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們圍觀,孩子在校園門口當眾吼奶奶,這3個方法改掉家庭惡習'

不完美媽媽 家庭教育 英國 讀書 鄭淵潔 熊孩子與囧爸爸 2019-09-17
"
"
父母們圍觀,孩子在校園門口當眾吼奶奶,這3個方法改掉家庭惡習

01

昨天接孩子放學,在學校門口一個小男孩對著他的奶奶大聲的又吼又叫。吸引住了我們的目光,男孩子把書包摔在了地上,灑落一地。看著奶奶慌亂的身影和無助的背影。在現場的一些家長都輕聲的嘆息。這一幕是否有些熟悉呢?您的孩子會對著你大吼大叫嗎?你的孩子會對著同學,對著他的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們大吼大叫嗎?相信很多家長有了同感。

下午,早晨的一幕在家長群中熱議來起來。不知哪位家長說了那位小男孩的家庭。孩子家中有一位喝酒易怒的父親,經常打罵孩子,大聲的呵斥孩子。久而久之這個孩子因為父親呵斥下性格變得自卑暴躁易怒起來。有時候受了委屈或者不同見解。動不動就大聲的吼別人。不僅對奶奶,在班上對同學甚至老師都會大聲吼叫。

還有一位家長說 對對對,不僅是他爸爸。男孩子的爺爺,也就是那位奶奶的丈夫也是個暴躁脾氣。小男孩父親小的時候,從小都是在被吼叫聲中長大的。稍微做錯事了,就被爺爺大聲的呵斥。那個老爺爺是一名不得志的下崗工人,已經不在了。

經常聽到有家長說自己的孩子脾氣暴躁,脾氣不好,總是惹人生氣,我們常用的解決方式,要麼講道理,要麼武力,可總是不管用。為什麼?因為孩子表現出來的問題,根源並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大人身上。需要改變和反省的是家裡的大人。

02、

孩子的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你如何對待他,他就會如何對待你,如何對待別人。

童話大王鄭淵潔在《鄭淵潔家庭教育課》一書中寫到:

孩子的三大特點之一就是模仿能力強。孩子的模仿能力是任何奧斯卡影后影帝都望塵莫及的。孩子是通過模仿來學習、感受這個世界的。

孩子最喜歡模仿的人,就是身邊的爸爸媽媽。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的範本,教會他如何言行。教育孩子,不是你希望孩子是什麼樣的人,他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是你是什麼樣的人,影響他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就是發脾氣,吼叫,打罵,孩子就會學習這樣的方式對待別人;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愛上閱讀,我們自己卻從來不閱讀,總是在玩手機追劇,那孩子更容易喜歡上手機;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那我們就得先從自己開始,管好自己的情緒。

"
父母們圍觀,孩子在校園門口當眾吼奶奶,這3個方法改掉家庭惡習

01

昨天接孩子放學,在學校門口一個小男孩對著他的奶奶大聲的又吼又叫。吸引住了我們的目光,男孩子把書包摔在了地上,灑落一地。看著奶奶慌亂的身影和無助的背影。在現場的一些家長都輕聲的嘆息。這一幕是否有些熟悉呢?您的孩子會對著你大吼大叫嗎?你的孩子會對著同學,對著他的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們大吼大叫嗎?相信很多家長有了同感。

下午,早晨的一幕在家長群中熱議來起來。不知哪位家長說了那位小男孩的家庭。孩子家中有一位喝酒易怒的父親,經常打罵孩子,大聲的呵斥孩子。久而久之這個孩子因為父親呵斥下性格變得自卑暴躁易怒起來。有時候受了委屈或者不同見解。動不動就大聲的吼別人。不僅對奶奶,在班上對同學甚至老師都會大聲吼叫。

還有一位家長說 對對對,不僅是他爸爸。男孩子的爺爺,也就是那位奶奶的丈夫也是個暴躁脾氣。小男孩父親小的時候,從小都是在被吼叫聲中長大的。稍微做錯事了,就被爺爺大聲的呵斥。那個老爺爺是一名不得志的下崗工人,已經不在了。

