型水庫,然後通過輸水管網,徹底解決涪江和嘉陵江之間區域的用水問題,武引灌區的灌溉面積將超過700萬畝。

工程於1960年下馬。“我們不死心,還是要找機會上。”張健說,第二次上馬,是1978年。但兩年後,工程再次停建。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1997年10月28日的《四川日報》。

第三次上馬,是1988年。這一次,世界銀行將提供7800萬美元貸款。也因此,武引成為國內首個使用世界銀行貸款的水利項目。

“不搞過去那一套了。”提及剛上任時提出的“十萬人馬戰武引”的口號,張健自己都笑了,“招投標確實要專業得多,工程質量、施工計劃性、目的性都好多了。”

省水利廳建管處退休幹部李九明透露,工程放棄了特大水庫和“一步到位”等設想,修改後的方案,分三個階段實施,一期工程在武都鎮的涪江干流修建攔水壩,並由此引出乾渠。

1988年9月21日,武引工程,這個新中國成立後四川新增灌面最大的水利工程終於開工了。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

壯麗征程,川報見證。重溫歷史,奮鬥新時代。四川日報·四川在線推出《記者一線行·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全媒體報道,以四川日報60多年來的優秀新聞報道為線索源泉和觀察窗口,以老記者為新聞“嚮導”,通過重返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新聞現場,追蹤新聞事件的發展變遷和現實新貌,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謳歌四川人民艱苦奮鬥、創新拼搏的精神,梳理四川對全國發展做出的重大探索和重要貢獻。同時,在薪火相傳中,錘鍊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本組報道將持續至9月。本期我們同川報老記者何玉文再訪綿陽,探訪“第二個都江堰”。

【我們的70年·舊聞識】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引水工程(以下簡稱“武引工程”),被譽為“第二個都江堰”。

但比起都江堰,武引工程的“身世”更為坎坷。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工程”時光軸】

1950年代:省級水利部門和原綿陽專區就開始著手武引工程相關論證。

1958年:工程第一次開工,1960年停建。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1958年,鄧小平同志考察武引工程選址情況,稱讚工程是“第二個都江堰”。

1978年:工程第二次開工,1980年停工。

1988年:最初方案修改後,“縮水版”武引工程一期灌區工程開工。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一期建設掀起“十萬人馬戰武引”的熱潮,各縣群眾投工投勞開挖平臺。

1997年:一期工程乾渠通水。

2000年:一期工程全面建成,灌溉面積127萬畝,受益人口500多萬。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一期總乾渠

2004年:灌區二期工程和武都水庫同時開工。

2011年:武都水庫大壩封頂,灌區供水能力大大提高,涪江沿線城市防洪標準不同程度提升。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水庫下閘蓄水

2013年:二期灌區工程開工,設計灌面105.32萬畝,主體工程預計今年底完工。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綿陽市梓潼縣境內已建成的武都引水第二期灌區工程宏仁渡槽。

2016年:三期灌區工程開工,設計灌面94.7萬畝,預計2022年底前完工。

2019年:籌劃與都江堰灌區和升鍾灌區“水系連通”,實現灌區間“互通有無”。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1997年10月28日,本報頭版刊發《武都引水工程總乾渠竣工放水》一文,宣告了“第二個都江堰”——新中國成立以來全省新建灌面最大的灌區工程通水。這篇消息介紹了四川藉助世行貸款,經歷數十年艱辛,武引工程第一期工程的主幹渠終於通水,將涪江之水引到了川中和川東老旱區。

20多年後,記者與稿件的作者、67歲的川報老記者何玉文再訪現場,重溫武引工程1958年開工、歷經“兩下三上”、前後建設長達60餘年的故事。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蒲香琳川報觀察記者王成棟 攝影 楊樹

這條路我來過幾十次。”8月17日下午,看著車窗外田地裡的玉米和水稻,何玉文感慨萬千。1988年,他調任四川日報駐綿陽記者,這條由綿陽城區前往武引水庫的路,他不知道走了多少遍。

31年前,武引工程正式復工。31年後,一條條水渠伸向遠方,所到之處是一片片綠色的田野。生命之水,終於改變了涪江東岸至嘉陵江西岸之間老旱區的容顏。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水庫工程一期現場,四川日報老記者何玉文(左)向年輕記者回憶當年的採訪情景

坎坷建設路

經歷“兩下三上” “外援助力”+“瘦身”後終開建

8月17日14時,站在江油市武都鎮武都水庫下方的乾渠旁,已退休的武引工程管理局第二任局長張健緊緊握住何玉文的手,一起感慨“不容易!”

