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整理自光大證券楊明輝團隊、半導體史記、E微芯電子等

早期,電子技術是國家戰略資源,它的發展與軍事需求緊密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無線通信的廣泛應用,作戰雙方需要對己方通信信息進行加密並截獲破解敵方的信息,最開始使用的是繼電器計算機,Z3計算機和馬克系列計算就屬於繼電器計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道火力表的計算需求,催生了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嚴格的軍事應用促進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當晶體管誕生後,美國軍方是研發生產的主要資助者和標準制定者,而且早期的晶體管、集成電路產品主要被用於軍事領域。

1943年7月,美國陸軍資助了一個項目,研製新式計算機即電子數字計算機,機器定名為“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簡稱:ENIAC),ENIAC以代號“PX項目”祕密進行。該項目由約翰·馮·諾伊曼擔任項目顧問,他提出了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的“馮·諾伊曼結構”,大大促進了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1946年2月,ENIAC計算機成功研製,性能極為優越,微分機計算60秒射程彈道軌跡需要20小時,而它僅需30秒。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布拉頓、巴丁發明了晶體管,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制造是電子產品的重大突破。在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之後,美國軍方一直資助這項技術的發展。從1948年到1957年,軍方承擔了貝爾實驗室晶體管研究費用22.3百萬美元中的38%。尤其在50年代中期,軍方對貝爾實驗室的資助一度達到晶體管研究經費的50%。貝爾實驗室和軍方第一個合同從1949年到1951年,主要聚焦應用和電路研究;第二個合同則從1951年至1958年,主要開展軍方感興趣的服務、設施和材料研究。

軍事對電子技術的需求,使得美國電子公司受益匪淺,它們的發展也是與美國軍方密切相關。這裡我們可以以部分企業舉例說明,如 IBM進入計算機領域後,主要客戶是弗吉尼亞州達爾格倫(Dahlgren)的海軍水面武器中心。IBM也因為參與了一個重要的軍事項目——“半自動地面環境探測系統”(簡稱:SAGE),奠定了它在計算機領域的領導地位。IBM 704和IBM 709也成為了行業標準,其中IBM 704所用的構想本來是為另一個軍方合同設計的。再如AT&T公司, 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於1954年為美國空軍建造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晶體管數字計算機),但是AT&T公司被禁止從事商用計算機業務。再如達爾馬製造公司,很多人對它可能並不熟知,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出了第一臺機載雷達天線。

截至1956年,美國的電子設備銷售額超過了3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軍方的採購。1961年與1962年,美國空軍先後在計算機及民兵導彈中使用硅晶片,這些項目促使集成電路首次在軍事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整理自光大證券楊明輝團隊、半導體史記、E微芯電子等

早期,電子技術是國家戰略資源,它的發展與軍事需求緊密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無線通信的廣泛應用,作戰雙方需要對己方通信信息進行加密並截獲破解敵方的信息,最開始使用的是繼電器計算機,Z3計算機和馬克系列計算就屬於繼電器計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道火力表的計算需求,催生了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嚴格的軍事應用促進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當晶體管誕生後,美國軍方是研發生產的主要資助者和標準制定者,而且早期的晶體管、集成電路產品主要被用於軍事領域。

1943年7月,美國陸軍資助了一個項目,研製新式計算機即電子數字計算機,機器定名為“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簡稱:ENIAC),ENIAC以代號“PX項目”祕密進行。該項目由約翰·馮·諾伊曼擔任項目顧問,他提出了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的“馮·諾伊曼結構”,大大促進了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1946年2月,ENIAC計算機成功研製,性能極為優越,微分機計算60秒射程彈道軌跡需要20小時,而它僅需30秒。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布拉頓、巴丁發明了晶體管,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制造是電子產品的重大突破。在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之後,美國軍方一直資助這項技術的發展。從1948年到1957年,軍方承擔了貝爾實驗室晶體管研究費用22.3百萬美元中的38%。尤其在50年代中期,軍方對貝爾實驗室的資助一度達到晶體管研究經費的50%。貝爾實驗室和軍方第一個合同從1949年到1951年,主要聚焦應用和電路研究;第二個合同則從1951年至1958年,主要開展軍方感興趣的服務、設施和材料研究。

軍事對電子技術的需求,使得美國電子公司受益匪淺,它們的發展也是與美國軍方密切相關。這裡我們可以以部分企業舉例說明,如 IBM進入計算機領域後,主要客戶是弗吉尼亞州達爾格倫(Dahlgren)的海軍水面武器中心。IBM也因為參與了一個重要的軍事項目——“半自動地面環境探測系統”(簡稱:SAGE),奠定了它在計算機領域的領導地位。IBM 704和IBM 709也成為了行業標準,其中IBM 704所用的構想本來是為另一個軍方合同設計的。再如AT&T公司, 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於1954年為美國空軍建造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晶體管數字計算機),但是AT&T公司被禁止從事商用計算機業務。再如達爾馬製造公司,很多人對它可能並不熟知,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出了第一臺機載雷達天線。

截至1956年,美國的電子設備銷售額超過了3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軍方的採購。1961年與1962年,美國空軍先後在計算機及民兵導彈中使用硅晶片,這些項目促使集成電路首次在軍事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時代,美國起源,建立了先發優勢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美國發明家。1883年,愛迪生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射向附近的金屬片。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整理自光大證券楊明輝團隊、半導體史記、E微芯電子等

早期,電子技術是國家戰略資源,它的發展與軍事需求緊密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無線通信的廣泛應用,作戰雙方需要對己方通信信息進行加密並截獲破解敵方的信息,最開始使用的是繼電器計算機,Z3計算機和馬克系列計算就屬於繼電器計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道火力表的計算需求,催生了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嚴格的軍事應用促進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當晶體管誕生後,美國軍方是研發生產的主要資助者和標準制定者,而且早期的晶體管、集成電路產品主要被用於軍事領域。

1943年7月,美國陸軍資助了一個項目,研製新式計算機即電子數字計算機,機器定名為“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簡稱:ENIAC),ENIAC以代號“PX項目”祕密進行。該項目由約翰·馮·諾伊曼擔任項目顧問,他提出了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的“馮·諾伊曼結構”,大大促進了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1946年2月,ENIAC計算機成功研製,性能極為優越,微分機計算60秒射程彈道軌跡需要20小時,而它僅需30秒。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布拉頓、巴丁發明了晶體管,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制造是電子產品的重大突破。在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之後,美國軍方一直資助這項技術的發展。從1948年到1957年,軍方承擔了貝爾實驗室晶體管研究費用22.3百萬美元中的38%。尤其在50年代中期,軍方對貝爾實驗室的資助一度達到晶體管研究經費的50%。貝爾實驗室和軍方第一個合同從1949年到1951年,主要聚焦應用和電路研究;第二個合同則從1951年至1958年,主要開展軍方感興趣的服務、設施和材料研究。

軍事對電子技術的需求,使得美國電子公司受益匪淺,它們的發展也是與美國軍方密切相關。這裡我們可以以部分企業舉例說明,如 IBM進入計算機領域後,主要客戶是弗吉尼亞州達爾格倫(Dahlgren)的海軍水面武器中心。IBM也因為參與了一個重要的軍事項目——“半自動地面環境探測系統”(簡稱:SAGE),奠定了它在計算機領域的領導地位。IBM 704和IBM 709也成為了行業標準,其中IBM 704所用的構想本來是為另一個軍方合同設計的。再如AT&T公司, 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於1954年為美國空軍建造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晶體管數字計算機),但是AT&T公司被禁止從事商用計算機業務。再如達爾馬製造公司,很多人對它可能並不熟知,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出了第一臺機載雷達天線。

截至1956年,美國的電子設備銷售額超過了3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軍方的採購。1961年與1962年,美國空軍先後在計算機及民兵導彈中使用硅晶片,這些項目促使集成電路首次在軍事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時代,美國起源,建立了先發優勢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美國發明家。1883年,愛迪生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射向附近的金屬片。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1904年,弗萊明利用愛迪生效應研製出第一個二極管(Diode),並獲得了專利,這個二極管可以用來做無線電電報的檢波器。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二極管的燈絲之間巧妙加了一個柵板,發明了第一個真空電子三極管,用於檢波放大。19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合作研製出了高真空電子三極管,使得三極管的放大倍數大幅提高,工作性能更加穩定,從而電子管進入了實用階段,進而衍生出了廣播、電視、計算機等行業,是今天電子產品的奠基石。

如上文所述,軍方極大促進了電子技術的發展。正是利用了上述的電子管技術,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ENIAC誕生了,採用了17468個電子三極管、7200個電子二極管,重達30噸。


ENIAC的研製也暴露了電子管的問題:傻大笨粗。為此,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一個固體物理研究小組,試圖製造一種能替代電子管的半導體器件。貝爾實驗室對半導體材料進行了研究,發現摻雜的半導體整流性能比電子管好,決定集中研究硅、鍺等半導體材料,探討用半導體材料製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1947年12月,以肖克萊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實驗發現,在鍺片的底面接上電極,在另一面插上細針並通上電流,然後讓另一根細針儘量靠近它,並通上微弱的電流,這樣就會使原來的電流產生很大的變化。微弱電流少量的變化,會對另外的電流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放大”作用。在首次試驗時,它能把音頻信號放大100倍。這樣,第一個晶體管誕生了。

"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整理自光大證券楊明輝團隊、半導體史記、E微芯電子等

早期,電子技術是國家戰略資源,它的發展與軍事需求緊密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無線通信的廣泛應用,作戰雙方需要對己方通信信息進行加密並截獲破解敵方的信息,最開始使用的是繼電器計算機,Z3計算機和馬克系列計算就屬於繼電器計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道火力表的計算需求,催生了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嚴格的軍事應用促進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當晶體管誕生後,美國軍方是研發生產的主要資助者和標準制定者,而且早期的晶體管、集成電路產品主要被用於軍事領域。

1943年7月,美國陸軍資助了一個項目,研製新式計算機即電子數字計算機,機器定名為“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簡稱:ENIAC),ENIAC以代號“PX項目”祕密進行。該項目由約翰·馮·諾伊曼擔任項目顧問,他提出了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的“馮·諾伊曼結構”,大大促進了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1946年2月,ENIAC計算機成功研製,性能極為優越,微分機計算60秒射程彈道軌跡需要20小時,而它僅需30秒。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布拉頓、巴丁發明了晶體管,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制造是電子產品的重大突破。在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之後,美國軍方一直資助這項技術的發展。從1948年到1957年,軍方承擔了貝爾實驗室晶體管研究費用22.3百萬美元中的38%。尤其在50年代中期,軍方對貝爾實驗室的資助一度達到晶體管研究經費的50%。貝爾實驗室和軍方第一個合同從1949年到1951年,主要聚焦應用和電路研究;第二個合同則從1951年至1958年,主要開展軍方感興趣的服務、設施和材料研究。

軍事對電子技術的需求,使得美國電子公司受益匪淺,它們的發展也是與美國軍方密切相關。這裡我們可以以部分企業舉例說明,如 IBM進入計算機領域後,主要客戶是弗吉尼亞州達爾格倫(Dahlgren)的海軍水面武器中心。IBM也因為參與了一個重要的軍事項目——“半自動地面環境探測系統”(簡稱:SAGE),奠定了它在計算機領域的領導地位。IBM 704和IBM 709也成為了行業標準,其中IBM 704所用的構想本來是為另一個軍方合同設計的。再如AT&T公司, 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於1954年為美國空軍建造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晶體管數字計算機),但是AT&T公司被禁止從事商用計算機業務。再如達爾馬製造公司,很多人對它可能並不熟知,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出了第一臺機載雷達天線。

截至1956年,美國的電子設備銷售額超過了3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軍方的採購。1961年與1962年,美國空軍先後在計算機及民兵導彈中使用硅晶片,這些項目促使集成電路首次在軍事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時代,美國起源,建立了先發優勢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美國發明家。1883年,愛迪生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射向附近的金屬片。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1904年,弗萊明利用愛迪生效應研製出第一個二極管(Diode),並獲得了專利,這個二極管可以用來做無線電電報的檢波器。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二極管的燈絲之間巧妙加了一個柵板,發明了第一個真空電子三極管,用於檢波放大。19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合作研製出了高真空電子三極管,使得三極管的放大倍數大幅提高,工作性能更加穩定,從而電子管進入了實用階段,進而衍生出了廣播、電視、計算機等行業,是今天電子產品的奠基石。

如上文所述,軍方極大促進了電子技術的發展。正是利用了上述的電子管技術,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ENIAC誕生了,採用了17468個電子三極管、7200個電子二極管,重達30噸。


ENIAC的研製也暴露了電子管的問題:傻大笨粗。為此,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一個固體物理研究小組,試圖製造一種能替代電子管的半導體器件。貝爾實驗室對半導體材料進行了研究,發現摻雜的半導體整流性能比電子管好,決定集中研究硅、鍺等半導體材料,探討用半導體材料製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1947年12月,以肖克萊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實驗發現,在鍺片的底面接上電極,在另一面插上細針並通上電流,然後讓另一根細針儘量靠近它,並通上微弱的電流,這樣就會使原來的電流產生很大的變化。微弱電流少量的變化,會對另外的電流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放大”作用。在首次試驗時,它能把音頻信號放大100倍。這樣,第一個晶體管誕生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20 世紀50 年代起,晶體管開始逐漸替代真空電子管,並最終實現了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的大批量生產。1954 年,貝爾實驗室開發了第一臺晶體管化的計算機TRADIC,使用了大約700個晶體管和1萬個鍺二極管,每秒鐘可以執行100萬次邏輯操作,功率僅為100瓦。1955 年,IBM公司開發了包含2000個晶體管的商用計算機。

集成電路里用的是硅元素,這也是硅谷名字的又來。集成電路的批量生產能力、可靠性和電路模塊設計方法確保了它能得到快速廣泛運用。如今,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內都在用集成電路,包括電腦、手機等等。


"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整理自光大證券楊明輝團隊、半導體史記、E微芯電子等

早期,電子技術是國家戰略資源,它的發展與軍事需求緊密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無線通信的廣泛應用,作戰雙方需要對己方通信信息進行加密並截獲破解敵方的信息,最開始使用的是繼電器計算機,Z3計算機和馬克系列計算就屬於繼電器計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道火力表的計算需求,催生了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嚴格的軍事應用促進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當晶體管誕生後,美國軍方是研發生產的主要資助者和標準制定者,而且早期的晶體管、集成電路產品主要被用於軍事領域。

1943年7月,美國陸軍資助了一個項目,研製新式計算機即電子數字計算機,機器定名為“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簡稱:ENIAC),ENIAC以代號“PX項目”祕密進行。該項目由約翰·馮·諾伊曼擔任項目顧問,他提出了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的“馮·諾伊曼結構”,大大促進了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1946年2月,ENIAC計算機成功研製,性能極為優越,微分機計算60秒射程彈道軌跡需要20小時,而它僅需30秒。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布拉頓、巴丁發明了晶體管,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制造是電子產品的重大突破。在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之後,美國軍方一直資助這項技術的發展。從1948年到1957年,軍方承擔了貝爾實驗室晶體管研究費用22.3百萬美元中的38%。尤其在50年代中期,軍方對貝爾實驗室的資助一度達到晶體管研究經費的50%。貝爾實驗室和軍方第一個合同從1949年到1951年,主要聚焦應用和電路研究;第二個合同則從1951年至1958年,主要開展軍方感興趣的服務、設施和材料研究。

軍事對電子技術的需求,使得美國電子公司受益匪淺,它們的發展也是與美國軍方密切相關。這裡我們可以以部分企業舉例說明,如 IBM進入計算機領域後,主要客戶是弗吉尼亞州達爾格倫(Dahlgren)的海軍水面武器中心。IBM也因為參與了一個重要的軍事項目——“半自動地面環境探測系統”(簡稱:SAGE),奠定了它在計算機領域的領導地位。IBM 704和IBM 709也成為了行業標準,其中IBM 704所用的構想本來是為另一個軍方合同設計的。再如AT&T公司, 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於1954年為美國空軍建造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晶體管數字計算機),但是AT&T公司被禁止從事商用計算機業務。再如達爾馬製造公司,很多人對它可能並不熟知,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出了第一臺機載雷達天線。

截至1956年,美國的電子設備銷售額超過了3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軍方的採購。1961年與1962年,美國空軍先後在計算機及民兵導彈中使用硅晶片,這些項目促使集成電路首次在軍事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時代,美國起源,建立了先發優勢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美國發明家。1883年,愛迪生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射向附近的金屬片。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1904年,弗萊明利用愛迪生效應研製出第一個二極管(Diode),並獲得了專利,這個二極管可以用來做無線電電報的檢波器。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二極管的燈絲之間巧妙加了一個柵板,發明了第一個真空電子三極管,用於檢波放大。19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合作研製出了高真空電子三極管,使得三極管的放大倍數大幅提高,工作性能更加穩定,從而電子管進入了實用階段,進而衍生出了廣播、電視、計算機等行業,是今天電子產品的奠基石。

如上文所述,軍方極大促進了電子技術的發展。正是利用了上述的電子管技術,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ENIAC誕生了,採用了17468個電子三極管、7200個電子二極管,重達30噸。


ENIAC的研製也暴露了電子管的問題:傻大笨粗。為此,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一個固體物理研究小組,試圖製造一種能替代電子管的半導體器件。貝爾實驗室對半導體材料進行了研究,發現摻雜的半導體整流性能比電子管好,決定集中研究硅、鍺等半導體材料,探討用半導體材料製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1947年12月,以肖克萊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實驗發現,在鍺片的底面接上電極,在另一面插上細針並通上電流,然後讓另一根細針儘量靠近它,並通上微弱的電流,這樣就會使原來的電流產生很大的變化。微弱電流少量的變化,會對另外的電流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放大”作用。在首次試驗時,它能把音頻信號放大100倍。這樣,第一個晶體管誕生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20 世紀50 年代起,晶體管開始逐漸替代真空電子管,並最終實現了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的大批量生產。1954 年,貝爾實驗室開發了第一臺晶體管化的計算機TRADIC,使用了大約700個晶體管和1萬個鍺二極管,每秒鐘可以執行100萬次邏輯操作,功率僅為100瓦。1955 年,IBM公司開發了包含2000個晶體管的商用計算機。

集成電路里用的是硅元素,這也是硅谷名字的又來。集成電路的批量生產能力、可靠性和電路模塊設計方法確保了它能得到快速廣泛運用。如今,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內都在用集成電路,包括電腦、手機等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斯坦福研究園)


硅谷的建立



"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整理自光大證券楊明輝團隊、半導體史記、E微芯電子等

早期,電子技術是國家戰略資源,它的發展與軍事需求緊密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無線通信的廣泛應用,作戰雙方需要對己方通信信息進行加密並截獲破解敵方的信息,最開始使用的是繼電器計算機,Z3計算機和馬克系列計算就屬於繼電器計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道火力表的計算需求,催生了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嚴格的軍事應用促進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當晶體管誕生後,美國軍方是研發生產的主要資助者和標準制定者,而且早期的晶體管、集成電路產品主要被用於軍事領域。

1943年7月,美國陸軍資助了一個項目,研製新式計算機即電子數字計算機,機器定名為“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簡稱:ENIAC),ENIAC以代號“PX項目”祕密進行。該項目由約翰·馮·諾伊曼擔任項目顧問,他提出了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的“馮·諾伊曼結構”,大大促進了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1946年2月,ENIAC計算機成功研製,性能極為優越,微分機計算60秒射程彈道軌跡需要20小時,而它僅需30秒。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布拉頓、巴丁發明了晶體管,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制造是電子產品的重大突破。在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之後,美國軍方一直資助這項技術的發展。從1948年到1957年,軍方承擔了貝爾實驗室晶體管研究費用22.3百萬美元中的38%。尤其在50年代中期,軍方對貝爾實驗室的資助一度達到晶體管研究經費的50%。貝爾實驗室和軍方第一個合同從1949年到1951年,主要聚焦應用和電路研究;第二個合同則從1951年至1958年,主要開展軍方感興趣的服務、設施和材料研究。

軍事對電子技術的需求,使得美國電子公司受益匪淺,它們的發展也是與美國軍方密切相關。這裡我們可以以部分企業舉例說明,如 IBM進入計算機領域後,主要客戶是弗吉尼亞州達爾格倫(Dahlgren)的海軍水面武器中心。IBM也因為參與了一個重要的軍事項目——“半自動地面環境探測系統”(簡稱:SAGE),奠定了它在計算機領域的領導地位。IBM 704和IBM 709也成為了行業標準,其中IBM 704所用的構想本來是為另一個軍方合同設計的。再如AT&T公司, 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於1954年為美國空軍建造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晶體管數字計算機),但是AT&T公司被禁止從事商用計算機業務。再如達爾馬製造公司,很多人對它可能並不熟知,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出了第一臺機載雷達天線。

截至1956年,美國的電子設備銷售額超過了3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軍方的採購。1961年與1962年,美國空軍先後在計算機及民兵導彈中使用硅晶片,這些項目促使集成電路首次在軍事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時代,美國起源,建立了先發優勢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美國發明家。1883年,愛迪生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射向附近的金屬片。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1904年,弗萊明利用愛迪生效應研製出第一個二極管(Diode),並獲得了專利,這個二極管可以用來做無線電電報的檢波器。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二極管的燈絲之間巧妙加了一個柵板,發明了第一個真空電子三極管,用於檢波放大。19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合作研製出了高真空電子三極管,使得三極管的放大倍數大幅提高,工作性能更加穩定,從而電子管進入了實用階段,進而衍生出了廣播、電視、計算機等行業,是今天電子產品的奠基石。

如上文所述,軍方極大促進了電子技術的發展。正是利用了上述的電子管技術,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ENIAC誕生了,採用了17468個電子三極管、7200個電子二極管,重達30噸。


ENIAC的研製也暴露了電子管的問題:傻大笨粗。為此,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一個固體物理研究小組,試圖製造一種能替代電子管的半導體器件。貝爾實驗室對半導體材料進行了研究,發現摻雜的半導體整流性能比電子管好,決定集中研究硅、鍺等半導體材料,探討用半導體材料製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1947年12月,以肖克萊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實驗發現,在鍺片的底面接上電極,在另一面插上細針並通上電流,然後讓另一根細針儘量靠近它,並通上微弱的電流,這樣就會使原來的電流產生很大的變化。微弱電流少量的變化,會對另外的電流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放大”作用。在首次試驗時,它能把音頻信號放大100倍。這樣,第一個晶體管誕生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20 世紀50 年代起,晶體管開始逐漸替代真空電子管,並最終實現了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的大批量生產。1954 年,貝爾實驗室開發了第一臺晶體管化的計算機TRADIC,使用了大約700個晶體管和1萬個鍺二極管,每秒鐘可以執行100萬次邏輯操作,功率僅為100瓦。1955 年,IBM公司開發了包含2000個晶體管的商用計算機。

集成電路里用的是硅元素,這也是硅谷名字的又來。集成電路的批量生產能力、可靠性和電路模塊設計方法確保了它能得到快速廣泛運用。如今,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內都在用集成電路,包括電腦、手機等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斯坦福研究園)


硅谷的建立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硅谷之”硅“

1940年,威廉·肖克利和同事在貝爾實驗室共同發明了晶體管。不過肖克利的心中有一個富翁夢,在貝爾實驗室又無法實現這個夢想,於是他決定回到老家聖克拉拉谷(即後來的硅谷)創辦自己的公司。

接著他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招聘頂尖的工程師。因為被肖克利“晶體管之父”的光環所吸引,美國電子研究領域精英們的應聘信紛紛湧來。到1956年,他從中聘用了八位優秀人才,這八個人分別是羅伯特·諾依斯(Robert Noyce)、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朱利亞斯·布蘭克(Julius Blank)、尤金·克萊爾(Eugene Kleiner)、金·赫爾尼(Jean Hoerni)、傑·拉斯特(Jay Last)、謝爾頓·羅伯茨(Sheldon Roberts)和維克多·格里尼克(Victor Grinich)。這是從未有過的偉大天才的組合,所有的人都在30歲以下,正處於才能噴湧的頂峰。大夥都是慕大名而來,摩拳擦掌要幹一番大事業。肖克利由此開始正式運營自己的公司。

同樣是在1956年,肖克利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所以大夥異常興奮,因為有哪家公司是由諾貝爾獎得主領導的呢?他們覺得自己已到了改變整個世界的邊緣。可惜歡樂短暫的。肖克利雖然是一個天才發明家,但對企業管理卻一竅不通,甚至跟人打交道的能力都沒有,卻偏偏十分自以為是。肖克利曾說,在1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精神病人。所以,他認為現在公司裡有兩個精神病患者在為他工作。為這個原因,他要求所有僱員去接受心理測驗。他不相信任何人。肖克利跟人說話,總象對待小孩子一樣,態度日趨傲慢。他的門徒們提議研究集成電路,但肖克利拒絕了他們的建議。到1957年,也就是公司創辦的第二年,他的那8位天才員工便受不了他了,也不想跟他幹了,11月份他們集體辭職,肖克利為此大發雷霆,稱他們為”八叛逆",這也成了硅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整理自光大證券楊明輝團隊、半導體史記、E微芯電子等

早期,電子技術是國家戰略資源,它的發展與軍事需求緊密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無線通信的廣泛應用,作戰雙方需要對己方通信信息進行加密並截獲破解敵方的信息,最開始使用的是繼電器計算機,Z3計算機和馬克系列計算就屬於繼電器計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道火力表的計算需求,催生了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嚴格的軍事應用促進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當晶體管誕生後,美國軍方是研發生產的主要資助者和標準制定者,而且早期的晶體管、集成電路產品主要被用於軍事領域。

1943年7月,美國陸軍資助了一個項目,研製新式計算機即電子數字計算機,機器定名為“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簡稱:ENIAC),ENIAC以代號“PX項目”祕密進行。該項目由約翰·馮·諾伊曼擔任項目顧問,他提出了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的“馮·諾伊曼結構”,大大促進了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1946年2月,ENIAC計算機成功研製,性能極為優越,微分機計算60秒射程彈道軌跡需要20小時,而它僅需30秒。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布拉頓、巴丁發明了晶體管,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制造是電子產品的重大突破。在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之後,美國軍方一直資助這項技術的發展。從1948年到1957年,軍方承擔了貝爾實驗室晶體管研究費用22.3百萬美元中的38%。尤其在50年代中期,軍方對貝爾實驗室的資助一度達到晶體管研究經費的50%。貝爾實驗室和軍方第一個合同從1949年到1951年,主要聚焦應用和電路研究;第二個合同則從1951年至1958年,主要開展軍方感興趣的服務、設施和材料研究。

軍事對電子技術的需求,使得美國電子公司受益匪淺,它們的發展也是與美國軍方密切相關。這裡我們可以以部分企業舉例說明,如 IBM進入計算機領域後,主要客戶是弗吉尼亞州達爾格倫(Dahlgren)的海軍水面武器中心。IBM也因為參與了一個重要的軍事項目——“半自動地面環境探測系統”(簡稱:SAGE),奠定了它在計算機領域的領導地位。IBM 704和IBM 709也成為了行業標準,其中IBM 704所用的構想本來是為另一個軍方合同設計的。再如AT&T公司, 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於1954年為美國空軍建造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晶體管數字計算機),但是AT&T公司被禁止從事商用計算機業務。再如達爾馬製造公司,很多人對它可能並不熟知,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出了第一臺機載雷達天線。

截至1956年,美國的電子設備銷售額超過了3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軍方的採購。1961年與1962年,美國空軍先後在計算機及民兵導彈中使用硅晶片,這些項目促使集成電路首次在軍事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時代,美國起源,建立了先發優勢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美國發明家。1883年,愛迪生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射向附近的金屬片。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1904年,弗萊明利用愛迪生效應研製出第一個二極管(Diode),並獲得了專利,這個二極管可以用來做無線電電報的檢波器。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二極管的燈絲之間巧妙加了一個柵板,發明了第一個真空電子三極管,用於檢波放大。19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合作研製出了高真空電子三極管,使得三極管的放大倍數大幅提高,工作性能更加穩定,從而電子管進入了實用階段,進而衍生出了廣播、電視、計算機等行業,是今天電子產品的奠基石。

如上文所述,軍方極大促進了電子技術的發展。正是利用了上述的電子管技術,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ENIAC誕生了,採用了17468個電子三極管、7200個電子二極管,重達30噸。


ENIAC的研製也暴露了電子管的問題:傻大笨粗。為此,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一個固體物理研究小組,試圖製造一種能替代電子管的半導體器件。貝爾實驗室對半導體材料進行了研究,發現摻雜的半導體整流性能比電子管好,決定集中研究硅、鍺等半導體材料,探討用半導體材料製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1947年12月,以肖克萊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實驗發現,在鍺片的底面接上電極,在另一面插上細針並通上電流,然後讓另一根細針儘量靠近它,並通上微弱的電流,這樣就會使原來的電流產生很大的變化。微弱電流少量的變化,會對另外的電流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放大”作用。在首次試驗時,它能把音頻信號放大100倍。這樣,第一個晶體管誕生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20 世紀50 年代起,晶體管開始逐漸替代真空電子管,並最終實現了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的大批量生產。1954 年,貝爾實驗室開發了第一臺晶體管化的計算機TRADIC,使用了大約700個晶體管和1萬個鍺二極管,每秒鐘可以執行100萬次邏輯操作,功率僅為100瓦。1955 年,IBM公司開發了包含2000個晶體管的商用計算機。

集成電路里用的是硅元素,這也是硅谷名字的又來。集成電路的批量生產能力、可靠性和電路模塊設計方法確保了它能得到快速廣泛運用。如今,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內都在用集成電路,包括電腦、手機等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斯坦福研究園)


硅谷的建立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硅谷之”硅“

1940年,威廉·肖克利和同事在貝爾實驗室共同發明了晶體管。不過肖克利的心中有一個富翁夢,在貝爾實驗室又無法實現這個夢想,於是他決定回到老家聖克拉拉谷(即後來的硅谷)創辦自己的公司。

接著他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招聘頂尖的工程師。因為被肖克利“晶體管之父”的光環所吸引,美國電子研究領域精英們的應聘信紛紛湧來。到1956年,他從中聘用了八位優秀人才,這八個人分別是羅伯特·諾依斯(Robert Noyce)、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朱利亞斯·布蘭克(Julius Blank)、尤金·克萊爾(Eugene Kleiner)、金·赫爾尼(Jean Hoerni)、傑·拉斯特(Jay Last)、謝爾頓·羅伯茨(Sheldon Roberts)和維克多·格里尼克(Victor Grinich)。這是從未有過的偉大天才的組合,所有的人都在30歲以下,正處於才能噴湧的頂峰。大夥都是慕大名而來,摩拳擦掌要幹一番大事業。肖克利由此開始正式運營自己的公司。

同樣是在1956年,肖克利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所以大夥異常興奮,因為有哪家公司是由諾貝爾獎得主領導的呢?他們覺得自己已到了改變整個世界的邊緣。可惜歡樂短暫的。肖克利雖然是一個天才發明家,但對企業管理卻一竅不通,甚至跟人打交道的能力都沒有,卻偏偏十分自以為是。肖克利曾說,在1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精神病人。所以,他認為現在公司裡有兩個精神病患者在為他工作。為這個原因,他要求所有僱員去接受心理測驗。他不相信任何人。肖克利跟人說話,總象對待小孩子一樣,態度日趨傲慢。他的門徒們提議研究集成電路,但肖克利拒絕了他們的建議。到1957年,也就是公司創辦的第二年,他的那8位天才員工便受不了他了,也不想跟他幹了,11月份他們集體辭職,肖克利為此大發雷霆,稱他們為”八叛逆",這也成了硅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半導體產業誕生地)


八叛逆離開後,肖克利實驗室每況愈下,兩次被轉賣後於1968年永久關閉。肖克利於1963年開始任斯坦福大學教授。

離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後的第二天,這8人就得到仙童攝影器材公司的13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創辦了仙童半導體公司,開始製造一種雙擴散基型晶體管,以便用硅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這是他們在肖克利實驗室尚未完成卻又不受肖克利重視的項目。

仙童半導體公司被公認為是硅谷第一傢俱有現代化意味的初創企業。當仙童在60年代末左右分崩離析的時候,八叛逆中的一些人又開始創建其它公司。其中諾伊斯和摩爾、格魯夫一起創辦了 Intel,桑德斯創辦了AMD,克萊納創辦了 KPCB 風險投資,瓦倫丁創立了國家半導體公司,之後又成立了紅杉資本。在 1970 年前後的半導體浪潮中,可以說大部分半導體公司都起源於仙童半導體公司。這一批半導體公司可以說是奠定了硅谷的科技基礎。

下圖梳理了由仙童員工離職後創辦的公司:


"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整理自光大證券楊明輝團隊、半導體史記、E微芯電子等

早期,電子技術是國家戰略資源,它的發展與軍事需求緊密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無線通信的廣泛應用,作戰雙方需要對己方通信信息進行加密並截獲破解敵方的信息,最開始使用的是繼電器計算機,Z3計算機和馬克系列計算就屬於繼電器計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道火力表的計算需求,催生了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嚴格的軍事應用促進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當晶體管誕生後,美國軍方是研發生產的主要資助者和標準制定者,而且早期的晶體管、集成電路產品主要被用於軍事領域。

1943年7月,美國陸軍資助了一個項目,研製新式計算機即電子數字計算機,機器定名為“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簡稱:ENIAC),ENIAC以代號“PX項目”祕密進行。該項目由約翰·馮·諾伊曼擔任項目顧問,他提出了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的“馮·諾伊曼結構”,大大促進了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1946年2月,ENIAC計算機成功研製,性能極為優越,微分機計算60秒射程彈道軌跡需要20小時,而它僅需30秒。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布拉頓、巴丁發明了晶體管,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制造是電子產品的重大突破。在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之後,美國軍方一直資助這項技術的發展。從1948年到1957年,軍方承擔了貝爾實驗室晶體管研究費用22.3百萬美元中的38%。尤其在50年代中期,軍方對貝爾實驗室的資助一度達到晶體管研究經費的50%。貝爾實驗室和軍方第一個合同從1949年到1951年,主要聚焦應用和電路研究;第二個合同則從1951年至1958年,主要開展軍方感興趣的服務、設施和材料研究。

軍事對電子技術的需求,使得美國電子公司受益匪淺,它們的發展也是與美國軍方密切相關。這裡我們可以以部分企業舉例說明,如 IBM進入計算機領域後,主要客戶是弗吉尼亞州達爾格倫(Dahlgren)的海軍水面武器中心。IBM也因為參與了一個重要的軍事項目——“半自動地面環境探測系統”(簡稱:SAGE),奠定了它在計算機領域的領導地位。IBM 704和IBM 709也成為了行業標準,其中IBM 704所用的構想本來是為另一個軍方合同設計的。再如AT&T公司, 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於1954年為美國空軍建造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晶體管數字計算機),但是AT&T公司被禁止從事商用計算機業務。再如達爾馬製造公司,很多人對它可能並不熟知,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出了第一臺機載雷達天線。

截至1956年,美國的電子設備銷售額超過了3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軍方的採購。1961年與1962年,美國空軍先後在計算機及民兵導彈中使用硅晶片,這些項目促使集成電路首次在軍事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時代,美國起源,建立了先發優勢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美國發明家。1883年,愛迪生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射向附近的金屬片。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1904年,弗萊明利用愛迪生效應研製出第一個二極管(Diode),並獲得了專利,這個二極管可以用來做無線電電報的檢波器。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二極管的燈絲之間巧妙加了一個柵板,發明了第一個真空電子三極管,用於檢波放大。19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合作研製出了高真空電子三極管,使得三極管的放大倍數大幅提高,工作性能更加穩定,從而電子管進入了實用階段,進而衍生出了廣播、電視、計算機等行業,是今天電子產品的奠基石。

如上文所述,軍方極大促進了電子技術的發展。正是利用了上述的電子管技術,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ENIAC誕生了,採用了17468個電子三極管、7200個電子二極管,重達30噸。


ENIAC的研製也暴露了電子管的問題:傻大笨粗。為此,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一個固體物理研究小組,試圖製造一種能替代電子管的半導體器件。貝爾實驗室對半導體材料進行了研究,發現摻雜的半導體整流性能比電子管好,決定集中研究硅、鍺等半導體材料,探討用半導體材料製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1947年12月,以肖克萊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實驗發現,在鍺片的底面接上電極,在另一面插上細針並通上電流,然後讓另一根細針儘量靠近它,並通上微弱的電流,這樣就會使原來的電流產生很大的變化。微弱電流少量的變化,會對另外的電流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放大”作用。在首次試驗時,它能把音頻信號放大100倍。這樣,第一個晶體管誕生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20 世紀50 年代起,晶體管開始逐漸替代真空電子管,並最終實現了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的大批量生產。1954 年,貝爾實驗室開發了第一臺晶體管化的計算機TRADIC,使用了大約700個晶體管和1萬個鍺二極管,每秒鐘可以執行100萬次邏輯操作,功率僅為100瓦。1955 年,IBM公司開發了包含2000個晶體管的商用計算機。

集成電路里用的是硅元素,這也是硅谷名字的又來。集成電路的批量生產能力、可靠性和電路模塊設計方法確保了它能得到快速廣泛運用。如今,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內都在用集成電路,包括電腦、手機等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斯坦福研究園)


硅谷的建立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硅谷之”硅“

1940年,威廉·肖克利和同事在貝爾實驗室共同發明了晶體管。不過肖克利的心中有一個富翁夢,在貝爾實驗室又無法實現這個夢想,於是他決定回到老家聖克拉拉谷(即後來的硅谷)創辦自己的公司。

接著他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招聘頂尖的工程師。因為被肖克利“晶體管之父”的光環所吸引,美國電子研究領域精英們的應聘信紛紛湧來。到1956年,他從中聘用了八位優秀人才,這八個人分別是羅伯特·諾依斯(Robert Noyce)、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朱利亞斯·布蘭克(Julius Blank)、尤金·克萊爾(Eugene Kleiner)、金·赫爾尼(Jean Hoerni)、傑·拉斯特(Jay Last)、謝爾頓·羅伯茨(Sheldon Roberts)和維克多·格里尼克(Victor Grinich)。這是從未有過的偉大天才的組合,所有的人都在30歲以下,正處於才能噴湧的頂峰。大夥都是慕大名而來,摩拳擦掌要幹一番大事業。肖克利由此開始正式運營自己的公司。

同樣是在1956年,肖克利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所以大夥異常興奮,因為有哪家公司是由諾貝爾獎得主領導的呢?他們覺得自己已到了改變整個世界的邊緣。可惜歡樂短暫的。肖克利雖然是一個天才發明家,但對企業管理卻一竅不通,甚至跟人打交道的能力都沒有,卻偏偏十分自以為是。肖克利曾說,在1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精神病人。所以,他認為現在公司裡有兩個精神病患者在為他工作。為這個原因,他要求所有僱員去接受心理測驗。他不相信任何人。肖克利跟人說話,總象對待小孩子一樣,態度日趨傲慢。他的門徒們提議研究集成電路,但肖克利拒絕了他們的建議。到1957年,也就是公司創辦的第二年,他的那8位天才員工便受不了他了,也不想跟他幹了,11月份他們集體辭職,肖克利為此大發雷霆,稱他們為”八叛逆",這也成了硅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半導體產業誕生地)


八叛逆離開後,肖克利實驗室每況愈下,兩次被轉賣後於1968年永久關閉。肖克利於1963年開始任斯坦福大學教授。

離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後的第二天,這8人就得到仙童攝影器材公司的13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創辦了仙童半導體公司,開始製造一種雙擴散基型晶體管,以便用硅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這是他們在肖克利實驗室尚未完成卻又不受肖克利重視的項目。

仙童半導體公司被公認為是硅谷第一傢俱有現代化意味的初創企業。當仙童在60年代末左右分崩離析的時候,八叛逆中的一些人又開始創建其它公司。其中諾伊斯和摩爾、格魯夫一起創辦了 Intel,桑德斯創辦了AMD,克萊納創辦了 KPCB 風險投資,瓦倫丁創立了國家半導體公司,之後又成立了紅杉資本。在 1970 年前後的半導體浪潮中,可以說大部分半導體公司都起源於仙童半導體公司。這一批半導體公司可以說是奠定了硅谷的科技基礎。

下圖梳理了由仙童員工離職後創辦的公司: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整理自光大證券楊明輝團隊、半導體史記、E微芯電子等

早期,電子技術是國家戰略資源,它的發展與軍事需求緊密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無線通信的廣泛應用,作戰雙方需要對己方通信信息進行加密並截獲破解敵方的信息,最開始使用的是繼電器計算機,Z3計算機和馬克系列計算就屬於繼電器計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道火力表的計算需求,催生了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嚴格的軍事應用促進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當晶體管誕生後,美國軍方是研發生產的主要資助者和標準制定者,而且早期的晶體管、集成電路產品主要被用於軍事領域。

1943年7月,美國陸軍資助了一個項目,研製新式計算機即電子數字計算機,機器定名為“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簡稱:ENIAC),ENIAC以代號“PX項目”祕密進行。該項目由約翰·馮·諾伊曼擔任項目顧問,他提出了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的“馮·諾伊曼結構”,大大促進了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1946年2月,ENIAC計算機成功研製,性能極為優越,微分機計算60秒射程彈道軌跡需要20小時,而它僅需30秒。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布拉頓、巴丁發明了晶體管,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制造是電子產品的重大突破。在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之後,美國軍方一直資助這項技術的發展。從1948年到1957年,軍方承擔了貝爾實驗室晶體管研究費用22.3百萬美元中的38%。尤其在50年代中期,軍方對貝爾實驗室的資助一度達到晶體管研究經費的50%。貝爾實驗室和軍方第一個合同從1949年到1951年,主要聚焦應用和電路研究;第二個合同則從1951年至1958年,主要開展軍方感興趣的服務、設施和材料研究。

軍事對電子技術的需求,使得美國電子公司受益匪淺,它們的發展也是與美國軍方密切相關。這裡我們可以以部分企業舉例說明,如 IBM進入計算機領域後,主要客戶是弗吉尼亞州達爾格倫(Dahlgren)的海軍水面武器中心。IBM也因為參與了一個重要的軍事項目——“半自動地面環境探測系統”(簡稱:SAGE),奠定了它在計算機領域的領導地位。IBM 704和IBM 709也成為了行業標準,其中IBM 704所用的構想本來是為另一個軍方合同設計的。再如AT&T公司, 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於1954年為美國空軍建造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晶體管數字計算機),但是AT&T公司被禁止從事商用計算機業務。再如達爾馬製造公司,很多人對它可能並不熟知,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出了第一臺機載雷達天線。

截至1956年,美國的電子設備銷售額超過了3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軍方的採購。1961年與1962年,美國空軍先後在計算機及民兵導彈中使用硅晶片,這些項目促使集成電路首次在軍事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時代,美國起源,建立了先發優勢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美國發明家。1883年,愛迪生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射向附近的金屬片。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1904年,弗萊明利用愛迪生效應研製出第一個二極管(Diode),並獲得了專利,這個二極管可以用來做無線電電報的檢波器。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二極管的燈絲之間巧妙加了一個柵板,發明了第一個真空電子三極管,用於檢波放大。19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合作研製出了高真空電子三極管,使得三極管的放大倍數大幅提高,工作性能更加穩定,從而電子管進入了實用階段,進而衍生出了廣播、電視、計算機等行業,是今天電子產品的奠基石。

如上文所述,軍方極大促進了電子技術的發展。正是利用了上述的電子管技術,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ENIAC誕生了,採用了17468個電子三極管、7200個電子二極管,重達30噸。


ENIAC的研製也暴露了電子管的問題:傻大笨粗。為此,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一個固體物理研究小組,試圖製造一種能替代電子管的半導體器件。貝爾實驗室對半導體材料進行了研究,發現摻雜的半導體整流性能比電子管好,決定集中研究硅、鍺等半導體材料,探討用半導體材料製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1947年12月,以肖克萊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實驗發現,在鍺片的底面接上電極,在另一面插上細針並通上電流,然後讓另一根細針儘量靠近它,並通上微弱的電流,這樣就會使原來的電流產生很大的變化。微弱電流少量的變化,會對另外的電流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放大”作用。在首次試驗時,它能把音頻信號放大100倍。這樣,第一個晶體管誕生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20 世紀50 年代起,晶體管開始逐漸替代真空電子管,並最終實現了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的大批量生產。1954 年,貝爾實驗室開發了第一臺晶體管化的計算機TRADIC,使用了大約700個晶體管和1萬個鍺二極管,每秒鐘可以執行100萬次邏輯操作,功率僅為100瓦。1955 年,IBM公司開發了包含2000個晶體管的商用計算機。

集成電路里用的是硅元素,這也是硅谷名字的又來。集成電路的批量生產能力、可靠性和電路模塊設計方法確保了它能得到快速廣泛運用。如今,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內都在用集成電路,包括電腦、手機等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斯坦福研究園)


硅谷的建立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硅谷之”硅“

1940年,威廉·肖克利和同事在貝爾實驗室共同發明了晶體管。不過肖克利的心中有一個富翁夢,在貝爾實驗室又無法實現這個夢想,於是他決定回到老家聖克拉拉谷(即後來的硅谷)創辦自己的公司。

接著他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招聘頂尖的工程師。因為被肖克利“晶體管之父”的光環所吸引,美國電子研究領域精英們的應聘信紛紛湧來。到1956年,他從中聘用了八位優秀人才,這八個人分別是羅伯特·諾依斯(Robert Noyce)、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朱利亞斯·布蘭克(Julius Blank)、尤金·克萊爾(Eugene Kleiner)、金·赫爾尼(Jean Hoerni)、傑·拉斯特(Jay Last)、謝爾頓·羅伯茨(Sheldon Roberts)和維克多·格里尼克(Victor Grinich)。這是從未有過的偉大天才的組合,所有的人都在30歲以下,正處於才能噴湧的頂峰。大夥都是慕大名而來,摩拳擦掌要幹一番大事業。肖克利由此開始正式運營自己的公司。

同樣是在1956年,肖克利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所以大夥異常興奮,因為有哪家公司是由諾貝爾獎得主領導的呢?他們覺得自己已到了改變整個世界的邊緣。可惜歡樂短暫的。肖克利雖然是一個天才發明家,但對企業管理卻一竅不通,甚至跟人打交道的能力都沒有,卻偏偏十分自以為是。肖克利曾說,在1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精神病人。所以,他認為現在公司裡有兩個精神病患者在為他工作。為這個原因,他要求所有僱員去接受心理測驗。他不相信任何人。肖克利跟人說話,總象對待小孩子一樣,態度日趨傲慢。他的門徒們提議研究集成電路,但肖克利拒絕了他們的建議。到1957年,也就是公司創辦的第二年,他的那8位天才員工便受不了他了,也不想跟他幹了,11月份他們集體辭職,肖克利為此大發雷霆,稱他們為”八叛逆",這也成了硅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半導體產業誕生地)


八叛逆離開後,肖克利實驗室每況愈下,兩次被轉賣後於1968年永久關閉。肖克利於1963年開始任斯坦福大學教授。

離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後的第二天,這8人就得到仙童攝影器材公司的13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創辦了仙童半導體公司,開始製造一種雙擴散基型晶體管,以便用硅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這是他們在肖克利實驗室尚未完成卻又不受肖克利重視的項目。