經常聽到有家長說自己的孩子脾氣暴躁,脾氣不好,總是惹人生氣,我們常用的解決方式,要麼講道理,要麼武力,可總是不管用。為什麼?因為孩子表現出來的問題,根源並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大人身上。需要改變和反省的是家裡的大人。

02、

孩子的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你如何對待他,他就會如何對待你,如何對待別人。

童話大王鄭淵潔在《鄭淵潔家庭教育課》一書中寫到:

孩子的三大特點之一就是模仿能力強。孩子的模仿能力是任何奧斯卡影后影帝都望塵莫及的。孩子是通過模仿來學習、感受這個世界的。

孩子最喜歡模仿的人,就是身邊的爸爸媽媽。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的範本,教會他如何言行。教育孩子,不是你希望孩子是什麼樣的人,他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是你是什麼樣的人,影響他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就是發脾氣,吼叫,打罵,孩子就會學習這樣的方式對待別人;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愛上閱讀,我們自己卻從來不閱讀,總是在玩手機追劇,那孩子更容易喜歡上手機;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那我們就得先從自己開始,管好自己的情緒。

父母們圍觀,孩子在校園門口當眾吼奶奶,這3個方法改掉家庭惡習

03、

家庭角色的示範性,會讓你的暴脾氣產生代際遺傳,影響你的孩子,也影響他的孩子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陪伴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教會他將來如何做父母,如何做丈夫,如何做妻子。這就是家庭角色的示範性,也是爸爸和媽媽的不可替代性

曾在《三聯生活週刊:成為父親》這個專題的一篇文章中看到這樣一段話:

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兒童時與父母交往的經歷使個體形成了有關自我與他人的“內部工作模型”。這種模型將成為個性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一內部工作模型的”指導“下,人們即使在成為父母前就已經知道”學習“其父母的角色,存在著一種扮演其父母角色並重復自己兒童經歷的趨勢。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親子關係中的代際遺傳,家長的壞毛病或者錯誤的育兒方法,影響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孩子,還有孩子的下一代。如果你脾氣暴躁,經常吼叫自己的孩子,讓他擁有這樣的童年經歷,會影響他將來也成為這樣的父親,重複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

04、

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脾氣好,善於處理自己的情緒,那就從改變自己的暴脾氣開始。給你3個方法和建議

1、找到處理自己情緒的方法代替在孩子身上撒氣。比如說我們儘量在每天進家門時,把自己的煩惱丟在門外,用一個好心情去面對自己的孩子。如果這很難,可能因為工作上的一些事情,朋友之間的事情,讓你特別生氣,特別煩,回家之後,你可以告訴孩子,你因為什麼事情現在心情特別不好,需要一個人去房間裡安靜一會兒,然後再來陪他。這樣的方式其實也是在教會孩子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
父母們圍觀,孩子在校園門口當眾吼奶奶,這3個方法改掉家庭惡習

01

昨天接孩子放學,在學校門口一個小男孩對著他的奶奶大聲的又吼又叫。吸引住了我們的目光,男孩子把書包摔在了地上,灑落一地。看著奶奶慌亂的身影和無助的背影。在現場的一些家長都輕聲的嘆息。這一幕是否有些熟悉呢?您的孩子會對著你大吼大叫嗎?你的孩子會對著同學,對著他的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們大吼大叫嗎?相信很多家長有了同感。

下午,早晨的一幕在家長群中熱議來起來。不知哪位家長說了那位小男孩的家庭。孩子家中有一位喝酒易怒的父親,經常打罵孩子,大聲的呵斥孩子。久而久之這個孩子因為父親呵斥下性格變得自卑暴躁易怒起來。有時候受了委屈或者不同見解。動不動就大聲的吼別人。不僅對奶奶,在班上對同學甚至老師都會大聲吼叫。

