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話高校更名

雖是戲說,並非無稽:某地一學生,矢志從醫,救死扶傷,2014年考入瀘州醫學院後不滿退學,2015年考入四川醫科大學再退學,2016年考入西南醫科大學又退學,2017年是否考入中國醫科大學西南校區?檢出八年前舊文,稍加修改,但博一粲。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高等教育獲得了躍進式大發展,僅全國普通高校每年的招生規模就從當初的約40萬人,擴大到1998年的108萬,2008年的670萬人(普通本科院校755所,本科約630萬,研究生約40萬),這還不包括其他各類名目的學校。高校大發展體現在許多方面,其中之一就是通過合併、更名而建成了一大批全國性、重點性的大學。

30年來,我國高校沒改名的不知還有幾所?上世紀五十年代初高校調整和文革時期,高校曾經紛紛改名換姓。僅1981~2010年,全國79%的高校已經改了名或除了名;2010~2015年又有472所高校改名,佔高校總數的23%。以北京為例,除了大名鼎鼎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四校,其他60多所本科高校大多改過名,如北京鋼鐵學院更名北京科技大學,北方交通大學更名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廣播學院更名中國傳媒大學,北京醫學院在更名北京醫科大學後又成為了北京大學醫學部,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成為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京第二醫學院更名首都醫學院、首都醫科大學後,最近傳說將成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醫學部。即便是北京四大名校,北京師範大學1998年也動過合併北京郵電學院、更名京師大學的念頭,小說家閻連科則在《風雅頌》中創造出了清燕大學這一中國牛校。

縱觀高校更名或命名,至少可以發現三項一般性的原則:一是提高級別或檔次,即中專升專科,專科升學院,學院升大學,大學升重點大學或211大學;二是高校名稱中的行政區劃從地方升為省,省升為大區(如華東、東北等),大區升為全國(中國、中華、中央)高校;三是高校的學科範圍從單一學科、行業性高校升為多學科、跨行業、綜合性高校,如冠以冶金、化工、紡織等行業名稱的高校幾乎不再存在,多改為工業、理工、科技等名稱,或者直接去掉學科、行業色彩的名稱。

為什麼改名換姓?當事者一定可以找出一系列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教育部就規定,有三大學科門類、一百正教授、八千本科生就可以由學院改為大學。改了名,至少聽起來身份、等級一夜之間都提高了,許多不明就裡的百姓和考生糊里糊塗地就填報了,撥款、贊助、收費也可能增加了,學院更名大學則系所可以更名學院了,等等等等,好處還是立竿見影的。既然如此,不改白不改,晚改不如早改,小改不如大改,改了一定不白改。這比當年民國革命還簡單,辮子不用剪,帽子不用換,換個牌子就行了。

先扯一扯高校更名或命名的第一項原則。中國幅員廣大,區域色彩明顯,一些高校紛紛以更大的行政區劃、地理方位命名,於是有了東、南、西、北、中等五華大學,東南、西北、東北、西南、中南等大學,不明底細的就像走進了諸葛亮的八卦陣,了不知東西南北、中央地方。

東南、西北、東北、西南、中南等等五方大學?

東南大學(南京市)原來是大大名鼎鼎的南京工學院,1952年由中央大學、入復旦大學、交通大學、浙江大學、金陵大學等校有關係、科在中央大學本部原址建立,1988年更名,2000年併入南京鐵道醫學院、南京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南京地質學校。

西北大學(西安)源自陝西大學堂,1937年西遷的國立北平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北洋工學院和北平研究院亦組成西北聯合大學、西北大學。西北大學的國防學科相當有名,建國初期即為教育部直屬的14所綜合大學之一。西安的西北工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北政法大學和蘭州的西北師範大學也很有名。

東北大學(瀋陽)始建於1923年,張學良兼任校長,樑思成、林徽因創建建築系,1949年後改建為瀋陽工學院、東北工學院,1993年複名為東北大學,東北大學的計算機專業很牛。

西南大學(重慶)2005年由西南師範大學、西南農業大學合併組建,此前兩校僅一牆之隔,前身均為1906年的川東師範學堂。瀘州醫學院2015年更名四川醫科大學,次年又搖身一變為西南醫科大學,明年將是中華醫科大學?

