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
"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之前的《中國陸軍重型合成部隊野戰防空怎麼打?》中,我們曾簡單介紹過,我陸軍重型合成部隊已經將紅旗-17防空導彈和09式雙35自行高炮等防空裝備融入一張防空火力網,建構成完整的一套野戰防空信息化作戰體系。由於近日自媒體上關於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又產生了不少爭議,那麼本期《出鞘》就結合一些資料,來簡單談談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

"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之前的《中國陸軍重型合成部隊野戰防空怎麼打?》中,我們曾簡單介紹過,我陸軍重型合成部隊已經將紅旗-17防空導彈和09式雙35自行高炮等防空裝備融入一張防空火力網,建構成完整的一套野戰防空信息化作戰體系。由於近日自媒體上關於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又產生了不少爭議,那麼本期《出鞘》就結合一些資料,來簡單談談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由於二戰後導彈性能的迅速提高,大口徑高炮逐漸退出戰爭舞臺,而小口徑高炮由於射速快和反應時間短等優勢,則在這場淘汰賽中存活了下來。60年代以後蘇聯和西方對高炮的最優口徑進行驗證,最終確定了30~35毫米這一區間。其中蘇聯開發了以30毫米“加斯特”為基型的自行高炮系統,而西方則以瑞士為代表,推出了以35毫米“厄利空”為基型的自行高炮系統。

"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之前的《中國陸軍重型合成部隊野戰防空怎麼打?》中,我們曾簡單介紹過,我陸軍重型合成部隊已經將紅旗-17防空導彈和09式雙35自行高炮等防空裝備融入一張防空火力網,建構成完整的一套野戰防空信息化作戰體系。由於近日自媒體上關於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又產生了不少爭議,那麼本期《出鞘》就結合一些資料,來簡單談談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由於二戰後導彈性能的迅速提高,大口徑高炮逐漸退出戰爭舞臺,而小口徑高炮由於射速快和反應時間短等優勢,則在這場淘汰賽中存活了下來。60年代以後蘇聯和西方對高炮的最優口徑進行驗證,最終確定了30~35毫米這一區間。其中蘇聯開發了以30毫米“加斯特”為基型的自行高炮系統,而西方則以瑞士為代表,推出了以35毫米“厄利空”為基型的自行高炮系統。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中國陸軍則由於時代原因,從80年代起才開始將先進小口徑自行高炮納入裝備現代化計劃。不過由於自行高炮系統的技術較為複雜,而中國當時由於研發基礎薄弱,而且軍費增長受限,所以不得不先從簡易型的自行高炮搞起。這便是中國於80年代期間,在分析了從埃及方面得到ZSU-23-4自行高炮和從意大利方面得到的SIDAM 25自走防空炮後,研發並裝備的95式25毫米自行高炮。

"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之前的《中國陸軍重型合成部隊野戰防空怎麼打?》中,我們曾簡單介紹過,我陸軍重型合成部隊已經將紅旗-17防空導彈和09式雙35自行高炮等防空裝備融入一張防空火力網,建構成完整的一套野戰防空信息化作戰體系。由於近日自媒體上關於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又產生了不少爭議,那麼本期《出鞘》就結合一些資料,來簡單談談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由於二戰後導彈性能的迅速提高,大口徑高炮逐漸退出戰爭舞臺,而小口徑高炮由於射速快和反應時間短等優勢,則在這場淘汰賽中存活了下來。60年代以後蘇聯和西方對高炮的最優口徑進行驗證,最終確定了30~35毫米這一區間。其中蘇聯開發了以30毫米“加斯特”為基型的自行高炮系統,而西方則以瑞士為代表,推出了以35毫米“厄利空”為基型的自行高炮系統。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中國陸軍則由於時代原因,從80年代起才開始將先進小口徑自行高炮納入裝備現代化計劃。不過由於自行高炮系統的技術較為複雜,而中國當時由於研發基礎薄弱,而且軍費增長受限,所以不得不先從簡易型的自行高炮搞起。這便是中國於80年代期間,在分析了從埃及方面得到ZSU-23-4自行高炮和從意大利方面得到的SIDAM 25自走防空炮後,研發並裝備的95式25毫米自行高炮。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厄利空”的基礎上,西方推出的比較有代表性的35毫米自行高炮有德國的“獵豹”和英國的“神槍手”等,前者性能優異,但系統複雜、價格較貴,而後者性能中等,價格則較低廉。此外“神槍手”還有一項優勢,那便是能更好兼顧西方和蘇式坦克之間的底盤差異,因為“神槍手”在設計上將主要設備都集成在炮塔之內,而且能通過不同直徑的轉接環裝備在包括T-55等不同類型的坦克底盤上。

"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之前的《中國陸軍重型合成部隊野戰防空怎麼打?》中,我們曾簡單介紹過,我陸軍重型合成部隊已經將紅旗-17防空導彈和09式雙35自行高炮等防空裝備融入一張防空火力網,建構成完整的一套野戰防空信息化作戰體系。由於近日自媒體上關於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又產生了不少爭議,那麼本期《出鞘》就結合一些資料,來簡單談談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由於二戰後導彈性能的迅速提高,大口徑高炮逐漸退出戰爭舞臺,而小口徑高炮由於射速快和反應時間短等優勢,則在這場淘汰賽中存活了下來。60年代以後蘇聯和西方對高炮的最優口徑進行驗證,最終確定了30~35毫米這一區間。其中蘇聯開發了以30毫米“加斯特”為基型的自行高炮系統,而西方則以瑞士為代表,推出了以35毫米“厄利空”為基型的自行高炮系統。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中國陸軍則由於時代原因,從80年代起才開始將先進小口徑自行高炮納入裝備現代化計劃。不過由於自行高炮系統的技術較為複雜,而中國當時由於研發基礎薄弱,而且軍費增長受限,所以不得不先從簡易型的自行高炮搞起。這便是中國於80年代期間,在分析了從埃及方面得到ZSU-23-4自行高炮和從意大利方面得到的SIDAM 25自走防空炮後,研發並裝備的95式25毫米自行高炮。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厄利空”的基礎上,西方推出的比較有代表性的35毫米自行高炮有德國的“獵豹”和英國的“神槍手”等,前者性能優異,但系統複雜、價格較貴,而後者性能中等,價格則較低廉。此外“神槍手”還有一項優勢,那便是能更好兼顧西方和蘇式坦克之間的底盤差異,因為“神槍手”在設計上將主要設備都集成在炮塔之內,而且能通過不同直徑的轉接環裝備在包括T-55等不同類型的坦克底盤上。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不過這種設計也帶來一些問題,比如“神槍手”需要將原本可安置在底盤內的輔助動力設備,安裝在空間本就狹小的炮塔內,這導致其功率只有13千瓦,相比之下“獵豹”的輔助動力設備卻能達到66千瓦的功率。電力不足所導致的後果便是,火控系統必須由“搜索雷達+跟蹤雷達”的配置模式轉為同一時段只能實現搜索或跟蹤一種功能的模式,使得高炮應對多目標來襲的能力大大下降。

