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

為什麼有些產品明明可以做得更加簡單易操作,可是非要故意設計得更難用,難道他們就不怕用戶會因此流失掉嗎?

"

為什麼有些產品明明可以做得更加簡單易操作,可是非要故意設計得更難用,難道他們就不怕用戶會因此流失掉嗎?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有一些互聯網產品,你用起來非常不爽,感覺明明可以做的更順暢但非要為難用戶,每當遇到這樣的產品你一定會吐槽產品經理豬一樣的腦子。

然而,現實是他們中間有一些竟然是故意設計成這樣的,背後的目的居然是為了讓你更爽,你一定會納悶:“故意設計的難用,為了是讓我爽?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衛夕你說錯了吧!”。

不著急,衛夕並沒有說錯,咱們從一個例子說起:

滴滴語音打車

在滴滴剛剛上線不久的時候,它的APP是支持語音叫車的,點擊按鈕開始說話:“我要從安和橋北到百花深處衚衕”,馬上就有司機搶單,非常直觀方便。然而,滴滴後來為什麼取消了這在用戶看來非常爽的叫車方式呢?

"

為什麼有些產品明明可以做得更加簡單易操作,可是非要故意設計得更難用,難道他們就不怕用戶會因此流失掉嗎?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有一些互聯網產品,你用起來非常不爽,感覺明明可以做的更順暢但非要為難用戶,每當遇到這樣的產品你一定會吐槽產品經理豬一樣的腦子。

然而,現實是他們中間有一些竟然是故意設計成這樣的,背後的目的居然是為了讓你更爽,你一定會納悶:“故意設計的難用,為了是讓我爽?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衛夕你說錯了吧!”。

不著急,衛夕並沒有說錯,咱們從一個例子說起:

滴滴語音打車

在滴滴剛剛上線不久的時候,它的APP是支持語音叫車的,點擊按鈕開始說話:“我要從安和橋北到百花深處衚衕”,馬上就有司機搶單,非常直觀方便。然而,滴滴後來為什麼取消了這在用戶看來非常爽的叫車方式呢?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原來,這種方式操作是方便,但是使用語音滴滴就得不到結構化的數據,神馬意思呢?

即便語音識別再準確,滴滴也很難通過口語化的語音能準確地知道乘客的起點和終點,即使完成司機和乘客準確地完成了訂單,在滴滴的後臺可能也沒辦法知道準確的起點和終點。

而這個數據對滴滴完善整個服務至關重要,調度效率是滴滴核心體驗。沒有了這些最核心數據,滴滴很難從數據的角度優化其系統,從而全局改進其整體的調度算法,整體打車的效率可能會降低——即你語音叫車的確是爽,但一個可能的結果是滴滴從很遠的地方給你調度了一輛車,你要等的時間更長,你的整體體驗會降低。

脈脈註冊流程

脈脈的註冊流程絕對是我用過的互聯網產品中,註冊流程最繁瑣、最麻煩的產品之一。我第一次註冊的時候差不多花了10分鐘,和常見的花30秒輸入一個手機驗證碼就能註冊的產品相比,簡直不能忍受。

當時衛夕就想專門寫篇文章吐槽這個點,直到我和脈脈的聯合創始人陳玥交流之後,我改變了看法。我首先問她:“這麼長的流程你們難道不怕註冊時流失麼,多一個步驟就會少60%的人註冊。”

陳玥說:“當然怕啊,但我們更怕用戶註冊後流失。”

她詳細跟我講了脈脈的五同理論:即脈脈根據“同學”、“同事”、“同城”、“同行”、“同城”來推薦人和內容,因此要形成一個好的體驗,這些冷啟動數據就非常關鍵。如果不知道你是哪個學校畢業、在哪個公司任職、在哪個城市等這些最基礎信息,那麼脈脈增加的就不是一個有效用戶,而是一個髒數據。因為這種用戶即便進來了脈脈也不能給他提供一個好的體驗,而他的非常規行為甚至會影響脈脈正常的數據分析。

所以,脈脈寧願用戶增長慢一點,也要讓新用戶進來了有的玩。我想,這或許就是那麼多職場社交APP都掛掉了,而脈脈還活著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這兩個案例其實都涉及到了產品設計過程中的兩個概念——過程爽和結果爽

滴滴和脈脈都是犧牲過程爽而滿足結果爽的案例,而這背後更重要的底層原理是:在這兩個案例中,過程涉及到的是邊緣體驗,而結果涉及到的是核心體驗。

那麼,產品經理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到底應該是注重過程爽還是注重結果爽呢?

在絕大多處情況下,如果只能二選一,當然是結果爽更重要,為什麼呢?

因為大多數互聯網產品結果爽是核心體驗,而過程往往是產品的邊緣體驗。注意,作為產品經理,我們要小心地平衡,上邊的兩個案例都是犧牲過程爽能夠帶來結果爽的情況。

事實上,很多產品是即便犧牲了過程爽,也不能讓結果變得有多爽,這種情況下犧牲過程爽就沒有必要了。

谷歌和百度不會在你搜索的時候讓你先登錄,即便登錄狀態下他能獲得你的歷史搜索記錄,但這個信息通常並不能讓你本次搜索結果更準確——即過程並不影響結果。所以,谷歌的賬號體系主要是通過Gmail建立的,而百度的賬號體系是通過百度貼吧建立的,他們都沒有讓你在搜索之前先登錄。

另一個種情況是:有時候產品形態本身和業務本身發生變化,過程從不影響結果過渡到了影響結果

比如:今日頭條在做資訊閱讀的時候,賬號體系對業務促進並不明顯,通過設備號也能記錄用戶興趣和閱讀習慣,但當它要做“微頭條”的時候,賬號登錄就變成必須的了,不犧牲過程,根本無法得到理想結果。

美圖秀秀也是同樣的情況,在作為美化工具產品的時候,登不登陸無所謂,但現在它要增加用戶時長做社交的時候,強調登錄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

為什麼有些產品明明可以做得更加簡單易操作,可是非要故意設計得更難用,難道他們就不怕用戶會因此流失掉嗎?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有一些互聯網產品,你用起來非常不爽,感覺明明可以做的更順暢但非要為難用戶,每當遇到這樣的產品你一定會吐槽產品經理豬一樣的腦子。

然而,現實是他們中間有一些竟然是故意設計成這樣的,背後的目的居然是為了讓你更爽,你一定會納悶:“故意設計的難用,為了是讓我爽?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衛夕你說錯了吧!”。

不著急,衛夕並沒有說錯,咱們從一個例子說起:

滴滴語音打車

在滴滴剛剛上線不久的時候,它的APP是支持語音叫車的,點擊按鈕開始說話:“我要從安和橋北到百花深處衚衕”,馬上就有司機搶單,非常直觀方便。然而,滴滴後來為什麼取消了這在用戶看來非常爽的叫車方式呢?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原來,這種方式操作是方便,但是使用語音滴滴就得不到結構化的數據,神馬意思呢?