中南大學(長沙)2000年由湖南醫科大學、長沙鐵道學院、中南工業大學合併組建,成立後實力大增,有超越湖南大學之勢,令後者非常不爽。不過,更不爽的還是武漢的兩家高校:中南財經學院(湖北財經學院)、中南政法學院當年也想更名中南大學,但晚了一個月,無奈只好起了個羅嗦的校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中北大學,1958年建立的太原機械學院,1993年更名為華北工學院,據說計劃改名華北理工大學未果,2004年更名中北大學。

雖然東南、西北、東北、西南、中南與大學只能組合出5所大學,但只要在五方之後再加上一兩個字,又可以組合出眾多的大學和學院了,於是每個大區的高校都可以加入爭奪了,於是就有了諸如西南××大學、西南××學院的一系列高校。

東、南、西、北、中之華等等大學?

東華大學(上海市)的前身是創建於1951年的華東紡織工學院,1999年更名為東華大學,據稱有中國最好的紡織和服裝設計專業。1978年建立的撫州地質學院,1982年更名華東地質學院,2002年再次申請更名,當時備選校名有“南方工業大學”、“江西理工大學”、“南華工業大學”等,折中後獲名“江西東華理工學院”。不過,隨著贛州的江西冶金學院1988年更名南方冶金學院、2004年更名江西理工大學,東華理工學院2007年終於也更名東華理工大學,並且其獨立學院更牛:長江學院。

西華大學(成都)前身是四川農業機械學院,1983年更名為四川工業學院,2003年與成都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不知道為什麼不稱華西大學,解放前後成都有個很有名的華西大學,這可便宜了西安的一家民辦高校西安華西專修大學,簡稱華西大學。

北華大學(吉林)1999年由吉林師範學院、吉林醫學院、吉林林學院、吉林電氣化高等專科學校合併組建。吉林省有了吉林大學,吉林省的吉林市新成立的大學很鬱悶,吉林大學、東北大學都被人用了,東北又不是華北,只好叫北華大學了。但北華人說了,“北華”兩字展開就是“北大清華”。

南華大學(衡陽),2000年由中南工學院、衡陽醫學院合併組建。

至於中華大學(Chung Hua University),位於我國臺灣的新竹市,前身為1990年創立的中華工學院,1997年改名為中華大學。

中國還沒有五華大學。但昆明市五華區坐落著雲南大學、雲南師範大學、昆明理工大學、雲南民族大學、雲南財經大學、雲南農業職業技術學院等高校,不知哪所願意使用這個校名,抑或聯合更名?另外,僑鄉廣東省江門市1985年還成立了五邑大學。

華之東、南、西、北、中等等大學?

中國之大,可分為東南、西北、東北、西南、中南等大區,華東、華西、華南、華北、華中等大區,東部、西部、南方、北方、中原等大區,正式的分區是建國之初的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區。因此,高校以這六大區命名的也最多。不過,以華東、華北、華南、華西、華中、中東、中西、中中、東方、北方、南方等命名的大學現在還沒有出現。

華東大學?上海、江蘇、江西等省現在還有一大批號稱華東××大學的高校,東華已被華東紡織工學院捷足先登,群雄相爭,華東不知花落誰家?

華北大學是誰?諸如華北××大學、華北××學院的高校也不勝枚舉了,就像稱為華東的不一定在上海或江蘇,稱為華北的也不一定在北京或天津。華北大學?有北京和保定兩個校區的華北電力大學可能是最佳候選人。天津理工大學2007年傳來了更名華北理工大學的小道消息,但唐山的河北理工大學和華北煤炭醫學院2010年合併為河北聯合大學,2015年變身了華北理工大學。

華中大學?1952年籌建的華中工學院曾與南京工學院、華南工學院、大連工學院並稱四大工學院,1988年更名華中理工大學,2000年又與同濟醫科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和科技部幹部管理學院合併成立華中科技大學。不過,華中師範大學才是華中大學之名的有力競爭者。湖北武昌1912年建立了私立中華大學,教會學校文華書院1924更名華中大學,1952年中華大學、華中大學等院校組成華中高等師範學校,次年改名華中師範學院,不知華中師範大學是希望複名華中大學,還是中華大學?2016年,武漢理工大學華夏學院直接更名為了悠久威武的華夏理工學院。

華東、華北、華中、華西大學遲遲未出,華南大學也只是傳說。1951年,廣州幾所學校曾組成華南聯合大學,次年大學解散,留下廣州大學,其他相關專業併入華南師範學院、華南工學院、中山大學。另一個傳說就是,廣州的華南理工大學、華南師範大學一直有意合併為華南大學。

東、西、南、北、中五方大學?國內現在尚未有以東方、西方、南方、北方、中原五方命名的大學,臺灣1953年則建立了私立中原大學。不過,民辦高校北京東方大學已經辦學多年,第一軍醫大學也更名為南方醫科大學。1999年,北京外企集團投資建設的東方大學城正式奠基,北京的一些大學的獨立學院、民辦大學從2001年開始入駐。至於中東、中西、西方等大學,因名稱含義特殊,可能不會成為大學名稱。

長江、黃河等大江大河大學?