"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之前的《中國陸軍重型合成部隊野戰防空怎麼打?》中,我們曾簡單介紹過,我陸軍重型合成部隊已經將紅旗-17防空導彈和09式雙35自行高炮等防空裝備融入一張防空火力網,建構成完整的一套野戰防空信息化作戰體系。由於近日自媒體上關於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又產生了不少爭議,那麼本期《出鞘》就結合一些資料,來簡單談談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由於二戰後導彈性能的迅速提高,大口徑高炮逐漸退出戰爭舞臺,而小口徑高炮由於射速快和反應時間短等優勢,則在這場淘汰賽中存活了下來。60年代以後蘇聯和西方對高炮的最優口徑進行驗證,最終確定了30~35毫米這一區間。其中蘇聯開發了以30毫米“加斯特”為基型的自行高炮系統,而西方則以瑞士為代表,推出了以35毫米“厄利空”為基型的自行高炮系統。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中國陸軍則由於時代原因,從80年代起才開始將先進小口徑自行高炮納入裝備現代化計劃。不過由於自行高炮系統的技術較為複雜,而中國當時由於研發基礎薄弱,而且軍費增長受限,所以不得不先從簡易型的自行高炮搞起。這便是中國於80年代期間,在分析了從埃及方面得到ZSU-23-4自行高炮和從意大利方面得到的SIDAM 25自走防空炮後,研發並裝備的95式25毫米自行高炮。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厄利空”的基礎上,西方推出的比較有代表性的35毫米自行高炮有德國的“獵豹”和英國的“神槍手”等,前者性能優異,但系統複雜、價格較貴,而後者性能中等,價格則較低廉。此外“神槍手”還有一項優勢,那便是能更好兼顧西方和蘇式坦克之間的底盤差異,因為“神槍手”在設計上將主要設備都集成在炮塔之內,而且能通過不同直徑的轉接環裝備在包括T-55等不同類型的坦克底盤上。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不過這種設計也帶來一些問題,比如“神槍手”需要將原本可安置在底盤內的輔助動力設備,安裝在空間本就狹小的炮塔內,這導致其功率只有13千瓦,相比之下“獵豹”的輔助動力設備卻能達到66千瓦的功率。電力不足所導致的後果便是,火控系統必須由“搜索雷達+跟蹤雷達”的配置模式轉為同一時段只能實現搜索或跟蹤一種功能的模式,使得高炮應對多目標來襲的能力大大下降。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引進瑞士的“厄利空”之前,我國最早接觸的其實就是英國的“神槍手”,不過將其安裝在59式坦克底盤上試驗時,卻發現雖然其價格較低廉,但性能上相比當時國產的88式37毫米高炮,沒有太大提升,所以我國最後還是放棄了引進“神槍手”,轉而引進“厄利空”並進行國產化仿製。後來看,我國當時的決定還是相當正確的,因為即使在西方,“神槍手”也只不過賣出了不到20套。

"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之前的《中國陸軍重型合成部隊野戰防空怎麼打?》中,我們曾簡單介紹過,我陸軍重型合成部隊已經將紅旗-17防空導彈和09式雙35自行高炮等防空裝備融入一張防空火力網,建構成完整的一套野戰防空信息化作戰體系。由於近日自媒體上關於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又產生了不少爭議,那麼本期《出鞘》就結合一些資料,來簡單談談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由於二戰後導彈性能的迅速提高,大口徑高炮逐漸退出戰爭舞臺,而小口徑高炮由於射速快和反應時間短等優勢,則在這場淘汰賽中存活了下來。60年代以後蘇聯和西方對高炮的最優口徑進行驗證,最終確定了30~35毫米這一區間。其中蘇聯開發了以30毫米“加斯特”為基型的自行高炮系統,而西方則以瑞士為代表,推出了以35毫米“厄利空”為基型的自行高炮系統。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中國陸軍則由於時代原因,從80年代起才開始將先進小口徑自行高炮納入裝備現代化計劃。不過由於自行高炮系統的技術較為複雜,而中國當時由於研發基礎薄弱,而且軍費增長受限,所以不得不先從簡易型的自行高炮搞起。這便是中國於80年代期間,在分析了從埃及方面得到ZSU-23-4自行高炮和從意大利方面得到的SIDAM 25自走防空炮後,研發並裝備的95式25毫米自行高炮。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厄利空”的基礎上,西方推出的比較有代表性的35毫米自行高炮有德國的“獵豹”和英國的“神槍手”等,前者性能優異,但系統複雜、價格較貴,而後者性能中等,價格則較低廉。此外“神槍手”還有一項優勢,那便是能更好兼顧西方和蘇式坦克之間的底盤差異,因為“神槍手”在設計上將主要設備都集成在炮塔之內,而且能通過不同直徑的轉接環裝備在包括T-55等不同類型的坦克底盤上。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不過這種設計也帶來一些問題,比如“神槍手”需要將原本可安置在底盤內的輔助動力設備,安裝在空間本就狹小的炮塔內,這導致其功率只有13千瓦,相比之下“獵豹”的輔助動力設備卻能達到66千瓦的功率。電力不足所導致的後果便是,火控系統必須由“搜索雷達+跟蹤雷達”的配置模式轉為同一時段只能實現搜索或跟蹤一種功能的模式,使得高炮應對多目標來襲的能力大大下降。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引進瑞士的“厄利空”之前,我國最早接觸的其實就是英國的“神槍手”,不過將其安裝在59式坦克底盤上試驗時,卻發現雖然其價格較低廉,但性能上相比當時國產的88式37毫米高炮,沒有太大提升,所以我國最後還是放棄了引進“神槍手”,轉而引進“厄利空”並進行國產化仿製。後來看,我國當時的決定還是相當正確的,因為即使在西方,“神槍手”也只不過賣出了不到20套。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由於已經認識到“神槍手”的技術路線走不通,我國一開始便在研製國產35毫米自行高炮的過程中,把研發一款配套的大型專用底盤放在了重要位置。起初我國是想參照“獵豹”採用“豹”1坦克底盤的思路,將88B坦克底盤或當時正在研發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底盤,改進成適用自行高炮的專用底盤,但考慮到前者的有效容積不高,而後者尚未成熟,所以用坦克底盤來改進的想法最後被否定。

