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者|吳曉明:哲學的意義在於“開啟思想”

笛卡兒 基督山伯爵 政治 日本 上海觀察 2017-05-08

【編者按】哲學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但是對一般人而言,似乎是玄而又玄、無比高妙的東西。在復旦大學哲學學院吳曉明教授看來,哲學是最平凡的東西,儘管它要求大家從平凡當中走向不平凡。只有真正讀懂哲學,才能明白今天我們為什麼要學哲學。以下是他在“東方講壇·思想點亮未來系列講座”上的演講。

今天,我想和大家談談何謂哲學。很多人可能會覺得哲學離我們非常遙遠。在不少人看來,哲學好像是有一批人,吃飽了飯沒事情幹,在那兒沉思冥想,弄出一些奇奇怪怪的東西。還有些人一聽到哲學就開始擔憂起來,這種東西好像玄而又玄、無比高妙,對它的態度往往是“敬而遠之”的。今天我要說的可能會顛覆大家的上述想法,哲學在我看來是最平凡的東西,儘管它要求大家從平凡當中走向不平凡。

【哲學是什麼】

首先要對哲學有一個大概的瞭解,要知道哲學是什麼。

在西方,哲學叫做“philosophy”,它的意思是“愛智慧”。Philo的意思是愛,sophy是智慧。也許大家看過一本書,名字叫《蘇菲的世界》。這個蘇菲就是蘇菲亞,就是智慧。所以哲學首先是智慧哲學。

思想者|吳曉明:哲學的意義在於“開啟思想”

那麼智慧是什麼?今天我們比較熟悉的對應的東西,叫做知識、學問。但智慧與知識或者學問之間恐怕是有區別的,而且有很大的區別。大家可能看過一本小說,叫《基督山恩仇記》(後來翻譯成《基督山伯爵》)。書中有一個段落,是法利亞長老和男主人公鄧蒂斯的一段對話。鄧蒂斯年輕有為,智商非常高,學各種知識一學就會。但是法利亞長老問他一個問題:你如何會遭到陷害?如何落到這種境地?他回答不出來。這個時候,法利亞長老講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叫做“博學不等於智慧”。

博學不等於智慧。一個人可以很博學,很有學問,很有知識,但這並不意味著有智慧

中國的古人也懂這個道理。《論語》中有一句非常有名的話:“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是什麼?知識、學問。思是什麼?思想、智慧。罔是什麼意思?糊塗。用我們通常的話來講,叫沒頭腦。一個人如果只是有知識,缺少思想和智慧,那麼這個人其實是糊塗的。當然,後面還有一句“思而不學則殆”,一個人只是在那兒思考,但不去學習,不掌握知識和學問,那就危險了,因為行之不遠。

上述兩個中西方的例子告訴我們,知識和學問與思想和智慧其實不是一碼事,兩者是有區別的。而哲學並不是我們一般所說的知識和學問,它是智慧之學,思想之事

【沒有學過哲學就沒有哲學嗎】

大家可能會覺得,哲學這個東西離我們很遠,因為那些哲學家通常想的是天人之際,是生死之際,這東西玄而又玄跟我們沒有關係。不過今天我要糾正大家的看法,哲學恐怕離我們非常近。

為什麼這麼說?第一,哲學和時代有關

德國大哲學家黑格爾說,哲學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時代。馬克思有一句話,“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也跟時代有關。

思想者|吳曉明:哲學的意義在於“開啟思想”

笛卡爾畫像。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笛卡爾的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笛卡爾認為,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值得懷疑。幾何學可以懷疑,邏輯學也可以懷疑,上帝存在不存在也可以懷疑。坐在我對面的你們,究竟是真實的存在,還是我眼睛上的一個圖象?這件事情也可以懷疑。但是我越懷疑,有一件事就越不能懷疑,那就是“我在懷疑”。也就是說,我在懷疑意味著我在思想,我在思想意味著我存在。

哲學上第一個可靠的命題和出發點就是“我思故我在”。那麼,這跟時代有什麼關係呢?笛卡爾所處的時代是中世紀的後期。在那個時代,整個精神生活的原主,第一叫信仰,第二叫權威。對於上帝的信仰和對於教會權威的服從,這是當時社會最主要的原則。但是笛卡爾提出了新的原則,這個新的原則叫“思想”,叫“理性”。笛卡爾用“我思故我在”,表達了新時代的原理,因此他也被稱為近代哲學之父。所以實際上,笛卡爾是發出了新時代最強的聲音,即從今往後,理性的思想將在這個世界上佔據主導地位。新的時代是以理性的思想做原則、做開端的。