即便語音識別再準確,滴滴也很難通過口語化的語音能準確地知道乘客的起點和終點,即使完成司機和乘客準確地完成了訂單,在滴滴的後臺可能也沒辦法知道準確的起點和終點。

而這個數據對滴滴完善整個服務至關重要,調度效率是滴滴核心體驗。沒有了這些最核心數據,滴滴很難從數據的角度優化其系統,從而全局改進其整體的調度算法,整體打車的效率可能會降低——即你語音叫車的確是爽,但一個可能的結果是滴滴從很遠的地方給你調度了一輛車,你要等的時間更長,你的整體體驗會降低。

脈脈註冊流程

脈脈的註冊流程絕對是我用過的互聯網產品中,註冊流程最繁瑣、最麻煩的產品之一。我第一次註冊的時候差不多花了10分鐘,和常見的花30秒輸入一個手機驗證碼就能註冊的產品相比,簡直不能忍受。

當時衛夕就想專門寫篇文章吐槽這個點,直到我和脈脈的聯合創始人陳玥交流之後,我改變了看法。我首先問她:“這麼長的流程你們難道不怕註冊時流失麼,多一個步驟就會少60%的人註冊。”

陳玥說:“當然怕啊,但我們更怕用戶註冊後流失。”

她詳細跟我講了脈脈的五同理論:即脈脈根據“同學”、“同事”、“同城”、“同行”、“同城”來推薦人和內容,因此要形成一個好的體驗,這些冷啟動數據就非常關鍵。如果不知道你是哪個學校畢業、在哪個公司任職、在哪個城市等這些最基礎信息,那麼脈脈增加的就不是一個有效用戶,而是一個髒數據。因為這種用戶即便進來了脈脈也不能給他提供一個好的體驗,而他的非常規行為甚至會影響脈脈正常的數據分析。

所以,脈脈寧願用戶增長慢一點,也要讓新用戶進來了有的玩。我想,這或許就是那麼多職場社交APP都掛掉了,而脈脈還活著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這兩個案例其實都涉及到了產品設計過程中的兩個概念——過程爽和結果爽

滴滴和脈脈都是犧牲過程爽而滿足結果爽的案例,而這背後更重要的底層原理是:在這兩個案例中,過程涉及到的是邊緣體驗,而結果涉及到的是核心體驗。

那麼,產品經理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到底應該是注重過程爽還是注重結果爽呢?

在絕大多處情況下,如果只能二選一,當然是結果爽更重要,為什麼呢?

因為大多數互聯網產品結果爽是核心體驗,而過程往往是產品的邊緣體驗。注意,作為產品經理,我們要小心地平衡,上邊的兩個案例都是犧牲過程爽能夠帶來結果爽的情況。

事實上,很多產品是即便犧牲了過程爽,也不能讓結果變得有多爽,這種情況下犧牲過程爽就沒有必要了。

谷歌和百度不會在你搜索的時候讓你先登錄,即便登錄狀態下他能獲得你的歷史搜索記錄,但這個信息通常並不能讓你本次搜索結果更準確——即過程並不影響結果。所以,谷歌的賬號體系主要是通過Gmail建立的,而百度的賬號體系是通過百度貼吧建立的,他們都沒有讓你在搜索之前先登錄。

另一個種情況是:有時候產品形態本身和業務本身發生變化,過程從不影響結果過渡到了影響結果

比如:今日頭條在做資訊閱讀的時候,賬號體系對業務促進並不明顯,通過設備號也能記錄用戶興趣和閱讀習慣,但當它要做“微頭條”的時候,賬號登錄就變成必須的了,不犧牲過程,根本無法得到理想結果。

美圖秀秀也是同樣的情況,在作為美化工具產品的時候,登不登陸無所謂,但現在它要增加用戶時長做社交的時候,強調登錄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改版後的美圖秀秀,強調了“我”所以,掌握了這個原理,我們就能判斷。如果過程只是一個產品的邊緣體驗,而結果是一個產品核心體驗的時候,我們就能理解很多讓我們不爽的互聯網產品背後的設計原理了。

其他案例

1)為什麼在微博上傳視頻,沒有在朋友圈發視頻那麼容易?

不僅要填微博配文,還需要你強制填寫視頻的標題,很多用戶覺得非常繁瑣,明顯增加了內容生產者的成本。但背後的原因是:和朋友圈私密社交不同,微博強制填寫標題是為了讓你的視頻可以被識別和分類,從而通過推薦獲得更多的播放和傳播。

"

為什麼有些產品明明可以做得更加簡單易操作,可是非要故意設計得更難用,難道他們就不怕用戶會因此流失掉嗎?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有一些互聯網產品,你用起來非常不爽,感覺明明可以做的更順暢但非要為難用戶,每當遇到這樣的產品你一定會吐槽產品經理豬一樣的腦子。

然而,現實是他們中間有一些竟然是故意設計成這樣的,背後的目的居然是為了讓你更爽,你一定會納悶:“故意設計的難用,為了是讓我爽?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衛夕你說錯了吧!”。

不著急,衛夕並沒有說錯,咱們從一個例子說起:

滴滴語音打車

在滴滴剛剛上線不久的時候,它的APP是支持語音叫車的,點擊按鈕開始說話:“我要從安和橋北到百花深處衚衕”,馬上就有司機搶單,非常直觀方便。然而,滴滴後來為什麼取消了這在用戶看來非常爽的叫車方式呢?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原來,這種方式操作是方便,但是使用語音滴滴就得不到結構化的數據,神馬意思呢?