"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之前的《中國陸軍重型合成部隊野戰防空怎麼打?》中,我們曾簡單介紹過,我陸軍重型合成部隊已經將紅旗-17防空導彈和09式雙35自行高炮等防空裝備融入一張防空火力網,建構成完整的一套野戰防空信息化作戰體系。由於近日自媒體上關於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又產生了不少爭議,那麼本期《出鞘》就結合一些資料,來簡單談談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由於二戰後導彈性能的迅速提高,大口徑高炮逐漸退出戰爭舞臺,而小口徑高炮由於射速快和反應時間短等優勢,則在這場淘汰賽中存活了下來。60年代以後蘇聯和西方對高炮的最優口徑進行驗證,最終確定了30~35毫米這一區間。其中蘇聯開發了以30毫米“加斯特”為基型的自行高炮系統,而西方則以瑞士為代表,推出了以35毫米“厄利空”為基型的自行高炮系統。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中國陸軍則由於時代原因,從80年代起才開始將先進小口徑自行高炮納入裝備現代化計劃。不過由於自行高炮系統的技術較為複雜,而中國當時由於研發基礎薄弱,而且軍費增長受限,所以不得不先從簡易型的自行高炮搞起。這便是中國於80年代期間,在分析了從埃及方面得到ZSU-23-4自行高炮和從意大利方面得到的SIDAM 25自走防空炮後,研發並裝備的95式25毫米自行高炮。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厄利空”的基礎上,西方推出的比較有代表性的35毫米自行高炮有德國的“獵豹”和英國的“神槍手”等,前者性能優異,但系統複雜、價格較貴,而後者性能中等,價格則較低廉。此外“神槍手”還有一項優勢,那便是能更好兼顧西方和蘇式坦克之間的底盤差異,因為“神槍手”在設計上將主要設備都集成在炮塔之內,而且能通過不同直徑的轉接環裝備在包括T-55等不同類型的坦克底盤上。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不過這種設計也帶來一些問題,比如“神槍手”需要將原本可安置在底盤內的輔助動力設備,安裝在空間本就狹小的炮塔內,這導致其功率只有13千瓦,相比之下“獵豹”的輔助動力設備卻能達到66千瓦的功率。電力不足所導致的後果便是,火控系統必須由“搜索雷達+跟蹤雷達”的配置模式轉為同一時段只能實現搜索或跟蹤一種功能的模式,使得高炮應對多目標來襲的能力大大下降。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引進瑞士的“厄利空”之前,我國最早接觸的其實就是英國的“神槍手”,不過將其安裝在59式坦克底盤上試驗時,卻發現雖然其價格較低廉,但性能上相比當時國產的88式37毫米高炮,沒有太大提升,所以我國最後還是放棄了引進“神槍手”,轉而引進“厄利空”並進行國產化仿製。後來看,我國當時的決定還是相當正確的,因為即使在西方,“神槍手”也只不過賣出了不到20套。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由於已經認識到“神槍手”的技術路線走不通,我國一開始便在研製國產35毫米自行高炮的過程中,把研發一款配套的大型專用底盤放在了重要位置。起初我國是想參照“獵豹”採用“豹”1坦克底盤的思路,將88B坦克底盤或當時正在研發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底盤,改進成適用自行高炮的專用底盤,但考慮到前者的有效容積不高,而後者尚未成熟,所以用坦克底盤來改進的想法最後被否定。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不過研製專用底盤同樣也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了保證有足夠的有效容積和機動能力,新底盤需要600千瓦功率級別的發動機來提供動力,而當時12150ZL型柴油發動機的最大功率才不過537千瓦,而且體積還偏大,所以最後決定由8V150系列發動機上陣。不過考慮到8V150系列發動機仍有一定風險,所以我國在35毫米自行高炮之外,又提出了一個採用道依茨柴油發動機的低配版輪式底盤方案。

"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之前的《中國陸軍重型合成部隊野戰防空怎麼打?》中,我們曾簡單介紹過,我陸軍重型合成部隊已經將紅旗-17防空導彈和09式雙35自行高炮等防空裝備融入一張防空火力網,建構成完整的一套野戰防空信息化作戰體系。由於近日自媒體上關於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又產生了不少爭議,那麼本期《出鞘》就結合一些資料,來簡單談談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由於二戰後導彈性能的迅速提高,大口徑高炮逐漸退出戰爭舞臺,而小口徑高炮由於射速快和反應時間短等優勢,則在這場淘汰賽中存活了下來。60年代以後蘇聯和西方對高炮的最優口徑進行驗證,最終確定了30~35毫米這一區間。其中蘇聯開發了以30毫米“加斯特”為基型的自行高炮系統,而西方則以瑞士為代表,推出了以35毫米“厄利空”為基型的自行高炮系統。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中國陸軍則由於時代原因,從80年代起才開始將先進小口徑自行高炮納入裝備現代化計劃。不過由於自行高炮系統的技術較為複雜,而中國當時由於研發基礎薄弱,而且軍費增長受限,所以不得不先從簡易型的自行高炮搞起。這便是中國於80年代期間,在分析了從埃及方面得到ZSU-23-4自行高炮和從意大利方面得到的SIDAM 25自走防空炮後,研發並裝備的95式25毫米自行高炮。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厄利空”的基礎上,西方推出的比較有代表性的35毫米自行高炮有德國的“獵豹”和英國的“神槍手”等,前者性能優異,但系統複雜、價格較貴,而後者性能中等,價格則較低廉。此外“神槍手”還有一項優勢,那便是能更好兼顧西方和蘇式坦克之間的底盤差異,因為“神槍手”在設計上將主要設備都集成在炮塔之內,而且能通過不同直徑的轉接環裝備在包括T-55等不同類型的坦克底盤上。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不過這種設計也帶來一些問題,比如“神槍手”需要將原本可安置在底盤內的輔助動力設備,安裝在空間本就狹小的炮塔內,這導致其功率只有13千瓦,相比之下“獵豹”的輔助動力設備卻能達到66千瓦的功率。電力不足所導致的後果便是,火控系統必須由“搜索雷達+跟蹤雷達”的配置模式轉為同一時段只能實現搜索或跟蹤一種功能的模式,使得高炮應對多目標來襲的能力大大下降。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引進瑞士的“厄利空”之前,我國最早接觸的其實就是英國的“神槍手”,不過將其安裝在59式坦克底盤上試驗時,卻發現雖然其價格較低廉,但性能上相比當時國產的88式37毫米高炮,沒有太大提升,所以我國最後還是放棄了引進“神槍手”,轉而引進“厄利空”並進行國產化仿製。後來看,我國當時的決定還是相當正確的,因為即使在西方,“神槍手”也只不過賣出了不到20套。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由於已經認識到“神槍手”的技術路線走不通,我國一開始便在研製國產35毫米自行高炮的過程中,把研發一款配套的大型專用底盤放在了重要位置。起初我國是想參照“獵豹”採用“豹”1坦克底盤的思路,將88B坦克底盤或當時正在研發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底盤,改進成適用自行高炮的專用底盤,但考慮到前者的有效容積不高,而後者尚未成熟,所以用坦克底盤來改進的想法最後被否定。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不過研製專用底盤同樣也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了保證有足夠的有效容積和機動能力,新底盤需要600千瓦功率級別的發動機來提供動力,而當時12150ZL型柴油發動機的最大功率才不過537千瓦,而且體積還偏大,所以最後決定由8V150系列發動機上陣。不過考慮到8V150系列發動機仍有一定風險,所以我國在35毫米自行高炮之外,又提出了一個採用道依茨柴油發動機的低配版輪式底盤方案。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低配方案要求將自行高炮的炮塔重量減小到10噸以下,這就要對火控系統或火炮進行一定調整。當時我國共有兩種方案可以選擇:其一是採用體積較小的自動光學跟蹤系統代替跟蹤雷達,這種方案的好處是不需要在炮塔內佈置過多的設備,而且耗電小,不需要配備大功率的輔助動力系統;其二是在保留“搜索雷達+跟蹤雷達”體制的情況下,換裝30毫米自動炮,並取消車內輔助動力系統。