還有一位家長說 對對對,不僅是他爸爸。男孩子的爺爺,也就是那位奶奶的丈夫也是個暴躁脾氣。小男孩父親小的時候,從小都是在被吼叫聲中長大的。稍微做錯事了,就被爺爺大聲的呵斥。那個老爺爺是一名不得志的下崗工人,已經不在了。

經常聽到有家長說自己的孩子脾氣暴躁,脾氣不好,總是惹人生氣,我們常用的解決方式,要麼講道理,要麼武力,可總是不管用。為什麼?因為孩子表現出來的問題,根源並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大人身上。需要改變和反省的是家裡的大人。

02、

孩子的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你如何對待他,他就會如何對待你,如何對待別人。

童話大王鄭淵潔在《鄭淵潔家庭教育課》一書中寫到:

孩子的三大特點之一就是模仿能力強。孩子的模仿能力是任何奧斯卡影后影帝都望塵莫及的。孩子是通過模仿來學習、感受這個世界的。

孩子最喜歡模仿的人,就是身邊的爸爸媽媽。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的範本,教會他如何言行。教育孩子,不是你希望孩子是什麼樣的人,他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是你是什麼樣的人,影響他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就是發脾氣,吼叫,打罵,孩子就會學習這樣的方式對待別人;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愛上閱讀,我們自己卻從來不閱讀,總是在玩手機追劇,那孩子更容易喜歡上手機;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那我們就得先從自己開始,管好自己的情緒。

父母們圍觀,孩子在校園門口當眾吼奶奶,這3個方法改掉家庭惡習

03、

家庭角色的示範性,會讓你的暴脾氣產生代際遺傳,影響你的孩子,也影響他的孩子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陪伴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教會他將來如何做父母,如何做丈夫,如何做妻子。這就是家庭角色的示範性,也是爸爸和媽媽的不可替代性

曾在《三聯生活週刊:成為父親》這個專題的一篇文章中看到這樣一段話:

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兒童時與父母交往的經歷使個體形成了有關自我與他人的“內部工作模型”。這種模型將成為個性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一內部工作模型的”指導“下,人們即使在成為父母前就已經知道”學習“其父母的角色,存在著一種扮演其父母角色並重復自己兒童經歷的趨勢。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親子關係中的代際遺傳,家長的壞毛病或者錯誤的育兒方法,影響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孩子,還有孩子的下一代。如果你脾氣暴躁,經常吼叫自己的孩子,讓他擁有這樣的童年經歷,會影響他將來也成為這樣的父親,重複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

04、

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脾氣好,善於處理自己的情緒,那就從改變自己的暴脾氣開始。給你3個方法和建議

1、找到處理自己情緒的方法代替在孩子身上撒氣。比如說我們儘量在每天進家門時,把自己的煩惱丟在門外,用一個好心情去面對自己的孩子。如果這很難,可能因為工作上的一些事情,朋友之間的事情,讓你特別生氣,特別煩,回家之後,你可以告訴孩子,你因為什麼事情現在心情特別不好,需要一個人去房間裡安靜一會兒,然後再來陪他。這樣的方式其實也是在教會孩子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父母們圍觀,孩子在校園門口當眾吼奶奶,這3個方法改掉家庭惡習

在這裡給大家推薦,樊登老師曾經在一期節目中向家長們推薦過一本書叫做《不吼不叫,如何平靜的讓孩子與父母合作》的書。裡面提到了處理情緒的ABCDE五法則

A、提出問題(Ask)在發火前的瞬間自我反問。
B、深呼吸(Breath)調整好呼吸,從腹部開始放緩呼吸
C、平靜下來(Calm)用新的積極態度和想法替換
D、確定孩子的需求(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孩子需要什麼?是否可以改為一個鼓勵?一個擁抱?
E、同理心(Empathize)轉換角色站在孩子角度去考慮事情
我們可以慢慢的嘗試,慢慢的改變,慢慢的就會養成新的好習慣