武引工程實在坎坷。“工程本身不復雜,難的是缺錢。”省水利廳總工程師樑軍說,要解決涪江東岸(左岸)至嘉陵江西岸(右岸)老旱區的用水問題,這一帶地形西南高、東北低,把西南方向的涪江之水引來,形成自流灌區,是最佳選擇。

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工程上馬的呼聲漸高。張健記得,工程首次動工是在1958年。彼時的方案,是要在涪江干流的江油市武都鎮一帶,修建一座庫容14億立方米的特大型水庫,然後通過輸水管網,徹底解決涪江和嘉陵江之間區域的用水問題,武引灌區的灌溉面積將超過700萬畝。

工程於1960年下馬。“我們不死心,還是要找機會上。”張健說,第二次上馬,是1978年。但兩年後,工程再次停建。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1997年10月28日的《四川日報》。

第三次上馬,是1988年。這一次,世界銀行將提供7800萬美元貸款。也因此,武引成為國內首個使用世界銀行貸款的水利項目。

“不搞過去那一套了。”提及剛上任時提出的“十萬人馬戰武引”的口號,張健自己都笑了,“招投標確實要專業得多,工程質量、施工計劃性、目的性都好多了。”

省水利廳建管處退休幹部李九明透露,工程放棄了特大水庫和“一步到位”等設想,修改後的方案,分三個階段實施,一期工程在武都鎮的涪江干流修建攔水壩,並由此引出乾渠。

1988年9月21日,武引工程,這個新中國成立後四川新增灌面最大的水利工程終於開工了。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何玉文提到一個小祕密:當時,世界銀行規定,武引建設單位必須每月彙報建設進度,以及各項支出情況。標段工程經第三方機構驗收後才能放貸。這,差點讓工程面臨第三次停擺。張健記得,到了1995年冬季,建設單位賬面上的資金不到100萬元,“那時候,每天光是人工支出就要十幾萬”。

【“水旱從人”變現實

三期工程全部建成後,涪江東岸將再無旱區

1997年,第一期工程的主幹渠通水,涪江東岸上27.76萬畝“望天田”成為“豐產田”。本世紀初,涪江東岸遭遇乾旱,但項目區連年豐收。

“嚐到了甜頭,我們就停不下來了。”武引工程管理局局長勾承建說,一期工程結束後,2004年武都水庫正式動工。到2011年,水庫開始蓄水,徹底取代了以前的攔水壩。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

壯麗征程,川報見證。重溫歷史,奮鬥新時代。四川日報·四川在線推出《記者一線行·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全媒體報道,以四川日報60多年來的優秀新聞報道為線索源泉和觀察窗口,以老記者為新聞“嚮導”,通過重返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新聞現場,追蹤新聞事件的發展變遷和現實新貌,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謳歌四川人民艱苦奮鬥、創新拼搏的精神,梳理四川對全國發展做出的重大探索和重要貢獻。同時,在薪火相傳中,錘鍊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本組報道將持續至9月。本期我們同川報老記者何玉文再訪綿陽,探訪“第二個都江堰”。

【我們的70年·舊聞識】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引水工程(以下簡稱“武引工程”),被譽為“第二個都江堰”。

但比起都江堰,武引工程的“身世”更為坎坷。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工程”時光軸】

1950年代:省級水利部門和原綿陽專區就開始著手武引工程相關論證。

1958年:工程第一次開工,1960年停建。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1958年,鄧小平同志考察武引工程選址情況,稱讚工程是“第二個都江堰”。

1978年:工程第二次開工,1980年停工。

1988年:最初方案修改後,“縮水版”武引工程一期灌區工程開工。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一期建設掀起“十萬人馬戰武引”的熱潮,各縣群眾投工投勞開挖平臺。

1997年:一期工程乾渠通水。

2000年:一期工程全面建成,灌溉面積127萬畝,受益人口500多萬。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一期總乾渠