即便語音識別再準確,滴滴也很難通過口語化的語音能準確地知道乘客的起點和終點,即使完成司機和乘客準確地完成了訂單,在滴滴的後臺可能也沒辦法知道準確的起點和終點。

而這個數據對滴滴完善整個服務至關重要,調度效率是滴滴核心體驗。沒有了這些最核心數據,滴滴很難從數據的角度優化其系統,從而全局改進其整體的調度算法,整體打車的效率可能會降低——即你語音叫車的確是爽,但一個可能的結果是滴滴從很遠的地方給你調度了一輛車,你要等的時間更長,你的整體體驗會降低。

脈脈註冊流程

脈脈的註冊流程絕對是我用過的互聯網產品中,註冊流程最繁瑣、最麻煩的產品之一。我第一次註冊的時候差不多花了10分鐘,和常見的花30秒輸入一個手機驗證碼就能註冊的產品相比,簡直不能忍受。

當時衛夕就想專門寫篇文章吐槽這個點,直到我和脈脈的聯合創始人陳玥交流之後,我改變了看法。我首先問她:“這麼長的流程你們難道不怕註冊時流失麼,多一個步驟就會少60%的人註冊。”

陳玥說:“當然怕啊,但我們更怕用戶註冊後流失。”

她詳細跟我講了脈脈的五同理論:即脈脈根據“同學”、“同事”、“同城”、“同行”、“同城”來推薦人和內容,因此要形成一個好的體驗,這些冷啟動數據就非常關鍵。如果不知道你是哪個學校畢業、在哪個公司任職、在哪個城市等這些最基礎信息,那麼脈脈增加的就不是一個有效用戶,而是一個髒數據。因為這種用戶即便進來了脈脈也不能給他提供一個好的體驗,而他的非常規行為甚至會影響脈脈正常的數據分析。

所以,脈脈寧願用戶增長慢一點,也要讓新用戶進來了有的玩。我想,這或許就是那麼多職場社交APP都掛掉了,而脈脈還活著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這兩個案例其實都涉及到了產品設計過程中的兩個概念——過程爽和結果爽

滴滴和脈脈都是犧牲過程爽而滿足結果爽的案例,而這背後更重要的底層原理是:在這兩個案例中,過程涉及到的是邊緣體驗,而結果涉及到的是核心體驗。

那麼,產品經理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到底應該是注重過程爽還是注重結果爽呢?

在絕大多處情況下,如果只能二選一,當然是結果爽更重要,為什麼呢?

因為大多數互聯網產品結果爽是核心體驗,而過程往往是產品的邊緣體驗。注意,作為產品經理,我們要小心地平衡,上邊的兩個案例都是犧牲過程爽能夠帶來結果爽的情況。

事實上,很多產品是即便犧牲了過程爽,也不能讓結果變得有多爽,這種情況下犧牲過程爽就沒有必要了。

谷歌和百度不會在你搜索的時候讓你先登錄,即便登錄狀態下他能獲得你的歷史搜索記錄,但這個信息通常並不能讓你本次搜索結果更準確——即過程並不影響結果。所以,谷歌的賬號體系主要是通過Gmail建立的,而百度的賬號體系是通過百度貼吧建立的,他們都沒有讓你在搜索之前先登錄。

另一個種情況是:有時候產品形態本身和業務本身發生變化,過程從不影響結果過渡到了影響結果

比如:今日頭條在做資訊閱讀的時候,賬號體系對業務促進並不明顯,通過設備號也能記錄用戶興趣和閱讀習慣,但當它要做“微頭條”的時候,賬號登錄就變成必須的了,不犧牲過程,根本無法得到理想結果。

美圖秀秀也是同樣的情況,在作為美化工具產品的時候,登不登陸無所謂,但現在它要增加用戶時長做社交的時候,強調登錄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改版後的美圖秀秀,強調了“我”所以,掌握了這個原理,我們就能判斷。如果過程只是一個產品的邊緣體驗,而結果是一個產品核心體驗的時候,我們就能理解很多讓我們不爽的互聯網產品背後的設計原理了。

其他案例

1)為什麼在微博上傳視頻,沒有在朋友圈發視頻那麼容易?

不僅要填微博配文,還需要你強制填寫視頻的標題,很多用戶覺得非常繁瑣,明顯增加了內容生產者的成本。但背後的原因是:和朋友圈私密社交不同,微博強制填寫標題是為了讓你的視頻可以被識別和分類,從而通過推薦獲得更多的播放和傳播。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微博發視頻標題為必填項

2)為什麼頭條、騰訊、微博的廣告系統廣告主在提交創意的時候,會強制廣告主給自己的創意進行分類,同時必須手動填上一些標籤?

這看起來增加了廣告主的投放複雜度,但正是因為有了這一步,廣告系統能夠更加準確地根據創意類型匹配到目標受眾,從而提升廣告主關心的核心指標——ROI。

"

為什麼有些產品明明可以做得更加簡單易操作,可是非要故意設計得更難用,難道他們就不怕用戶會因此流失掉嗎?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有一些互聯網產品,你用起來非常不爽,感覺明明可以做的更順暢但非要為難用戶,每當遇到這樣的產品你一定會吐槽產品經理豬一樣的腦子。

然而,現實是他們中間有一些竟然是故意設計成這樣的,背後的目的居然是為了讓你更爽,你一定會納悶:“故意設計的難用,為了是讓我爽?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衛夕你說錯了吧!”。

不著急,衛夕並沒有說錯,咱們從一個例子說起:

滴滴語音打車

在滴滴剛剛上線不久的時候,它的APP是支持語音叫車的,點擊按鈕開始說話:“我要從安和橋北到百花深處衚衕”,馬上就有司機搶單,非常直觀方便。然而,滴滴後來為什麼取消了這在用戶看來非常爽的叫車方式呢?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原來,這種方式操作是方便,但是使用語音滴滴就得不到結構化的數據,神馬意思呢?

