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轉化漏斗:App核心分析思路有哪些?'

"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後,App類型各種各樣,有社交、遊戲、支付、電商等,下面的分析方法論集中在產品設計更為複雜的電商場景,但其實不同類型App分析方法論大同小異,只不過在目標導向側重點上有所差異。

一、電商App構成主體人貨場

人貨場是構成電商市場的三個主體,用傳統商場來打比方,人相當於每天來商場逛買的客戶,每個客戶都有自己的動線,都有自己的偏好;貨相當於商場中不同店鋪提供的商品,有實物類的,也有服務類的,貨的品質和服務會影響用戶的選擇;場相當於商場,提供給客戶和商品、品牌互動的舞臺。

線上人貨場由於有更多的數據,在人貨場設計上更靈活,迭代成本也更低,總體設計和線下有諸多相似之處。通常的思路是規劃場子定位,比如主打高端女性用戶,在搭場子的時候就需要考慮女性用戶愛逛、比價等特點,場子形式多種多樣,有直播類、導購類、營銷類等;其次,會基於目標人群定位,選擇相應品牌、調性、價格區間的商家、品牌和貨品,人貨場搭建完畢後,後面就需要關注三者之間所能發生的化學反應了,App分析指標就派上用場了。

二、App核心分析思路是流量轉化漏斗

流量分析思路是流量轉化漏斗,通過轉化率可以對產品各鏈路效率進行判斷和優化。要搞明白轉化漏斗先了解常見的幾個概念,

1. UV是獨立訪客,一個用戶代表一個獨立訪客,對於UV的統計方式通常有幾種,App端通常按設備ID來區分,既有多少設備ID就認為有多少UV,Pc端則按cookieID(網頁訪問信息)來區分,用戶經常會清空網頁瀏覽信息,此種方式並不是很可靠,不過當前流量App端為主,影響不大。

2. PV是用戶訪問次數,一個用戶一天通常會多次訪問,會記錄多個PV,PV和UV的比值代表一個用戶訪問次數;

3. IPVUV是到商品詳情頁的流量,類似於UV,不過兩者對象不同,前者是到商品頁的訪客,後者是到App或者到頁面的流量;

4. IPV是到商品詳情頁的點擊次數,一個用戶可能會流量多個商品,在統計不同的商品的時候,多記錄多個IPV,和IPVUV的比值代表一個用戶訪問的商品數量;

5. 購買UV既有多少最終支付的UV,這個大家比較容易理解。

上面是最常用的幾個概念,當然還有其他很多流量概念,比如曝光、直接引導、全引導等,以上每個指標都代表不同的含義,從產品視角看,分析App主要回答幾個問題:

三、產品分發效率如何

產品分發效率的主要衡量指標是UV點擊率,既到頁面的UV有多少產生點擊行為,公式:UV點擊率=點擊UV/UV,該值受產品形態影響較大,比如單品設計比店鋪、品牌設計的產品UV點擊率要高,可以和同類型產品對比分發效率是高還是低,是否需要優化。

四、產品導購效率如何

頁面UV分發完後,接下來看到商品詳情頁的瀏覽轉化率和成交轉化率

公式:瀏覽轉化率=IPVUV/UV,購買轉化率=購買UV/IPVUV,在電商場景下,產品設計鏈路較長,通常會按路徑長短再細分為不同指標,這樣我們就可以從用戶開始到結束的訪問轉化鏈路中定位到在哪一層跳出率更高,不同層級跳失優化方式也不同,比如瀏覽轉化率通常可以通過改變產品形態解決,購買轉化率通過提高商品品質,或強化權益透出,提高購買轉化。

五、產品粘性如何

產品粘性的衡量指標也有很多,有單次訪問粘性,常用的指標有單次訪問時長,單次瀏覽頁面數等,還有隔日粘性,常用的指標有活躍率(DAU/MAU),次日留存率,7日留存率等。

"

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後,App類型各種各樣,有社交、遊戲、支付、電商等,下面的分析方法論集中在產品設計更為複雜的電商場景,但其實不同類型App分析方法論大同小異,只不過在目標導向側重點上有所差異。

一、電商App構成主體人貨場

人貨場是構成電商市場的三個主體,用傳統商場來打比方,人相當於每天來商場逛買的客戶,每個客戶都有自己的動線,都有自己的偏好;貨相當於商場中不同店鋪提供的商品,有實物類的,也有服務類的,貨的品質和服務會影響用戶的選擇;場相當於商場,提供給客戶和商品、品牌互動的舞臺。