2、用溝通代替吼叫,代替武力。曾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句話: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過去是溝通,現在是溝通,未來還是溝通。我們跟孩子之間同樣如此。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一切教育的前提,而維護和建立關係最重要的途徑就是保持良好的溝通。

用吼叫或武力去處理問題,去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讓孩子陷入強烈的情緒之中,人在這種狀態下,所有的注意力都會集中到自己的情緒上,我們說什麼他很難聽進去。那我們的目的自然也實現不了,問題依然得到改善。只是讓我們自己發洩了情緒而已。

用溝通去處理問題,同時也在教會孩子如何解決問題,也間接培養了孩子的溝通技能。

3、21天養成習慣計劃:如果自己長期以來都是用這樣不好的方式對待孩子,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那我們可以嘗試一下給自己制定一個21天不吼不叫的計劃。

我們可以這樣做:首先記錄追蹤你的吼叫,每一次用筆記錄下來,追蹤源頭,你會發現無外乎下面幾種情況:1、孩子賴床墨跡,2、吃飯問題挑食,剩飯等。3、寫作業問題,4、學習態度問題。5、愛玩手機,平板等電子設備。我們追蹤到源頭就可以去和孩子達成約定,共同去遵守這些約定,做對了有獎勵,做錯了就罰。

還有比較嚴重的話就是上網買一個情緒轉移手環也叫不抱怨手環的道具,自己和孩子一起佩戴,一旦發生吼叫就把手環轉換一隻手,看一天最少轉換幾次,慢慢做到一次也不換,一週也不換,21天后習慣達成。

"
父母們圍觀,孩子在校園門口當眾吼奶奶,這3個方法改掉家庭惡習

01

昨天接孩子放學,在學校門口一個小男孩對著他的奶奶大聲的又吼又叫。吸引住了我們的目光,男孩子把書包摔在了地上,灑落一地。看著奶奶慌亂的身影和無助的背影。在現場的一些家長都輕聲的嘆息。這一幕是否有些熟悉呢?您的孩子會對著你大吼大叫嗎?你的孩子會對著同學,對著他的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們大吼大叫嗎?相信很多家長有了同感。

下午,早晨的一幕在家長群中熱議來起來。不知哪位家長說了那位小男孩的家庭。孩子家中有一位喝酒易怒的父親,經常打罵孩子,大聲的呵斥孩子。久而久之這個孩子因為父親呵斥下性格變得自卑暴躁易怒起來。有時候受了委屈或者不同見解。動不動就大聲的吼別人。不僅對奶奶,在班上對同學甚至老師都會大聲吼叫。

還有一位家長說 對對對,不僅是他爸爸。男孩子的爺爺,也就是那位奶奶的丈夫也是個暴躁脾氣。小男孩父親小的時候,從小都是在被吼叫聲中長大的。稍微做錯事了,就被爺爺大聲的呵斥。那個老爺爺是一名不得志的下崗工人,已經不在了。

經常聽到有家長說自己的孩子脾氣暴躁,脾氣不好,總是惹人生氣,我們常用的解決方式,要麼講道理,要麼武力,可總是不管用。為什麼?因為孩子表現出來的問題,根源並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大人身上。需要改變和反省的是家裡的大人。

02、

孩子的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你如何對待他,他就會如何對待你,如何對待別人。

童話大王鄭淵潔在《鄭淵潔家庭教育課》一書中寫到:

孩子的三大特點之一就是模仿能力強。孩子的模仿能力是任何奧斯卡影后影帝都望塵莫及的。孩子是通過模仿來學習、感受這個世界的。

孩子最喜歡模仿的人,就是身邊的爸爸媽媽。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的範本,教會他如何言行。教育孩子,不是你希望孩子是什麼樣的人,他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是你是什麼樣的人,影響他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就是發脾氣,吼叫,打罵,孩子就會學習這樣的方式對待別人;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愛上閱讀,我們自己卻從來不閱讀,總是在玩手機追劇,那孩子更容易喜歡上手機;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那我們就得先從自己開始,管好自己的情緒。

