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為何發生?三國打了快一百年怎麼沒發生類似的事?

東漢 曹操 漢朝 晉書 匈奴 中國歷史 劉淵 一戰 桃花石雜談 2019-04-07

“五胡亂華”是中國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頁,它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同時也對後來隋唐的歷史有根本性的影響。但為什麼在西晉末年大批北方遊牧民族進入了中原呢?在之前的亂世三國時期為什麼這些遊牧民族沒有趁虛而入呢?今天咱們就來談談這個問題。總體來說三國時和西晉末年確實有很多類似的地方,比如都因為內戰導致中原人口大量減少,另外中原政權陷入了事實上的分裂狀態等。但具體來說還是有許多不同點的,那麼下面咱們就細說一下當時的各種不同點。


三國時期與西晉末年的相同點

其實三國時期與西晉末年相同點是非常多的,其中最大的一點就是這兩個時期中原地區都經歷了長期的內戰,而且都在事實上陷入了分裂之中。此外因為長期內戰,中原地區的人口大量減少,而古代人口是國力最基本的要素,人口大量減少的結果就是中原王朝的國力大為降低。

“五胡亂華”為何發生?三國打了快一百年怎麼沒發生類似的事?

描繪三國時期兵馬的古畫

三國時期大家都很熟悉了,從公元184年黃巾起義東漢江山陷入一片大亂開始,一直到公元222年吳蜀夷陵之戰為止,中原地區陷入了長達38年的內戰之中,期間先是黃巾軍起義掃蕩了半個中國,然後又是各路軍閥混戰,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規模巨大的全面戰爭,造成的平民傷亡無數。這種損失之大通過以下這組數字就可以看出來。

在黃巾起義爆發前30年左右,東漢政府是進行過一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當時的數字是全國人口有5600多萬人。但經過之後接近40年的內戰,中原人口的損失程度是令人觸目驚心的。按照《晉書》的記載,在東吳滅亡之時,晉(包括之前已經滅亡的蜀國人口)吳兩國的人口總數之和竟然不足800萬人。當然現代研究認為當時中原剛剛經過長期分裂統一,戰亂的影響還沒有完全消除,所以統計數字並不完整,當時實際的人口應該在1600萬到2000萬左右,但即使這樣也下降了三分之二左右。

而許多朋友不太熟悉的是西晉末年的局勢,其實在被稱為“五胡亂華”的這段歷史發生之前,中原地區也經歷了一場規模和殘酷程度絲毫不亞於三國時期的重大內戰,也就是“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是西晉末年西晉皇族不同諸侯王之間為了爭奪皇位而發生的一場嚴重內戰,從公元291年爆發開始,一直持續到了公元306年,持續時間也長達15年。

“五胡亂華”為何發生?三國打了快一百年怎麼沒發生類似的事?

八王之亂對中原地區破壞程度之大也堪稱歷史之最

而這次戰爭也同樣造成了中原地區的人口大量減少,根據一些研究估計,在八五之亂開始前,中原地區的人口在2200萬人左右,但經過八王之亂這十幾年大戰,中原地區人口再次被腰斬,有些數字認為到公元306年八王之亂基本平息之時,整個中原地區的人口已經只剩下了1088萬人,也就是比三國末期的人口數量還要少三分之一以上了。所以從這兩組數字的對比來看,其實雖然接近,但也能看出一點為何五胡亂華在西晉末年發生的端倪了,因為此時的中原,實力比三國末期,確實又下降了一個檔次。

三國時期與八國之亂時期的不同點

下面再說說這兩個時期的不同點,從這些不同點裡,就更能看出為何五胡亂華發生在西晉末年了。

首先三國時期是承接東漢時期中原王朝對草原遊牧民族的強勢。對歷史有一些瞭解的朋友都知道,兩漢的一個主旋律就是打擊匈奴,保證北疆的安全。而這一舉措在東漢時期其實是已經開花結果了。公元160年前後,已經在兩漢不斷打擊下西遷到今天哈薩克斯坦西部地區的北匈奴在東漢的持續追擊之下再次西遷,從此消失於中國古籍之中。

“五胡亂華”為何發生?三國打了快一百年怎麼沒發生類似的事?

三國時期的形勢

而南匈奴則完全受制於東漢,被東漢分而制之,各部在當時的實力非常有限。同時因為北匈奴的勢力剛剛被驅逐,當時鮮卑、烏桓等其它草原各部也都還沒成氣候。另外非常重要的一點是,中原北方地區在官渡之戰後基本被曹操所統一。雖然這種統一併不完整,北方也還存在其它一些軍閥,但總體上北方在官渡之戰後,以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方式很快重新形成了一個強有力中央政權,真正大規模的內戰只持續了10幾年,而這個政權相對於當時仍然四分五裂的各個遊牧民族還是無法撼動的。在幾次相互之間的戰爭中,南匈奴和烏桓面對曹軍多次慘敗,比如公元207年曹操在追擊袁紹兩子的過程中與烏桓在今天遼寧省境內的白狼山發生大戰,結果烏桓單于蹋頓被張遼直接在陣前斬殺,烏桓部僅一戰就遭到重創。所以當時雙方的實力差距還是非常大的。針對南匈奴,曹操則將其分為五部,而他們之間的矛盾也使他們很難聯合。

“五胡亂華”為何發生?三國打了快一百年怎麼沒發生類似的事?

八王封地分佈,集中在中國北方地區,這也是八王之亂的主要發生地

但到西晉末年,中原地區的實力因為人口再次腰斬而進一步衰落。而且不僅如此,因為八王之亂主要發生在中國北方,直接鄰近遊牧民族聚居地的地區人口損失最大。同時在八王之亂期間,內戰雙方因為中原人口損失嚴重,都曾經向周邊的遊牧民族借兵幫自己打內戰,而最終這些舉措的結果都是讓遊牧民族的軍力不斷壯大。

比如最終直接滅亡了西晉的漢趙政權,其首領劉淵就是在八王之戰期間與西晉宗室成都王結盟,並藉此聯合匈奴各部,把南匈奴重新結成了統一的力量。而後來在成都王被西晉中央平定之後,劉淵則順勢自立。而西晉中央也多次聯合拓跋鮮卑和段氏鮮卑,這些舉措最後都造成了中原王朝自己在內戰中越來越弱,而周邊遊牧民族的則在中原內戰中有了聯合的理由和機遇,同時其軍隊也在中原內戰中鍛鍊的越來越強,最終導致了雙方實力的逆轉。


所以總體來說,三國時期雖然內亂嚴重,但北方地區較快恢復了和平,建立起了對遊牧民族仍然有優勢的中央政權,導致遊牧民族無力南下。而西晉末年15年異常慘烈的八王之亂導致中原整體實力急劇衰落,遊牧民族自身藉機聯合,並在中原內戰中建立起了具有很強戰力的軍隊,這些因素綜合作用,使中原王朝和遊牧民族的實力逆轉,最終促成了“五胡亂華”的發生。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