也許在座有同學會問:哲學也許跟時代有關,跟我們又有什麼關係?我要告訴大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這不需要經過學習。因為哲學就是我們通常所講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我們也許和某些知識沒關係,但我們不可能和哲學沒關係。一個人可以不懂物理學、數學,可以不懂經濟學和政治學,但一個人絕對不會沒有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沒有學過哲學,並不意味著他的哲學比學過哲學的人低。因為正如我之前所說的,哲學不是我們一般叫做知識或學問的東西,所以即便是文盲,他也有自己的哲學。

為了進一步說明這一點,我在這裡舉個例子。

思想者|吳曉明:哲學的意義在於“開啟思想”

大概10年前,有一次我們國家評選全國最適合人居的城市,最終四川成都勝出。於是,各地記者跑到成都去採訪。有個媒體的記者拿了秒錶,到街上去測算,成都人每分鐘走幾步路。然後,將這個數據與其他城市的人做比較。結果發現,成都人走路走得比較慢。記者就此在街上採訪成都市民。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個老太太,當被問及對成都人走路走得比較慢有什麼看法時,她說了一句“人都在走向死亡,你走那麼快乾什麼”。

那個記者聽了這句話目瞪口呆,坐在電視機前的我聽了也目瞪口呆,我想我們碰到了一位哲學家。這位老太太不是什麼大學教授,估計也沒有學過哲學,但這並不妨礙她有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她上面這句話,按照中國傳統哲學的標準來講,是蠻高明的哲學,接近於道家的哲學。

當然我舉這個例子,絕不是說一個人越沒有知識,越沒有學問,他的智慧就越高。我只是想提醒大家,哲學作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每個人都有,不在於你有多少知識和學問,它跟我們每個人都有關係,是最靠近我們的東西,所以不要拒哲學於千里之外

我們這個時代比較專注知識和學問,但我們今天也要關注思想和智慧。在過去的30多年中,我們快速地對外學習,這當然很重要,但到了今天,思想的事情變得特別重要。習近平總書記要領導幹部學點哲學,我想也是因為思想的任務變得越來越重要,我們要進一步深化改革,面臨的問題更加嚴峻,面臨的挑戰更加複雜。過去30年遇到的問題,我們一般用學習的方式就能解決和處理,但是在今天,除了繼續學習,思想的事情變得越來越重要。所以,哲學與一個人、一個時代、一個民族是息息相關的

【三種文明的不同哲學】

瞭解了哲學是什麼,接下來,我想講講不同文明的不同哲學。

哲學是特定類型的思想和智慧,所以每一種文化、每一種文明,它的核心部分實際上就是它的哲學。大家可能聽說過“軸心時代”理論。這種理論是說,有這樣一個時代,大概距離今天2500年左右,當時世界上最主要的文明幾乎同時確立了它們的哲學,擁有了它們的哲學經典,並且開創出它們的不同的文化成果,從而開啟了今天世界文明最主要的基本路向。這些文明大體上來說有四種:中國、印度、希臘和希伯來(後兩者後來合併成了西方文明)。

思想者|吳曉明:哲學的意義在於“開啟思想”

孔子塑像。

我們來回想一下,距離今天2500年,在中國,是老子和孔子的時代;在希臘,是蘇格拉底、柏拉圖的時代;在印度,是佛陀的時代;在以色列,是猶太先知的時代。軸心期的文明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這種文明類型,它是有根源的,叫做有根的文明。當他們遇到最嚴峻挑戰的時候,當他們面臨生存最危難的時候,他們可以返回到這個源頭去尋找智慧的源泉,去尋找他們迎接挑戰的那樣一種思想的資源。有些文明在某一階段,藉助於某種力量,可以變得非常厲害,比如近代的俄羅斯和日本,但它們是沒有源頭的,所以不是軸心期的文明。

按照黑格爾的基本表述,西方文明的哲學叫做“純粹理性”,中國文明的哲學是“實用理性”,而印度文明的哲學則是“想象力”。這三種表述儘管比較粗淺,但大體抓住了不同類型文明的基本哲學,而這種基本哲學源遠流長,影響到這三種文明幾千年來的發展。今天我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追根溯源,都和這個有關。