較早以江河命名的當是黃河大學(鄭州),成立於1985年,是中國第一所中外聯辦綜合性高校,兩院院士秦元勳出任黃河大學首任校長。學校成立之初,曾計劃只招收研究生,全面實行美式教育和全英文教學,轟動一時,但1991年併入了鄭州大學。

凡是沿江的二線城市,恐怕都會對“長江大學”的名號情有獨鍾。但獨佔鰲頭的是古城荊州(江陵)。1994年,荊州地區、沙市市撤銷,曾合併設立了荊沙市,但外界不知所云,1996年又更名為荊州市。長江大學2003年由江漢石油學院、湖北農學院、荊州師範學院、湖北省衛生職工醫學院合併組建。

長江大學只有一家,但這不妨許多高校或獨立學院成為長江××大學、長江×學院,或者索性就稱長江學院。當然,最有名的是長江商學院,這是由李嘉誠(海外)基金會捐資創辦、2002年正式批准的教育機構,現已迅速成為中國和亞洲著名的以培養工商管理MBA、EMBA為主的商學院。至於長江學者,則是大學教師中的貴族教授。

黑龍江大學前身是1941年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第三分校俄文隊、延安外國語學校,1958年在哈爾濱外國語學院基礎上擴建而成的綜合性大學,以人文、外語學科見長。

淮河大學、珠江大學?現在似乎還沒有,但江蘇連雲港市1985年建立了淮海大學,胡耀邦書記題寫校名,1989年因條件不達標等原因而改稱淮海工學院,據說未來更名江蘇海洋大學。珠江支流的肇慶師範專科學校1985年更名西江大學。2006年,廣東珠江投資有限公司與天津財經大學也合作創辦了一所獨立學院,天津財經大學珠江學院,簡稱天財(天才?)珠江學院。

海河主要流經天津,但天津已經有南開大學、天津大學,自然不會考慮海河大學了。河海大學倒有,那是南京一所1924年就建立的河海工科大學,1952年改稱華東水利學院,1985年恢復舊名。

東、南、西、北等四海大學?

東海大學前身為民國時期的大陸13所教會大學,1953年在臺灣地區臺中市重建,意為在海之東,1955年招生。此外,日本九州有東海大學。

南海大學尚未建立,儘管廣東佛山有一所南海廣播電視大學。海南大學創建於1983年,2007年與華南熱帶農業大學(華南熱帶作物學院)合併組建新的海南大學。

西海大學?青海湖過去稱為西海,西海大學則是韓國漢城的一所私立大學。

北海在歷史上大致指山東、河北一帶。1938—1948年我黨曾在山東一帶建立北海銀行,該行1948年與華北銀行、西北農民銀行合併組建為中國人民銀行。北海之北是渤海,2003年,錦州師範學院更名為渤海大學,而同省的瀋陽師範大學也設有獨立學院渤海學院(興城)。北海學園大學則在日本北海道。

北海市在廣西。該市1993年就提出創辦北海大學,但籌建多年未果。2002年,北海市改為籌建北海大學園區,借船入海,外地多所大學簽定了入園辦學協議。200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海大學(獨立學院)成立,結束了北海市無大學的歷史,但2013年學院又停止招生辦學。

黃海大學?山東萊陽農學院2005年曾計劃更名黃海大學,2007年定名青島農業大學,但青島黃海職業學院2011年升級為了青島黃海學院。

海與洋相連,近海為海,遠海為洋。我國還有東洋、西洋、南洋、北洋之說。其中,東洋現在特指日本,日本有東洋大學,西洋特指歐洲。

北洋指渤海、黃海。北洋大學前身是1895年創建的北洋西學學堂,被稱為中國近代第一所大學,1912年改稱北洋大學校。1951年,北洋大學與河北工學院合併,在校名上爭論再三,最後定名天津大學。呵呵,至今還有很多人希望恢復北洋大學的舊名。

南洋一指與北洋相對、江蘇以南的東海、南海,一指東南亞。南洋水師當年與北洋水師都遭覆滅,但南洋沒有大學留下來,今後可能也不會有了,而新加坡有一所南洋大學。

五湖四海並稱,但長期沒有以五湖命名的大學,豈非咄咄怪事?2002年成立的江南大學太湖學院,2011年教育部批准為獨立建制的無錫太湖學院,這是江蘇第一所轉設的民辦本科高校,也開闢了五湖大學新紀元。2015年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註冊成立,遠景則是創建新型民辦研究性的西湖大學。