即便語音識別再準確,滴滴也很難通過口語化的語音能準確地知道乘客的起點和終點,即使完成司機和乘客準確地完成了訂單,在滴滴的後臺可能也沒辦法知道準確的起點和終點。

而這個數據對滴滴完善整個服務至關重要,調度效率是滴滴核心體驗。沒有了這些最核心數據,滴滴很難從數據的角度優化其系統,從而全局改進其整體的調度算法,整體打車的效率可能會降低——即你語音叫車的確是爽,但一個可能的結果是滴滴從很遠的地方給你調度了一輛車,你要等的時間更長,你的整體體驗會降低。

脈脈註冊流程

脈脈的註冊流程絕對是我用過的互聯網產品中,註冊流程最繁瑣、最麻煩的產品之一。我第一次註冊的時候差不多花了10分鐘,和常見的花30秒輸入一個手機驗證碼就能註冊的產品相比,簡直不能忍受。

當時衛夕就想專門寫篇文章吐槽這個點,直到我和脈脈的聯合創始人陳玥交流之後,我改變了看法。我首先問她:“這麼長的流程你們難道不怕註冊時流失麼,多一個步驟就會少60%的人註冊。”

陳玥說:“當然怕啊,但我們更怕用戶註冊後流失。”

她詳細跟我講了脈脈的五同理論:即脈脈根據“同學”、“同事”、“同城”、“同行”、“同城”來推薦人和內容,因此要形成一個好的體驗,這些冷啟動數據就非常關鍵。如果不知道你是哪個學校畢業、在哪個公司任職、在哪個城市等這些最基礎信息,那麼脈脈增加的就不是一個有效用戶,而是一個髒數據。因為這種用戶即便進來了脈脈也不能給他提供一個好的體驗,而他的非常規行為甚至會影響脈脈正常的數據分析。

所以,脈脈寧願用戶增長慢一點,也要讓新用戶進來了有的玩。我想,這或許就是那麼多職場社交APP都掛掉了,而脈脈還活著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這兩個案例其實都涉及到了產品設計過程中的兩個概念——過程爽和結果爽

滴滴和脈脈都是犧牲過程爽而滿足結果爽的案例,而這背後更重要的底層原理是:在這兩個案例中,過程涉及到的是邊緣體驗,而結果涉及到的是核心體驗。

那麼,產品經理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到底應該是注重過程爽還是注重結果爽呢?

在絕大多處情況下,如果只能二選一,當然是結果爽更重要,為什麼呢?

因為大多數互聯網產品結果爽是核心體驗,而過程往往是產品的邊緣體驗。注意,作為產品經理,我們要小心地平衡,上邊的兩個案例都是犧牲過程爽能夠帶來結果爽的情況。

事實上,很多產品是即便犧牲了過程爽,也不能讓結果變得有多爽,這種情況下犧牲過程爽就沒有必要了。

谷歌和百度不會在你搜索的時候讓你先登錄,即便登錄狀態下他能獲得你的歷史搜索記錄,但這個信息通常並不能讓你本次搜索結果更準確——即過程並不影響結果。所以,谷歌的賬號體系主要是通過Gmail建立的,而百度的賬號體系是通過百度貼吧建立的,他們都沒有讓你在搜索之前先登錄。

另一個種情況是:有時候產品形態本身和業務本身發生變化,過程從不影響結果過渡到了影響結果

比如:今日頭條在做資訊閱讀的時候,賬號體系對業務促進並不明顯,通過設備號也能記錄用戶興趣和閱讀習慣,但當它要做“微頭條”的時候,賬號登錄就變成必須的了,不犧牲過程,根本無法得到理想結果。

美圖秀秀也是同樣的情況,在作為美化工具產品的時候,登不登陸無所謂,但現在它要增加用戶時長做社交的時候,強調登錄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改版後的美圖秀秀,強調了“我”所以,掌握了這個原理,我們就能判斷。如果過程只是一個產品的邊緣體驗,而結果是一個產品核心體驗的時候,我們就能理解很多讓我們不爽的互聯網產品背後的設計原理了。

其他案例

1)為什麼在微博上傳視頻,沒有在朋友圈發視頻那麼容易?

不僅要填微博配文,還需要你強制填寫視頻的標題,很多用戶覺得非常繁瑣,明顯增加了內容生產者的成本。但背後的原因是:和朋友圈私密社交不同,微博強制填寫標題是為了讓你的視頻可以被識別和分類,從而通過推薦獲得更多的播放和傳播。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微博發視頻標題為必填項

2)為什麼頭條、騰訊、微博的廣告系統廣告主在提交創意的時候,會強制廣告主給自己的創意進行分類,同時必須手動填上一些標籤?

這看起來增加了廣告主的投放複雜度,但正是因為有了這一步,廣告系統能夠更加準確地根據創意類型匹配到目標受眾,從而提升廣告主關心的核心指標——ROI。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頭條廣告系統提交創意必須填寫類型和標籤

3)為什麼在京東上架一個商品需要填寫分類、規格、型號、屬性等一大堆信息?

是為了讓你的商品能更好地被消費者發現,因為篩選是用戶購物時最常見的操作。

以相機鏡頭為例:用戶可以選擇品牌、類型、卡口、畫幅、焦距等多個選項,這意味商品在上架的時候也需要仔細填寫這些繁瑣的參數,為了上架過程簡單不填寫這些參數會意味著你的商品不會在任何的篩選結果下呈現。

"

為什麼有些產品明明可以做得更加簡單易操作,可是非要故意設計得更難用,難道他們就不怕用戶會因此流失掉嗎?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有一些互聯網產品,你用起來非常不爽,感覺明明可以做的更順暢但非要為難用戶,每當遇到這樣的產品你一定會吐槽產品經理豬一樣的腦子。

然而,現實是他們中間有一些竟然是故意設計成這樣的,背後的目的居然是為了讓你更爽,你一定會納悶:“故意設計的難用,為了是讓我爽?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衛夕你說錯了吧!”。

不著急,衛夕並沒有說錯,咱們從一個例子說起:

滴滴語音打車

在滴滴剛剛上線不久的時候,它的APP是支持語音叫車的,點擊按鈕開始說話:“我要從安和橋北到百花深處衚衕”,馬上就有司機搶單,非常直觀方便。然而,滴滴後來為什麼取消了這在用戶看來非常爽的叫車方式呢?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原來,這種方式操作是方便,但是使用語音滴滴就得不到結構化的數據,神馬意思呢?

