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中國“最窮大學”,也是教育史的“珠穆朗瑪”;校史僅8年培育大師無數,一大批僑界英才從這裡走出,但很多人仍不知道它……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抗日戰爭時期,硝煙瀰漫的北方,已容不下一張安靜的課桌。在這種情況下,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陸續南遷,在昆明組建了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西南聯大)。

西南聯大校史一共才8年多,卻成就了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無數人才從這裡走向人生舞臺,其中包括許多我們熟知的僑界榜樣。

這所大學存在的8年間,僅地礦行業就培育出23位院士,可以說是打下地礦界的半壁江山!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黃紹顯(1914-1989)山東即墨人,1914年7月生。鈾礦地質研究創始人之一。西南聯大(北大)地質地理氣象系畢業(1940)。後任雲南大學助教、中央地質調查所技士、技正;西北地質調查局工程師。解放後,歷任地質部工程師;第二機械工程部地質局副總地質師;第二機械部第二研究所副總地質師;鈾礦地質學會理事長;核工業部科技委委員。多年從事鈾礦地質研究。1980年增選為中科院地學部委員。1989年8月10日逝世。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谷德振(1914-1982)河南密縣人,1914年8月13日生。工程地質學家,地質力學家。西南聯大(北大)地質地理氣象系畢業(1942)。歷任中央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地質部工程師、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等職。從事地質力學,特別是小構造的研究,在長江三峽工程、南水北調、成昆鐵路、湘黔鐵路等項目中解決一系列地質問題,創建了巖體工程地質力學的理論與方法。1980年增選為中科院地學部委員。1982年2月24日逝世。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賈福海(1914-2004)山西原平人,1914年8月23日生。水文地質和工程地質學家。西南聯大(北大)地質地理氣象系畢業(1941)。歷任資源委員會副工程師、工程師;華東工業部礦產勘測處、地質部水文地質局工程師、總工程師等職;地質部科學技術顧問委員會委員。在三門峽水庫、上海地面沉降、長江三峽壩址、天津市供水等項目中做出重要貢獻。1980年增選為中科院地學部委員。2004年10月3日逝世。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宋叔和(1915-2008)河北遷安人,1915年7月14日生。區域岩石及有色金屬礦床學家。西南聯大地質地理氣象系畢業(1938)。後留校任助教(1938-42),並在中央地質調查所工作。1943年到新疆調查地區礦產。先後任地質部641地質普查勘測隊副隊長、西北地質局副總工程師;甘肅省地質局總工程師;西北地質礦產研究所副所長;地質鈾礦床研究所研究員、領導小組組長;名譽所長。1980年增選為中科院地學部委員。2008年2月19日逝世。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葉篤正(1916-2013)安徽安慶人,1916年2月21日生。國際著名氣象學家。我國近代動力氣象學創始人之一。西南聯大(清華)地質地理氣象畢業(1940),浙江大學研究生畢業(1943),後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助理員。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1948)。1946-50年在芝加哥大學氣象研究所工作。1950-56年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室主任。並先後兼任南京大學氣象系、清華大學氣象系、中國科技大學地球物理系教授。1966年後任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科院副院長。1981年被選為芬蘭科學院外籍院士。1980年增選為中科院地學部委員。2013年10月16日逝世。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王鴻禎(1916-2010)山東蒼山人,1916年11月27日生。地質學家。西南聯大(北大)地質地理氣象系畢業(1939),英國劍橋大學博士(1947)。回國後任北京大學副教授、教授、祕書長;1952年院系調整後任北京地質學院教授、系主任、副院長;1980年任武漢地質學院院長。長期從事古生物學、地層學、古地理學、大地構造學的研究和教學。1980年增選為中科院地學部委員。2010年11月22日逝世。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謝義炳(1917-1995)湖南新田人,1917年4月3日生。氣象學家、教育家。西南聯大(清華)地質地理氣象系畢業(1940)。浙江大學碩士(1943),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1949)。1950年任清華大學副教授。1952年起歷任北京大學教授、物理系副主任、地球物理系主任。長期從事氣象學教學和研究,有突破性成就,對我國天氣分析和預報起指導作用,豐富和發展了大氣環流基礎理論。1980年增選為中科院地學部委員。1995年8月24日逝世。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池際尚(1917-1994)湖北安陸人,1917年6月25日生。地質學家、岩石學家。西南聯大(清華)地質地理氣象學系畢業(1941),美國賓州布倫茂學院博士(1949),伯克利加州大學地質系博士後。1950年回國後,歷任清華大學、北京地質學院、武漢地質學院教授。曾任石油教研室主任、可燃性礦產地質及勘探系副主任、地質測量及找礦系副主任。1980年增選為中科院地學部委員。1994年1月1日逝世。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董申保(1917-2010)江蘇常州人,1917年9月17日生。西南聯大(北大)地質地理氣象系畢業(1940)。西南聯大(北大)碩士學位(1944),1944-46年任西南聯大地質地理氣象系教員。1948-50年在法國巴黎大學、克萊蒙菲朗大學留學。1950年回國,任北京大學地質系副教授。1952年調長春地質學院任教授、地質勘探系主任、院長助理、院長。1985年回北京大學任教,兼國家科委地質組副組長。多年從事變質岩及花崗岩研究,為我國找礦工作做出較大貢獻。1980年增選為中科院地學部委員。2010年2月19日逝世。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穆恩之(1917-1987)江蘇豐縣人。1917年9月30日生。地層古生物學家。西南聯大地質地理氣象系畢業(1943)。1945-1949年任中央地質調查所技佐、技士。後歷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副所長;南京分院副院長。從事研究筆石,建立了一個新亞目、十餘新科和許多新屬、新科,樹立了中國筆石動物群的基本序列。1980年增選為中科院地學部委員,曾任常委。1987年4月8日逝世。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劉東生(1917-2008)天津人,1917年11月22日生。地質學家、古脊椎動物學家、環境地質學家。我國環境地質研究的開創人,西南聯大地質地理氣象系畢業(1942)。後在中央地質研究所工作。歷任地質部工程師、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地球化學研究所、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第四紀研究委員會主任、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名譽博士、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會會主席、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80年增選為中科院地學部委員。