2004年:灌區二期工程和武都水庫同時開工。

2011年:武都水庫大壩封頂,灌區供水能力大大提高,涪江沿線城市防洪標準不同程度提升。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水庫下閘蓄水

2013年:二期灌區工程開工,設計灌面105.32萬畝,主體工程預計今年底完工。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綿陽市梓潼縣境內已建成的武都引水第二期灌區工程宏仁渡槽。

2016年:三期灌區工程開工,設計灌面94.7萬畝,預計2022年底前完工。

2019年:籌劃與都江堰灌區和升鍾灌區“水系連通”,實現灌區間“互通有無”。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1997年10月28日,本報頭版刊發《武都引水工程總乾渠竣工放水》一文,宣告了“第二個都江堰”——新中國成立以來全省新建灌面最大的灌區工程通水。這篇消息介紹了四川藉助世行貸款,經歷數十年艱辛,武引工程第一期工程的主幹渠終於通水,將涪江之水引到了川中和川東老旱區。

20多年後,記者與稿件的作者、67歲的川報老記者何玉文再訪現場,重溫武引工程1958年開工、歷經“兩下三上”、前後建設長達60餘年的故事。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蒲香琳川報觀察記者王成棟 攝影 楊樹

這條路我來過幾十次。”8月17日下午,看著車窗外田地裡的玉米和水稻,何玉文感慨萬千。1988年,他調任四川日報駐綿陽記者,這條由綿陽城區前往武引水庫的路,他不知道走了多少遍。

31年前,武引工程正式復工。31年後,一條條水渠伸向遠方,所到之處是一片片綠色的田野。生命之水,終於改變了涪江東岸至嘉陵江西岸之間老旱區的容顏。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水庫工程一期現場,四川日報老記者何玉文(左)向年輕記者回憶當年的採訪情景

坎坷建設路

經歷“兩下三上” “外援助力”+“瘦身”後終開建

8月17日14時,站在江油市武都鎮武都水庫下方的乾渠旁,已退休的武引工程管理局第二任局長張健緊緊握住何玉文的手,一起感慨“不容易!”

武引工程實在坎坷。“工程本身不復雜,難的是缺錢。”省水利廳總工程師樑軍說,要解決涪江東岸(左岸)至嘉陵江西岸(右岸)老旱區的用水問題,這一帶地形西南高、東北低,把西南方向的涪江之水引來,形成自流灌區,是最佳選擇。

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工程上馬的呼聲漸高。張健記得,工程首次動工是在1958年。彼時的方案,是要在涪江干流的江油市武都鎮一帶,修建一座庫容14億立方米的特大型水庫,然後通過輸水管網,徹底解決涪江和嘉陵江之間區域的用水問題,武引灌區的灌溉面積將超過700萬畝。

工程於1960年下馬。“我們不死心,還是要找機會上。”張健說,第二次上馬,是1978年。但兩年後,工程再次停建。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1997年10月28日的《四川日報》。

第三次上馬,是1988年。這一次,世界銀行將提供7800萬美元貸款。也因此,武引成為國內首個使用世界銀行貸款的水利項目。

“不搞過去那一套了。”提及剛上任時提出的“十萬人馬戰武引”的口號,張健自己都笑了,“招投標確實要專業得多,工程質量、施工計劃性、目的性都好多了。”

省水利廳建管處退休幹部李九明透露,工程放棄了特大水庫和“一步到位”等設想,修改後的方案,分三個階段實施,一期工程在武都鎮的涪江干流修建攔水壩,並由此引出乾渠。

1988年9月21日,武引工程,這個新中國成立後四川新增灌面最大的水利工程終於開工了。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何玉文提到一個小祕密:當時,世界銀行規定,武引建設單位必須每月彙報建設進度,以及各項支出情況。標段工程經第三方機構驗收後才能放貸。這,差點讓工程面臨第三次停擺。張健記得,到了1995年冬季,建設單位賬面上的資金不到100萬元,“那時候,每天光是人工支出就要十幾萬”。