父母們圍觀,孩子在校園門口當眾吼奶奶,這3個方法改掉家庭惡習

03、

家庭角色的示範性,會讓你的暴脾氣產生代際遺傳,影響你的孩子,也影響他的孩子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陪伴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教會他將來如何做父母,如何做丈夫,如何做妻子。這就是家庭角色的示範性,也是爸爸和媽媽的不可替代性

曾在《三聯生活週刊:成為父親》這個專題的一篇文章中看到這樣一段話:

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兒童時與父母交往的經歷使個體形成了有關自我與他人的“內部工作模型”。這種模型將成為個性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一內部工作模型的”指導“下,人們即使在成為父母前就已經知道”學習“其父母的角色,存在著一種扮演其父母角色並重復自己兒童經歷的趨勢。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親子關係中的代際遺傳,家長的壞毛病或者錯誤的育兒方法,影響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孩子,還有孩子的下一代。如果你脾氣暴躁,經常吼叫自己的孩子,讓他擁有這樣的童年經歷,會影響他將來也成為這樣的父親,重複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

04、

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脾氣好,善於處理自己的情緒,那就從改變自己的暴脾氣開始。給你3個方法和建議

1、找到處理自己情緒的方法代替在孩子身上撒氣。比如說我們儘量在每天進家門時,把自己的煩惱丟在門外,用一個好心情去面對自己的孩子。如果這很難,可能因為工作上的一些事情,朋友之間的事情,讓你特別生氣,特別煩,回家之後,你可以告訴孩子,你因為什麼事情現在心情特別不好,需要一個人去房間裡安靜一會兒,然後再來陪他。這樣的方式其實也是在教會孩子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父母們圍觀,孩子在校園門口當眾吼奶奶,這3個方法改掉家庭惡習

在這裡給大家推薦,樊登老師曾經在一期節目中向家長們推薦過一本書叫做《不吼不叫,如何平靜的讓孩子與父母合作》的書。裡面提到了處理情緒的ABCDE五法則

A、提出問題(Ask)在發火前的瞬間自我反問。
B、深呼吸(Breath)調整好呼吸,從腹部開始放緩呼吸
C、平靜下來(Calm)用新的積極態度和想法替換
D、確定孩子的需求(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孩子需要什麼?是否可以改為一個鼓勵?一個擁抱?
E、同理心(Empathize)轉換角色站在孩子角度去考慮事情
我們可以慢慢的嘗試,慢慢的改變,慢慢的就會養成新的好習慣

2、用溝通代替吼叫,代替武力。曾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句話: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過去是溝通,現在是溝通,未來還是溝通。我們跟孩子之間同樣如此。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一切教育的前提,而維護和建立關係最重要的途徑就是保持良好的溝通。

用吼叫或武力去處理問題,去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讓孩子陷入強烈的情緒之中,人在這種狀態下,所有的注意力都會集中到自己的情緒上,我們說什麼他很難聽進去。那我們的目的自然也實現不了,問題依然得到改善。只是讓我們自己發洩了情緒而已。

用溝通去處理問題,同時也在教會孩子如何解決問題,也間接培養了孩子的溝通技能。

3、21天養成習慣計劃:如果自己長期以來都是用這樣不好的方式對待孩子,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那我們可以嘗試一下給自己制定一個21天不吼不叫的計劃。

我們可以這樣做:首先記錄追蹤你的吼叫,每一次用筆記錄下來,追蹤源頭,你會發現無外乎下面幾種情況:1、孩子賴床墨跡,2、吃飯問題挑食,剩飯等。3、寫作業問題,4、學習態度問題。5、愛玩手機,平板等電子設備。我們追蹤到源頭就可以去和孩子達成約定,共同去遵守這些約定,做對了有獎勵,做錯了就罰。

還有比較嚴重的話就是上網買一個情緒轉移手環也叫不抱怨手環的道具,自己和孩子一起佩戴,一旦發生吼叫就把手環轉換一隻手,看一天最少轉換幾次,慢慢做到一次也不換,一週也不換,21天后習慣達成。

父母們圍觀,孩子在校園門口當眾吼奶奶,這3個方法改掉家庭惡習

綜上所述,教育的方法多種多樣,各個家庭的差異不同採用最合適自己的方法就好。讓我們的父子,母子關係更加和諧,讓我們的社會關係更加和諧,少吼孩子或者不吼孩子,給孩子一個正常的性格環境比給孩子任何物質都更加重要,丟掉壞習慣,傳承好家風!