仙童半導體公司被公認為是硅谷第一傢俱有現代化意味的初創企業。當仙童在60年代末左右分崩離析的時候,八叛逆中的一些人又開始創建其它公司。其中諾伊斯和摩爾、格魯夫一起創辦了 Intel,桑德斯創辦了AMD,克萊納創辦了 KPCB 風險投資,瓦倫丁創立了國家半導體公司,之後又成立了紅杉資本。在 1970 年前後的半導體浪潮中,可以說大部分半導體公司都起源於仙童半導體公司。這一批半導體公司可以說是奠定了硅谷的科技基礎。

下圖梳理了由仙童員工離職後創辦的公司: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創辦仙童半導體公司後的”八叛逆“風采)


1958年,傑克·基爾比和羅伯特·諾伊斯這兩個人幾乎同時獨立發明了集成電路。他們將晶體管、電阻和電容等集成在微小的平板上,用熱焊方式把元件以極細的導線互連,在不超過4平方毫米的面積上,大約集成了20餘個元件。1959年2月6日, 基爾比向美國專利局申報專利,這種由半導體元件構成的微型固體組合件,從此被命名為“集成電路”(IC)。基爾比被譽為“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發明家”,而諾依斯被譽為“提出了適合於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理論”的人。1969年,美國聯邦法院最後從法律上承認了集成電路是一項“同時的發明”。


"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整理自光大證券楊明輝團隊、半導體史記、E微芯電子等

早期,電子技術是國家戰略資源,它的發展與軍事需求緊密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無線通信的廣泛應用,作戰雙方需要對己方通信信息進行加密並截獲破解敵方的信息,最開始使用的是繼電器計算機,Z3計算機和馬克系列計算就屬於繼電器計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道火力表的計算需求,催生了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嚴格的軍事應用促進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當晶體管誕生後,美國軍方是研發生產的主要資助者和標準制定者,而且早期的晶體管、集成電路產品主要被用於軍事領域。

1943年7月,美國陸軍資助了一個項目,研製新式計算機即電子數字計算機,機器定名為“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簡稱:ENIAC),ENIAC以代號“PX項目”祕密進行。該項目由約翰·馮·諾伊曼擔任項目顧問,他提出了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的“馮·諾伊曼結構”,大大促進了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1946年2月,ENIAC計算機成功研製,性能極為優越,微分機計算60秒射程彈道軌跡需要20小時,而它僅需30秒。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布拉頓、巴丁發明了晶體管,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制造是電子產品的重大突破。在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之後,美國軍方一直資助這項技術的發展。從1948年到1957年,軍方承擔了貝爾實驗室晶體管研究費用22.3百萬美元中的38%。尤其在50年代中期,軍方對貝爾實驗室的資助一度達到晶體管研究經費的50%。貝爾實驗室和軍方第一個合同從1949年到1951年,主要聚焦應用和電路研究;第二個合同則從1951年至1958年,主要開展軍方感興趣的服務、設施和材料研究。

軍事對電子技術的需求,使得美國電子公司受益匪淺,它們的發展也是與美國軍方密切相關。這裡我們可以以部分企業舉例說明,如 IBM進入計算機領域後,主要客戶是弗吉尼亞州達爾格倫(Dahlgren)的海軍水面武器中心。IBM也因為參與了一個重要的軍事項目——“半自動地面環境探測系統”(簡稱:SAGE),奠定了它在計算機領域的領導地位。IBM 704和IBM 709也成為了行業標準,其中IBM 704所用的構想本來是為另一個軍方合同設計的。再如AT&T公司, 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於1954年為美國空軍建造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晶體管數字計算機),但是AT&T公司被禁止從事商用計算機業務。再如達爾馬製造公司,很多人對它可能並不熟知,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出了第一臺機載雷達天線。

截至1956年,美國的電子設備銷售額超過了3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軍方的採購。1961年與1962年,美國空軍先後在計算機及民兵導彈中使用硅晶片,這些項目促使集成電路首次在軍事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時代,美國起源,建立了先發優勢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美國發明家。1883年,愛迪生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射向附近的金屬片。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1904年,弗萊明利用愛迪生效應研製出第一個二極管(Diode),並獲得了專利,這個二極管可以用來做無線電電報的檢波器。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二極管的燈絲之間巧妙加了一個柵板,發明了第一個真空電子三極管,用於檢波放大。19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合作研製出了高真空電子三極管,使得三極管的放大倍數大幅提高,工作性能更加穩定,從而電子管進入了實用階段,進而衍生出了廣播、電視、計算機等行業,是今天電子產品的奠基石。

如上文所述,軍方極大促進了電子技術的發展。正是利用了上述的電子管技術,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ENIAC誕生了,採用了17468個電子三極管、7200個電子二極管,重達30噸。


ENIAC的研製也暴露了電子管的問題:傻大笨粗。為此,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一個固體物理研究小組,試圖製造一種能替代電子管的半導體器件。貝爾實驗室對半導體材料進行了研究,發現摻雜的半導體整流性能比電子管好,決定集中研究硅、鍺等半導體材料,探討用半導體材料製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1947年12月,以肖克萊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實驗發現,在鍺片的底面接上電極,在另一面插上細針並通上電流,然後讓另一根細針儘量靠近它,並通上微弱的電流,這樣就會使原來的電流產生很大的變化。微弱電流少量的變化,會對另外的電流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放大”作用。在首次試驗時,它能把音頻信號放大100倍。這樣,第一個晶體管誕生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20 世紀50 年代起,晶體管開始逐漸替代真空電子管,並最終實現了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的大批量生產。1954 年,貝爾實驗室開發了第一臺晶體管化的計算機TRADIC,使用了大約700個晶體管和1萬個鍺二極管,每秒鐘可以執行100萬次邏輯操作,功率僅為100瓦。1955 年,IBM公司開發了包含2000個晶體管的商用計算機。

集成電路里用的是硅元素,這也是硅谷名字的又來。集成電路的批量生產能力、可靠性和電路模塊設計方法確保了它能得到快速廣泛運用。如今,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內都在用集成電路,包括電腦、手機等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斯坦福研究園)


硅谷的建立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硅谷之”硅“

1940年,威廉·肖克利和同事在貝爾實驗室共同發明了晶體管。不過肖克利的心中有一個富翁夢,在貝爾實驗室又無法實現這個夢想,於是他決定回到老家聖克拉拉谷(即後來的硅谷)創辦自己的公司。

接著他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招聘頂尖的工程師。因為被肖克利“晶體管之父”的光環所吸引,美國電子研究領域精英們的應聘信紛紛湧來。到1956年,他從中聘用了八位優秀人才,這八個人分別是羅伯特·諾依斯(Robert Noyce)、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朱利亞斯·布蘭克(Julius Blank)、尤金·克萊爾(Eugene Kleiner)、金·赫爾尼(Jean Hoerni)、傑·拉斯特(Jay Last)、謝爾頓·羅伯茨(Sheldon Roberts)和維克多·格里尼克(Victor Grinich)。這是從未有過的偉大天才的組合,所有的人都在30歲以下,正處於才能噴湧的頂峰。大夥都是慕大名而來,摩拳擦掌要幹一番大事業。肖克利由此開始正式運營自己的公司。

同樣是在1956年,肖克利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所以大夥異常興奮,因為有哪家公司是由諾貝爾獎得主領導的呢?他們覺得自己已到了改變整個世界的邊緣。可惜歡樂短暫的。肖克利雖然是一個天才發明家,但對企業管理卻一竅不通,甚至跟人打交道的能力都沒有,卻偏偏十分自以為是。肖克利曾說,在1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精神病人。所以,他認為現在公司裡有兩個精神病患者在為他工作。為這個原因,他要求所有僱員去接受心理測驗。他不相信任何人。肖克利跟人說話,總象對待小孩子一樣,態度日趨傲慢。他的門徒們提議研究集成電路,但肖克利拒絕了他們的建議。到1957年,也就是公司創辦的第二年,他的那8位天才員工便受不了他了,也不想跟他幹了,11月份他們集體辭職,肖克利為此大發雷霆,稱他們為”八叛逆",這也成了硅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半導體產業誕生地)


八叛逆離開後,肖克利實驗室每況愈下,兩次被轉賣後於1968年永久關閉。肖克利於1963年開始任斯坦福大學教授。

離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後的第二天,這8人就得到仙童攝影器材公司的13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創辦了仙童半導體公司,開始製造一種雙擴散基型晶體管,以便用硅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這是他們在肖克利實驗室尚未完成卻又不受肖克利重視的項目。

仙童半導體公司被公認為是硅谷第一傢俱有現代化意味的初創企業。當仙童在60年代末左右分崩離析的時候,八叛逆中的一些人又開始創建其它公司。其中諾伊斯和摩爾、格魯夫一起創辦了 Intel,桑德斯創辦了AMD,克萊納創辦了 KPCB 風險投資,瓦倫丁創立了國家半導體公司,之後又成立了紅杉資本。在 1970 年前後的半導體浪潮中,可以說大部分半導體公司都起源於仙童半導體公司。這一批半導體公司可以說是奠定了硅谷的科技基礎。

下圖梳理了由仙童員工離職後創辦的公司: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創辦仙童半導體公司後的”八叛逆“風采)


1958年,傑克·基爾比和羅伯特·諾伊斯這兩個人幾乎同時獨立發明了集成電路。他們將晶體管、電阻和電容等集成在微小的平板上,用熱焊方式把元件以極細的導線互連,在不超過4平方毫米的面積上,大約集成了20餘個元件。1959年2月6日, 基爾比向美國專利局申報專利,這種由半導體元件構成的微型固體組合件,從此被命名為“集成電路”(IC)。基爾比被譽為“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發明家”,而諾依斯被譽為“提出了適合於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理論”的人。1969年,美國聯邦法院最後從法律上承認了集成電路是一項“同時的發明”。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諾依斯用圖紙展示他的集成電路)


弗雷德·特曼的創新引擎

和很多其它技術創新一樣,電子技術是源於戰爭期間的研究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特曼離開了斯坦福的教學崗位,開始加入哈佛大學的無線電研究實驗室,帶領一支850人的團隊開始相關研究工作。作為一個絕密軍事任務的帶頭人,特曼接觸了大量極少有人能接觸的最尖端的電子學方面的研究項目。隨著戰爭的結束,他意識到:”戰爭期間的祕密研究成果將為戰後電子工業發展的奠定基礎。而斯坦福有機會像東部哈佛一樣在西部這個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戰後,通過獲得一些政府資助科研項目,特爾曼吸引了很多優秀的學生和老師加入斯坦福,進一步鞏固斯坦福在電子學領域的名望。

斯坦福在50、60 年代聖克拉拉谷的革新行為和新興公司的建立中起了核心作用。斯坦福建於1891 年,有“西部的哈佛”之稱,它在建立之初就將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而不僅僅象傳統大學那樣是一個純教學機構。更重要的是,斯坦福大學成功地開創了一種新的硅谷發展模式,即大學——科研——產業三位一體的模式,這要歸功於被稱為“硅谷先驅”的特曼,他在20世紀20年代任副校長期間,致力於將大學的科研與企業結合起來,注重科學的實效性。特曼的哲學是:使大學和產業形成一種共生關係。

特曼建議校方加強同當地電子產業界的聯繫,以斯坦福大學為依託,聯合一批科技公司,把美國西部的電子產業帶動起來。特曼想到了校園“下海”。但當初捐贈土地有規定,土地不得出售。特曼與校長斯特林商定,利用斯坦福的土地,建立一個高技術工業區。1951年,在他的推動下,斯坦福大學把靠近帕洛阿託的部分校園地皮劃出來成立了一個斯坦福工業園。將土地直接以 99 年的合約期租給一些科技公司。這些科技公司的入駐,不單解決了學校的運營資金的問題,還給學生們帶來了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可以說是特曼開創了學校和科技企業結合共生的模式。

通過土地出租,斯坦福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給學校賺錢。到了後來,工業區改名為研究區,成為把技術從大學的實驗室轉讓給區內各公司的一種手段。功夫不負有心人,到1955年,已有7家公司在研究園設廠,1960年增加到32家,1970年達到70家。到1980年,整個研究園的655英畝土地全部租完,有90家公司的25萬名員工入主其中。這些公司一般都是電子工業中的高技術公司。斯坦福研究園成了美國和全世界紛起效尤的高技術產業區楷模。

說到特曼對產學研相結合的重視,這裡有一個例子不得不和大家分享。1938年,特曼的兩個學生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發明了音頻振盪器,在特曼的鼓勵指導和538美元資金的資助下,他的這兩個學生開始在一間車庫裡創辦了惠普,開始將這個發明成果產業化。這間車庫在1989年被加利福尼亞當局定為歷史文物和“硅谷誕生地”。對他的兩位高徒,特曼這樣評價:“你把他們放在任何新環境,他們都會迅速掌握必需的東西,而且達到高超的水平。所以當他們開始搞學業時,他們無須什麼教師指點,而是一邊幹一邊學會需要掌握的東西。他們學習的速度總比問題冒出來的速度更快”。正是憑著這種特殊才能,使惠普迅速崛起。後來惠普搬入斯坦福研究園,快速成為全球最大的PC製造商。

這兩位學生成功之後當然當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恩師。特曼作為惠普公司董事會成員達40年之久,成為硅谷歷史上最感人的插曲之一。1977年,兩人向斯坦福大學捐贈920萬美元,建造了最現代化的弗德里克·特曼工程學中心,作為40年前特曼資助的538美元的回贈。到目前為止, 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連同他們的家族基金和公司共向斯坦福捐贈的金額超過3億美元。


"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整理自光大證券楊明輝團隊、半導體史記、E微芯電子等

早期,電子技術是國家戰略資源,它的發展與軍事需求緊密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無線通信的廣泛應用,作戰雙方需要對己方通信信息進行加密並截獲破解敵方的信息,最開始使用的是繼電器計算機,Z3計算機和馬克系列計算就屬於繼電器計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道火力表的計算需求,催生了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嚴格的軍事應用促進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當晶體管誕生後,美國軍方是研發生產的主要資助者和標準制定者,而且早期的晶體管、集成電路產品主要被用於軍事領域。

1943年7月,美國陸軍資助了一個項目,研製新式計算機即電子數字計算機,機器定名為“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簡稱:ENIAC),ENIAC以代號“PX項目”祕密進行。該項目由約翰·馮·諾伊曼擔任項目顧問,他提出了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的“馮·諾伊曼結構”,大大促進了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1946年2月,ENIAC計算機成功研製,性能極為優越,微分機計算60秒射程彈道軌跡需要20小時,而它僅需30秒。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布拉頓、巴丁發明了晶體管,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制造是電子產品的重大突破。在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之後,美國軍方一直資助這項技術的發展。從1948年到1957年,軍方承擔了貝爾實驗室晶體管研究費用22.3百萬美元中的38%。尤其在50年代中期,軍方對貝爾實驗室的資助一度達到晶體管研究經費的50%。貝爾實驗室和軍方第一個合同從1949年到1951年,主要聚焦應用和電路研究;第二個合同則從1951年至1958年,主要開展軍方感興趣的服務、設施和材料研究。

軍事對電子技術的需求,使得美國電子公司受益匪淺,它們的發展也是與美國軍方密切相關。這裡我們可以以部分企業舉例說明,如 IBM進入計算機領域後,主要客戶是弗吉尼亞州達爾格倫(Dahlgren)的海軍水面武器中心。IBM也因為參與了一個重要的軍事項目——“半自動地面環境探測系統”(簡稱:SAGE),奠定了它在計算機領域的領導地位。IBM 704和IBM 709也成為了行業標準,其中IBM 704所用的構想本來是為另一個軍方合同設計的。再如AT&T公司, 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於1954年為美國空軍建造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晶體管數字計算機),但是AT&T公司被禁止從事商用計算機業務。再如達爾馬製造公司,很多人對它可能並不熟知,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出了第一臺機載雷達天線。

截至1956年,美國的電子設備銷售額超過了3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軍方的採購。1961年與1962年,美國空軍先後在計算機及民兵導彈中使用硅晶片,這些項目促使集成電路首次在軍事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時代,美國起源,建立了先發優勢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美國發明家。1883年,愛迪生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射向附近的金屬片。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1904年,弗萊明利用愛迪生效應研製出第一個二極管(Diode),並獲得了專利,這個二極管可以用來做無線電電報的檢波器。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二極管的燈絲之間巧妙加了一個柵板,發明了第一個真空電子三極管,用於檢波放大。19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合作研製出了高真空電子三極管,使得三極管的放大倍數大幅提高,工作性能更加穩定,從而電子管進入了實用階段,進而衍生出了廣播、電視、計算機等行業,是今天電子產品的奠基石。

如上文所述,軍方極大促進了電子技術的發展。正是利用了上述的電子管技術,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ENIAC誕生了,採用了17468個電子三極管、7200個電子二極管,重達30噸。


ENIAC的研製也暴露了電子管的問題:傻大笨粗。為此,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一個固體物理研究小組,試圖製造一種能替代電子管的半導體器件。貝爾實驗室對半導體材料進行了研究,發現摻雜的半導體整流性能比電子管好,決定集中研究硅、鍺等半導體材料,探討用半導體材料製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1947年12月,以肖克萊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實驗發現,在鍺片的底面接上電極,在另一面插上細針並通上電流,然後讓另一根細針儘量靠近它,並通上微弱的電流,這樣就會使原來的電流產生很大的變化。微弱電流少量的變化,會對另外的電流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放大”作用。在首次試驗時,它能把音頻信號放大100倍。這樣,第一個晶體管誕生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20 世紀50 年代起,晶體管開始逐漸替代真空電子管,並最終實現了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的大批量生產。1954 年,貝爾實驗室開發了第一臺晶體管化的計算機TRADIC,使用了大約700個晶體管和1萬個鍺二極管,每秒鐘可以執行100萬次邏輯操作,功率僅為100瓦。1955 年,IBM公司開發了包含2000個晶體管的商用計算機。

集成電路里用的是硅元素,這也是硅谷名字的又來。集成電路的批量生產能力、可靠性和電路模塊設計方法確保了它能得到快速廣泛運用。如今,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內都在用集成電路,包括電腦、手機等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斯坦福研究園)


硅谷的建立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硅谷之”硅“

1940年,威廉·肖克利和同事在貝爾實驗室共同發明了晶體管。不過肖克利的心中有一個富翁夢,在貝爾實驗室又無法實現這個夢想,於是他決定回到老家聖克拉拉谷(即後來的硅谷)創辦自己的公司。

接著他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招聘頂尖的工程師。因為被肖克利“晶體管之父”的光環所吸引,美國電子研究領域精英們的應聘信紛紛湧來。到1956年,他從中聘用了八位優秀人才,這八個人分別是羅伯特·諾依斯(Robert Noyce)、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朱利亞斯·布蘭克(Julius Blank)、尤金·克萊爾(Eugene Kleiner)、金·赫爾尼(Jean Hoerni)、傑·拉斯特(Jay Last)、謝爾頓·羅伯茨(Sheldon Roberts)和維克多·格里尼克(Victor Grinich)。這是從未有過的偉大天才的組合,所有的人都在30歲以下,正處於才能噴湧的頂峰。大夥都是慕大名而來,摩拳擦掌要幹一番大事業。肖克利由此開始正式運營自己的公司。

同樣是在1956年,肖克利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所以大夥異常興奮,因為有哪家公司是由諾貝爾獎得主領導的呢?他們覺得自己已到了改變整個世界的邊緣。可惜歡樂短暫的。肖克利雖然是一個天才發明家,但對企業管理卻一竅不通,甚至跟人打交道的能力都沒有,卻偏偏十分自以為是。肖克利曾說,在1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精神病人。所以,他認為現在公司裡有兩個精神病患者在為他工作。為這個原因,他要求所有僱員去接受心理測驗。他不相信任何人。肖克利跟人說話,總象對待小孩子一樣,態度日趨傲慢。他的門徒們提議研究集成電路,但肖克利拒絕了他們的建議。到1957年,也就是公司創辦的第二年,他的那8位天才員工便受不了他了,也不想跟他幹了,11月份他們集體辭職,肖克利為此大發雷霆,稱他們為”八叛逆",這也成了硅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半導體產業誕生地)


八叛逆離開後,肖克利實驗室每況愈下,兩次被轉賣後於1968年永久關閉。肖克利於1963年開始任斯坦福大學教授。

離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後的第二天,這8人就得到仙童攝影器材公司的13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創辦了仙童半導體公司,開始製造一種雙擴散基型晶體管,以便用硅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這是他們在肖克利實驗室尚未完成卻又不受肖克利重視的項目。

仙童半導體公司被公認為是硅谷第一傢俱有現代化意味的初創企業。當仙童在60年代末左右分崩離析的時候,八叛逆中的一些人又開始創建其它公司。其中諾伊斯和摩爾、格魯夫一起創辦了 Intel,桑德斯創辦了AMD,克萊納創辦了 KPCB 風險投資,瓦倫丁創立了國家半導體公司,之後又成立了紅杉資本。在 1970 年前後的半導體浪潮中,可以說大部分半導體公司都起源於仙童半導體公司。這一批半導體公司可以說是奠定了硅谷的科技基礎。

下圖梳理了由仙童員工離職後創辦的公司: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創辦仙童半導體公司後的”八叛逆“風采)


1958年,傑克·基爾比和羅伯特·諾伊斯這兩個人幾乎同時獨立發明了集成電路。他們將晶體管、電阻和電容等集成在微小的平板上,用熱焊方式把元件以極細的導線互連,在不超過4平方毫米的面積上,大約集成了20餘個元件。1959年2月6日, 基爾比向美國專利局申報專利,這種由半導體元件構成的微型固體組合件,從此被命名為“集成電路”(IC)。基爾比被譽為“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發明家”,而諾依斯被譽為“提出了適合於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理論”的人。1969年,美國聯邦法院最後從法律上承認了集成電路是一項“同時的發明”。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諾依斯用圖紙展示他的集成電路)


弗雷德·特曼的創新引擎

和很多其它技術創新一樣,電子技術是源於戰爭期間的研究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特曼離開了斯坦福的教學崗位,開始加入哈佛大學的無線電研究實驗室,帶領一支850人的團隊開始相關研究工作。作為一個絕密軍事任務的帶頭人,特曼接觸了大量極少有人能接觸的最尖端的電子學方面的研究項目。隨著戰爭的結束,他意識到:”戰爭期間的祕密研究成果將為戰後電子工業發展的奠定基礎。而斯坦福有機會像東部哈佛一樣在西部這個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戰後,通過獲得一些政府資助科研項目,特爾曼吸引了很多優秀的學生和老師加入斯坦福,進一步鞏固斯坦福在電子學領域的名望。

斯坦福在50、60 年代聖克拉拉谷的革新行為和新興公司的建立中起了核心作用。斯坦福建於1891 年,有“西部的哈佛”之稱,它在建立之初就將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而不僅僅象傳統大學那樣是一個純教學機構。更重要的是,斯坦福大學成功地開創了一種新的硅谷發展模式,即大學——科研——產業三位一體的模式,這要歸功於被稱為“硅谷先驅”的特曼,他在20世紀20年代任副校長期間,致力於將大學的科研與企業結合起來,注重科學的實效性。特曼的哲學是:使大學和產業形成一種共生關係。

特曼建議校方加強同當地電子產業界的聯繫,以斯坦福大學為依託,聯合一批科技公司,把美國西部的電子產業帶動起來。特曼想到了校園“下海”。但當初捐贈土地有規定,土地不得出售。特曼與校長斯特林商定,利用斯坦福的土地,建立一個高技術工業區。1951年,在他的推動下,斯坦福大學把靠近帕洛阿託的部分校園地皮劃出來成立了一個斯坦福工業園。將土地直接以 99 年的合約期租給一些科技公司。這些科技公司的入駐,不單解決了學校的運營資金的問題,還給學生們帶來了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可以說是特曼開創了學校和科技企業結合共生的模式。

通過土地出租,斯坦福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給學校賺錢。到了後來,工業區改名為研究區,成為把技術從大學的實驗室轉讓給區內各公司的一種手段。功夫不負有心人,到1955年,已有7家公司在研究園設廠,1960年增加到32家,1970年達到70家。到1980年,整個研究園的655英畝土地全部租完,有90家公司的25萬名員工入主其中。這些公司一般都是電子工業中的高技術公司。斯坦福研究園成了美國和全世界紛起效尤的高技術產業區楷模。

說到特曼對產學研相結合的重視,這裡有一個例子不得不和大家分享。1938年,特曼的兩個學生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發明了音頻振盪器,在特曼的鼓勵指導和538美元資金的資助下,他的這兩個學生開始在一間車庫裡創辦了惠普,開始將這個發明成果產業化。這間車庫在1989年被加利福尼亞當局定為歷史文物和“硅谷誕生地”。對他的兩位高徒,特曼這樣評價:“你把他們放在任何新環境,他們都會迅速掌握必需的東西,而且達到高超的水平。所以當他們開始搞學業時,他們無須什麼教師指點,而是一邊幹一邊學會需要掌握的東西。他們學習的速度總比問題冒出來的速度更快”。正是憑著這種特殊才能,使惠普迅速崛起。後來惠普搬入斯坦福研究園,快速成為全球最大的PC製造商。

這兩位學生成功之後當然當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恩師。特曼作為惠普公司董事會成員達40年之久,成為硅谷歷史上最感人的插曲之一。1977年,兩人向斯坦福大學捐贈920萬美元,建造了最現代化的弗德里克·特曼工程學中心,作為40年前特曼資助的538美元的回贈。到目前為止, 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連同他們的家族基金和公司共向斯坦福捐贈的金額超過3億美元。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左到右依次是Fred Packard、Bill Hewlett和Fred Terman)


開放的體系

硅谷的很多公司創始人都來自中西部,雖然他們可能在東海岸求過學或工作過,但是他們沒有真正接受東海岸的那種過於拘謹刻板的氛圍,加州的不拘禮節才是他們更喜歡的。因為加州在政策法規方面的開放性,他們也可以更自由地進行各種科學、商業方面的嘗試,無需受到太多法律方面的制約。

Jason Calacanis在《Angel》這本書中這樣寫道:”硅谷打造的最偉大的產品就是硅谷本身。在這裡,一代又一代公司及創始人都在積極推動刺激自己在效率等方面比前人做得更好。Google用了9年時間將自己的年營收做到30億美元,而做到同樣營收Facebook僅僅用了7年。Facebook目睹了Google是如何進入數十個市場並佔據統治地位的,而Facebook用了更短的時間就做到了這一點。看著Google和Facebook大舉進軍全球市場,Airbnb和Uber的管理團隊從中學習並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完善。下一波創業者依然如此。你能經常看到Google員工帶著自己掌握的所有廣告算法技術跳槽加入Facebook,為的只是更具誘惑力的股權。Sheryl Sandberg在Google花了7年時間打造了廣告項目,加入Facebook後便成為Mark Zuckerberg的左膀右臂。同樣的故事也在Facebook身上上演,一些Facebook國際化擴張方面的專家陸續加入Uber和Airbnb成為高管。”


"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整理自光大證券楊明輝團隊、半導體史記、E微芯電子等

早期,電子技術是國家戰略資源,它的發展與軍事需求緊密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無線通信的廣泛應用,作戰雙方需要對己方通信信息進行加密並截獲破解敵方的信息,最開始使用的是繼電器計算機,Z3計算機和馬克系列計算就屬於繼電器計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道火力表的計算需求,催生了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嚴格的軍事應用促進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當晶體管誕生後,美國軍方是研發生產的主要資助者和標準制定者,而且早期的晶體管、集成電路產品主要被用於軍事領域。

1943年7月,美國陸軍資助了一個項目,研製新式計算機即電子數字計算機,機器定名為“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簡稱:ENIAC),ENIAC以代號“PX項目”祕密進行。該項目由約翰·馮·諾伊曼擔任項目顧問,他提出了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的“馮·諾伊曼結構”,大大促進了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1946年2月,ENIAC計算機成功研製,性能極為優越,微分機計算60秒射程彈道軌跡需要20小時,而它僅需30秒。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布拉頓、巴丁發明了晶體管,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制造是電子產品的重大突破。在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之後,美國軍方一直資助這項技術的發展。從1948年到1957年,軍方承擔了貝爾實驗室晶體管研究費用22.3百萬美元中的38%。尤其在50年代中期,軍方對貝爾實驗室的資助一度達到晶體管研究經費的50%。貝爾實驗室和軍方第一個合同從1949年到1951年,主要聚焦應用和電路研究;第二個合同則從1951年至1958年,主要開展軍方感興趣的服務、設施和材料研究。

軍事對電子技術的需求,使得美國電子公司受益匪淺,它們的發展也是與美國軍方密切相關。這裡我們可以以部分企業舉例說明,如 IBM進入計算機領域後,主要客戶是弗吉尼亞州達爾格倫(Dahlgren)的海軍水面武器中心。IBM也因為參與了一個重要的軍事項目——“半自動地面環境探測系統”(簡稱:SAGE),奠定了它在計算機領域的領導地位。IBM 704和IBM 709也成為了行業標準,其中IBM 704所用的構想本來是為另一個軍方合同設計的。再如AT&T公司, 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於1954年為美國空軍建造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晶體管數字計算機),但是AT&T公司被禁止從事商用計算機業務。再如達爾馬製造公司,很多人對它可能並不熟知,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出了第一臺機載雷達天線。

截至1956年,美國的電子設備銷售額超過了3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軍方的採購。1961年與1962年,美國空軍先後在計算機及民兵導彈中使用硅晶片,這些項目促使集成電路首次在軍事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時代,美國起源,建立了先發優勢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美國發明家。1883年,愛迪生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射向附近的金屬片。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1904年,弗萊明利用愛迪生效應研製出第一個二極管(Diode),並獲得了專利,這個二極管可以用來做無線電電報的檢波器。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二極管的燈絲之間巧妙加了一個柵板,發明了第一個真空電子三極管,用於檢波放大。19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合作研製出了高真空電子三極管,使得三極管的放大倍數大幅提高,工作性能更加穩定,從而電子管進入了實用階段,進而衍生出了廣播、電視、計算機等行業,是今天電子產品的奠基石。

如上文所述,軍方極大促進了電子技術的發展。正是利用了上述的電子管技術,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ENIAC誕生了,採用了17468個電子三極管、7200個電子二極管,重達30噸。


ENIAC的研製也暴露了電子管的問題:傻大笨粗。為此,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一個固體物理研究小組,試圖製造一種能替代電子管的半導體器件。貝爾實驗室對半導體材料進行了研究,發現摻雜的半導體整流性能比電子管好,決定集中研究硅、鍺等半導體材料,探討用半導體材料製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1947年12月,以肖克萊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實驗發現,在鍺片的底面接上電極,在另一面插上細針並通上電流,然後讓另一根細針儘量靠近它,並通上微弱的電流,這樣就會使原來的電流產生很大的變化。微弱電流少量的變化,會對另外的電流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放大”作用。在首次試驗時,它能把音頻信號放大100倍。這樣,第一個晶體管誕生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20 世紀50 年代起,晶體管開始逐漸替代真空電子管,並最終實現了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的大批量生產。1954 年,貝爾實驗室開發了第一臺晶體管化的計算機TRADIC,使用了大約700個晶體管和1萬個鍺二極管,每秒鐘可以執行100萬次邏輯操作,功率僅為100瓦。1955 年,IBM公司開發了包含2000個晶體管的商用計算機。

集成電路里用的是硅元素,這也是硅谷名字的又來。集成電路的批量生產能力、可靠性和電路模塊設計方法確保了它能得到快速廣泛運用。如今,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內都在用集成電路,包括電腦、手機等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斯坦福研究園)


硅谷的建立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硅谷之”硅“

1940年,威廉·肖克利和同事在貝爾實驗室共同發明了晶體管。不過肖克利的心中有一個富翁夢,在貝爾實驗室又無法實現這個夢想,於是他決定回到老家聖克拉拉谷(即後來的硅谷)創辦自己的公司。

接著他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招聘頂尖的工程師。因為被肖克利“晶體管之父”的光環所吸引,美國電子研究領域精英們的應聘信紛紛湧來。到1956年,他從中聘用了八位優秀人才,這八個人分別是羅伯特·諾依斯(Robert Noyce)、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朱利亞斯·布蘭克(Julius Blank)、尤金·克萊爾(Eugene Kleiner)、金·赫爾尼(Jean Hoerni)、傑·拉斯特(Jay Last)、謝爾頓·羅伯茨(Sheldon Roberts)和維克多·格里尼克(Victor Grinich)。這是從未有過的偉大天才的組合,所有的人都在30歲以下,正處於才能噴湧的頂峰。大夥都是慕大名而來,摩拳擦掌要幹一番大事業。肖克利由此開始正式運營自己的公司。

同樣是在1956年,肖克利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所以大夥異常興奮,因為有哪家公司是由諾貝爾獎得主領導的呢?他們覺得自己已到了改變整個世界的邊緣。可惜歡樂短暫的。肖克利雖然是一個天才發明家,但對企業管理卻一竅不通,甚至跟人打交道的能力都沒有,卻偏偏十分自以為是。肖克利曾說,在1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精神病人。所以,他認為現在公司裡有兩個精神病患者在為他工作。為這個原因,他要求所有僱員去接受心理測驗。他不相信任何人。肖克利跟人說話,總象對待小孩子一樣,態度日趨傲慢。他的門徒們提議研究集成電路,但肖克利拒絕了他們的建議。到1957年,也就是公司創辦的第二年,他的那8位天才員工便受不了他了,也不想跟他幹了,11月份他們集體辭職,肖克利為此大發雷霆,稱他們為”八叛逆",這也成了硅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半導體產業誕生地)


八叛逆離開後,肖克利實驗室每況愈下,兩次被轉賣後於1968年永久關閉。肖克利於1963年開始任斯坦福大學教授。

離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後的第二天,這8人就得到仙童攝影器材公司的13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創辦了仙童半導體公司,開始製造一種雙擴散基型晶體管,以便用硅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這是他們在肖克利實驗室尚未完成卻又不受肖克利重視的項目。

仙童半導體公司被公認為是硅谷第一傢俱有現代化意味的初創企業。當仙童在60年代末左右分崩離析的時候,八叛逆中的一些人又開始創建其它公司。其中諾伊斯和摩爾、格魯夫一起創辦了 Intel,桑德斯創辦了AMD,克萊納創辦了 KPCB 風險投資,瓦倫丁創立了國家半導體公司,之後又成立了紅杉資本。在 1970 年前後的半導體浪潮中,可以說大部分半導體公司都起源於仙童半導體公司。這一批半導體公司可以說是奠定了硅谷的科技基礎。

下圖梳理了由仙童員工離職後創辦的公司: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創辦仙童半導體公司後的”八叛逆“風采)


1958年,傑克·基爾比和羅伯特·諾伊斯這兩個人幾乎同時獨立發明了集成電路。他們將晶體管、電阻和電容等集成在微小的平板上,用熱焊方式把元件以極細的導線互連,在不超過4平方毫米的面積上,大約集成了20餘個元件。1959年2月6日, 基爾比向美國專利局申報專利,這種由半導體元件構成的微型固體組合件,從此被命名為“集成電路”(IC)。基爾比被譽為“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發明家”,而諾依斯被譽為“提出了適合於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理論”的人。1969年,美國聯邦法院最後從法律上承認了集成電路是一項“同時的發明”。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諾依斯用圖紙展示他的集成電路)


弗雷德·特曼的創新引擎

和很多其它技術創新一樣,電子技術是源於戰爭期間的研究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特曼離開了斯坦福的教學崗位,開始加入哈佛大學的無線電研究實驗室,帶領一支850人的團隊開始相關研究工作。作為一個絕密軍事任務的帶頭人,特曼接觸了大量極少有人能接觸的最尖端的電子學方面的研究項目。隨著戰爭的結束,他意識到:”戰爭期間的祕密研究成果將為戰後電子工業發展的奠定基礎。而斯坦福有機會像東部哈佛一樣在西部這個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戰後,通過獲得一些政府資助科研項目,特爾曼吸引了很多優秀的學生和老師加入斯坦福,進一步鞏固斯坦福在電子學領域的名望。

斯坦福在50、60 年代聖克拉拉谷的革新行為和新興公司的建立中起了核心作用。斯坦福建於1891 年,有“西部的哈佛”之稱,它在建立之初就將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而不僅僅象傳統大學那樣是一個純教學機構。更重要的是,斯坦福大學成功地開創了一種新的硅谷發展模式,即大學——科研——產業三位一體的模式,這要歸功於被稱為“硅谷先驅”的特曼,他在20世紀20年代任副校長期間,致力於將大學的科研與企業結合起來,注重科學的實效性。特曼的哲學是:使大學和產業形成一種共生關係。

特曼建議校方加強同當地電子產業界的聯繫,以斯坦福大學為依託,聯合一批科技公司,把美國西部的電子產業帶動起來。特曼想到了校園“下海”。但當初捐贈土地有規定,土地不得出售。特曼與校長斯特林商定,利用斯坦福的土地,建立一個高技術工業區。1951年,在他的推動下,斯坦福大學把靠近帕洛阿託的部分校園地皮劃出來成立了一個斯坦福工業園。將土地直接以 99 年的合約期租給一些科技公司。這些科技公司的入駐,不單解決了學校的運營資金的問題,還給學生們帶來了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可以說是特曼開創了學校和科技企業結合共生的模式。

通過土地出租,斯坦福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給學校賺錢。到了後來,工業區改名為研究區,成為把技術從大學的實驗室轉讓給區內各公司的一種手段。功夫不負有心人,到1955年,已有7家公司在研究園設廠,1960年增加到32家,1970年達到70家。到1980年,整個研究園的655英畝土地全部租完,有90家公司的25萬名員工入主其中。這些公司一般都是電子工業中的高技術公司。斯坦福研究園成了美國和全世界紛起效尤的高技術產業區楷模。

說到特曼對產學研相結合的重視,這裡有一個例子不得不和大家分享。1938年,特曼的兩個學生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發明了音頻振盪器,在特曼的鼓勵指導和538美元資金的資助下,他的這兩個學生開始在一間車庫裡創辦了惠普,開始將這個發明成果產業化。這間車庫在1989年被加利福尼亞當局定為歷史文物和“硅谷誕生地”。對他的兩位高徒,特曼這樣評價:“你把他們放在任何新環境,他們都會迅速掌握必需的東西,而且達到高超的水平。所以當他們開始搞學業時,他們無須什麼教師指點,而是一邊幹一邊學會需要掌握的東西。他們學習的速度總比問題冒出來的速度更快”。正是憑著這種特殊才能,使惠普迅速崛起。後來惠普搬入斯坦福研究園,快速成為全球最大的PC製造商。

這兩位學生成功之後當然當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恩師。特曼作為惠普公司董事會成員達40年之久,成為硅谷歷史上最感人的插曲之一。1977年,兩人向斯坦福大學捐贈920萬美元,建造了最現代化的弗德里克·特曼工程學中心,作為40年前特曼資助的538美元的回贈。到目前為止, 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連同他們的家族基金和公司共向斯坦福捐贈的金額超過3億美元。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左到右依次是Fred Packard、Bill Hewlett和Fred Terman)


開放的體系

硅谷的很多公司創始人都來自中西部,雖然他們可能在東海岸求過學或工作過,但是他們沒有真正接受東海岸的那種過於拘謹刻板的氛圍,加州的不拘禮節才是他們更喜歡的。因為加州在政策法規方面的開放性,他們也可以更自由地進行各種科學、商業方面的嘗試,無需受到太多法律方面的制約。

Jason Calacanis在《Angel》這本書中這樣寫道:”硅谷打造的最偉大的產品就是硅谷本身。在這裡,一代又一代公司及創始人都在積極推動刺激自己在效率等方面比前人做得更好。Google用了9年時間將自己的年營收做到30億美元,而做到同樣營收Facebook僅僅用了7年。Facebook目睹了Google是如何進入數十個市場並佔據統治地位的,而Facebook用了更短的時間就做到了這一點。看著Google和Facebook大舉進軍全球市場,Airbnb和Uber的管理團隊從中學習並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完善。下一波創業者依然如此。你能經常看到Google員工帶著自己掌握的所有廣告算法技術跳槽加入Facebook,為的只是更具誘惑力的股權。Sheryl Sandberg在Google花了7年時間打造了廣告項目,加入Facebook後便成為Mark Zuckerberg的左膀右臂。同樣的故事也在Facebook身上上演,一些Facebook國際化擴張方面的專家陸續加入Uber和Airbnb成為高管。”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2011年硅谷人才流動圖)


和很多東海岸的公司不同,硅谷的公司深知,只有合作和競爭同時發揮作用才有助於打造成功的公司。這個想法很好地反應在加州廢除非競爭協議的舉動中。這種生態體系能很好地鼓勵大家去嘗試、冒險、分享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和教訓。


"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整理自光大證券楊明輝團隊、半導體史記、E微芯電子等

早期,電子技術是國家戰略資源,它的發展與軍事需求緊密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無線通信的廣泛應用,作戰雙方需要對己方通信信息進行加密並截獲破解敵方的信息,最開始使用的是繼電器計算機,Z3計算機和馬克系列計算就屬於繼電器計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道火力表的計算需求,催生了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嚴格的軍事應用促進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當晶體管誕生後,美國軍方是研發生產的主要資助者和標準制定者,而且早期的晶體管、集成電路產品主要被用於軍事領域。

1943年7月,美國陸軍資助了一個項目,研製新式計算機即電子數字計算機,機器定名為“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簡稱:ENIAC),ENIAC以代號“PX項目”祕密進行。該項目由約翰·馮·諾伊曼擔任項目顧問,他提出了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的“馮·諾伊曼結構”,大大促進了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1946年2月,ENIAC計算機成功研製,性能極為優越,微分機計算60秒射程彈道軌跡需要20小時,而它僅需30秒。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布拉頓、巴丁發明了晶體管,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制造是電子產品的重大突破。在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之後,美國軍方一直資助這項技術的發展。從1948年到1957年,軍方承擔了貝爾實驗室晶體管研究費用22.3百萬美元中的38%。尤其在50年代中期,軍方對貝爾實驗室的資助一度達到晶體管研究經費的50%。貝爾實驗室和軍方第一個合同從1949年到1951年,主要聚焦應用和電路研究;第二個合同則從1951年至1958年,主要開展軍方感興趣的服務、設施和材料研究。

軍事對電子技術的需求,使得美國電子公司受益匪淺,它們的發展也是與美國軍方密切相關。這裡我們可以以部分企業舉例說明,如 IBM進入計算機領域後,主要客戶是弗吉尼亞州達爾格倫(Dahlgren)的海軍水面武器中心。IBM也因為參與了一個重要的軍事項目——“半自動地面環境探測系統”(簡稱:SAGE),奠定了它在計算機領域的領導地位。IBM 704和IBM 709也成為了行業標準,其中IBM 704所用的構想本來是為另一個軍方合同設計的。再如AT&T公司, 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於1954年為美國空軍建造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晶體管數字計算機),但是AT&T公司被禁止從事商用計算機業務。再如達爾馬製造公司,很多人對它可能並不熟知,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出了第一臺機載雷達天線。

截至1956年,美國的電子設備銷售額超過了3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軍方的採購。1961年與1962年,美國空軍先後在計算機及民兵導彈中使用硅晶片,這些項目促使集成電路首次在軍事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時代,美國起源,建立了先發優勢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美國發明家。1883年,愛迪生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射向附近的金屬片。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1904年,弗萊明利用愛迪生效應研製出第一個二極管(Diode),並獲得了專利,這個二極管可以用來做無線電電報的檢波器。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二極管的燈絲之間巧妙加了一個柵板,發明了第一個真空電子三極管,用於檢波放大。19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合作研製出了高真空電子三極管,使得三極管的放大倍數大幅提高,工作性能更加穩定,從而電子管進入了實用階段,進而衍生出了廣播、電視、計算機等行業,是今天電子產品的奠基石。

如上文所述,軍方極大促進了電子技術的發展。正是利用了上述的電子管技術,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ENIAC誕生了,採用了17468個電子三極管、7200個電子二極管,重達30噸。


ENIAC的研製也暴露了電子管的問題:傻大笨粗。為此,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一個固體物理研究小組,試圖製造一種能替代電子管的半導體器件。貝爾實驗室對半導體材料進行了研究,發現摻雜的半導體整流性能比電子管好,決定集中研究硅、鍺等半導體材料,探討用半導體材料製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1947年12月,以肖克萊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實驗發現,在鍺片的底面接上電極,在另一面插上細針並通上電流,然後讓另一根細針儘量靠近它,並通上微弱的電流,這樣就會使原來的電流產生很大的變化。微弱電流少量的變化,會對另外的電流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放大”作用。在首次試驗時,它能把音頻信號放大100倍。這樣,第一個晶體管誕生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20 世紀50 年代起,晶體管開始逐漸替代真空電子管,並最終實現了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的大批量生產。1954 年,貝爾實驗室開發了第一臺晶體管化的計算機TRADIC,使用了大約700個晶體管和1萬個鍺二極管,每秒鐘可以執行100萬次邏輯操作,功率僅為100瓦。1955 年,IBM公司開發了包含2000個晶體管的商用計算機。

集成電路里用的是硅元素,這也是硅谷名字的又來。集成電路的批量生產能力、可靠性和電路模塊設計方法確保了它能得到快速廣泛運用。如今,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內都在用集成電路,包括電腦、手機等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斯坦福研究園)


硅谷的建立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硅谷之”硅“

1940年,威廉·肖克利和同事在貝爾實驗室共同發明了晶體管。不過肖克利的心中有一個富翁夢,在貝爾實驗室又無法實現這個夢想,於是他決定回到老家聖克拉拉谷(即後來的硅谷)創辦自己的公司。

接著他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招聘頂尖的工程師。因為被肖克利“晶體管之父”的光環所吸引,美國電子研究領域精英們的應聘信紛紛湧來。到1956年,他從中聘用了八位優秀人才,這八個人分別是羅伯特·諾依斯(Robert Noyce)、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朱利亞斯·布蘭克(Julius Blank)、尤金·克萊爾(Eugene Kleiner)、金·赫爾尼(Jean Hoerni)、傑·拉斯特(Jay Last)、謝爾頓·羅伯茨(Sheldon Roberts)和維克多·格里尼克(Victor Grinich)。這是從未有過的偉大天才的組合,所有的人都在30歲以下,正處於才能噴湧的頂峰。大夥都是慕大名而來,摩拳擦掌要幹一番大事業。肖克利由此開始正式運營自己的公司。

同樣是在1956年,肖克利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所以大夥異常興奮,因為有哪家公司是由諾貝爾獎得主領導的呢?他們覺得自己已到了改變整個世界的邊緣。可惜歡樂短暫的。肖克利雖然是一個天才發明家,但對企業管理卻一竅不通,甚至跟人打交道的能力都沒有,卻偏偏十分自以為是。肖克利曾說,在1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精神病人。所以,他認為現在公司裡有兩個精神病患者在為他工作。為這個原因,他要求所有僱員去接受心理測驗。他不相信任何人。肖克利跟人說話,總象對待小孩子一樣,態度日趨傲慢。他的門徒們提議研究集成電路,但肖克利拒絕了他們的建議。到1957年,也就是公司創辦的第二年,他的那8位天才員工便受不了他了,也不想跟他幹了,11月份他們集體辭職,肖克利為此大發雷霆,稱他們為”八叛逆",這也成了硅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半導體產業誕生地)