【“水旱從人”變現實

三期工程全部建成後,涪江東岸將再無旱區

1997年,第一期工程的主幹渠通水,涪江東岸上27.76萬畝“望天田”成為“豐產田”。本世紀初,涪江東岸遭遇乾旱,但項目區連年豐收。

“嚐到了甜頭,我們就停不下來了。”武引工程管理局局長勾承建說,一期工程結束後,2004年武都水庫正式動工。到2011年,水庫開始蓄水,徹底取代了以前的攔水壩。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在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看來,武都水庫修建後的“水旱從人”,讓武引工程“第二個都江堰”稱號更加名副其實。總庫容近6億立方米的武都水庫,讓下游的綿陽主城區、三臺縣城、遂寧市區等防洪能力均得到提升。去年,通過調度武都水庫攔蓄涪江洪水,寶成鐵路大橋、綿陽市主城區危險得以解除。武引工程灌區內,擁有大小囤蓄水庫40多個,累計庫容近6億立方米,基本等於再造一個武都水庫,能夠有效調蓄涪江洪水。

2013年,武引二期工程正式開工;2016年,第三期工程破土動工。“快一點的話,今年底主體建設工程都能完工。”勾承建介紹,預計最遲到2022年底,二期、三期工程都將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到那時,灌區的總灌面將增至327萬畝,綿陽、南充、廣元、遂寧4市11個縣(市、區)用水短缺局面有望徹底扭轉,涪江東岸將再無旱區。還將修建鹽亭縣境內的金峰水庫等水利工程,與升鍾水庫灌區、人民渠二處灌區的水系連通,做到跨區域水資源互補。

用水和管水模式也在改進。“1997年採取的是按灌面收費,用多用少都是一樣的價格。”勾承建說,2014年武引灌區正式啟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採取“兩部制水價”,核定每個區域的基礎用水量,在基礎用水量之內,按照0.11元/立方米收取,超出部分按照0.16—0.19元/立方米收取。去年,全灌區渠系水利用效率,位居全省灌區前列。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

壯麗征程,川報見證。重溫歷史,奮鬥新時代。四川日報·四川在線推出《記者一線行·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全媒體報道,以四川日報60多年來的優秀新聞報道為線索源泉和觀察窗口,以老記者為新聞“嚮導”,通過重返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新聞現場,追蹤新聞事件的發展變遷和現實新貌,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謳歌四川人民艱苦奮鬥、創新拼搏的精神,梳理四川對全國發展做出的重大探索和重要貢獻。同時,在薪火相傳中,錘鍊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本組報道將持續至9月。本期我們同川報老記者何玉文再訪綿陽,探訪“第二個都江堰”。

【我們的70年·舊聞識】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引水工程(以下簡稱“武引工程”),被譽為“第二個都江堰”。

但比起都江堰,武引工程的“身世”更為坎坷。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工程”時光軸】

1950年代:省級水利部門和原綿陽專區就開始著手武引工程相關論證。

1958年:工程第一次開工,1960年停建。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1958年,鄧小平同志考察武引工程選址情況,稱讚工程是“第二個都江堰”。

1978年:工程第二次開工,1980年停工。

1988年:最初方案修改後,“縮水版”武引工程一期灌區工程開工。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一期建設掀起“十萬人馬戰武引”的熱潮,各縣群眾投工投勞開挖平臺。

1997年:一期工程乾渠通水。

2000年:一期工程全面建成,灌溉面積127萬畝,受益人口500多萬。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一期總乾渠

2004年:灌區二期工程和武都水庫同時開工。

2011年:武都水庫大壩封頂,灌區供水能力大大提高,涪江沿線城市防洪標準不同程度提升。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水庫下閘蓄水

2013年:二期灌區工程開工,設計灌面105.32萬畝,主體工程預計今年底完工。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綿陽市梓潼縣境內已建成的武都引水第二期灌區工程宏仁渡槽。

2016年:三期灌區工程開工,設計灌面94.7萬畝,預計2022年底前完工。

2019年:籌劃與都江堰灌區和升鍾灌區“水系連通”,實現灌區間“互通有無”。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1997年10月28日,本報頭版刊發《武都引水工程總乾渠竣工放水》一文,宣告了“第二個都江堰”——新中國成立以來全省新建灌面最大的灌區工程通水。這篇消息介紹了四川藉助世行貸款,經歷數十年艱辛,武引工程第一期工程的主幹渠終於通水,將涪江之水引到了川中和川東老旱區。

