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道死記硬背?學習能力差?這3個學習方法瞭解一下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公司,學習能力強的人都更招人喜歡。他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掌握最多的知識,甚至還可以承擔起導師的責任,讓人十分羨慕。

幾乎每個人都渴望成為這樣的天才,但現實的情況是:拼時間、耗體力,最終身體垮了,學習也沒跟上!

正如《我們的少年時代》裡的臺詞:"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學霸和學渣之間的數學題。"

普通人難道就沒辦法改變了嗎?

查理·芒格說:"人類社會只有發明了發明的方法之後才能發展,同樣的道理,你們只有學習了學習的方法之後才能進步。"

只知道死記硬背?學習能力差?這3個學習方法瞭解一下

(查理·芒格 圖片來自:網絡)

那麼,正確的學習方法是怎樣的呢?

一、先考試再學習:利用無知的潛在價值

數學家蘇步青說:"學習數學要多做習題,邊做邊思索。先知其然,然後知其所以然。"

作為"東方國度上燦爛的數學明星",蘇步青提倡從考試中進行學習。

考試對於我們來說並不陌生,在學生時期,幾乎每個月都有經歷各種大大小小的考試,考試也一直被視為衡量學習效果的標尺。

但是,考試的作用真的只是"標尺"嗎?

心理學家卡爾皮克和勒迪格決定做一個試驗,他們找來了120名大學生,並交給他們兩篇文章,一組要求他們學習兩次7分鐘;另一組要求他們學習7七分後,立刻開始默寫,並且不允許看原文(相當於考試)。

經過時長一個星期的測試,他們表現出了完全不同的結果:【學習+考試】的學習效果遠遠超過了【學習+學習】。

心理學家們得到了一個結論:考試不僅是一個測試,它還能調整我們已經記住的內容,令大腦以不同的方式將其重新組織一遍,而這樣一翻調整將大大提高我們的成績。

也就是說,無論是學習什麼樣的內容,考試都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工具。

只知道死記硬背?學習能力差?這3個學習方法瞭解一下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利用好這項工具呢?

答案是:先考試後學習。

心理學家比約克夫人做過一個試驗,讓學生們先考試,然後再進行學習,最後再進行考試。當然,因為一開始並沒有學習相關的知識,學生們的第一次考試可以說相當糟糕。

但是,在最後的考試中,學生們的成績明顯出現了提升,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學生們在第一次考試中雖然考得很差,但是他們因此知道了哪些是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有哪些概念需要多加留意。

所以,如果你想讓自己學得更好更快,先考試後學習絕對是一個致勝法寶。

比如,我在打開一本書時,經常會先問自己這幾個問題:這是一本什麼書?它可以解決什麼問題?它提出什麼新的觀點?

通過先考試再學習的方法,我不僅可以快速的找出書中的重點,而且對於對手中的書也有更深的理解與記憶。

很多人之所以看書容易犯困,其實就是不知道要看什麼、什麼是重點,這正如胡適所說:"無目的讀書是散步而不是學習。"

除此之外,考試還可以減少學習內容掌握程度的誤判。

很多人在學習時經常遇到這種情況:感覺自己都學會了,但是一考試就是不行。

其原因就是"以為自己知道了,其實還是沒掌握 "。

正如劉未鵬在《按時間》裡說:"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講清楚,十有八九你還沒有完全理解。"

那麼,如何通過考試來減少誤判呢?

方法是把學到的知識傳授給別人,當過老師的人應該都知道,只要你能清楚把掌握的知識說清楚,你才算真正的明白了你要講的東西。

如果身邊沒有旁人,也可以通常寫作的方式將學到的知道複核出來。

教育專家指出:把你學到的知識表述出來,這種做法看似在考試,實則是一種更高效的學習方式。這比你坐著那裡,一邊看書一邊劃重點,效率要高出20%-30%。更妙的是,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消除我們的"熟練度錯覺",讓你真正瞭解自己到底掌握了多少知識。

只知道死記硬背?學習能力差?這3個學習方法瞭解一下

二、多場景學習:利用環境幫助學習

從20世紀初期開始,各種教育指南就告訴我們:想要搞好學習,就要在固定的時間、固定的場所、固定的習慣認真學習,其他的都應該拋之腦後。

比如,在貝勒大學的學習指南前幾頁就寫著"找一個安靜的、沒有任何干擾的地方學習"。

可是,事實真是如此嗎?

1975年,來自斯特林大學的心理學家戈登和巴德利做了一個學習試驗。

他們讓潛水員在水下6米進行學習,然後將他們分為兩組,一組在岸上考試,一組回到水下6米考試。

結果讓人大吃一驚,在水下考試的這一組成員,能回憶起的單詞數比前者高出了30%。

兩位心理學家因此得到結論:"如果能還原到最初學習時的場景中,記憶效果的確會更好。"

也就是說,學習時,我們是什麼感受、是什麼時候、在什麼場所都會對成績產生影響。

原來,大腦存儲記憶時,不僅會存儲知識信息,也會將存儲知識的場景、情緒、感受記錄下來。

當下一次提取記憶時,如果能恢復到存儲記憶的場景,大腦將喚醒更多的記憶。

比如,一位目擊了凶殺案的證人,如果回到了凶殺現場,他往往能回憶出更多的細節。

再比如,我們回到幼年時居住的房子時,無數的記憶會在不經意間湧進大腦。

當然,我們不可能要求每一次提取記憶都會到最初的學習環境中,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想讓記憶更加牢固,還有更靠譜的方法:換場所與時間。