八叛逆離開後,肖克利實驗室每況愈下,兩次被轉賣後於1968年永久關閉。肖克利於1963年開始任斯坦福大學教授。

離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後的第二天,這8人就得到仙童攝影器材公司的13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創辦了仙童半導體公司,開始製造一種雙擴散基型晶體管,以便用硅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這是他們在肖克利實驗室尚未完成卻又不受肖克利重視的項目。

仙童半導體公司被公認為是硅谷第一傢俱有現代化意味的初創企業。當仙童在60年代末左右分崩離析的時候,八叛逆中的一些人又開始創建其它公司。其中諾伊斯和摩爾、格魯夫一起創辦了 Intel,桑德斯創辦了AMD,克萊納創辦了 KPCB 風險投資,瓦倫丁創立了國家半導體公司,之後又成立了紅杉資本。在 1970 年前後的半導體浪潮中,可以說大部分半導體公司都起源於仙童半導體公司。這一批半導體公司可以說是奠定了硅谷的科技基礎。

下圖梳理了由仙童員工離職後創辦的公司: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創辦仙童半導體公司後的”八叛逆“風采)


1958年,傑克·基爾比和羅伯特·諾伊斯這兩個人幾乎同時獨立發明了集成電路。他們將晶體管、電阻和電容等集成在微小的平板上,用熱焊方式把元件以極細的導線互連,在不超過4平方毫米的面積上,大約集成了20餘個元件。1959年2月6日, 基爾比向美國專利局申報專利,這種由半導體元件構成的微型固體組合件,從此被命名為“集成電路”(IC)。基爾比被譽為“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發明家”,而諾依斯被譽為“提出了適合於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理論”的人。1969年,美國聯邦法院最後從法律上承認了集成電路是一項“同時的發明”。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諾依斯用圖紙展示他的集成電路)


弗雷德·特曼的創新引擎

和很多其它技術創新一樣,電子技術是源於戰爭期間的研究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特曼離開了斯坦福的教學崗位,開始加入哈佛大學的無線電研究實驗室,帶領一支850人的團隊開始相關研究工作。作為一個絕密軍事任務的帶頭人,特曼接觸了大量極少有人能接觸的最尖端的電子學方面的研究項目。隨著戰爭的結束,他意識到:”戰爭期間的祕密研究成果將為戰後電子工業發展的奠定基礎。而斯坦福有機會像東部哈佛一樣在西部這個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戰後,通過獲得一些政府資助科研項目,特爾曼吸引了很多優秀的學生和老師加入斯坦福,進一步鞏固斯坦福在電子學領域的名望。

斯坦福在50、60 年代聖克拉拉谷的革新行為和新興公司的建立中起了核心作用。斯坦福建於1891 年,有“西部的哈佛”之稱,它在建立之初就將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而不僅僅象傳統大學那樣是一個純教學機構。更重要的是,斯坦福大學成功地開創了一種新的硅谷發展模式,即大學——科研——產業三位一體的模式,這要歸功於被稱為“硅谷先驅”的特曼,他在20世紀20年代任副校長期間,致力於將大學的科研與企業結合起來,注重科學的實效性。特曼的哲學是:使大學和產業形成一種共生關係。

特曼建議校方加強同當地電子產業界的聯繫,以斯坦福大學為依託,聯合一批科技公司,把美國西部的電子產業帶動起來。特曼想到了校園“下海”。但當初捐贈土地有規定,土地不得出售。特曼與校長斯特林商定,利用斯坦福的土地,建立一個高技術工業區。1951年,在他的推動下,斯坦福大學把靠近帕洛阿託的部分校園地皮劃出來成立了一個斯坦福工業園。將土地直接以 99 年的合約期租給一些科技公司。這些科技公司的入駐,不單解決了學校的運營資金的問題,還給學生們帶來了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可以說是特曼開創了學校和科技企業結合共生的模式。

通過土地出租,斯坦福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給學校賺錢。到了後來,工業區改名為研究區,成為把技術從大學的實驗室轉讓給區內各公司的一種手段。功夫不負有心人,到1955年,已有7家公司在研究園設廠,1960年增加到32家,1970年達到70家。到1980年,整個研究園的655英畝土地全部租完,有90家公司的25萬名員工入主其中。這些公司一般都是電子工業中的高技術公司。斯坦福研究園成了美國和全世界紛起效尤的高技術產業區楷模。

說到特曼對產學研相結合的重視,這裡有一個例子不得不和大家分享。1938年,特曼的兩個學生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發明了音頻振盪器,在特曼的鼓勵指導和538美元資金的資助下,他的這兩個學生開始在一間車庫裡創辦了惠普,開始將這個發明成果產業化。這間車庫在1989年被加利福尼亞當局定為歷史文物和“硅谷誕生地”。對他的兩位高徒,特曼這樣評價:“你把他們放在任何新環境,他們都會迅速掌握必需的東西,而且達到高超的水平。所以當他們開始搞學業時,他們無須什麼教師指點,而是一邊幹一邊學會需要掌握的東西。他們學習的速度總比問題冒出來的速度更快”。正是憑著這種特殊才能,使惠普迅速崛起。後來惠普搬入斯坦福研究園,快速成為全球最大的PC製造商。

這兩位學生成功之後當然當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恩師。特曼作為惠普公司董事會成員達40年之久,成為硅谷歷史上最感人的插曲之一。1977年,兩人向斯坦福大學捐贈920萬美元,建造了最現代化的弗德里克·特曼工程學中心,作為40年前特曼資助的538美元的回贈。到目前為止, 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連同他們的家族基金和公司共向斯坦福捐贈的金額超過3億美元。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左到右依次是Fred Packard、Bill Hewlett和Fred Terman)


開放的體系

硅谷的很多公司創始人都來自中西部,雖然他們可能在東海岸求過學或工作過,但是他們沒有真正接受東海岸的那種過於拘謹刻板的氛圍,加州的不拘禮節才是他們更喜歡的。因為加州在政策法規方面的開放性,他們也可以更自由地進行各種科學、商業方面的嘗試,無需受到太多法律方面的制約。

Jason Calacanis在《Angel》這本書中這樣寫道:”硅谷打造的最偉大的產品就是硅谷本身。在這裡,一代又一代公司及創始人都在積極推動刺激自己在效率等方面比前人做得更好。Google用了9年時間將自己的年營收做到30億美元,而做到同樣營收Facebook僅僅用了7年。Facebook目睹了Google是如何進入數十個市場並佔據統治地位的,而Facebook用了更短的時間就做到了這一點。看著Google和Facebook大舉進軍全球市場,Airbnb和Uber的管理團隊從中學習並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完善。下一波創業者依然如此。你能經常看到Google員工帶著自己掌握的所有廣告算法技術跳槽加入Facebook,為的只是更具誘惑力的股權。Sheryl Sandberg在Google花了7年時間打造了廣告項目,加入Facebook後便成為Mark Zuckerberg的左膀右臂。同樣的故事也在Facebook身上上演,一些Facebook國際化擴張方面的專家陸續加入Uber和Airbnb成為高管。”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2011年硅谷人才流動圖)


和很多東海岸的公司不同,硅谷的公司深知,只有合作和競爭同時發揮作用才有助於打造成功的公司。這個想法很好地反應在加州廢除非競爭協議的舉動中。這種生態體系能很好地鼓勵大家去嘗試、冒險、分享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和教訓。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被稱為風險資本一條街的“沙山路”,上百家聲名如雷貫耳的風險投資公司在這裡彙集)


風險資本:硅谷的彈藥庫


"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整理自光大證券楊明輝團隊、半導體史記、E微芯電子等

早期,電子技術是國家戰略資源,它的發展與軍事需求緊密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無線通信的廣泛應用,作戰雙方需要對己方通信信息進行加密並截獲破解敵方的信息,最開始使用的是繼電器計算機,Z3計算機和馬克系列計算就屬於繼電器計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道火力表的計算需求,催生了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嚴格的軍事應用促進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當晶體管誕生後,美國軍方是研發生產的主要資助者和標準制定者,而且早期的晶體管、集成電路產品主要被用於軍事領域。

1943年7月,美國陸軍資助了一個項目,研製新式計算機即電子數字計算機,機器定名為“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簡稱:ENIAC),ENIAC以代號“PX項目”祕密進行。該項目由約翰·馮·諾伊曼擔任項目顧問,他提出了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的“馮·諾伊曼結構”,大大促進了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1946年2月,ENIAC計算機成功研製,性能極為優越,微分機計算60秒射程彈道軌跡需要20小時,而它僅需30秒。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布拉頓、巴丁發明了晶體管,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制造是電子產品的重大突破。在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之後,美國軍方一直資助這項技術的發展。從1948年到1957年,軍方承擔了貝爾實驗室晶體管研究費用22.3百萬美元中的38%。尤其在50年代中期,軍方對貝爾實驗室的資助一度達到晶體管研究經費的50%。貝爾實驗室和軍方第一個合同從1949年到1951年,主要聚焦應用和電路研究;第二個合同則從1951年至1958年,主要開展軍方感興趣的服務、設施和材料研究。

軍事對電子技術的需求,使得美國電子公司受益匪淺,它們的發展也是與美國軍方密切相關。這裡我們可以以部分企業舉例說明,如 IBM進入計算機領域後,主要客戶是弗吉尼亞州達爾格倫(Dahlgren)的海軍水面武器中心。IBM也因為參與了一個重要的軍事項目——“半自動地面環境探測系統”(簡稱:SAGE),奠定了它在計算機領域的領導地位。IBM 704和IBM 709也成為了行業標準,其中IBM 704所用的構想本來是為另一個軍方合同設計的。再如AT&T公司, 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於1954年為美國空軍建造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晶體管數字計算機),但是AT&T公司被禁止從事商用計算機業務。再如達爾馬製造公司,很多人對它可能並不熟知,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出了第一臺機載雷達天線。

截至1956年,美國的電子設備銷售額超過了3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軍方的採購。1961年與1962年,美國空軍先後在計算機及民兵導彈中使用硅晶片,這些項目促使集成電路首次在軍事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時代,美國起源,建立了先發優勢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美國發明家。1883年,愛迪生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射向附近的金屬片。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1904年,弗萊明利用愛迪生效應研製出第一個二極管(Diode),並獲得了專利,這個二極管可以用來做無線電電報的檢波器。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二極管的燈絲之間巧妙加了一個柵板,發明了第一個真空電子三極管,用於檢波放大。19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合作研製出了高真空電子三極管,使得三極管的放大倍數大幅提高,工作性能更加穩定,從而電子管進入了實用階段,進而衍生出了廣播、電視、計算機等行業,是今天電子產品的奠基石。

如上文所述,軍方極大促進了電子技術的發展。正是利用了上述的電子管技術,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ENIAC誕生了,採用了17468個電子三極管、7200個電子二極管,重達30噸。


ENIAC的研製也暴露了電子管的問題:傻大笨粗。為此,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一個固體物理研究小組,試圖製造一種能替代電子管的半導體器件。貝爾實驗室對半導體材料進行了研究,發現摻雜的半導體整流性能比電子管好,決定集中研究硅、鍺等半導體材料,探討用半導體材料製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1947年12月,以肖克萊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實驗發現,在鍺片的底面接上電極,在另一面插上細針並通上電流,然後讓另一根細針儘量靠近它,並通上微弱的電流,這樣就會使原來的電流產生很大的變化。微弱電流少量的變化,會對另外的電流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放大”作用。在首次試驗時,它能把音頻信號放大100倍。這樣,第一個晶體管誕生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20 世紀50 年代起,晶體管開始逐漸替代真空電子管,並最終實現了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的大批量生產。1954 年,貝爾實驗室開發了第一臺晶體管化的計算機TRADIC,使用了大約700個晶體管和1萬個鍺二極管,每秒鐘可以執行100萬次邏輯操作,功率僅為100瓦。1955 年,IBM公司開發了包含2000個晶體管的商用計算機。

集成電路里用的是硅元素,這也是硅谷名字的又來。集成電路的批量生產能力、可靠性和電路模塊設計方法確保了它能得到快速廣泛運用。如今,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內都在用集成電路,包括電腦、手機等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斯坦福研究園)


硅谷的建立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硅谷之”硅“

1940年,威廉·肖克利和同事在貝爾實驗室共同發明了晶體管。不過肖克利的心中有一個富翁夢,在貝爾實驗室又無法實現這個夢想,於是他決定回到老家聖克拉拉谷(即後來的硅谷)創辦自己的公司。

接著他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招聘頂尖的工程師。因為被肖克利“晶體管之父”的光環所吸引,美國電子研究領域精英們的應聘信紛紛湧來。到1956年,他從中聘用了八位優秀人才,這八個人分別是羅伯特·諾依斯(Robert Noyce)、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朱利亞斯·布蘭克(Julius Blank)、尤金·克萊爾(Eugene Kleiner)、金·赫爾尼(Jean Hoerni)、傑·拉斯特(Jay Last)、謝爾頓·羅伯茨(Sheldon Roberts)和維克多·格里尼克(Victor Grinich)。這是從未有過的偉大天才的組合,所有的人都在30歲以下,正處於才能噴湧的頂峰。大夥都是慕大名而來,摩拳擦掌要幹一番大事業。肖克利由此開始正式運營自己的公司。

同樣是在1956年,肖克利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所以大夥異常興奮,因為有哪家公司是由諾貝爾獎得主領導的呢?他們覺得自己已到了改變整個世界的邊緣。可惜歡樂短暫的。肖克利雖然是一個天才發明家,但對企業管理卻一竅不通,甚至跟人打交道的能力都沒有,卻偏偏十分自以為是。肖克利曾說,在1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精神病人。所以,他認為現在公司裡有兩個精神病患者在為他工作。為這個原因,他要求所有僱員去接受心理測驗。他不相信任何人。肖克利跟人說話,總象對待小孩子一樣,態度日趨傲慢。他的門徒們提議研究集成電路,但肖克利拒絕了他們的建議。到1957年,也就是公司創辦的第二年,他的那8位天才員工便受不了他了,也不想跟他幹了,11月份他們集體辭職,肖克利為此大發雷霆,稱他們為”八叛逆",這也成了硅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半導體產業誕生地)


八叛逆離開後,肖克利實驗室每況愈下,兩次被轉賣後於1968年永久關閉。肖克利於1963年開始任斯坦福大學教授。

離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後的第二天,這8人就得到仙童攝影器材公司的13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創辦了仙童半導體公司,開始製造一種雙擴散基型晶體管,以便用硅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這是他們在肖克利實驗室尚未完成卻又不受肖克利重視的項目。

仙童半導體公司被公認為是硅谷第一傢俱有現代化意味的初創企業。當仙童在60年代末左右分崩離析的時候,八叛逆中的一些人又開始創建其它公司。其中諾伊斯和摩爾、格魯夫一起創辦了 Intel,桑德斯創辦了AMD,克萊納創辦了 KPCB 風險投資,瓦倫丁創立了國家半導體公司,之後又成立了紅杉資本。在 1970 年前後的半導體浪潮中,可以說大部分半導體公司都起源於仙童半導體公司。這一批半導體公司可以說是奠定了硅谷的科技基礎。

下圖梳理了由仙童員工離職後創辦的公司: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創辦仙童半導體公司後的”八叛逆“風采)


1958年,傑克·基爾比和羅伯特·諾伊斯這兩個人幾乎同時獨立發明了集成電路。他們將晶體管、電阻和電容等集成在微小的平板上,用熱焊方式把元件以極細的導線互連,在不超過4平方毫米的面積上,大約集成了20餘個元件。1959年2月6日, 基爾比向美國專利局申報專利,這種由半導體元件構成的微型固體組合件,從此被命名為“集成電路”(IC)。基爾比被譽為“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發明家”,而諾依斯被譽為“提出了適合於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理論”的人。1969年,美國聯邦法院最後從法律上承認了集成電路是一項“同時的發明”。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諾依斯用圖紙展示他的集成電路)


弗雷德·特曼的創新引擎

和很多其它技術創新一樣,電子技術是源於戰爭期間的研究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特曼離開了斯坦福的教學崗位,開始加入哈佛大學的無線電研究實驗室,帶領一支850人的團隊開始相關研究工作。作為一個絕密軍事任務的帶頭人,特曼接觸了大量極少有人能接觸的最尖端的電子學方面的研究項目。隨著戰爭的結束,他意識到:”戰爭期間的祕密研究成果將為戰後電子工業發展的奠定基礎。而斯坦福有機會像東部哈佛一樣在西部這個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戰後,通過獲得一些政府資助科研項目,特爾曼吸引了很多優秀的學生和老師加入斯坦福,進一步鞏固斯坦福在電子學領域的名望。

斯坦福在50、60 年代聖克拉拉谷的革新行為和新興公司的建立中起了核心作用。斯坦福建於1891 年,有“西部的哈佛”之稱,它在建立之初就將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而不僅僅象傳統大學那樣是一個純教學機構。更重要的是,斯坦福大學成功地開創了一種新的硅谷發展模式,即大學——科研——產業三位一體的模式,這要歸功於被稱為“硅谷先驅”的特曼,他在20世紀20年代任副校長期間,致力於將大學的科研與企業結合起來,注重科學的實效性。特曼的哲學是:使大學和產業形成一種共生關係。

特曼建議校方加強同當地電子產業界的聯繫,以斯坦福大學為依託,聯合一批科技公司,把美國西部的電子產業帶動起來。特曼想到了校園“下海”。但當初捐贈土地有規定,土地不得出售。特曼與校長斯特林商定,利用斯坦福的土地,建立一個高技術工業區。1951年,在他的推動下,斯坦福大學把靠近帕洛阿託的部分校園地皮劃出來成立了一個斯坦福工業園。將土地直接以 99 年的合約期租給一些科技公司。這些科技公司的入駐,不單解決了學校的運營資金的問題,還給學生們帶來了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可以說是特曼開創了學校和科技企業結合共生的模式。

通過土地出租,斯坦福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給學校賺錢。到了後來,工業區改名為研究區,成為把技術從大學的實驗室轉讓給區內各公司的一種手段。功夫不負有心人,到1955年,已有7家公司在研究園設廠,1960年增加到32家,1970年達到70家。到1980年,整個研究園的655英畝土地全部租完,有90家公司的25萬名員工入主其中。這些公司一般都是電子工業中的高技術公司。斯坦福研究園成了美國和全世界紛起效尤的高技術產業區楷模。

說到特曼對產學研相結合的重視,這裡有一個例子不得不和大家分享。1938年,特曼的兩個學生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發明了音頻振盪器,在特曼的鼓勵指導和538美元資金的資助下,他的這兩個學生開始在一間車庫裡創辦了惠普,開始將這個發明成果產業化。這間車庫在1989年被加利福尼亞當局定為歷史文物和“硅谷誕生地”。對他的兩位高徒,特曼這樣評價:“你把他們放在任何新環境,他們都會迅速掌握必需的東西,而且達到高超的水平。所以當他們開始搞學業時,他們無須什麼教師指點,而是一邊幹一邊學會需要掌握的東西。他們學習的速度總比問題冒出來的速度更快”。正是憑著這種特殊才能,使惠普迅速崛起。後來惠普搬入斯坦福研究園,快速成為全球最大的PC製造商。

這兩位學生成功之後當然當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恩師。特曼作為惠普公司董事會成員達40年之久,成為硅谷歷史上最感人的插曲之一。1977年,兩人向斯坦福大學捐贈920萬美元,建造了最現代化的弗德里克·特曼工程學中心,作為40年前特曼資助的538美元的回贈。到目前為止, 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連同他們的家族基金和公司共向斯坦福捐贈的金額超過3億美元。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左到右依次是Fred Packard、Bill Hewlett和Fred Terman)


開放的體系

硅谷的很多公司創始人都來自中西部,雖然他們可能在東海岸求過學或工作過,但是他們沒有真正接受東海岸的那種過於拘謹刻板的氛圍,加州的不拘禮節才是他們更喜歡的。因為加州在政策法規方面的開放性,他們也可以更自由地進行各種科學、商業方面的嘗試,無需受到太多法律方面的制約。

Jason Calacanis在《Angel》這本書中這樣寫道:”硅谷打造的最偉大的產品就是硅谷本身。在這裡,一代又一代公司及創始人都在積極推動刺激自己在效率等方面比前人做得更好。Google用了9年時間將自己的年營收做到30億美元,而做到同樣營收Facebook僅僅用了7年。Facebook目睹了Google是如何進入數十個市場並佔據統治地位的,而Facebook用了更短的時間就做到了這一點。看著Google和Facebook大舉進軍全球市場,Airbnb和Uber的管理團隊從中學習並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完善。下一波創業者依然如此。你能經常看到Google員工帶著自己掌握的所有廣告算法技術跳槽加入Facebook,為的只是更具誘惑力的股權。Sheryl Sandberg在Google花了7年時間打造了廣告項目,加入Facebook後便成為Mark Zuckerberg的左膀右臂。同樣的故事也在Facebook身上上演,一些Facebook國際化擴張方面的專家陸續加入Uber和Airbnb成為高管。”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2011年硅谷人才流動圖)


和很多東海岸的公司不同,硅谷的公司深知,只有合作和競爭同時發揮作用才有助於打造成功的公司。這個想法很好地反應在加州廢除非競爭協議的舉動中。這種生態體系能很好地鼓勵大家去嘗試、冒險、分享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和教訓。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被稱為風險資本一條街的“沙山路”,上百家聲名如雷貫耳的風險投資公司在這裡彙集)


風險資本:硅谷的彈藥庫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風險投資之父Authur Rock)


第一家接受風險投資的公司正是前文中說到的由“八叛逆”創辦的仙童半導體公司,它的投資人正是風險投資之父Arthur Rock,Aurhur的公司Davis & Rock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

除Davis & Rock之外,20世紀60年代其它三家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分別是Draper, Gaither& Anderson (1961)、Sutton Hill (1964)和Mayfield Funds (1963),這些公司通過對包括蘋果、英特爾等硅谷一些科技公司的投資都獲得了豐厚的彙報。


"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整理自光大證券楊明輝團隊、半導體史記、E微芯電子等

早期,電子技術是國家戰略資源,它的發展與軍事需求緊密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無線通信的廣泛應用,作戰雙方需要對己方通信信息進行加密並截獲破解敵方的信息,最開始使用的是繼電器計算機,Z3計算機和馬克系列計算就屬於繼電器計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道火力表的計算需求,催生了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嚴格的軍事應用促進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當晶體管誕生後,美國軍方是研發生產的主要資助者和標準制定者,而且早期的晶體管、集成電路產品主要被用於軍事領域。

1943年7月,美國陸軍資助了一個項目,研製新式計算機即電子數字計算機,機器定名為“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簡稱:ENIAC),ENIAC以代號“PX項目”祕密進行。該項目由約翰·馮·諾伊曼擔任項目顧問,他提出了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的“馮·諾伊曼結構”,大大促進了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1946年2月,ENIAC計算機成功研製,性能極為優越,微分機計算60秒射程彈道軌跡需要20小時,而它僅需30秒。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布拉頓、巴丁發明了晶體管,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制造是電子產品的重大突破。在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之後,美國軍方一直資助這項技術的發展。從1948年到1957年,軍方承擔了貝爾實驗室晶體管研究費用22.3百萬美元中的38%。尤其在50年代中期,軍方對貝爾實驗室的資助一度達到晶體管研究經費的50%。貝爾實驗室和軍方第一個合同從1949年到1951年,主要聚焦應用和電路研究;第二個合同則從1951年至1958年,主要開展軍方感興趣的服務、設施和材料研究。

軍事對電子技術的需求,使得美國電子公司受益匪淺,它們的發展也是與美國軍方密切相關。這裡我們可以以部分企業舉例說明,如 IBM進入計算機領域後,主要客戶是弗吉尼亞州達爾格倫(Dahlgren)的海軍水面武器中心。IBM也因為參與了一個重要的軍事項目——“半自動地面環境探測系統”(簡稱:SAGE),奠定了它在計算機領域的領導地位。IBM 704和IBM 709也成為了行業標準,其中IBM 704所用的構想本來是為另一個軍方合同設計的。再如AT&T公司, 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於1954年為美國空軍建造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晶體管數字計算機),但是AT&T公司被禁止從事商用計算機業務。再如達爾馬製造公司,很多人對它可能並不熟知,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出了第一臺機載雷達天線。

截至1956年,美國的電子設備銷售額超過了3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軍方的採購。1961年與1962年,美國空軍先後在計算機及民兵導彈中使用硅晶片,這些項目促使集成電路首次在軍事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時代,美國起源,建立了先發優勢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美國發明家。1883年,愛迪生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射向附近的金屬片。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1904年,弗萊明利用愛迪生效應研製出第一個二極管(Diode),並獲得了專利,這個二極管可以用來做無線電電報的檢波器。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二極管的燈絲之間巧妙加了一個柵板,發明了第一個真空電子三極管,用於檢波放大。19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合作研製出了高真空電子三極管,使得三極管的放大倍數大幅提高,工作性能更加穩定,從而電子管進入了實用階段,進而衍生出了廣播、電視、計算機等行業,是今天電子產品的奠基石。

如上文所述,軍方極大促進了電子技術的發展。正是利用了上述的電子管技術,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ENIAC誕生了,採用了17468個電子三極管、7200個電子二極管,重達30噸。


ENIAC的研製也暴露了電子管的問題:傻大笨粗。為此,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一個固體物理研究小組,試圖製造一種能替代電子管的半導體器件。貝爾實驗室對半導體材料進行了研究,發現摻雜的半導體整流性能比電子管好,決定集中研究硅、鍺等半導體材料,探討用半導體材料製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1947年12月,以肖克萊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實驗發現,在鍺片的底面接上電極,在另一面插上細針並通上電流,然後讓另一根細針儘量靠近它,並通上微弱的電流,這樣就會使原來的電流產生很大的變化。微弱電流少量的變化,會對另外的電流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放大”作用。在首次試驗時,它能把音頻信號放大100倍。這樣,第一個晶體管誕生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20 世紀50 年代起,晶體管開始逐漸替代真空電子管,並最終實現了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的大批量生產。1954 年,貝爾實驗室開發了第一臺晶體管化的計算機TRADIC,使用了大約700個晶體管和1萬個鍺二極管,每秒鐘可以執行100萬次邏輯操作,功率僅為100瓦。1955 年,IBM公司開發了包含2000個晶體管的商用計算機。

集成電路里用的是硅元素,這也是硅谷名字的又來。集成電路的批量生產能力、可靠性和電路模塊設計方法確保了它能得到快速廣泛運用。如今,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內都在用集成電路,包括電腦、手機等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斯坦福研究園)


硅谷的建立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硅谷之”硅“

1940年,威廉·肖克利和同事在貝爾實驗室共同發明了晶體管。不過肖克利的心中有一個富翁夢,在貝爾實驗室又無法實現這個夢想,於是他決定回到老家聖克拉拉谷(即後來的硅谷)創辦自己的公司。

接著他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招聘頂尖的工程師。因為被肖克利“晶體管之父”的光環所吸引,美國電子研究領域精英們的應聘信紛紛湧來。到1956年,他從中聘用了八位優秀人才,這八個人分別是羅伯特·諾依斯(Robert Noyce)、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朱利亞斯·布蘭克(Julius Blank)、尤金·克萊爾(Eugene Kleiner)、金·赫爾尼(Jean Hoerni)、傑·拉斯特(Jay Last)、謝爾頓·羅伯茨(Sheldon Roberts)和維克多·格里尼克(Victor Grinich)。這是從未有過的偉大天才的組合,所有的人都在30歲以下,正處於才能噴湧的頂峰。大夥都是慕大名而來,摩拳擦掌要幹一番大事業。肖克利由此開始正式運營自己的公司。

同樣是在1956年,肖克利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所以大夥異常興奮,因為有哪家公司是由諾貝爾獎得主領導的呢?他們覺得自己已到了改變整個世界的邊緣。可惜歡樂短暫的。肖克利雖然是一個天才發明家,但對企業管理卻一竅不通,甚至跟人打交道的能力都沒有,卻偏偏十分自以為是。肖克利曾說,在1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精神病人。所以,他認為現在公司裡有兩個精神病患者在為他工作。為這個原因,他要求所有僱員去接受心理測驗。他不相信任何人。肖克利跟人說話,總象對待小孩子一樣,態度日趨傲慢。他的門徒們提議研究集成電路,但肖克利拒絕了他們的建議。到1957年,也就是公司創辦的第二年,他的那8位天才員工便受不了他了,也不想跟他幹了,11月份他們集體辭職,肖克利為此大發雷霆,稱他們為”八叛逆",這也成了硅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半導體產業誕生地)


八叛逆離開後,肖克利實驗室每況愈下,兩次被轉賣後於1968年永久關閉。肖克利於1963年開始任斯坦福大學教授。

離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後的第二天,這8人就得到仙童攝影器材公司的13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創辦了仙童半導體公司,開始製造一種雙擴散基型晶體管,以便用硅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這是他們在肖克利實驗室尚未完成卻又不受肖克利重視的項目。

仙童半導體公司被公認為是硅谷第一傢俱有現代化意味的初創企業。當仙童在60年代末左右分崩離析的時候,八叛逆中的一些人又開始創建其它公司。其中諾伊斯和摩爾、格魯夫一起創辦了 Intel,桑德斯創辦了AMD,克萊納創辦了 KPCB 風險投資,瓦倫丁創立了國家半導體公司,之後又成立了紅杉資本。在 1970 年前後的半導體浪潮中,可以說大部分半導體公司都起源於仙童半導體公司。這一批半導體公司可以說是奠定了硅谷的科技基礎。

下圖梳理了由仙童員工離職後創辦的公司: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創辦仙童半導體公司後的”八叛逆“風采)


1958年,傑克·基爾比和羅伯特·諾伊斯這兩個人幾乎同時獨立發明了集成電路。他們將晶體管、電阻和電容等集成在微小的平板上,用熱焊方式把元件以極細的導線互連,在不超過4平方毫米的面積上,大約集成了20餘個元件。1959年2月6日, 基爾比向美國專利局申報專利,這種由半導體元件構成的微型固體組合件,從此被命名為“集成電路”(IC)。基爾比被譽為“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發明家”,而諾依斯被譽為“提出了適合於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理論”的人。1969年,美國聯邦法院最後從法律上承認了集成電路是一項“同時的發明”。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諾依斯用圖紙展示他的集成電路)


弗雷德·特曼的創新引擎

和很多其它技術創新一樣,電子技術是源於戰爭期間的研究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特曼離開了斯坦福的教學崗位,開始加入哈佛大學的無線電研究實驗室,帶領一支850人的團隊開始相關研究工作。作為一個絕密軍事任務的帶頭人,特曼接觸了大量極少有人能接觸的最尖端的電子學方面的研究項目。隨著戰爭的結束,他意識到:”戰爭期間的祕密研究成果將為戰後電子工業發展的奠定基礎。而斯坦福有機會像東部哈佛一樣在西部這個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戰後,通過獲得一些政府資助科研項目,特爾曼吸引了很多優秀的學生和老師加入斯坦福,進一步鞏固斯坦福在電子學領域的名望。

斯坦福在50、60 年代聖克拉拉谷的革新行為和新興公司的建立中起了核心作用。斯坦福建於1891 年,有“西部的哈佛”之稱,它在建立之初就將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而不僅僅象傳統大學那樣是一個純教學機構。更重要的是,斯坦福大學成功地開創了一種新的硅谷發展模式,即大學——科研——產業三位一體的模式,這要歸功於被稱為“硅谷先驅”的特曼,他在20世紀20年代任副校長期間,致力於將大學的科研與企業結合起來,注重科學的實效性。特曼的哲學是:使大學和產業形成一種共生關係。

特曼建議校方加強同當地電子產業界的聯繫,以斯坦福大學為依託,聯合一批科技公司,把美國西部的電子產業帶動起來。特曼想到了校園“下海”。但當初捐贈土地有規定,土地不得出售。特曼與校長斯特林商定,利用斯坦福的土地,建立一個高技術工業區。1951年,在他的推動下,斯坦福大學把靠近帕洛阿託的部分校園地皮劃出來成立了一個斯坦福工業園。將土地直接以 99 年的合約期租給一些科技公司。這些科技公司的入駐,不單解決了學校的運營資金的問題,還給學生們帶來了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可以說是特曼開創了學校和科技企業結合共生的模式。

通過土地出租,斯坦福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給學校賺錢。到了後來,工業區改名為研究區,成為把技術從大學的實驗室轉讓給區內各公司的一種手段。功夫不負有心人,到1955年,已有7家公司在研究園設廠,1960年增加到32家,1970年達到70家。到1980年,整個研究園的655英畝土地全部租完,有90家公司的25萬名員工入主其中。這些公司一般都是電子工業中的高技術公司。斯坦福研究園成了美國和全世界紛起效尤的高技術產業區楷模。

說到特曼對產學研相結合的重視,這裡有一個例子不得不和大家分享。1938年,特曼的兩個學生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發明了音頻振盪器,在特曼的鼓勵指導和538美元資金的資助下,他的這兩個學生開始在一間車庫裡創辦了惠普,開始將這個發明成果產業化。這間車庫在1989年被加利福尼亞當局定為歷史文物和“硅谷誕生地”。對他的兩位高徒,特曼這樣評價:“你把他們放在任何新環境,他們都會迅速掌握必需的東西,而且達到高超的水平。所以當他們開始搞學業時,他們無須什麼教師指點,而是一邊幹一邊學會需要掌握的東西。他們學習的速度總比問題冒出來的速度更快”。正是憑著這種特殊才能,使惠普迅速崛起。後來惠普搬入斯坦福研究園,快速成為全球最大的PC製造商。

這兩位學生成功之後當然當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恩師。特曼作為惠普公司董事會成員達40年之久,成為硅谷歷史上最感人的插曲之一。1977年,兩人向斯坦福大學捐贈920萬美元,建造了最現代化的弗德里克·特曼工程學中心,作為40年前特曼資助的538美元的回贈。到目前為止, 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連同他們的家族基金和公司共向斯坦福捐贈的金額超過3億美元。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左到右依次是Fred Packard、Bill Hewlett和Fred Terman)


開放的體系

硅谷的很多公司創始人都來自中西部,雖然他們可能在東海岸求過學或工作過,但是他們沒有真正接受東海岸的那種過於拘謹刻板的氛圍,加州的不拘禮節才是他們更喜歡的。因為加州在政策法規方面的開放性,他們也可以更自由地進行各種科學、商業方面的嘗試,無需受到太多法律方面的制約。

Jason Calacanis在《Angel》這本書中這樣寫道:”硅谷打造的最偉大的產品就是硅谷本身。在這裡,一代又一代公司及創始人都在積極推動刺激自己在效率等方面比前人做得更好。Google用了9年時間將自己的年營收做到30億美元,而做到同樣營收Facebook僅僅用了7年。Facebook目睹了Google是如何進入數十個市場並佔據統治地位的,而Facebook用了更短的時間就做到了這一點。看著Google和Facebook大舉進軍全球市場,Airbnb和Uber的管理團隊從中學習並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完善。下一波創業者依然如此。你能經常看到Google員工帶著自己掌握的所有廣告算法技術跳槽加入Facebook,為的只是更具誘惑力的股權。Sheryl Sandberg在Google花了7年時間打造了廣告項目,加入Facebook後便成為Mark Zuckerberg的左膀右臂。同樣的故事也在Facebook身上上演,一些Facebook國際化擴張方面的專家陸續加入Uber和Airbnb成為高管。”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2011年硅谷人才流動圖)


和很多東海岸的公司不同,硅谷的公司深知,只有合作和競爭同時發揮作用才有助於打造成功的公司。這個想法很好地反應在加州廢除非競爭協議的舉動中。這種生態體系能很好地鼓勵大家去嘗試、冒險、分享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和教訓。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被稱為風險資本一條街的“沙山路”,上百家聲名如雷貫耳的風險投資公司在這裡彙集)


風險資本:硅谷的彈藥庫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風險投資之父Authur Rock)


第一家接受風險投資的公司正是前文中說到的由“八叛逆”創辦的仙童半導體公司,它的投資人正是風險投資之父Arthur Rock,Aurhur的公司Davis & Rock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

除Davis & Rock之外,20世紀60年代其它三家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分別是Draper, Gaither& Anderson (1961)、Sutton Hill (1964)和Mayfield Funds (1963),這些公司通過對包括蘋果、英特爾等硅谷一些科技公司的投資都獲得了豐厚的彙報。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邁克·馬克庫拉對蘋果進行了25萬美元的投資,這筆投資換取了該公司30%股權)


1969年,整個風險投資圈有20來個人。和硅谷其它行業的人一樣,這些風險投資人會經常組織聚會,彼此分享心得想法。今天風投圈使用的很多概念都源於那些人的想法碰撞的結果,例如,在投資時相比公司,投資人更看重創始人本身。很快,很多人看到了風險投資的快速吸金能力,風險投資行業也開始迎來爆發式發展,眾多風險投資機構紛紛誕生,紅杉資本和KPCB這兩家全球頂尖的風投公司都是於1972年在仙童校友會上成立的。他們之間就有投資過亞馬遜、蘋果、思科、Dropbox、美國藝電公司、Facebook、Genentech、谷歌、Instagram、Intuit和LinkedIn等業內巨頭公司, 而這些只是冰山的一角。

Fairchild:集成電路時代,仙童半導體打造了大半個半導體產業圈,開創了半導體黃金時代


晶體管替換電子管,減少了體積,但是隨著晶體管越堆越多,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電路中器件和連線也越來越多,電路的佈線和響應都遇到了瓶頸。更高集成度的想法也應運而生,1958年,德州儀器的基爾比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並於1959年2月申請了小型化的電子電路專利。這塊集成電路由包括鍺晶體管在內的五個元器件集成在一起,基於鍺材料製作了一個叫做相移振盪器的簡易集成電路。

與此同時,仙童半導體諾伊斯也在1959年研製出一種利用二氧化硅屏蔽的擴散技術和PN結隔離技術,基於硅平面工藝發明了世界第一塊硅集成電路,並在1959年提交了集成電路的專利申請書,但是強調了仙童的集成電路是使用平面工藝來製造的。

"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整理自光大證券楊明輝團隊、半導體史記、E微芯電子等

早期,電子技術是國家戰略資源,它的發展與軍事需求緊密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無線通信的廣泛應用,作戰雙方需要對己方通信信息進行加密並截獲破解敵方的信息,最開始使用的是繼電器計算機,Z3計算機和馬克系列計算就屬於繼電器計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道火力表的計算需求,催生了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嚴格的軍事應用促進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當晶體管誕生後,美國軍方是研發生產的主要資助者和標準制定者,而且早期的晶體管、集成電路產品主要被用於軍事領域。

1943年7月,美國陸軍資助了一個項目,研製新式計算機即電子數字計算機,機器定名為“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簡稱:ENIAC),ENIAC以代號“PX項目”祕密進行。該項目由約翰·馮·諾伊曼擔任項目顧問,他提出了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的“馮·諾伊曼結構”,大大促進了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1946年2月,ENIAC計算機成功研製,性能極為優越,微分機計算60秒射程彈道軌跡需要20小時,而它僅需30秒。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布拉頓、巴丁發明了晶體管,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制造是電子產品的重大突破。在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之後,美國軍方一直資助這項技術的發展。從1948年到1957年,軍方承擔了貝爾實驗室晶體管研究費用22.3百萬美元中的38%。尤其在50年代中期,軍方對貝爾實驗室的資助一度達到晶體管研究經費的50%。貝爾實驗室和軍方第一個合同從1949年到1951年,主要聚焦應用和電路研究;第二個合同則從1951年至1958年,主要開展軍方感興趣的服務、設施和材料研究。

軍事對電子技術的需求,使得美國電子公司受益匪淺,它們的發展也是與美國軍方密切相關。這裡我們可以以部分企業舉例說明,如 IBM進入計算機領域後,主要客戶是弗吉尼亞州達爾格倫(Dahlgren)的海軍水面武器中心。IBM也因為參與了一個重要的軍事項目——“半自動地面環境探測系統”(簡稱:SAGE),奠定了它在計算機領域的領導地位。IBM 704和IBM 709也成為了行業標準,其中IBM 704所用的構想本來是為另一個軍方合同設計的。再如AT&T公司, 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於1954年為美國空軍建造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晶體管數字計算機),但是AT&T公司被禁止從事商用計算機業務。再如達爾馬製造公司,很多人對它可能並不熟知,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出了第一臺機載雷達天線。

截至1956年,美國的電子設備銷售額超過了3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軍方的採購。1961年與1962年,美國空軍先後在計算機及民兵導彈中使用硅晶片,這些項目促使集成電路首次在軍事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時代,美國起源,建立了先發優勢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美國發明家。1883年,愛迪生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射向附近的金屬片。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1904年,弗萊明利用愛迪生效應研製出第一個二極管(Diode),並獲得了專利,這個二極管可以用來做無線電電報的檢波器。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二極管的燈絲之間巧妙加了一個柵板,發明了第一個真空電子三極管,用於檢波放大。19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合作研製出了高真空電子三極管,使得三極管的放大倍數大幅提高,工作性能更加穩定,從而電子管進入了實用階段,進而衍生出了廣播、電視、計算機等行業,是今天電子產品的奠基石。

如上文所述,軍方極大促進了電子技術的發展。正是利用了上述的電子管技術,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ENIAC誕生了,採用了17468個電子三極管、7200個電子二極管,重達30噸。


ENIAC的研製也暴露了電子管的問題:傻大笨粗。為此,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一個固體物理研究小組,試圖製造一種能替代電子管的半導體器件。貝爾實驗室對半導體材料進行了研究,發現摻雜的半導體整流性能比電子管好,決定集中研究硅、鍺等半導體材料,探討用半導體材料製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1947年12月,以肖克萊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實驗發現,在鍺片的底面接上電極,在另一面插上細針並通上電流,然後讓另一根細針儘量靠近它,並通上微弱的電流,這樣就會使原來的電流產生很大的變化。微弱電流少量的變化,會對另外的電流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放大”作用。在首次試驗時,它能把音頻信號放大100倍。這樣,第一個晶體管誕生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20 世紀50 年代起,晶體管開始逐漸替代真空電子管,並最終實現了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的大批量生產。1954 年,貝爾實驗室開發了第一臺晶體管化的計算機TRADIC,使用了大約700個晶體管和1萬個鍺二極管,每秒鐘可以執行100萬次邏輯操作,功率僅為100瓦。1955 年,IBM公司開發了包含2000個晶體管的商用計算機。

集成電路里用的是硅元素,這也是硅谷名字的又來。集成電路的批量生產能力、可靠性和電路模塊設計方法確保了它能得到快速廣泛運用。如今,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內都在用集成電路,包括電腦、手機等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斯坦福研究園)


硅谷的建立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硅谷之”硅“

1940年,威廉·肖克利和同事在貝爾實驗室共同發明了晶體管。不過肖克利的心中有一個富翁夢,在貝爾實驗室又無法實現這個夢想,於是他決定回到老家聖克拉拉谷(即後來的硅谷)創辦自己的公司。

接著他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招聘頂尖的工程師。因為被肖克利“晶體管之父”的光環所吸引,美國電子研究領域精英們的應聘信紛紛湧來。到1956年,他從中聘用了八位優秀人才,這八個人分別是羅伯特·諾依斯(Robert Noyce)、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朱利亞斯·布蘭克(Julius Blank)、尤金·克萊爾(Eugene Kleiner)、金·赫爾尼(Jean Hoerni)、傑·拉斯特(Jay Last)、謝爾頓·羅伯茨(Sheldon Roberts)和維克多·格里尼克(Victor Grinich)。這是從未有過的偉大天才的組合,所有的人都在30歲以下,正處於才能噴湧的頂峰。大夥都是慕大名而來,摩拳擦掌要幹一番大事業。肖克利由此開始正式運營自己的公司。

同樣是在1956年,肖克利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所以大夥異常興奮,因為有哪家公司是由諾貝爾獎得主領導的呢?他們覺得自己已到了改變整個世界的邊緣。可惜歡樂短暫的。肖克利雖然是一個天才發明家,但對企業管理卻一竅不通,甚至跟人打交道的能力都沒有,卻偏偏十分自以為是。肖克利曾說,在1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精神病人。所以,他認為現在公司裡有兩個精神病患者在為他工作。為這個原因,他要求所有僱員去接受心理測驗。他不相信任何人。肖克利跟人說話,總象對待小孩子一樣,態度日趨傲慢。他的門徒們提議研究集成電路,但肖克利拒絕了他們的建議。到1957年,也就是公司創辦的第二年,他的那8位天才員工便受不了他了,也不想跟他幹了,11月份他們集體辭職,肖克利為此大發雷霆,稱他們為”八叛逆",這也成了硅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半導體產業誕生地)


八叛逆離開後,肖克利實驗室每況愈下,兩次被轉賣後於1968年永久關閉。肖克利於1963年開始任斯坦福大學教授。

離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後的第二天,這8人就得到仙童攝影器材公司的13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創辦了仙童半導體公司,開始製造一種雙擴散基型晶體管,以便用硅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這是他們在肖克利實驗室尚未完成卻又不受肖克利重視的項目。

仙童半導體公司被公認為是硅谷第一傢俱有現代化意味的初創企業。當仙童在60年代末左右分崩離析的時候,八叛逆中的一些人又開始創建其它公司。其中諾伊斯和摩爾、格魯夫一起創辦了 Intel,桑德斯創辦了AMD,克萊納創辦了 KPCB 風險投資,瓦倫丁創立了國家半導體公司,之後又成立了紅杉資本。在 1970 年前後的半導體浪潮中,可以說大部分半導體公司都起源於仙童半導體公司。這一批半導體公司可以說是奠定了硅谷的科技基礎。

下圖梳理了由仙童員工離職後創辦的公司: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創辦仙童半導體公司後的”八叛逆“風采)


1958年,傑克·基爾比和羅伯特·諾伊斯這兩個人幾乎同時獨立發明了集成電路。他們將晶體管、電阻和電容等集成在微小的平板上,用熱焊方式把元件以極細的導線互連,在不超過4平方毫米的面積上,大約集成了20餘個元件。1959年2月6日, 基爾比向美國專利局申報專利,這種由半導體元件構成的微型固體組合件,從此被命名為“集成電路”(IC)。基爾比被譽為“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發明家”,而諾依斯被譽為“提出了適合於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理論”的人。1969年,美國聯邦法院最後從法律上承認了集成電路是一項“同時的發明”。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諾依斯用圖紙展示他的集成電路)