"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之前的《中國陸軍重型合成部隊野戰防空怎麼打?》中,我們曾簡單介紹過,我陸軍重型合成部隊已經將紅旗-17防空導彈和09式雙35自行高炮等防空裝備融入一張防空火力網,建構成完整的一套野戰防空信息化作戰體系。由於近日自媒體上關於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又產生了不少爭議,那麼本期《出鞘》就結合一些資料,來簡單談談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由於二戰後導彈性能的迅速提高,大口徑高炮逐漸退出戰爭舞臺,而小口徑高炮由於射速快和反應時間短等優勢,則在這場淘汰賽中存活了下來。60年代以後蘇聯和西方對高炮的最優口徑進行驗證,最終確定了30~35毫米這一區間。其中蘇聯開發了以30毫米“加斯特”為基型的自行高炮系統,而西方則以瑞士為代表,推出了以35毫米“厄利空”為基型的自行高炮系統。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中國陸軍則由於時代原因,從80年代起才開始將先進小口徑自行高炮納入裝備現代化計劃。不過由於自行高炮系統的技術較為複雜,而中國當時由於研發基礎薄弱,而且軍費增長受限,所以不得不先從簡易型的自行高炮搞起。這便是中國於80年代期間,在分析了從埃及方面得到ZSU-23-4自行高炮和從意大利方面得到的SIDAM 25自走防空炮後,研發並裝備的95式25毫米自行高炮。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厄利空”的基礎上,西方推出的比較有代表性的35毫米自行高炮有德國的“獵豹”和英國的“神槍手”等,前者性能優異,但系統複雜、價格較貴,而後者性能中等,價格則較低廉。此外“神槍手”還有一項優勢,那便是能更好兼顧西方和蘇式坦克之間的底盤差異,因為“神槍手”在設計上將主要設備都集成在炮塔之內,而且能通過不同直徑的轉接環裝備在包括T-55等不同類型的坦克底盤上。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不過這種設計也帶來一些問題,比如“神槍手”需要將原本可安置在底盤內的輔助動力設備,安裝在空間本就狹小的炮塔內,這導致其功率只有13千瓦,相比之下“獵豹”的輔助動力設備卻能達到66千瓦的功率。電力不足所導致的後果便是,火控系統必須由“搜索雷達+跟蹤雷達”的配置模式轉為同一時段只能實現搜索或跟蹤一種功能的模式,使得高炮應對多目標來襲的能力大大下降。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引進瑞士的“厄利空”之前,我國最早接觸的其實就是英國的“神槍手”,不過將其安裝在59式坦克底盤上試驗時,卻發現雖然其價格較低廉,但性能上相比當時國產的88式37毫米高炮,沒有太大提升,所以我國最後還是放棄了引進“神槍手”,轉而引進“厄利空”並進行國產化仿製。後來看,我國當時的決定還是相當正確的,因為即使在西方,“神槍手”也只不過賣出了不到20套。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由於已經認識到“神槍手”的技術路線走不通,我國一開始便在研製國產35毫米自行高炮的過程中,把研發一款配套的大型專用底盤放在了重要位置。起初我國是想參照“獵豹”採用“豹”1坦克底盤的思路,將88B坦克底盤或當時正在研發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底盤,改進成適用自行高炮的專用底盤,但考慮到前者的有效容積不高,而後者尚未成熟,所以用坦克底盤來改進的想法最後被否定。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不過研製專用底盤同樣也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了保證有足夠的有效容積和機動能力,新底盤需要600千瓦功率級別的發動機來提供動力,而當時12150ZL型柴油發動機的最大功率才不過537千瓦,而且體積還偏大,所以最後決定由8V150系列發動機上陣。不過考慮到8V150系列發動機仍有一定風險,所以我國在35毫米自行高炮之外,又提出了一個採用道依茨柴油發動機的低配版輪式底盤方案。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低配方案要求將自行高炮的炮塔重量減小到10噸以下,這就要對火控系統或火炮進行一定調整。當時我國共有兩種方案可以選擇:其一是採用體積較小的自動光學跟蹤系統代替跟蹤雷達,這種方案的好處是不需要在炮塔內佈置過多的設備,而且耗電小,不需要配備大功率的輔助動力系統;其二是在保留“搜索雷達+跟蹤雷達”體制的情況下,換裝30毫米自動炮,並取消車內輔助動力系統。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對於第一個方案,光學跟蹤系統雖然有利於降低成本,但其容易受惡劣天氣影響的缺點也很明顯。考慮到我國是一個典型的多氣候條件的國家,這一方案在提出後不久就被淘汰。而對於第二個方案,採用30毫米自動炮雖然有利於避開35毫米自動炮在國產化過程中的不少技術難題,但因為取消了輔助動力系統,火控系統必須依靠底盤發動機提供電力,容易受車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影響,因此最終也被淘汰了。

"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之前的《中國陸軍重型合成部隊野戰防空怎麼打?》中,我們曾簡單介紹過,我陸軍重型合成部隊已經將紅旗-17防空導彈和09式雙35自行高炮等防空裝備融入一張防空火力網,建構成完整的一套野戰防空信息化作戰體系。由於近日自媒體上關於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又產生了不少爭議,那麼本期《出鞘》就結合一些資料,來簡單談談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由於二戰後導彈性能的迅速提高,大口徑高炮逐漸退出戰爭舞臺,而小口徑高炮由於射速快和反應時間短等優勢,則在這場淘汰賽中存活了下來。60年代以後蘇聯和西方對高炮的最優口徑進行驗證,最終確定了30~35毫米這一區間。其中蘇聯開發了以30毫米“加斯特”為基型的自行高炮系統,而西方則以瑞士為代表,推出了以35毫米“厄利空”為基型的自行高炮系統。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中國陸軍則由於時代原因,從80年代起才開始將先進小口徑自行高炮納入裝備現代化計劃。不過由於自行高炮系統的技術較為複雜,而中國當時由於研發基礎薄弱,而且軍費增長受限,所以不得不先從簡易型的自行高炮搞起。這便是中國於80年代期間,在分析了從埃及方面得到ZSU-23-4自行高炮和從意大利方面得到的SIDAM 25自走防空炮後,研發並裝備的95式25毫米自行高炮。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厄利空”的基礎上,西方推出的比較有代表性的35毫米自行高炮有德國的“獵豹”和英國的“神槍手”等,前者性能優異,但系統複雜、價格較貴,而後者性能中等,價格則較低廉。此外“神槍手”還有一項優勢,那便是能更好兼顧西方和蘇式坦克之間的底盤差異,因為“神槍手”在設計上將主要設備都集成在炮塔之內,而且能通過不同直徑的轉接環裝備在包括T-55等不同類型的坦克底盤上。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不過這種設計也帶來一些問題,比如“神槍手”需要將原本可安置在底盤內的輔助動力設備,安裝在空間本就狹小的炮塔內,這導致其功率只有13千瓦,相比之下“獵豹”的輔助動力設備卻能達到66千瓦的功率。電力不足所導致的後果便是,火控系統必須由“搜索雷達+跟蹤雷達”的配置模式轉為同一時段只能實現搜索或跟蹤一種功能的模式,使得高炮應對多目標來襲的能力大大下降。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引進瑞士的“厄利空”之前,我國最早接觸的其實就是英國的“神槍手”,不過將其安裝在59式坦克底盤上試驗時,卻發現雖然其價格較低廉,但性能上相比當時國產的88式37毫米高炮,沒有太大提升,所以我國最後還是放棄了引進“神槍手”,轉而引進“厄利空”並進行國產化仿製。後來看,我國當時的決定還是相當正確的,因為即使在西方,“神槍手”也只不過賣出了不到20套。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由於已經認識到“神槍手”的技術路線走不通,我國一開始便在研製國產35毫米自行高炮的過程中,把研發一款配套的大型專用底盤放在了重要位置。起初我國是想參照“獵豹”採用“豹”1坦克底盤的思路,將88B坦克底盤或當時正在研發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底盤,改進成適用自行高炮的專用底盤,但考慮到前者的有效容積不高,而後者尚未成熟,所以用坦克底盤來改進的想法最後被否定。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不過研製專用底盤同樣也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了保證有足夠的有效容積和機動能力,新底盤需要600千瓦功率級別的發動機來提供動力,而當時12150ZL型柴油發動機的最大功率才不過537千瓦,而且體積還偏大,所以最後決定由8V150系列發動機上陣。不過考慮到8V150系列發動機仍有一定風險,所以我國在35毫米自行高炮之外,又提出了一個採用道依茨柴油發動機的低配版輪式底盤方案。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低配方案要求將自行高炮的炮塔重量減小到10噸以下,這就要對火控系統或火炮進行一定調整。當時我國共有兩種方案可以選擇:其一是採用體積較小的自動光學跟蹤系統代替跟蹤雷達,這種方案的好處是不需要在炮塔內佈置過多的設備,而且耗電小,不需要配備大功率的輔助動力系統;其二是在保留“搜索雷達+跟蹤雷達”體制的情況下,換裝30毫米自動炮,並取消車內輔助動力系統。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對於第一個方案,光學跟蹤系統雖然有利於降低成本,但其容易受惡劣天氣影響的缺點也很明顯。考慮到我國是一個典型的多氣候條件的國家,這一方案在提出後不久就被淘汰。而對於第二個方案,採用30毫米自動炮雖然有利於避開35毫米自動炮在國產化過程中的不少技術難題,但因為取消了輔助動力系統,火控系統必須依靠底盤發動機提供電力,容易受車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影響,因此最終也被淘汰了。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經過90年代對低配方案的反覆論證之後,隨著中國陸軍裝備現代化計劃在新世紀取得積極進展,35毫米自行高炮的研發計劃又被抬上臺面。此時由於面臨著新的防空作戰形勢,特別是電子干擾手段的大量應用,我國對原本的自行高炮方案及時進行了改進,包括將光電跟蹤系統集成進了原有的雷達系統。這一方面提高了自行高炮在電磁環境下的接戰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對制導炸彈這類小目標的發現能力。