20多年後,記者與稿件的作者、67歲的川報老記者何玉文再訪現場,重溫武引工程1958年開工、歷經“兩下三上”、前後建設長達60餘年的故事。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蒲香琳川報觀察記者王成棟 攝影 楊樹

這條路我來過幾十次。”8月17日下午,看著車窗外田地裡的玉米和水稻,何玉文感慨萬千。1988年,他調任四川日報駐綿陽記者,這條由綿陽城區前往武引水庫的路,他不知道走了多少遍。

31年前,武引工程正式復工。31年後,一條條水渠伸向遠方,所到之處是一片片綠色的田野。生命之水,終於改變了涪江東岸至嘉陵江西岸之間老旱區的容顏。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水庫工程一期現場,四川日報老記者何玉文(左)向年輕記者回憶當年的採訪情景

坎坷建設路

經歷“兩下三上” “外援助力”+“瘦身”後終開建

8月17日14時,站在江油市武都鎮武都水庫下方的乾渠旁,已退休的武引工程管理局第二任局長張健緊緊握住何玉文的手,一起感慨“不容易!”

武引工程實在坎坷。“工程本身不復雜,難的是缺錢。”省水利廳總工程師樑軍說,要解決涪江東岸(左岸)至嘉陵江西岸(右岸)老旱區的用水問題,這一帶地形西南高、東北低,把西南方向的涪江之水引來,形成自流灌區,是最佳選擇。

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工程上馬的呼聲漸高。張健記得,工程首次動工是在1958年。彼時的方案,是要在涪江干流的江油市武都鎮一帶,修建一座庫容14億立方米的特大型水庫,然後通過輸水管網,徹底解決涪江和嘉陵江之間區域的用水問題,武引灌區的灌溉面積將超過700萬畝。

工程於1960年下馬。“我們不死心,還是要找機會上。”張健說,第二次上馬,是1978年。但兩年後,工程再次停建。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1997年10月28日的《四川日報》。

第三次上馬,是1988年。這一次,世界銀行將提供7800萬美元貸款。也因此,武引成為國內首個使用世界銀行貸款的水利項目。

“不搞過去那一套了。”提及剛上任時提出的“十萬人馬戰武引”的口號,張健自己都笑了,“招投標確實要專業得多,工程質量、施工計劃性、目的性都好多了。”

省水利廳建管處退休幹部李九明透露,工程放棄了特大水庫和“一步到位”等設想,修改後的方案,分三個階段實施,一期工程在武都鎮的涪江干流修建攔水壩,並由此引出乾渠。

1988年9月21日,武引工程,這個新中國成立後四川新增灌面最大的水利工程終於開工了。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何玉文提到一個小祕密:當時,世界銀行規定,武引建設單位必須每月彙報建設進度,以及各項支出情況。標段工程經第三方機構驗收後才能放貸。這,差點讓工程面臨第三次停擺。張健記得,到了1995年冬季,建設單位賬面上的資金不到100萬元,“那時候,每天光是人工支出就要十幾萬”。

【“水旱從人”變現實

三期工程全部建成後,涪江東岸將再無旱區

1997年,第一期工程的主幹渠通水,涪江東岸上27.76萬畝“望天田”成為“豐產田”。本世紀初,涪江東岸遭遇乾旱,但項目區連年豐收。

“嚐到了甜頭,我們就停不下來了。”武引工程管理局局長勾承建說,一期工程結束後,2004年武都水庫正式動工。到2011年,水庫開始蓄水,徹底取代了以前的攔水壩。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在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看來,武都水庫修建後的“水旱從人”,讓武引工程“第二個都江堰”稱號更加名副其實。總庫容近6億立方米的武都水庫,讓下游的綿陽主城區、三臺縣城、遂寧市區等防洪能力均得到提升。去年,通過調度武都水庫攔蓄涪江洪水,寶成鐵路大橋、綿陽市主城區危險得以解除。武引工程灌區內,擁有大小囤蓄水庫40多個,累計庫容近6億立方米,基本等於再造一個武都水庫,能夠有效調蓄涪江洪水。