弗雷德·特曼的創新引擎

和很多其它技術創新一樣,電子技術是源於戰爭期間的研究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特曼離開了斯坦福的教學崗位,開始加入哈佛大學的無線電研究實驗室,帶領一支850人的團隊開始相關研究工作。作為一個絕密軍事任務的帶頭人,特曼接觸了大量極少有人能接觸的最尖端的電子學方面的研究項目。隨著戰爭的結束,他意識到:”戰爭期間的祕密研究成果將為戰後電子工業發展的奠定基礎。而斯坦福有機會像東部哈佛一樣在西部這個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戰後,通過獲得一些政府資助科研項目,特爾曼吸引了很多優秀的學生和老師加入斯坦福,進一步鞏固斯坦福在電子學領域的名望。

斯坦福在50、60 年代聖克拉拉谷的革新行為和新興公司的建立中起了核心作用。斯坦福建於1891 年,有“西部的哈佛”之稱,它在建立之初就將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而不僅僅象傳統大學那樣是一個純教學機構。更重要的是,斯坦福大學成功地開創了一種新的硅谷發展模式,即大學——科研——產業三位一體的模式,這要歸功於被稱為“硅谷先驅”的特曼,他在20世紀20年代任副校長期間,致力於將大學的科研與企業結合起來,注重科學的實效性。特曼的哲學是:使大學和產業形成一種共生關係。

特曼建議校方加強同當地電子產業界的聯繫,以斯坦福大學為依託,聯合一批科技公司,把美國西部的電子產業帶動起來。特曼想到了校園“下海”。但當初捐贈土地有規定,土地不得出售。特曼與校長斯特林商定,利用斯坦福的土地,建立一個高技術工業區。1951年,在他的推動下,斯坦福大學把靠近帕洛阿託的部分校園地皮劃出來成立了一個斯坦福工業園。將土地直接以 99 年的合約期租給一些科技公司。這些科技公司的入駐,不單解決了學校的運營資金的問題,還給學生們帶來了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可以說是特曼開創了學校和科技企業結合共生的模式。

通過土地出租,斯坦福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給學校賺錢。到了後來,工業區改名為研究區,成為把技術從大學的實驗室轉讓給區內各公司的一種手段。功夫不負有心人,到1955年,已有7家公司在研究園設廠,1960年增加到32家,1970年達到70家。到1980年,整個研究園的655英畝土地全部租完,有90家公司的25萬名員工入主其中。這些公司一般都是電子工業中的高技術公司。斯坦福研究園成了美國和全世界紛起效尤的高技術產業區楷模。

說到特曼對產學研相結合的重視,這裡有一個例子不得不和大家分享。1938年,特曼的兩個學生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發明了音頻振盪器,在特曼的鼓勵指導和538美元資金的資助下,他的這兩個學生開始在一間車庫裡創辦了惠普,開始將這個發明成果產業化。這間車庫在1989年被加利福尼亞當局定為歷史文物和“硅谷誕生地”。對他的兩位高徒,特曼這樣評價:“你把他們放在任何新環境,他們都會迅速掌握必需的東西,而且達到高超的水平。所以當他們開始搞學業時,他們無須什麼教師指點,而是一邊幹一邊學會需要掌握的東西。他們學習的速度總比問題冒出來的速度更快”。正是憑著這種特殊才能,使惠普迅速崛起。後來惠普搬入斯坦福研究園,快速成為全球最大的PC製造商。

這兩位學生成功之後當然當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恩師。特曼作為惠普公司董事會成員達40年之久,成為硅谷歷史上最感人的插曲之一。1977年,兩人向斯坦福大學捐贈920萬美元,建造了最現代化的弗德里克·特曼工程學中心,作為40年前特曼資助的538美元的回贈。到目前為止, 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連同他們的家族基金和公司共向斯坦福捐贈的金額超過3億美元。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左到右依次是Fred Packard、Bill Hewlett和Fred Terman)


開放的體系

硅谷的很多公司創始人都來自中西部,雖然他們可能在東海岸求過學或工作過,但是他們沒有真正接受東海岸的那種過於拘謹刻板的氛圍,加州的不拘禮節才是他們更喜歡的。因為加州在政策法規方面的開放性,他們也可以更自由地進行各種科學、商業方面的嘗試,無需受到太多法律方面的制約。

Jason Calacanis在《Angel》這本書中這樣寫道:”硅谷打造的最偉大的產品就是硅谷本身。在這裡,一代又一代公司及創始人都在積極推動刺激自己在效率等方面比前人做得更好。Google用了9年時間將自己的年營收做到30億美元,而做到同樣營收Facebook僅僅用了7年。Facebook目睹了Google是如何進入數十個市場並佔據統治地位的,而Facebook用了更短的時間就做到了這一點。看著Google和Facebook大舉進軍全球市場,Airbnb和Uber的管理團隊從中學習並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完善。下一波創業者依然如此。你能經常看到Google員工帶著自己掌握的所有廣告算法技術跳槽加入Facebook,為的只是更具誘惑力的股權。Sheryl Sandberg在Google花了7年時間打造了廣告項目,加入Facebook後便成為Mark Zuckerberg的左膀右臂。同樣的故事也在Facebook身上上演,一些Facebook國際化擴張方面的專家陸續加入Uber和Airbnb成為高管。”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2011年硅谷人才流動圖)


和很多東海岸的公司不同,硅谷的公司深知,只有合作和競爭同時發揮作用才有助於打造成功的公司。這個想法很好地反應在加州廢除非競爭協議的舉動中。這種生態體系能很好地鼓勵大家去嘗試、冒險、分享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和教訓。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被稱為風險資本一條街的“沙山路”,上百家聲名如雷貫耳的風險投資公司在這裡彙集)


風險資本:硅谷的彈藥庫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風險投資之父Authur Rock)


第一家接受風險投資的公司正是前文中說到的由“八叛逆”創辦的仙童半導體公司,它的投資人正是風險投資之父Arthur Rock,Aurhur的公司Davis & Rock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

除Davis & Rock之外,20世紀60年代其它三家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分別是Draper, Gaither& Anderson (1961)、Sutton Hill (1964)和Mayfield Funds (1963),這些公司通過對包括蘋果、英特爾等硅谷一些科技公司的投資都獲得了豐厚的彙報。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邁克·馬克庫拉對蘋果進行了25萬美元的投資,這筆投資換取了該公司30%股權)


1969年,整個風險投資圈有20來個人。和硅谷其它行業的人一樣,這些風險投資人會經常組織聚會,彼此分享心得想法。今天風投圈使用的很多概念都源於那些人的想法碰撞的結果,例如,在投資時相比公司,投資人更看重創始人本身。很快,很多人看到了風險投資的快速吸金能力,風險投資行業也開始迎來爆發式發展,眾多風險投資機構紛紛誕生,紅杉資本和KPCB這兩家全球頂尖的風投公司都是於1972年在仙童校友會上成立的。他們之間就有投資過亞馬遜、蘋果、思科、Dropbox、美國藝電公司、Facebook、Genentech、谷歌、Instagram、Intuit和LinkedIn等業內巨頭公司, 而這些只是冰山的一角。

Fairchild:集成電路時代,仙童半導體打造了大半個半導體產業圈,開創了半導體黃金時代


晶體管替換電子管,減少了體積,但是隨著晶體管越堆越多,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電路中器件和連線也越來越多,電路的佈線和響應都遇到了瓶頸。更高集成度的想法也應運而生,1958年,德州儀器的基爾比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並於1959年2月申請了小型化的電子電路專利。這塊集成電路由包括鍺晶體管在內的五個元器件集成在一起,基於鍺材料製作了一個叫做相移振盪器的簡易集成電路。

與此同時,仙童半導體諾伊斯也在1959年研製出一種利用二氧化硅屏蔽的擴散技術和PN結隔離技術,基於硅平面工藝發明了世界第一塊硅集成電路,並在1959年提交了集成電路的專利申請書,但是強調了仙童的集成電路是使用平面工藝來製造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此後,仙童半導體開發出運算放大器、實用模擬集成電路、互補性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集成電路等無數個集成電路的重要產品,推動了集成電路產業向前快速發展。

"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整理自光大證券楊明輝團隊、半導體史記、E微芯電子等

早期,電子技術是國家戰略資源,它的發展與軍事需求緊密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無線通信的廣泛應用,作戰雙方需要對己方通信信息進行加密並截獲破解敵方的信息,最開始使用的是繼電器計算機,Z3計算機和馬克系列計算就屬於繼電器計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道火力表的計算需求,催生了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嚴格的軍事應用促進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當晶體管誕生後,美國軍方是研發生產的主要資助者和標準制定者,而且早期的晶體管、集成電路產品主要被用於軍事領域。

1943年7月,美國陸軍資助了一個項目,研製新式計算機即電子數字計算機,機器定名為“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簡稱:ENIAC),ENIAC以代號“PX項目”祕密進行。該項目由約翰·馮·諾伊曼擔任項目顧問,他提出了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的“馮·諾伊曼結構”,大大促進了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1946年2月,ENIAC計算機成功研製,性能極為優越,微分機計算60秒射程彈道軌跡需要20小時,而它僅需30秒。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布拉頓、巴丁發明了晶體管,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制造是電子產品的重大突破。在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之後,美國軍方一直資助這項技術的發展。從1948年到1957年,軍方承擔了貝爾實驗室晶體管研究費用22.3百萬美元中的38%。尤其在50年代中期,軍方對貝爾實驗室的資助一度達到晶體管研究經費的50%。貝爾實驗室和軍方第一個合同從1949年到1951年,主要聚焦應用和電路研究;第二個合同則從1951年至1958年,主要開展軍方感興趣的服務、設施和材料研究。

軍事對電子技術的需求,使得美國電子公司受益匪淺,它們的發展也是與美國軍方密切相關。這裡我們可以以部分企業舉例說明,如 IBM進入計算機領域後,主要客戶是弗吉尼亞州達爾格倫(Dahlgren)的海軍水面武器中心。IBM也因為參與了一個重要的軍事項目——“半自動地面環境探測系統”(簡稱:SAGE),奠定了它在計算機領域的領導地位。IBM 704和IBM 709也成為了行業標準,其中IBM 704所用的構想本來是為另一個軍方合同設計的。再如AT&T公司, 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於1954年為美國空軍建造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晶體管數字計算機),但是AT&T公司被禁止從事商用計算機業務。再如達爾馬製造公司,很多人對它可能並不熟知,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出了第一臺機載雷達天線。

截至1956年,美國的電子設備銷售額超過了3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軍方的採購。1961年與1962年,美國空軍先後在計算機及民兵導彈中使用硅晶片,這些項目促使集成電路首次在軍事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時代,美國起源,建立了先發優勢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美國發明家。1883年,愛迪生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射向附近的金屬片。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1904年,弗萊明利用愛迪生效應研製出第一個二極管(Diode),並獲得了專利,這個二極管可以用來做無線電電報的檢波器。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二極管的燈絲之間巧妙加了一個柵板,發明了第一個真空電子三極管,用於檢波放大。19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合作研製出了高真空電子三極管,使得三極管的放大倍數大幅提高,工作性能更加穩定,從而電子管進入了實用階段,進而衍生出了廣播、電視、計算機等行業,是今天電子產品的奠基石。

如上文所述,軍方極大促進了電子技術的發展。正是利用了上述的電子管技術,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ENIAC誕生了,採用了17468個電子三極管、7200個電子二極管,重達30噸。


ENIAC的研製也暴露了電子管的問題:傻大笨粗。為此,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一個固體物理研究小組,試圖製造一種能替代電子管的半導體器件。貝爾實驗室對半導體材料進行了研究,發現摻雜的半導體整流性能比電子管好,決定集中研究硅、鍺等半導體材料,探討用半導體材料製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1947年12月,以肖克萊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實驗發現,在鍺片的底面接上電極,在另一面插上細針並通上電流,然後讓另一根細針儘量靠近它,並通上微弱的電流,這樣就會使原來的電流產生很大的變化。微弱電流少量的變化,會對另外的電流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放大”作用。在首次試驗時,它能把音頻信號放大100倍。這樣,第一個晶體管誕生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20 世紀50 年代起,晶體管開始逐漸替代真空電子管,並最終實現了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的大批量生產。1954 年,貝爾實驗室開發了第一臺晶體管化的計算機TRADIC,使用了大約700個晶體管和1萬個鍺二極管,每秒鐘可以執行100萬次邏輯操作,功率僅為100瓦。1955 年,IBM公司開發了包含2000個晶體管的商用計算機。

集成電路里用的是硅元素,這也是硅谷名字的又來。集成電路的批量生產能力、可靠性和電路模塊設計方法確保了它能得到快速廣泛運用。如今,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內都在用集成電路,包括電腦、手機等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斯坦福研究園)


硅谷的建立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硅谷之”硅“

1940年,威廉·肖克利和同事在貝爾實驗室共同發明了晶體管。不過肖克利的心中有一個富翁夢,在貝爾實驗室又無法實現這個夢想,於是他決定回到老家聖克拉拉谷(即後來的硅谷)創辦自己的公司。

接著他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招聘頂尖的工程師。因為被肖克利“晶體管之父”的光環所吸引,美國電子研究領域精英們的應聘信紛紛湧來。到1956年,他從中聘用了八位優秀人才,這八個人分別是羅伯特·諾依斯(Robert Noyce)、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朱利亞斯·布蘭克(Julius Blank)、尤金·克萊爾(Eugene Kleiner)、金·赫爾尼(Jean Hoerni)、傑·拉斯特(Jay Last)、謝爾頓·羅伯茨(Sheldon Roberts)和維克多·格里尼克(Victor Grinich)。這是從未有過的偉大天才的組合,所有的人都在30歲以下,正處於才能噴湧的頂峰。大夥都是慕大名而來,摩拳擦掌要幹一番大事業。肖克利由此開始正式運營自己的公司。

同樣是在1956年,肖克利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所以大夥異常興奮,因為有哪家公司是由諾貝爾獎得主領導的呢?他們覺得自己已到了改變整個世界的邊緣。可惜歡樂短暫的。肖克利雖然是一個天才發明家,但對企業管理卻一竅不通,甚至跟人打交道的能力都沒有,卻偏偏十分自以為是。肖克利曾說,在1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精神病人。所以,他認為現在公司裡有兩個精神病患者在為他工作。為這個原因,他要求所有僱員去接受心理測驗。他不相信任何人。肖克利跟人說話,總象對待小孩子一樣,態度日趨傲慢。他的門徒們提議研究集成電路,但肖克利拒絕了他們的建議。到1957年,也就是公司創辦的第二年,他的那8位天才員工便受不了他了,也不想跟他幹了,11月份他們集體辭職,肖克利為此大發雷霆,稱他們為”八叛逆",這也成了硅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半導體產業誕生地)


八叛逆離開後,肖克利實驗室每況愈下,兩次被轉賣後於1968年永久關閉。肖克利於1963年開始任斯坦福大學教授。

離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後的第二天,這8人就得到仙童攝影器材公司的13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創辦了仙童半導體公司,開始製造一種雙擴散基型晶體管,以便用硅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這是他們在肖克利實驗室尚未完成卻又不受肖克利重視的項目。

仙童半導體公司被公認為是硅谷第一傢俱有現代化意味的初創企業。當仙童在60年代末左右分崩離析的時候,八叛逆中的一些人又開始創建其它公司。其中諾伊斯和摩爾、格魯夫一起創辦了 Intel,桑德斯創辦了AMD,克萊納創辦了 KPCB 風險投資,瓦倫丁創立了國家半導體公司,之後又成立了紅杉資本。在 1970 年前後的半導體浪潮中,可以說大部分半導體公司都起源於仙童半導體公司。這一批半導體公司可以說是奠定了硅谷的科技基礎。

下圖梳理了由仙童員工離職後創辦的公司: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創辦仙童半導體公司後的”八叛逆“風采)


1958年,傑克·基爾比和羅伯特·諾伊斯這兩個人幾乎同時獨立發明了集成電路。他們將晶體管、電阻和電容等集成在微小的平板上,用熱焊方式把元件以極細的導線互連,在不超過4平方毫米的面積上,大約集成了20餘個元件。1959年2月6日, 基爾比向美國專利局申報專利,這種由半導體元件構成的微型固體組合件,從此被命名為“集成電路”(IC)。基爾比被譽為“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發明家”,而諾依斯被譽為“提出了適合於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理論”的人。1969年,美國聯邦法院最後從法律上承認了集成電路是一項“同時的發明”。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諾依斯用圖紙展示他的集成電路)


弗雷德·特曼的創新引擎

和很多其它技術創新一樣,電子技術是源於戰爭期間的研究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特曼離開了斯坦福的教學崗位,開始加入哈佛大學的無線電研究實驗室,帶領一支850人的團隊開始相關研究工作。作為一個絕密軍事任務的帶頭人,特曼接觸了大量極少有人能接觸的最尖端的電子學方面的研究項目。隨著戰爭的結束,他意識到:”戰爭期間的祕密研究成果將為戰後電子工業發展的奠定基礎。而斯坦福有機會像東部哈佛一樣在西部這個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戰後,通過獲得一些政府資助科研項目,特爾曼吸引了很多優秀的學生和老師加入斯坦福,進一步鞏固斯坦福在電子學領域的名望。

斯坦福在50、60 年代聖克拉拉谷的革新行為和新興公司的建立中起了核心作用。斯坦福建於1891 年,有“西部的哈佛”之稱,它在建立之初就將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而不僅僅象傳統大學那樣是一個純教學機構。更重要的是,斯坦福大學成功地開創了一種新的硅谷發展模式,即大學——科研——產業三位一體的模式,這要歸功於被稱為“硅谷先驅”的特曼,他在20世紀20年代任副校長期間,致力於將大學的科研與企業結合起來,注重科學的實效性。特曼的哲學是:使大學和產業形成一種共生關係。

特曼建議校方加強同當地電子產業界的聯繫,以斯坦福大學為依託,聯合一批科技公司,把美國西部的電子產業帶動起來。特曼想到了校園“下海”。但當初捐贈土地有規定,土地不得出售。特曼與校長斯特林商定,利用斯坦福的土地,建立一個高技術工業區。1951年,在他的推動下,斯坦福大學把靠近帕洛阿託的部分校園地皮劃出來成立了一個斯坦福工業園。將土地直接以 99 年的合約期租給一些科技公司。這些科技公司的入駐,不單解決了學校的運營資金的問題,還給學生們帶來了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可以說是特曼開創了學校和科技企業結合共生的模式。

通過土地出租,斯坦福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給學校賺錢。到了後來,工業區改名為研究區,成為把技術從大學的實驗室轉讓給區內各公司的一種手段。功夫不負有心人,到1955年,已有7家公司在研究園設廠,1960年增加到32家,1970年達到70家。到1980年,整個研究園的655英畝土地全部租完,有90家公司的25萬名員工入主其中。這些公司一般都是電子工業中的高技術公司。斯坦福研究園成了美國和全世界紛起效尤的高技術產業區楷模。

說到特曼對產學研相結合的重視,這裡有一個例子不得不和大家分享。1938年,特曼的兩個學生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發明了音頻振盪器,在特曼的鼓勵指導和538美元資金的資助下,他的這兩個學生開始在一間車庫裡創辦了惠普,開始將這個發明成果產業化。這間車庫在1989年被加利福尼亞當局定為歷史文物和“硅谷誕生地”。對他的兩位高徒,特曼這樣評價:“你把他們放在任何新環境,他們都會迅速掌握必需的東西,而且達到高超的水平。所以當他們開始搞學業時,他們無須什麼教師指點,而是一邊幹一邊學會需要掌握的東西。他們學習的速度總比問題冒出來的速度更快”。正是憑著這種特殊才能,使惠普迅速崛起。後來惠普搬入斯坦福研究園,快速成為全球最大的PC製造商。

這兩位學生成功之後當然當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恩師。特曼作為惠普公司董事會成員達40年之久,成為硅谷歷史上最感人的插曲之一。1977年,兩人向斯坦福大學捐贈920萬美元,建造了最現代化的弗德里克·特曼工程學中心,作為40年前特曼資助的538美元的回贈。到目前為止, 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連同他們的家族基金和公司共向斯坦福捐贈的金額超過3億美元。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左到右依次是Fred Packard、Bill Hewlett和Fred Terman)


開放的體系

硅谷的很多公司創始人都來自中西部,雖然他們可能在東海岸求過學或工作過,但是他們沒有真正接受東海岸的那種過於拘謹刻板的氛圍,加州的不拘禮節才是他們更喜歡的。因為加州在政策法規方面的開放性,他們也可以更自由地進行各種科學、商業方面的嘗試,無需受到太多法律方面的制約。

Jason Calacanis在《Angel》這本書中這樣寫道:”硅谷打造的最偉大的產品就是硅谷本身。在這裡,一代又一代公司及創始人都在積極推動刺激自己在效率等方面比前人做得更好。Google用了9年時間將自己的年營收做到30億美元,而做到同樣營收Facebook僅僅用了7年。Facebook目睹了Google是如何進入數十個市場並佔據統治地位的,而Facebook用了更短的時間就做到了這一點。看著Google和Facebook大舉進軍全球市場,Airbnb和Uber的管理團隊從中學習並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完善。下一波創業者依然如此。你能經常看到Google員工帶著自己掌握的所有廣告算法技術跳槽加入Facebook,為的只是更具誘惑力的股權。Sheryl Sandberg在Google花了7年時間打造了廣告項目,加入Facebook後便成為Mark Zuckerberg的左膀右臂。同樣的故事也在Facebook身上上演,一些Facebook國際化擴張方面的專家陸續加入Uber和Airbnb成為高管。”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2011年硅谷人才流動圖)


和很多東海岸的公司不同,硅谷的公司深知,只有合作和競爭同時發揮作用才有助於打造成功的公司。這個想法很好地反應在加州廢除非競爭協議的舉動中。這種生態體系能很好地鼓勵大家去嘗試、冒險、分享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和教訓。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被稱為風險資本一條街的“沙山路”,上百家聲名如雷貫耳的風險投資公司在這裡彙集)


風險資本:硅谷的彈藥庫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風險投資之父Authur Rock)


第一家接受風險投資的公司正是前文中說到的由“八叛逆”創辦的仙童半導體公司,它的投資人正是風險投資之父Arthur Rock,Aurhur的公司Davis & Rock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

除Davis & Rock之外,20世紀60年代其它三家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分別是Draper, Gaither& Anderson (1961)、Sutton Hill (1964)和Mayfield Funds (1963),這些公司通過對包括蘋果、英特爾等硅谷一些科技公司的投資都獲得了豐厚的彙報。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邁克·馬克庫拉對蘋果進行了25萬美元的投資,這筆投資換取了該公司30%股權)


1969年,整個風險投資圈有20來個人。和硅谷其它行業的人一樣,這些風險投資人會經常組織聚會,彼此分享心得想法。今天風投圈使用的很多概念都源於那些人的想法碰撞的結果,例如,在投資時相比公司,投資人更看重創始人本身。很快,很多人看到了風險投資的快速吸金能力,風險投資行業也開始迎來爆發式發展,眾多風險投資機構紛紛誕生,紅杉資本和KPCB這兩家全球頂尖的風投公司都是於1972年在仙童校友會上成立的。他們之間就有投資過亞馬遜、蘋果、思科、Dropbox、美國藝電公司、Facebook、Genentech、谷歌、Instagram、Intuit和LinkedIn等業內巨頭公司, 而這些只是冰山的一角。

Fairchild:集成電路時代,仙童半導體打造了大半個半導體產業圈,開創了半導體黃金時代


晶體管替換電子管,減少了體積,但是隨著晶體管越堆越多,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電路中器件和連線也越來越多,電路的佈線和響應都遇到了瓶頸。更高集成度的想法也應運而生,1958年,德州儀器的基爾比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並於1959年2月申請了小型化的電子電路專利。這塊集成電路由包括鍺晶體管在內的五個元器件集成在一起,基於鍺材料製作了一個叫做相移振盪器的簡易集成電路。

與此同時,仙童半導體諾伊斯也在1959年研製出一種利用二氧化硅屏蔽的擴散技術和PN結隔離技術,基於硅平面工藝發明了世界第一塊硅集成電路,並在1959年提交了集成電路的專利申請書,但是強調了仙童的集成電路是使用平面工藝來製造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此後,仙童半導體開發出運算放大器、實用模擬集成電路、互補性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集成電路等無數個集成電路的重要產品,推動了集成電路產業向前快速發展。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技術的成功並不意味企業就能勇往直前,仙童半導體在商業上並不出色。在諾伊斯的鬆散管理下,核心成員陸續離去,競爭者很快追趕了上來。1967年,仙童半導體公佈了它的第一次虧損,760萬美元的虧損導致股票從一年前的3美元每股下滑至0.5美元,市值大幅縮水。靈魂人物的離去似乎奠定了仙童半導體沒落的命運,到了1979年,仙童半導體被法國一家石油企業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公司收購。

1987年,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又以原價的三分之一將仙童半導體轉賣給另一家美國國民半導體公司(NSC)。1997年,NSC為了與英特爾和AMD一較高下,將仙童半導體以5.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並利用這筆資金買下了全球第三大微處理器製造商Cyrix,作為與英特爾競爭的籌碼。

在1997年到1999年間,仙童半導體開始了大規模的併購:1.2億買下了年收入7000萬的Raytheon公司半導體分部、4.55億併購了三星公司旗下一個製造特殊芯片的半導體工廠等。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仙童半導體一直在換帥與併購中維持著經營。直到2016年9月,安森美半導體以24億美元現金完成了對仙童的收購。

在仙童半導體浩浩蕩蕩近六十年的發展歷史,“不老仙童”沒有得到壯大,但是它為整個芯片及IT產業貢獻了大量人才,對硅谷乃至當今時代的科技發展都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和作用。在1969年舉行的一次產業大會上,參會的400人中,90%以上曾經是仙童半導體公司的僱員。就像喬布斯所說:“仙童半導體就像是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他,這種創新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


"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整理自光大證券楊明輝團隊、半導體史記、E微芯電子等

早期,電子技術是國家戰略資源,它的發展與軍事需求緊密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無線通信的廣泛應用,作戰雙方需要對己方通信信息進行加密並截獲破解敵方的信息,最開始使用的是繼電器計算機,Z3計算機和馬克系列計算就屬於繼電器計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道火力表的計算需求,催生了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嚴格的軍事應用促進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當晶體管誕生後,美國軍方是研發生產的主要資助者和標準制定者,而且早期的晶體管、集成電路產品主要被用於軍事領域。

1943年7月,美國陸軍資助了一個項目,研製新式計算機即電子數字計算機,機器定名為“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簡稱:ENIAC),ENIAC以代號“PX項目”祕密進行。該項目由約翰·馮·諾伊曼擔任項目顧問,他提出了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的“馮·諾伊曼結構”,大大促進了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1946年2月,ENIAC計算機成功研製,性能極為優越,微分機計算60秒射程彈道軌跡需要20小時,而它僅需30秒。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布拉頓、巴丁發明了晶體管,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制造是電子產品的重大突破。在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之後,美國軍方一直資助這項技術的發展。從1948年到1957年,軍方承擔了貝爾實驗室晶體管研究費用22.3百萬美元中的38%。尤其在50年代中期,軍方對貝爾實驗室的資助一度達到晶體管研究經費的50%。貝爾實驗室和軍方第一個合同從1949年到1951年,主要聚焦應用和電路研究;第二個合同則從1951年至1958年,主要開展軍方感興趣的服務、設施和材料研究。

軍事對電子技術的需求,使得美國電子公司受益匪淺,它們的發展也是與美國軍方密切相關。這裡我們可以以部分企業舉例說明,如 IBM進入計算機領域後,主要客戶是弗吉尼亞州達爾格倫(Dahlgren)的海軍水面武器中心。IBM也因為參與了一個重要的軍事項目——“半自動地面環境探測系統”(簡稱:SAGE),奠定了它在計算機領域的領導地位。IBM 704和IBM 709也成為了行業標準,其中IBM 704所用的構想本來是為另一個軍方合同設計的。再如AT&T公司, 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於1954年為美國空軍建造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晶體管數字計算機),但是AT&T公司被禁止從事商用計算機業務。再如達爾馬製造公司,很多人對它可能並不熟知,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出了第一臺機載雷達天線。

截至1956年,美國的電子設備銷售額超過了3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軍方的採購。1961年與1962年,美國空軍先後在計算機及民兵導彈中使用硅晶片,這些項目促使集成電路首次在軍事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時代,美國起源,建立了先發優勢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美國發明家。1883年,愛迪生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射向附近的金屬片。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1904年,弗萊明利用愛迪生效應研製出第一個二極管(Diode),並獲得了專利,這個二極管可以用來做無線電電報的檢波器。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二極管的燈絲之間巧妙加了一個柵板,發明了第一個真空電子三極管,用於檢波放大。19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合作研製出了高真空電子三極管,使得三極管的放大倍數大幅提高,工作性能更加穩定,從而電子管進入了實用階段,進而衍生出了廣播、電視、計算機等行業,是今天電子產品的奠基石。

如上文所述,軍方極大促進了電子技術的發展。正是利用了上述的電子管技術,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ENIAC誕生了,採用了17468個電子三極管、7200個電子二極管,重達30噸。


ENIAC的研製也暴露了電子管的問題:傻大笨粗。為此,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一個固體物理研究小組,試圖製造一種能替代電子管的半導體器件。貝爾實驗室對半導體材料進行了研究,發現摻雜的半導體整流性能比電子管好,決定集中研究硅、鍺等半導體材料,探討用半導體材料製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1947年12月,以肖克萊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實驗發現,在鍺片的底面接上電極,在另一面插上細針並通上電流,然後讓另一根細針儘量靠近它,並通上微弱的電流,這樣就會使原來的電流產生很大的變化。微弱電流少量的變化,會對另外的電流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放大”作用。在首次試驗時,它能把音頻信號放大100倍。這樣,第一個晶體管誕生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20 世紀50 年代起,晶體管開始逐漸替代真空電子管,並最終實現了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的大批量生產。1954 年,貝爾實驗室開發了第一臺晶體管化的計算機TRADIC,使用了大約700個晶體管和1萬個鍺二極管,每秒鐘可以執行100萬次邏輯操作,功率僅為100瓦。1955 年,IBM公司開發了包含2000個晶體管的商用計算機。

集成電路里用的是硅元素,這也是硅谷名字的又來。集成電路的批量生產能力、可靠性和電路模塊設計方法確保了它能得到快速廣泛運用。如今,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內都在用集成電路,包括電腦、手機等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斯坦福研究園)


硅谷的建立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硅谷之”硅“

1940年,威廉·肖克利和同事在貝爾實驗室共同發明了晶體管。不過肖克利的心中有一個富翁夢,在貝爾實驗室又無法實現這個夢想,於是他決定回到老家聖克拉拉谷(即後來的硅谷)創辦自己的公司。

接著他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招聘頂尖的工程師。因為被肖克利“晶體管之父”的光環所吸引,美國電子研究領域精英們的應聘信紛紛湧來。到1956年,他從中聘用了八位優秀人才,這八個人分別是羅伯特·諾依斯(Robert Noyce)、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朱利亞斯·布蘭克(Julius Blank)、尤金·克萊爾(Eugene Kleiner)、金·赫爾尼(Jean Hoerni)、傑·拉斯特(Jay Last)、謝爾頓·羅伯茨(Sheldon Roberts)和維克多·格里尼克(Victor Grinich)。這是從未有過的偉大天才的組合,所有的人都在30歲以下,正處於才能噴湧的頂峰。大夥都是慕大名而來,摩拳擦掌要幹一番大事業。肖克利由此開始正式運營自己的公司。

同樣是在1956年,肖克利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所以大夥異常興奮,因為有哪家公司是由諾貝爾獎得主領導的呢?他們覺得自己已到了改變整個世界的邊緣。可惜歡樂短暫的。肖克利雖然是一個天才發明家,但對企業管理卻一竅不通,甚至跟人打交道的能力都沒有,卻偏偏十分自以為是。肖克利曾說,在1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精神病人。所以,他認為現在公司裡有兩個精神病患者在為他工作。為這個原因,他要求所有僱員去接受心理測驗。他不相信任何人。肖克利跟人說話,總象對待小孩子一樣,態度日趨傲慢。他的門徒們提議研究集成電路,但肖克利拒絕了他們的建議。到1957年,也就是公司創辦的第二年,他的那8位天才員工便受不了他了,也不想跟他幹了,11月份他們集體辭職,肖克利為此大發雷霆,稱他們為”八叛逆",這也成了硅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半導體產業誕生地)


八叛逆離開後,肖克利實驗室每況愈下,兩次被轉賣後於1968年永久關閉。肖克利於1963年開始任斯坦福大學教授。

離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後的第二天,這8人就得到仙童攝影器材公司的13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創辦了仙童半導體公司,開始製造一種雙擴散基型晶體管,以便用硅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這是他們在肖克利實驗室尚未完成卻又不受肖克利重視的項目。

仙童半導體公司被公認為是硅谷第一傢俱有現代化意味的初創企業。當仙童在60年代末左右分崩離析的時候,八叛逆中的一些人又開始創建其它公司。其中諾伊斯和摩爾、格魯夫一起創辦了 Intel,桑德斯創辦了AMD,克萊納創辦了 KPCB 風險投資,瓦倫丁創立了國家半導體公司,之後又成立了紅杉資本。在 1970 年前後的半導體浪潮中,可以說大部分半導體公司都起源於仙童半導體公司。這一批半導體公司可以說是奠定了硅谷的科技基礎。

下圖梳理了由仙童員工離職後創辦的公司: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創辦仙童半導體公司後的”八叛逆“風采)


1958年,傑克·基爾比和羅伯特·諾伊斯這兩個人幾乎同時獨立發明了集成電路。他們將晶體管、電阻和電容等集成在微小的平板上,用熱焊方式把元件以極細的導線互連,在不超過4平方毫米的面積上,大約集成了20餘個元件。1959年2月6日, 基爾比向美國專利局申報專利,這種由半導體元件構成的微型固體組合件,從此被命名為“集成電路”(IC)。基爾比被譽為“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發明家”,而諾依斯被譽為“提出了適合於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理論”的人。1969年,美國聯邦法院最後從法律上承認了集成電路是一項“同時的發明”。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諾依斯用圖紙展示他的集成電路)


弗雷德·特曼的創新引擎

和很多其它技術創新一樣,電子技術是源於戰爭期間的研究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特曼離開了斯坦福的教學崗位,開始加入哈佛大學的無線電研究實驗室,帶領一支850人的團隊開始相關研究工作。作為一個絕密軍事任務的帶頭人,特曼接觸了大量極少有人能接觸的最尖端的電子學方面的研究項目。隨著戰爭的結束,他意識到:”戰爭期間的祕密研究成果將為戰後電子工業發展的奠定基礎。而斯坦福有機會像東部哈佛一樣在西部這個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戰後,通過獲得一些政府資助科研項目,特爾曼吸引了很多優秀的學生和老師加入斯坦福,進一步鞏固斯坦福在電子學領域的名望。

斯坦福在50、60 年代聖克拉拉谷的革新行為和新興公司的建立中起了核心作用。斯坦福建於1891 年,有“西部的哈佛”之稱,它在建立之初就將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而不僅僅象傳統大學那樣是一個純教學機構。更重要的是,斯坦福大學成功地開創了一種新的硅谷發展模式,即大學——科研——產業三位一體的模式,這要歸功於被稱為“硅谷先驅”的特曼,他在20世紀20年代任副校長期間,致力於將大學的科研與企業結合起來,注重科學的實效性。特曼的哲學是:使大學和產業形成一種共生關係。

特曼建議校方加強同當地電子產業界的聯繫,以斯坦福大學為依託,聯合一批科技公司,把美國西部的電子產業帶動起來。特曼想到了校園“下海”。但當初捐贈土地有規定,土地不得出售。特曼與校長斯特林商定,利用斯坦福的土地,建立一個高技術工業區。1951年,在他的推動下,斯坦福大學把靠近帕洛阿託的部分校園地皮劃出來成立了一個斯坦福工業園。將土地直接以 99 年的合約期租給一些科技公司。這些科技公司的入駐,不單解決了學校的運營資金的問題,還給學生們帶來了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可以說是特曼開創了學校和科技企業結合共生的模式。

通過土地出租,斯坦福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給學校賺錢。到了後來,工業區改名為研究區,成為把技術從大學的實驗室轉讓給區內各公司的一種手段。功夫不負有心人,到1955年,已有7家公司在研究園設廠,1960年增加到32家,1970年達到70家。到1980年,整個研究園的655英畝土地全部租完,有90家公司的25萬名員工入主其中。這些公司一般都是電子工業中的高技術公司。斯坦福研究園成了美國和全世界紛起效尤的高技術產業區楷模。

說到特曼對產學研相結合的重視,這裡有一個例子不得不和大家分享。1938年,特曼的兩個學生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發明了音頻振盪器,在特曼的鼓勵指導和538美元資金的資助下,他的這兩個學生開始在一間車庫裡創辦了惠普,開始將這個發明成果產業化。這間車庫在1989年被加利福尼亞當局定為歷史文物和“硅谷誕生地”。對他的兩位高徒,特曼這樣評價:“你把他們放在任何新環境,他們都會迅速掌握必需的東西,而且達到高超的水平。所以當他們開始搞學業時,他們無須什麼教師指點,而是一邊幹一邊學會需要掌握的東西。他們學習的速度總比問題冒出來的速度更快”。正是憑著這種特殊才能,使惠普迅速崛起。後來惠普搬入斯坦福研究園,快速成為全球最大的PC製造商。

這兩位學生成功之後當然當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恩師。特曼作為惠普公司董事會成員達40年之久,成為硅谷歷史上最感人的插曲之一。1977年,兩人向斯坦福大學捐贈920萬美元,建造了最現代化的弗德里克·特曼工程學中心,作為40年前特曼資助的538美元的回贈。到目前為止, 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連同他們的家族基金和公司共向斯坦福捐贈的金額超過3億美元。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左到右依次是Fred Packard、Bill Hewlett和Fred Terman)


開放的體系

硅谷的很多公司創始人都來自中西部,雖然他們可能在東海岸求過學或工作過,但是他們沒有真正接受東海岸的那種過於拘謹刻板的氛圍,加州的不拘禮節才是他們更喜歡的。因為加州在政策法規方面的開放性,他們也可以更自由地進行各種科學、商業方面的嘗試,無需受到太多法律方面的制約。

Jason Calacanis在《Angel》這本書中這樣寫道:”硅谷打造的最偉大的產品就是硅谷本身。在這裡,一代又一代公司及創始人都在積極推動刺激自己在效率等方面比前人做得更好。Google用了9年時間將自己的年營收做到30億美元,而做到同樣營收Facebook僅僅用了7年。Facebook目睹了Google是如何進入數十個市場並佔據統治地位的,而Facebook用了更短的時間就做到了這一點。看著Google和Facebook大舉進軍全球市場,Airbnb和Uber的管理團隊從中學習並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完善。下一波創業者依然如此。你能經常看到Google員工帶著自己掌握的所有廣告算法技術跳槽加入Facebook,為的只是更具誘惑力的股權。Sheryl Sandberg在Google花了7年時間打造了廣告項目,加入Facebook後便成為Mark Zuckerberg的左膀右臂。同樣的故事也在Facebook身上上演,一些Facebook國際化擴張方面的專家陸續加入Uber和Airbnb成為高管。”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2011年硅谷人才流動圖)


和很多東海岸的公司不同,硅谷的公司深知,只有合作和競爭同時發揮作用才有助於打造成功的公司。這個想法很好地反應在加州廢除非競爭協議的舉動中。這種生態體系能很好地鼓勵大家去嘗試、冒險、分享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和教訓。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被稱為風險資本一條街的“沙山路”,上百家聲名如雷貫耳的風險投資公司在這裡彙集)


風險資本:硅谷的彈藥庫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風險投資之父Authur Rock)


第一家接受風險投資的公司正是前文中說到的由“八叛逆”創辦的仙童半導體公司,它的投資人正是風險投資之父Arthur Rock,Aurhur的公司Davis & Rock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

除Davis & Rock之外,20世紀60年代其它三家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分別是Draper, Gaither& Anderson (1961)、Sutton Hill (1964)和Mayfield Funds (1963),這些公司通過對包括蘋果、英特爾等硅谷一些科技公司的投資都獲得了豐厚的彙報。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邁克·馬克庫拉對蘋果進行了25萬美元的投資,這筆投資換取了該公司30%股權)


1969年,整個風險投資圈有20來個人。和硅谷其它行業的人一樣,這些風險投資人會經常組織聚會,彼此分享心得想法。今天風投圈使用的很多概念都源於那些人的想法碰撞的結果,例如,在投資時相比公司,投資人更看重創始人本身。很快,很多人看到了風險投資的快速吸金能力,風險投資行業也開始迎來爆發式發展,眾多風險投資機構紛紛誕生,紅杉資本和KPCB這兩家全球頂尖的風投公司都是於1972年在仙童校友會上成立的。他們之間就有投資過亞馬遜、蘋果、思科、Dropbox、美國藝電公司、Facebook、Genentech、谷歌、Instagram、Intuit和LinkedIn等業內巨頭公司, 而這些只是冰山的一角。

Fairchild:集成電路時代,仙童半導體打造了大半個半導體產業圈,開創了半導體黃金時代


晶體管替換電子管,減少了體積,但是隨著晶體管越堆越多,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電路中器件和連線也越來越多,電路的佈線和響應都遇到了瓶頸。更高集成度的想法也應運而生,1958年,德州儀器的基爾比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並於1959年2月申請了小型化的電子電路專利。這塊集成電路由包括鍺晶體管在內的五個元器件集成在一起,基於鍺材料製作了一個叫做相移振盪器的簡易集成電路。

與此同時,仙童半導體諾伊斯也在1959年研製出一種利用二氧化硅屏蔽的擴散技術和PN結隔離技術,基於硅平面工藝發明了世界第一塊硅集成電路,並在1959年提交了集成電路的專利申請書,但是強調了仙童的集成電路是使用平面工藝來製造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此後,仙童半導體開發出運算放大器、實用模擬集成電路、互補性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集成電路等無數個集成電路的重要產品,推動了集成電路產業向前快速發展。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技術的成功並不意味企業就能勇往直前,仙童半導體在商業上並不出色。在諾伊斯的鬆散管理下,核心成員陸續離去,競爭者很快追趕了上來。1967年,仙童半導體公佈了它的第一次虧損,760萬美元的虧損導致股票從一年前的3美元每股下滑至0.5美元,市值大幅縮水。靈魂人物的離去似乎奠定了仙童半導體沒落的命運,到了1979年,仙童半導體被法國一家石油企業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公司收購。

1987年,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又以原價的三分之一將仙童半導體轉賣給另一家美國國民半導體公司(NSC)。1997年,NSC為了與英特爾和AMD一較高下,將仙童半導體以5.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並利用這筆資金買下了全球第三大微處理器製造商Cyrix,作為與英特爾競爭的籌碼。

在1997年到1999年間,仙童半導體開始了大規模的併購:1.2億買下了年收入7000萬的Raytheon公司半導體分部、4.55億併購了三星公司旗下一個製造特殊芯片的半導體工廠等。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仙童半導體一直在換帥與併購中維持著經營。直到2016年9月,安森美半導體以24億美元現金完成了對仙童的收購。

在仙童半導體浩浩蕩蕩近六十年的發展歷史,“不老仙童”沒有得到壯大,但是它為整個芯片及IT產業貢獻了大量人才,對硅谷乃至當今時代的科技發展都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和作用。在1969年舉行的一次產業大會上,參會的400人中,90%以上曾經是仙童半導體公司的僱員。就像喬布斯所說:“仙童半導體就像是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他,這種創新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Intel & TI:爾後,Intel、TI的成功讓美國半導體始終處於領導地位


首先來看英特爾(Intel),它是典型美國半導體的縮影。1968年,羅伯特·諾伊斯、戈登·摩爾和安迪·格魯夫創創辦了英特爾,他們起初瞄準了半導體存儲器,它可以存儲更多的比特信息,以替換磁芯存儲器。1969年,英特爾推出了第一個產品3101,這是一種用於高速隨機存取存儲器(RAM)的肖克利雙極型64比特存儲芯片,銷售得很旺。

1970年,英特爾推出了1103產品,這是一個1024字節(1KB)容量的DRAM,也是第一個商業上可用的芯片。1971年,應日本計算器製造商Busicom的要求,英特爾為其設計低成本芯片,構想了在一個芯片上裝入一箇中央處理器(CPU)的計劃,為此,英特爾推出了第一個微處理器4004,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商用的微處理器。

至此,英特爾也開始了兩項重要產品並行的道路——存儲芯片和微處理器。此後,英特爾連續推出8位微處理器8008、16位微處理器8086、32位微處理器80386,在微處理器取得了巨大成功。

20世紀80年代初,英特爾的存儲器產品市場份額開始下滑,DRAM、靜態RAM、EPROM市場的激烈競爭和日本廠商大舉切入迫使英特爾專注於微處理器。最後,英特爾放棄了存儲器業務,全面轉向微處理器業務。對英特爾來說,1972年存儲器佔其銷售額90%,而到1988年只剩20%,從存儲器轉向微處理器,這是戰略性轉折點。

到1972年,英特爾已經有超過1000名僱員,銷售額達到2300萬美元。1974年,英特爾有近3100名員工,銷售額為1.4億美元。到1984年,英特爾銷售額達到16億美元,在《財富》500強中上升至226名。在此後1986年至2017年期間,英特爾的營業收入從1986年的12.65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627.61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GAGR)為13.4%,複合增速相當高。

"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整理自光大證券楊明輝團隊、半導體史記、E微芯電子等

早期,電子技術是國家戰略資源,它的發展與軍事需求緊密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無線通信的廣泛應用,作戰雙方需要對己方通信信息進行加密並截獲破解敵方的信息,最開始使用的是繼電器計算機,Z3計算機和馬克系列計算就屬於繼電器計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道火力表的計算需求,催生了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嚴格的軍事應用促進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當晶體管誕生後,美國軍方是研發生產的主要資助者和標準制定者,而且早期的晶體管、集成電路產品主要被用於軍事領域。

1943年7月,美國陸軍資助了一個項目,研製新式計算機即電子數字計算機,機器定名為“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簡稱:ENIAC),ENIAC以代號“PX項目”祕密進行。該項目由約翰·馮·諾伊曼擔任項目顧問,他提出了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的“馮·諾伊曼結構”,大大促進了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1946年2月,ENIAC計算機成功研製,性能極為優越,微分機計算60秒射程彈道軌跡需要20小時,而它僅需30秒。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布拉頓、巴丁發明了晶體管,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制造是電子產品的重大突破。在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之後,美國軍方一直資助這項技術的發展。從1948年到1957年,軍方承擔了貝爾實驗室晶體管研究費用22.3百萬美元中的38%。尤其在50年代中期,軍方對貝爾實驗室的資助一度達到晶體管研究經費的50%。貝爾實驗室和軍方第一個合同從1949年到1951年,主要聚焦應用和電路研究;第二個合同則從1951年至1958年,主要開展軍方感興趣的服務、設施和材料研究。