"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之前的《中國陸軍重型合成部隊野戰防空怎麼打?》中,我們曾簡單介紹過,我陸軍重型合成部隊已經將紅旗-17防空導彈和09式雙35自行高炮等防空裝備融入一張防空火力網,建構成完整的一套野戰防空信息化作戰體系。由於近日自媒體上關於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又產生了不少爭議,那麼本期《出鞘》就結合一些資料,來簡單談談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由於二戰後導彈性能的迅速提高,大口徑高炮逐漸退出戰爭舞臺,而小口徑高炮由於射速快和反應時間短等優勢,則在這場淘汰賽中存活了下來。60年代以後蘇聯和西方對高炮的最優口徑進行驗證,最終確定了30~35毫米這一區間。其中蘇聯開發了以30毫米“加斯特”為基型的自行高炮系統,而西方則以瑞士為代表,推出了以35毫米“厄利空”為基型的自行高炮系統。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中國陸軍則由於時代原因,從80年代起才開始將先進小口徑自行高炮納入裝備現代化計劃。不過由於自行高炮系統的技術較為複雜,而中國當時由於研發基礎薄弱,而且軍費增長受限,所以不得不先從簡易型的自行高炮搞起。這便是中國於80年代期間,在分析了從埃及方面得到ZSU-23-4自行高炮和從意大利方面得到的SIDAM 25自走防空炮後,研發並裝備的95式25毫米自行高炮。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厄利空”的基礎上,西方推出的比較有代表性的35毫米自行高炮有德國的“獵豹”和英國的“神槍手”等,前者性能優異,但系統複雜、價格較貴,而後者性能中等,價格則較低廉。此外“神槍手”還有一項優勢,那便是能更好兼顧西方和蘇式坦克之間的底盤差異,因為“神槍手”在設計上將主要設備都集成在炮塔之內,而且能通過不同直徑的轉接環裝備在包括T-55等不同類型的坦克底盤上。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不過這種設計也帶來一些問題,比如“神槍手”需要將原本可安置在底盤內的輔助動力設備,安裝在空間本就狹小的炮塔內,這導致其功率只有13千瓦,相比之下“獵豹”的輔助動力設備卻能達到66千瓦的功率。電力不足所導致的後果便是,火控系統必須由“搜索雷達+跟蹤雷達”的配置模式轉為同一時段只能實現搜索或跟蹤一種功能的模式,使得高炮應對多目標來襲的能力大大下降。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引進瑞士的“厄利空”之前,我國最早接觸的其實就是英國的“神槍手”,不過將其安裝在59式坦克底盤上試驗時,卻發現雖然其價格較低廉,但性能上相比當時國產的88式37毫米高炮,沒有太大提升,所以我國最後還是放棄了引進“神槍手”,轉而引進“厄利空”並進行國產化仿製。後來看,我國當時的決定還是相當正確的,因為即使在西方,“神槍手”也只不過賣出了不到20套。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由於已經認識到“神槍手”的技術路線走不通,我國一開始便在研製國產35毫米自行高炮的過程中,把研發一款配套的大型專用底盤放在了重要位置。起初我國是想參照“獵豹”採用“豹”1坦克底盤的思路,將88B坦克底盤或當時正在研發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底盤,改進成適用自行高炮的專用底盤,但考慮到前者的有效容積不高,而後者尚未成熟,所以用坦克底盤來改進的想法最後被否定。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不過研製專用底盤同樣也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了保證有足夠的有效容積和機動能力,新底盤需要600千瓦功率級別的發動機來提供動力,而當時12150ZL型柴油發動機的最大功率才不過537千瓦,而且體積還偏大,所以最後決定由8V150系列發動機上陣。不過考慮到8V150系列發動機仍有一定風險,所以我國在35毫米自行高炮之外,又提出了一個採用道依茨柴油發動機的低配版輪式底盤方案。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低配方案要求將自行高炮的炮塔重量減小到10噸以下,這就要對火控系統或火炮進行一定調整。當時我國共有兩種方案可以選擇:其一是採用體積較小的自動光學跟蹤系統代替跟蹤雷達,這種方案的好處是不需要在炮塔內佈置過多的設備,而且耗電小,不需要配備大功率的輔助動力系統;其二是在保留“搜索雷達+跟蹤雷達”體制的情況下,換裝30毫米自動炮,並取消車內輔助動力系統。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對於第一個方案,光學跟蹤系統雖然有利於降低成本,但其容易受惡劣天氣影響的缺點也很明顯。考慮到我國是一個典型的多氣候條件的國家,這一方案在提出後不久就被淘汰。而對於第二個方案,採用30毫米自動炮雖然有利於避開35毫米自動炮在國產化過程中的不少技術難題,但因為取消了輔助動力系統,火控系統必須依靠底盤發動機提供電力,容易受車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影響,因此最終也被淘汰了。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經過90年代對低配方案的反覆論證之後,隨著中國陸軍裝備現代化計劃在新世紀取得積極進展,35毫米自行高炮的研發計劃又被抬上臺面。此時由於面臨著新的防空作戰形勢,特別是電子干擾手段的大量應用,我國對原本的自行高炮方案及時進行了改進,包括將光電跟蹤系統集成進了原有的雷達系統。這一方面提高了自行高炮在電磁環境下的接戰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對制導炸彈這類小目標的發現能力。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相比於PGZ-95式及其改進型PGZ-04A自行高炮,我國在這款後來被稱為09式35毫米自行高炮上,並沒有應用“通古斯卡”的彈炮合一模式。這是因為雙管35毫米高炮的毀傷概率要高於“通古斯卡”的雙管30毫米高炮,作為拓展高炮毀傷區間的補充手段,與35毫米炮搭配的導彈性能也要更好,而這顯然會增加自行高炮的設計難度。