有心理學家發現,在同樣的學習時間裡,變換了多個場景的學習者,學習效果要遠高於在單個學習環境中學習。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要讓學習效果更好,可以嘗試在多個地方進行學習或者換一個學習時間。

比如,你想記住一段文字,並不需要抽出一個特定時間,去集中記憶。更好的方法是,在回家的路上看背一段,出門的路上背一段,做家務的時間背一段。

這樣的學習方法,可以讓你的學習效果更加牢固,並且不再依賴周圍的環境。

只知道死記硬背?學習能力差?這3個學習方法瞭解一下

(圖片來自:《神探夏洛克》)

三、交替學習:混雜在一起印象更深刻

從小到大, 我們幾乎都在使用同一種學習方法:先從最基礎的訓練開始,把基礎打紮實後,再慢慢向上推進。

比如,如果學寫字時,老師會讓你先練好橫豎撇捺;學籃球時,老師會讓你先花一下午時間投球;練吉他時,老師會讓你先練基礎的53235313...

這種重複練習的方式得到了很多專家的認可,比如著名的有一萬小時練習理論,他們認為:只要重複的次數足夠多、目標足夠具體、行動足夠專精,就越能增加練習效果。

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1978年,研究者羅伯特·克爾和伯納德·布思做了一個實驗,他們讓兩組小孩展開訓練。第一組孩子進行專項練習,站在1米處向靶心扔沙袋;第二組孩子進行交替練習,站在半米和1.2米的距離向靶心扔沙袋。

12周後,研究者羅伯特·克爾和伯納德·布思對孩子們進行了最終考試:讓孩子們站在1米處向靶心扔沙袋。

這個比賽要求對於第二組的孩子來說,似乎有些不公平,畢竟只有第一組地進行了這個距離的專項練習,而第二組從來沒有練習過。

按道理說,第一組在考試時將大佔便宜。但是,考試結果卻讓人出乎意料,獲得勝利的是做交替練習的第二組孩子,他們贏得非常輕鬆,幾乎呈現出碾壓姿態。

這是怎麼回事?難道實驗出現了問題?

研究者又找來12歲的孩子們,進行了同樣的實驗,結果還是交替練習組獲得了勝利,而且因為孩子們的年齡更大,成績的差距也拉得更遠了。

羅伯特·克爾和伯納德·布思很快想到了合理的解釋:"長短距離的交替式訓練,可能更有助於運動模式的初步形成。"也就是說,交替式訓練比單一動作訓練更加有效,因為它能使肌體得到適當的調整,使得對任何距離都更有準頭。

不僅運動是這樣,在學習領域也同樣如此。

比約克曾經做過一個實驗,讓一群孩子記住50個姓名的名單,一組孩子專心練習後接受考試;另一組孩子也在練習後進行考試。不同的是,第二組孩子在學習時,比約克會安排他們學一些其他的東西,以達到干擾的目的。

在30分鐘的記憶測試中,遭到干擾的這組學習反而記住了更多的名單,比前者多出了10%。

也就是說,專心學習的方式,反而不如在打擾的環境中進行學習。

在數學領域中,這一現象體現得更加明顯,專項練習的學生比綜合練習的學生成績有更差,因為在專項練習時,大腦根本不需要思考,直接套用現學的公式就能解出答案。換句話說,這種單項訓練模式,讓我們的學習效果更低了!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進行學習呢?

答案是:進行交替學習,也就是把相關但不相同的題材混到一起學習。

學習時把不同的物件、技巧、概念穿到一起進行練習,經過一些時間的練習後,不僅可以讓我們明白不同的練習有什麼差別,而且可以讓我們更好的掌握每一項練習的內容。

比如,當你想要練習籃球投球時,可以換著角度投,而不是站在同一個位置;當你練習吉他時,除了53235313,還可以練習其他的簡譜;當你學英語時,可以把新詞和已經學過老詞混在一起練習...

如果你是一名老師或者領導,也可以使用交替學習法讓聽者更容易掌握知識。比如,在傳授新知識,穿插一些老知識或者課外的知識,這種混合式的學習方法,將有效提高聽者的學習效率。

只知道死記硬背?學習能力差?這3個學習方法瞭解一下

(圖片來自:《壞老師》)

在《職來職往》中有這樣一段話:"學歷代表你的過去,財力代表現在的努力,學習能力代表將來的成就。大多數人都想要改造這個世界,但卻罕有人想改造自己。無論你在好單位還是一時不得志,都請你保持學習,這是你未來立足之本。"

在這個變化如此之快的新時代裡,學習變得越來越重要了!

如果你想要改變,想要開始學習,那就從現在開始吧!

別擔心太晚!因為...

"如果你願意改變和學習,你就能脫胎換骨。"——《王牌特工》

只知道死記硬背?學習能力差?這3個學習方法瞭解一下

(圖片來自:《王牌特工》)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