即便語音識別再準確,滴滴也很難通過口語化的語音能準確地知道乘客的起點和終點,即使完成司機和乘客準確地完成了訂單,在滴滴的後臺可能也沒辦法知道準確的起點和終點。

而這個數據對滴滴完善整個服務至關重要,調度效率是滴滴核心體驗。沒有了這些最核心數據,滴滴很難從數據的角度優化其系統,從而全局改進其整體的調度算法,整體打車的效率可能會降低——即你語音叫車的確是爽,但一個可能的結果是滴滴從很遠的地方給你調度了一輛車,你要等的時間更長,你的整體體驗會降低。

脈脈註冊流程

脈脈的註冊流程絕對是我用過的互聯網產品中,註冊流程最繁瑣、最麻煩的產品之一。我第一次註冊的時候差不多花了10分鐘,和常見的花30秒輸入一個手機驗證碼就能註冊的產品相比,簡直不能忍受。

當時衛夕就想專門寫篇文章吐槽這個點,直到我和脈脈的聯合創始人陳玥交流之後,我改變了看法。我首先問她:“這麼長的流程你們難道不怕註冊時流失麼,多一個步驟就會少60%的人註冊。”

陳玥說:“當然怕啊,但我們更怕用戶註冊後流失。”

她詳細跟我講了脈脈的五同理論:即脈脈根據“同學”、“同事”、“同城”、“同行”、“同城”來推薦人和內容,因此要形成一個好的體驗,這些冷啟動數據就非常關鍵。如果不知道你是哪個學校畢業、在哪個公司任職、在哪個城市等這些最基礎信息,那麼脈脈增加的就不是一個有效用戶,而是一個髒數據。因為這種用戶即便進來了脈脈也不能給他提供一個好的體驗,而他的非常規行為甚至會影響脈脈正常的數據分析。

所以,脈脈寧願用戶增長慢一點,也要讓新用戶進來了有的玩。我想,這或許就是那麼多職場社交APP都掛掉了,而脈脈還活著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這兩個案例其實都涉及到了產品設計過程中的兩個概念——過程爽和結果爽

滴滴和脈脈都是犧牲過程爽而滿足結果爽的案例,而這背後更重要的底層原理是:在這兩個案例中,過程涉及到的是邊緣體驗,而結果涉及到的是核心體驗。

那麼,產品經理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到底應該是注重過程爽還是注重結果爽呢?

在絕大多處情況下,如果只能二選一,當然是結果爽更重要,為什麼呢?

因為大多數互聯網產品結果爽是核心體驗,而過程往往是產品的邊緣體驗。注意,作為產品經理,我們要小心地平衡,上邊的兩個案例都是犧牲過程爽能夠帶來結果爽的情況。

事實上,很多產品是即便犧牲了過程爽,也不能讓結果變得有多爽,這種情況下犧牲過程爽就沒有必要了。

谷歌和百度不會在你搜索的時候讓你先登錄,即便登錄狀態下他能獲得你的歷史搜索記錄,但這個信息通常並不能讓你本次搜索結果更準確——即過程並不影響結果。所以,谷歌的賬號體系主要是通過Gmail建立的,而百度的賬號體系是通過百度貼吧建立的,他們都沒有讓你在搜索之前先登錄。

另一個種情況是:有時候產品形態本身和業務本身發生變化,過程從不影響結果過渡到了影響結果

比如:今日頭條在做資訊閱讀的時候,賬號體系對業務促進並不明顯,通過設備號也能記錄用戶興趣和閱讀習慣,但當它要做“微頭條”的時候,賬號登錄就變成必須的了,不犧牲過程,根本無法得到理想結果。

美圖秀秀也是同樣的情況,在作為美化工具產品的時候,登不登陸無所謂,但現在它要增加用戶時長做社交的時候,強調登錄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改版後的美圖秀秀,強調了“我”所以,掌握了這個原理,我們就能判斷。如果過程只是一個產品的邊緣體驗,而結果是一個產品核心體驗的時候,我們就能理解很多讓我們不爽的互聯網產品背後的設計原理了。

其他案例

1)為什麼在微博上傳視頻,沒有在朋友圈發視頻那麼容易?

不僅要填微博配文,還需要你強制填寫視頻的標題,很多用戶覺得非常繁瑣,明顯增加了內容生產者的成本。但背後的原因是:和朋友圈私密社交不同,微博強制填寫標題是為了讓你的視頻可以被識別和分類,從而通過推薦獲得更多的播放和傳播。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微博發視頻標題為必填項

2)為什麼頭條、騰訊、微博的廣告系統廣告主在提交創意的時候,會強制廣告主給自己的創意進行分類,同時必須手動填上一些標籤?

這看起來增加了廣告主的投放複雜度,但正是因為有了這一步,廣告系統能夠更加準確地根據創意類型匹配到目標受眾,從而提升廣告主關心的核心指標——ROI。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頭條廣告系統提交創意必須填寫類型和標籤

3)為什麼在京東上架一個商品需要填寫分類、規格、型號、屬性等一大堆信息?

是為了讓你的商品能更好地被消費者發現,因為篩選是用戶購物時最常見的操作。

以相機鏡頭為例:用戶可以選擇品牌、類型、卡口、畫幅、焦距等多個選項,這意味商品在上架的時候也需要仔細填寫這些繁瑣的參數,為了上架過程簡單不填寫這些參數會意味著你的商品不會在任何的篩選結果下呈現。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京東相機鏡頭購物頁面篩選頁好了,寫到這裡,很多人的問題來了:有沒有神馬辦法讓過程和結果都爽呢?難道過程和結果一定是衝突的嗎?

  • 比如:衛夕你舉的滴滴和脈脈的例子看起來都可以通過技術進步來解決;
  • 比如:語音識別和深度學習足夠準確,語音叫車也能極其準確識別起止點;
  • 比如:脈脈那個簡單填兩三項,後續通過行為和關係自動計算,和補全剩下的信息。

這種說法理論上可行,但現實是每一個產品經理都是最為真實的環境:

要麼目前技術還實現不了,要麼技術可以實現但成本高到不能承受。產品經理不能將所有問題都寄希於人工智能,先階段的人工智能,有多少智能就需要多少人工,產品經理不能追求一個完美的方案,而要追求一個性價比最高的實現方案。

反例

那有沒有反例呢?