"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之前的《中國陸軍重型合成部隊野戰防空怎麼打?》中,我們曾簡單介紹過,我陸軍重型合成部隊已經將紅旗-17防空導彈和09式雙35自行高炮等防空裝備融入一張防空火力網,建構成完整的一套野戰防空信息化作戰體系。由於近日自媒體上關於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又產生了不少爭議,那麼本期《出鞘》就結合一些資料,來簡單談談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由於二戰後導彈性能的迅速提高,大口徑高炮逐漸退出戰爭舞臺,而小口徑高炮由於射速快和反應時間短等優勢,則在這場淘汰賽中存活了下來。60年代以後蘇聯和西方對高炮的最優口徑進行驗證,最終確定了30~35毫米這一區間。其中蘇聯開發了以30毫米“加斯特”為基型的自行高炮系統,而西方則以瑞士為代表,推出了以35毫米“厄利空”為基型的自行高炮系統。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中國陸軍則由於時代原因,從80年代起才開始將先進小口徑自行高炮納入裝備現代化計劃。不過由於自行高炮系統的技術較為複雜,而中國當時由於研發基礎薄弱,而且軍費增長受限,所以不得不先從簡易型的自行高炮搞起。這便是中國於80年代期間,在分析了從埃及方面得到ZSU-23-4自行高炮和從意大利方面得到的SIDAM 25自走防空炮後,研發並裝備的95式25毫米自行高炮。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厄利空”的基礎上,西方推出的比較有代表性的35毫米自行高炮有德國的“獵豹”和英國的“神槍手”等,前者性能優異,但系統複雜、價格較貴,而後者性能中等,價格則較低廉。此外“神槍手”還有一項優勢,那便是能更好兼顧西方和蘇式坦克之間的底盤差異,因為“神槍手”在設計上將主要設備都集成在炮塔之內,而且能通過不同直徑的轉接環裝備在包括T-55等不同類型的坦克底盤上。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不過這種設計也帶來一些問題,比如“神槍手”需要將原本可安置在底盤內的輔助動力設備,安裝在空間本就狹小的炮塔內,這導致其功率只有13千瓦,相比之下“獵豹”的輔助動力設備卻能達到66千瓦的功率。電力不足所導致的後果便是,火控系統必須由“搜索雷達+跟蹤雷達”的配置模式轉為同一時段只能實現搜索或跟蹤一種功能的模式,使得高炮應對多目標來襲的能力大大下降。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引進瑞士的“厄利空”之前,我國最早接觸的其實就是英國的“神槍手”,不過將其安裝在59式坦克底盤上試驗時,卻發現雖然其價格較低廉,但性能上相比當時國產的88式37毫米高炮,沒有太大提升,所以我國最後還是放棄了引進“神槍手”,轉而引進“厄利空”並進行國產化仿製。後來看,我國當時的決定還是相當正確的,因為即使在西方,“神槍手”也只不過賣出了不到20套。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由於已經認識到“神槍手”的技術路線走不通,我國一開始便在研製國產35毫米自行高炮的過程中,把研發一款配套的大型專用底盤放在了重要位置。起初我國是想參照“獵豹”採用“豹”1坦克底盤的思路,將88B坦克底盤或當時正在研發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底盤,改進成適用自行高炮的專用底盤,但考慮到前者的有效容積不高,而後者尚未成熟,所以用坦克底盤來改進的想法最後被否定。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不過研製專用底盤同樣也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了保證有足夠的有效容積和機動能力,新底盤需要600千瓦功率級別的發動機來提供動力,而當時12150ZL型柴油發動機的最大功率才不過537千瓦,而且體積還偏大,所以最後決定由8V150系列發動機上陣。不過考慮到8V150系列發動機仍有一定風險,所以我國在35毫米自行高炮之外,又提出了一個採用道依茨柴油發動機的低配版輪式底盤方案。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低配方案要求將自行高炮的炮塔重量減小到10噸以下,這就要對火控系統或火炮進行一定調整。當時我國共有兩種方案可以選擇:其一是採用體積較小的自動光學跟蹤系統代替跟蹤雷達,這種方案的好處是不需要在炮塔內佈置過多的設備,而且耗電小,不需要配備大功率的輔助動力系統;其二是在保留“搜索雷達+跟蹤雷達”體制的情況下,換裝30毫米自動炮,並取消車內輔助動力系統。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對於第一個方案,光學跟蹤系統雖然有利於降低成本,但其容易受惡劣天氣影響的缺點也很明顯。考慮到我國是一個典型的多氣候條件的國家,這一方案在提出後不久就被淘汰。而對於第二個方案,採用30毫米自動炮雖然有利於避開35毫米自動炮在國產化過程中的不少技術難題,但因為取消了輔助動力系統,火控系統必須依靠底盤發動機提供電力,容易受車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影響,因此最終也被淘汰了。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經過90年代對低配方案的反覆論證之後,隨著中國陸軍裝備現代化計劃在新世紀取得積極進展,35毫米自行高炮的研發計劃又被抬上臺面。此時由於面臨著新的防空作戰形勢,特別是電子干擾手段的大量應用,我國對原本的自行高炮方案及時進行了改進,包括將光電跟蹤系統集成進了原有的雷達系統。這一方面提高了自行高炮在電磁環境下的接戰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對制導炸彈這類小目標的發現能力。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相比於PGZ-95式及其改進型PGZ-04A自行高炮,我國在這款後來被稱為09式35毫米自行高炮上,並沒有應用“通古斯卡”的彈炮合一模式。這是因為雙管35毫米高炮的毀傷概率要高於“通古斯卡”的雙管30毫米高炮,作為拓展高炮毀傷區間的補充手段,與35毫米炮搭配的導彈性能也要更好,而這顯然會增加自行高炮的設計難度。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不過雖然沒有采用“通古斯卡”的彈炮合一模式,但我國還是將其邊炮佈局應用到了35毫米自行高炮上,這就需要對自動機進行改進了。我國引進的“厄利空”原本採用的是雙炮集中佈局,配套的是KDC導氣式外能源單向供彈自動機,而由“厄利空”發展出來的“獵豹”和“神射手”等,則採用的是KDA導氣式彈鏈雙向供彈自動機,後者的好處是便於雷達/光電系統的佈置,但技術難度也更高,我國是用簡化的導氣式外能源無彈鏈供彈系統解決了這一問題。

