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治國理政貢獻高校智慧

大學 上海大學 大數據 時政 中國教育新聞網 2017-08-03

■砥礪奮進的五年 教育新實踐

你知道網友最關注哪個社會議題嗎?當今社會哪個群體的幸福指數最高?網友對中國未來發展的信心又是怎樣的?這些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調查是復旦大學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日常工作的一部分。自2012年以來,該中心運用大數據成功完成了全國範圍的深度社會心態調查及社會心態演進趨勢分析,並長期建設網絡社會心態大數據分析指標庫與詞庫,為國家提供決策諮詢參考。

作為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五路大軍”之一,高校應該如何發揮思想庫、智囊團作用?近日,記者走進上海,探訪上海高校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

為解答實際問題建言獻策

盛夏的復旦校園綠意盎然,在綠樹掩映處有一棟專門以“智庫”命名的磚紅色樓房。在這棟看似不起眼的4層小樓裡,卻誕生了諸如《雙輪驅動 中國未來十年發展的戰略選擇》《金磚國家研究》等一系列對國家發展的重大決策產生積極影響的研究成果。

這些成果主要來自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它是一個成立於1993年、創設伊始就以“智庫”作為建設目標的研究機構,創辦人是王滬寧、徐匡迪等一批在政界、學界響噹噹的人物。

“研究院基於復旦文理醫工綜合性學科優勢,推動跨學科的基礎理論研究及面向重大戰略和現實問題的應用研究,開展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諸領域研究,吸納和培育了12個跨學科、跨國界學術和諮政機構。”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張怡說。

“一帶一路”、生態文明、中國製造、網絡安全……在越來越多的國家重大戰略背後,往往都有高校智庫的影子。

上海大學與土耳其海峽大學聯合建立了“土耳其研究中心”。中心不僅連續出版《土耳其研究》藍皮書,為國內瞭解土耳其做了大量基礎工作,還利用跨國聯合研究團隊優勢,為中央制定相關外交政策奠定良好理論基礎。

上海交通大學成立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為“城市病”問診把脈。近年來,霧霾天氣在我國頻繁出現,經過召開多次研討會,結合實地調研,研究院就霧霾治理形成了一批成果,為城市環境治理建言獻策。

“想國家所想,急國家所急,備國家所需,這是交大建設智庫的定位所在。”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郭新立說。

而成立於2015年的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雖然“年輕”,但圍繞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話語進行研究、諮政、傳播、培訓,目前已成為首批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單位。

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上海高校智庫共爭取到各級各類研究項目713項,先後遞交決策諮詢成果1020餘篇,被錄用、採納或批示的成果近680篇,採納率超過65%。

創新體制機制開門辦智庫

“大學辦智庫不是大學老師辦智庫,而是大學‘開門辦智庫’。在發展研究院,不僅專家學者可以參與智庫建設,學生、商界精英、政府官員也可以憑藉自身學養和興趣參與決策諮詢;不僅中國學者可以建言獻策,外國學者也能為中國出謀劃策。”復旦大學發展研究院院長助理黃昊說。

黃昊介紹,研究院可以與政府研究機構、社科院、科學院、工程院,以及民間智庫等合作,可以與實際工作部門聯合組建研究團隊,還可以強化高校之間及高校內部的合作,形成強強聯合、優勢互補、多學科交叉的協作機制。

上海交通大學同樣以“小實體,大聯合”的方式創新智庫體制機制運行。2016年成立的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質量發展研究院,採取“四方共建”的組織管理模式,由國家質檢總局和上海市政府共建,上海交通大學承建,上海市質監局提供指導。研究院深度聯合了上海質量科學研究院、上海質量協會等研究機構,並聯合了上汽集團、上海電氣等9家企業。一大批專家學者、政府官員、企業高管會聚於此,為質量強國建設出謀劃策。

為打通高校與政府、社會之間“最後一公里”,復旦發展研究院完善報送流程,在原有的基礎性、理論性研究或學理性較強的報告基礎上,通過智庫專業運營人員,根據有關部門要求進行深度再加工,形成各類諮政產品。

智庫成果如何評價是高校智庫建設繞不開的一環,這也是讓上海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處處長董麗敏困擾很久的問題。“智庫成果通常是以研究報告等形式呈現,這跟之前高校教師傳統的學術成果認定及考核並不交叉,如何評價還需要進一步完善指標體系。”董麗敏告訴記者。

為進一步激發高校智庫研究人員隊伍的積極性,2014年10月,上海市教委制定實施《關於推進上海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分類評價的指導意見》,對高校智庫研究成果評價機制進行創新完善,積極探索建立包括研究報告、諮詢報告在內的科研成果多元化評價體系,推進實施“代表性成果”的評價機制,完善科研人員的分類考核體系,激勵廣大智庫研究者產出更多優秀成果。上海大學還率先將智庫成果與職稱評定掛鉤,嘗試打通智庫研究和學術研究兩個體系。

智庫建設反哺人才培養

讓復旦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張驥頗感自豪的是,國家留學基金委第一次在全國範圍內選拔資助20餘名優秀學生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實習,張驥就有3名學生通過層層選拔,獲得了實習機會。

“智庫研究過程中,我能實際瞭解到國家在人文交流領域緊缺的人才,在教學環節,我會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對外交流溝通的能力以及對國情、國際事務的把握能力。”張驥說。

推動高校智庫建設反哺高校教學科研人才培養,復旦大學率先探索了高校智庫育人的有效途徑。

復旦大學校長助理陳志敏介紹,在博士後培養過程中,學校一方面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科研機構與實務部門相結合的培養目標,要求博士後在完成學術目標的同時承擔必要的諮政和行政任務,另一方面加強與校外研究機構、地方政府合作,聯合培養博士後,瞄準實際問題進行研究攻關。

復旦還將智庫育人的視線投向學生,培養智庫的“後備軍”。以建立社團、招募助管助研等方式吸納本校學生,設置專門的“智庫學術助理”項目吸納其他高校學生。

“科研在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自由人格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教學與科研貫通的育人方式既是人才培養的需要,更是研究所的優勢。”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崔允漷介紹,該研究所向學生開放各種高質量的科研過程,讓學生在過程中體會創新、自由研討的重要性,100%的學生都參與了導師的國家級重大課題。此外,研究所把科研整合到教學過程中,大範圍開展研討式教學。

課程與教學研究所還積極把科研資源平臺打造成學生學習成長平臺。崔允漷介紹,近5年間,研究所先後接待了200餘位國內外專家來訪,並舉辦上百場教育論壇,輸送了大約60%的博士後到美國、德國、英國等國家和地區開展聯合培養,開拓了學生的國際視野,提升了他們的科研素養和學術能力。(本報記者 焦以璇)

《中國教育報》2017年07月17日第1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