有,但是非常少,讓過程變得爽而結果也爽的案例在互聯網產品史上並不多,我們來看一看那些極少數的案例:

1. 微信支付的6位數的數字密碼

在微信支付誕生之前,支付寶的支付過程其實是非常複雜的,需要輸入登錄密碼。同時要輸入字母加數字等複雜的支付密碼,還需要短信驗證;需要選擇使用餘額以及哪張銀行卡。

在支付寶看來,支付安全最為重要,因此過程不爽是為了結果爽(安全)。

但微信支付團隊重新思考了這個過程,經過精確地衡量和計算髮現,不需要要字母+數字,用簡單的6位數、同時小額支付省掉短信驗證其實也能滿足支付安全的要求,風險在可控範圍內。因此,微信和支付寶相比,做到了過程爽同時結果也爽。

"

為什麼有些產品明明可以做得更加簡單易操作,可是非要故意設計得更難用,難道他們就不怕用戶會因此流失掉嗎?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有一些互聯網產品,你用起來非常不爽,感覺明明可以做的更順暢但非要為難用戶,每當遇到這樣的產品你一定會吐槽產品經理豬一樣的腦子。

然而,現實是他們中間有一些竟然是故意設計成這樣的,背後的目的居然是為了讓你更爽,你一定會納悶:“故意設計的難用,為了是讓我爽?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衛夕你說錯了吧!”。

不著急,衛夕並沒有說錯,咱們從一個例子說起:

滴滴語音打車

在滴滴剛剛上線不久的時候,它的APP是支持語音叫車的,點擊按鈕開始說話:“我要從安和橋北到百花深處衚衕”,馬上就有司機搶單,非常直觀方便。然而,滴滴後來為什麼取消了這在用戶看來非常爽的叫車方式呢?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原來,這種方式操作是方便,但是使用語音滴滴就得不到結構化的數據,神馬意思呢?

即便語音識別再準確,滴滴也很難通過口語化的語音能準確地知道乘客的起點和終點,即使完成司機和乘客準確地完成了訂單,在滴滴的後臺可能也沒辦法知道準確的起點和終點。

而這個數據對滴滴完善整個服務至關重要,調度效率是滴滴核心體驗。沒有了這些最核心數據,滴滴很難從數據的角度優化其系統,從而全局改進其整體的調度算法,整體打車的效率可能會降低——即你語音叫車的確是爽,但一個可能的結果是滴滴從很遠的地方給你調度了一輛車,你要等的時間更長,你的整體體驗會降低。

脈脈註冊流程

脈脈的註冊流程絕對是我用過的互聯網產品中,註冊流程最繁瑣、最麻煩的產品之一。我第一次註冊的時候差不多花了10分鐘,和常見的花30秒輸入一個手機驗證碼就能註冊的產品相比,簡直不能忍受。

當時衛夕就想專門寫篇文章吐槽這個點,直到我和脈脈的聯合創始人陳玥交流之後,我改變了看法。我首先問她:“這麼長的流程你們難道不怕註冊時流失麼,多一個步驟就會少60%的人註冊。”

陳玥說:“當然怕啊,但我們更怕用戶註冊後流失。”

她詳細跟我講了脈脈的五同理論:即脈脈根據“同學”、“同事”、“同城”、“同行”、“同城”來推薦人和內容,因此要形成一個好的體驗,這些冷啟動數據就非常關鍵。如果不知道你是哪個學校畢業、在哪個公司任職、在哪個城市等這些最基礎信息,那麼脈脈增加的就不是一個有效用戶,而是一個髒數據。因為這種用戶即便進來了脈脈也不能給他提供一個好的體驗,而他的非常規行為甚至會影響脈脈正常的數據分析。

所以,脈脈寧願用戶增長慢一點,也要讓新用戶進來了有的玩。我想,這或許就是那麼多職場社交APP都掛掉了,而脈脈還活著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這兩個案例其實都涉及到了產品設計過程中的兩個概念——過程爽和結果爽

滴滴和脈脈都是犧牲過程爽而滿足結果爽的案例,而這背後更重要的底層原理是:在這兩個案例中,過程涉及到的是邊緣體驗,而結果涉及到的是核心體驗。

那麼,產品經理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到底應該是注重過程爽還是注重結果爽呢?

在絕大多處情況下,如果只能二選一,當然是結果爽更重要,為什麼呢?

因為大多數互聯網產品結果爽是核心體驗,而過程往往是產品的邊緣體驗。注意,作為產品經理,我們要小心地平衡,上邊的兩個案例都是犧牲過程爽能夠帶來結果爽的情況。

事實上,很多產品是即便犧牲了過程爽,也不能讓結果變得有多爽,這種情況下犧牲過程爽就沒有必要了。

谷歌和百度不會在你搜索的時候讓你先登錄,即便登錄狀態下他能獲得你的歷史搜索記錄,但這個信息通常並不能讓你本次搜索結果更準確——即過程並不影響結果。所以,谷歌的賬號體系主要是通過Gmail建立的,而百度的賬號體系是通過百度貼吧建立的,他們都沒有讓你在搜索之前先登錄。

另一個種情況是:有時候產品形態本身和業務本身發生變化,過程從不影響結果過渡到了影響結果

比如:今日頭條在做資訊閱讀的時候,賬號體系對業務促進並不明顯,通過設備號也能記錄用戶興趣和閱讀習慣,但當它要做“微頭條”的時候,賬號登錄就變成必須的了,不犧牲過程,根本無法得到理想結果。

美圖秀秀也是同樣的情況,在作為美化工具產品的時候,登不登陸無所謂,但現在它要增加用戶時長做社交的時候,強調登錄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改版後的美圖秀秀,強調了“我”所以,掌握了這個原理,我們就能判斷。如果過程只是一個產品的邊緣體驗,而結果是一個產品核心體驗的時候,我們就能理解很多讓我們不爽的互聯網產品背後的設計原理了。

其他案例

1)為什麼在微博上傳視頻,沒有在朋友圈發視頻那麼容易?

不僅要填微博配文,還需要你強制填寫視頻的標題,很多用戶覺得非常繁瑣,明顯增加了內容生產者的成本。但背後的原因是:和朋友圈私密社交不同,微博強制填寫標題是為了讓你的視頻可以被識別和分類,從而通過推薦獲得更多的播放和傳播。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微博發視頻標題為必填項

2)為什麼頭條、騰訊、微博的廣告系統廣告主在提交創意的時候,會強制廣告主給自己的創意進行分類,同時必須手動填上一些標籤?

