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陸漸

登月第一人:“月球都去過了,地球上還有什麼地方吸引我呢?”

人類還將會邁出更大的一步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

世界航天事業在近些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從一級回收到探月探火,從小行星採樣到探水探日,把人們的目光一次次聚焦到航天領域,也帶著載人航天英雄和他們的故事進入了大眾視野中。

“太空第一人”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的傳記電影《Гагарин. Первый в космосе(搏擊太空)》早在2013年就已上映。影片參考瞭解密的蘇聯航天檔案,再現了1961年4月12日,加加林乘坐東方1號宇宙飛船完成人類第一次太空飛行的全過程。片長108分鐘,頗有些致敬的意味,恰好是加加林這一次太空飛行的時間。

登月第一人:“月球都去過了,地球上還有什麼地方吸引我呢?”

電影《搏擊太空》海報(圖:豆瓣)


登月第一人:“月球都去過了,地球上還有什麼地方吸引我呢?”

首位進入太空的人類(圖:goodfon)

2018年,一位來自NASA的航天英雄也被演繹到了熒屏上,講述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的電影《First Man(登月第一人)》在美上映。這部電影出色的音效設計、手持攝影和大量主觀視角鏡頭極大地拉近了觀眾和角色之間的距離,效果拔群,其中登月鏡頭的特效製作還榮獲了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視覺效果獎。而Ryan Gosling扮演的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Neil Alden Armstrong),是我們今天要聊的主角。

登月第一人:“月球都去過了,地球上還有什麼地方吸引我呢?”

電影《登月第一人》海報(圖:豆瓣)


登月第一人:“月球都去過了,地球上還有什麼地方吸引我呢?”

尼爾•阿姆斯特朗(圖:NASA)

尼爾•阿姆斯特朗,1930年出生於美國俄亥俄州,從小隨家庭輾轉多地,在16個城市都安過家;17歲進入普渡大學,19歲應徵入伍,一年半後開始了“飛行生涯”,並參加過朝鮮戰爭;1955年,他正式開始了試飛員的工作,飛過五十多個機型,其中就包括了大名鼎鼎的F-100“超級軍刀”、X-1B型、X-15等,總飛行時間達到了2450小時。

電影裡的阿姆斯特朗沉默寡言,內斂深沉,這和生活中的他如出一轍。他後來的探月搭檔奧爾德林喜歡侃侃而談,而他似乎總是低調、務實地工作,似乎永遠處於思考的狀態。即便是NASA通知他將做阿波羅11號的指揮長時,他也只是淡定地回覆“Okay”。

1965年,阿姆斯特朗終於等到了屬於他的機會,踏上了外太空探險之路。他的第一項任務只是與埃里奧特•希搭檔,擔任雙子星座5號的候補指令飛行員,並沒有飛天。但是,在1966年發射的雙子星座8號任務中,他就已經擔任了指令飛行員,和大衛•斯科特搭檔搭,乘坐大力神二號GLV火箭升空,完成了與無人飛行器阿金納的對接,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實現軌道對接。在對接完成後,飛船出現了沒有預料到的快速旋轉故障,處於失控狀態,阻礙了任務取得進一步的成果,阿姆斯特朗以極強的毅力自救,帶著搭檔成功返回地球。

登月第一人:“月球都去過了,地球上還有什麼地方吸引我呢?”

水星計劃(Project Mercury)載人艙示意圖(圖:NASA)


登月第一人:“月球都去過了,地球上還有什麼地方吸引我呢?”

雙子座計劃(Project Gemini)飛船剖面圖(圖:NASA)

上個世紀60年代,美蘇之間的太空競賽異常激烈,蘇聯在首顆人造衛星、首次載人等方面都取得了領先,將美國的航天事業逼到了絕路。美國則奮起直追,選擇了載人登月這一難度極高的任務來提振士氣,各個項目的密集度都很高,堪稱舉全國之力。

第一個載人航天計劃是水星計劃,始於1959年、終於1963年,旨在將人類送入地球軌道。4年間包含了20次不載人發射和6次載人發射。而雙子座計劃介於水星計劃和阿波羅計劃之間,在1965年至1966年僅僅一年之間就有10次載人飛行任務。宏大的阿波羅載人登月計劃共計耗時11年,當年總投資233億美元(換算成如今約2000億以上),6次把宇航員送上月球, 7次發射飛行器,堪稱載人航天“奇蹟”。

登月第一人:“月球都去過了,地球上還有什麼地方吸引我呢?”