五嶽與井岡山大學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不知道是因為黃山太美了,還是因為爬黃山太累了,但黃山現在的名頭的確實有蓋過五嶽之勢,至少黃山市就比泰山市、衡山市、華山市、恆山市、嵩山市有名。那年在恆山腳下,居然連個象樣的商店都沒有找到。20多年前月夜登華山,群峰巍峨,天高星小,更沒有市井可言。

武林中有五嶽泰山、衡山、華山、恆山、嵩山五大劍派,五嶽各地卻似乎都沒有建立大學。山東泰安師專等幾所學校2001年合併為泰山學院,陝西有所華山技師學院,湖南有所衡陽師範學院,嵩山則以各種各樣的武術學校著稱。

1987年,安徽省為了發展旅遊,很爽快地將千年名城徽州更名黃山市,同時將黃山市(縣級市,原太平縣)改為黃山區,這樣,就有了三個不同性質的“黃山”:黃山市(屯溪)、黃山區(太平)、黃山風景區(湯口鎮)。不是安徽人,十有八九分不清楚。

聰明的安徽省就像當年建立黃山市,2002年已經建立了黃山學院。黃山學院前身是周恩來總理題詞的徽州師範學校,1978年更名徽州師範專科學校。最新的傳說是,黃山學院又準備更名為“黃山大學”(簡稱黃大)或“中國旅遊大學”(簡稱“驢大”?不能稱旅大,因旅大是旅順大連的舊稱;亦不能稱中旅,恐怕某老牌旅行社不答應)。

江西吉安工學院等四校1958年曾升格為井岡山大學,1963年停辦,吉安多所學校1977年之後相繼改以井岡山之名,2007年井岡山學院終於恢復井岡山大學。以山而名的還有1997年更名的燕山大學,它原是1985年後分批搬遷到河北秦皇島的黑龍江東北重型機械學院。此外,山東濟南1989年設立千佛山學院,新疆烏魯木齊1993年建立天山職業技術學院,福建南平師專2007年改名武夷學院,而河北唐山市1985年建立的唐山大學幾經周折後2002年定名唐山學院。

中華、中國、中央等大學?

一般而言,校名冠以中華、中國、中央的高校都是本學科、本領域數一數二的高校,如1928年自國立江蘇大學更名的國立中央大學,至40年代開始超越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日本帝國東京大學,成為亞洲最好的大學。再如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專業高校的中央美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中央戲劇學院等。於是,一些感覺在校名上委屈了的高校就通過種種途徑改換名稱。

浙江美術學院過去曾稱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1950年曾稱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1993年遂更名中國美術學院,新建的大門和大樓面向西湖,高大魁梧,但這與藝術何關?

瀋陽醫學院前身為中國工農紅軍軍醫學校和中國工農紅軍衛生學校,延安時期稱為中國醫科大學,1978年又恢復中國醫科大學校名,北京、上海等地的醫學院校一直不以為然。

中國藥科大學在南京,原是南京藥學院,1986年改名。而依託中國科學院系統,2012年自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改建的中國科學院大學,目標似乎是中國的超級大學。那麼,中國社會科學院系統沒有建立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的夢想嗎?隨著中國科學院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相繼建立,中國工程院大學、中國醫科院大學、中國藝術研究院大學等等是否呼之欲出了?

山東在高校更名上有過幾次大手筆:1985年,山東礦業學院煙臺分院藉助行業優勢,一舉更名為中國煤炭經濟學院,但2003年更名後又回到了山東,沒有稱中國工商學院而稱山東工商學院。2002年,青島海洋大學也終於更名中國海洋大學。再如,山東煙臺市1984年成立煙臺大學,煙臺師範學院2006年就更名為魯東大學。這兩所同城學校為什麼不合並?魯東是什麼東東?既然改了,何不一步到位,爽性稱齊魯大學、東山大學?

即便不能改為全國性、大區性的大學,至少也要冠以省名。如江蘇的徐州師範學院先是改為徐州師範大學,又揀了蘇州大學拋棄的校名,更名江蘇師範大學,而浙江、廣東、江蘇等省教育學院紛紛更名浙江、廣東、江蘇等第二師範學院,山東教育學院則更名齊魯師範學院。再如長春稅務學院更名吉林財經大學,湛江師範學院更名嶺南師範學院,黃石職業技術學院更名湖北職業技術學院。

小改大的,大勢所趨。但也有大改小的,如北方交通大學更名為北京交通大學,北京吉利大學更名北京吉利學院,甘肅工業大學更名為蘭州理工大學。或者小變大又大變小的,如上海機械學院變華東工業大學,再變上海理工大學。中央工藝美術學院1999年併入清華大學,中央身份丟了,但得到了清華大學這塊金字招牌,應當不吃虧。而地質部宣化地質學校更名河北地質學院後,1995年與時俱進更名石家莊經濟學院,最近又打回原形,曰“河北地質大學”,不過終於從學院升級大學。如此推論,北京科技大學、東華大學是否複名北京鋼鐵學院、華東紡織工學院(中國紡織大學)?