線上人貨場由於有更多的數據,在人貨場設計上更靈活,迭代成本也更低,總體設計和線下有諸多相似之處。通常的思路是規劃場子定位,比如主打高端女性用戶,在搭場子的時候就需要考慮女性用戶愛逛、比價等特點,場子形式多種多樣,有直播類、導購類、營銷類等;其次,會基於目標人群定位,選擇相應品牌、調性、價格區間的商家、品牌和貨品,人貨場搭建完畢後,後面就需要關注三者之間所能發生的化學反應了,App分析指標就派上用場了。

二、App核心分析思路是流量轉化漏斗

流量分析思路是流量轉化漏斗,通過轉化率可以對產品各鏈路效率進行判斷和優化。要搞明白轉化漏斗先了解常見的幾個概念,

1. UV是獨立訪客,一個用戶代表一個獨立訪客,對於UV的統計方式通常有幾種,App端通常按設備ID來區分,既有多少設備ID就認為有多少UV,Pc端則按cookieID(網頁訪問信息)來區分,用戶經常會清空網頁瀏覽信息,此種方式並不是很可靠,不過當前流量App端為主,影響不大。

2. PV是用戶訪問次數,一個用戶一天通常會多次訪問,會記錄多個PV,PV和UV的比值代表一個用戶訪問次數;

3. IPVUV是到商品詳情頁的流量,類似於UV,不過兩者對象不同,前者是到商品頁的訪客,後者是到App或者到頁面的流量;

4. IPV是到商品詳情頁的點擊次數,一個用戶可能會流量多個商品,在統計不同的商品的時候,多記錄多個IPV,和IPVUV的比值代表一個用戶訪問的商品數量;

5. 購買UV既有多少最終支付的UV,這個大家比較容易理解。

上面是最常用的幾個概念,當然還有其他很多流量概念,比如曝光、直接引導、全引導等,以上每個指標都代表不同的含義,從產品視角看,分析App主要回答幾個問題:

三、產品分發效率如何

產品分發效率的主要衡量指標是UV點擊率,既到頁面的UV有多少產生點擊行為,公式:UV點擊率=點擊UV/UV,該值受產品形態影響較大,比如單品設計比店鋪、品牌設計的產品UV點擊率要高,可以和同類型產品對比分發效率是高還是低,是否需要優化。

四、產品導購效率如何

頁面UV分發完後,接下來看到商品詳情頁的瀏覽轉化率和成交轉化率

公式:瀏覽轉化率=IPVUV/UV,購買轉化率=購買UV/IPVUV,在電商場景下,產品設計鏈路較長,通常會按路徑長短再細分為不同指標,這樣我們就可以從用戶開始到結束的訪問轉化鏈路中定位到在哪一層跳出率更高,不同層級跳失優化方式也不同,比如瀏覽轉化率通常可以通過改變產品形態解決,購買轉化率通過提高商品品質,或強化權益透出,提高購買轉化。

五、產品粘性如何

產品粘性的衡量指標也有很多,有單次訪問粘性,常用的指標有單次訪問時長,單次瀏覽頁面數等,還有隔日粘性,常用的指標有活躍率(DAU/MAU),次日留存率,7日留存率等。

流量轉化漏斗:App核心分析思路有哪些?


六、運營視角更關注產品產量能力

運營會在產品視角的基礎上更進一步,關注成交驅動,公式:成交金額=UV*流量轉化率*購買轉化率*貨單價*人均購買件數,和上面流量漏斗比只增加了貨單價和人均購買件數,別看只是小的變化,但在整個運營思路和策略中卻增加很多變數,比如在怎麼提升貨單價上,怎麼提升人均購買件數上,怎麼提升瀏覽轉化效率等。

1. 提升貨單價的思路通常是改變類目結構,或者是售賣更高端的同類商品,還有變相提價的,但通常不鼓勵這種方式。

2. 提升轉化效率的方式更多是通過BD更有吸引力的貨品、價格、權益。

通常不同時期成交驅動主動力是不同的,初期更多是流量驅動,中後期更多是客單價和轉化率驅動,相對而言流量和客單的提升方法更多,更容易些。

App分析思路很簡單,但在獲取數據的過程中很複雜,原因是不同類型模塊和產品形態埋點方式不同,再加上電商經常會搞些促銷活動,產品形態變化多樣,埋點容易出錯和丟失,沒有做過,不會有很深的體會的,歡迎大家一起討論。

作者:anyway 來源:知乎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