阿波羅11號乘組:從左至右分別是登月艙駕駛員是巴茲•奧爾德林,指令長尼爾•阿姆斯特朗,指令艙駕駛員是邁克爾•科林斯(未登月)(圖:NASA)

1969年,阿姆斯特朗執行了他的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太空任務——作為指令長搭乘阿波羅11號前往月球。他的搭檔是登月艙駕駛員是巴茲•奧爾德林,指令艙駕駛員是邁克爾•科林斯,有趣的是三人都是1930年出生。

登月第一人:“月球都去過了,地球上還有什麼地方吸引我呢?”

左圖是1969年7月16日發射前倒計時期間,由指揮官尼爾•阿姆斯特朗帶領的阿波羅11號登月任務的宇航員們離開了肯尼迪航天中心的載人飛船操作大樓。右圖是由環球影業拍攝的電影《First Man》中的一幅靜態圖像描繪了這一場景,由演員Ryan Gosling飾演阿姆斯特朗。(圖:NASA)

登月第一人:“月球都去過了,地球上還有什麼地方吸引我呢?”

電影中的土星五號發射圖。(圖:First Man電影劇照)

7月16日,阿波羅11號在肯尼迪航天中心騰空而起,由110米高的“土星5號”運載火箭送入太空,12分鐘後進入地球軌道。在環繞地球一圈半後,火箭第三級點火進行月球轉移軌道射入(Trans-Lunar Injection,TLI),航天器開始向月球航行。30分鐘後,指令艙(哥倫比亞號,Columbia)從土星5號分離,在轉向後與登月轉接器上的登月艙(小鷹號,Eagle)連接。之後航天器成功進入地月轉移軌道,順利駛向月球。7月19日,航天器經過月球背面時,點燃發動機減速,最終進入了月球軌道。

登月第一人:“月球都去過了,地球上還有什麼地方吸引我呢?”

登陸後的緊張工作(圖:NASA)

登月地點定在了比較平整的寧靜海區域(後來稱為靜海基地),阿姆斯特朗手動控制登月艙(艙內只有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驚險降落,“The eagle has landed!”。阿姆斯特朗率先踏上月球那荒涼而沉寂的土地,邁出了“人類的一大步”,成為了第一個踏上月球的宇航員,隨後奧爾德林成為第二個登月宇航員。

登月第一人:“月球都去過了,地球上還有什麼地方吸引我呢?”

阿波羅11號人物徽章(圖:NASA)

50 年前的那場登月奇蹟,其實並不全是光鮮亮麗。有許多小事件可能導致阿波羅11號無法順利完成任務,甚至徹底任務失敗。可是最終卻陰差陽錯地沒有耽誤任務的進行:

  1. 阿姆斯特朗的接到的指令僅僅是安全地降落,而沒有一個特別嚴格的降落點。由於相對寬鬆的降落要求,阿姆斯特朗對登月的具體地點並沒有特別在意。結果下降彈道多飛了幾秒鐘,降落點最後偏離計劃中的位置四英里,並提前降落了約1.5分鐘。
  2. 降落過程中計算機紅燈大作,提醒出現了幾次錯誤。第一次是1202號錯誤,後來還出現了1201號警報,雖然任務前進行了大量的訓練,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仍不記得代碼代表的錯誤(後來證實是登月艙計算機的演算溢出)。
  3. 用於降落的燃料非常緊張,加上降落地點時需要躲避深坑(躲避深坑的平移操作比原定計劃長了40秒),整個降落過程並不順利,可謂十分危險,降落的時候只剩下30秒的發動機燃料,還好最終終於成功降落在一個深坑旁邊的平地上。
  4. 回到登月艙之後,艙門關閉,艙內重新加壓。在準備重新起飛時,兩位宇航員發現他們不小心折斷了一個斷路器開關,登月艙無法點火。兩人試遍了方法,最後奧爾德林使用一支圓珠筆進行連接,登月艙才得以點火返程。

就像電影裡阿姆斯特朗的妻子Jane對NASA官員說的:You’re a bunch of boys making models out of balsa wood(你們就是一群玩輕木玩具的孩子)。以當時阿波羅計劃之初的科學研究深度,加上簡陋的條件和經驗的缺乏,是舉國體制下不計成本的投入、科學研究的鼎力支持、宇航員的大膽冒險才讓阿波羅計劃順利完成。即便放在如今的航天科技體系下,它都是一項極其艱鉅的任務,甚至可以說是幸運女神的多次眷顧才讓人類登月成為了現實

登月第一人:“月球都去過了,地球上還有什麼地方吸引我呢?”

