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北大退學再考狀元,為何在高中是學霸,到大學卻像“學渣”

大學 高考 北京大學 湖北 數學 新聞 象牙塔裡講故事 2019-06-30

高考狀元都配得上掌聲,浪子回頭也值得肯定。但有好機會,好平臺不珍惜,去到大學沉迷遊戲以致被退學,回到高中就努力學習拿狀元,這種強烈的反差,不是智力的問題,而是自制力的問題,再進一步講,是高中的嚴約束與大學的寬鬆與自由,造成了兩種完全不同的學習態度。

2019年湖北理科狀元常書傑

2019年理科狀元常書傑,今年的高考成績是712分,語文132分、數學149分,英語144分,理綜287分。而在四年前,也曾有過類似的殊榮,2015年他以690分獲得鍾祥市理科狀元,荊門市第2,湖北省第8被北京大學錄取,而當年與他一起進入北京大學的同學,這時候正是大學的畢業季,應該有超過80%以上的同學到國內外名校繼續深造,比較起來,常書傑的今年高考成績實在算不上多麼高的成就。只是對於他來說,難能可貴,而對於其他考生來說,又可望而不可及。

他被北大退學再考狀元,為何在高中是學霸,到大學卻像“學渣”

類似經歷的學霸考霸

與他相類似經歷的,還有很多網友提到的考霸張非,先後四次考上了復旦,北大和清華(兩次)等國內頂尖名校,期間有自己不滿意退學,但更多也是因為上大學後沉迷遊戲而被迫退學,重新再考又能考上名校。

對於這類例子,我深有感觸,我有一個學生跟常書傑一樣,也是2015級的學生,當年以江西省665分考進學校,但大一下半學期開始玩遊戲,之後逐漸掛科越來越多,勉強堅持到大二下學期(期間還休學了一年),在學校給予了一次機會後,還是沒能挽救過來,退學回去復讀。今年又參加了高考,分數是605,雖然不如比之前低了很多,但這是他長時間荒廢學業後努力的結果,也算難能可貴。

他被北大退學再考狀元,為何在高中是學霸,到大學卻像“學渣”

在大學期間,他因為上網,從最開始偷偷跑出網吧上,發展到晚上出去通宵,期間老師和家長髮現了問題,對他進行了早期干預,但是他反倒變本加厲,對老師和家長進行直接對抗,家長到學校也見不到人,每次要見他都到網吧去找,最後他煩了,乾脆從學校跑了出去,手機換號,整個兒就找不到了,隔了兩週之後才在公安部門的幫助下將他找回,之後就到學校辦理了退學手續(當時是三月),但他並沒有立即回家,而是和父母約定,自己要在外面玩一段時間,不用父母管,也不用父母操心,不向父母要錢等(通過遊戲代練自己掙生活費),父母沒辦法,只好由他去,不過後來九月學校開學的時候,他確實自己回高中復讀,參加了今年的高考。

該誰來背鍋

這樣的情況不好說該誰來背鍋,而是這樣的現象,並非個例,才值得深思。為什麼在高中可以拿高分,考狀元,到了大學後就曾現出自由落體狀態?

第一,目標的明確與缺失,也許這是高中和大學階段的最大差別。高中階段,學生的目標基本是唯一的,考大學,在明確一點,考好大學;學生需要做的事情,基本上是按照老師和家長安排好的固有模式,按部就班地學習就好,只不過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性,學習方法,學習效率不同而已;但到了大學,適應能力差的學生往往就會出現目標缺失,失去自我的情況,需要自己規劃的大學生活,在缺少有效指導後就變得凌亂,加上身邊都是非常優秀的同學,自己很難找到高中是那種學習上的成就感,往往就容易從網絡上去尋找安慰。

他被北大退學再考狀元,為何在高中是學霸,到大學卻像“學渣”

第二,管理模式的變化對學生有不同的要求。高中階段,學生沒有太多的自由時間,大多數收是在老師的安排下學習,做題等等,因此也就無暇去向別的事情,今年高考還有一個新聞,某位考生因為高三學習太忙不能玩遊戲,便由其母親代練保級,他母親現在也成了遊戲高手;而到了大學,基本上每天都有空餘時間,晚上也沒有晚自習,這麼多的空餘時間,可以用來泡圖書館,參加社團活動,選修別的課程等等,只要有想法,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發展提升自己;當然,也可以用來上網玩遊戲,同學之間的差距就是這樣拉開的。而且玩遊戲跟高考成績一點關係都沒有,只看是否有自制力。

第三,這不能說是高中累積的問題,也不能說是大學管理的鬆散,因為同樣的模式下,這類同學畢竟只是極少數。關鍵還是整個成長過程在某些方面能力培養的缺失。

常書傑付出了比同齡人多四年的時間才再次站在了大學的起跑線,由湖北省理科狀元的身份,相信他仍然能上任何一所頂尖高校,只是希望他能好好珍惜機會,別再迷失自我。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