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課更應關注青年學生所思所想”

大學 馬克思主義 儒家 政治 中國教育新聞網 2017-05-29

“為什麼今天我們要講中國精神?我們要了解我們傳承了什麼,瞭解傳統文化、古典文化,會令人博通……”5月25日上午9點半,廣西大學10A教學樓203教室,記者跟隨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清華大學教授吳潛濤,走進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教師楊興鳳主講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

上課鈴聲響起,面帶微笑的楊興鳳以特有的親和力對什麼是中國精神娓娓道來。

“中國精神包括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我們國家在家國一體的大思想背景下,注重有國才有家的大局意識,中華文化注重文明。那麼,西方文化注重什麼呢?”楊興鳳拋出了東西方精神的區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

中國人在生活或思考中,會有一種家國一體的生活觀,也就是我們常用的表述“有國才有家”“國破家亡”以及“覆巢無完卵”,這一點與西方有著非常大的不同,西方“國”和“家”則分別代表公和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課堂上,楊興鳳引用了古人名言警句,從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到人與人的和諧、人自身的和諧,保持怎樣的待人座標、怎樣的涵養以及生活觀、價值觀,從國到家、從大到小,點面結合,整節課很好地詮釋了當代大學生為什麼要傳承中國精神。

時間流逝,40分鐘的課很快就過去了,學生們還意猶未盡。

“老師通過東西方文化對比來告訴我們中國精神,古話說,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這節課豐富了我的精神內涵。”新聞傳播學院播音161班學生左哲成說。

“老師古文運用得很流利,思政課上既聯繫歷史,又聯繫當代,通過這節課能提升自我的精神境界,讓我對‘善’有了一個更深的認識。”公共事業管理161班學生李紫晴說。

“我覺得思政課更應該關注青年學生的所思所想,他們對傳統文化有感情,只不過以往的關注方式不一樣,找不到切入點,換一種表達方式他們就能對思政課感興趣了。同時,我認為思政課老師要注重自身的修養,對歷史文化的瞭解、對時事政策的敏感度都很重要,學生們能感受到老師的涵養,能感受到老師為了上好每一節課所付出的努力,學生心中都有一把標尺。”楊興鳳說。

專家點評

教育部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吳潛濤:

“中國精神”是一節特別難講的課。楊興鳳老師從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拉開大幕,對為什麼要弘揚中國精神進行了很好的鋪墊。中國人注重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課上把傳統精神的基本含義進行了很好的解釋。

思政課就是要感染學生、教育學生。楊老師的課堂上沒有花架子,在理論上發力,講透了理論。課堂上還引經據典,通過把握教材的內在邏輯,以教材為遵循進行了很好的轉換,並將新知識、新理念、新思想容納進思政課堂。

思政課教師應注重做好課堂的頂層設計,設定課程的高峰,講課過程中注重問題意識的引導。同時,注重與學生的直接互動,懂得把握學生心態,激發學生的興趣。

(本報記者 周仕敏 採訪整理)

《中國教育報》2017年05月27日第1版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