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就被學校勸退的小女孩後來怎麼樣了?

大學 高考 面試 東京 卡爾·雅斯培 射手座惡魔 2018-11-30
一年級就被學校勸退的小女孩後來怎麼樣了?

有一個小女孩,上一年級一個月就被學校勸退了。

老師對她的媽媽說:我實在是教不了您的女兒了。

她自己玩,不好好聽講也就算了,還影響到其他的小朋友。

怎麼說也改不了。

覺得課桌的抽屜是可以翻開的,覺得太好玩了。一節課就能開合課桌几十次,引得所有小朋友都在看她,老師根本上不了課。

所以,她很多時候都被罰站。但她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被罰站。

她還太愛講話了,能一節課說個不停,她坐在窗口的位置上,要是正好路過一個人,她就能和人家說半天話。

她還是個好奇心太重的小姑娘。

有一次,看見地上鋪了一張報紙,她就很好奇的蹦在上面,想試試是什麼感覺。

可誰知,那是學校廁所掏口的一個水泥蓋子被打開了,學校負責修理的校工大哥哥正好那時去取工具了,怕臭氣浮上來,就在上面臨時墊了一張報紙。

可想而知,這個小女孩一下子就掉了進去,還好大哥哥及時發現,那一天,她足足洗了七遍澡,才把自己給清理乾淨。

還有一次,她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看到路中間堆了一堆很高的沙子,她在想,跳在沙堆裡會是什麼感覺呢?

她就揹著書包,手裡提著拎著鞋袋“撲哧”一聲跳了進去。

可誰知道那不是沙堆,而是一堆抹牆的灰泥,她就這樣陷到了灰泥裡面,一直沒到她的胸口。

她拼命想掙扎出來,可是隻要一動,腳下就又滑滑的往下陷,如果不盡力止住,腦袋都有陷進去的危險。

她只好努力保持不動,然後向路過的阿姨小聲叫一聲“哎”。

可是人家都以為是小孩子在做遊戲,只是笑笑就走過去。

還好媽媽不放心出來找她,當沿路來找孩子的媽媽看到在高高的沙堆上面露出

小豆豆的腦袋後,真是嚇了一大跳,最後媽媽連拉帶拽把她拉出來。

媽媽說:下次能不能先看看到底是什麼,觀察一下,再決定要不要跳進去。

這個小女孩名叫小豆豆,所以她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被學校給退學了。

媽媽想,才一年級就被退學,如果讓孩子知道了,該多傷孩子的自尊心啊。

因為即使和小豆豆說了,她恐怕也不會理解自己到底哪裡做錯了吧。

如果因為退學這件事,在孩子心裡留下了自卑的情結,那就不好了。

等她長大以後,再找機會告訴她吧,媽媽是這樣決定的。

所以,媽媽帶她去了另一所學校。

這所學校就叫做巴學園。

在那裡,小豆豆遇見了可敬可愛的小林校長。

並且和小林校長整整聊了四個小時的天,小豆豆開心極了,從來沒有人肯耐心聽她說四個小時的話。

最後,小林校長對小豆豆說,從現在起,你就是巴學園的學生了,明天就來上學吧。

就這樣,小豆豆開開心心的就轉了學校。

小豆豆的媽媽並沒有對小豆豆說:你給我老實點,表現好點,如果這個學校再面試不上,就沒有學校肯要你了!

也並沒有對小豆豆說:一年級就被退學,你怎麼就搞成這樣,你怎麼就不能和別人一樣,我怎麼生了你這麼丟臉的孩子!

在當時,小豆豆也沒有被貼上多動症的標籤,也沒有被家長帶著去醫院檢查有無多動症,是否需要藥物治療。

小豆豆被退學的事,一直被媽媽藏在心裡,一直到20年後,小豆豆上大學的時候,媽媽才告訴了她。

一年級就被學校勸退的小女孩後來怎麼樣了?