軍事對電子技術的需求,使得美國電子公司受益匪淺,它們的發展也是與美國軍方密切相關。這裡我們可以以部分企業舉例說明,如 IBM進入計算機領域後,主要客戶是弗吉尼亞州達爾格倫(Dahlgren)的海軍水面武器中心。IBM也因為參與了一個重要的軍事項目——“半自動地面環境探測系統”(簡稱:SAGE),奠定了它在計算機領域的領導地位。IBM 704和IBM 709也成為了行業標準,其中IBM 704所用的構想本來是為另一個軍方合同設計的。再如AT&T公司, 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於1954年為美國空軍建造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晶體管數字計算機),但是AT&T公司被禁止從事商用計算機業務。再如達爾馬製造公司,很多人對它可能並不熟知,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出了第一臺機載雷達天線。

截至1956年,美國的電子設備銷售額超過了3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軍方的採購。1961年與1962年,美國空軍先後在計算機及民兵導彈中使用硅晶片,這些項目促使集成電路首次在軍事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時代,美國起源,建立了先發優勢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美國發明家。1883年,愛迪生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射向附近的金屬片。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1904年,弗萊明利用愛迪生效應研製出第一個二極管(Diode),並獲得了專利,這個二極管可以用來做無線電電報的檢波器。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二極管的燈絲之間巧妙加了一個柵板,發明了第一個真空電子三極管,用於檢波放大。19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合作研製出了高真空電子三極管,使得三極管的放大倍數大幅提高,工作性能更加穩定,從而電子管進入了實用階段,進而衍生出了廣播、電視、計算機等行業,是今天電子產品的奠基石。

如上文所述,軍方極大促進了電子技術的發展。正是利用了上述的電子管技術,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ENIAC誕生了,採用了17468個電子三極管、7200個電子二極管,重達30噸。


ENIAC的研製也暴露了電子管的問題:傻大笨粗。為此,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一個固體物理研究小組,試圖製造一種能替代電子管的半導體器件。貝爾實驗室對半導體材料進行了研究,發現摻雜的半導體整流性能比電子管好,決定集中研究硅、鍺等半導體材料,探討用半導體材料製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1947年12月,以肖克萊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實驗發現,在鍺片的底面接上電極,在另一面插上細針並通上電流,然後讓另一根細針儘量靠近它,並通上微弱的電流,這樣就會使原來的電流產生很大的變化。微弱電流少量的變化,會對另外的電流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放大”作用。在首次試驗時,它能把音頻信號放大100倍。這樣,第一個晶體管誕生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20 世紀50 年代起,晶體管開始逐漸替代真空電子管,並最終實現了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的大批量生產。1954 年,貝爾實驗室開發了第一臺晶體管化的計算機TRADIC,使用了大約700個晶體管和1萬個鍺二極管,每秒鐘可以執行100萬次邏輯操作,功率僅為100瓦。1955 年,IBM公司開發了包含2000個晶體管的商用計算機。

集成電路里用的是硅元素,這也是硅谷名字的又來。集成電路的批量生產能力、可靠性和電路模塊設計方法確保了它能得到快速廣泛運用。如今,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內都在用集成電路,包括電腦、手機等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斯坦福研究園)


硅谷的建立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硅谷之”硅“

1940年,威廉·肖克利和同事在貝爾實驗室共同發明了晶體管。不過肖克利的心中有一個富翁夢,在貝爾實驗室又無法實現這個夢想,於是他決定回到老家聖克拉拉谷(即後來的硅谷)創辦自己的公司。

接著他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招聘頂尖的工程師。因為被肖克利“晶體管之父”的光環所吸引,美國電子研究領域精英們的應聘信紛紛湧來。到1956年,他從中聘用了八位優秀人才,這八個人分別是羅伯特·諾依斯(Robert Noyce)、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朱利亞斯·布蘭克(Julius Blank)、尤金·克萊爾(Eugene Kleiner)、金·赫爾尼(Jean Hoerni)、傑·拉斯特(Jay Last)、謝爾頓·羅伯茨(Sheldon Roberts)和維克多·格里尼克(Victor Grinich)。這是從未有過的偉大天才的組合,所有的人都在30歲以下,正處於才能噴湧的頂峰。大夥都是慕大名而來,摩拳擦掌要幹一番大事業。肖克利由此開始正式運營自己的公司。

同樣是在1956年,肖克利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所以大夥異常興奮,因為有哪家公司是由諾貝爾獎得主領導的呢?他們覺得自己已到了改變整個世界的邊緣。可惜歡樂短暫的。肖克利雖然是一個天才發明家,但對企業管理卻一竅不通,甚至跟人打交道的能力都沒有,卻偏偏十分自以為是。肖克利曾說,在1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精神病人。所以,他認為現在公司裡有兩個精神病患者在為他工作。為這個原因,他要求所有僱員去接受心理測驗。他不相信任何人。肖克利跟人說話,總象對待小孩子一樣,態度日趨傲慢。他的門徒們提議研究集成電路,但肖克利拒絕了他們的建議。到1957年,也就是公司創辦的第二年,他的那8位天才員工便受不了他了,也不想跟他幹了,11月份他們集體辭職,肖克利為此大發雷霆,稱他們為”八叛逆",這也成了硅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半導體產業誕生地)


八叛逆離開後,肖克利實驗室每況愈下,兩次被轉賣後於1968年永久關閉。肖克利於1963年開始任斯坦福大學教授。

離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後的第二天,這8人就得到仙童攝影器材公司的13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創辦了仙童半導體公司,開始製造一種雙擴散基型晶體管,以便用硅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這是他們在肖克利實驗室尚未完成卻又不受肖克利重視的項目。

仙童半導體公司被公認為是硅谷第一傢俱有現代化意味的初創企業。當仙童在60年代末左右分崩離析的時候,八叛逆中的一些人又開始創建其它公司。其中諾伊斯和摩爾、格魯夫一起創辦了 Intel,桑德斯創辦了AMD,克萊納創辦了 KPCB 風險投資,瓦倫丁創立了國家半導體公司,之後又成立了紅杉資本。在 1970 年前後的半導體浪潮中,可以說大部分半導體公司都起源於仙童半導體公司。這一批半導體公司可以說是奠定了硅谷的科技基礎。

下圖梳理了由仙童員工離職後創辦的公司: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創辦仙童半導體公司後的”八叛逆“風采)


1958年,傑克·基爾比和羅伯特·諾伊斯這兩個人幾乎同時獨立發明了集成電路。他們將晶體管、電阻和電容等集成在微小的平板上,用熱焊方式把元件以極細的導線互連,在不超過4平方毫米的面積上,大約集成了20餘個元件。1959年2月6日, 基爾比向美國專利局申報專利,這種由半導體元件構成的微型固體組合件,從此被命名為“集成電路”(IC)。基爾比被譽為“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發明家”,而諾依斯被譽為“提出了適合於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理論”的人。1969年,美國聯邦法院最後從法律上承認了集成電路是一項“同時的發明”。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諾依斯用圖紙展示他的集成電路)


弗雷德·特曼的創新引擎

和很多其它技術創新一樣,電子技術是源於戰爭期間的研究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特曼離開了斯坦福的教學崗位,開始加入哈佛大學的無線電研究實驗室,帶領一支850人的團隊開始相關研究工作。作為一個絕密軍事任務的帶頭人,特曼接觸了大量極少有人能接觸的最尖端的電子學方面的研究項目。隨著戰爭的結束,他意識到:”戰爭期間的祕密研究成果將為戰後電子工業發展的奠定基礎。而斯坦福有機會像東部哈佛一樣在西部這個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戰後,通過獲得一些政府資助科研項目,特爾曼吸引了很多優秀的學生和老師加入斯坦福,進一步鞏固斯坦福在電子學領域的名望。

斯坦福在50、60 年代聖克拉拉谷的革新行為和新興公司的建立中起了核心作用。斯坦福建於1891 年,有“西部的哈佛”之稱,它在建立之初就將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而不僅僅象傳統大學那樣是一個純教學機構。更重要的是,斯坦福大學成功地開創了一種新的硅谷發展模式,即大學——科研——產業三位一體的模式,這要歸功於被稱為“硅谷先驅”的特曼,他在20世紀20年代任副校長期間,致力於將大學的科研與企業結合起來,注重科學的實效性。特曼的哲學是:使大學和產業形成一種共生關係。

特曼建議校方加強同當地電子產業界的聯繫,以斯坦福大學為依託,聯合一批科技公司,把美國西部的電子產業帶動起來。特曼想到了校園“下海”。但當初捐贈土地有規定,土地不得出售。特曼與校長斯特林商定,利用斯坦福的土地,建立一個高技術工業區。1951年,在他的推動下,斯坦福大學把靠近帕洛阿託的部分校園地皮劃出來成立了一個斯坦福工業園。將土地直接以 99 年的合約期租給一些科技公司。這些科技公司的入駐,不單解決了學校的運營資金的問題,還給學生們帶來了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可以說是特曼開創了學校和科技企業結合共生的模式。

通過土地出租,斯坦福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給學校賺錢。到了後來,工業區改名為研究區,成為把技術從大學的實驗室轉讓給區內各公司的一種手段。功夫不負有心人,到1955年,已有7家公司在研究園設廠,1960年增加到32家,1970年達到70家。到1980年,整個研究園的655英畝土地全部租完,有90家公司的25萬名員工入主其中。這些公司一般都是電子工業中的高技術公司。斯坦福研究園成了美國和全世界紛起效尤的高技術產業區楷模。

說到特曼對產學研相結合的重視,這裡有一個例子不得不和大家分享。1938年,特曼的兩個學生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發明了音頻振盪器,在特曼的鼓勵指導和538美元資金的資助下,他的這兩個學生開始在一間車庫裡創辦了惠普,開始將這個發明成果產業化。這間車庫在1989年被加利福尼亞當局定為歷史文物和“硅谷誕生地”。對他的兩位高徒,特曼這樣評價:“你把他們放在任何新環境,他們都會迅速掌握必需的東西,而且達到高超的水平。所以當他們開始搞學業時,他們無須什麼教師指點,而是一邊幹一邊學會需要掌握的東西。他們學習的速度總比問題冒出來的速度更快”。正是憑著這種特殊才能,使惠普迅速崛起。後來惠普搬入斯坦福研究園,快速成為全球最大的PC製造商。

這兩位學生成功之後當然當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恩師。特曼作為惠普公司董事會成員達40年之久,成為硅谷歷史上最感人的插曲之一。1977年,兩人向斯坦福大學捐贈920萬美元,建造了最現代化的弗德里克·特曼工程學中心,作為40年前特曼資助的538美元的回贈。到目前為止, 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連同他們的家族基金和公司共向斯坦福捐贈的金額超過3億美元。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左到右依次是Fred Packard、Bill Hewlett和Fred Terman)


開放的體系

硅谷的很多公司創始人都來自中西部,雖然他們可能在東海岸求過學或工作過,但是他們沒有真正接受東海岸的那種過於拘謹刻板的氛圍,加州的不拘禮節才是他們更喜歡的。因為加州在政策法規方面的開放性,他們也可以更自由地進行各種科學、商業方面的嘗試,無需受到太多法律方面的制約。

Jason Calacanis在《Angel》這本書中這樣寫道:”硅谷打造的最偉大的產品就是硅谷本身。在這裡,一代又一代公司及創始人都在積極推動刺激自己在效率等方面比前人做得更好。Google用了9年時間將自己的年營收做到30億美元,而做到同樣營收Facebook僅僅用了7年。Facebook目睹了Google是如何進入數十個市場並佔據統治地位的,而Facebook用了更短的時間就做到了這一點。看著Google和Facebook大舉進軍全球市場,Airbnb和Uber的管理團隊從中學習並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完善。下一波創業者依然如此。你能經常看到Google員工帶著自己掌握的所有廣告算法技術跳槽加入Facebook,為的只是更具誘惑力的股權。Sheryl Sandberg在Google花了7年時間打造了廣告項目,加入Facebook後便成為Mark Zuckerberg的左膀右臂。同樣的故事也在Facebook身上上演,一些Facebook國際化擴張方面的專家陸續加入Uber和Airbnb成為高管。”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2011年硅谷人才流動圖)


和很多東海岸的公司不同,硅谷的公司深知,只有合作和競爭同時發揮作用才有助於打造成功的公司。這個想法很好地反應在加州廢除非競爭協議的舉動中。這種生態體系能很好地鼓勵大家去嘗試、冒險、分享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和教訓。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被稱為風險資本一條街的“沙山路”,上百家聲名如雷貫耳的風險投資公司在這裡彙集)


風險資本:硅谷的彈藥庫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風險投資之父Authur Rock)


第一家接受風險投資的公司正是前文中說到的由“八叛逆”創辦的仙童半導體公司,它的投資人正是風險投資之父Arthur Rock,Aurhur的公司Davis & Rock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

除Davis & Rock之外,20世紀60年代其它三家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分別是Draper, Gaither& Anderson (1961)、Sutton Hill (1964)和Mayfield Funds (1963),這些公司通過對包括蘋果、英特爾等硅谷一些科技公司的投資都獲得了豐厚的彙報。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邁克·馬克庫拉對蘋果進行了25萬美元的投資,這筆投資換取了該公司30%股權)


1969年,整個風險投資圈有20來個人。和硅谷其它行業的人一樣,這些風險投資人會經常組織聚會,彼此分享心得想法。今天風投圈使用的很多概念都源於那些人的想法碰撞的結果,例如,在投資時相比公司,投資人更看重創始人本身。很快,很多人看到了風險投資的快速吸金能力,風險投資行業也開始迎來爆發式發展,眾多風險投資機構紛紛誕生,紅杉資本和KPCB這兩家全球頂尖的風投公司都是於1972年在仙童校友會上成立的。他們之間就有投資過亞馬遜、蘋果、思科、Dropbox、美國藝電公司、Facebook、Genentech、谷歌、Instagram、Intuit和LinkedIn等業內巨頭公司, 而這些只是冰山的一角。

Fairchild:集成電路時代,仙童半導體打造了大半個半導體產業圈,開創了半導體黃金時代


晶體管替換電子管,減少了體積,但是隨著晶體管越堆越多,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電路中器件和連線也越來越多,電路的佈線和響應都遇到了瓶頸。更高集成度的想法也應運而生,1958年,德州儀器的基爾比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並於1959年2月申請了小型化的電子電路專利。這塊集成電路由包括鍺晶體管在內的五個元器件集成在一起,基於鍺材料製作了一個叫做相移振盪器的簡易集成電路。

與此同時,仙童半導體諾伊斯也在1959年研製出一種利用二氧化硅屏蔽的擴散技術和PN結隔離技術,基於硅平面工藝發明了世界第一塊硅集成電路,並在1959年提交了集成電路的專利申請書,但是強調了仙童的集成電路是使用平面工藝來製造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此後,仙童半導體開發出運算放大器、實用模擬集成電路、互補性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集成電路等無數個集成電路的重要產品,推動了集成電路產業向前快速發展。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技術的成功並不意味企業就能勇往直前,仙童半導體在商業上並不出色。在諾伊斯的鬆散管理下,核心成員陸續離去,競爭者很快追趕了上來。1967年,仙童半導體公佈了它的第一次虧損,760萬美元的虧損導致股票從一年前的3美元每股下滑至0.5美元,市值大幅縮水。靈魂人物的離去似乎奠定了仙童半導體沒落的命運,到了1979年,仙童半導體被法國一家石油企業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公司收購。

1987年,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又以原價的三分之一將仙童半導體轉賣給另一家美國國民半導體公司(NSC)。1997年,NSC為了與英特爾和AMD一較高下,將仙童半導體以5.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並利用這筆資金買下了全球第三大微處理器製造商Cyrix,作為與英特爾競爭的籌碼。

在1997年到1999年間,仙童半導體開始了大規模的併購:1.2億買下了年收入7000萬的Raytheon公司半導體分部、4.55億併購了三星公司旗下一個製造特殊芯片的半導體工廠等。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仙童半導體一直在換帥與併購中維持著經營。直到2016年9月,安森美半導體以24億美元現金完成了對仙童的收購。

在仙童半導體浩浩蕩蕩近六十年的發展歷史,“不老仙童”沒有得到壯大,但是它為整個芯片及IT產業貢獻了大量人才,對硅谷乃至當今時代的科技發展都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和作用。在1969年舉行的一次產業大會上,參會的400人中,90%以上曾經是仙童半導體公司的僱員。就像喬布斯所說:“仙童半導體就像是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他,這種創新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Intel & TI:爾後,Intel、TI的成功讓美國半導體始終處於領導地位


首先來看英特爾(Intel),它是典型美國半導體的縮影。1968年,羅伯特·諾伊斯、戈登·摩爾和安迪·格魯夫創創辦了英特爾,他們起初瞄準了半導體存儲器,它可以存儲更多的比特信息,以替換磁芯存儲器。1969年,英特爾推出了第一個產品3101,這是一種用於高速隨機存取存儲器(RAM)的肖克利雙極型64比特存儲芯片,銷售得很旺。

1970年,英特爾推出了1103產品,這是一個1024字節(1KB)容量的DRAM,也是第一個商業上可用的芯片。1971年,應日本計算器製造商Busicom的要求,英特爾為其設計低成本芯片,構想了在一個芯片上裝入一箇中央處理器(CPU)的計劃,為此,英特爾推出了第一個微處理器4004,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商用的微處理器。

至此,英特爾也開始了兩項重要產品並行的道路——存儲芯片和微處理器。此後,英特爾連續推出8位微處理器8008、16位微處理器8086、32位微處理器80386,在微處理器取得了巨大成功。

20世紀80年代初,英特爾的存儲器產品市場份額開始下滑,DRAM、靜態RAM、EPROM市場的激烈競爭和日本廠商大舉切入迫使英特爾專注於微處理器。最後,英特爾放棄了存儲器業務,全面轉向微處理器業務。對英特爾來說,1972年存儲器佔其銷售額90%,而到1988年只剩20%,從存儲器轉向微處理器,這是戰略性轉折點。

到1972年,英特爾已經有超過1000名僱員,銷售額達到2300萬美元。1974年,英特爾有近3100名員工,銷售額為1.4億美元。到1984年,英特爾銷售額達到16億美元,在《財富》500強中上升至226名。在此後1986年至2017年期間,英特爾的營業收入從1986年的12.65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627.61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GAGR)為13.4%,複合增速相當高。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再來看德州儀器(TI),也是美國集成電路的縮影。德州儀器成立於1930年,原為一家地質勘探公司,後轉做軍工供應商。德州儀器於1954年生產出了全球第一個晶體管,1958年發明出了全球第一塊集成電路,1967年發明了手持計算器,1982年發佈了全球首個單芯片數字信號處理器DSP,之後便成了這個領域的霸主。

1996-2004年,德州儀器通過出售與併購,佈局模擬與嵌入式處理。1996年,TI開始全方位轉型,專注於為信號處理市場生產半導體,隨後又展開了一系列企業併購、資產剝離大動作。2000年,TI斥資76億美元收購了模擬芯片廠商Burr-Brown,鞏固了其在數據轉換器與放大器領域的優勢地位,並形成從電源IC到放大器IC乃至A-D/D-A轉換器的廣泛產品群。2005-2011年,第二次出售與併購,佈局汽車+工業。

2005年起,德州儀器先後出售LCD、DSL、傳感器、手機基帶業務,將重心從手機市場轉移出來,佈局汽車和工業領域。2011年,TI又斥資65億美元收購美國國家半導體(NS),加強模擬產品線組合,德儀有3萬種模擬產品,國家半導體有1.2萬種。通過收購,德州儀器一舉超越了當時在銷售額上與之持平的東芝,成為僅次於英特爾和三星電子的半導體公司。

2012年至今,德州儀器聚焦模擬與嵌入式處理,聚焦汽車+工業。自從德州儀器戰略性地退出手機基帶處理器領域後,模擬和嵌入式處理成為新的重點業務。目前模擬和嵌入式處理業務已佔德州儀器公司營業額的85%以上。在繼續服務好消費電子產品市場的同時,德州儀器緊緊抓住汽車電子和工業電子市場,依靠技術創新實現高增長,目前汽車與工業的營收佔比已經接近半壁江山。

德州儀器的兩個集中出售併購時間段分別是互聯網繁榮到泡沫破滅時期和智能手機興起時期。德州通過併購重組不斷聚焦核心業務,佈局持續增長的廣闊市場。時至今日,TI已超過70年悠久歷史,並長期穩居前十大半導體公司之列,擁有超過 30,000名員工,近100,000款產品以及超過 40,000 項專利。從營業收入的角度看,德州儀器的收入從1987年的55.94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149.61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GAGR)為3.3%。


"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整理自光大證券楊明輝團隊、半導體史記、E微芯電子等

早期,電子技術是國家戰略資源,它的發展與軍事需求緊密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無線通信的廣泛應用,作戰雙方需要對己方通信信息進行加密並截獲破解敵方的信息,最開始使用的是繼電器計算機,Z3計算機和馬克系列計算就屬於繼電器計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道火力表的計算需求,催生了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嚴格的軍事應用促進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當晶體管誕生後,美國軍方是研發生產的主要資助者和標準制定者,而且早期的晶體管、集成電路產品主要被用於軍事領域。

1943年7月,美國陸軍資助了一個項目,研製新式計算機即電子數字計算機,機器定名為“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簡稱:ENIAC),ENIAC以代號“PX項目”祕密進行。該項目由約翰·馮·諾伊曼擔任項目顧問,他提出了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的“馮·諾伊曼結構”,大大促進了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1946年2月,ENIAC計算機成功研製,性能極為優越,微分機計算60秒射程彈道軌跡需要20小時,而它僅需30秒。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布拉頓、巴丁發明了晶體管,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制造是電子產品的重大突破。在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之後,美國軍方一直資助這項技術的發展。從1948年到1957年,軍方承擔了貝爾實驗室晶體管研究費用22.3百萬美元中的38%。尤其在50年代中期,軍方對貝爾實驗室的資助一度達到晶體管研究經費的50%。貝爾實驗室和軍方第一個合同從1949年到1951年,主要聚焦應用和電路研究;第二個合同則從1951年至1958年,主要開展軍方感興趣的服務、設施和材料研究。

軍事對電子技術的需求,使得美國電子公司受益匪淺,它們的發展也是與美國軍方密切相關。這裡我們可以以部分企業舉例說明,如 IBM進入計算機領域後,主要客戶是弗吉尼亞州達爾格倫(Dahlgren)的海軍水面武器中心。IBM也因為參與了一個重要的軍事項目——“半自動地面環境探測系統”(簡稱:SAGE),奠定了它在計算機領域的領導地位。IBM 704和IBM 709也成為了行業標準,其中IBM 704所用的構想本來是為另一個軍方合同設計的。再如AT&T公司, 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於1954年為美國空軍建造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晶體管數字計算機),但是AT&T公司被禁止從事商用計算機業務。再如達爾馬製造公司,很多人對它可能並不熟知,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出了第一臺機載雷達天線。

截至1956年,美國的電子設備銷售額超過了3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軍方的採購。1961年與1962年,美國空軍先後在計算機及民兵導彈中使用硅晶片,這些項目促使集成電路首次在軍事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時代,美國起源,建立了先發優勢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美國發明家。1883年,愛迪生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射向附近的金屬片。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1904年,弗萊明利用愛迪生效應研製出第一個二極管(Diode),並獲得了專利,這個二極管可以用來做無線電電報的檢波器。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二極管的燈絲之間巧妙加了一個柵板,發明了第一個真空電子三極管,用於檢波放大。19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合作研製出了高真空電子三極管,使得三極管的放大倍數大幅提高,工作性能更加穩定,從而電子管進入了實用階段,進而衍生出了廣播、電視、計算機等行業,是今天電子產品的奠基石。

如上文所述,軍方極大促進了電子技術的發展。正是利用了上述的電子管技術,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ENIAC誕生了,採用了17468個電子三極管、7200個電子二極管,重達30噸。


ENIAC的研製也暴露了電子管的問題:傻大笨粗。為此,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一個固體物理研究小組,試圖製造一種能替代電子管的半導體器件。貝爾實驗室對半導體材料進行了研究,發現摻雜的半導體整流性能比電子管好,決定集中研究硅、鍺等半導體材料,探討用半導體材料製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1947年12月,以肖克萊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實驗發現,在鍺片的底面接上電極,在另一面插上細針並通上電流,然後讓另一根細針儘量靠近它,並通上微弱的電流,這樣就會使原來的電流產生很大的變化。微弱電流少量的變化,會對另外的電流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放大”作用。在首次試驗時,它能把音頻信號放大100倍。這樣,第一個晶體管誕生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20 世紀50 年代起,晶體管開始逐漸替代真空電子管,並最終實現了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的大批量生產。1954 年,貝爾實驗室開發了第一臺晶體管化的計算機TRADIC,使用了大約700個晶體管和1萬個鍺二極管,每秒鐘可以執行100萬次邏輯操作,功率僅為100瓦。1955 年,IBM公司開發了包含2000個晶體管的商用計算機。

集成電路里用的是硅元素,這也是硅谷名字的又來。集成電路的批量生產能力、可靠性和電路模塊設計方法確保了它能得到快速廣泛運用。如今,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內都在用集成電路,包括電腦、手機等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斯坦福研究園)


硅谷的建立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硅谷之”硅“

1940年,威廉·肖克利和同事在貝爾實驗室共同發明了晶體管。不過肖克利的心中有一個富翁夢,在貝爾實驗室又無法實現這個夢想,於是他決定回到老家聖克拉拉谷(即後來的硅谷)創辦自己的公司。

接著他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招聘頂尖的工程師。因為被肖克利“晶體管之父”的光環所吸引,美國電子研究領域精英們的應聘信紛紛湧來。到1956年,他從中聘用了八位優秀人才,這八個人分別是羅伯特·諾依斯(Robert Noyce)、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朱利亞斯·布蘭克(Julius Blank)、尤金·克萊爾(Eugene Kleiner)、金·赫爾尼(Jean Hoerni)、傑·拉斯特(Jay Last)、謝爾頓·羅伯茨(Sheldon Roberts)和維克多·格里尼克(Victor Grinich)。這是從未有過的偉大天才的組合,所有的人都在30歲以下,正處於才能噴湧的頂峰。大夥都是慕大名而來,摩拳擦掌要幹一番大事業。肖克利由此開始正式運營自己的公司。

同樣是在1956年,肖克利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所以大夥異常興奮,因為有哪家公司是由諾貝爾獎得主領導的呢?他們覺得自己已到了改變整個世界的邊緣。可惜歡樂短暫的。肖克利雖然是一個天才發明家,但對企業管理卻一竅不通,甚至跟人打交道的能力都沒有,卻偏偏十分自以為是。肖克利曾說,在1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精神病人。所以,他認為現在公司裡有兩個精神病患者在為他工作。為這個原因,他要求所有僱員去接受心理測驗。他不相信任何人。肖克利跟人說話,總象對待小孩子一樣,態度日趨傲慢。他的門徒們提議研究集成電路,但肖克利拒絕了他們的建議。到1957年,也就是公司創辦的第二年,他的那8位天才員工便受不了他了,也不想跟他幹了,11月份他們集體辭職,肖克利為此大發雷霆,稱他們為”八叛逆",這也成了硅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半導體產業誕生地)


八叛逆離開後,肖克利實驗室每況愈下,兩次被轉賣後於1968年永久關閉。肖克利於1963年開始任斯坦福大學教授。

離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後的第二天,這8人就得到仙童攝影器材公司的13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創辦了仙童半導體公司,開始製造一種雙擴散基型晶體管,以便用硅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這是他們在肖克利實驗室尚未完成卻又不受肖克利重視的項目。

仙童半導體公司被公認為是硅谷第一傢俱有現代化意味的初創企業。當仙童在60年代末左右分崩離析的時候,八叛逆中的一些人又開始創建其它公司。其中諾伊斯和摩爾、格魯夫一起創辦了 Intel,桑德斯創辦了AMD,克萊納創辦了 KPCB 風險投資,瓦倫丁創立了國家半導體公司,之後又成立了紅杉資本。在 1970 年前後的半導體浪潮中,可以說大部分半導體公司都起源於仙童半導體公司。這一批半導體公司可以說是奠定了硅谷的科技基礎。

下圖梳理了由仙童員工離職後創辦的公司: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創辦仙童半導體公司後的”八叛逆“風采)


1958年,傑克·基爾比和羅伯特·諾伊斯這兩個人幾乎同時獨立發明了集成電路。他們將晶體管、電阻和電容等集成在微小的平板上,用熱焊方式把元件以極細的導線互連,在不超過4平方毫米的面積上,大約集成了20餘個元件。1959年2月6日, 基爾比向美國專利局申報專利,這種由半導體元件構成的微型固體組合件,從此被命名為“集成電路”(IC)。基爾比被譽為“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發明家”,而諾依斯被譽為“提出了適合於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理論”的人。1969年,美國聯邦法院最後從法律上承認了集成電路是一項“同時的發明”。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諾依斯用圖紙展示他的集成電路)


弗雷德·特曼的創新引擎

和很多其它技術創新一樣,電子技術是源於戰爭期間的研究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特曼離開了斯坦福的教學崗位,開始加入哈佛大學的無線電研究實驗室,帶領一支850人的團隊開始相關研究工作。作為一個絕密軍事任務的帶頭人,特曼接觸了大量極少有人能接觸的最尖端的電子學方面的研究項目。隨著戰爭的結束,他意識到:”戰爭期間的祕密研究成果將為戰後電子工業發展的奠定基礎。而斯坦福有機會像東部哈佛一樣在西部這個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戰後,通過獲得一些政府資助科研項目,特爾曼吸引了很多優秀的學生和老師加入斯坦福,進一步鞏固斯坦福在電子學領域的名望。

斯坦福在50、60 年代聖克拉拉谷的革新行為和新興公司的建立中起了核心作用。斯坦福建於1891 年,有“西部的哈佛”之稱,它在建立之初就將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而不僅僅象傳統大學那樣是一個純教學機構。更重要的是,斯坦福大學成功地開創了一種新的硅谷發展模式,即大學——科研——產業三位一體的模式,這要歸功於被稱為“硅谷先驅”的特曼,他在20世紀20年代任副校長期間,致力於將大學的科研與企業結合起來,注重科學的實效性。特曼的哲學是:使大學和產業形成一種共生關係。

特曼建議校方加強同當地電子產業界的聯繫,以斯坦福大學為依託,聯合一批科技公司,把美國西部的電子產業帶動起來。特曼想到了校園“下海”。但當初捐贈土地有規定,土地不得出售。特曼與校長斯特林商定,利用斯坦福的土地,建立一個高技術工業區。1951年,在他的推動下,斯坦福大學把靠近帕洛阿託的部分校園地皮劃出來成立了一個斯坦福工業園。將土地直接以 99 年的合約期租給一些科技公司。這些科技公司的入駐,不單解決了學校的運營資金的問題,還給學生們帶來了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可以說是特曼開創了學校和科技企業結合共生的模式。

通過土地出租,斯坦福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給學校賺錢。到了後來,工業區改名為研究區,成為把技術從大學的實驗室轉讓給區內各公司的一種手段。功夫不負有心人,到1955年,已有7家公司在研究園設廠,1960年增加到32家,1970年達到70家。到1980年,整個研究園的655英畝土地全部租完,有90家公司的25萬名員工入主其中。這些公司一般都是電子工業中的高技術公司。斯坦福研究園成了美國和全世界紛起效尤的高技術產業區楷模。

說到特曼對產學研相結合的重視,這裡有一個例子不得不和大家分享。1938年,特曼的兩個學生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發明了音頻振盪器,在特曼的鼓勵指導和538美元資金的資助下,他的這兩個學生開始在一間車庫裡創辦了惠普,開始將這個發明成果產業化。這間車庫在1989年被加利福尼亞當局定為歷史文物和“硅谷誕生地”。對他的兩位高徒,特曼這樣評價:“你把他們放在任何新環境,他們都會迅速掌握必需的東西,而且達到高超的水平。所以當他們開始搞學業時,他們無須什麼教師指點,而是一邊幹一邊學會需要掌握的東西。他們學習的速度總比問題冒出來的速度更快”。正是憑著這種特殊才能,使惠普迅速崛起。後來惠普搬入斯坦福研究園,快速成為全球最大的PC製造商。

這兩位學生成功之後當然當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恩師。特曼作為惠普公司董事會成員達40年之久,成為硅谷歷史上最感人的插曲之一。1977年,兩人向斯坦福大學捐贈920萬美元,建造了最現代化的弗德里克·特曼工程學中心,作為40年前特曼資助的538美元的回贈。到目前為止, 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連同他們的家族基金和公司共向斯坦福捐贈的金額超過3億美元。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左到右依次是Fred Packard、Bill Hewlett和Fred Terman)


開放的體系

硅谷的很多公司創始人都來自中西部,雖然他們可能在東海岸求過學或工作過,但是他們沒有真正接受東海岸的那種過於拘謹刻板的氛圍,加州的不拘禮節才是他們更喜歡的。因為加州在政策法規方面的開放性,他們也可以更自由地進行各種科學、商業方面的嘗試,無需受到太多法律方面的制約。

Jason Calacanis在《Angel》這本書中這樣寫道:”硅谷打造的最偉大的產品就是硅谷本身。在這裡,一代又一代公司及創始人都在積極推動刺激自己在效率等方面比前人做得更好。Google用了9年時間將自己的年營收做到30億美元,而做到同樣營收Facebook僅僅用了7年。Facebook目睹了Google是如何進入數十個市場並佔據統治地位的,而Facebook用了更短的時間就做到了這一點。看著Google和Facebook大舉進軍全球市場,Airbnb和Uber的管理團隊從中學習並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完善。下一波創業者依然如此。你能經常看到Google員工帶著自己掌握的所有廣告算法技術跳槽加入Facebook,為的只是更具誘惑力的股權。Sheryl Sandberg在Google花了7年時間打造了廣告項目,加入Facebook後便成為Mark Zuckerberg的左膀右臂。同樣的故事也在Facebook身上上演,一些Facebook國際化擴張方面的專家陸續加入Uber和Airbnb成為高管。”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2011年硅谷人才流動圖)


和很多東海岸的公司不同,硅谷的公司深知,只有合作和競爭同時發揮作用才有助於打造成功的公司。這個想法很好地反應在加州廢除非競爭協議的舉動中。這種生態體系能很好地鼓勵大家去嘗試、冒險、分享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和教訓。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被稱為風險資本一條街的“沙山路”,上百家聲名如雷貫耳的風險投資公司在這裡彙集)


風險資本:硅谷的彈藥庫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風險投資之父Authur Rock)


第一家接受風險投資的公司正是前文中說到的由“八叛逆”創辦的仙童半導體公司,它的投資人正是風險投資之父Arthur Rock,Aurhur的公司Davis & Rock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

除Davis & Rock之外,20世紀60年代其它三家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分別是Draper, Gaither& Anderson (1961)、Sutton Hill (1964)和Mayfield Funds (1963),這些公司通過對包括蘋果、英特爾等硅谷一些科技公司的投資都獲得了豐厚的彙報。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邁克·馬克庫拉對蘋果進行了25萬美元的投資,這筆投資換取了該公司30%股權)


1969年,整個風險投資圈有20來個人。和硅谷其它行業的人一樣,這些風險投資人會經常組織聚會,彼此分享心得想法。今天風投圈使用的很多概念都源於那些人的想法碰撞的結果,例如,在投資時相比公司,投資人更看重創始人本身。很快,很多人看到了風險投資的快速吸金能力,風險投資行業也開始迎來爆發式發展,眾多風險投資機構紛紛誕生,紅杉資本和KPCB這兩家全球頂尖的風投公司都是於1972年在仙童校友會上成立的。他們之間就有投資過亞馬遜、蘋果、思科、Dropbox、美國藝電公司、Facebook、Genentech、谷歌、Instagram、Intuit和LinkedIn等業內巨頭公司, 而這些只是冰山的一角。

Fairchild:集成電路時代,仙童半導體打造了大半個半導體產業圈,開創了半導體黃金時代


晶體管替換電子管,減少了體積,但是隨著晶體管越堆越多,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電路中器件和連線也越來越多,電路的佈線和響應都遇到了瓶頸。更高集成度的想法也應運而生,1958年,德州儀器的基爾比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並於1959年2月申請了小型化的電子電路專利。這塊集成電路由包括鍺晶體管在內的五個元器件集成在一起,基於鍺材料製作了一個叫做相移振盪器的簡易集成電路。

與此同時,仙童半導體諾伊斯也在1959年研製出一種利用二氧化硅屏蔽的擴散技術和PN結隔離技術,基於硅平面工藝發明了世界第一塊硅集成電路,並在1959年提交了集成電路的專利申請書,但是強調了仙童的集成電路是使用平面工藝來製造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此後,仙童半導體開發出運算放大器、實用模擬集成電路、互補性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集成電路等無數個集成電路的重要產品,推動了集成電路產業向前快速發展。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技術的成功並不意味企業就能勇往直前,仙童半導體在商業上並不出色。在諾伊斯的鬆散管理下,核心成員陸續離去,競爭者很快追趕了上來。1967年,仙童半導體公佈了它的第一次虧損,760萬美元的虧損導致股票從一年前的3美元每股下滑至0.5美元,市值大幅縮水。靈魂人物的離去似乎奠定了仙童半導體沒落的命運,到了1979年,仙童半導體被法國一家石油企業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公司收購。

1987年,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又以原價的三分之一將仙童半導體轉賣給另一家美國國民半導體公司(NSC)。1997年,NSC為了與英特爾和AMD一較高下,將仙童半導體以5.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並利用這筆資金買下了全球第三大微處理器製造商Cyrix,作為與英特爾競爭的籌碼。

在1997年到1999年間,仙童半導體開始了大規模的併購:1.2億買下了年收入7000萬的Raytheon公司半導體分部、4.55億併購了三星公司旗下一個製造特殊芯片的半導體工廠等。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仙童半導體一直在換帥與併購中維持著經營。直到2016年9月,安森美半導體以24億美元現金完成了對仙童的收購。

在仙童半導體浩浩蕩蕩近六十年的發展歷史,“不老仙童”沒有得到壯大,但是它為整個芯片及IT產業貢獻了大量人才,對硅谷乃至當今時代的科技發展都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和作用。在1969年舉行的一次產業大會上,參會的400人中,90%以上曾經是仙童半導體公司的僱員。就像喬布斯所說:“仙童半導體就像是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他,這種創新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Intel & TI:爾後,Intel、TI的成功讓美國半導體始終處於領導地位


首先來看英特爾(Intel),它是典型美國半導體的縮影。1968年,羅伯特·諾伊斯、戈登·摩爾和安迪·格魯夫創創辦了英特爾,他們起初瞄準了半導體存儲器,它可以存儲更多的比特信息,以替換磁芯存儲器。1969年,英特爾推出了第一個產品3101,這是一種用於高速隨機存取存儲器(RAM)的肖克利雙極型64比特存儲芯片,銷售得很旺。

1970年,英特爾推出了1103產品,這是一個1024字節(1KB)容量的DRAM,也是第一個商業上可用的芯片。1971年,應日本計算器製造商Busicom的要求,英特爾為其設計低成本芯片,構想了在一個芯片上裝入一箇中央處理器(CPU)的計劃,為此,英特爾推出了第一個微處理器4004,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商用的微處理器。

至此,英特爾也開始了兩項重要產品並行的道路——存儲芯片和微處理器。此後,英特爾連續推出8位微處理器8008、16位微處理器8086、32位微處理器80386,在微處理器取得了巨大成功。

20世紀80年代初,英特爾的存儲器產品市場份額開始下滑,DRAM、靜態RAM、EPROM市場的激烈競爭和日本廠商大舉切入迫使英特爾專注於微處理器。最後,英特爾放棄了存儲器業務,全面轉向微處理器業務。對英特爾來說,1972年存儲器佔其銷售額90%,而到1988年只剩20%,從存儲器轉向微處理器,這是戰略性轉折點。

到1972年,英特爾已經有超過1000名僱員,銷售額達到2300萬美元。1974年,英特爾有近3100名員工,銷售額為1.4億美元。到1984年,英特爾銷售額達到16億美元,在《財富》500強中上升至226名。在此後1986年至2017年期間,英特爾的營業收入從1986年的12.65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627.61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GAGR)為13.4%,複合增速相當高。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再來看德州儀器(TI),也是美國集成電路的縮影。德州儀器成立於1930年,原為一家地質勘探公司,後轉做軍工供應商。德州儀器於1954年生產出了全球第一個晶體管,1958年發明出了全球第一塊集成電路,1967年發明了手持計算器,1982年發佈了全球首個單芯片數字信號處理器DSP,之後便成了這個領域的霸主。

1996-2004年,德州儀器通過出售與併購,佈局模擬與嵌入式處理。1996年,TI開始全方位轉型,專注於為信號處理市場生產半導體,隨後又展開了一系列企業併購、資產剝離大動作。2000年,TI斥資76億美元收購了模擬芯片廠商Burr-Brown,鞏固了其在數據轉換器與放大器領域的優勢地位,並形成從電源IC到放大器IC乃至A-D/D-A轉換器的廣泛產品群。2005-2011年,第二次出售與併購,佈局汽車+工業。

2005年起,德州儀器先後出售LCD、DSL、傳感器、手機基帶業務,將重心從手機市場轉移出來,佈局汽車和工業領域。2011年,TI又斥資65億美元收購美國國家半導體(NS),加強模擬產品線組合,德儀有3萬種模擬產品,國家半導體有1.2萬種。通過收購,德州儀器一舉超越了當時在銷售額上與之持平的東芝,成為僅次於英特爾和三星電子的半導體公司。

2012年至今,德州儀器聚焦模擬與嵌入式處理,聚焦汽車+工業。自從德州儀器戰略性地退出手機基帶處理器領域後,模擬和嵌入式處理成為新的重點業務。目前模擬和嵌入式處理業務已佔德州儀器公司營業額的85%以上。在繼續服務好消費電子產品市場的同時,德州儀器緊緊抓住汽車電子和工業電子市場,依靠技術創新實現高增長,目前汽車與工業的營收佔比已經接近半壁江山。

德州儀器的兩個集中出售併購時間段分別是互聯網繁榮到泡沫破滅時期和智能手機興起時期。德州通過併購重組不斷聚焦核心業務,佈局持續增長的廣闊市場。時至今日,TI已超過70年悠久歷史,並長期穩居前十大半導體公司之列,擁有超過 30,000名員工,近100,000款產品以及超過 40,000 項專利。從營業收入的角度看,德州儀器的收入從1987年的55.94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149.61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GAGR)為3.3%。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歷史講祕密:半導體行業明顯的特點“硅週期”


半導體行業是一個明顯的週期性行業,行業的週期通常也稱為“硅週期”,通常持續4-5 年。硅週期即是指半導體產業在差不多5 年的時間內就會歷經從衰落到昌盛的一個週期。一個典型的週期可以描述如下:第一階段,需求下降,產能利用率低,價格下滑,投資銳減;第二階段,需求穩定,產能利用率穩定,價格穩定,投資下滑以致投資不足;第三階段,投資加大,信心膨脹,需求增長。這三個階段構成一個循環。值得注意的是,半導體從設計到流水線生產,至少需要2 年的時間。由於我國屬於新興市場,半導體行業處於上升發展時期,預計在未來5 年國內市場不存在明顯的週期性。

"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整理自光大證券楊明輝團隊、半導體史記、E微芯電子等

早期,電子技術是國家戰略資源,它的發展與軍事需求緊密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無線通信的廣泛應用,作戰雙方需要對己方通信信息進行加密並截獲破解敵方的信息,最開始使用的是繼電器計算機,Z3計算機和馬克系列計算就屬於繼電器計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道火力表的計算需求,催生了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嚴格的軍事應用促進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當晶體管誕生後,美國軍方是研發生產的主要資助者和標準制定者,而且早期的晶體管、集成電路產品主要被用於軍事領域。

1943年7月,美國陸軍資助了一個項目,研製新式計算機即電子數字計算機,機器定名為“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簡稱:ENIAC),ENIAC以代號“PX項目”祕密進行。該項目由約翰·馮·諾伊曼擔任項目顧問,他提出了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的“馮·諾伊曼結構”,大大促進了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1946年2月,ENIAC計算機成功研製,性能極為優越,微分機計算60秒射程彈道軌跡需要20小時,而它僅需30秒。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布拉頓、巴丁發明了晶體管,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制造是電子產品的重大突破。在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之後,美國軍方一直資助這項技術的發展。從1948年到1957年,軍方承擔了貝爾實驗室晶體管研究費用22.3百萬美元中的38%。尤其在50年代中期,軍方對貝爾實驗室的資助一度達到晶體管研究經費的50%。貝爾實驗室和軍方第一個合同從1949年到1951年,主要聚焦應用和電路研究;第二個合同則從1951年至1958年,主要開展軍方感興趣的服務、設施和材料研究。

軍事對電子技術的需求,使得美國電子公司受益匪淺,它們的發展也是與美國軍方密切相關。這裡我們可以以部分企業舉例說明,如 IBM進入計算機領域後,主要客戶是弗吉尼亞州達爾格倫(Dahlgren)的海軍水面武器中心。IBM也因為參與了一個重要的軍事項目——“半自動地面環境探測系統”(簡稱:SAGE),奠定了它在計算機領域的領導地位。IBM 704和IBM 709也成為了行業標準,其中IBM 704所用的構想本來是為另一個軍方合同設計的。再如AT&T公司, 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於1954年為美國空軍建造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晶體管數字計算機),但是AT&T公司被禁止從事商用計算機業務。再如達爾馬製造公司,很多人對它可能並不熟知,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出了第一臺機載雷達天線。

截至1956年,美國的電子設備銷售額超過了3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軍方的採購。1961年與1962年,美國空軍先後在計算機及民兵導彈中使用硅晶片,這些項目促使集成電路首次在軍事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時代,美國起源,建立了先發優勢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美國發明家。1883年,愛迪生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射向附近的金屬片。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1904年,弗萊明利用愛迪生效應研製出第一個二極管(Diode),並獲得了專利,這個二極管可以用來做無線電電報的檢波器。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二極管的燈絲之間巧妙加了一個柵板,發明了第一個真空電子三極管,用於檢波放大。19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合作研製出了高真空電子三極管,使得三極管的放大倍數大幅提高,工作性能更加穩定,從而電子管進入了實用階段,進而衍生出了廣播、電視、計算機等行業,是今天電子產品的奠基石。

如上文所述,軍方極大促進了電子技術的發展。正是利用了上述的電子管技術,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ENIAC誕生了,採用了17468個電子三極管、7200個電子二極管,重達30噸。


ENIAC的研製也暴露了電子管的問題:傻大笨粗。為此,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一個固體物理研究小組,試圖製造一種能替代電子管的半導體器件。貝爾實驗室對半導體材料進行了研究,發現摻雜的半導體整流性能比電子管好,決定集中研究硅、鍺等半導體材料,探討用半導體材料製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1947年12月,以肖克萊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實驗發現,在鍺片的底面接上電極,在另一面插上細針並通上電流,然後讓另一根細針儘量靠近它,並通上微弱的電流,這樣就會使原來的電流產生很大的變化。微弱電流少量的變化,會對另外的電流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放大”作用。在首次試驗時,它能把音頻信號放大100倍。這樣,第一個晶體管誕生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20 世紀50 年代起,晶體管開始逐漸替代真空電子管,並最終實現了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的大批量生產。1954 年,貝爾實驗室開發了第一臺晶體管化的計算機TRADIC,使用了大約700個晶體管和1萬個鍺二極管,每秒鐘可以執行100萬次邏輯操作,功率僅為100瓦。1955 年,IBM公司開發了包含2000個晶體管的商用計算機。