美國郵政局發行的登月紀念郵票(圖:Wiki)

成功登月讓世界陷入沸騰(也許除了蘇聯)。但真正做到老孺皆知的只是阿姆斯特朗的那句話。有趣的是,阿姆斯特朗出艙下到月球上的第一句話其實是“我馬上就要從登月艙上邁開了”。隨後他踏上了月球,留下了那句經典名言: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除此之外,他們還做了:

  • 在月球開了直播,全世界都能看到他們倆在月球表面蹦蹦跳跳(畢竟月球表面重力只有地球的約六分之一)。
  • 阿姆斯特朗走到了登月艙著陸點60米外的地方,後來被命名為東環形山(East Crater),這是兩人在月球表面最遠的活動距離。
  • 兩人在登月艙外的時間約為2.5小時,是六次成功登月任務中最短的一次。之後的行走時間逐漸加長,到阿波羅17號時已達到21小時。
  • 他們在月球拍攝了大量照片,鑽探取得了月芯標本,採集了月表岩石標本和月壤標本,安放了初期科學實驗組件和其他一些設備(其中包括一臺被動式地震儀和一臺激光測距反射鏡)
  • 他們留下了一塊登月紀念碑(尼克松(Richard M. Nixon)總統和三名宇航員簽名)和一面美國國旗。
登月第一人:“月球都去過了,地球上還有什麼地方吸引我呢?”

阿姆斯特朗為數不多的月面行走照片(圖:NASA)

登月的這一大步,是人類的智慧、勇氣、堅毅和犧牲共同成就,是被那個時代無數先輩的壯麗燃燒所照亮。從二戰中爬起的人類,對神祕、危險卻又寄託了未來出路的深空有一股一往無前的探索精神,用了一代人的時間將宇航員送入地球軌道、月球軌道,最終通過阿波羅11號的成功登月達到高潮。

從月球回來後,阿姆斯特朗已經不可能再有太空探測任務了,於是更多地從事輔助型工作。1970年至1971年在華盛頓的國家航空和航天局總部任高級研究和技術辦公室副主任。1971年從宇航局退職後,在辛辛那提大學航空工程學擔任教授,直至1979年。1985年3月任太空問題全國委員會成員。1986年挑戰者號航天飛機災難後,他被任命為調查航天飛機事故的總統委員會副主席。八十年代起,他還曾擔任多所公司的董事或董事長。

徹底退休後,阿姆斯特朗離群索居,興趣缺缺,既不願意代言,也不願意從政,低調地生活。有人勸他多出去走走,他說:“我連月球都去過了,地球上還有什麼地方吸引我呢?” 這可能是登月的最大“後遺症”了。2012年8日25日,82歲高齡的阿姆斯特朗因心臟搭橋術後併發症去世,奧巴馬總統下令全美降半旗致哀這位登月第一人。

登月第一人:“月球都去過了,地球上還有什麼地方吸引我呢?”

晚年的阿姆斯特朗(圖:NASA)

距離人類首次登月50年過去了,阿波羅計劃之後人類再也沒有登上過月球,月面殖民更僅僅是圖景。所幸近些年,航天領域重新聚焦了月球探測這一主題,美國、中國、俄羅斯、以色列乃至印度紛紛立項研究,讓這塊“地外之地”再度煥發了生機。期待人類再一次踏上月球,也期待中國探月工程三階段的最後一“回”取得圓滿成功!

最後糾正兩個小錯誤:登上月球后,阿姆斯特朗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通了電話,耽誤了拍照,因此大量留下的照片只有五張包括阿姆斯特朗。而此時的奧爾德林則在月球上創造了多個第一次,包括留下了著名的月面腳印照片和人物照。

登月第一人:“月球都去過了,地球上還有什麼地方吸引我呢?”

著名的月面腳印,留下它的是阿姆斯特朗的登月搭檔:巴茲•奧爾德林(圖:NASA)


登月第一人:“月球都去過了,地球上還有什麼地方吸引我呢?”

這張著名的月面人物照,同樣不是阿姆斯特朗,而也是巴茲•奧爾德林(圖:NASA)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