"
父母們圍觀,孩子在校園門口當眾吼奶奶,這3個方法改掉家庭惡習

01

昨天接孩子放學,在學校門口一個小男孩對著他的奶奶大聲的又吼又叫。吸引住了我們的目光,男孩子把書包摔在了地上,灑落一地。看著奶奶慌亂的身影和無助的背影。在現場的一些家長都輕聲的嘆息。這一幕是否有些熟悉呢?您的孩子會對著你大吼大叫嗎?你的孩子會對著同學,對著他的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們大吼大叫嗎?相信很多家長有了同感。

下午,早晨的一幕在家長群中熱議來起來。不知哪位家長說了那位小男孩的家庭。孩子家中有一位喝酒易怒的父親,經常打罵孩子,大聲的呵斥孩子。久而久之這個孩子因為父親呵斥下性格變得自卑暴躁易怒起來。有時候受了委屈或者不同見解。動不動就大聲的吼別人。不僅對奶奶,在班上對同學甚至老師都會大聲吼叫。

還有一位家長說 對對對,不僅是他爸爸。男孩子的爺爺,也就是那位奶奶的丈夫也是個暴躁脾氣。小男孩父親小的時候,從小都是在被吼叫聲中長大的。稍微做錯事了,就被爺爺大聲的呵斥。那個老爺爺是一名不得志的下崗工人,已經不在了。

經常聽到有家長說自己的孩子脾氣暴躁,脾氣不好,總是惹人生氣,我們常用的解決方式,要麼講道理,要麼武力,可總是不管用。為什麼?因為孩子表現出來的問題,根源並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大人身上。需要改變和反省的是家裡的大人。

02、

孩子的學習是從模仿開始的,你如何對待他,他就會如何對待你,如何對待別人。

童話大王鄭淵潔在《鄭淵潔家庭教育課》一書中寫到:

孩子的三大特點之一就是模仿能力強。孩子的模仿能力是任何奧斯卡影后影帝都望塵莫及的。孩子是通過模仿來學習、感受這個世界的。

孩子最喜歡模仿的人,就是身邊的爸爸媽媽。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的範本,教會他如何言行。教育孩子,不是你希望孩子是什麼樣的人,他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而是你是什麼樣的人,影響他成為什麼樣的人。

如果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就是發脾氣,吼叫,打罵,孩子就會學習這樣的方式對待別人;如果我們希望孩子愛上閱讀,我們自己卻從來不閱讀,總是在玩手機追劇,那孩子更容易喜歡上手機;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正確處理自己的情緒,那我們就得先從自己開始,管好自己的情緒。

父母們圍觀,孩子在校園門口當眾吼奶奶,這3個方法改掉家庭惡習

03、

家庭角色的示範性,會讓你的暴脾氣產生代際遺傳,影響你的孩子,也影響他的孩子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僅僅是解決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陪伴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教會他將來如何做父母,如何做丈夫,如何做妻子。這就是家庭角色的示範性,也是爸爸和媽媽的不可替代性

曾在《三聯生活週刊:成為父親》這個專題的一篇文章中看到這樣一段話:

英國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在上世紀80年代提出,兒童時與父母交往的經歷使個體形成了有關自我與他人的“內部工作模型”。這種模型將成為個性結構的一個組成部分。在這一內部工作模型的”指導“下,人們即使在成為父母前就已經知道”學習“其父母的角色,存在著一種扮演其父母角色並重復自己兒童經歷的趨勢。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親子關係中的代際遺傳,家長的壞毛病或者錯誤的育兒方法,影響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孩子,還有孩子的下一代。如果你脾氣暴躁,經常吼叫自己的孩子,讓他擁有這樣的童年經歷,會影響他將來也成為這樣的父親,重複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

04、

如果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脾氣好,善於處理自己的情緒,那就從改變自己的暴脾氣開始。給你3個方法和建議

1、找到處理自己情緒的方法代替在孩子身上撒氣。比如說我們儘量在每天進家門時,把自己的煩惱丟在門外,用一個好心情去面對自己的孩子。如果這很難,可能因為工作上的一些事情,朋友之間的事情,讓你特別生氣,特別煩,回家之後,你可以告訴孩子,你因為什麼事情現在心情特別不好,需要一個人去房間裡安靜一會兒,然後再來陪他。這樣的方式其實也是在教會孩子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

父母們圍觀,孩子在校園門口當眾吼奶奶,這3個方法改掉家庭惡習

在這裡給大家推薦,樊登老師曾經在一期節目中向家長們推薦過一本書叫做《不吼不叫,如何平靜的讓孩子與父母合作》的書。裡面提到了處理情緒的ABCDE五法則

A、提出問題(Ask)在發火前的瞬間自我反問。
B、深呼吸(Breath)調整好呼吸,從腹部開始放緩呼吸
C、平靜下來(Calm)用新的積極態度和想法替換
D、確定孩子的需求(Decide what your child needs)孩子需要什麼?是否可以改為一個鼓勵?一個擁抱?
E、同理心(Empathize)轉換角色站在孩子角度去考慮事情
我們可以慢慢的嘗試,慢慢的改變,慢慢的就會養成新的好習慣

2、用溝通代替吼叫,代替武力。曾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句話: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過去是溝通,現在是溝通,未來還是溝通。我們跟孩子之間同樣如此。良好的親子關係是一切教育的前提,而維護和建立關係最重要的途徑就是保持良好的溝通。

用吼叫或武力去處理問題,去教育孩子的時候,會讓孩子陷入強烈的情緒之中,人在這種狀態下,所有的注意力都會集中到自己的情緒上,我們說什麼他很難聽進去。那我們的目的自然也實現不了,問題依然得到改善。只是讓我們自己發洩了情緒而已。

用溝通去處理問題,同時也在教會孩子如何解決問題,也間接培養了孩子的溝通技能。

3、21天養成習慣計劃:如果自己長期以來都是用這樣不好的方式對待孩子,總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那我們可以嘗試一下給自己制定一個21天不吼不叫的計劃。

我們可以這樣做:首先記錄追蹤你的吼叫,每一次用筆記錄下來,追蹤源頭,你會發現無外乎下面幾種情況:1、孩子賴床墨跡,2、吃飯問題挑食,剩飯等。3、寫作業問題,4、學習態度問題。5、愛玩手機,平板等電子設備。我們追蹤到源頭就可以去和孩子達成約定,共同去遵守這些約定,做對了有獎勵,做錯了就罰。

還有比較嚴重的話就是上網買一個情緒轉移手環也叫不抱怨手環的道具,自己和孩子一起佩戴,一旦發生吼叫就把手環轉換一隻手,看一天最少轉換幾次,慢慢做到一次也不換,一週也不換,21天后習慣達成。

父母們圍觀,孩子在校園門口當眾吼奶奶,這3個方法改掉家庭惡習

綜上所述,教育的方法多種多樣,各個家庭的差異不同採用最合適自己的方法就好。讓我們的父子,母子關係更加和諧,讓我們的社會關係更加和諧,少吼孩子或者不吼孩子,給孩子一個正常的性格環境比給孩子任何物質都更加重要,丟掉壞習慣,傳承好家風!

父母們圍觀,孩子在校園門口當眾吼奶奶,這3個方法改掉家庭惡習

"

相關推薦

推薦中...