2008年3月6日逝世。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關士聰(1918-2004)廣東南海人,1918年1月14日生。石油地質學家。西南聯大(北大)地質地理氣象系畢業(1940)。解放後歷任地質部主任工程師;地質部石油總局總工程師;國家能源委員會石油組長等職。對我國地質普查和區域地質研究做出貢獻,從事大慶油田地球科學工作,對中國陸相油田的發現和海相油田工作的方向、有色金屬礦產資源和鋼鐵資源的評價都提供了可靠的資料。1980年增選為中科院地學部委員。2004年4月25日逝世。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顧知微(1918-2011)江蘇南京人,1918年4月1日生。地層古生物學家。西南聯大地質地理氣象系畢業(1942),後任雲南地質礦產所、中央地質調查所技佐、技士。解放後,任中國科學院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對我國中生代非海相雙殼類化石的研究,對大慶油田探尋過程的地層古生物研究均做出重要貢獻。1980年增選為中科院地學部委員。2011年3月19日逝世。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馬杏垣(1919-2001)吉林長春人。1919年5月25日生。構造地質學家、地震學家。西南聯大地質地理氣象系畢業(1942)。英國愛丁堡大學博士(1949)。回國後,任北京大學副教授、教授;北京地質學院教授、教研室主任、副院長。1978年任中國地震局副局長兼地震局地質研究所名譽所長。1980年起還擔任國際岩石圈委員會執行局委員。從事地質教學科研工作近60年,1980年增選為中科院地學部委員。2001年1月22日逝世。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張炳熹(1919-2000)河南新旗人,1919年6月12日生。礦床學家、國家知名地質學家。西南聯大(北大)地質地理氣象系畢業(1940),美國哈佛大學碩士(1948)、博士(1950)。回國後歷任北京大學、北京地質學院教授、系主任;地質礦產部總工程師、科學技術高級諮詢中心主任等職。1980年任聯合國任亞太經濟自然資源司司長。對我國金屬礦產,特別是稀有金屬、特種非金屬礦產的普查勘探、地質部重點科技攻關和發展戰略均有重要貢獻。1980年增選為中科院地學部委員。2000年7月17日逝世。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塗光熾(1920-2007)湖北黃陂人,1920年2月14日生。地球化學家。西南聯大地質地理氣象系畢業(1944),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博士(1949)。1950年回國,歷任清華大學地學系副教授、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地球化學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主席成員、地學部主任等職。在鈾礦地質方面提出改造成礦理論及岩石礦床多成因等觀點,對我國層控礦床形成機制、發育特徵等提出見解,為礦床地球化學做出貢獻。1980年增選為中科院地學部委員。2007年7月31日逝世。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郝詒純(1920-2001)湖北咸寧人,1920年9月1日生。古生物地質學家,社會活動家。西南聯大地質地理氣象系畢業(1943),西南聯大(清華)研究生。1957-1959年蘇聯莫斯科大學和科學院進修。1962年起歷任雲南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教授。長期從事地層古生物、微體古生物學與古海洋學的教學與科學研究,做出重要貢獻,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地層古生物專業。1980年增選為中科學院地學部委員。2001年6月13日逝世。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王仁(1921-2001)浙江吳興人,1921年1月2日生。固體力學和地球動力學家。西南聯大航空工程系畢業(1943),美國華盛頓大學航空工程系碩士(1948),布朗大學博士(1950),任副研究員。1954年到芝加哥理工學院任力學系助理教授。1955年回國後任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地質系副教授、教授;地震地質教研室主任、力學系主任。為我國力學與地質學、地震學研究的結合做出了貢獻。1980年增選為中科院地學部委員。2001年4月8日逝世。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陳慶宣(1916-2005)湖北黃陂人,1916年4月4日生。地質力學家。西南聯大(北大)地質地理氣象系畢業(1941)。歷任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蘭州地質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地質礦產部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多年從事地質力學研究,對東西構造帶形成的力學機制及其發生的緯度等問題有重要貢獻。1991年增選為中科院地學部委員。2005年10月2日逝世。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韓德馨(1918-2009)江蘇如皋人,1918年9月生。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校區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我國著名煤田地質學家、煤巖學家、地質教育家。1942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1943-1945年就讀北京大學理科研究生,1950年在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畢業,回國參加社會主義建設。韓德馨教授作為新中國煤田地質事業奠基人之一,1951年參加領導和創建了我國第一個煤田地質系。他長期以來從事煤炭資源開發和煤田地質學基礎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2009年10月17逝世。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陳夢熊(1917-2012)浙江上虞人,1917年10月12日生。水文地質家。西南聯大地質地理氣象系畢業(1942),考入中央地質調查所,在西北地區從事地質礦產調查。解放後,在地質部長期從事水文地質調查,任水文地質工程局副總工程師。在全國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及研究工作中,制定了一整套規程,完成全國地下水資源調查和評價。1991年增選為中科院地學部委員。2012年12月28日逝世。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楊起(1919-2010)山東蓬萊人,1919年5月17日生。地質學家。西南聯大地質地理氣象系畢業(1943),北京大學碩士(1946)。歷任北京大學助教、北京地質大學副教授、教授;武漢地質學院北京研究生部教授。多年來從事煤田地層研究,創建我國第一個煤田地質專業。開闢了煤田地質研究新方向,從成因上闡明中國煤級分佈規律,對提高我國煤田地質研究水平做出貢獻。1991年增選為中科院地學部委員。2010年12月1日逝世。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於崇文(1924-)浙江鎮海人,1924年生。地球化學家。1945-46年在西南聯大地質地理氣象系學習。北京大學地質系畢業(1950)。後歷任北京大學助教、北京地質學院、武漢地質學院、中國地質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在地球化學基礎理論方面,開闢了地球化學學科發展新方向,取得了成礦規律理論研究和成礦預測兩方面的重要成果,為發展我國區域地球化學做出了開拓性貢獻。1995年增選為中科院地學部委員。