集成電路里用的是硅元素,這也是硅谷名字的又來。集成電路的批量生產能力、可靠性和電路模塊設計方法確保了它能得到快速廣泛運用。如今,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內都在用集成電路,包括電腦、手機等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斯坦福研究園)


硅谷的建立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硅谷之”硅“

1940年,威廉·肖克利和同事在貝爾實驗室共同發明了晶體管。不過肖克利的心中有一個富翁夢,在貝爾實驗室又無法實現這個夢想,於是他決定回到老家聖克拉拉谷(即後來的硅谷)創辦自己的公司。

接著他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招聘頂尖的工程師。因為被肖克利“晶體管之父”的光環所吸引,美國電子研究領域精英們的應聘信紛紛湧來。到1956年,他從中聘用了八位優秀人才,這八個人分別是羅伯特·諾依斯(Robert Noyce)、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朱利亞斯·布蘭克(Julius Blank)、尤金·克萊爾(Eugene Kleiner)、金·赫爾尼(Jean Hoerni)、傑·拉斯特(Jay Last)、謝爾頓·羅伯茨(Sheldon Roberts)和維克多·格里尼克(Victor Grinich)。這是從未有過的偉大天才的組合,所有的人都在30歲以下,正處於才能噴湧的頂峰。大夥都是慕大名而來,摩拳擦掌要幹一番大事業。肖克利由此開始正式運營自己的公司。

同樣是在1956年,肖克利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所以大夥異常興奮,因為有哪家公司是由諾貝爾獎得主領導的呢?他們覺得自己已到了改變整個世界的邊緣。可惜歡樂短暫的。肖克利雖然是一個天才發明家,但對企業管理卻一竅不通,甚至跟人打交道的能力都沒有,卻偏偏十分自以為是。肖克利曾說,在1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精神病人。所以,他認為現在公司裡有兩個精神病患者在為他工作。為這個原因,他要求所有僱員去接受心理測驗。他不相信任何人。肖克利跟人說話,總象對待小孩子一樣,態度日趨傲慢。他的門徒們提議研究集成電路,但肖克利拒絕了他們的建議。到1957年,也就是公司創辦的第二年,他的那8位天才員工便受不了他了,也不想跟他幹了,11月份他們集體辭職,肖克利為此大發雷霆,稱他們為”八叛逆",這也成了硅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半導體產業誕生地)


八叛逆離開後,肖克利實驗室每況愈下,兩次被轉賣後於1968年永久關閉。肖克利於1963年開始任斯坦福大學教授。

離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後的第二天,這8人就得到仙童攝影器材公司的13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創辦了仙童半導體公司,開始製造一種雙擴散基型晶體管,以便用硅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這是他們在肖克利實驗室尚未完成卻又不受肖克利重視的項目。

仙童半導體公司被公認為是硅谷第一傢俱有現代化意味的初創企業。當仙童在60年代末左右分崩離析的時候,八叛逆中的一些人又開始創建其它公司。其中諾伊斯和摩爾、格魯夫一起創辦了 Intel,桑德斯創辦了AMD,克萊納創辦了 KPCB 風險投資,瓦倫丁創立了國家半導體公司,之後又成立了紅杉資本。在 1970 年前後的半導體浪潮中,可以說大部分半導體公司都起源於仙童半導體公司。這一批半導體公司可以說是奠定了硅谷的科技基礎。

下圖梳理了由仙童員工離職後創辦的公司: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創辦仙童半導體公司後的”八叛逆“風采)


1958年,傑克·基爾比和羅伯特·諾伊斯這兩個人幾乎同時獨立發明了集成電路。他們將晶體管、電阻和電容等集成在微小的平板上,用熱焊方式把元件以極細的導線互連,在不超過4平方毫米的面積上,大約集成了20餘個元件。1959年2月6日, 基爾比向美國專利局申報專利,這種由半導體元件構成的微型固體組合件,從此被命名為“集成電路”(IC)。基爾比被譽為“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發明家”,而諾依斯被譽為“提出了適合於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理論”的人。1969年,美國聯邦法院最後從法律上承認了集成電路是一項“同時的發明”。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諾依斯用圖紙展示他的集成電路)


弗雷德·特曼的創新引擎

和很多其它技術創新一樣,電子技術是源於戰爭期間的研究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特曼離開了斯坦福的教學崗位,開始加入哈佛大學的無線電研究實驗室,帶領一支850人的團隊開始相關研究工作。作為一個絕密軍事任務的帶頭人,特曼接觸了大量極少有人能接觸的最尖端的電子學方面的研究項目。隨著戰爭的結束,他意識到:”戰爭期間的祕密研究成果將為戰後電子工業發展的奠定基礎。而斯坦福有機會像東部哈佛一樣在西部這個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戰後,通過獲得一些政府資助科研項目,特爾曼吸引了很多優秀的學生和老師加入斯坦福,進一步鞏固斯坦福在電子學領域的名望。

斯坦福在50、60 年代聖克拉拉谷的革新行為和新興公司的建立中起了核心作用。斯坦福建於1891 年,有“西部的哈佛”之稱,它在建立之初就將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而不僅僅象傳統大學那樣是一個純教學機構。更重要的是,斯坦福大學成功地開創了一種新的硅谷發展模式,即大學——科研——產業三位一體的模式,這要歸功於被稱為“硅谷先驅”的特曼,他在20世紀20年代任副校長期間,致力於將大學的科研與企業結合起來,注重科學的實效性。特曼的哲學是:使大學和產業形成一種共生關係。

特曼建議校方加強同當地電子產業界的聯繫,以斯坦福大學為依託,聯合一批科技公司,把美國西部的電子產業帶動起來。特曼想到了校園“下海”。但當初捐贈土地有規定,土地不得出售。特曼與校長斯特林商定,利用斯坦福的土地,建立一個高技術工業區。1951年,在他的推動下,斯坦福大學把靠近帕洛阿託的部分校園地皮劃出來成立了一個斯坦福工業園。將土地直接以 99 年的合約期租給一些科技公司。這些科技公司的入駐,不單解決了學校的運營資金的問題,還給學生們帶來了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可以說是特曼開創了學校和科技企業結合共生的模式。

通過土地出租,斯坦福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給學校賺錢。到了後來,工業區改名為研究區,成為把技術從大學的實驗室轉讓給區內各公司的一種手段。功夫不負有心人,到1955年,已有7家公司在研究園設廠,1960年增加到32家,1970年達到70家。到1980年,整個研究園的655英畝土地全部租完,有90家公司的25萬名員工入主其中。這些公司一般都是電子工業中的高技術公司。斯坦福研究園成了美國和全世界紛起效尤的高技術產業區楷模。

說到特曼對產學研相結合的重視,這裡有一個例子不得不和大家分享。1938年,特曼的兩個學生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發明了音頻振盪器,在特曼的鼓勵指導和538美元資金的資助下,他的這兩個學生開始在一間車庫裡創辦了惠普,開始將這個發明成果產業化。這間車庫在1989年被加利福尼亞當局定為歷史文物和“硅谷誕生地”。對他的兩位高徒,特曼這樣評價:“你把他們放在任何新環境,他們都會迅速掌握必需的東西,而且達到高超的水平。所以當他們開始搞學業時,他們無須什麼教師指點,而是一邊幹一邊學會需要掌握的東西。他們學習的速度總比問題冒出來的速度更快”。正是憑著這種特殊才能,使惠普迅速崛起。後來惠普搬入斯坦福研究園,快速成為全球最大的PC製造商。

這兩位學生成功之後當然當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恩師。特曼作為惠普公司董事會成員達40年之久,成為硅谷歷史上最感人的插曲之一。1977年,兩人向斯坦福大學捐贈920萬美元,建造了最現代化的弗德里克·特曼工程學中心,作為40年前特曼資助的538美元的回贈。到目前為止, 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連同他們的家族基金和公司共向斯坦福捐贈的金額超過3億美元。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左到右依次是Fred Packard、Bill Hewlett和Fred Terman)


開放的體系

硅谷的很多公司創始人都來自中西部,雖然他們可能在東海岸求過學或工作過,但是他們沒有真正接受東海岸的那種過於拘謹刻板的氛圍,加州的不拘禮節才是他們更喜歡的。因為加州在政策法規方面的開放性,他們也可以更自由地進行各種科學、商業方面的嘗試,無需受到太多法律方面的制約。

Jason Calacanis在《Angel》這本書中這樣寫道:”硅谷打造的最偉大的產品就是硅谷本身。在這裡,一代又一代公司及創始人都在積極推動刺激自己在效率等方面比前人做得更好。Google用了9年時間將自己的年營收做到30億美元,而做到同樣營收Facebook僅僅用了7年。Facebook目睹了Google是如何進入數十個市場並佔據統治地位的,而Facebook用了更短的時間就做到了這一點。看著Google和Facebook大舉進軍全球市場,Airbnb和Uber的管理團隊從中學習並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完善。下一波創業者依然如此。你能經常看到Google員工帶著自己掌握的所有廣告算法技術跳槽加入Facebook,為的只是更具誘惑力的股權。Sheryl Sandberg在Google花了7年時間打造了廣告項目,加入Facebook後便成為Mark Zuckerberg的左膀右臂。同樣的故事也在Facebook身上上演,一些Facebook國際化擴張方面的專家陸續加入Uber和Airbnb成為高管。”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2011年硅谷人才流動圖)


和很多東海岸的公司不同,硅谷的公司深知,只有合作和競爭同時發揮作用才有助於打造成功的公司。這個想法很好地反應在加州廢除非競爭協議的舉動中。這種生態體系能很好地鼓勵大家去嘗試、冒險、分享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和教訓。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被稱為風險資本一條街的“沙山路”,上百家聲名如雷貫耳的風險投資公司在這裡彙集)


風險資本:硅谷的彈藥庫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風險投資之父Authur Rock)


第一家接受風險投資的公司正是前文中說到的由“八叛逆”創辦的仙童半導體公司,它的投資人正是風險投資之父Arthur Rock,Aurhur的公司Davis & Rock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

除Davis & Rock之外,20世紀60年代其它三家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分別是Draper, Gaither& Anderson (1961)、Sutton Hill (1964)和Mayfield Funds (1963),這些公司通過對包括蘋果、英特爾等硅谷一些科技公司的投資都獲得了豐厚的彙報。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邁克·馬克庫拉對蘋果進行了25萬美元的投資,這筆投資換取了該公司30%股權)


1969年,整個風險投資圈有20來個人。和硅谷其它行業的人一樣,這些風險投資人會經常組織聚會,彼此分享心得想法。今天風投圈使用的很多概念都源於那些人的想法碰撞的結果,例如,在投資時相比公司,投資人更看重創始人本身。很快,很多人看到了風險投資的快速吸金能力,風險投資行業也開始迎來爆發式發展,眾多風險投資機構紛紛誕生,紅杉資本和KPCB這兩家全球頂尖的風投公司都是於1972年在仙童校友會上成立的。他們之間就有投資過亞馬遜、蘋果、思科、Dropbox、美國藝電公司、Facebook、Genentech、谷歌、Instagram、Intuit和LinkedIn等業內巨頭公司, 而這些只是冰山的一角。

Fairchild:集成電路時代,仙童半導體打造了大半個半導體產業圈,開創了半導體黃金時代


晶體管替換電子管,減少了體積,但是隨著晶體管越堆越多,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電路中器件和連線也越來越多,電路的佈線和響應都遇到了瓶頸。更高集成度的想法也應運而生,1958年,德州儀器的基爾比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並於1959年2月申請了小型化的電子電路專利。這塊集成電路由包括鍺晶體管在內的五個元器件集成在一起,基於鍺材料製作了一個叫做相移振盪器的簡易集成電路。

與此同時,仙童半導體諾伊斯也在1959年研製出一種利用二氧化硅屏蔽的擴散技術和PN結隔離技術,基於硅平面工藝發明了世界第一塊硅集成電路,並在1959年提交了集成電路的專利申請書,但是強調了仙童的集成電路是使用平面工藝來製造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此後,仙童半導體開發出運算放大器、實用模擬集成電路、互補性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集成電路等無數個集成電路的重要產品,推動了集成電路產業向前快速發展。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技術的成功並不意味企業就能勇往直前,仙童半導體在商業上並不出色。在諾伊斯的鬆散管理下,核心成員陸續離去,競爭者很快追趕了上來。1967年,仙童半導體公佈了它的第一次虧損,760萬美元的虧損導致股票從一年前的3美元每股下滑至0.5美元,市值大幅縮水。靈魂人物的離去似乎奠定了仙童半導體沒落的命運,到了1979年,仙童半導體被法國一家石油企業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公司收購。

1987年,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又以原價的三分之一將仙童半導體轉賣給另一家美國國民半導體公司(NSC)。1997年,NSC為了與英特爾和AMD一較高下,將仙童半導體以5.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並利用這筆資金買下了全球第三大微處理器製造商Cyrix,作為與英特爾競爭的籌碼。

在1997年到1999年間,仙童半導體開始了大規模的併購:1.2億買下了年收入7000萬的Raytheon公司半導體分部、4.55億併購了三星公司旗下一個製造特殊芯片的半導體工廠等。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仙童半導體一直在換帥與併購中維持著經營。直到2016年9月,安森美半導體以24億美元現金完成了對仙童的收購。

在仙童半導體浩浩蕩蕩近六十年的發展歷史,“不老仙童”沒有得到壯大,但是它為整個芯片及IT產業貢獻了大量人才,對硅谷乃至當今時代的科技發展都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和作用。在1969年舉行的一次產業大會上,參會的400人中,90%以上曾經是仙童半導體公司的僱員。就像喬布斯所說:“仙童半導體就像是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他,這種創新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Intel & TI:爾後,Intel、TI的成功讓美國半導體始終處於領導地位


首先來看英特爾(Intel),它是典型美國半導體的縮影。1968年,羅伯特·諾伊斯、戈登·摩爾和安迪·格魯夫創創辦了英特爾,他們起初瞄準了半導體存儲器,它可以存儲更多的比特信息,以替換磁芯存儲器。1969年,英特爾推出了第一個產品3101,這是一種用於高速隨機存取存儲器(RAM)的肖克利雙極型64比特存儲芯片,銷售得很旺。

1970年,英特爾推出了1103產品,這是一個1024字節(1KB)容量的DRAM,也是第一個商業上可用的芯片。1971年,應日本計算器製造商Busicom的要求,英特爾為其設計低成本芯片,構想了在一個芯片上裝入一箇中央處理器(CPU)的計劃,為此,英特爾推出了第一個微處理器4004,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商用的微處理器。

至此,英特爾也開始了兩項重要產品並行的道路——存儲芯片和微處理器。此後,英特爾連續推出8位微處理器8008、16位微處理器8086、32位微處理器80386,在微處理器取得了巨大成功。

20世紀80年代初,英特爾的存儲器產品市場份額開始下滑,DRAM、靜態RAM、EPROM市場的激烈競爭和日本廠商大舉切入迫使英特爾專注於微處理器。最後,英特爾放棄了存儲器業務,全面轉向微處理器業務。對英特爾來說,1972年存儲器佔其銷售額90%,而到1988年只剩20%,從存儲器轉向微處理器,這是戰略性轉折點。

到1972年,英特爾已經有超過1000名僱員,銷售額達到2300萬美元。1974年,英特爾有近3100名員工,銷售額為1.4億美元。到1984年,英特爾銷售額達到16億美元,在《財富》500強中上升至226名。在此後1986年至2017年期間,英特爾的營業收入從1986年的12.65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627.61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GAGR)為13.4%,複合增速相當高。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再來看德州儀器(TI),也是美國集成電路的縮影。德州儀器成立於1930年,原為一家地質勘探公司,後轉做軍工供應商。德州儀器於1954年生產出了全球第一個晶體管,1958年發明出了全球第一塊集成電路,1967年發明了手持計算器,1982年發佈了全球首個單芯片數字信號處理器DSP,之後便成了這個領域的霸主。

1996-2004年,德州儀器通過出售與併購,佈局模擬與嵌入式處理。1996年,TI開始全方位轉型,專注於為信號處理市場生產半導體,隨後又展開了一系列企業併購、資產剝離大動作。2000年,TI斥資76億美元收購了模擬芯片廠商Burr-Brown,鞏固了其在數據轉換器與放大器領域的優勢地位,並形成從電源IC到放大器IC乃至A-D/D-A轉換器的廣泛產品群。2005-2011年,第二次出售與併購,佈局汽車+工業。

2005年起,德州儀器先後出售LCD、DSL、傳感器、手機基帶業務,將重心從手機市場轉移出來,佈局汽車和工業領域。2011年,TI又斥資65億美元收購美國國家半導體(NS),加強模擬產品線組合,德儀有3萬種模擬產品,國家半導體有1.2萬種。通過收購,德州儀器一舉超越了當時在銷售額上與之持平的東芝,成為僅次於英特爾和三星電子的半導體公司。

2012年至今,德州儀器聚焦模擬與嵌入式處理,聚焦汽車+工業。自從德州儀器戰略性地退出手機基帶處理器領域後,模擬和嵌入式處理成為新的重點業務。目前模擬和嵌入式處理業務已佔德州儀器公司營業額的85%以上。在繼續服務好消費電子產品市場的同時,德州儀器緊緊抓住汽車電子和工業電子市場,依靠技術創新實現高增長,目前汽車與工業的營收佔比已經接近半壁江山。

德州儀器的兩個集中出售併購時間段分別是互聯網繁榮到泡沫破滅時期和智能手機興起時期。德州通過併購重組不斷聚焦核心業務,佈局持續增長的廣闊市場。時至今日,TI已超過70年悠久歷史,並長期穩居前十大半導體公司之列,擁有超過 30,000名員工,近100,000款產品以及超過 40,000 項專利。從營業收入的角度看,德州儀器的收入從1987年的55.94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149.61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GAGR)為3.3%。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歷史講祕密:半導體行業明顯的特點“硅週期”


半導體行業是一個明顯的週期性行業,行業的週期通常也稱為“硅週期”,通常持續4-5 年。硅週期即是指半導體產業在差不多5 年的時間內就會歷經從衰落到昌盛的一個週期。一個典型的週期可以描述如下:第一階段,需求下降,產能利用率低,價格下滑,投資銳減;第二階段,需求穩定,產能利用率穩定,價格穩定,投資下滑以致投資不足;第三階段,投資加大,信心膨脹,需求增長。這三個階段構成一個循環。值得注意的是,半導體從設計到流水線生產,至少需要2 年的時間。由於我國屬於新興市場,半導體行業處於上升發展時期,預計在未來5 年國內市場不存在明顯的週期性。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分立器件行業是高科技、資本密集型行業,作為半導體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分立器件市場亦受到半導體整體市場疲軟的影響,但在功率器件市場快速增長及其他產品結構升級等有利因素的帶動下,2008 年市場規模的增長明顯高於半導體市場平均水平,銷售額增至176.9 億美元,成為引人注目的產品市場。2009 年,金融危機的加深抑制了全球電子產品消費,影響了上游分立器件產業和市場的發展,全球分立器件市場從持續正增長下滑為明顯負增長。

"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整理自光大證券楊明輝團隊、半導體史記、E微芯電子等

早期,電子技術是國家戰略資源,它的發展與軍事需求緊密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無線通信的廣泛應用,作戰雙方需要對己方通信信息進行加密並截獲破解敵方的信息,最開始使用的是繼電器計算機,Z3計算機和馬克系列計算就屬於繼電器計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道火力表的計算需求,催生了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嚴格的軍事應用促進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當晶體管誕生後,美國軍方是研發生產的主要資助者和標準制定者,而且早期的晶體管、集成電路產品主要被用於軍事領域。

1943年7月,美國陸軍資助了一個項目,研製新式計算機即電子數字計算機,機器定名為“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簡稱:ENIAC),ENIAC以代號“PX項目”祕密進行。該項目由約翰·馮·諾伊曼擔任項目顧問,他提出了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的“馮·諾伊曼結構”,大大促進了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1946年2月,ENIAC計算機成功研製,性能極為優越,微分機計算60秒射程彈道軌跡需要20小時,而它僅需30秒。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布拉頓、巴丁發明了晶體管,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制造是電子產品的重大突破。在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之後,美國軍方一直資助這項技術的發展。從1948年到1957年,軍方承擔了貝爾實驗室晶體管研究費用22.3百萬美元中的38%。尤其在50年代中期,軍方對貝爾實驗室的資助一度達到晶體管研究經費的50%。貝爾實驗室和軍方第一個合同從1949年到1951年,主要聚焦應用和電路研究;第二個合同則從1951年至1958年,主要開展軍方感興趣的服務、設施和材料研究。

軍事對電子技術的需求,使得美國電子公司受益匪淺,它們的發展也是與美國軍方密切相關。這裡我們可以以部分企業舉例說明,如 IBM進入計算機領域後,主要客戶是弗吉尼亞州達爾格倫(Dahlgren)的海軍水面武器中心。IBM也因為參與了一個重要的軍事項目——“半自動地面環境探測系統”(簡稱:SAGE),奠定了它在計算機領域的領導地位。IBM 704和IBM 709也成為了行業標準,其中IBM 704所用的構想本來是為另一個軍方合同設計的。再如AT&T公司, 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於1954年為美國空軍建造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晶體管數字計算機),但是AT&T公司被禁止從事商用計算機業務。再如達爾馬製造公司,很多人對它可能並不熟知,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出了第一臺機載雷達天線。

截至1956年,美國的電子設備銷售額超過了3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軍方的採購。1961年與1962年,美國空軍先後在計算機及民兵導彈中使用硅晶片,這些項目促使集成電路首次在軍事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時代,美國起源,建立了先發優勢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美國發明家。1883年,愛迪生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射向附近的金屬片。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1904年,弗萊明利用愛迪生效應研製出第一個二極管(Diode),並獲得了專利,這個二極管可以用來做無線電電報的檢波器。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二極管的燈絲之間巧妙加了一個柵板,發明了第一個真空電子三極管,用於檢波放大。19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合作研製出了高真空電子三極管,使得三極管的放大倍數大幅提高,工作性能更加穩定,從而電子管進入了實用階段,進而衍生出了廣播、電視、計算機等行業,是今天電子產品的奠基石。

如上文所述,軍方極大促進了電子技術的發展。正是利用了上述的電子管技術,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ENIAC誕生了,採用了17468個電子三極管、7200個電子二極管,重達30噸。


ENIAC的研製也暴露了電子管的問題:傻大笨粗。為此,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一個固體物理研究小組,試圖製造一種能替代電子管的半導體器件。貝爾實驗室對半導體材料進行了研究,發現摻雜的半導體整流性能比電子管好,決定集中研究硅、鍺等半導體材料,探討用半導體材料製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1947年12月,以肖克萊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實驗發現,在鍺片的底面接上電極,在另一面插上細針並通上電流,然後讓另一根細針儘量靠近它,並通上微弱的電流,這樣就會使原來的電流產生很大的變化。微弱電流少量的變化,會對另外的電流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放大”作用。在首次試驗時,它能把音頻信號放大100倍。這樣,第一個晶體管誕生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20 世紀50 年代起,晶體管開始逐漸替代真空電子管,並最終實現了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的大批量生產。1954 年,貝爾實驗室開發了第一臺晶體管化的計算機TRADIC,使用了大約700個晶體管和1萬個鍺二極管,每秒鐘可以執行100萬次邏輯操作,功率僅為100瓦。1955 年,IBM公司開發了包含2000個晶體管的商用計算機。

集成電路里用的是硅元素,這也是硅谷名字的又來。集成電路的批量生產能力、可靠性和電路模塊設計方法確保了它能得到快速廣泛運用。如今,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內都在用集成電路,包括電腦、手機等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斯坦福研究園)


硅谷的建立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硅谷之”硅“

1940年,威廉·肖克利和同事在貝爾實驗室共同發明了晶體管。不過肖克利的心中有一個富翁夢,在貝爾實驗室又無法實現這個夢想,於是他決定回到老家聖克拉拉谷(即後來的硅谷)創辦自己的公司。

接著他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招聘頂尖的工程師。因為被肖克利“晶體管之父”的光環所吸引,美國電子研究領域精英們的應聘信紛紛湧來。到1956年,他從中聘用了八位優秀人才,這八個人分別是羅伯特·諾依斯(Robert Noyce)、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朱利亞斯·布蘭克(Julius Blank)、尤金·克萊爾(Eugene Kleiner)、金·赫爾尼(Jean Hoerni)、傑·拉斯特(Jay Last)、謝爾頓·羅伯茨(Sheldon Roberts)和維克多·格里尼克(Victor Grinich)。這是從未有過的偉大天才的組合,所有的人都在30歲以下,正處於才能噴湧的頂峰。大夥都是慕大名而來,摩拳擦掌要幹一番大事業。肖克利由此開始正式運營自己的公司。

同樣是在1956年,肖克利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所以大夥異常興奮,因為有哪家公司是由諾貝爾獎得主領導的呢?他們覺得自己已到了改變整個世界的邊緣。可惜歡樂短暫的。肖克利雖然是一個天才發明家,但對企業管理卻一竅不通,甚至跟人打交道的能力都沒有,卻偏偏十分自以為是。肖克利曾說,在1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精神病人。所以,他認為現在公司裡有兩個精神病患者在為他工作。為這個原因,他要求所有僱員去接受心理測驗。他不相信任何人。肖克利跟人說話,總象對待小孩子一樣,態度日趨傲慢。他的門徒們提議研究集成電路,但肖克利拒絕了他們的建議。到1957年,也就是公司創辦的第二年,他的那8位天才員工便受不了他了,也不想跟他幹了,11月份他們集體辭職,肖克利為此大發雷霆,稱他們為”八叛逆",這也成了硅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半導體產業誕生地)


八叛逆離開後,肖克利實驗室每況愈下,兩次被轉賣後於1968年永久關閉。肖克利於1963年開始任斯坦福大學教授。

離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後的第二天,這8人就得到仙童攝影器材公司的13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創辦了仙童半導體公司,開始製造一種雙擴散基型晶體管,以便用硅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這是他們在肖克利實驗室尚未完成卻又不受肖克利重視的項目。

仙童半導體公司被公認為是硅谷第一傢俱有現代化意味的初創企業。當仙童在60年代末左右分崩離析的時候,八叛逆中的一些人又開始創建其它公司。其中諾伊斯和摩爾、格魯夫一起創辦了 Intel,桑德斯創辦了AMD,克萊納創辦了 KPCB 風險投資,瓦倫丁創立了國家半導體公司,之後又成立了紅杉資本。在 1970 年前後的半導體浪潮中,可以說大部分半導體公司都起源於仙童半導體公司。這一批半導體公司可以說是奠定了硅谷的科技基礎。

下圖梳理了由仙童員工離職後創辦的公司: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創辦仙童半導體公司後的”八叛逆“風采)


1958年,傑克·基爾比和羅伯特·諾伊斯這兩個人幾乎同時獨立發明了集成電路。他們將晶體管、電阻和電容等集成在微小的平板上,用熱焊方式把元件以極細的導線互連,在不超過4平方毫米的面積上,大約集成了20餘個元件。1959年2月6日, 基爾比向美國專利局申報專利,這種由半導體元件構成的微型固體組合件,從此被命名為“集成電路”(IC)。基爾比被譽為“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發明家”,而諾依斯被譽為“提出了適合於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理論”的人。1969年,美國聯邦法院最後從法律上承認了集成電路是一項“同時的發明”。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諾依斯用圖紙展示他的集成電路)


弗雷德·特曼的創新引擎

和很多其它技術創新一樣,電子技術是源於戰爭期間的研究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特曼離開了斯坦福的教學崗位,開始加入哈佛大學的無線電研究實驗室,帶領一支850人的團隊開始相關研究工作。作為一個絕密軍事任務的帶頭人,特曼接觸了大量極少有人能接觸的最尖端的電子學方面的研究項目。隨著戰爭的結束,他意識到:”戰爭期間的祕密研究成果將為戰後電子工業發展的奠定基礎。而斯坦福有機會像東部哈佛一樣在西部這個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戰後,通過獲得一些政府資助科研項目,特爾曼吸引了很多優秀的學生和老師加入斯坦福,進一步鞏固斯坦福在電子學領域的名望。

斯坦福在50、60 年代聖克拉拉谷的革新行為和新興公司的建立中起了核心作用。斯坦福建於1891 年,有“西部的哈佛”之稱,它在建立之初就將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而不僅僅象傳統大學那樣是一個純教學機構。更重要的是,斯坦福大學成功地開創了一種新的硅谷發展模式,即大學——科研——產業三位一體的模式,這要歸功於被稱為“硅谷先驅”的特曼,他在20世紀20年代任副校長期間,致力於將大學的科研與企業結合起來,注重科學的實效性。特曼的哲學是:使大學和產業形成一種共生關係。

特曼建議校方加強同當地電子產業界的聯繫,以斯坦福大學為依託,聯合一批科技公司,把美國西部的電子產業帶動起來。特曼想到了校園“下海”。但當初捐贈土地有規定,土地不得出售。特曼與校長斯特林商定,利用斯坦福的土地,建立一個高技術工業區。1951年,在他的推動下,斯坦福大學把靠近帕洛阿託的部分校園地皮劃出來成立了一個斯坦福工業園。將土地直接以 99 年的合約期租給一些科技公司。這些科技公司的入駐,不單解決了學校的運營資金的問題,還給學生們帶來了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可以說是特曼開創了學校和科技企業結合共生的模式。

通過土地出租,斯坦福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給學校賺錢。到了後來,工業區改名為研究區,成為把技術從大學的實驗室轉讓給區內各公司的一種手段。功夫不負有心人,到1955年,已有7家公司在研究園設廠,1960年增加到32家,1970年達到70家。到1980年,整個研究園的655英畝土地全部租完,有90家公司的25萬名員工入主其中。這些公司一般都是電子工業中的高技術公司。斯坦福研究園成了美國和全世界紛起效尤的高技術產業區楷模。

說到特曼對產學研相結合的重視,這裡有一個例子不得不和大家分享。1938年,特曼的兩個學生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發明了音頻振盪器,在特曼的鼓勵指導和538美元資金的資助下,他的這兩個學生開始在一間車庫裡創辦了惠普,開始將這個發明成果產業化。這間車庫在1989年被加利福尼亞當局定為歷史文物和“硅谷誕生地”。對他的兩位高徒,特曼這樣評價:“你把他們放在任何新環境,他們都會迅速掌握必需的東西,而且達到高超的水平。所以當他們開始搞學業時,他們無須什麼教師指點,而是一邊幹一邊學會需要掌握的東西。他們學習的速度總比問題冒出來的速度更快”。正是憑著這種特殊才能,使惠普迅速崛起。後來惠普搬入斯坦福研究園,快速成為全球最大的PC製造商。

這兩位學生成功之後當然當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恩師。特曼作為惠普公司董事會成員達40年之久,成為硅谷歷史上最感人的插曲之一。1977年,兩人向斯坦福大學捐贈920萬美元,建造了最現代化的弗德里克·特曼工程學中心,作為40年前特曼資助的538美元的回贈。到目前為止, 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連同他們的家族基金和公司共向斯坦福捐贈的金額超過3億美元。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左到右依次是Fred Packard、Bill Hewlett和Fred Terman)


開放的體系

硅谷的很多公司創始人都來自中西部,雖然他們可能在東海岸求過學或工作過,但是他們沒有真正接受東海岸的那種過於拘謹刻板的氛圍,加州的不拘禮節才是他們更喜歡的。因為加州在政策法規方面的開放性,他們也可以更自由地進行各種科學、商業方面的嘗試,無需受到太多法律方面的制約。

Jason Calacanis在《Angel》這本書中這樣寫道:”硅谷打造的最偉大的產品就是硅谷本身。在這裡,一代又一代公司及創始人都在積極推動刺激自己在效率等方面比前人做得更好。Google用了9年時間將自己的年營收做到30億美元,而做到同樣營收Facebook僅僅用了7年。Facebook目睹了Google是如何進入數十個市場並佔據統治地位的,而Facebook用了更短的時間就做到了這一點。看著Google和Facebook大舉進軍全球市場,Airbnb和Uber的管理團隊從中學習並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完善。下一波創業者依然如此。你能經常看到Google員工帶著自己掌握的所有廣告算法技術跳槽加入Facebook,為的只是更具誘惑力的股權。Sheryl Sandberg在Google花了7年時間打造了廣告項目,加入Facebook後便成為Mark Zuckerberg的左膀右臂。同樣的故事也在Facebook身上上演,一些Facebook國際化擴張方面的專家陸續加入Uber和Airbnb成為高管。”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2011年硅谷人才流動圖)


和很多東海岸的公司不同,硅谷的公司深知,只有合作和競爭同時發揮作用才有助於打造成功的公司。這個想法很好地反應在加州廢除非競爭協議的舉動中。這種生態體系能很好地鼓勵大家去嘗試、冒險、分享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和教訓。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被稱為風險資本一條街的“沙山路”,上百家聲名如雷貫耳的風險投資公司在這裡彙集)


風險資本:硅谷的彈藥庫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風險投資之父Authur Rock)


第一家接受風險投資的公司正是前文中說到的由“八叛逆”創辦的仙童半導體公司,它的投資人正是風險投資之父Arthur Rock,Aurhur的公司Davis & Rock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

除Davis & Rock之外,20世紀60年代其它三家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分別是Draper, Gaither& Anderson (1961)、Sutton Hill (1964)和Mayfield Funds (1963),這些公司通過對包括蘋果、英特爾等硅谷一些科技公司的投資都獲得了豐厚的彙報。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邁克·馬克庫拉對蘋果進行了25萬美元的投資,這筆投資換取了該公司30%股權)


1969年,整個風險投資圈有20來個人。和硅谷其它行業的人一樣,這些風險投資人會經常組織聚會,彼此分享心得想法。今天風投圈使用的很多概念都源於那些人的想法碰撞的結果,例如,在投資時相比公司,投資人更看重創始人本身。很快,很多人看到了風險投資的快速吸金能力,風險投資行業也開始迎來爆發式發展,眾多風險投資機構紛紛誕生,紅杉資本和KPCB這兩家全球頂尖的風投公司都是於1972年在仙童校友會上成立的。他們之間就有投資過亞馬遜、蘋果、思科、Dropbox、美國藝電公司、Facebook、Genentech、谷歌、Instagram、Intuit和LinkedIn等業內巨頭公司, 而這些只是冰山的一角。

Fairchild:集成電路時代,仙童半導體打造了大半個半導體產業圈,開創了半導體黃金時代


晶體管替換電子管,減少了體積,但是隨著晶體管越堆越多,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電路中器件和連線也越來越多,電路的佈線和響應都遇到了瓶頸。更高集成度的想法也應運而生,1958年,德州儀器的基爾比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並於1959年2月申請了小型化的電子電路專利。這塊集成電路由包括鍺晶體管在內的五個元器件集成在一起,基於鍺材料製作了一個叫做相移振盪器的簡易集成電路。

與此同時,仙童半導體諾伊斯也在1959年研製出一種利用二氧化硅屏蔽的擴散技術和PN結隔離技術,基於硅平面工藝發明了世界第一塊硅集成電路,並在1959年提交了集成電路的專利申請書,但是強調了仙童的集成電路是使用平面工藝來製造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此後,仙童半導體開發出運算放大器、實用模擬集成電路、互補性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集成電路等無數個集成電路的重要產品,推動了集成電路產業向前快速發展。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技術的成功並不意味企業就能勇往直前,仙童半導體在商業上並不出色。在諾伊斯的鬆散管理下,核心成員陸續離去,競爭者很快追趕了上來。1967年,仙童半導體公佈了它的第一次虧損,760萬美元的虧損導致股票從一年前的3美元每股下滑至0.5美元,市值大幅縮水。靈魂人物的離去似乎奠定了仙童半導體沒落的命運,到了1979年,仙童半導體被法國一家石油企業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公司收購。

1987年,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又以原價的三分之一將仙童半導體轉賣給另一家美國國民半導體公司(NSC)。1997年,NSC為了與英特爾和AMD一較高下,將仙童半導體以5.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並利用這筆資金買下了全球第三大微處理器製造商Cyrix,作為與英特爾競爭的籌碼。

在1997年到1999年間,仙童半導體開始了大規模的併購:1.2億買下了年收入7000萬的Raytheon公司半導體分部、4.55億併購了三星公司旗下一個製造特殊芯片的半導體工廠等。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仙童半導體一直在換帥與併購中維持著經營。直到2016年9月,安森美半導體以24億美元現金完成了對仙童的收購。

在仙童半導體浩浩蕩蕩近六十年的發展歷史,“不老仙童”沒有得到壯大,但是它為整個芯片及IT產業貢獻了大量人才,對硅谷乃至當今時代的科技發展都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和作用。在1969年舉行的一次產業大會上,參會的400人中,90%以上曾經是仙童半導體公司的僱員。就像喬布斯所說:“仙童半導體就像是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他,這種創新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Intel & TI:爾後,Intel、TI的成功讓美國半導體始終處於領導地位


首先來看英特爾(Intel),它是典型美國半導體的縮影。1968年,羅伯特·諾伊斯、戈登·摩爾和安迪·格魯夫創創辦了英特爾,他們起初瞄準了半導體存儲器,它可以存儲更多的比特信息,以替換磁芯存儲器。1969年,英特爾推出了第一個產品3101,這是一種用於高速隨機存取存儲器(RAM)的肖克利雙極型64比特存儲芯片,銷售得很旺。

1970年,英特爾推出了1103產品,這是一個1024字節(1KB)容量的DRAM,也是第一個商業上可用的芯片。1971年,應日本計算器製造商Busicom的要求,英特爾為其設計低成本芯片,構想了在一個芯片上裝入一箇中央處理器(CPU)的計劃,為此,英特爾推出了第一個微處理器4004,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商用的微處理器。

至此,英特爾也開始了兩項重要產品並行的道路——存儲芯片和微處理器。此後,英特爾連續推出8位微處理器8008、16位微處理器8086、32位微處理器80386,在微處理器取得了巨大成功。

20世紀80年代初,英特爾的存儲器產品市場份額開始下滑,DRAM、靜態RAM、EPROM市場的激烈競爭和日本廠商大舉切入迫使英特爾專注於微處理器。最後,英特爾放棄了存儲器業務,全面轉向微處理器業務。對英特爾來說,1972年存儲器佔其銷售額90%,而到1988年只剩20%,從存儲器轉向微處理器,這是戰略性轉折點。

到1972年,英特爾已經有超過1000名僱員,銷售額達到2300萬美元。1974年,英特爾有近3100名員工,銷售額為1.4億美元。到1984年,英特爾銷售額達到16億美元,在《財富》500強中上升至226名。在此後1986年至2017年期間,英特爾的營業收入從1986年的12.65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627.61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GAGR)為13.4%,複合增速相當高。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再來看德州儀器(TI),也是美國集成電路的縮影。德州儀器成立於1930年,原為一家地質勘探公司,後轉做軍工供應商。德州儀器於1954年生產出了全球第一個晶體管,1958年發明出了全球第一塊集成電路,1967年發明了手持計算器,1982年發佈了全球首個單芯片數字信號處理器DSP,之後便成了這個領域的霸主。

1996-2004年,德州儀器通過出售與併購,佈局模擬與嵌入式處理。1996年,TI開始全方位轉型,專注於為信號處理市場生產半導體,隨後又展開了一系列企業併購、資產剝離大動作。2000年,TI斥資76億美元收購了模擬芯片廠商Burr-Brown,鞏固了其在數據轉換器與放大器領域的優勢地位,並形成從電源IC到放大器IC乃至A-D/D-A轉換器的廣泛產品群。2005-2011年,第二次出售與併購,佈局汽車+工業。

2005年起,德州儀器先後出售LCD、DSL、傳感器、手機基帶業務,將重心從手機市場轉移出來,佈局汽車和工業領域。2011年,TI又斥資65億美元收購美國國家半導體(NS),加強模擬產品線組合,德儀有3萬種模擬產品,國家半導體有1.2萬種。通過收購,德州儀器一舉超越了當時在銷售額上與之持平的東芝,成為僅次於英特爾和三星電子的半導體公司。

2012年至今,德州儀器聚焦模擬與嵌入式處理,聚焦汽車+工業。自從德州儀器戰略性地退出手機基帶處理器領域後,模擬和嵌入式處理成為新的重點業務。目前模擬和嵌入式處理業務已佔德州儀器公司營業額的85%以上。在繼續服務好消費電子產品市場的同時,德州儀器緊緊抓住汽車電子和工業電子市場,依靠技術創新實現高增長,目前汽車與工業的營收佔比已經接近半壁江山。

德州儀器的兩個集中出售併購時間段分別是互聯網繁榮到泡沫破滅時期和智能手機興起時期。德州通過併購重組不斷聚焦核心業務,佈局持續增長的廣闊市場。時至今日,TI已超過70年悠久歷史,並長期穩居前十大半導體公司之列,擁有超過 30,000名員工,近100,000款產品以及超過 40,000 項專利。從營業收入的角度看,德州儀器的收入從1987年的55.94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149.61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GAGR)為3.3%。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歷史講祕密:半導體行業明顯的特點“硅週期”


半導體行業是一個明顯的週期性行業,行業的週期通常也稱為“硅週期”,通常持續4-5 年。硅週期即是指半導體產業在差不多5 年的時間內就會歷經從衰落到昌盛的一個週期。一個典型的週期可以描述如下:第一階段,需求下降,產能利用率低,價格下滑,投資銳減;第二階段,需求穩定,產能利用率穩定,價格穩定,投資下滑以致投資不足;第三階段,投資加大,信心膨脹,需求增長。這三個階段構成一個循環。值得注意的是,半導體從設計到流水線生產,至少需要2 年的時間。由於我國屬於新興市場,半導體行業處於上升發展時期,預計在未來5 年國內市場不存在明顯的週期性。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分立器件行業是高科技、資本密集型行業,作為半導體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分立器件市場亦受到半導體整體市場疲軟的影響,但在功率器件市場快速增長及其他產品結構升級等有利因素的帶動下,2008 年市場規模的增長明顯高於半導體市場平均水平,銷售額增至176.9 億美元,成為引人注目的產品市場。2009 年,金融危機的加深抑制了全球電子產品消費,影響了上游分立器件產業和市場的發展,全球分立器件市場從持續正增長下滑為明顯負增長。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就中國半導體分立器件市場而言,受全球經濟發展放緩等不利因素的影響,2009 年中國分立器件市場結束了近幾年持續增長的發展勢頭,為886.9 億元,比2008 年小幅下降2.7%。但與世界其他主要市場相比,中國分立器件市場表現仍相對較為突出,規模萎縮幅度遠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仍是全球最引人注目的市場之一。


"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整理自光大證券楊明輝團隊、半導體史記、E微芯電子等

早期,電子技術是國家戰略資源,它的發展與軍事需求緊密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無線通信的廣泛應用,作戰雙方需要對己方通信信息進行加密並截獲破解敵方的信息,最開始使用的是繼電器計算機,Z3計算機和馬克系列計算就屬於繼電器計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道火力表的計算需求,催生了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嚴格的軍事應用促進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當晶體管誕生後,美國軍方是研發生產的主要資助者和標準制定者,而且早期的晶體管、集成電路產品主要被用於軍事領域。

1943年7月,美國陸軍資助了一個項目,研製新式計算機即電子數字計算機,機器定名為“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簡稱:ENIAC),ENIAC以代號“PX項目”祕密進行。該項目由約翰·馮·諾伊曼擔任項目顧問,他提出了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的“馮·諾伊曼結構”,大大促進了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1946年2月,ENIAC計算機成功研製,性能極為優越,微分機計算60秒射程彈道軌跡需要20小時,而它僅需30秒。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布拉頓、巴丁發明了晶體管,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制造是電子產品的重大突破。在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之後,美國軍方一直資助這項技術的發展。從1948年到1957年,軍方承擔了貝爾實驗室晶體管研究費用22.3百萬美元中的38%。尤其在50年代中期,軍方對貝爾實驗室的資助一度達到晶體管研究經費的50%。貝爾實驗室和軍方第一個合同從1949年到1951年,主要聚焦應用和電路研究;第二個合同則從1951年至1958年,主要開展軍方感興趣的服務、設施和材料研究。

軍事對電子技術的需求,使得美國電子公司受益匪淺,它們的發展也是與美國軍方密切相關。這裡我們可以以部分企業舉例說明,如 IBM進入計算機領域後,主要客戶是弗吉尼亞州達爾格倫(Dahlgren)的海軍水面武器中心。IBM也因為參與了一個重要的軍事項目——“半自動地面環境探測系統”(簡稱:SAGE),奠定了它在計算機領域的領導地位。IBM 704和IBM 709也成為了行業標準,其中IBM 704所用的構想本來是為另一個軍方合同設計的。再如AT&T公司, 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於1954年為美國空軍建造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晶體管數字計算機),但是AT&T公司被禁止從事商用計算機業務。再如達爾馬製造公司,很多人對它可能並不熟知,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出了第一臺機載雷達天線。

截至1956年,美國的電子設備銷售額超過了3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軍方的採購。1961年與1962年,美國空軍先後在計算機及民兵導彈中使用硅晶片,這些項目促使集成電路首次在軍事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時代,美國起源,建立了先發優勢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美國發明家。1883年,愛迪生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射向附近的金屬片。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1904年,弗萊明利用愛迪生效應研製出第一個二極管(Diode),並獲得了專利,這個二極管可以用來做無線電電報的檢波器。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二極管的燈絲之間巧妙加了一個柵板,發明了第一個真空電子三極管,用於檢波放大。19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合作研製出了高真空電子三極管,使得三極管的放大倍數大幅提高,工作性能更加穩定,從而電子管進入了實用階段,進而衍生出了廣播、電視、計算機等行業,是今天電子產品的奠基石。

如上文所述,軍方極大促進了電子技術的發展。正是利用了上述的電子管技術,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ENIAC誕生了,採用了17468個電子三極管、7200個電子二極管,重達30噸。


ENIAC的研製也暴露了電子管的問題:傻大笨粗。為此,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一個固體物理研究小組,試圖製造一種能替代電子管的半導體器件。貝爾實驗室對半導體材料進行了研究,發現摻雜的半導體整流性能比電子管好,決定集中研究硅、鍺等半導體材料,探討用半導體材料製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1947年12月,以肖克萊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實驗發現,在鍺片的底面接上電極,在另一面插上細針並通上電流,然後讓另一根細針儘量靠近它,並通上微弱的電流,這樣就會使原來的電流產生很大的變化。微弱電流少量的變化,會對另外的電流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放大”作用。在首次試驗時,它能把音頻信號放大100倍。這樣,第一個晶體管誕生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20 世紀50 年代起,晶體管開始逐漸替代真空電子管,並最終實現了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的大批量生產。1954 年,貝爾實驗室開發了第一臺晶體管化的計算機TRADIC,使用了大約700個晶體管和1萬個鍺二極管,每秒鐘可以執行100萬次邏輯操作,功率僅為100瓦。1955 年,IBM公司開發了包含2000個晶體管的商用計算機。

