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 |70年,定邊縣森林覆蓋率從0.5%提升至29.2%

定邊 林業 經濟 農村 歷史 定邊宣傳 2019-05-21

治沙造林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新中國成立以來,定邊縣始終堅持將治沙造林作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保障工作,苦修治沙播綠之功,方才形成了今日流動沙丘基本消失、林草圍沙之勢已成、水土流失有效防治的良好局面。

伴隨著全縣森林覆蓋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0.5%提升至如今的29.2%,定邊縣城鄉群眾普遍感到天更藍了、山更綠了、村更美了,而治沙造林帶來的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也正日益凸顯……

種下一棵樹風沙退一步

新中國成立之初,定邊縣森林覆蓋率僅為0.5%,風沙、乾旱、洪水災害頻繁。據縣誌記載,過去當地年平均8級以上大風天氣25天,最高紀錄59天;年平均沙暴33天,最高紀錄82天,因此才有了“全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的民諺。風沙肆虐嚴重影響生產生活,倒逼當地群眾開啟了艱苦卓絕的治沙造林事業。

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以國有林場和公社、生產隊林場為主體,定邊掀起了大規模造林高潮。以勤勞的雙手和戰天鬥地的精氣神,當地群眾植下了一棵又一棵樹,栽出了一片又一片林。改革開放後,該縣又興起了“承包造林”的新風尚,不僅治沙造林取得顯著成效,南部白于山區的綠化造林還全面推動了水土流失治理的進程。

“經過全縣人民開展大規模的‘北治沙、南治土’治沙造林運動,如今定邊縣的生態環境已經得到了根本性改善,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人進沙退’的歷史性變革。”定邊縣林業局局長趙治安說,截至2018年底,該縣林木保存面積已突破303萬畝,林木覆蓋率達到29.2%,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近60倍,成就令人矚目。

治沙造林薪火代代相傳

“小的時候,滿眼都是黃沙窩和鹼灘地。一次放學時起了大沙暴,颳得天昏地暗,眼都睜不開,我迷路掉進了鹼壕,天快黑了還沒回家。後來是家裡人沿路尋找,聽到哭聲才找到了我。”53歲的王志蘭回憶說。

曾獲得“全國十大綠化女狀元”“全國三八紅旗手”的王志蘭,是定邊縣郝灘鄉高寨子村村民。1999年,國家提出“退耕還林(草)、封山綠化”政策後,她在白于山北麓海梁山承包了1萬多畝荒山,邁出了自己治沙造林的第一步。20年來,她與丈夫郭榮先後承包治理荒山、荒沙、荒灘13萬畝,實現治沙造林事業與經濟社會效益“雙豐收”。

全縣各種非公有制林業示範戶1069戶,其中造林1000畝以上240戶,5000畝以上17戶……在定邊推進生態建設的歷史進程中,湧現出了“全國勞動模範”李守林、“全國治沙標兵”杜芳秀等一大批先進典型,“全國治沙英雄”石光銀的名字更是人盡皆知。

近期,央視新聞聯播“愛國情奮鬥者”專欄即講述了石光銀“生命不息,治沙不止”的英雄事蹟,而他“誓將沙漠變綠洲”的精神更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造林人。記者在與石光銀的數次接觸中,曾多次聽到他在不同場合呼籲——希望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能夠參與到治沙造林事業當中,將先輩們的艱苦奮鬥精神薪火相傳。

綠水青山讓城鄉更宜居

2017年,定邊縣又全面啟動了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在全面加大公共綠地、廣場、小遊園、公共停車場綠化建設力度的同時,該縣緊盯城市周邊、道路沿線、農村環境等,先後綠化了307國道改線道路、定海路等路段,千里綠色長廊造林1.56萬畝,並順利完成69個行政村的綠化工程。

通過多年努力,該縣還在城區四周營造樟子鬆、國槐、新疆楊等45萬株,栽植地被14萬平方米,打造了一條長54公里的封閉式環城防護林帶,控制防護面積達208平方公里。而防護林帶帶來的生態效益,已讓城區居民感受到滿滿的幸福感。“以前每到冬春季節,沙塵天氣就讓人受不了。現在即使颳起大風,街上也再不見遍地堆起的沙子了。”定邊縣東園子社區居民耿瑞敏說。

近年,定邊縣還一直致力於馬蓮灘國家沙漠公園建設工作(總面積4萬畝,計劃投資7.4億元)。作為定邊宜居城市建設的“綠肺”所在,目前該公園已經完成園內二、三級園路和部分綠化工程、基礎設施的建設。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馬蓮灘國家沙漠公園必將充分彰顯生態、人文、可持續特性,以森林景觀和沙漠景觀為基礎,將人文精神和自然生態完美結合,書就定邊治沙造林藍圖上濃墨重彩的新畫卷。

來源:榆林日報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