小故事

記:1938-1942年間西南聯大第一個地學系學生本科班的一次野外地質實習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1940年一次日寇敵機空襲後的校園 (劉東生攝)

西南聯大地學系的師生們利用昆明周邊有利的地質野外考察條件,幾乎每個星期全有野外實習活動,假期學生們三三兩兩組成小組主動跑野外為畢業論文準備素材。野外考察中還留下個經典的故事:

有一次,米士教授帶領學生到撫仙湖畔的澄江縣實習,爬完一座石灰岩形成的小山後,在湖畔休息。米士教授突然說;“我有一個問題要考一考諸位,請大家注意,那邊近岸湖水中的一塊灰色“露頭”是什麼岩石?一位同學立即回答說:“石灰岩”,有些同學也附和。米士建議那位同學親自去打一塊標本來。那位同學充滿信心地將要接近那“露頭”時,那塊“岩石”卻出人意料地擺動起來,再走進一看,原來是躺在水裡的一條大水牛,大家不禁哈哈大笑。米士教授最後笑著說:“做地質工作,光用眼睛在遠處看是不夠的,必須到跟前,用鐵錘打下標本,仔細觀察後,才能做出正確結論”。聽完這番話,大家對將要從事的地質事業都有所領悟!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西南聯大1938級地質系學生在雲南昆明周邊實習,遠山盡頭為雲南曲靖(右上),1940年 (劉東生攝)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右邊第五人戴帽子手拿筆記本者為劉東生,從這裡1938年開始他一直保持著野外素描記錄的習慣直到2008年去世。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劉東生在大學實習期間採集到大量泥盆紀魚類化石,以後寫成專著在古生物志發表。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孫雲鑄教授帶領的古生物實習。本圖片經過陳夢熊院士生前逐一確認:前:劉東生;站立:韓德馨,其前坐為陳夢熊,右站:為李廣源,其前坐為孫雲鑄教授。中:舉手為顧知微;左2:坐為谷德振。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孫雲鑄教授帶領的古生物實習。本圖片經過陳夢熊院士生前逐一確認:前:劉東生;站立:韓德馨,其前坐為陳夢熊,右站:為李廣源,其前坐為孫雲鑄教授。中:舉手為顧知微;左2:坐為谷德振。

史上最牛地礦院校!8年培養出23位地礦院士


全班同學野外實習合影,後排左一,為劉東生。這個班出來了十三名院士。

結語:

我們必須牢記西南聯大地質地理氣象系對我國地礦界的奠基作用,但厚古不必薄今,聯大之後同樣湧現出了一批傑出的地礦學者,對行業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