2013年,武引二期工程正式開工;2016年,第三期工程破土動工。“快一點的話,今年底主體建設工程都能完工。”勾承建介紹,預計最遲到2022年底,二期、三期工程都將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到那時,灌區的總灌面將增至327萬畝,綿陽、南充、廣元、遂寧4市11個縣(市、區)用水短缺局面有望徹底扭轉,涪江東岸將再無旱區。還將修建鹽亭縣境內的金峰水庫等水利工程,與升鍾水庫灌區、人民渠二處灌區的水系連通,做到跨區域水資源互補。

用水和管水模式也在改進。“1997年採取的是按灌面收費,用多用少都是一樣的價格。”勾承建說,2014年武引灌區正式啟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採取“兩部制水價”,核定每個區域的基礎用水量,在基礎用水量之內,按照0.11元/立方米收取,超出部分按照0.16—0.19元/立方米收取。去年,全灌區渠系水利用效率,位居全省灌區前列。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2014年10月拍攝的武都水庫大壩及庫區

“希望我們多年前開的‘頭’,能夠讓你在2022年結個‘尾’。”臨別之際,已經退休多年的何玉文和張健一再叮囑記者,“竣工儀式上,我們一定要來見證!”

張健(武引工程局前任局長):

武引是四川水資源利用理念變化的轉折點

武引工程的修建,就是四川水資源利用思路轉變的開始。在武引工程第三次上馬時,省裡藉此確定了“以蓄為主,蓄引結合”的水資源利用方針。之前,是“機灌為主,機電結合”,這與地形多山、水資源區域和時空分佈不平衡的省情並不相符。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治水、用水之道,必須符合實際。武引工程直接影響了此後全省水利工程的佈局與建設理念。無論是已建成的大橋水庫灌區、小井溝灌區,還是正在建設的向家壩灌區,均不約而同地把“蓄水”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從這個角度而言,武引工程影響至深。

胡云(省水利廳廳長):

未來將會有更多的“都江堰”

武引工程絕不會是四川水利建設的終點。武引工程是四川的“第二個都江堰”,這樣的“都江堰”會越來越多。

我省將會加快構建“五橫六縱”引水補水網絡。“五橫”是指都江堰供水區、玉溪河供水區等5個“西水東引”工程,通過修建引水渠系,實現河湖連通,把川西高原與盆地交界處相對富集的水資源分佈引入盆地、丘區。“六縱”,則是縱向打通升鍾水庫供水區、亭子口水庫供水區等6個大型骨幹工程水系,依據季節和降雨分佈差異,實現跨區域水資源調度。

預計在2035年左右,涉及19個市(州)104個縣(市、區)的“五橫六縱”供水網絡將會初具雛形。

記者 王成棟

談到武引工程最初的構想時,已退休的武引工程管理局第二任局長張健說,現在來看,無異於“天方夜譚”——無論當時的經濟實力,還是技術能力,都不可能讓這個宏偉的構想走進現實。但最後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武引工程,受到各方好評。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

壯麗征程,川報見證。重溫歷史,奮鬥新時代。四川日報·四川在線推出《記者一線行·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全媒體報道,以四川日報60多年來的優秀新聞報道為線索源泉和觀察窗口,以老記者為新聞“嚮導”,通過重返若干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新聞現場,追蹤新聞事件的發展變遷和現實新貌,展現新中國成立70年來四川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成就,謳歌四川人民艱苦奮鬥、創新拼搏的精神,梳理四川對全國發展做出的重大探索和重要貢獻。同時,在薪火相傳中,錘鍊新時代新聞工作者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

本組報道將持續至9月。本期我們同川報老記者何玉文再訪綿陽,探訪“第二個都江堰”。

【我們的70年·舊聞識】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引水工程(以下簡稱“武引工程”),被譽為“第二個都江堰”。

但比起都江堰,武引工程的“身世”更為坎坷。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工程”時光軸】

1950年代:省級水利部門和原綿陽專區就開始著手武引工程相關論證。

1958年:工程第一次開工,1960年停建。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1958年,鄧小平同志考察武引工程選址情況,稱讚工程是“第二個都江堰”。

1978年:工程第二次開工,1980年停工。

1988年:最初方案修改後,“縮水版”武引工程一期灌區工程開工。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一期建設掀起“十萬人馬戰武引”的熱潮,各縣群眾投工投勞開挖平臺。

