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科學精神需要更多公眾科學日

大學 社會 蘭州新聞網 2017-05-27

5月20日,為期5天,以“科技強國·創新圓夢”為主題的2017年蘭州市科技活動周於我市啟動,全省科技活動周同期舉辦。與此同時,中國科學院第十三屆公眾科學日也於同一天拉開序幕,近物所、化物所、西北研究院對市民連續開放兩天,平日在公眾眼中充滿神祕感的研究機構紛紛打開了科學殿堂的大門,使公眾實現與科學實驗設施、科研人員的零距離接觸。(詳見《蘭州日報》5月20日1版)

得益於蘭州擁有眾多的科研院所和大學,這其中不乏重離子加速器及冰凍圈科學國家實驗室等“國寶”級的實驗室,這些院所和科研裝置在公眾科學日向市民開放參觀,又有頂尖科學家現場進行科普宣傳,公眾科學日活動一年比一年火爆,自然也就在情理之中。公眾科學日的火爆,折射出廣大公眾特別是青少年對科學知識的渴盼。

確實,我們每時每刻都離不開科學,但很多時候,我們又遠離科學。我們從小到大所經歷的學校教育,灌輸了龐大而複雜的知識體系,但是很可惜,除了用於應試,我們更願意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而不是保持一探究竟的好奇心。不是我們對科學不感興趣,而是我們在對待科學的態度上有所偏頗。我們所經歷的教育,太願意用壓縮包的方式給我們灌輸知識,但是在對科學精神、科學思維、科學的人文精神培養上卻很不上心,似乎覺得擁有了知識就自然會具備科學的思維,但事實上,一塊硬盤是不能取代CPU進行運算的。

先看科學精神,科學精神包括求實精神、創新精神等。“實事求是”是科學精神的核心,“開拓進取”是科學精神的活力。堅持以科學的態度看待問題、評價問題而不借用非科學或者偽科學的手段,這就叫科學精神。還要有創新精神。有堅持力、不怕困難、不辭辛勞、勇於創新的精神。即使對普通人來講,這些精神都永不過時。因為科學在追求知識和真理的同時,也賦予人崇高的理想,激勵人們超越自我、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科學思維是思維的理性化,推論的邏輯化和結論的實證化。科學思維是今天我們的社會最需要培養的精神產品,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比普及科學前沿知識還要重要。現在,科學知識已經汗牛充棟,正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百度知”。對大部分人來說,更重要的是要形成科學理性的思維能力,一是相信科學,二是要有反思能力,這樣在面對諸如“養生大師張悟本”、“氣功大師王林”這些騙子和騙局時,才能多一分清醒。

科學的人文精神,和現在網上流行的“心靈雞湯”大不一樣,它以科學為基礎和手段,以人文關懷為方向和目的,強調科學與人文相互協調和補充的思想,是唯物主義的人文觀。如今微信朋友圈什麼最多,養生、“雞湯”、八卦。帶有好奇的點擊,未經核實的分享,微信朋友圈已成為非科學、偽科學傳播的重災區。而我們的傳統文化又太喜歡培養“雞湯”文的愛好者,我們都曾懷揣“文青夢”,覺得這樣才算有文化,但我們又或隱或現的認為科學是高冷的,甚至是“奇巧淫技”,是與傳統文化風馬牛不相及的。

好萊塢在拍《普羅米修斯》,我們在拍《鬼吹燈》,高下如何?當下立判!

今天,我國大眾科學素養依然和發達國家有較大差距,科學思維能力依然有待提高,有關科學理性和科學精神的教育依舊缺乏,這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全國科普日活動已連續舉辦了十多年,在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科學需求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看到社會公眾積極踴躍的參與科學日活動,到科研院所開闊眼界,與科學家“親密接觸”,在現場觸摸到最先進的科研設備,這是多麼難得的培養科學意識的機會,可是實現這一夢想的機會現在還很少。我們期盼更多科研院所充分發揮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更好地履行科普的社會責任,在青少年和廣大公眾的心田撒播科學的種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