集成電路里用的是硅元素,這也是硅谷名字的又來。集成電路的批量生產能力、可靠性和電路模塊設計方法確保了它能得到快速廣泛運用。如今,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內都在用集成電路,包括電腦、手機等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斯坦福研究園)


硅谷的建立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硅谷之”硅“

1940年,威廉·肖克利和同事在貝爾實驗室共同發明了晶體管。不過肖克利的心中有一個富翁夢,在貝爾實驗室又無法實現這個夢想,於是他決定回到老家聖克拉拉谷(即後來的硅谷)創辦自己的公司。

接著他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招聘頂尖的工程師。因為被肖克利“晶體管之父”的光環所吸引,美國電子研究領域精英們的應聘信紛紛湧來。到1956年,他從中聘用了八位優秀人才,這八個人分別是羅伯特·諾依斯(Robert Noyce)、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朱利亞斯·布蘭克(Julius Blank)、尤金·克萊爾(Eugene Kleiner)、金·赫爾尼(Jean Hoerni)、傑·拉斯特(Jay Last)、謝爾頓·羅伯茨(Sheldon Roberts)和維克多·格里尼克(Victor Grinich)。這是從未有過的偉大天才的組合,所有的人都在30歲以下,正處於才能噴湧的頂峰。大夥都是慕大名而來,摩拳擦掌要幹一番大事業。肖克利由此開始正式運營自己的公司。

同樣是在1956年,肖克利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所以大夥異常興奮,因為有哪家公司是由諾貝爾獎得主領導的呢?他們覺得自己已到了改變整個世界的邊緣。可惜歡樂短暫的。肖克利雖然是一個天才發明家,但對企業管理卻一竅不通,甚至跟人打交道的能力都沒有,卻偏偏十分自以為是。肖克利曾說,在1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精神病人。所以,他認為現在公司裡有兩個精神病患者在為他工作。為這個原因,他要求所有僱員去接受心理測驗。他不相信任何人。肖克利跟人說話,總象對待小孩子一樣,態度日趨傲慢。他的門徒們提議研究集成電路,但肖克利拒絕了他們的建議。到1957年,也就是公司創辦的第二年,他的那8位天才員工便受不了他了,也不想跟他幹了,11月份他們集體辭職,肖克利為此大發雷霆,稱他們為”八叛逆",這也成了硅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半導體產業誕生地)


八叛逆離開後,肖克利實驗室每況愈下,兩次被轉賣後於1968年永久關閉。肖克利於1963年開始任斯坦福大學教授。

離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後的第二天,這8人就得到仙童攝影器材公司的13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創辦了仙童半導體公司,開始製造一種雙擴散基型晶體管,以便用硅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這是他們在肖克利實驗室尚未完成卻又不受肖克利重視的項目。

仙童半導體公司被公認為是硅谷第一傢俱有現代化意味的初創企業。當仙童在60年代末左右分崩離析的時候,八叛逆中的一些人又開始創建其它公司。其中諾伊斯和摩爾、格魯夫一起創辦了 Intel,桑德斯創辦了AMD,克萊納創辦了 KPCB 風險投資,瓦倫丁創立了國家半導體公司,之後又成立了紅杉資本。在 1970 年前後的半導體浪潮中,可以說大部分半導體公司都起源於仙童半導體公司。這一批半導體公司可以說是奠定了硅谷的科技基礎。

下圖梳理了由仙童員工離職後創辦的公司: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創辦仙童半導體公司後的”八叛逆“風采)


1958年,傑克·基爾比和羅伯特·諾伊斯這兩個人幾乎同時獨立發明了集成電路。他們將晶體管、電阻和電容等集成在微小的平板上,用熱焊方式把元件以極細的導線互連,在不超過4平方毫米的面積上,大約集成了20餘個元件。1959年2月6日, 基爾比向美國專利局申報專利,這種由半導體元件構成的微型固體組合件,從此被命名為“集成電路”(IC)。基爾比被譽為“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發明家”,而諾依斯被譽為“提出了適合於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理論”的人。1969年,美國聯邦法院最後從法律上承認了集成電路是一項“同時的發明”。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諾依斯用圖紙展示他的集成電路)


弗雷德·特曼的創新引擎

和很多其它技術創新一樣,電子技術是源於戰爭期間的研究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特曼離開了斯坦福的教學崗位,開始加入哈佛大學的無線電研究實驗室,帶領一支850人的團隊開始相關研究工作。作為一個絕密軍事任務的帶頭人,特曼接觸了大量極少有人能接觸的最尖端的電子學方面的研究項目。隨著戰爭的結束,他意識到:”戰爭期間的祕密研究成果將為戰後電子工業發展的奠定基礎。而斯坦福有機會像東部哈佛一樣在西部這個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戰後,通過獲得一些政府資助科研項目,特爾曼吸引了很多優秀的學生和老師加入斯坦福,進一步鞏固斯坦福在電子學領域的名望。

斯坦福在50、60 年代聖克拉拉谷的革新行為和新興公司的建立中起了核心作用。斯坦福建於1891 年,有“西部的哈佛”之稱,它在建立之初就將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而不僅僅象傳統大學那樣是一個純教學機構。更重要的是,斯坦福大學成功地開創了一種新的硅谷發展模式,即大學——科研——產業三位一體的模式,這要歸功於被稱為“硅谷先驅”的特曼,他在20世紀20年代任副校長期間,致力於將大學的科研與企業結合起來,注重科學的實效性。特曼的哲學是:使大學和產業形成一種共生關係。

特曼建議校方加強同當地電子產業界的聯繫,以斯坦福大學為依託,聯合一批科技公司,把美國西部的電子產業帶動起來。特曼想到了校園“下海”。但當初捐贈土地有規定,土地不得出售。特曼與校長斯特林商定,利用斯坦福的土地,建立一個高技術工業區。1951年,在他的推動下,斯坦福大學把靠近帕洛阿託的部分校園地皮劃出來成立了一個斯坦福工業園。將土地直接以 99 年的合約期租給一些科技公司。這些科技公司的入駐,不單解決了學校的運營資金的問題,還給學生們帶來了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可以說是特曼開創了學校和科技企業結合共生的模式。

通過土地出租,斯坦福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給學校賺錢。到了後來,工業區改名為研究區,成為把技術從大學的實驗室轉讓給區內各公司的一種手段。功夫不負有心人,到1955年,已有7家公司在研究園設廠,1960年增加到32家,1970年達到70家。到1980年,整個研究園的655英畝土地全部租完,有90家公司的25萬名員工入主其中。這些公司一般都是電子工業中的高技術公司。斯坦福研究園成了美國和全世界紛起效尤的高技術產業區楷模。

說到特曼對產學研相結合的重視,這裡有一個例子不得不和大家分享。1938年,特曼的兩個學生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發明了音頻振盪器,在特曼的鼓勵指導和538美元資金的資助下,他的這兩個學生開始在一間車庫裡創辦了惠普,開始將這個發明成果產業化。這間車庫在1989年被加利福尼亞當局定為歷史文物和“硅谷誕生地”。對他的兩位高徒,特曼這樣評價:“你把他們放在任何新環境,他們都會迅速掌握必需的東西,而且達到高超的水平。所以當他們開始搞學業時,他們無須什麼教師指點,而是一邊幹一邊學會需要掌握的東西。他們學習的速度總比問題冒出來的速度更快”。正是憑著這種特殊才能,使惠普迅速崛起。後來惠普搬入斯坦福研究園,快速成為全球最大的PC製造商。

這兩位學生成功之後當然當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恩師。特曼作為惠普公司董事會成員達40年之久,成為硅谷歷史上最感人的插曲之一。1977年,兩人向斯坦福大學捐贈920萬美元,建造了最現代化的弗德里克·特曼工程學中心,作為40年前特曼資助的538美元的回贈。到目前為止, 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連同他們的家族基金和公司共向斯坦福捐贈的金額超過3億美元。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左到右依次是Fred Packard、Bill Hewlett和Fred Terman)


開放的體系

硅谷的很多公司創始人都來自中西部,雖然他們可能在東海岸求過學或工作過,但是他們沒有真正接受東海岸的那種過於拘謹刻板的氛圍,加州的不拘禮節才是他們更喜歡的。因為加州在政策法規方面的開放性,他們也可以更自由地進行各種科學、商業方面的嘗試,無需受到太多法律方面的制約。

Jason Calacanis在《Angel》這本書中這樣寫道:”硅谷打造的最偉大的產品就是硅谷本身。在這裡,一代又一代公司及創始人都在積極推動刺激自己在效率等方面比前人做得更好。Google用了9年時間將自己的年營收做到30億美元,而做到同樣營收Facebook僅僅用了7年。Facebook目睹了Google是如何進入數十個市場並佔據統治地位的,而Facebook用了更短的時間就做到了這一點。看著Google和Facebook大舉進軍全球市場,Airbnb和Uber的管理團隊從中學習並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完善。下一波創業者依然如此。你能經常看到Google員工帶著自己掌握的所有廣告算法技術跳槽加入Facebook,為的只是更具誘惑力的股權。Sheryl Sandberg在Google花了7年時間打造了廣告項目,加入Facebook後便成為Mark Zuckerberg的左膀右臂。同樣的故事也在Facebook身上上演,一些Facebook國際化擴張方面的專家陸續加入Uber和Airbnb成為高管。”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2011年硅谷人才流動圖)


和很多東海岸的公司不同,硅谷的公司深知,只有合作和競爭同時發揮作用才有助於打造成功的公司。這個想法很好地反應在加州廢除非競爭協議的舉動中。這種生態體系能很好地鼓勵大家去嘗試、冒險、分享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和教訓。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被稱為風險資本一條街的“沙山路”,上百家聲名如雷貫耳的風險投資公司在這裡彙集)


風險資本:硅谷的彈藥庫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風險投資之父Authur Rock)


第一家接受風險投資的公司正是前文中說到的由“八叛逆”創辦的仙童半導體公司,它的投資人正是風險投資之父Arthur Rock,Aurhur的公司Davis & Rock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

除Davis & Rock之外,20世紀60年代其它三家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分別是Draper, Gaither& Anderson (1961)、Sutton Hill (1964)和Mayfield Funds (1963),這些公司通過對包括蘋果、英特爾等硅谷一些科技公司的投資都獲得了豐厚的彙報。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邁克·馬克庫拉對蘋果進行了25萬美元的投資,這筆投資換取了該公司30%股權)


1969年,整個風險投資圈有20來個人。和硅谷其它行業的人一樣,這些風險投資人會經常組織聚會,彼此分享心得想法。今天風投圈使用的很多概念都源於那些人的想法碰撞的結果,例如,在投資時相比公司,投資人更看重創始人本身。很快,很多人看到了風險投資的快速吸金能力,風險投資行業也開始迎來爆發式發展,眾多風險投資機構紛紛誕生,紅杉資本和KPCB這兩家全球頂尖的風投公司都是於1972年在仙童校友會上成立的。他們之間就有投資過亞馬遜、蘋果、思科、Dropbox、美國藝電公司、Facebook、Genentech、谷歌、Instagram、Intuit和LinkedIn等業內巨頭公司, 而這些只是冰山的一角。

Fairchild:集成電路時代,仙童半導體打造了大半個半導體產業圈,開創了半導體黃金時代


晶體管替換電子管,減少了體積,但是隨著晶體管越堆越多,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電路中器件和連線也越來越多,電路的佈線和響應都遇到了瓶頸。更高集成度的想法也應運而生,1958年,德州儀器的基爾比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並於1959年2月申請了小型化的電子電路專利。這塊集成電路由包括鍺晶體管在內的五個元器件集成在一起,基於鍺材料製作了一個叫做相移振盪器的簡易集成電路。

與此同時,仙童半導體諾伊斯也在1959年研製出一種利用二氧化硅屏蔽的擴散技術和PN結隔離技術,基於硅平面工藝發明了世界第一塊硅集成電路,並在1959年提交了集成電路的專利申請書,但是強調了仙童的集成電路是使用平面工藝來製造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此後,仙童半導體開發出運算放大器、實用模擬集成電路、互補性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集成電路等無數個集成電路的重要產品,推動了集成電路產業向前快速發展。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技術的成功並不意味企業就能勇往直前,仙童半導體在商業上並不出色。在諾伊斯的鬆散管理下,核心成員陸續離去,競爭者很快追趕了上來。1967年,仙童半導體公佈了它的第一次虧損,760萬美元的虧損導致股票從一年前的3美元每股下滑至0.5美元,市值大幅縮水。靈魂人物的離去似乎奠定了仙童半導體沒落的命運,到了1979年,仙童半導體被法國一家石油企業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公司收購。

1987年,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又以原價的三分之一將仙童半導體轉賣給另一家美國國民半導體公司(NSC)。1997年,NSC為了與英特爾和AMD一較高下,將仙童半導體以5.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並利用這筆資金買下了全球第三大微處理器製造商Cyrix,作為與英特爾競爭的籌碼。

在1997年到1999年間,仙童半導體開始了大規模的併購:1.2億買下了年收入7000萬的Raytheon公司半導體分部、4.55億併購了三星公司旗下一個製造特殊芯片的半導體工廠等。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仙童半導體一直在換帥與併購中維持著經營。直到2016年9月,安森美半導體以24億美元現金完成了對仙童的收購。

在仙童半導體浩浩蕩蕩近六十年的發展歷史,“不老仙童”沒有得到壯大,但是它為整個芯片及IT產業貢獻了大量人才,對硅谷乃至當今時代的科技發展都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和作用。在1969年舉行的一次產業大會上,參會的400人中,90%以上曾經是仙童半導體公司的僱員。就像喬布斯所說:“仙童半導體就像是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他,這種創新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Intel & TI:爾後,Intel、TI的成功讓美國半導體始終處於領導地位


首先來看英特爾(Intel),它是典型美國半導體的縮影。1968年,羅伯特·諾伊斯、戈登·摩爾和安迪·格魯夫創創辦了英特爾,他們起初瞄準了半導體存儲器,它可以存儲更多的比特信息,以替換磁芯存儲器。1969年,英特爾推出了第一個產品3101,這是一種用於高速隨機存取存儲器(RAM)的肖克利雙極型64比特存儲芯片,銷售得很旺。

1970年,英特爾推出了1103產品,這是一個1024字節(1KB)容量的DRAM,也是第一個商業上可用的芯片。1971年,應日本計算器製造商Busicom的要求,英特爾為其設計低成本芯片,構想了在一個芯片上裝入一箇中央處理器(CPU)的計劃,為此,英特爾推出了第一個微處理器4004,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商用的微處理器。

至此,英特爾也開始了兩項重要產品並行的道路——存儲芯片和微處理器。此後,英特爾連續推出8位微處理器8008、16位微處理器8086、32位微處理器80386,在微處理器取得了巨大成功。

20世紀80年代初,英特爾的存儲器產品市場份額開始下滑,DRAM、靜態RAM、EPROM市場的激烈競爭和日本廠商大舉切入迫使英特爾專注於微處理器。最後,英特爾放棄了存儲器業務,全面轉向微處理器業務。對英特爾來說,1972年存儲器佔其銷售額90%,而到1988年只剩20%,從存儲器轉向微處理器,這是戰略性轉折點。

到1972年,英特爾已經有超過1000名僱員,銷售額達到2300萬美元。1974年,英特爾有近3100名員工,銷售額為1.4億美元。到1984年,英特爾銷售額達到16億美元,在《財富》500強中上升至226名。在此後1986年至2017年期間,英特爾的營業收入從1986年的12.65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627.61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GAGR)為13.4%,複合增速相當高。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再來看德州儀器(TI),也是美國集成電路的縮影。德州儀器成立於1930年,原為一家地質勘探公司,後轉做軍工供應商。德州儀器於1954年生產出了全球第一個晶體管,1958年發明出了全球第一塊集成電路,1967年發明了手持計算器,1982年發佈了全球首個單芯片數字信號處理器DSP,之後便成了這個領域的霸主。

1996-2004年,德州儀器通過出售與併購,佈局模擬與嵌入式處理。1996年,TI開始全方位轉型,專注於為信號處理市場生產半導體,隨後又展開了一系列企業併購、資產剝離大動作。2000年,TI斥資76億美元收購了模擬芯片廠商Burr-Brown,鞏固了其在數據轉換器與放大器領域的優勢地位,並形成從電源IC到放大器IC乃至A-D/D-A轉換器的廣泛產品群。2005-2011年,第二次出售與併購,佈局汽車+工業。

2005年起,德州儀器先後出售LCD、DSL、傳感器、手機基帶業務,將重心從手機市場轉移出來,佈局汽車和工業領域。2011年,TI又斥資65億美元收購美國國家半導體(NS),加強模擬產品線組合,德儀有3萬種模擬產品,國家半導體有1.2萬種。通過收購,德州儀器一舉超越了當時在銷售額上與之持平的東芝,成為僅次於英特爾和三星電子的半導體公司。

2012年至今,德州儀器聚焦模擬與嵌入式處理,聚焦汽車+工業。自從德州儀器戰略性地退出手機基帶處理器領域後,模擬和嵌入式處理成為新的重點業務。目前模擬和嵌入式處理業務已佔德州儀器公司營業額的85%以上。在繼續服務好消費電子產品市場的同時,德州儀器緊緊抓住汽車電子和工業電子市場,依靠技術創新實現高增長,目前汽車與工業的營收佔比已經接近半壁江山。

德州儀器的兩個集中出售併購時間段分別是互聯網繁榮到泡沫破滅時期和智能手機興起時期。德州通過併購重組不斷聚焦核心業務,佈局持續增長的廣闊市場。時至今日,TI已超過70年悠久歷史,並長期穩居前十大半導體公司之列,擁有超過 30,000名員工,近100,000款產品以及超過 40,000 項專利。從營業收入的角度看,德州儀器的收入從1987年的55.94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149.61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GAGR)為3.3%。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歷史講祕密:半導體行業明顯的特點“硅週期”


半導體行業是一個明顯的週期性行業,行業的週期通常也稱為“硅週期”,通常持續4-5 年。硅週期即是指半導體產業在差不多5 年的時間內就會歷經從衰落到昌盛的一個週期。一個典型的週期可以描述如下:第一階段,需求下降,產能利用率低,價格下滑,投資銳減;第二階段,需求穩定,產能利用率穩定,價格穩定,投資下滑以致投資不足;第三階段,投資加大,信心膨脹,需求增長。這三個階段構成一個循環。值得注意的是,半導體從設計到流水線生產,至少需要2 年的時間。由於我國屬於新興市場,半導體行業處於上升發展時期,預計在未來5 年國內市場不存在明顯的週期性。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分立器件行業是高科技、資本密集型行業,作為半導體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分立器件市場亦受到半導體整體市場疲軟的影響,但在功率器件市場快速增長及其他產品結構升級等有利因素的帶動下,2008 年市場規模的增長明顯高於半導體市場平均水平,銷售額增至176.9 億美元,成為引人注目的產品市場。2009 年,金融危機的加深抑制了全球電子產品消費,影響了上游分立器件產業和市場的發展,全球分立器件市場從持續正增長下滑為明顯負增長。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就中國半導體分立器件市場而言,受全球經濟發展放緩等不利因素的影響,2009 年中國分立器件市場結束了近幾年持續增長的發展勢頭,為886.9 億元,比2008 年小幅下降2.7%。但與世界其他主要市場相比,中國分立器件市場表現仍相對較為突出,規模萎縮幅度遠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仍是全球最引人注目的市場之一。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2004-2009年中國分立器件市場銷售額與增長

同屬於半導體行業,因此也會受到半導體行業週期波動的影響。

據SEMI 統計,2006 年全球硅片市場銷售額為106 億美元,較2005 年增長29.27%;硅片銷售量達到了79.94 億平方英寸,較比2005 年增長20.20%。2000-2006 年全球硅片銷售量、銷售額及其結構如下:


"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整理自光大證券楊明輝團隊、半導體史記、E微芯電子等

早期,電子技術是國家戰略資源,它的發展與軍事需求緊密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無線通信的廣泛應用,作戰雙方需要對己方通信信息進行加密並截獲破解敵方的信息,最開始使用的是繼電器計算機,Z3計算機和馬克系列計算就屬於繼電器計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道火力表的計算需求,催生了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嚴格的軍事應用促進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當晶體管誕生後,美國軍方是研發生產的主要資助者和標準制定者,而且早期的晶體管、集成電路產品主要被用於軍事領域。

1943年7月,美國陸軍資助了一個項目,研製新式計算機即電子數字計算機,機器定名為“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簡稱:ENIAC),ENIAC以代號“PX項目”祕密進行。該項目由約翰·馮·諾伊曼擔任項目顧問,他提出了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的“馮·諾伊曼結構”,大大促進了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1946年2月,ENIAC計算機成功研製,性能極為優越,微分機計算60秒射程彈道軌跡需要20小時,而它僅需30秒。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布拉頓、巴丁發明了晶體管,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制造是電子產品的重大突破。在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之後,美國軍方一直資助這項技術的發展。從1948年到1957年,軍方承擔了貝爾實驗室晶體管研究費用22.3百萬美元中的38%。尤其在50年代中期,軍方對貝爾實驗室的資助一度達到晶體管研究經費的50%。貝爾實驗室和軍方第一個合同從1949年到1951年,主要聚焦應用和電路研究;第二個合同則從1951年至1958年,主要開展軍方感興趣的服務、設施和材料研究。

軍事對電子技術的需求,使得美國電子公司受益匪淺,它們的發展也是與美國軍方密切相關。這裡我們可以以部分企業舉例說明,如 IBM進入計算機領域後,主要客戶是弗吉尼亞州達爾格倫(Dahlgren)的海軍水面武器中心。IBM也因為參與了一個重要的軍事項目——“半自動地面環境探測系統”(簡稱:SAGE),奠定了它在計算機領域的領導地位。IBM 704和IBM 709也成為了行業標準,其中IBM 704所用的構想本來是為另一個軍方合同設計的。再如AT&T公司, 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於1954年為美國空軍建造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晶體管數字計算機),但是AT&T公司被禁止從事商用計算機業務。再如達爾馬製造公司,很多人對它可能並不熟知,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出了第一臺機載雷達天線。

截至1956年,美國的電子設備銷售額超過了3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軍方的採購。1961年與1962年,美國空軍先後在計算機及民兵導彈中使用硅晶片,這些項目促使集成電路首次在軍事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時代,美國起源,建立了先發優勢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美國發明家。1883年,愛迪生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射向附近的金屬片。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1904年,弗萊明利用愛迪生效應研製出第一個二極管(Diode),並獲得了專利,這個二極管可以用來做無線電電報的檢波器。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二極管的燈絲之間巧妙加了一個柵板,發明了第一個真空電子三極管,用於檢波放大。19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合作研製出了高真空電子三極管,使得三極管的放大倍數大幅提高,工作性能更加穩定,從而電子管進入了實用階段,進而衍生出了廣播、電視、計算機等行業,是今天電子產品的奠基石。

如上文所述,軍方極大促進了電子技術的發展。正是利用了上述的電子管技術,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ENIAC誕生了,採用了17468個電子三極管、7200個電子二極管,重達30噸。


ENIAC的研製也暴露了電子管的問題:傻大笨粗。為此,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一個固體物理研究小組,試圖製造一種能替代電子管的半導體器件。貝爾實驗室對半導體材料進行了研究,發現摻雜的半導體整流性能比電子管好,決定集中研究硅、鍺等半導體材料,探討用半導體材料製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1947年12月,以肖克萊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實驗發現,在鍺片的底面接上電極,在另一面插上細針並通上電流,然後讓另一根細針儘量靠近它,並通上微弱的電流,這樣就會使原來的電流產生很大的變化。微弱電流少量的變化,會對另外的電流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放大”作用。在首次試驗時,它能把音頻信號放大100倍。這樣,第一個晶體管誕生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20 世紀50 年代起,晶體管開始逐漸替代真空電子管,並最終實現了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的大批量生產。1954 年,貝爾實驗室開發了第一臺晶體管化的計算機TRADIC,使用了大約700個晶體管和1萬個鍺二極管,每秒鐘可以執行100萬次邏輯操作,功率僅為100瓦。1955 年,IBM公司開發了包含2000個晶體管的商用計算機。

集成電路里用的是硅元素,這也是硅谷名字的又來。集成電路的批量生產能力、可靠性和電路模塊設計方法確保了它能得到快速廣泛運用。如今,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內都在用集成電路,包括電腦、手機等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斯坦福研究園)


硅谷的建立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硅谷之”硅“

1940年,威廉·肖克利和同事在貝爾實驗室共同發明了晶體管。不過肖克利的心中有一個富翁夢,在貝爾實驗室又無法實現這個夢想,於是他決定回到老家聖克拉拉谷(即後來的硅谷)創辦自己的公司。

接著他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招聘頂尖的工程師。因為被肖克利“晶體管之父”的光環所吸引,美國電子研究領域精英們的應聘信紛紛湧來。到1956年,他從中聘用了八位優秀人才,這八個人分別是羅伯特·諾依斯(Robert Noyce)、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朱利亞斯·布蘭克(Julius Blank)、尤金·克萊爾(Eugene Kleiner)、金·赫爾尼(Jean Hoerni)、傑·拉斯特(Jay Last)、謝爾頓·羅伯茨(Sheldon Roberts)和維克多·格里尼克(Victor Grinich)。這是從未有過的偉大天才的組合,所有的人都在30歲以下,正處於才能噴湧的頂峰。大夥都是慕大名而來,摩拳擦掌要幹一番大事業。肖克利由此開始正式運營自己的公司。

同樣是在1956年,肖克利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所以大夥異常興奮,因為有哪家公司是由諾貝爾獎得主領導的呢?他們覺得自己已到了改變整個世界的邊緣。可惜歡樂短暫的。肖克利雖然是一個天才發明家,但對企業管理卻一竅不通,甚至跟人打交道的能力都沒有,卻偏偏十分自以為是。肖克利曾說,在1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精神病人。所以,他認為現在公司裡有兩個精神病患者在為他工作。為這個原因,他要求所有僱員去接受心理測驗。他不相信任何人。肖克利跟人說話,總象對待小孩子一樣,態度日趨傲慢。他的門徒們提議研究集成電路,但肖克利拒絕了他們的建議。到1957年,也就是公司創辦的第二年,他的那8位天才員工便受不了他了,也不想跟他幹了,11月份他們集體辭職,肖克利為此大發雷霆,稱他們為”八叛逆",這也成了硅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半導體產業誕生地)


八叛逆離開後,肖克利實驗室每況愈下,兩次被轉賣後於1968年永久關閉。肖克利於1963年開始任斯坦福大學教授。

離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後的第二天,這8人就得到仙童攝影器材公司的13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創辦了仙童半導體公司,開始製造一種雙擴散基型晶體管,以便用硅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這是他們在肖克利實驗室尚未完成卻又不受肖克利重視的項目。

仙童半導體公司被公認為是硅谷第一傢俱有現代化意味的初創企業。當仙童在60年代末左右分崩離析的時候,八叛逆中的一些人又開始創建其它公司。其中諾伊斯和摩爾、格魯夫一起創辦了 Intel,桑德斯創辦了AMD,克萊納創辦了 KPCB 風險投資,瓦倫丁創立了國家半導體公司,之後又成立了紅杉資本。在 1970 年前後的半導體浪潮中,可以說大部分半導體公司都起源於仙童半導體公司。這一批半導體公司可以說是奠定了硅谷的科技基礎。

下圖梳理了由仙童員工離職後創辦的公司: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創辦仙童半導體公司後的”八叛逆“風采)


1958年,傑克·基爾比和羅伯特·諾伊斯這兩個人幾乎同時獨立發明了集成電路。他們將晶體管、電阻和電容等集成在微小的平板上,用熱焊方式把元件以極細的導線互連,在不超過4平方毫米的面積上,大約集成了20餘個元件。1959年2月6日, 基爾比向美國專利局申報專利,這種由半導體元件構成的微型固體組合件,從此被命名為“集成電路”(IC)。基爾比被譽為“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發明家”,而諾依斯被譽為“提出了適合於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理論”的人。1969年,美國聯邦法院最後從法律上承認了集成電路是一項“同時的發明”。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諾依斯用圖紙展示他的集成電路)


弗雷德·特曼的創新引擎

和很多其它技術創新一樣,電子技術是源於戰爭期間的研究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特曼離開了斯坦福的教學崗位,開始加入哈佛大學的無線電研究實驗室,帶領一支850人的團隊開始相關研究工作。作為一個絕密軍事任務的帶頭人,特曼接觸了大量極少有人能接觸的最尖端的電子學方面的研究項目。隨著戰爭的結束,他意識到:”戰爭期間的祕密研究成果將為戰後電子工業發展的奠定基礎。而斯坦福有機會像東部哈佛一樣在西部這個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戰後,通過獲得一些政府資助科研項目,特爾曼吸引了很多優秀的學生和老師加入斯坦福,進一步鞏固斯坦福在電子學領域的名望。

斯坦福在50、60 年代聖克拉拉谷的革新行為和新興公司的建立中起了核心作用。斯坦福建於1891 年,有“西部的哈佛”之稱,它在建立之初就將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而不僅僅象傳統大學那樣是一個純教學機構。更重要的是,斯坦福大學成功地開創了一種新的硅谷發展模式,即大學——科研——產業三位一體的模式,這要歸功於被稱為“硅谷先驅”的特曼,他在20世紀20年代任副校長期間,致力於將大學的科研與企業結合起來,注重科學的實效性。特曼的哲學是:使大學和產業形成一種共生關係。

特曼建議校方加強同當地電子產業界的聯繫,以斯坦福大學為依託,聯合一批科技公司,把美國西部的電子產業帶動起來。特曼想到了校園“下海”。但當初捐贈土地有規定,土地不得出售。特曼與校長斯特林商定,利用斯坦福的土地,建立一個高技術工業區。1951年,在他的推動下,斯坦福大學把靠近帕洛阿託的部分校園地皮劃出來成立了一個斯坦福工業園。將土地直接以 99 年的合約期租給一些科技公司。這些科技公司的入駐,不單解決了學校的運營資金的問題,還給學生們帶來了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可以說是特曼開創了學校和科技企業結合共生的模式。

通過土地出租,斯坦福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給學校賺錢。到了後來,工業區改名為研究區,成為把技術從大學的實驗室轉讓給區內各公司的一種手段。功夫不負有心人,到1955年,已有7家公司在研究園設廠,1960年增加到32家,1970年達到70家。到1980年,整個研究園的655英畝土地全部租完,有90家公司的25萬名員工入主其中。這些公司一般都是電子工業中的高技術公司。斯坦福研究園成了美國和全世界紛起效尤的高技術產業區楷模。

說到特曼對產學研相結合的重視,這裡有一個例子不得不和大家分享。1938年,特曼的兩個學生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發明了音頻振盪器,在特曼的鼓勵指導和538美元資金的資助下,他的這兩個學生開始在一間車庫裡創辦了惠普,開始將這個發明成果產業化。這間車庫在1989年被加利福尼亞當局定為歷史文物和“硅谷誕生地”。對他的兩位高徒,特曼這樣評價:“你把他們放在任何新環境,他們都會迅速掌握必需的東西,而且達到高超的水平。所以當他們開始搞學業時,他們無須什麼教師指點,而是一邊幹一邊學會需要掌握的東西。他們學習的速度總比問題冒出來的速度更快”。正是憑著這種特殊才能,使惠普迅速崛起。後來惠普搬入斯坦福研究園,快速成為全球最大的PC製造商。

這兩位學生成功之後當然當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恩師。特曼作為惠普公司董事會成員達40年之久,成為硅谷歷史上最感人的插曲之一。1977年,兩人向斯坦福大學捐贈920萬美元,建造了最現代化的弗德里克·特曼工程學中心,作為40年前特曼資助的538美元的回贈。到目前為止, 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連同他們的家族基金和公司共向斯坦福捐贈的金額超過3億美元。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左到右依次是Fred Packard、Bill Hewlett和Fred Terman)


開放的體系

硅谷的很多公司創始人都來自中西部,雖然他們可能在東海岸求過學或工作過,但是他們沒有真正接受東海岸的那種過於拘謹刻板的氛圍,加州的不拘禮節才是他們更喜歡的。因為加州在政策法規方面的開放性,他們也可以更自由地進行各種科學、商業方面的嘗試,無需受到太多法律方面的制約。

Jason Calacanis在《Angel》這本書中這樣寫道:”硅谷打造的最偉大的產品就是硅谷本身。在這裡,一代又一代公司及創始人都在積極推動刺激自己在效率等方面比前人做得更好。Google用了9年時間將自己的年營收做到30億美元,而做到同樣營收Facebook僅僅用了7年。Facebook目睹了Google是如何進入數十個市場並佔據統治地位的,而Facebook用了更短的時間就做到了這一點。看著Google和Facebook大舉進軍全球市場,Airbnb和Uber的管理團隊從中學習並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完善。下一波創業者依然如此。你能經常看到Google員工帶著自己掌握的所有廣告算法技術跳槽加入Facebook,為的只是更具誘惑力的股權。Sheryl Sandberg在Google花了7年時間打造了廣告項目,加入Facebook後便成為Mark Zuckerberg的左膀右臂。同樣的故事也在Facebook身上上演,一些Facebook國際化擴張方面的專家陸續加入Uber和Airbnb成為高管。”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2011年硅谷人才流動圖)


和很多東海岸的公司不同,硅谷的公司深知,只有合作和競爭同時發揮作用才有助於打造成功的公司。這個想法很好地反應在加州廢除非競爭協議的舉動中。這種生態體系能很好地鼓勵大家去嘗試、冒險、分享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和教訓。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被稱為風險資本一條街的“沙山路”,上百家聲名如雷貫耳的風險投資公司在這裡彙集)


風險資本:硅谷的彈藥庫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風險投資之父Authur Rock)


第一家接受風險投資的公司正是前文中說到的由“八叛逆”創辦的仙童半導體公司,它的投資人正是風險投資之父Arthur Rock,Aurhur的公司Davis & Rock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

除Davis & Rock之外,20世紀60年代其它三家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分別是Draper, Gaither& Anderson (1961)、Sutton Hill (1964)和Mayfield Funds (1963),這些公司通過對包括蘋果、英特爾等硅谷一些科技公司的投資都獲得了豐厚的彙報。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邁克·馬克庫拉對蘋果進行了25萬美元的投資,這筆投資換取了該公司30%股權)


1969年,整個風險投資圈有20來個人。和硅谷其它行業的人一樣,這些風險投資人會經常組織聚會,彼此分享心得想法。今天風投圈使用的很多概念都源於那些人的想法碰撞的結果,例如,在投資時相比公司,投資人更看重創始人本身。很快,很多人看到了風險投資的快速吸金能力,風險投資行業也開始迎來爆發式發展,眾多風險投資機構紛紛誕生,紅杉資本和KPCB這兩家全球頂尖的風投公司都是於1972年在仙童校友會上成立的。他們之間就有投資過亞馬遜、蘋果、思科、Dropbox、美國藝電公司、Facebook、Genentech、谷歌、Instagram、Intuit和LinkedIn等業內巨頭公司, 而這些只是冰山的一角。

Fairchild:集成電路時代,仙童半導體打造了大半個半導體產業圈,開創了半導體黃金時代


晶體管替換電子管,減少了體積,但是隨著晶體管越堆越多,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電路中器件和連線也越來越多,電路的佈線和響應都遇到了瓶頸。更高集成度的想法也應運而生,1958年,德州儀器的基爾比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並於1959年2月申請了小型化的電子電路專利。這塊集成電路由包括鍺晶體管在內的五個元器件集成在一起,基於鍺材料製作了一個叫做相移振盪器的簡易集成電路。

與此同時,仙童半導體諾伊斯也在1959年研製出一種利用二氧化硅屏蔽的擴散技術和PN結隔離技術,基於硅平面工藝發明了世界第一塊硅集成電路,並在1959年提交了集成電路的專利申請書,但是強調了仙童的集成電路是使用平面工藝來製造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此後,仙童半導體開發出運算放大器、實用模擬集成電路、互補性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集成電路等無數個集成電路的重要產品,推動了集成電路產業向前快速發展。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技術的成功並不意味企業就能勇往直前,仙童半導體在商業上並不出色。在諾伊斯的鬆散管理下,核心成員陸續離去,競爭者很快追趕了上來。1967年,仙童半導體公佈了它的第一次虧損,760萬美元的虧損導致股票從一年前的3美元每股下滑至0.5美元,市值大幅縮水。靈魂人物的離去似乎奠定了仙童半導體沒落的命運,到了1979年,仙童半導體被法國一家石油企業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公司收購。

1987年,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又以原價的三分之一將仙童半導體轉賣給另一家美國國民半導體公司(NSC)。1997年,NSC為了與英特爾和AMD一較高下,將仙童半導體以5.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並利用這筆資金買下了全球第三大微處理器製造商Cyrix,作為與英特爾競爭的籌碼。

在1997年到1999年間,仙童半導體開始了大規模的併購:1.2億買下了年收入7000萬的Raytheon公司半導體分部、4.55億併購了三星公司旗下一個製造特殊芯片的半導體工廠等。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仙童半導體一直在換帥與併購中維持著經營。直到2016年9月,安森美半導體以24億美元現金完成了對仙童的收購。

在仙童半導體浩浩蕩蕩近六十年的發展歷史,“不老仙童”沒有得到壯大,但是它為整個芯片及IT產業貢獻了大量人才,對硅谷乃至當今時代的科技發展都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和作用。在1969年舉行的一次產業大會上,參會的400人中,90%以上曾經是仙童半導體公司的僱員。就像喬布斯所說:“仙童半導體就像是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他,這種創新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Intel & TI:爾後,Intel、TI的成功讓美國半導體始終處於領導地位


首先來看英特爾(Intel),它是典型美國半導體的縮影。1968年,羅伯特·諾伊斯、戈登·摩爾和安迪·格魯夫創創辦了英特爾,他們起初瞄準了半導體存儲器,它可以存儲更多的比特信息,以替換磁芯存儲器。1969年,英特爾推出了第一個產品3101,這是一種用於高速隨機存取存儲器(RAM)的肖克利雙極型64比特存儲芯片,銷售得很旺。

1970年,英特爾推出了1103產品,這是一個1024字節(1KB)容量的DRAM,也是第一個商業上可用的芯片。1971年,應日本計算器製造商Busicom的要求,英特爾為其設計低成本芯片,構想了在一個芯片上裝入一箇中央處理器(CPU)的計劃,為此,英特爾推出了第一個微處理器4004,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商用的微處理器。

至此,英特爾也開始了兩項重要產品並行的道路——存儲芯片和微處理器。此後,英特爾連續推出8位微處理器8008、16位微處理器8086、32位微處理器80386,在微處理器取得了巨大成功。

20世紀80年代初,英特爾的存儲器產品市場份額開始下滑,DRAM、靜態RAM、EPROM市場的激烈競爭和日本廠商大舉切入迫使英特爾專注於微處理器。最後,英特爾放棄了存儲器業務,全面轉向微處理器業務。對英特爾來說,1972年存儲器佔其銷售額90%,而到1988年只剩20%,從存儲器轉向微處理器,這是戰略性轉折點。

到1972年,英特爾已經有超過1000名僱員,銷售額達到2300萬美元。1974年,英特爾有近3100名員工,銷售額為1.4億美元。到1984年,英特爾銷售額達到16億美元,在《財富》500強中上升至226名。在此後1986年至2017年期間,英特爾的營業收入從1986年的12.65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627.61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GAGR)為13.4%,複合增速相當高。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再來看德州儀器(TI),也是美國集成電路的縮影。德州儀器成立於1930年,原為一家地質勘探公司,後轉做軍工供應商。德州儀器於1954年生產出了全球第一個晶體管,1958年發明出了全球第一塊集成電路,1967年發明了手持計算器,1982年發佈了全球首個單芯片數字信號處理器DSP,之後便成了這個領域的霸主。

1996-2004年,德州儀器通過出售與併購,佈局模擬與嵌入式處理。1996年,TI開始全方位轉型,專注於為信號處理市場生產半導體,隨後又展開了一系列企業併購、資產剝離大動作。2000年,TI斥資76億美元收購了模擬芯片廠商Burr-Brown,鞏固了其在數據轉換器與放大器領域的優勢地位,並形成從電源IC到放大器IC乃至A-D/D-A轉換器的廣泛產品群。2005-2011年,第二次出售與併購,佈局汽車+工業。

2005年起,德州儀器先後出售LCD、DSL、傳感器、手機基帶業務,將重心從手機市場轉移出來,佈局汽車和工業領域。2011年,TI又斥資65億美元收購美國國家半導體(NS),加強模擬產品線組合,德儀有3萬種模擬產品,國家半導體有1.2萬種。通過收購,德州儀器一舉超越了當時在銷售額上與之持平的東芝,成為僅次於英特爾和三星電子的半導體公司。

2012年至今,德州儀器聚焦模擬與嵌入式處理,聚焦汽車+工業。自從德州儀器戰略性地退出手機基帶處理器領域後,模擬和嵌入式處理成為新的重點業務。目前模擬和嵌入式處理業務已佔德州儀器公司營業額的85%以上。在繼續服務好消費電子產品市場的同時,德州儀器緊緊抓住汽車電子和工業電子市場,依靠技術創新實現高增長,目前汽車與工業的營收佔比已經接近半壁江山。

德州儀器的兩個集中出售併購時間段分別是互聯網繁榮到泡沫破滅時期和智能手機興起時期。德州通過併購重組不斷聚焦核心業務,佈局持續增長的廣闊市場。時至今日,TI已超過70年悠久歷史,並長期穩居前十大半導體公司之列,擁有超過 30,000名員工,近100,000款產品以及超過 40,000 項專利。從營業收入的角度看,德州儀器的收入從1987年的55.94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149.61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GAGR)為3.3%。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歷史講祕密:半導體行業明顯的特點“硅週期”


半導體行業是一個明顯的週期性行業,行業的週期通常也稱為“硅週期”,通常持續4-5 年。硅週期即是指半導體產業在差不多5 年的時間內就會歷經從衰落到昌盛的一個週期。一個典型的週期可以描述如下:第一階段,需求下降,產能利用率低,價格下滑,投資銳減;第二階段,需求穩定,產能利用率穩定,價格穩定,投資下滑以致投資不足;第三階段,投資加大,信心膨脹,需求增長。這三個階段構成一個循環。值得注意的是,半導體從設計到流水線生產,至少需要2 年的時間。由於我國屬於新興市場,半導體行業處於上升發展時期,預計在未來5 年國內市場不存在明顯的週期性。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分立器件行業是高科技、資本密集型行業,作為半導體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分立器件市場亦受到半導體整體市場疲軟的影響,但在功率器件市場快速增長及其他產品結構升級等有利因素的帶動下,2008 年市場規模的增長明顯高於半導體市場平均水平,銷售額增至176.9 億美元,成為引人注目的產品市場。2009 年,金融危機的加深抑制了全球電子產品消費,影響了上游分立器件產業和市場的發展,全球分立器件市場從持續正增長下滑為明顯負增長。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就中國半導體分立器件市場而言,受全球經濟發展放緩等不利因素的影響,2009 年中國分立器件市場結束了近幾年持續增長的發展勢頭,為886.9 億元,比2008 年小幅下降2.7%。但與世界其他主要市場相比,中國分立器件市場表現仍相對較為突出,規模萎縮幅度遠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仍是全球最引人注目的市場之一。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2004-2009年中國分立器件市場銷售額與增長

同屬於半導體行業,因此也會受到半導體行業週期波動的影響。

據SEMI 統計,2006 年全球硅片市場銷售額為106 億美元,較2005 年增長29.27%;硅片銷售量達到了79.94 億平方英寸,較比2005 年增長20.20%。2000-2006 年全球硅片銷售量、銷售額及其結構如下: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整理自光大證券楊明輝團隊、半導體史記、E微芯電子等

早期,電子技術是國家戰略資源,它的發展與軍事需求緊密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無線通信的廣泛應用,作戰雙方需要對己方通信信息進行加密並截獲破解敵方的信息,最開始使用的是繼電器計算機,Z3計算機和馬克系列計算就屬於繼電器計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道火力表的計算需求,催生了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嚴格的軍事應用促進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當晶體管誕生後,美國軍方是研發生產的主要資助者和標準制定者,而且早期的晶體管、集成電路產品主要被用於軍事領域。

1943年7月,美國陸軍資助了一個項目,研製新式計算機即電子數字計算機,機器定名為“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簡稱:ENIAC),ENIAC以代號“PX項目”祕密進行。該項目由約翰·馮·諾伊曼擔任項目顧問,他提出了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的“馮·諾伊曼結構”,大大促進了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1946年2月,ENIAC計算機成功研製,性能極為優越,微分機計算60秒射程彈道軌跡需要20小時,而它僅需30秒。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布拉頓、巴丁發明了晶體管,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制造是電子產品的重大突破。在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之後,美國軍方一直資助這項技術的發展。從1948年到1957年,軍方承擔了貝爾實驗室晶體管研究費用22.3百萬美元中的38%。尤其在50年代中期,軍方對貝爾實驗室的資助一度達到晶體管研究經費的50%。貝爾實驗室和軍方第一個合同從1949年到1951年,主要聚焦應用和電路研究;第二個合同則從1951年至1958年,主要開展軍方感興趣的服務、設施和材料研究。

軍事對電子技術的需求,使得美國電子公司受益匪淺,它們的發展也是與美國軍方密切相關。這裡我們可以以部分企業舉例說明,如 IBM進入計算機領域後,主要客戶是弗吉尼亞州達爾格倫(Dahlgren)的海軍水面武器中心。IBM也因為參與了一個重要的軍事項目——“半自動地面環境探測系統”(簡稱:SAGE),奠定了它在計算機領域的領導地位。IBM 704和IBM 709也成為了行業標準,其中IBM 704所用的構想本來是為另一個軍方合同設計的。再如AT&T公司, 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於1954年為美國空軍建造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晶體管數字計算機),但是AT&T公司被禁止從事商用計算機業務。再如達爾馬製造公司,很多人對它可能並不熟知,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出了第一臺機載雷達天線。

截至1956年,美國的電子設備銷售額超過了3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軍方的採購。1961年與1962年,美國空軍先後在計算機及民兵導彈中使用硅晶片,這些項目促使集成電路首次在軍事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時代,美國起源,建立了先發優勢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美國發明家。1883年,愛迪生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射向附近的金屬片。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1904年,弗萊明利用愛迪生效應研製出第一個二極管(Diode),並獲得了專利,這個二極管可以用來做無線電電報的檢波器。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二極管的燈絲之間巧妙加了一個柵板,發明了第一個真空電子三極管,用於檢波放大。19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合作研製出了高真空電子三極管,使得三極管的放大倍數大幅提高,工作性能更加穩定,從而電子管進入了實用階段,進而衍生出了廣播、電視、計算機等行業,是今天電子產品的奠基石。

如上文所述,軍方極大促進了電子技術的發展。正是利用了上述的電子管技術,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ENIAC誕生了,採用了17468個電子三極管、7200個電子二極管,重達30噸。