小豆豆長大了,在小林校長的愛護和引導下,本來就極具生命活力,不怕挫折,越挫越勇的小豆豆更是極大的發揮了自己的性格特色。

善良、活潑、能夠敏銳發現別人的需要,成為了一名電視節目主持人,她主持的節目非常受歡迎,並且還成為了日本著名的作家,著名電視臺NHK最受歡迎的節目主持人,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親善大使。

她將自己小時候的這段真實經歷寫成了《窗邊的小豆豆》,而書中的教育理念發生在七十多年前,二戰結束前的東京。

一年級就被學校勸退的小女孩後來怎麼樣了?

她是黑柳徹子。

小豆豆小時候所接受的教育,即使在今天讀來,依然覺得非常理想,理想的就象是個美好的夢。

“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出版後,收到了來自日本各地孩子的來信,其中最讓人傷心的是一名女高中生從少年管教所寄來的。

來信中說:“如果我有一位像小豆豆媽媽那樣的母親,或者遇到像小林校長那樣的老師,也許我就不會到這個地方來了.........

我們到底需要給孩子怎樣的教育?


在中國,關於教育的爭議和矛盾從來都沒有停止過。

對於教育的思考、反思和選擇,對於中國的家長們來說,是焦慮的最大來源。

公立教育也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遭到這樣多人的垢病和吐槽。

公立教育也一直不停的在改進,變化,然而收效甚微。

再看那些形形色色的“新”教育。

面向出國的私立學校,以興趣、多元化為主,但是學費高昂,一般家庭承受不起。

而無論公立還是私立,只要是以國內高考為導向的學校,那麼刷題和考試會是整個學業生涯的主流。

除了這兩類,還有不少探索孩子身心健康,良性發展的新式教育。比如李躍兒老師創辦的巴學園,比如在中國不少地區的秉承華德福教育理念的很多學校。

很多新式教育都會引用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的一句話:“教育就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雲推動另一朵雲,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聽上去很美,很動心,可是怎樣落地?

我們的孩子到底需要怎樣的教育?我們教育最終的目的又是什麼?

新式教育提倡的是對孩子人格、能力的培養,是從“人”的角度出發,對孩子的培養是以現實世界為舞臺,終生為目標。

而我國以高考為主的應試教育整個系統所負擔的功能是層層的淘汰和選拔。

我們以為經過多年的擴招,我國的大學普及率已經很高了,其實不然。

全國人口中,大專以上學歷人數只有12%,本科以上學歷就為數更少。即使如今高等教育入學率達到了48.4%,但是其中一半以上仍是高職院校,而普遍的高職院校的教學質量如何,相信大家都心中有數。

而為數不多的那些985,211因為受到教育政策的影響,國家每年都在不斷加大投入,尤其是為了推出幾所世界一流大學 ,教育經費更是投向那些頭部高校。所以造成了高校資源和質量上非常的不均衡和差距過大。

因此,幾乎所有家庭的孩子都為了爭搶那些為數不多的一本院校名額,所以才使得這個選拔機制競爭更加激烈。

而因為高考的競爭激烈又倒逼了高中、初中、小學甚至是學前教育優質資源的爭奪和競爭。

在這種淘汰和選拔模式下,想讓公立教育變得多元、注重心靈、人格的培養,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這也是我們看到了教育改革改了幾十年,但卻收穫不大。作業沉重的時候,家長不滿意,當減負之後,家長們更是焦慮重重,孩子們早早放學之後,反而都被送去了各種課外輔導班。

我的鄰居專門把孩子送到了一所口碑不錯的公立學校,那年學校素來以作業嚴格而著稱。

可上了一年級以後,她開始焦慮了,我問她為什麼?

她說現在教育局規定,二年級以下不可以留書面作業,因為現在孩子們的視力都太差了。

好吧,作為一年級的孩子,不應該就是學好拼音,把字練好嗎,孩子們即使視力差,也絕不是寫作業寫的,少玩一會兒手機、電子產品就好了。

可想而知,這項規定能實施多久,家長們又會如何應對?