這看起來增加了廣告主的投放複雜度,但正是因為有了這一步,廣告系統能夠更加準確地根據創意類型匹配到目標受眾,從而提升廣告主關心的核心指標——ROI。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頭條廣告系統提交創意必須填寫類型和標籤

3)為什麼在京東上架一個商品需要填寫分類、規格、型號、屬性等一大堆信息?

是為了讓你的商品能更好地被消費者發現,因為篩選是用戶購物時最常見的操作。

以相機鏡頭為例:用戶可以選擇品牌、類型、卡口、畫幅、焦距等多個選項,這意味商品在上架的時候也需要仔細填寫這些繁瑣的參數,為了上架過程簡單不填寫這些參數會意味著你的商品不會在任何的篩選結果下呈現。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京東相機鏡頭購物頁面篩選頁好了,寫到這裡,很多人的問題來了:有沒有神馬辦法讓過程和結果都爽呢?難道過程和結果一定是衝突的嗎?

  • 比如:衛夕你舉的滴滴和脈脈的例子看起來都可以通過技術進步來解決;
  • 比如:語音識別和深度學習足夠準確,語音叫車也能極其準確識別起止點;
  • 比如:脈脈那個簡單填兩三項,後續通過行為和關係自動計算,和補全剩下的信息。

這種說法理論上可行,但現實是每一個產品經理都是最為真實的環境:

要麼目前技術還實現不了,要麼技術可以實現但成本高到不能承受。產品經理不能將所有問題都寄希於人工智能,先階段的人工智能,有多少智能就需要多少人工,產品經理不能追求一個完美的方案,而要追求一個性價比最高的實現方案。

反例

那有沒有反例呢?

有,但是非常少,讓過程變得爽而結果也爽的案例在互聯網產品史上並不多,我們來看一看那些極少數的案例:

1. 微信支付的6位數的數字密碼

在微信支付誕生之前,支付寶的支付過程其實是非常複雜的,需要輸入登錄密碼。同時要輸入字母加數字等複雜的支付密碼,還需要短信驗證;需要選擇使用餘額以及哪張銀行卡。

在支付寶看來,支付安全最為重要,因此過程不爽是為了結果爽(安全)。

但微信支付團隊重新思考了這個過程,經過精確地衡量和計算髮現,不需要要字母+數字,用簡單的6位數、同時小額支付省掉短信驗證其實也能滿足支付安全的要求,風險在可控範圍內。因此,微信和支付寶相比,做到了過程爽同時結果也爽。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因為微信知道,微信的基本面更廣,不僅僅是那些本來就有支付場景、懂得電商購物的人群,而且有更多通過紅包第一次使用移動支付的用戶,必須足夠簡單直觀,該策略之後被支付寶迅速跟進。

2. 手機的安全驗證其實也經歷過類似的過程

從開始的數字解鎖到指紋解鎖、屏下指紋,再到蘋果FaceID的面部識別及三星的虹膜識別,過程越來越爽,但結果的準確性和安全性越來越高,這其實就是技術進步帶來的過程爽結果也爽,這背後就是技術進步的結果。

"

為什麼有些產品明明可以做得更加簡單易操作,可是非要故意設計得更難用,難道他們就不怕用戶會因此流失掉嗎?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有一些互聯網產品,你用起來非常不爽,感覺明明可以做的更順暢但非要為難用戶,每當遇到這樣的產品你一定會吐槽產品經理豬一樣的腦子。

然而,現實是他們中間有一些竟然是故意設計成這樣的,背後的目的居然是為了讓你更爽,你一定會納悶:“故意設計的難用,為了是讓我爽?我讀書少,你不要騙我!衛夕你說錯了吧!”。

不著急,衛夕並沒有說錯,咱們從一個例子說起:

滴滴語音打車

在滴滴剛剛上線不久的時候,它的APP是支持語音叫車的,點擊按鈕開始說話:“我要從安和橋北到百花深處衚衕”,馬上就有司機搶單,非常直觀方便。然而,滴滴後來為什麼取消了這在用戶看來非常爽的叫車方式呢?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原來,這種方式操作是方便,但是使用語音滴滴就得不到結構化的數據,神馬意思呢?

即便語音識別再準確,滴滴也很難通過口語化的語音能準確地知道乘客的起點和終點,即使完成司機和乘客準確地完成了訂單,在滴滴的後臺可能也沒辦法知道準確的起點和終點。

而這個數據對滴滴完善整個服務至關重要,調度效率是滴滴核心體驗。沒有了這些最核心數據,滴滴很難從數據的角度優化其系統,從而全局改進其整體的調度算法,整體打車的效率可能會降低——即你語音叫車的確是爽,但一個可能的結果是滴滴從很遠的地方給你調度了一輛車,你要等的時間更長,你的整體體驗會降低。

脈脈註冊流程

脈脈的註冊流程絕對是我用過的互聯網產品中,註冊流程最繁瑣、最麻煩的產品之一。我第一次註冊的時候差不多花了10分鐘,和常見的花30秒輸入一個手機驗證碼就能註冊的產品相比,簡直不能忍受。

當時衛夕就想專門寫篇文章吐槽這個點,直到我和脈脈的聯合創始人陳玥交流之後,我改變了看法。我首先問她:“這麼長的流程你們難道不怕註冊時流失麼,多一個步驟就會少60%的人註冊。”

陳玥說:“當然怕啊,但我們更怕用戶註冊後流失。”

她詳細跟我講了脈脈的五同理論:即脈脈根據“同學”、“同事”、“同城”、“同行”、“同城”來推薦人和內容,因此要形成一個好的體驗,這些冷啟動數據就非常關鍵。如果不知道你是哪個學校畢業、在哪個公司任職、在哪個城市等這些最基礎信息,那麼脈脈增加的就不是一個有效用戶,而是一個髒數據。因為這種用戶即便進來了脈脈也不能給他提供一個好的體驗,而他的非常規行為甚至會影響脈脈正常的數據分析。

所以,脈脈寧願用戶增長慢一點,也要讓新用戶進來了有的玩。我想,這或許就是那麼多職場社交APP都掛掉了,而脈脈還活著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這兩個案例其實都涉及到了產品設計過程中的兩個概念——過程爽和結果爽

滴滴和脈脈都是犧牲過程爽而滿足結果爽的案例,而這背後更重要的底層原理是:在這兩個案例中,過程涉及到的是邊緣體驗,而結果涉及到的是核心體驗。

那麼,產品經理在產品設計過程中,到底應該是注重過程爽還是注重結果爽呢?