1997年:一期工程乾渠通水。

2000年:一期工程全面建成,灌溉面積127萬畝,受益人口500多萬。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引一期總乾渠

2004年:灌區二期工程和武都水庫同時開工。

2011年:武都水庫大壩封頂,灌區供水能力大大提高,涪江沿線城市防洪標準不同程度提升。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水庫下閘蓄水

2013年:二期灌區工程開工,設計灌面105.32萬畝,主體工程預計今年底完工。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綿陽市梓潼縣境內已建成的武都引水第二期灌區工程宏仁渡槽。

2016年:三期灌區工程開工,設計灌面94.7萬畝,預計2022年底前完工。

2019年:籌劃與都江堰灌區和升鍾灌區“水系連通”,實現灌區間“互通有無”。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1997年10月28日,本報頭版刊發《武都引水工程總乾渠竣工放水》一文,宣告了“第二個都江堰”——新中國成立以來全省新建灌面最大的灌區工程通水。這篇消息介紹了四川藉助世行貸款,經歷數十年艱辛,武引工程第一期工程的主幹渠終於通水,將涪江之水引到了川中和川東老旱區。

20多年後,記者與稿件的作者、67歲的川報老記者何玉文再訪現場,重溫武引工程1958年開工、歷經“兩下三上”、前後建設長達60餘年的故事。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蒲香琳川報觀察記者王成棟 攝影 楊樹

這條路我來過幾十次。”8月17日下午,看著車窗外田地裡的玉米和水稻,何玉文感慨萬千。1988年,他調任四川日報駐綿陽記者,這條由綿陽城區前往武引水庫的路,他不知道走了多少遍。

31年前,武引工程正式復工。31年後,一條條水渠伸向遠方,所到之處是一片片綠色的田野。生命之水,終於改變了涪江東岸至嘉陵江西岸之間老旱區的容顏。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武都水庫工程一期現場,四川日報老記者何玉文(左)向年輕記者回憶當年的採訪情景

坎坷建設路

經歷“兩下三上” “外援助力”+“瘦身”後終開建

8月17日14時,站在江油市武都鎮武都水庫下方的乾渠旁,已退休的武引工程管理局第二任局長張健緊緊握住何玉文的手,一起感慨“不容易!”

武引工程實在坎坷。“工程本身不復雜,難的是缺錢。”省水利廳總工程師樑軍說,要解決涪江東岸(左岸)至嘉陵江西岸(右岸)老旱區的用水問題,這一帶地形西南高、東北低,把西南方向的涪江之水引來,形成自流灌區,是最佳選擇。

上世紀50年代初開始,工程上馬的呼聲漸高。張健記得,工程首次動工是在1958年。彼時的方案,是要在涪江干流的江油市武都鎮一帶,修建一座庫容14億立方米的特大型水庫,然後通過輸水管網,徹底解決涪江和嘉陵江之間區域的用水問題,武引灌區的灌溉面積將超過700萬畝。

工程於1960年下馬。“我們不死心,還是要找機會上。”張健說,第二次上馬,是1978年。但兩年後,工程再次停建。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1997年10月28日的《四川日報》。

第三次上馬,是1988年。這一次,世界銀行將提供7800萬美元貸款。也因此,武引成為國內首個使用世界銀行貸款的水利項目。

“不搞過去那一套了。”提及剛上任時提出的“十萬人馬戰武引”的口號,張健自己都笑了,“招投標確實要專業得多,工程質量、施工計劃性、目的性都好多了。”

省水利廳建管處退休幹部李九明透露,工程放棄了特大水庫和“一步到位”等設想,修改後的方案,分三個階段實施,一期工程在武都鎮的涪江干流修建攔水壩,並由此引出乾渠。

1988年9月21日,武引工程,這個新中國成立後四川新增灌面最大的水利工程終於開工了。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何玉文提到一個小祕密:當時,世界銀行規定,武引建設單位必須每月彙報建設進度,以及各項支出情況。標段工程經第三方機構驗收後才能放貸。這,差點讓工程面臨第三次停擺。張健記得,到了1995年冬季,建設單位賬面上的資金不到100萬元,“那時候,每天光是人工支出就要十幾萬”。