ENIAC的研製也暴露了電子管的問題:傻大笨粗。為此,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一個固體物理研究小組,試圖製造一種能替代電子管的半導體器件。貝爾實驗室對半導體材料進行了研究,發現摻雜的半導體整流性能比電子管好,決定集中研究硅、鍺等半導體材料,探討用半導體材料製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1947年12月,以肖克萊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實驗發現,在鍺片的底面接上電極,在另一面插上細針並通上電流,然後讓另一根細針儘量靠近它,並通上微弱的電流,這樣就會使原來的電流產生很大的變化。微弱電流少量的變化,會對另外的電流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放大”作用。在首次試驗時,它能把音頻信號放大100倍。這樣,第一個晶體管誕生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20 世紀50 年代起,晶體管開始逐漸替代真空電子管,並最終實現了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的大批量生產。1954 年,貝爾實驗室開發了第一臺晶體管化的計算機TRADIC,使用了大約700個晶體管和1萬個鍺二極管,每秒鐘可以執行100萬次邏輯操作,功率僅為100瓦。1955 年,IBM公司開發了包含2000個晶體管的商用計算機。

集成電路里用的是硅元素,這也是硅谷名字的又來。集成電路的批量生產能力、可靠性和電路模塊設計方法確保了它能得到快速廣泛運用。如今,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內都在用集成電路,包括電腦、手機等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斯坦福研究園)


硅谷的建立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硅谷之”硅“

1940年,威廉·肖克利和同事在貝爾實驗室共同發明了晶體管。不過肖克利的心中有一個富翁夢,在貝爾實驗室又無法實現這個夢想,於是他決定回到老家聖克拉拉谷(即後來的硅谷)創辦自己的公司。

接著他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招聘頂尖的工程師。因為被肖克利“晶體管之父”的光環所吸引,美國電子研究領域精英們的應聘信紛紛湧來。到1956年,他從中聘用了八位優秀人才,這八個人分別是羅伯特·諾依斯(Robert Noyce)、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朱利亞斯·布蘭克(Julius Blank)、尤金·克萊爾(Eugene Kleiner)、金·赫爾尼(Jean Hoerni)、傑·拉斯特(Jay Last)、謝爾頓·羅伯茨(Sheldon Roberts)和維克多·格里尼克(Victor Grinich)。這是從未有過的偉大天才的組合,所有的人都在30歲以下,正處於才能噴湧的頂峰。大夥都是慕大名而來,摩拳擦掌要幹一番大事業。肖克利由此開始正式運營自己的公司。

同樣是在1956年,肖克利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所以大夥異常興奮,因為有哪家公司是由諾貝爾獎得主領導的呢?他們覺得自己已到了改變整個世界的邊緣。可惜歡樂短暫的。肖克利雖然是一個天才發明家,但對企業管理卻一竅不通,甚至跟人打交道的能力都沒有,卻偏偏十分自以為是。肖克利曾說,在1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精神病人。所以,他認為現在公司裡有兩個精神病患者在為他工作。為這個原因,他要求所有僱員去接受心理測驗。他不相信任何人。肖克利跟人說話,總象對待小孩子一樣,態度日趨傲慢。他的門徒們提議研究集成電路,但肖克利拒絕了他們的建議。到1957年,也就是公司創辦的第二年,他的那8位天才員工便受不了他了,也不想跟他幹了,11月份他們集體辭職,肖克利為此大發雷霆,稱他們為”八叛逆",這也成了硅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半導體產業誕生地)


八叛逆離開後,肖克利實驗室每況愈下,兩次被轉賣後於1968年永久關閉。肖克利於1963年開始任斯坦福大學教授。

離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後的第二天,這8人就得到仙童攝影器材公司的13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創辦了仙童半導體公司,開始製造一種雙擴散基型晶體管,以便用硅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這是他們在肖克利實驗室尚未完成卻又不受肖克利重視的項目。

仙童半導體公司被公認為是硅谷第一傢俱有現代化意味的初創企業。當仙童在60年代末左右分崩離析的時候,八叛逆中的一些人又開始創建其它公司。其中諾伊斯和摩爾、格魯夫一起創辦了 Intel,桑德斯創辦了AMD,克萊納創辦了 KPCB 風險投資,瓦倫丁創立了國家半導體公司,之後又成立了紅杉資本。在 1970 年前後的半導體浪潮中,可以說大部分半導體公司都起源於仙童半導體公司。這一批半導體公司可以說是奠定了硅谷的科技基礎。

下圖梳理了由仙童員工離職後創辦的公司: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創辦仙童半導體公司後的”八叛逆“風采)


1958年,傑克·基爾比和羅伯特·諾伊斯這兩個人幾乎同時獨立發明了集成電路。他們將晶體管、電阻和電容等集成在微小的平板上,用熱焊方式把元件以極細的導線互連,在不超過4平方毫米的面積上,大約集成了20餘個元件。1959年2月6日, 基爾比向美國專利局申報專利,這種由半導體元件構成的微型固體組合件,從此被命名為“集成電路”(IC)。基爾比被譽為“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發明家”,而諾依斯被譽為“提出了適合於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理論”的人。1969年,美國聯邦法院最後從法律上承認了集成電路是一項“同時的發明”。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諾依斯用圖紙展示他的集成電路)


弗雷德·特曼的創新引擎

和很多其它技術創新一樣,電子技術是源於戰爭期間的研究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特曼離開了斯坦福的教學崗位,開始加入哈佛大學的無線電研究實驗室,帶領一支850人的團隊開始相關研究工作。作為一個絕密軍事任務的帶頭人,特曼接觸了大量極少有人能接觸的最尖端的電子學方面的研究項目。隨著戰爭的結束,他意識到:”戰爭期間的祕密研究成果將為戰後電子工業發展的奠定基礎。而斯坦福有機會像東部哈佛一樣在西部這個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戰後,通過獲得一些政府資助科研項目,特爾曼吸引了很多優秀的學生和老師加入斯坦福,進一步鞏固斯坦福在電子學領域的名望。

斯坦福在50、60 年代聖克拉拉谷的革新行為和新興公司的建立中起了核心作用。斯坦福建於1891 年,有“西部的哈佛”之稱,它在建立之初就將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而不僅僅象傳統大學那樣是一個純教學機構。更重要的是,斯坦福大學成功地開創了一種新的硅谷發展模式,即大學——科研——產業三位一體的模式,這要歸功於被稱為“硅谷先驅”的特曼,他在20世紀20年代任副校長期間,致力於將大學的科研與企業結合起來,注重科學的實效性。特曼的哲學是:使大學和產業形成一種共生關係。

特曼建議校方加強同當地電子產業界的聯繫,以斯坦福大學為依託,聯合一批科技公司,把美國西部的電子產業帶動起來。特曼想到了校園“下海”。但當初捐贈土地有規定,土地不得出售。特曼與校長斯特林商定,利用斯坦福的土地,建立一個高技術工業區。1951年,在他的推動下,斯坦福大學把靠近帕洛阿託的部分校園地皮劃出來成立了一個斯坦福工業園。將土地直接以 99 年的合約期租給一些科技公司。這些科技公司的入駐,不單解決了學校的運營資金的問題,還給學生們帶來了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可以說是特曼開創了學校和科技企業結合共生的模式。

通過土地出租,斯坦福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給學校賺錢。到了後來,工業區改名為研究區,成為把技術從大學的實驗室轉讓給區內各公司的一種手段。功夫不負有心人,到1955年,已有7家公司在研究園設廠,1960年增加到32家,1970年達到70家。到1980年,整個研究園的655英畝土地全部租完,有90家公司的25萬名員工入主其中。這些公司一般都是電子工業中的高技術公司。斯坦福研究園成了美國和全世界紛起效尤的高技術產業區楷模。

說到特曼對產學研相結合的重視,這裡有一個例子不得不和大家分享。1938年,特曼的兩個學生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發明了音頻振盪器,在特曼的鼓勵指導和538美元資金的資助下,他的這兩個學生開始在一間車庫裡創辦了惠普,開始將這個發明成果產業化。這間車庫在1989年被加利福尼亞當局定為歷史文物和“硅谷誕生地”。對他的兩位高徒,特曼這樣評價:“你把他們放在任何新環境,他們都會迅速掌握必需的東西,而且達到高超的水平。所以當他們開始搞學業時,他們無須什麼教師指點,而是一邊幹一邊學會需要掌握的東西。他們學習的速度總比問題冒出來的速度更快”。正是憑著這種特殊才能,使惠普迅速崛起。後來惠普搬入斯坦福研究園,快速成為全球最大的PC製造商。

這兩位學生成功之後當然當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恩師。特曼作為惠普公司董事會成員達40年之久,成為硅谷歷史上最感人的插曲之一。1977年,兩人向斯坦福大學捐贈920萬美元,建造了最現代化的弗德里克·特曼工程學中心,作為40年前特曼資助的538美元的回贈。到目前為止, 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連同他們的家族基金和公司共向斯坦福捐贈的金額超過3億美元。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左到右依次是Fred Packard、Bill Hewlett和Fred Terman)


開放的體系

硅谷的很多公司創始人都來自中西部,雖然他們可能在東海岸求過學或工作過,但是他們沒有真正接受東海岸的那種過於拘謹刻板的氛圍,加州的不拘禮節才是他們更喜歡的。因為加州在政策法規方面的開放性,他們也可以更自由地進行各種科學、商業方面的嘗試,無需受到太多法律方面的制約。

Jason Calacanis在《Angel》這本書中這樣寫道:”硅谷打造的最偉大的產品就是硅谷本身。在這裡,一代又一代公司及創始人都在積極推動刺激自己在效率等方面比前人做得更好。Google用了9年時間將自己的年營收做到30億美元,而做到同樣營收Facebook僅僅用了7年。Facebook目睹了Google是如何進入數十個市場並佔據統治地位的,而Facebook用了更短的時間就做到了這一點。看著Google和Facebook大舉進軍全球市場,Airbnb和Uber的管理團隊從中學習並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完善。下一波創業者依然如此。你能經常看到Google員工帶著自己掌握的所有廣告算法技術跳槽加入Facebook,為的只是更具誘惑力的股權。Sheryl Sandberg在Google花了7年時間打造了廣告項目,加入Facebook後便成為Mark Zuckerberg的左膀右臂。同樣的故事也在Facebook身上上演,一些Facebook國際化擴張方面的專家陸續加入Uber和Airbnb成為高管。”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2011年硅谷人才流動圖)


和很多東海岸的公司不同,硅谷的公司深知,只有合作和競爭同時發揮作用才有助於打造成功的公司。這個想法很好地反應在加州廢除非競爭協議的舉動中。這種生態體系能很好地鼓勵大家去嘗試、冒險、分享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和教訓。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被稱為風險資本一條街的“沙山路”,上百家聲名如雷貫耳的風險投資公司在這裡彙集)


風險資本:硅谷的彈藥庫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風險投資之父Authur Rock)


第一家接受風險投資的公司正是前文中說到的由“八叛逆”創辦的仙童半導體公司,它的投資人正是風險投資之父Arthur Rock,Aurhur的公司Davis & Rock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

除Davis & Rock之外,20世紀60年代其它三家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分別是Draper, Gaither& Anderson (1961)、Sutton Hill (1964)和Mayfield Funds (1963),這些公司通過對包括蘋果、英特爾等硅谷一些科技公司的投資都獲得了豐厚的彙報。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邁克·馬克庫拉對蘋果進行了25萬美元的投資,這筆投資換取了該公司30%股權)


1969年,整個風險投資圈有20來個人。和硅谷其它行業的人一樣,這些風險投資人會經常組織聚會,彼此分享心得想法。今天風投圈使用的很多概念都源於那些人的想法碰撞的結果,例如,在投資時相比公司,投資人更看重創始人本身。很快,很多人看到了風險投資的快速吸金能力,風險投資行業也開始迎來爆發式發展,眾多風險投資機構紛紛誕生,紅杉資本和KPCB這兩家全球頂尖的風投公司都是於1972年在仙童校友會上成立的。他們之間就有投資過亞馬遜、蘋果、思科、Dropbox、美國藝電公司、Facebook、Genentech、谷歌、Instagram、Intuit和LinkedIn等業內巨頭公司, 而這些只是冰山的一角。

Fairchild:集成電路時代,仙童半導體打造了大半個半導體產業圈,開創了半導體黃金時代


晶體管替換電子管,減少了體積,但是隨著晶體管越堆越多,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電路中器件和連線也越來越多,電路的佈線和響應都遇到了瓶頸。更高集成度的想法也應運而生,1958年,德州儀器的基爾比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並於1959年2月申請了小型化的電子電路專利。這塊集成電路由包括鍺晶體管在內的五個元器件集成在一起,基於鍺材料製作了一個叫做相移振盪器的簡易集成電路。

與此同時,仙童半導體諾伊斯也在1959年研製出一種利用二氧化硅屏蔽的擴散技術和PN結隔離技術,基於硅平面工藝發明了世界第一塊硅集成電路,並在1959年提交了集成電路的專利申請書,但是強調了仙童的集成電路是使用平面工藝來製造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此後,仙童半導體開發出運算放大器、實用模擬集成電路、互補性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集成電路等無數個集成電路的重要產品,推動了集成電路產業向前快速發展。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技術的成功並不意味企業就能勇往直前,仙童半導體在商業上並不出色。在諾伊斯的鬆散管理下,核心成員陸續離去,競爭者很快追趕了上來。1967年,仙童半導體公佈了它的第一次虧損,760萬美元的虧損導致股票從一年前的3美元每股下滑至0.5美元,市值大幅縮水。靈魂人物的離去似乎奠定了仙童半導體沒落的命運,到了1979年,仙童半導體被法國一家石油企業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公司收購。

1987年,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又以原價的三分之一將仙童半導體轉賣給另一家美國國民半導體公司(NSC)。1997年,NSC為了與英特爾和AMD一較高下,將仙童半導體以5.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並利用這筆資金買下了全球第三大微處理器製造商Cyrix,作為與英特爾競爭的籌碼。

在1997年到1999年間,仙童半導體開始了大規模的併購:1.2億買下了年收入7000萬的Raytheon公司半導體分部、4.55億併購了三星公司旗下一個製造特殊芯片的半導體工廠等。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仙童半導體一直在換帥與併購中維持著經營。直到2016年9月,安森美半導體以24億美元現金完成了對仙童的收購。

在仙童半導體浩浩蕩蕩近六十年的發展歷史,“不老仙童”沒有得到壯大,但是它為整個芯片及IT產業貢獻了大量人才,對硅谷乃至當今時代的科技發展都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和作用。在1969年舉行的一次產業大會上,參會的400人中,90%以上曾經是仙童半導體公司的僱員。就像喬布斯所說:“仙童半導體就像是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他,這種創新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Intel & TI:爾後,Intel、TI的成功讓美國半導體始終處於領導地位


首先來看英特爾(Intel),它是典型美國半導體的縮影。1968年,羅伯特·諾伊斯、戈登·摩爾和安迪·格魯夫創創辦了英特爾,他們起初瞄準了半導體存儲器,它可以存儲更多的比特信息,以替換磁芯存儲器。1969年,英特爾推出了第一個產品3101,這是一種用於高速隨機存取存儲器(RAM)的肖克利雙極型64比特存儲芯片,銷售得很旺。

1970年,英特爾推出了1103產品,這是一個1024字節(1KB)容量的DRAM,也是第一個商業上可用的芯片。1971年,應日本計算器製造商Busicom的要求,英特爾為其設計低成本芯片,構想了在一個芯片上裝入一箇中央處理器(CPU)的計劃,為此,英特爾推出了第一個微處理器4004,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商用的微處理器。

至此,英特爾也開始了兩項重要產品並行的道路——存儲芯片和微處理器。此後,英特爾連續推出8位微處理器8008、16位微處理器8086、32位微處理器80386,在微處理器取得了巨大成功。

20世紀80年代初,英特爾的存儲器產品市場份額開始下滑,DRAM、靜態RAM、EPROM市場的激烈競爭和日本廠商大舉切入迫使英特爾專注於微處理器。最後,英特爾放棄了存儲器業務,全面轉向微處理器業務。對英特爾來說,1972年存儲器佔其銷售額90%,而到1988年只剩20%,從存儲器轉向微處理器,這是戰略性轉折點。

到1972年,英特爾已經有超過1000名僱員,銷售額達到2300萬美元。1974年,英特爾有近3100名員工,銷售額為1.4億美元。到1984年,英特爾銷售額達到16億美元,在《財富》500強中上升至226名。在此後1986年至2017年期間,英特爾的營業收入從1986年的12.65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627.61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GAGR)為13.4%,複合增速相當高。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再來看德州儀器(TI),也是美國集成電路的縮影。德州儀器成立於1930年,原為一家地質勘探公司,後轉做軍工供應商。德州儀器於1954年生產出了全球第一個晶體管,1958年發明出了全球第一塊集成電路,1967年發明了手持計算器,1982年發佈了全球首個單芯片數字信號處理器DSP,之後便成了這個領域的霸主。

1996-2004年,德州儀器通過出售與併購,佈局模擬與嵌入式處理。1996年,TI開始全方位轉型,專注於為信號處理市場生產半導體,隨後又展開了一系列企業併購、資產剝離大動作。2000年,TI斥資76億美元收購了模擬芯片廠商Burr-Brown,鞏固了其在數據轉換器與放大器領域的優勢地位,並形成從電源IC到放大器IC乃至A-D/D-A轉換器的廣泛產品群。2005-2011年,第二次出售與併購,佈局汽車+工業。

2005年起,德州儀器先後出售LCD、DSL、傳感器、手機基帶業務,將重心從手機市場轉移出來,佈局汽車和工業領域。2011年,TI又斥資65億美元收購美國國家半導體(NS),加強模擬產品線組合,德儀有3萬種模擬產品,國家半導體有1.2萬種。通過收購,德州儀器一舉超越了當時在銷售額上與之持平的東芝,成為僅次於英特爾和三星電子的半導體公司。

2012年至今,德州儀器聚焦模擬與嵌入式處理,聚焦汽車+工業。自從德州儀器戰略性地退出手機基帶處理器領域後,模擬和嵌入式處理成為新的重點業務。目前模擬和嵌入式處理業務已佔德州儀器公司營業額的85%以上。在繼續服務好消費電子產品市場的同時,德州儀器緊緊抓住汽車電子和工業電子市場,依靠技術創新實現高增長,目前汽車與工業的營收佔比已經接近半壁江山。

德州儀器的兩個集中出售併購時間段分別是互聯網繁榮到泡沫破滅時期和智能手機興起時期。德州通過併購重組不斷聚焦核心業務,佈局持續增長的廣闊市場。時至今日,TI已超過70年悠久歷史,並長期穩居前十大半導體公司之列,擁有超過 30,000名員工,近100,000款產品以及超過 40,000 項專利。從營業收入的角度看,德州儀器的收入從1987年的55.94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149.61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GAGR)為3.3%。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歷史講祕密:半導體行業明顯的特點“硅週期”


半導體行業是一個明顯的週期性行業,行業的週期通常也稱為“硅週期”,通常持續4-5 年。硅週期即是指半導體產業在差不多5 年的時間內就會歷經從衰落到昌盛的一個週期。一個典型的週期可以描述如下:第一階段,需求下降,產能利用率低,價格下滑,投資銳減;第二階段,需求穩定,產能利用率穩定,價格穩定,投資下滑以致投資不足;第三階段,投資加大,信心膨脹,需求增長。這三個階段構成一個循環。值得注意的是,半導體從設計到流水線生產,至少需要2 年的時間。由於我國屬於新興市場,半導體行業處於上升發展時期,預計在未來5 年國內市場不存在明顯的週期性。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分立器件行業是高科技、資本密集型行業,作為半導體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分立器件市場亦受到半導體整體市場疲軟的影響,但在功率器件市場快速增長及其他產品結構升級等有利因素的帶動下,2008 年市場規模的增長明顯高於半導體市場平均水平,銷售額增至176.9 億美元,成為引人注目的產品市場。2009 年,金融危機的加深抑制了全球電子產品消費,影響了上游分立器件產業和市場的發展,全球分立器件市場從持續正增長下滑為明顯負增長。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就中國半導體分立器件市場而言,受全球經濟發展放緩等不利因素的影響,2009 年中國分立器件市場結束了近幾年持續增長的發展勢頭,為886.9 億元,比2008 年小幅下降2.7%。但與世界其他主要市場相比,中國分立器件市場表現仍相對較為突出,規模萎縮幅度遠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仍是全球最引人注目的市場之一。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2004-2009年中國分立器件市場銷售額與增長

同屬於半導體行業,因此也會受到半導體行業週期波動的影響。

據SEMI 統計,2006 年全球硅片市場銷售額為106 億美元,較2005 年增長29.27%;硅片銷售量達到了79.94 億平方英寸,較比2005 年增長20.20%。2000-2006 年全球硅片銷售量、銷售額及其結構如下: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2000-2006 年全球硅片銷售量、銷售額


到2007年2月為止,我國已有15條8英寸、2條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建成投產,佔行業總投片量的50%以上,成為集成電路芯片製造業的主要力量。2006年半導體用硅片需求量為4.3億平方英寸,比2005年增長了23.6%;銷售額則達到了40億元,比2005年增長了25.6%。


"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整理自光大證券楊明輝團隊、半導體史記、E微芯電子等

早期,電子技術是國家戰略資源,它的發展與軍事需求緊密相關。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無線通信的廣泛應用,作戰雙方需要對己方通信信息進行加密並截獲破解敵方的信息,最開始使用的是繼電器計算機,Z3計算機和馬克系列計算就屬於繼電器計算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彈道火力表的計算需求,催生了第一臺通用計算機。嚴格的軍事應用促進了微電子技術的發展,當晶體管誕生後,美國軍方是研發生產的主要資助者和標準制定者,而且早期的晶體管、集成電路產品主要被用於軍事領域。

1943年7月,美國陸軍資助了一個項目,研製新式計算機即電子數字計算機,機器定名為“電子數字積分機和計算機”(簡稱:ENIAC),ENIAC以代號“PX項目”祕密進行。該項目由約翰·馮·諾伊曼擔任項目顧問,他提出了包括運算器、控制器、存儲器、輸入、輸出的“馮·諾伊曼結構”,大大促進了電子技術和計算機的發展。1946年2月,ENIAC計算機成功研製,性能極為優越,微分機計算60秒射程彈道軌跡需要20小時,而它僅需30秒。

1947年,貝爾實驗室的肖克利、布拉頓、巴丁發明了晶體管,用晶體管代替電子管制造是電子產品的重大突破。在貝爾實驗室發明晶體管之後,美國軍方一直資助這項技術的發展。從1948年到1957年,軍方承擔了貝爾實驗室晶體管研究費用22.3百萬美元中的38%。尤其在50年代中期,軍方對貝爾實驗室的資助一度達到晶體管研究經費的50%。貝爾實驗室和軍方第一個合同從1949年到1951年,主要聚焦應用和電路研究;第二個合同則從1951年至1958年,主要開展軍方感興趣的服務、設施和材料研究。

軍事對電子技術的需求,使得美國電子公司受益匪淺,它們的發展也是與美國軍方密切相關。這裡我們可以以部分企業舉例說明,如 IBM進入計算機領域後,主要客戶是弗吉尼亞州達爾格倫(Dahlgren)的海軍水面武器中心。IBM也因為參與了一個重要的軍事項目——“半自動地面環境探測系統”(簡稱:SAGE),奠定了它在計算機領域的領導地位。IBM 704和IBM 709也成為了行業標準,其中IBM 704所用的構想本來是為另一個軍方合同設計的。再如AT&T公司, AT&T公司的貝爾實驗室於1954年為美國空軍建造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TRADIC (晶體管數字計算機),但是AT&T公司被禁止從事商用計算機業務。再如達爾馬製造公司,很多人對它可能並不熟知,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研製出了第一臺機載雷達天線。

截至1956年,美國的電子設備銷售額超過了30億美元,其中一半來自軍方的採購。1961年與1962年,美國空軍先後在計算機及民兵導彈中使用硅晶片,這些項目促使集成電路首次在軍事市場佔得一席之地。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電子管到晶體管時代,美國起源,建立了先發優勢


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眾所周知的美國發明家。1883年,愛迪生為尋找電燈泡最佳燈絲材料,曾做過一個小小的實驗。他在真空電燈泡內部碳絲附近安裝了一小截銅絲,希望銅絲能阻止碳絲蒸發,但是他失敗了,他無意中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金屬片雖然沒有與燈絲接觸,但如果在它們之間加上電壓,燈絲就會產生一股電流,射向附近的金屬片。當時愛迪生正潛心研究城市電力系統,沒重視這個現象。但他為這一發現申請了專利,並命名為“愛迪生效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1904年,弗萊明利用愛迪生效應研製出第一個二極管(Diode),並獲得了專利,這個二極管可以用來做無線電電報的檢波器。1906年,德·福雷斯特在二極管的燈絲之間巧妙加了一個柵板,發明了第一個真空電子三極管,用於檢波放大。1912年,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和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合作研製出了高真空電子三極管,使得三極管的放大倍數大幅提高,工作性能更加穩定,從而電子管進入了實用階段,進而衍生出了廣播、電視、計算機等行業,是今天電子產品的奠基石。

如上文所述,軍方極大促進了電子技術的發展。正是利用了上述的電子管技術,第一臺電子計算機 ENIAC誕生了,採用了17468個電子三極管、7200個電子二極管,重達30噸。


ENIAC的研製也暴露了電子管的問題:傻大笨粗。為此,美國貝爾實驗室成立了一個固體物理研究小組,試圖製造一種能替代電子管的半導體器件。貝爾實驗室對半導體材料進行了研究,發現摻雜的半導體整流性能比電子管好,決定集中研究硅、鍺等半導體材料,探討用半導體材料製作放大器件的可能性。1947年12月,以肖克萊為首的半導體研究小組實驗發現,在鍺片的底面接上電極,在另一面插上細針並通上電流,然後讓另一根細針儘量靠近它,並通上微弱的電流,這樣就會使原來的電流產生很大的變化。微弱電流少量的變化,會對另外的電流產生很大的影響,這就是“放大”作用。在首次試驗時,它能把音頻信號放大100倍。這樣,第一個晶體管誕生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20 世紀50 年代起,晶體管開始逐漸替代真空電子管,並最終實現了集成電路和微處理器的大批量生產。1954 年,貝爾實驗室開發了第一臺晶體管化的計算機TRADIC,使用了大約700個晶體管和1萬個鍺二極管,每秒鐘可以執行100萬次邏輯操作,功率僅為100瓦。1955 年,IBM公司開發了包含2000個晶體管的商用計算機。

集成電路里用的是硅元素,這也是硅谷名字的又來。集成電路的批量生產能力、可靠性和電路模塊設計方法確保了它能得到快速廣泛運用。如今,幾乎所有的電子設備內都在用集成電路,包括電腦、手機等等。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斯坦福研究園)


硅谷的建立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硅谷之”硅“

1940年,威廉·肖克利和同事在貝爾實驗室共同發明了晶體管。不過肖克利的心中有一個富翁夢,在貝爾實驗室又無法實現這個夢想,於是他決定回到老家聖克拉拉谷(即後來的硅谷)創辦自己的公司。

接著他開始在全國範圍內招聘頂尖的工程師。因為被肖克利“晶體管之父”的光環所吸引,美國電子研究領域精英們的應聘信紛紛湧來。到1956年,他從中聘用了八位優秀人才,這八個人分別是羅伯特·諾依斯(Robert Noyce)、戈登·摩爾(Gordon Moore)、朱利亞斯·布蘭克(Julius Blank)、尤金·克萊爾(Eugene Kleiner)、金·赫爾尼(Jean Hoerni)、傑·拉斯特(Jay Last)、謝爾頓·羅伯茨(Sheldon Roberts)和維克多·格里尼克(Victor Grinich)。這是從未有過的偉大天才的組合,所有的人都在30歲以下,正處於才能噴湧的頂峰。大夥都是慕大名而來,摩拳擦掌要幹一番大事業。肖克利由此開始正式運營自己的公司。

同樣是在1956年,肖克利被授予諾貝爾物理獎,所以大夥異常興奮,因為有哪家公司是由諾貝爾獎得主領導的呢?他們覺得自己已到了改變整個世界的邊緣。可惜歡樂短暫的。肖克利雖然是一個天才發明家,但對企業管理卻一竅不通,甚至跟人打交道的能力都沒有,卻偏偏十分自以為是。肖克利曾說,在10個人中就有一個是精神病人。所以,他認為現在公司裡有兩個精神病患者在為他工作。為這個原因,他要求所有僱員去接受心理測驗。他不相信任何人。肖克利跟人說話,總象對待小孩子一樣,態度日趨傲慢。他的門徒們提議研究集成電路,但肖克利拒絕了他們的建議。到1957年,也就是公司創辦的第二年,他的那8位天才員工便受不了他了,也不想跟他幹了,11月份他們集體辭職,肖克利為此大發雷霆,稱他們為”八叛逆",這也成了硅谷最著名的典故之一。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半導體產業誕生地)


八叛逆離開後,肖克利實驗室每況愈下,兩次被轉賣後於1968年永久關閉。肖克利於1963年開始任斯坦福大學教授。

離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後的第二天,這8人就得到仙童攝影器材公司的130萬美元的資金支持,創辦了仙童半導體公司,開始製造一種雙擴散基型晶體管,以便用硅來取代傳統的鍺材料,這是他們在肖克利實驗室尚未完成卻又不受肖克利重視的項目。

仙童半導體公司被公認為是硅谷第一傢俱有現代化意味的初創企業。當仙童在60年代末左右分崩離析的時候,八叛逆中的一些人又開始創建其它公司。其中諾伊斯和摩爾、格魯夫一起創辦了 Intel,桑德斯創辦了AMD,克萊納創辦了 KPCB 風險投資,瓦倫丁創立了國家半導體公司,之後又成立了紅杉資本。在 1970 年前後的半導體浪潮中,可以說大部分半導體公司都起源於仙童半導體公司。這一批半導體公司可以說是奠定了硅谷的科技基礎。

下圖梳理了由仙童員工離職後創辦的公司: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創辦仙童半導體公司後的”八叛逆“風采)


1958年,傑克·基爾比和羅伯特·諾伊斯這兩個人幾乎同時獨立發明了集成電路。他們將晶體管、電阻和電容等集成在微小的平板上,用熱焊方式把元件以極細的導線互連,在不超過4平方毫米的面積上,大約集成了20餘個元件。1959年2月6日, 基爾比向美國專利局申報專利,這種由半導體元件構成的微型固體組合件,從此被命名為“集成電路”(IC)。基爾比被譽為“第一塊集成電路的發明家”,而諾依斯被譽為“提出了適合於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理論”的人。1969年,美國聯邦法院最後從法律上承認了集成電路是一項“同時的發明”。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諾依斯用圖紙展示他的集成電路)


弗雷德·特曼的創新引擎

和很多其它技術創新一樣,電子技術是源於戰爭期間的研究成果。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特曼離開了斯坦福的教學崗位,開始加入哈佛大學的無線電研究實驗室,帶領一支850人的團隊開始相關研究工作。作為一個絕密軍事任務的帶頭人,特曼接觸了大量極少有人能接觸的最尖端的電子學方面的研究項目。隨著戰爭的結束,他意識到:”戰爭期間的祕密研究成果將為戰後電子工業發展的奠定基礎。而斯坦福有機會像東部哈佛一樣在西部這個領域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戰後,通過獲得一些政府資助科研項目,特爾曼吸引了很多優秀的學生和老師加入斯坦福,進一步鞏固斯坦福在電子學領域的名望。

斯坦福在50、60 年代聖克拉拉谷的革新行為和新興公司的建立中起了核心作用。斯坦福建於1891 年,有“西部的哈佛”之稱,它在建立之初就將教學和科研結合起來,而不僅僅象傳統大學那樣是一個純教學機構。更重要的是,斯坦福大學成功地開創了一種新的硅谷發展模式,即大學——科研——產業三位一體的模式,這要歸功於被稱為“硅谷先驅”的特曼,他在20世紀20年代任副校長期間,致力於將大學的科研與企業結合起來,注重科學的實效性。特曼的哲學是:使大學和產業形成一種共生關係。

特曼建議校方加強同當地電子產業界的聯繫,以斯坦福大學為依託,聯合一批科技公司,把美國西部的電子產業帶動起來。特曼想到了校園“下海”。但當初捐贈土地有規定,土地不得出售。特曼與校長斯特林商定,利用斯坦福的土地,建立一個高技術工業區。1951年,在他的推動下,斯坦福大學把靠近帕洛阿託的部分校園地皮劃出來成立了一個斯坦福工業園。將土地直接以 99 年的合約期租給一些科技公司。這些科技公司的入駐,不單解決了學校的運營資金的問題,還給學生們帶來了更多的創業就業機會。可以說是特曼開創了學校和科技企業結合共生的模式。

通過土地出租,斯坦福的目的很簡單,那就是給學校賺錢。到了後來,工業區改名為研究區,成為把技術從大學的實驗室轉讓給區內各公司的一種手段。功夫不負有心人,到1955年,已有7家公司在研究園設廠,1960年增加到32家,1970年達到70家。到1980年,整個研究園的655英畝土地全部租完,有90家公司的25萬名員工入主其中。這些公司一般都是電子工業中的高技術公司。斯坦福研究園成了美國和全世界紛起效尤的高技術產業區楷模。

說到特曼對產學研相結合的重視,這裡有一個例子不得不和大家分享。1938年,特曼的兩個學生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發明了音頻振盪器,在特曼的鼓勵指導和538美元資金的資助下,他的這兩個學生開始在一間車庫裡創辦了惠普,開始將這個發明成果產業化。這間車庫在1989年被加利福尼亞當局定為歷史文物和“硅谷誕生地”。對他的兩位高徒,特曼這樣評價:“你把他們放在任何新環境,他們都會迅速掌握必需的東西,而且達到高超的水平。所以當他們開始搞學業時,他們無須什麼教師指點,而是一邊幹一邊學會需要掌握的東西。他們學習的速度總比問題冒出來的速度更快”。正是憑著這種特殊才能,使惠普迅速崛起。後來惠普搬入斯坦福研究園,快速成為全球最大的PC製造商。

這兩位學生成功之後當然當然沒有忘記自己的恩師。特曼作為惠普公司董事會成員達40年之久,成為硅谷歷史上最感人的插曲之一。1977年,兩人向斯坦福大學捐贈920萬美元,建造了最現代化的弗德里克·特曼工程學中心,作為40年前特曼資助的538美元的回贈。到目前為止, Bill Hewitt和David Packard連同他們的家族基金和公司共向斯坦福捐贈的金額超過3億美元。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左到右依次是Fred Packard、Bill Hewlett和Fred Terman)


開放的體系

硅谷的很多公司創始人都來自中西部,雖然他們可能在東海岸求過學或工作過,但是他們沒有真正接受東海岸的那種過於拘謹刻板的氛圍,加州的不拘禮節才是他們更喜歡的。因為加州在政策法規方面的開放性,他們也可以更自由地進行各種科學、商業方面的嘗試,無需受到太多法律方面的制約。

Jason Calacanis在《Angel》這本書中這樣寫道:”硅谷打造的最偉大的產品就是硅谷本身。在這裡,一代又一代公司及創始人都在積極推動刺激自己在效率等方面比前人做得更好。Google用了9年時間將自己的年營收做到30億美元,而做到同樣營收Facebook僅僅用了7年。Facebook目睹了Google是如何進入數十個市場並佔據統治地位的,而Facebook用了更短的時間就做到了這一點。看著Google和Facebook大舉進軍全球市場,Airbnb和Uber的管理團隊從中學習並在前人的基礎上進行不斷完善。下一波創業者依然如此。你能經常看到Google員工帶著自己掌握的所有廣告算法技術跳槽加入Facebook,為的只是更具誘惑力的股權。Sheryl Sandberg在Google花了7年時間打造了廣告項目,加入Facebook後便成為Mark Zuckerberg的左膀右臂。同樣的故事也在Facebook身上上演,一些Facebook國際化擴張方面的專家陸續加入Uber和Airbnb成為高管。”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2011年硅谷人才流動圖)


和很多東海岸的公司不同,硅谷的公司深知,只有合作和競爭同時發揮作用才有助於打造成功的公司。這個想法很好地反應在加州廢除非競爭協議的舉動中。這種生態體系能很好地鼓勵大家去嘗試、冒險、分享成功和失敗的經驗和教訓。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被稱為風險資本一條街的“沙山路”,上百家聲名如雷貫耳的風險投資公司在這裡彙集)


風險資本:硅谷的彈藥庫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風險投資之父Authur Rock)


第一家接受風險投資的公司正是前文中說到的由“八叛逆”創辦的仙童半導體公司,它的投資人正是風險投資之父Arthur Rock,Aurhur的公司Davis & Rock也是有史以來第一家風險投資公司。

除Davis & Rock之外,20世紀60年代其它三家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分別是Draper, Gaither& Anderson (1961)、Sutton Hill (1964)和Mayfield Funds (1963),這些公司通過對包括蘋果、英特爾等硅谷一些科技公司的投資都獲得了豐厚的彙報。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邁克·馬克庫拉對蘋果進行了25萬美元的投資,這筆投資換取了該公司30%股權)


1969年,整個風險投資圈有20來個人。和硅谷其它行業的人一樣,這些風險投資人會經常組織聚會,彼此分享心得想法。今天風投圈使用的很多概念都源於那些人的想法碰撞的結果,例如,在投資時相比公司,投資人更看重創始人本身。很快,很多人看到了風險投資的快速吸金能力,風險投資行業也開始迎來爆發式發展,眾多風險投資機構紛紛誕生,紅杉資本和KPCB這兩家全球頂尖的風投公司都是於1972年在仙童校友會上成立的。他們之間就有投資過亞馬遜、蘋果、思科、Dropbox、美國藝電公司、Facebook、Genentech、谷歌、Instagram、Intuit和LinkedIn等業內巨頭公司, 而這些只是冰山的一角。

Fairchild:集成電路時代,仙童半導體打造了大半個半導體產業圈,開創了半導體黃金時代


晶體管替換電子管,減少了體積,但是隨著晶體管越堆越多,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電路中器件和連線也越來越多,電路的佈線和響應都遇到了瓶頸。更高集成度的想法也應運而生,1958年,德州儀器的基爾比研製出世界上第一塊集成電路,並於1959年2月申請了小型化的電子電路專利。這塊集成電路由包括鍺晶體管在內的五個元器件集成在一起,基於鍺材料製作了一個叫做相移振盪器的簡易集成電路。

與此同時,仙童半導體諾伊斯也在1959年研製出一種利用二氧化硅屏蔽的擴散技術和PN結隔離技術,基於硅平面工藝發明了世界第一塊硅集成電路,並在1959年提交了集成電路的專利申請書,但是強調了仙童的集成電路是使用平面工藝來製造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此後,仙童半導體開發出運算放大器、實用模擬集成電路、互補性金屬氧化物半導體集成電路等無數個集成電路的重要產品,推動了集成電路產業向前快速發展。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技術的成功並不意味企業就能勇往直前,仙童半導體在商業上並不出色。在諾伊斯的鬆散管理下,核心成員陸續離去,競爭者很快追趕了上來。1967年,仙童半導體公佈了它的第一次虧損,760萬美元的虧損導致股票從一年前的3美元每股下滑至0.5美元,市值大幅縮水。靈魂人物的離去似乎奠定了仙童半導體沒落的命運,到了1979年,仙童半導體被法國一家石油企業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公司收購。

1987年,斯倫貝謝(Schlumberger)又以原價的三分之一將仙童半導體轉賣給另一家美國國民半導體公司(NSC)。1997年,NSC為了與英特爾和AMD一較高下,將仙童半導體以5.5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並利用這筆資金買下了全球第三大微處理器製造商Cyrix,作為與英特爾競爭的籌碼。

在1997年到1999年間,仙童半導體開始了大規模的併購:1.2億買下了年收入7000萬的Raytheon公司半導體分部、4.55億併購了三星公司旗下一個製造特殊芯片的半導體工廠等。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仙童半導體一直在換帥與併購中維持著經營。直到2016年9月,安森美半導體以24億美元現金完成了對仙童的收購。

在仙童半導體浩浩蕩蕩近六十年的發展歷史,“不老仙童”沒有得到壯大,但是它為整個芯片及IT產業貢獻了大量人才,對硅谷乃至當今時代的科技發展都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和作用。在1969年舉行的一次產業大會上,參會的400人中,90%以上曾經是仙童半導體公司的僱員。就像喬布斯所說:“仙童半導體就像是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他,這種創新精神的種子就隨風四處飄揚了。”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Intel & TI:爾後,Intel、TI的成功讓美國半導體始終處於領導地位


首先來看英特爾(Intel),它是典型美國半導體的縮影。1968年,羅伯特·諾伊斯、戈登·摩爾和安迪·格魯夫創創辦了英特爾,他們起初瞄準了半導體存儲器,它可以存儲更多的比特信息,以替換磁芯存儲器。1969年,英特爾推出了第一個產品3101,這是一種用於高速隨機存取存儲器(RAM)的肖克利雙極型64比特存儲芯片,銷售得很旺。

1970年,英特爾推出了1103產品,這是一個1024字節(1KB)容量的DRAM,也是第一個商業上可用的芯片。1971年,應日本計算器製造商Busicom的要求,英特爾為其設計低成本芯片,構想了在一個芯片上裝入一箇中央處理器(CPU)的計劃,為此,英特爾推出了第一個微處理器4004,這是世界上第一個商用的微處理器。

至此,英特爾也開始了兩項重要產品並行的道路——存儲芯片和微處理器。此後,英特爾連續推出8位微處理器8008、16位微處理器8086、32位微處理器80386,在微處理器取得了巨大成功。

20世紀80年代初,英特爾的存儲器產品市場份額開始下滑,DRAM、靜態RAM、EPROM市場的激烈競爭和日本廠商大舉切入迫使英特爾專注於微處理器。最後,英特爾放棄了存儲器業務,全面轉向微處理器業務。對英特爾來說,1972年存儲器佔其銷售額90%,而到1988年只剩20%,從存儲器轉向微處理器,這是戰略性轉折點。

到1972年,英特爾已經有超過1000名僱員,銷售額達到2300萬美元。1974年,英特爾有近3100名員工,銷售額為1.4億美元。到1984年,英特爾銷售額達到16億美元,在《財富》500強中上升至226名。在此後1986年至2017年期間,英特爾的營業收入從1986年的12.65億美元增加到2017年的627.61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GAGR)為13.4%,複合增速相當高。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再來看德州儀器(TI),也是美國集成電路的縮影。德州儀器成立於1930年,原為一家地質勘探公司,後轉做軍工供應商。德州儀器於1954年生產出了全球第一個晶體管,1958年發明出了全球第一塊集成電路,1967年發明了手持計算器,1982年發佈了全球首個單芯片數字信號處理器DSP,之後便成了這個領域的霸主。

1996-2004年,德州儀器通過出售與併購,佈局模擬與嵌入式處理。1996年,TI開始全方位轉型,專注於為信號處理市場生產半導體,隨後又展開了一系列企業併購、資產剝離大動作。2000年,TI斥資76億美元收購了模擬芯片廠商Burr-Brown,鞏固了其在數據轉換器與放大器領域的優勢地位,並形成從電源IC到放大器IC乃至A-D/D-A轉換器的廣泛產品群。2005-2011年,第二次出售與併購,佈局汽車+工業。

2005年起,德州儀器先後出售LCD、DSL、傳感器、手機基帶業務,將重心從手機市場轉移出來,佈局汽車和工業領域。2011年,TI又斥資65億美元收購美國國家半導體(NS),加強模擬產品線組合,德儀有3萬種模擬產品,國家半導體有1.2萬種。通過收購,德州儀器一舉超越了當時在銷售額上與之持平的東芝,成為僅次於英特爾和三星電子的半導體公司。

2012年至今,德州儀器聚焦模擬與嵌入式處理,聚焦汽車+工業。自從德州儀器戰略性地退出手機基帶處理器領域後,模擬和嵌入式處理成為新的重點業務。目前模擬和嵌入式處理業務已佔德州儀器公司營業額的85%以上。在繼續服務好消費電子產品市場的同時,德州儀器緊緊抓住汽車電子和工業電子市場,依靠技術創新實現高增長,目前汽車與工業的營收佔比已經接近半壁江山。

德州儀器的兩個集中出售併購時間段分別是互聯網繁榮到泡沫破滅時期和智能手機興起時期。德州通過併購重組不斷聚焦核心業務,佈局持續增長的廣闊市場。時至今日,TI已超過70年悠久歷史,並長期穩居前十大半導體公司之列,擁有超過 30,000名員工,近100,000款產品以及超過 40,000 項專利。從營業收入的角度看,德州儀器的收入從1987年的55.94億美元增長到2017年的149.61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GAGR)為3.3%。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從歷史講祕密:半導體行業明顯的特點“硅週期”


半導體行業是一個明顯的週期性行業,行業的週期通常也稱為“硅週期”,通常持續4-5 年。硅週期即是指半導體產業在差不多5 年的時間內就會歷經從衰落到昌盛的一個週期。一個典型的週期可以描述如下:第一階段,需求下降,產能利用率低,價格下滑,投資銳減;第二階段,需求穩定,產能利用率穩定,價格穩定,投資下滑以致投資不足;第三階段,投資加大,信心膨脹,需求增長。這三個階段構成一個循環。值得注意的是,半導體從設計到流水線生產,至少需要2 年的時間。由於我國屬於新興市場,半導體行業處於上升發展時期,預計在未來5 年國內市場不存在明顯的週期性。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分立器件行業是高科技、資本密集型行業,作為半導體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2008 年金融危機以來,分立器件市場亦受到半導體整體市場疲軟的影響,但在功率器件市場快速增長及其他產品結構升級等有利因素的帶動下,2008 年市場規模的增長明顯高於半導體市場平均水平,銷售額增至176.9 億美元,成為引人注目的產品市場。2009 年,金融危機的加深抑制了全球電子產品消費,影響了上游分立器件產業和市場的發展,全球分立器件市場從持續正增長下滑為明顯負增長。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就中國半導體分立器件市場而言,受全球經濟發展放緩等不利因素的影響,2009 年中國分立器件市場結束了近幾年持續增長的發展勢頭,為886.9 億元,比2008 年小幅下降2.7%。但與世界其他主要市場相比,中國分立器件市場表現仍相對較為突出,規模萎縮幅度遠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仍是全球最引人注目的市場之一。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2004-2009年中國分立器件市場銷售額與增長

同屬於半導體行業,因此也會受到半導體行業週期波動的影響。

據SEMI 統計,2006 年全球硅片市場銷售額為106 億美元,較2005 年增長29.27%;硅片銷售量達到了79.94 億平方英寸,較比2005 年增長20.20%。2000-2006 年全球硅片銷售量、銷售額及其結構如下: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2000-2006 年全球硅片銷售量、銷售額


到2007年2月為止,我國已有15條8英寸、2條12英寸集成電路生產線建成投產,佔行業總投片量的50%以上,成為集成電路芯片製造業的主要力量。2006年半導體用硅片需求量為4.3億平方英寸,比2005年增長了23.6%;銷售額則達到了40億元,比2005年增長了25.6%。


揭祕行業歷史,半導體霸主美國是怎麼煉成的?


2002-2006年我國半導體用硅材料市場需求量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