"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之前的《中國陸軍重型合成部隊野戰防空怎麼打?》中,我們曾簡單介紹過,我陸軍重型合成部隊已經將紅旗-17防空導彈和09式雙35自行高炮等防空裝備融入一張防空火力網,建構成完整的一套野戰防空信息化作戰體系。由於近日自媒體上關於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又產生了不少爭議,那麼本期《出鞘》就結合一些資料,來簡單談談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由於二戰後導彈性能的迅速提高,大口徑高炮逐漸退出戰爭舞臺,而小口徑高炮由於射速快和反應時間短等優勢,則在這場淘汰賽中存活了下來。60年代以後蘇聯和西方對高炮的最優口徑進行驗證,最終確定了30~35毫米這一區間。其中蘇聯開發了以30毫米“加斯特”為基型的自行高炮系統,而西方則以瑞士為代表,推出了以35毫米“厄利空”為基型的自行高炮系統。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中國陸軍則由於時代原因,從80年代起才開始將先進小口徑自行高炮納入裝備現代化計劃。不過由於自行高炮系統的技術較為複雜,而中國當時由於研發基礎薄弱,而且軍費增長受限,所以不得不先從簡易型的自行高炮搞起。這便是中國於80年代期間,在分析了從埃及方面得到ZSU-23-4自行高炮和從意大利方面得到的SIDAM 25自走防空炮後,研發並裝備的95式25毫米自行高炮。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厄利空”的基礎上,西方推出的比較有代表性的35毫米自行高炮有德國的“獵豹”和英國的“神槍手”等,前者性能優異,但系統複雜、價格較貴,而後者性能中等,價格則較低廉。此外“神槍手”還有一項優勢,那便是能更好兼顧西方和蘇式坦克之間的底盤差異,因為“神槍手”在設計上將主要設備都集成在炮塔之內,而且能通過不同直徑的轉接環裝備在包括T-55等不同類型的坦克底盤上。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不過這種設計也帶來一些問題,比如“神槍手”需要將原本可安置在底盤內的輔助動力設備,安裝在空間本就狹小的炮塔內,這導致其功率只有13千瓦,相比之下“獵豹”的輔助動力設備卻能達到66千瓦的功率。電力不足所導致的後果便是,火控系統必須由“搜索雷達+跟蹤雷達”的配置模式轉為同一時段只能實現搜索或跟蹤一種功能的模式,使得高炮應對多目標來襲的能力大大下降。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引進瑞士的“厄利空”之前,我國最早接觸的其實就是英國的“神槍手”,不過將其安裝在59式坦克底盤上試驗時,卻發現雖然其價格較低廉,但性能上相比當時國產的88式37毫米高炮,沒有太大提升,所以我國最後還是放棄了引進“神槍手”,轉而引進“厄利空”並進行國產化仿製。後來看,我國當時的決定還是相當正確的,因為即使在西方,“神槍手”也只不過賣出了不到20套。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由於已經認識到“神槍手”的技術路線走不通,我國一開始便在研製國產35毫米自行高炮的過程中,把研發一款配套的大型專用底盤放在了重要位置。起初我國是想參照“獵豹”採用“豹”1坦克底盤的思路,將88B坦克底盤或當時正在研發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底盤,改進成適用自行高炮的專用底盤,但考慮到前者的有效容積不高,而後者尚未成熟,所以用坦克底盤來改進的想法最後被否定。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不過研製專用底盤同樣也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了保證有足夠的有效容積和機動能力,新底盤需要600千瓦功率級別的發動機來提供動力,而當時12150ZL型柴油發動機的最大功率才不過537千瓦,而且體積還偏大,所以最後決定由8V150系列發動機上陣。不過考慮到8V150系列發動機仍有一定風險,所以我國在35毫米自行高炮之外,又提出了一個採用道依茨柴油發動機的低配版輪式底盤方案。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低配方案要求將自行高炮的炮塔重量減小到10噸以下,這就要對火控系統或火炮進行一定調整。當時我國共有兩種方案可以選擇:其一是採用體積較小的自動光學跟蹤系統代替跟蹤雷達,這種方案的好處是不需要在炮塔內佈置過多的設備,而且耗電小,不需要配備大功率的輔助動力系統;其二是在保留“搜索雷達+跟蹤雷達”體制的情況下,換裝30毫米自動炮,並取消車內輔助動力系統。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對於第一個方案,光學跟蹤系統雖然有利於降低成本,但其容易受惡劣天氣影響的缺點也很明顯。考慮到我國是一個典型的多氣候條件的國家,這一方案在提出後不久就被淘汰。而對於第二個方案,採用30毫米自動炮雖然有利於避開35毫米自動炮在國產化過程中的不少技術難題,但因為取消了輔助動力系統,火控系統必須依靠底盤發動機提供電力,容易受車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影響,因此最終也被淘汰了。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經過90年代對低配方案的反覆論證之後,隨著中國陸軍裝備現代化計劃在新世紀取得積極進展,35毫米自行高炮的研發計劃又被抬上臺面。此時由於面臨著新的防空作戰形勢,特別是電子干擾手段的大量應用,我國對原本的自行高炮方案及時進行了改進,包括將光電跟蹤系統集成進了原有的雷達系統。這一方面提高了自行高炮在電磁環境下的接戰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對制導炸彈這類小目標的發現能力。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相比於PGZ-95式及其改進型PGZ-04A自行高炮,我國在這款後來被稱為09式35毫米自行高炮上,並沒有應用“通古斯卡”的彈炮合一模式。這是因為雙管35毫米高炮的毀傷概率要高於“通古斯卡”的雙管30毫米高炮,作為拓展高炮毀傷區間的補充手段,與35毫米炮搭配的導彈性能也要更好,而這顯然會增加自行高炮的設計難度。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不過雖然沒有采用“通古斯卡”的彈炮合一模式,但我國還是將其邊炮佈局應用到了35毫米自行高炮上,這就需要對自動機進行改進了。我國引進的“厄利空”原本採用的是雙炮集中佈局,配套的是KDC導氣式外能源單向供彈自動機,而由“厄利空”發展出來的“獵豹”和“神射手”等,則採用的是KDA導氣式彈鏈雙向供彈自動機,後者的好處是便於雷達/光電系統的佈置,但技術難度也更高,我國是用簡化的導氣式外能源無彈鏈供彈系統解決了這一問題。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除了履帶式雙管35毫米自行高炮外,最近網上還流傳出了輪式35毫米自行高炮的照片。與前者採用雙管35毫米炮不同的是,後者只在炮塔中央配置了一門35毫米單管火炮。這樣的好處是有利於減輕輪式底盤的承重要求,但卻並不代表戰力有多少減損,因為其採用了全新的轉膛結構,使得射速幾乎倍增至1000發/分,在火力密度上並不比09式差多少。不過由於使用單路供彈,輪式35毫米自行高炮在射擊過程中無法切換彈種,這比能夠切換彈種的09式要稍微遜色一點。