►西方哲學:純粹理性

首先,什麼是“純粹理性”。聽上去有些高深莫測,我還是舉例來說明。

  • 比如說,我們說這個杯子是圓的,純粹理性的哲學就會問,它們真的圓嗎?我們馬上會發現,它們不夠圓。那怎麼辦?咱們用圓規畫圓,但是純粹理性的哲學繼續問,它真的圓嗎?你馬上會發現,它還是不夠圓。那怎麼辦?用科技最高的手段,如激光技術、電子計算機技術等畫出一個圓,非常圓,找不出一個缺陷,然而純粹理性的哲學還是繼續問“它真的圓嗎?”大家知道,它還是不夠圓。為什麼?道理很簡單,這個圓只要放到足夠大,它還是不圓。真正的圓在哪裡?按柏拉圖的說法,在理念世界當中
思想者|吳曉明:哲學的意義在於“開啟思想”

黑格爾畫像。

西方哲學把世界劃分成兩個部分:一個叫理念世界,一個叫現象世界,前者是超感性的世界,後者是感性的世界。在我們的感性世界當中,在我們的世俗的世界當中,不可能碰到真正的圓,只要你是畫出來的,只要你是用某種方式、讓我們的感官感覺到的圓,都不是真的圓。真正的圓,在理念世界當中,在神聖的世界當中。這就是純粹理性的哲學。

中國哲學:實用理性

中國的哲學,按照黑格爾的說法叫實用理性。還是同樣的例子。

  • 這個杯子圓嗎?“圓的。”它真的圓嗎?“好象不夠圓。”那麼我用圓規畫一個圓,“它圓不圓?”實用理性的哲學會說“圓的,很圓。”其實,它也知道這不是真正的圓,“但對於一個杯子來講,它足夠圓。”

於是,我們可以發現,純粹理性的哲學和實用理性的哲學有很大的差別。這種差別也體現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比如,西方人為什麼那麼嚴格地遵守規則?因為他們把規則看作是理念一樣的東西。但中國人看到這個交通規則,想法卻不一樣。需要指出的是,不能籠統說中國人不講規則,中國人是講規則的,但制定規則是幹什麼,是有用的,即是有實用目的的。因此,當遇到具體場景時,就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比如說,凌晨三點鐘要過馬路,路上一輛車也沒有,一個人也沒有,於是即便看到紅燈,中國人一般會走過去,而西方人不會。為什麼?因為對西方人來說,這叫做規範神聖。這裡不涉及孰優孰劣,舉這個例子只是說明兩種文明不同的哲學,其構成了這種文明的內核部分,決定了人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

印度哲學:想象力

再來看看印度。印度的哲學,按黑格爾的說法叫做“想象力”,而且是“無節制的想象力”。

比如,對於一箇中國人來講,吃完午飯之後,晚飯沒有著落,中國人就會思考怎麼解決這個晚飯問題,可是印度人卻會一邊坐在門口晒太陽,一邊思考生死問題。

印度的歷史記載可謂一片混亂,混亂到什麼程度?比如說佛陀是哪一年出生的,直到今天,還有幾百種不同說法。這些記載相差多少時間?差五千年。印度可靠的歷史記載,是唐僧幫忙完成的,就是他從印度回來後寫的《大唐西域記》,那是印度最可靠的歷史記載。所以有人說,如果有十個印度人記載同一件歷史事件,結果記出來會有多少種?不是十種,是幾十種。為什麼?一個人同時記兩次,都是不一樣的。這取決於什麼?取決於那個人當時的想象力。

不過大家注意,我這裡一點都不包含貶低印度智慧的意思。的確,由於上述這種特點,印度人在工業化方面不擅長,但他們的智慧非常高明,以至於康有為當時在比較中國、印度和西方的時候,他認為也許最高的和最好的智慧是印度。要了解印度,不要看報紙,也不能只看GDP增長多少,你必須深入到這個國家中去,你會發現,這是一個完全獨特的文明和民族。事實上,在那些講求想象力的領域當中,印度人是極有成就的,包括宗教、神話、寓言、童話、藝術等領域。印度軟件行業發達,與這個行業需要極高的想象力是有關的,而在這方面印度人非常擅長

【用批判方法開啟思想】

最後,我想講一下哲學的批判方法。批判方法,是近代哲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的影響非常大,對於今天來講,我想尤其重要。

我們今天發展到這樣一個歷史時期,發展到這樣一個階段,思想的任務變得越來越重要。那麼,今天阻礙思想的最大障礙是什麼?我的回答是“外部反思”,這是一個哲學術語。

什麼叫做外部反思?它作為一種忽彼忽此的推理能力,從來不深入到事物的內容當中,但它知道一般原則,而且知道把一般原則運用到任何內容之上,這是黑格爾關於外部反思最簡明的一個說法。用通俗的話說,就是我們常說的“教條主義”。

思想者|吳曉明:哲學的意義在於“開啟思想”