【“水旱從人”變現實

三期工程全部建成後,涪江東岸將再無旱區

1997年,第一期工程的主幹渠通水,涪江東岸上27.76萬畝“望天田”成為“豐產田”。本世紀初,涪江東岸遭遇乾旱,但項目區連年豐收。

“嚐到了甜頭,我們就停不下來了。”武引工程管理局局長勾承建說,一期工程結束後,2004年武都水庫正式動工。到2011年,水庫開始蓄水,徹底取代了以前的攔水壩。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在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看來,武都水庫修建後的“水旱從人”,讓武引工程“第二個都江堰”稱號更加名副其實。總庫容近6億立方米的武都水庫,讓下游的綿陽主城區、三臺縣城、遂寧市區等防洪能力均得到提升。去年,通過調度武都水庫攔蓄涪江洪水,寶成鐵路大橋、綿陽市主城區危險得以解除。武引工程灌區內,擁有大小囤蓄水庫40多個,累計庫容近6億立方米,基本等於再造一個武都水庫,能夠有效調蓄涪江洪水。

2013年,武引二期工程正式開工;2016年,第三期工程破土動工。“快一點的話,今年底主體建設工程都能完工。”勾承建介紹,預計最遲到2022年底,二期、三期工程都將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到那時,灌區的總灌面將增至327萬畝,綿陽、南充、廣元、遂寧4市11個縣(市、區)用水短缺局面有望徹底扭轉,涪江東岸將再無旱區。還將修建鹽亭縣境內的金峰水庫等水利工程,與升鍾水庫灌區、人民渠二處灌區的水系連通,做到跨區域水資源互補。

用水和管水模式也在改進。“1997年採取的是按灌面收費,用多用少都是一樣的價格。”勾承建說,2014年武引灌區正式啟動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採取“兩部制水價”,核定每個區域的基礎用水量,在基礎用水量之內,按照0.11元/立方米收取,超出部分按照0.16—0.19元/立方米收取。去年,全灌區渠系水利用效率,位居全省灌區前列。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2014年10月拍攝的武都水庫大壩及庫區

“希望我們多年前開的‘頭’,能夠讓你在2022年結個‘尾’。”臨別之際,已經退休多年的何玉文和張健一再叮囑記者,“竣工儀式上,我們一定要來見證!”

張健(武引工程局前任局長):

武引是四川水資源利用理念變化的轉折點

武引工程的修建,就是四川水資源利用思路轉變的開始。在武引工程第三次上馬時,省裡藉此確定了“以蓄為主,蓄引結合”的水資源利用方針。之前,是“機灌為主,機電結合”,這與地形多山、水資源區域和時空分佈不平衡的省情並不相符。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治水、用水之道,必須符合實際。武引工程直接影響了此後全省水利工程的佈局與建設理念。無論是已建成的大橋水庫灌區、小井溝灌區,還是正在建設的向家壩灌區,均不約而同地把“蓄水”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從這個角度而言,武引工程影響至深。

胡云(省水利廳廳長):

未來將會有更多的“都江堰”

武引工程絕不會是四川水利建設的終點。武引工程是四川的“第二個都江堰”,這樣的“都江堰”會越來越多。

我省將會加快構建“五橫六縱”引水補水網絡。“五橫”是指都江堰供水區、玉溪河供水區等5個“西水東引”工程,通過修建引水渠系,實現河湖連通,把川西高原與盆地交界處相對富集的水資源分佈引入盆地、丘區。“六縱”,則是縱向打通升鍾水庫供水區、亭子口水庫供水區等6個大型骨幹工程水系,依據季節和降雨分佈差異,實現跨區域水資源調度。

預計在2035年左右,涉及19個市(州)104個縣(市、區)的“五橫六縱”供水網絡將會初具雛形。

記者 王成棟

談到武引工程最初的構想時,已退休的武引工程管理局第二任局長張健說,現在來看,無異於“天方夜譚”——無論當時的經濟實力,還是技術能力,都不可能讓這個宏偉的構想走進現實。但最後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武引工程,受到各方好評。

隨老記者再訪新聞現場丨四川還有“第二個都江堰”?60多年建設歷程你知道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