"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之前的《中國陸軍重型合成部隊野戰防空怎麼打?》中,我們曾簡單介紹過,我陸軍重型合成部隊已經將紅旗-17防空導彈和09式雙35自行高炮等防空裝備融入一張防空火力網,建構成完整的一套野戰防空信息化作戰體系。由於近日自媒體上關於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又產生了不少爭議,那麼本期《出鞘》就結合一些資料,來簡單談談中國35毫米自行高炮的發展。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由於二戰後導彈性能的迅速提高,大口徑高炮逐漸退出戰爭舞臺,而小口徑高炮由於射速快和反應時間短等優勢,則在這場淘汰賽中存活了下來。60年代以後蘇聯和西方對高炮的最優口徑進行驗證,最終確定了30~35毫米這一區間。其中蘇聯開發了以30毫米“加斯特”為基型的自行高炮系統,而西方則以瑞士為代表,推出了以35毫米“厄利空”為基型的自行高炮系統。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中國陸軍則由於時代原因,從80年代起才開始將先進小口徑自行高炮納入裝備現代化計劃。不過由於自行高炮系統的技術較為複雜,而中國當時由於研發基礎薄弱,而且軍費增長受限,所以不得不先從簡易型的自行高炮搞起。這便是中國於80年代期間,在分析了從埃及方面得到ZSU-23-4自行高炮和從意大利方面得到的SIDAM 25自走防空炮後,研發並裝備的95式25毫米自行高炮。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厄利空”的基礎上,西方推出的比較有代表性的35毫米自行高炮有德國的“獵豹”和英國的“神槍手”等,前者性能優異,但系統複雜、價格較貴,而後者性能中等,價格則較低廉。此外“神槍手”還有一項優勢,那便是能更好兼顧西方和蘇式坦克之間的底盤差異,因為“神槍手”在設計上將主要設備都集成在炮塔之內,而且能通過不同直徑的轉接環裝備在包括T-55等不同類型的坦克底盤上。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不過這種設計也帶來一些問題,比如“神槍手”需要將原本可安置在底盤內的輔助動力設備,安裝在空間本就狹小的炮塔內,這導致其功率只有13千瓦,相比之下“獵豹”的輔助動力設備卻能達到66千瓦的功率。電力不足所導致的後果便是,火控系統必須由“搜索雷達+跟蹤雷達”的配置模式轉為同一時段只能實現搜索或跟蹤一種功能的模式,使得高炮應對多目標來襲的能力大大下降。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在引進瑞士的“厄利空”之前,我國最早接觸的其實就是英國的“神槍手”,不過將其安裝在59式坦克底盤上試驗時,卻發現雖然其價格較低廉,但性能上相比當時國產的88式37毫米高炮,沒有太大提升,所以我國最後還是放棄了引進“神槍手”,轉而引進“厄利空”並進行國產化仿製。後來看,我國當時的決定還是相當正確的,因為即使在西方,“神槍手”也只不過賣出了不到20套。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由於已經認識到“神槍手”的技術路線走不通,我國一開始便在研製國產35毫米自行高炮的過程中,把研發一款配套的大型專用底盤放在了重要位置。起初我國是想參照“獵豹”採用“豹”1坦克底盤的思路,將88B坦克底盤或當時正在研發的第三代主戰坦克底盤,改進成適用自行高炮的專用底盤,但考慮到前者的有效容積不高,而後者尚未成熟,所以用坦克底盤來改進的想法最後被否定。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不過研製專用底盤同樣也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了保證有足夠的有效容積和機動能力,新底盤需要600千瓦功率級別的發動機來提供動力,而當時12150ZL型柴油發動機的最大功率才不過537千瓦,而且體積還偏大,所以最後決定由8V150系列發動機上陣。不過考慮到8V150系列發動機仍有一定風險,所以我國在35毫米自行高炮之外,又提出了一個採用道依茨柴油發動機的低配版輪式底盤方案。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低配方案要求將自行高炮的炮塔重量減小到10噸以下,這就要對火控系統或火炮進行一定調整。當時我國共有兩種方案可以選擇:其一是採用體積較小的自動光學跟蹤系統代替跟蹤雷達,這種方案的好處是不需要在炮塔內佈置過多的設備,而且耗電小,不需要配備大功率的輔助動力系統;其二是在保留“搜索雷達+跟蹤雷達”體制的情況下,換裝30毫米自動炮,並取消車內輔助動力系統。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對於第一個方案,光學跟蹤系統雖然有利於降低成本,但其容易受惡劣天氣影響的缺點也很明顯。考慮到我國是一個典型的多氣候條件的國家,這一方案在提出後不久就被淘汰。而對於第二個方案,採用30毫米自動炮雖然有利於避開35毫米自動炮在國產化過程中的不少技術難題,但因為取消了輔助動力系統,火控系統必須依靠底盤發動機提供電力,容易受車體運動狀態變化的影響,因此最終也被淘汰了。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經過90年代對低配方案的反覆論證之後,隨著中國陸軍裝備現代化計劃在新世紀取得積極進展,35毫米自行高炮的研發計劃又被抬上臺面。此時由於面臨著新的防空作戰形勢,特別是電子干擾手段的大量應用,我國對原本的自行高炮方案及時進行了改進,包括將光電跟蹤系統集成進了原有的雷達系統。這一方面提高了自行高炮在電磁環境下的接戰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對制導炸彈這類小目標的發現能力。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相比於PGZ-95式及其改進型PGZ-04A自行高炮,我國在這款後來被稱為09式35毫米自行高炮上,並沒有應用“通古斯卡”的彈炮合一模式。這是因為雙管35毫米高炮的毀傷概率要高於“通古斯卡”的雙管30毫米高炮,作為拓展高炮毀傷區間的補充手段,與35毫米炮搭配的導彈性能也要更好,而這顯然會增加自行高炮的設計難度。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不過雖然沒有采用“通古斯卡”的彈炮合一模式,但我國還是將其邊炮佈局應用到了35毫米自行高炮上,這就需要對自動機進行改進了。我國引進的“厄利空”原本採用的是雙炮集中佈局,配套的是KDC導氣式外能源單向供彈自動機,而由“厄利空”發展出來的“獵豹”和“神射手”等,則採用的是KDA導氣式彈鏈雙向供彈自動機,後者的好處是便於雷達/光電系統的佈置,但技術難度也更高,我國是用簡化的導氣式外能源無彈鏈供彈系統解決了這一問題。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除了履帶式雙管35毫米自行高炮外,最近網上還流傳出了輪式35毫米自行高炮的照片。與前者採用雙管35毫米炮不同的是,後者只在炮塔中央配置了一門35毫米單管火炮。這樣的好處是有利於減輕輪式底盤的承重要求,但卻並不代表戰力有多少減損,因為其採用了全新的轉膛結構,使得射速幾乎倍增至1000發/分,在火力密度上並不比09式差多少。不過由於使用單路供彈,輪式35毫米自行高炮在射擊過程中無法切換彈種,這比能夠切換彈種的09式要稍微遜色一點。

出鞘:35毫米自行高炮是怎麼在我軍“遍地開花”的?

當然除了全新的轉膛結構外,輪式35毫米自行高炮相比09式的另一大看點在於採用了無人炮塔,這使得炮塔結構更加緊湊,內部冗餘空間也增加了不少,從而為加裝防空導彈提供了可能。至於輪式35毫米自行高炮沒有像09式那樣被列裝的原因,不少文章都提了不少,簡單而言就是在自行高炮中,雷達/光電系統和火控系統始終佔大頭,這就使得輪式自行高炮的成本並沒有比09式下降多少,這對於中型合成旅來說,顯然是不能接受的。當然,就此論定輪式35毫米自行高炮已經壽終正寢也為時過早,那麼本期《出鞘》就到這裡,我們下期再見。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