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悼代表一種高級智慧水平,那動物會哀悼死者嗎?

本文刊載於《三聯生活週刊》2019年第11期,原文標題《動物會不會哀悼死者?》

哀悼代表一種高級智慧水平,那動物會哀悼死者嗎?

文 袁越

不少讀者應該還記得去年在北大西洋上發生的一件事情,一頭雌性虎鯨被發現用頭馱著自己剛剛出生的幼崽在游泳,雖然那個幼崽出生不久就死了。不知因為什麼原因,這頭代號為J35的虎鯨媽媽一直不願放棄自己的孩子,有好幾次那個幼崽滑進了水裡,她一個猛子紮下水,再把它馱出水面,就這樣一直遊了1000英里,直到第17天才終於放開。

這個故事引起了很多討論,大家關注的焦點在於這頭虎鯨的行為到底算不算哀悼?大部分人相信是的,但也有人認為虎鯨媽媽也許不知道幼崽已經死了,或者不知道死後不能復生,只是出於本能在保護幼崽,不讓它沉下去而已。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美國威廉瑪麗學院(College of William and Mary)的動物行為學家芭芭拉·金(Barbara King)教授為2018年3月出版的《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雜誌撰寫了一篇文章,詳細解釋了她為什麼相信J35確實是在哀悼死者。

金教授退休前一直在該校的人類學系任教,考古人類學領域非常關心“哀悼”的出現時間,因為大家普遍相信這種行為代表了一種非常高級的智慧水平,只有現代智人才具備這種能力。於是,是否有埋葬死者的行為一直被認為是判斷一個古人類群體是否已經進化出高級智慧的重要標誌。

正因為如此,動物行為學界一直堅信除了人類之外,其他動物不具備高級的情感,所以這個研究領域不允許科學家使用擬人化的詞彙來描述動物的行為,比如“哀悼”這個詞就是在用人類的情感解釋動物的行為,是不科學的。

金教授早年也是這麼想的,但隨著案例越積越多,她轉而相信動物也是有情感的,會為同伴的死亡感到傷心。她於2013年出版了一本專著,名字就叫做《動物如何哀悼》(How Animals Grieve)。這本書通過對來自世界各地的實際案例的分析,總結出了一套通用原則,以此來判斷動物是否在哀悼。

在金教授看來,哀悼行為必須具備兩個必要條件:第一,兩隻(或兩隻以上)動物生前一定要經常待在一起,而且並不是因為某個明顯的進化優勢而這麼做的;第二,其中一隻動物死後,另外一隻(或多隻)動物顯著地改變了它們的日常行為(比如停留在屍體旁邊不肯離開),並且必須表現出嚴重的不適狀況。

按照第一條標準,那頭虎鯨媽媽似乎並不符合要求,但金教授認為母子關係可以不受此約束,畢竟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關係,兩者不需要待在一起很久才能有感情。第二條標準也很重要,比如曾經有人觀察到一隻母猴抱著一隻死去的小猴到處走,一直不肯丟棄,但這隻母猴並沒有表現出不適的狀況,仍然照常吃飯照常睡覺甚至照常交配,所以金教授認為這不屬於哀悼。

當然還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目前學術界只承認哺乳動物和鳥類等少數高等動物才有可能具備哀悼的能力,目前沒有任何人相信昆蟲之類的低等動物有這個能力。

這兩條標準並不是學術界公認的,至今還有不少學者不認為動物的那些行為可以稱得上是哀悼,因為他們相信這種行為不符合達爾文進化論的要求。試想,如果那頭虎鯨媽媽因為哀悼那個夭折的幼崽而不好好進食,最終傷到了自己的身體,那豈不是非常不划算?進化是不會原諒這種行為的。

但是,金教授指出,達爾文本人恰恰是支持這一說法的。他曾經指出,既然人是從動物進化而來的,那麼人和動物具備類似的情感能力就是一件很容易理解的事情了。

在此基礎上,金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解釋。她相信有些動物之所以會哀悼死者,恰好是因為它們進化出了愛的能力。愛這種情感絕對是有進化優勢的,它能讓兩隻(或多隻)動物團結起來,更好地應對大自然中遇到的各種困難。但是,愛的出現是有代價的,那就是失去時一定會很痛苦(否則就不是真愛了)。雖然從功利的角度看,哀悼行為不利於生存,但這種情感只是愛的副產品而已,而愛的力量實在是太強大了,動物們甘願承擔哀悼帶來的風險。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