中國革命時期,有一幫人很厲害,叫做“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其中最厲害的就是王明,馬恩的經典倒背如流,說一口流利的俄語。當時,他們照搬俄國經驗,採取中心城市武裝起義來指導中國革命。結果,中心城市武裝起義一次又一次失敗,付出慘痛代價。不能說馬克思的原理是錯的,或者俄國的經驗是錯的,錯在哪裡?錯在外部反思,他們只知道一般原理,不深入到中國社會的內容當中去,而是把一般原則運用到任何內核之上。現在我們都知道,中國革命的道路不是中心城市武裝起義,而是農村包圍城市。

大家不要以為我講的是幾十年前的舊事,在今天的知識界,依然存在這個問題。只不過那個時候的教條是從蘇聯來的,今天的教條主要是從西方來的。

再舉一個例子。黑格爾對拿破崙評價極高,他在歷史哲學中,把拿破崙叫做“騎在馬背上的世界精神”,把他叫做“世界歷史個人”。“世界歷史個人”只有三個,一個是亞歷山大,第二個是凱撒,第三個就是拿破崙,可見對其評價之高。但黑格爾在他的歷史哲學和法哲學當中多次批評拿破崙一件事情。什麼事情?拿破崙想要把法國的自由制度強加給西班牙人。法國和西班牙有多大的差別?很小的差別,在我們中國人看來,幾乎沒差別,他們都屬於歐洲,都屬於南部歐洲,都屬於基督教世界。但是,拿破崙要把法國制度強加給西班牙人卻失敗了。

對於我們今天來講,我們不僅要對外學習,要掌握各種先進的前沿的知識和學問,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叫“開啟思想”,這就需要批判方法

批判的方法是康德提出來的,他曾經寫過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判斷力批判》。《純粹理性批判》探討的是:人類知識的基本前提是什麼?人類知識有沒有界限,如果有,界限在哪裡?康德認為,人類知識是有界限的。所以他說:“我為人類的知識劃出界限,以便為信仰空出地盤。”界限之內,我們把它叫做知識或者科學知識,在這個界限之外,那是信仰的領域。

思想者|吳曉明:哲學的意義在於“開啟思想”

康德畫像。

這個方法到黑格爾那兒,有了更大的發展。他說什麼叫自由的思想?自由的思想就是批判的思想,批判的思想就是不接受未經審查其前提的思想,無論它看起來多麼理所當然。今天中國知識界接受了太多看起來理所當然的東西,但既不知道它的前提條件,也不知道它的界限,而只是用外部反思的方式,把它們運用到任何內部中去,這就是錯誤的根源,是阻礙思想的最大障礙

我們日常生活中對批判的理解就是拒絕和否定,但是批判的真正含義不是這個意思。批判的最原初和最基本的含義,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澄清前提、劃定界限”。某個事物,某種理論,都有其特定的前提條件和限度。這就是批判的精神,外部反思就是不懂得這一點。

我不主張全盤西化,但我主張對外學習。不過我們學來的理論、觀點和學說,都必須經過批判,必須弄明白它的前提條件是什麼。看起來清楚明白、理所當然的理論,也要弄清楚這個理論在西方的前提條件是怎樣的,在中國的前提條件又是怎樣的;還要弄清楚,這些理論、觀點和學說,它的限度在哪裡。如果我們掌握了這些,我們就開始了思想。這樣的話,才能有助於解決中國的問題,把握中國的道路。

哲學在今天會變得越來越有意義。為什麼?因為當我們處在發展的更高階段,在中華民族復興事業更加深入展開的時候,我們不僅需要學習,需要知識和學問,而且尤其需要開啟思想,這是當務之急。我們不能僅僅把學來的東西做外部反思的運用,而是必須能夠使得學來的那些東西成為我們自己的東西。也就是說,使學來的東西成為能思的和批判的,這也許是我們今天講哲學最重要的意義之所在。

(本文根據速記整理,整理人:王珍

【思想者小傳】

思想者|吳曉明:哲學的意義在於“開啟思想”

吳曉明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東方講壇特聘講師,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長期從事哲學教研科學研究,主要學術方向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中西哲學比較研究。著有《形而上學的沒落》《馬克思本體論的研究》《科學與社會》等專著,在各類刊物發表學術論文170餘篇。主要學術兼職有全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史學會副會長,國家社科基金評審委員,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哲學學會會長等。1998年獲教育部跨世紀人才稱號,2002年獲教育部第三屆高校優秀青年教師獎,2013年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特等獎,並多次獲上海市哲學社科優秀成果獎等獎項。(作者照片由本人提供)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欄目主編:王珍,郵箱:[email protected]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資料照片,圖片編輯:雍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