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之間的關係最是奇葩。北平協和醫學院經歷了中國協和醫學院、中國首都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反覆更名,2002年教育部、衛生部牽手清華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親密合作,共建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2006年中國協和醫科大學更名北京協和醫學院(清華大學醫學部),但清華大學醫學部實際上是清華大學醫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則為獨立法人,不過其學生畢業證據說可加蓋清華大學、北京協和醫學院兩個公章。

高校名稱改來改去,許多地方專門學校動不動冠以全國性、跨省性的地名和空洞的科技、工業、文化的字號,相應的軟硬設施都要廢舊立新,造成了無形資產的嚴重流失和人財物的巨大浪費,助長了好大喜功、急功近利、弄虛作假、窮奢極侈的惡劣風氣,教育部和各級政府不勝其煩,高校之間怒目相視,百姓和學生不明就裡,上下、內外似乎都不叫好的事情卻一再發生了。其實,早在1959、1960年,就曾講20+44所高校定為全國重點大學。1978年,國務院重新確定北大、清華等88所大學為全國重點大學。1999年,全國高校分為中央部屬高校和地方省屬高校,中央部屬111所高校中教育部直屬72所,其他39所。

為了比學趕超,國家教委1991年12月提出“211”工程設想,1993年決定設置“211工程”重點建設項目,即面向21世紀、重點建設100所左右高等學校和一批重點學科點,1994年5月開始啟動部門預審。1995年,首先入選的15所大學基本上為綜合和理工類大學,1996年增加12所,是為第一批;1997年增加67所,第二批。十年後,2005年增加第三批12所,以後又增加了6所。此外,中國高校還分為副部級、廳級、副廳級。目前有31所副部級和1所副大軍區級,這32所高校也都是985工程高校。其他大學、學院等本科學校是廳級,高等專科學校是副廳級。

1998年5月4日北大校慶時,教育部決定在實施“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重點支持國內部分高校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高水平大學,簡稱“985工程”。首先進入的是北大、清華,次年加進復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浙大、南京大學、科大、哈工大七校,是為所謂世界一流大學,據說第八校是合併後的南開大學、天津大學(並校不能稱南開大學、北洋大學,天開學大學?);2000—2003年又相繼增加25所世界高水平大學,這是985工程一期。2006年,增補國防科大、中國農大等5所。1998年北京大學校慶時說,爭取到2015年成為世界一流大學;2000年清華大學校慶時更勇敢,2010年就要成為世界一流大學!

針對高校更名亂象,教育部2007年曾經出臺了《普通本科學校設置暫行規定》等相關文件,規定新設立的高校校名不冠以“中國”、“中華”、“國家”等字樣,不以個人姓名命名,不使用省、自治區、直轄市和學校所在城市以外的地域名。同時規定:學院在校生規模應在5000人以上,應擁有1個以上學科門類作為主要學科;大學在校生規模應在8000人以上且在校研究生數不低於全日制在校生總數5%,應擁有3個以上學科門類作為主要學科。

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教育部的那一紙規定,連暫行、試行都不是,直接棄如敝履。2007年以來,又有一大批的地方高校名稱超越了所在城市的地域名!比如,2014年佛山南海東軟學院更名廣東東軟學院,肇慶科技學院更名廣東理工學院,石家莊城市職業學院更名河北工程技術學院,懷化醫專更名湖南醫藥學院,郴州師範更名湖南幼師,2015年銅陵學院更名安徽經濟學院,湛江師院更名廣東師大,五邑大學更名廣東華僑大學,等等。

或者,幾所學校各取所需,七拼八湊,搖身一變就更新換代為了新的大學。教育部門有了5000人、8000人的規模標準,有了1個、3個主要學科的規模標準,我就再把幾個凳子綁成一張大床,再把幾條舢板綁成一艘航母,再百萬、千萬高價挖掘中外院士、土鱉長江、海龜教授,再獲得大人物的題字、批示,到時是不是仍可以號稱中華牌或東華牌的大床、中華牌或東華牌的航母,甚至宇宙牌、亞洲牌、神州牌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