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選”奠基“雙一流”

大學 陳垣 羅爾綱 啟功 人民網 2017-04-28

“雙一流”名單會花落誰家?通過“四選”將給出答案。競爭優選,在賽場裡選馬,具有實踐智慧;專家評選,凸顯內行的作用;政府比選,引導高校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動態篩選,強調過程管理,打破了身份固化。“四選”奠基“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及學科,助推教育現代化。

對於“雙一流”建設的進程,大家都很關心,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將花落誰家?勝出者何以獲勝?怎樣保障選擇、認定過程的公信力?如何督促入選者積極作為?

日前由國務院3個部委公佈的相關實施辦法規定,“雙一流”建設高校實行總量控制、開放競爭、動態調整。教育部主要負責人進一步表態:“雙一流”進行“四選”,就是競爭優選、專家評選、政府比選、動態篩選。

“四選”至少包括4個角色,高校自身、專家、政府部門和第三方評價機構。相對於以往“985”“211”高校的確定,“四選”體現了較為廣闊的視野和更加縝密的思維。

競爭優選,在競爭中選擇優秀者,在賽場裡選馬,具有實踐智慧。俗語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還說,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想榮登“雙一流”榜單的高校,就是要勇於競爭,敢於競爭。對世界一流大學及學科,國家層面有期待,社會輿論有臧否,很大程度上關乎大學自身的榮譽及前途,無論從以上哪個角度看,高校都應該珍惜同臺競爭,樹立“貨真價實”的理念,在競爭中靠實力“較長短”“硬碰硬”,力戒僥倖,更不能濫竽充數。

專家評選,凸顯內行的作用。3部委發佈的實施辦法明確,將組織專家委員會,對申報的高校進行評選。申報的高校是否具有先進辦學理念、辦學實力強不強,其申報學科的水平是否居於國內前列或國際前沿,學科優勢是否突出、具有不可替代性,應該說,對這些問題,相關專家最有鑑別力和發言權。所以,發揮好專家們的作用非常重要。

政府比選,在“雙一流”名單確定中,有關政府部門承擔著總體規劃、扶“需”扶“特”扶“新”等責任,有著獨特的作用。比選應該是結合專家們的評選,進行比較選擇。通過比較,可以較好地選出經過長期重點建設、在改革創新和現代大學制度建設中成效顯著的高校,可以比較公正地選出國家急需、具有重大的行業或區域影響的學科,基於此,引導和支持具備較強實力的高校合理定位、辦出特色、差別化發展;引導這些高校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加強建設關係國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學科,著力解決經濟社會中的重大戰略問題,以提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動態篩選,強調“動”、而排除“靜”,符合事物發展的本真。世上萬物“變動不居”,事物總是在變化之中,一時的優秀不能代表永遠的優秀,現在的水平也不能代表將來的水平。動態篩選,對高校提出了新要求,就是無法一勞永逸。當然,這樣說,並非否定教學科研等方面的積累,只是提醒該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意識,不能躺在既有的成績單上睡大覺。通過動態監測進行篩選,強調了過程管理,打破了身份固化,特別是還要參考有影響力的第三方評價,重視社會認可度的作用,這對“雙一流”建設大有裨益。入選高校必須盡力作為,同時,必須有這樣的思想準備:可能由於實施有力、成效明顯,從而獲得更大力度的支持;也可能因為實施不力、缺乏實效,而被警示並減小支持力度;還可能由於出現重大問題、整改仍無改善,結果被調整出建設範圍。

確定“雙一流”名單,執其事者要秉持公心。上世紀30年代,時任輔仁大學校長陳垣評定啟功的書法與文章“寫作俱佳”,力主讓沒有大學學歷的啟功擔任輔仁大學美術及國文教師;梁啟超、胡適分別向社會推薦勤奮向學的謝國楨、羅爾綱,都是出於公心,啟、謝、羅也都憑真才實學而卓然成為大家。學界往事值得借鑑。

“雙一流”建設是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其能否順利展開,能否“大廈巍峨”,“四選”起著奠基作用。基礎厚實穩固,後續工程才可能順暢通達。願經過“四選”而榮膺“雙一流”者,不辜負各界的期待,全面提升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的綜合實力,邁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新境界,進而助推教育現代化。

《 人民日報 》( 2017年04月27日 18 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