在絕大多處情況下,如果只能二選一,當然是結果爽更重要,為什麼呢?

因為大多數互聯網產品結果爽是核心體驗,而過程往往是產品的邊緣體驗。注意,作為產品經理,我們要小心地平衡,上邊的兩個案例都是犧牲過程爽能夠帶來結果爽的情況。

事實上,很多產品是即便犧牲了過程爽,也不能讓結果變得有多爽,這種情況下犧牲過程爽就沒有必要了。

谷歌和百度不會在你搜索的時候讓你先登錄,即便登錄狀態下他能獲得你的歷史搜索記錄,但這個信息通常並不能讓你本次搜索結果更準確——即過程並不影響結果。所以,谷歌的賬號體系主要是通過Gmail建立的,而百度的賬號體系是通過百度貼吧建立的,他們都沒有讓你在搜索之前先登錄。

另一個種情況是:有時候產品形態本身和業務本身發生變化,過程從不影響結果過渡到了影響結果

比如:今日頭條在做資訊閱讀的時候,賬號體系對業務促進並不明顯,通過設備號也能記錄用戶興趣和閱讀習慣,但當它要做“微頭條”的時候,賬號登錄就變成必須的了,不犧牲過程,根本無法得到理想結果。

美圖秀秀也是同樣的情況,在作為美化工具產品的時候,登不登陸無所謂,但現在它要增加用戶時長做社交的時候,強調登錄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改版後的美圖秀秀,強調了“我”所以,掌握了這個原理,我們就能判斷。如果過程只是一個產品的邊緣體驗,而結果是一個產品核心體驗的時候,我們就能理解很多讓我們不爽的互聯網產品背後的設計原理了。

其他案例

1)為什麼在微博上傳視頻,沒有在朋友圈發視頻那麼容易?

不僅要填微博配文,還需要你強制填寫視頻的標題,很多用戶覺得非常繁瑣,明顯增加了內容生產者的成本。但背後的原因是:和朋友圈私密社交不同,微博強制填寫標題是為了讓你的視頻可以被識別和分類,從而通過推薦獲得更多的播放和傳播。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微博發視頻標題為必填項

2)為什麼頭條、騰訊、微博的廣告系統廣告主在提交創意的時候,會強制廣告主給自己的創意進行分類,同時必須手動填上一些標籤?

這看起來增加了廣告主的投放複雜度,但正是因為有了這一步,廣告系統能夠更加準確地根據創意類型匹配到目標受眾,從而提升廣告主關心的核心指標——ROI。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頭條廣告系統提交創意必須填寫類型和標籤

3)為什麼在京東上架一個商品需要填寫分類、規格、型號、屬性等一大堆信息?

是為了讓你的商品能更好地被消費者發現,因為篩選是用戶購物時最常見的操作。

以相機鏡頭為例:用戶可以選擇品牌、類型、卡口、畫幅、焦距等多個選項,這意味商品在上架的時候也需要仔細填寫這些繁瑣的參數,為了上架過程簡單不填寫這些參數會意味著你的商品不會在任何的篩選結果下呈現。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京東相機鏡頭購物頁面篩選頁好了,寫到這裡,很多人的問題來了:有沒有神馬辦法讓過程和結果都爽呢?難道過程和結果一定是衝突的嗎?

  • 比如:衛夕你舉的滴滴和脈脈的例子看起來都可以通過技術進步來解決;
  • 比如:語音識別和深度學習足夠準確,語音叫車也能極其準確識別起止點;
  • 比如:脈脈那個簡單填兩三項,後續通過行為和關係自動計算,和補全剩下的信息。

這種說法理論上可行,但現實是每一個產品經理都是最為真實的環境:

要麼目前技術還實現不了,要麼技術可以實現但成本高到不能承受。產品經理不能將所有問題都寄希於人工智能,先階段的人工智能,有多少智能就需要多少人工,產品經理不能追求一個完美的方案,而要追求一個性價比最高的實現方案。

反例

那有沒有反例呢?

有,但是非常少,讓過程變得爽而結果也爽的案例在互聯網產品史上並不多,我們來看一看那些極少數的案例:

1. 微信支付的6位數的數字密碼

在微信支付誕生之前,支付寶的支付過程其實是非常複雜的,需要輸入登錄密碼。同時要輸入字母加數字等複雜的支付密碼,還需要短信驗證;需要選擇使用餘額以及哪張銀行卡。

在支付寶看來,支付安全最為重要,因此過程不爽是為了結果爽(安全)。

但微信支付團隊重新思考了這個過程,經過精確地衡量和計算髮現,不需要要字母+數字,用簡單的6位數、同時小額支付省掉短信驗證其實也能滿足支付安全的要求,風險在可控範圍內。因此,微信和支付寶相比,做到了過程爽同時結果也爽。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因為微信知道,微信的基本面更廣,不僅僅是那些本來就有支付場景、懂得電商購物的人群,而且有更多通過紅包第一次使用移動支付的用戶,必須足夠簡單直觀,該策略之後被支付寶迅速跟進。

2. 手機的安全驗證其實也經歷過類似的過程

從開始的數字解鎖到指紋解鎖、屏下指紋,再到蘋果FaceID的面部識別及三星的虹膜識別,過程越來越爽,但結果的準確性和安全性越來越高,這其實就是技術進步帶來的過程爽結果也爽,這背後就是技術進步的結果。

那些讓你不爽的互聯網產品:你可能錯怪他們了

所以,下一次當你遇到一些讓你不爽的產品,不要第一時間憑直覺罵產品經理傻逼,或許可以想一想它是不是犧牲的過程爽為了讓你結果爽。

當然,這樣的產品不多,絕大多數產品體驗爛到家就是因為產品經理腦子進水。互聯網最有趣的地方就在於永遠有很多違反直覺的體驗,而這些體驗背後則蘊含著極其精妙的底層法則。

——End——

#專欄作家#

衛夕,微信公眾號:衛夕指北(ID:weixizhibei),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一名興趣廣泛的廣告產品經理,致力於用簡單語言深度剖析互聯網相關的邏輯。

本文由 @衛夕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