目前高考的形勢如此,家長們如何敢帶自己的孩子脫離這種應試教育體系,如果不是自身實力強大,普通人家的父母敢不在乎成績,不在乎升學這條路嗎?

我不敢。我相信絕大多數普通家庭都不敢。

那麼,既然生在中國,那就老老實實的按應試教育走唄,糾結啥呢?

問題是,家長們全都心知肚明,真實的世界絕不是靠唯分數論來運作的。

在高考這一層層過濾和淘汰的篩選機制下,最簡明最有效的量化數據就是分數,所以考試分數是學生的命根。

可是,孩子們長大以後所面對的是整個複雜而又矛盾的世界啊。

這個世界不止有黑白,還有大量深淺不同的灰。考試有標準答案,可是人生的每一次選擇和決策,從來都沒有標準答案。

人生的考試就是要每個人在面對沒有正確答案的世界裡,找出一條最適合自己的路。

回想一下我們的人生歷程,我們花了十幾年時間學會了應試教育的那一套東西,當自己踏入社會以後,最初的那幾年都是蒙圈的。

因為應試教育的標準答案,不允許我們獨立創新和獨闢蹊徑。

而踏上社會之後,我們進入一家公司,開始做文案的時候,發現這不是命題作文。消費者到底想要什麼,品牌方想要達到的效果和市場實際需求之間到底差距有多大?

需要我們在大量的數據之間去尋找、發現那一點點規律。我們做了財務,發現實際走賬的大有玄妙,和課本上的完全不同。

我們做了銷售,推進一個項目時,發現不是自己一個人能做好就可以了。而是要協調多方資源,從人員分工、調整,項目進度,客戶溝通及跟進,還要協調上下級關係,甚至還要提防同事之間的挖牆角。

這些都需要思辨的能力,洞察世事的能力,出色的表達和溝通能力,以及領導和把握大局的能力。

而這些能力,都有一個前提。

就是要從小逐步去學習和認識這個真實世界運行的規律。

地球運行的規律,經濟運行的規律,植物生長的規律,商業和公司運行的邏輯,歷史發展和國家變遷背後的規律。

而這些在應試教育中,我們學到的知識是碎片的,不完整的,也是很少去思辨的。

我其實發現,很多小孩子,無論男孩、女孩,在小時候他們都對這個世界產生極度的好奇,他們會問很多為什麼,如果你給他們一本太空或者植物、昆蟲的書,他們都會很感興趣,孩子們都在努力的去探索和感知自己成長的這個世界所運行的規律。

而這些,在應試教育系統中,都是不被提倡的。

應試教育中不提倡的,恰恰是現實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所以,我們以及我們孩子的人生,基本都被切分成了兩個階段。

先用十六年學習通過考試,畢業後再從頭開始學習應對人生。

看看那些年輕人,被大V們一遍遍的販賣焦慮和收割,被情感大V、財經大V們那些人生至理名言和毒雞湯感動的稀里嘩啦。

而這些,原本在價值觀形成的青少年時期,旺盛的求知慾就該被滿足和引導。

到底該怎麼做呢?

既然應試教育的學校中無法給到這樣知識和能力,那麼只能由家庭教育來補足。

家庭教育應該和學校教育有分工和協作。

只是這樣,為人父母就得不斷的成長、學習,成為孩子情感、精神、心靈的合作者和引導者。

而不是一味的逼著孩子非要考一百分,逼著他上各種補習班。

因為,孩子長大之後,他所面對的世界,絕不是他當年考了一百分還是60分的能力,而是面對壓力和困惑時,如何認清自己,認清環境,做出判斷,找到最適合自己的那一種解決方法。

未來之路很長,世界也很大,讓我們和孩子一起來成長。

共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